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周行一:如何全面提升國家人力素質
2013/03/11 22:21:17瀏覽578|回應0|推薦1
去年台灣人的平均薪資,減掉通貨膨脹率之後的實質成長率是負數,表示平均而言,台灣人的薪資購買力下降了,但是民國一○一年的實質經濟成長率卻是正的百分之一點三。

經濟成長是一個國家的勞務及物品產出的增加,來自於社會投入的人力、土地、原料、機器、設備、資訊軟硬體等等。

經濟成長的果實是由這些投入所分享的,出人工的人獲得薪資,出原料的廠商換取利潤,出機器設備、資訊軟硬體的股東分配到股利,而獲分配到的金額多寡由投入的貢獻決定,當某種投入珍貴時,價格就特別貴。

當人力相對於其他投入的貢獻較低時,薪資就會低,所以負的薪資成長率表示經濟成長愈來愈依賴人力以外的其他投入。

人力對產出的附加價值低,是多年來台灣人薪資無法增加的原因,也是國家長期競爭力衰退的具體呈現。

國家的競爭力決定於全體國民的競爭力,而非少數人才,就算有一些拔尖人士,沒有其他人的配合是無法產生好結果的,紅花與綠葉相輔相成,因此國家人才的發展必須全面性。

我國的社會氛圍是希望由政府主導人才的培育,但是二十一世紀的環境已經讓政府無法掌控了,政府介入所產生的反效果比比皆是。

十多年前政府鼓勵中小學師資培育,所產生的流浪教師後遺症到今天還存在,而且國家預算吃緊,早已不可能由政府支付為了全面提升人力素質所需的全部經費,勉強為之的效果堪虞。

人類與其他物種一樣,完全是靠競爭生存發展的,有時合作也是為了競爭,在良好的競爭環境中必定看得到百花齊放、萬家爭鳴,人才發展也需要同樣的競爭環境。

政府應努力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讓社會自然產生人才培育的誘因,而非由政府主導教育方向。

經過廣泛的討論,台灣社會已逐漸認知,我國的大學及技職體系無法產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但是我們更必須理解,現在的教育改革方向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愈陷愈深。

以大學為例,過去的評鑑方式,造成全國的大學一個模樣,被戲稱台灣只有一所「教育部大學」。

最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未來將學校分類,讓學校按自己的發展特色選擇評鑑指標,績優者獲得獎助,這是種直覺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大學還是在教育部的桎梏下,無法自由發展。

只有讓學校自己可以決定學費、招生人數、領域、進入、退出,台灣才會有多元化的大學。也許公立大學必須受較多的限制,但是實在不應限制私立大學。

美國沒有教育部評鑑大學,對私立大學完全沒有限制,卻有各式各樣的大學,至今仍吸引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就學。

美國仍舊是世界獨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仍有全世界最具創新力的高等教育,台灣社會不應當再有依賴政府拯救人才困境的心態。

教育就像所有產業一樣,愈競爭的環境,才會有愈好的教育品質,伴隨評鑑所加諸學校的更多規範與補貼只會扭曲誘因,更加阻礙競爭。

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國際環境愈來愈多元化,變化多端,絕對不是政府可以規畫掌握的,只有人民自己產生的辦法,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過去大家希望政府管東管西,已經造成大學失能的後果,難道還要繼續下去嗎?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接受劇變的勇氣,而不是走稍微修改路線的老路。(作者為政大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聯合報2013.3.11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738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