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1 18:45:19瀏覽133|回應0|推薦0 | |
十九世紀英國自由思想家彌爾,慨嘆英國民主漸趨成熟,政府不再威脅個人自由之際,社會內部卻形成新的社會專制。政府專制只能管制人們外部行為,人人得而見之,並勇敢抗拒之。
然而來自社會內部形成的新型專制,柔性而不易為人察覺,卻在無形中壓制與社會主流歧異的個人獨特性,侵蝕人們心中的自由信念,甚至奴役人們的心靈。 台灣大學教育在解除戒嚴之後政府管制撤除,大學社群內部卻又形成新型的自我管制。 這種新型的自我管制,在提升教育績效美名下,以看似柔性的各種綿密反覆之教學與研究評鑑,發展各種評鑑指標,形成囿限大學社群的重重網羅。 大學整體績效固然獲得某些提升,但買櫝還珠,大學教師逐漸失去最彌足珍貴的自主性,大學也失去在自我成長中各自發展特色的機會。大學社群的心理文化正受到侵蝕而日漸變化,大學理想逐漸在失落之中。 大學自主是大學社群首要之德,也是學術發展最重要的內在動力,東西皆然。 西方古代學人格物窮理只是基於內在好奇心,東方學人則透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警句,指陳學術創造真正原動力不是外在賞罰,而是學者內在的動力。 台灣高教社群現今發展的種種績效評估,在各種賞罰機制搭配之下,大學教師愈來愈被馴化,若不改弦易轍,勢必將成為規規焉的高級知識勞工,在評鑑機制之下,從事異化的知識生產勞動。 大學不是塑造,而是自我成長。尊重大學自主,尊重大學教師基於學術志業形成的內在創造動力,大學教師才能勇於立異,真正的學術創造才有可能。 反之,在求同壓力之下,一切向主流評鑑指標看齊,大學社群中多元歧異所激盪出最珍貴的學術原創力,終將銷蝕殆盡,大學失去自我成長形成特色的機會,高教評鑑亦將得不償失。 自由時報2013.2.1何信全(作者為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