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補助少限制多 私校難生存
2012/11/30 23:05:12瀏覽94|回應0|推薦0
學雜費凍漲,但學校支出不斷增加,許多私立大學努力尋找財源,但少子化衝擊勢必影響學校招生,大量依靠學費支撐學校營運並非長久之計。

如何發展各自特色擴大招生,成為眾多私校努力的方向。輔仁大學29日舉辦「私立大學未來經營的困境與對策」研討會,邀請各私校校長分享各自的發展策略與經營挑戰。

美國頂尖大學以私立大學為主,台灣的私立學校在社會名望始終不如公立大學,來自特殊的政府補貼條件。

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指出,台灣的私立大學無法成為哈佛一類的學校,是因為私立大學面臨4大困境,包括:經費短絀、政府管制、社會觀感和師資難聘,而4個原因又彼此影響,造成惡性循環。

「辦好學校最重要的就是經費,要增加經費,除了學費和政府補助,學校的募款與產業也是擴充財務的途徑。」

江漢聲以美國史丹佛大學為例,史丹佛的經費中,學費收益僅18%、政府補助29%,產業和募款各佔26%和27%。

台灣的私立學校經費來源中,54%~69%來自學費,後段的私校學費更佔經費來源的7成以上。

而政府對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的補助相差甚遠。以98學年度政府補助為例,公立學校每個學生平均得到政府補助14.25萬元,私立學校學生卻只有2.47萬元。

換句話說,當私立學校多數依靠學費作為經費來源,政府補助反而導致公、私立大學之間的差異加劇,江漢聲坦言:「台灣根本不可能出現哈佛這樣的頂尖私立大學!」

江漢聲直言,公私立的補助差別這麼大,政府卻以齊頭式的評鑑一視同仁要求私立大學,「所謂的評鑑,應該由校方主動提出,政府再評估應該補助多少。

現在卻反過來,訂下標準要所有人遵守,結果導致私校全都長得一模一樣,失去了各自原有的特色。」

雖然私立大學也能對外募款,但是政府對私校募款卻又設下諸多限制。「例如自然人指定捐款給某私立大學,捐款額度在綜合所得總額的20%以內,可做為所得稅的列舉扣除額。

透過財團法人私立學校興學基金會指定捐款給特定私校,捐款額度沒有限制,可全部列為所得稅扣除額。這樣的制度造成一般人不太願意捐款給特定學校。」

江漢聲建議要讓私校自由發展,應該讓學費回歸市場機制,依照家庭貧富條件進行補助;大額捐款比照公立學校可全部免稅,讓評鑑制度鬆綁,容許學校自我評鑑。

除了減少政府管制,私校校長也希望政府同意大學擴大招生,少子化的衝擊造成的招生缺口已是無可避免的危機。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指出,根據統計預估,2016年出生人口將從32萬降至27萬,到了2028年還會降低至16萬6千人,而比照2011年大專院校招生名額高達30萬。

義守大學校長蕭介夫強調,2016年的招生率,將只剩下6成。

教育部打算向東南亞積極招生,打造台灣成為亞洲高等教育重鎮。蕭介夫強調,政策方向固然很好,需要政策落實。

他以義守大學為例,除了和姊妹校成立策略聯盟,還安排全英授課的課程,另有雙聯學位和境外專班,加上背後有義聯集團支持,提供就業機會,努力提供吸引學生的誘因。

賴鼎銘指出,擴大招收外籍生,會面臨外語開課、宿舍等實際問題,如果要擴大招收外籍生,最好能讓外籍生先研習一年中文再進入一般課程。

他也建議,與其大量招收東南亞學生,其實開放招收中國大陸籍學生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長們期待讓學費回歸市場機制,教育部積極鬆綁,然而,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則認為,高等教育遇上危機時,更應回頭思考「教育的本質」。

不一定要靠市場化來作為發展良藥,可以思考學習歐洲大學的「公共化」制度,由政府提供資源,讓學生享用更精緻的教育品質。

賴鼎銘質疑,學費不漲、成本增加,學校能給學生的資源其實反而更少,教育部的經費又有諸多限制,若要朝教育公共化方向前進,台灣社會能否接受增加稅收,投資教育都是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需要教育部積極面對思考。

台灣立報2012.11.29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708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