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7 00:02:01瀏覽362|回應0|推薦0 | |
台北國際書展日前結束,也許今年辦在年關之前,人潮與買氣都不如往年。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書展本來就不應該是書籍的販售展覽,而應是文化與思想交流的空間。每家出版社偌大的展位如書店般布置、加上不斷下殺的折扣,透露出紙書銷售、出版經營的日益困難。 「人們是否不再閱讀?」這個問題同樣出現在美國、日本等世界每個角落。然而,亞馬遜方公布本季財報,電子書的高成長帶動營利大幅增加。 日本去年電子書的蓬勃發展也讓面對蕭條的出版社破涕為笑。可看出,問題並不是人們不再閱讀,而是「印刷紙書」這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媒介,在數位時代中確實面對淘汰的問題。 若出版商仍抱持著「出版=印書」的陳腐觀念,台灣在華文世界中文化基地的位置將會受到威脅。由書展中香港館展露出的野心,可見一斑。 中文電子書在技術上實已成熟,蘋果去年10月推出的新版iBooks,已支援EPUB 3,透過設計,能夠保存中文書版面;製作電腦字型的文鼎公司,也提供了適於電子書的中文明體字型。 同時,蘋果也傳將於近期在亞洲開展電子書販賣服務,數百萬台iPhone與iPad都能直接買到電子書。當製作、呈現、販賣都能一氣暢通,出版商的意願,就是出版是否能依附電子書續存的關鍵了。 電子書提供更廣闊的出版空間,一方面讓絕版、不再印刷的經典透過數位化再版;一方面讓礙於市場無法出版的小眾作品、個人創作,能利用網路與讀者相會。 並透過全球發行與長尾效應讓書籍能夠跨越空間與時間持續存在,讓文化不需以紙張作為唯一媒介,能更為寬廣地擴散。 日前,50年代的暢銷作品、作家馮馮的「微曦」四部曲,以電子書在iBookstore上再版發行。這樣一部具有時代意義,卻難以印刷再版的作品,透過數位方式再生,就是電子書文化意義的最佳例證。 聯合報2013.2.6董福興(3C趨勢觀察者)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