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18 11:30:23瀏覽280|回應0|推薦2 | |
隱忍了許久不說,因為這年頭沒有一個大學老師願意得罪學生,但是為了避免年輕的一代繼續失落下去,終究還是有人必須對大學生說實話。
因為看似越演越烈的「畢業即失業」以及「學用落差」現象,其實大學生自己必須負相當的責任。 筆者所屬的教學單位經常與產業界領導人交流,做為調整教學方向與內容的參考。 我們從業界得到一致的看法是,大學生要符合產業界需求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具備「多功能」,二是要加強英文。 兩點要求看似簡單,但是在實際落實於教學上卻窒礙難行,而且阻力完全是來自於學生本身;要達到具備多功能,教學與學習難免就要跨領域,但是多數學生覺得跨領域太難,不想修這種課程。 需要加強英文,而且老師也體諒學生的英文程度,認為一時之間可能無法接受全英語教學,所以僅僅在上課的投影片採取英文,再用中文解說,但是即使連這樣都會被學生抗議太難。 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存有這樣的學習態度,要如何拉近學用落差、大學生如何才能不「畢業即失業」? 尤有甚者,由於大學教師的升等會將學生的評鑑結果納入計分,因此有升等壓力的年輕教師不敢得罪學生,總是順應學生要求降低教學難度,免得遭致學生藉評鑑的機會報復、或是上告到教學單位主管,引起上級關切,影響往後升等。 不過,就算是沒有升等壓力的資深教授,在現在的生態下,也一樣不能開罪學生,因為如果教學的要求嚴格,學生就不選這門課程,選課人數不足而開不成課,將導致授課學分不足,校方一樣會關切、會給壓力。 所以,本校某位資深教授告訴筆者,她任教的單位,就出現了專業課程都選課人數不足,老師們搶著去教低年級的通識教育課程,以免授課學分不足的怪現象。 偏偏受到這個怪現象影響最大的,都是進階的專業課程,因為進階專業課程多是列為選修,容易受制於學生的態度,只有基礎科目才會列為必修。 於是乎,專業課程的難度幾近淪落為營養學分,現在的大學生畢業時只有基礎必修科目的程度,花錢請人的業界單位都不是傻瓜,怎麼可能看得上眼? 但是,當國際間的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業界取才的標準只會越來越高,大學的教學難度卻在這樣的生態下越來越低,產學落差當然會越來越大,大學生畢業當然沒人要。 君不見媒體總是在報導各行各業有多少職缺,但是產業卻苦於找不到可用的人才,正是這種惡性循環所造成。 另一方面,這個問題也不能責怪大學或大學教師,因為大學和大學教師也要在少子化越來越嚴重的態勢下求生存─降低教學難度、討好學生,不然學校開不成,老師的課開不成,甚麼都沒了。 大學教學難度每下愈況,說穿了就是被生存所逼。 可惜的是,一些很有毅力不怕難的好學生也在這種環境下被拖累,這些好學生原本可以得到很好的啟發與刺激。 但是受到那些好逸惡勞、意見最多、聲音最大、動輒上告的學生影響,只能屈就在遠低於他們學習潛力之下的教學難度,一起沉淪,殊為可惜。 所以,當產業界責怪大學眼高手低造成產學落差無人堪用、以及大學責怪教育部或國科會當年提倡SCI和SSCI導致學界投機取巧歪風、大家怪來怪去之際。 大學生除了自怨自艾,認為自己是這些失職的大人手下的受害者以外,可能也要捫心自問,自己為了預防「畢業即失業」做了什麼樣的努力,還是說自己也是個加害者? 中國時報2012.2.18論壇蘇宜成(作者為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程助理教授)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