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4 09:18:36瀏覽979|回應1|推薦26 | |
故鄉傳奇人物 -- 劉亞秀(1874~1960) 他就是上世紀開墾我們寮國百細故鄉的第一人。 過逝了半世紀的劉亞秀(號天昌,字天秀)和許許多多的古今英雄豪傑一樣,歲月更能令他們發亮,更讓人們感念追思,先賢的積德一直在蔭護著我們;撫今思昔,劉亞秀的生平故事,雖然是吉光片羽,卻是我們百細人津津樂道的經典。 十九世紀末(光緒年間),中國正是多事之秋,遭到了空前被瓜分命運。俄國侵佔北方,日本略取臺灣,英國、法國、德國等也不客氣的在中國劃分勢力。在這兵荒馬亂的背景下,廣東福建沿海地區貧困百姓,只有出海求生,一搏前途。他們為今天海外華社墊下了基石典範。 出生於廣東東莞貧鄉的劉亞秀,15歲就離鄉到租借地碼頭跑船,由於勤快和語言領悟的天分,深受法國甲必丹(船長)賞識;1888年從廣東帶著一本‘三國志’闖蕩到了越南, 1898年法國勢力蔓延到統治印支三邦,甲必丹應法政府徵召到南寮親政,當時的百細是一片尚未命名的原始林,只有零零星星的‘卡人’部落的高腳屋;25歲的劉亞秀跟隨甲必丹,沿著湄公河經過高棉(上丁- 康城 -其拿)輾轉到了巴將山,美人山,乳峰山和象鼻山圍繞的湄公河支流口(Sedone)過夜,當天他們捕獵到了三頭山馬(鹿),才發現這裡山美水好,野生天然資源豐富,劉亞秀便決定不走了。甲必丹也樂觀其成大力協助,並以靠近碼頭的土地由他來規劃發展。一年後劉才返回越南把太太阮氏帶來百細成家立業。並且號召了許多客家同鄉,一起來大展身手,建設百細;劉亞秀被推選為百細第一屆理事長-- 翁幫。現在的火船頭區和沿13號公路橋頭區的成排二層石灰磚瓦屋,就是劉的功績之一。 ‘天昌行’帶領了客家族群展開了百貨業,磚窯,米廠,炭窯,米酒,印刷,餐飲,木材,機械和畜牧蔬菜等等產業豐富了百細的經濟和文化。後來從泰國聞風而至的潮州幫,日益壯大了百細的市容和產能。 當年客家和潮州雙方語言不通而涇渭分明,各自為政,自己有自己族群的學校,雙方缺乏溝通,常有摩擦衝突,甚至械闘,令雙方僑領絞盡腦筋,力圖克服歧見,其魄力以聯合辦校,命‘國語’治學最為明智有效;今天我們看到客潮同窗而學、擇鄰而處,僑會公所社長以客潮不分彼此輪流任用,通婚連襟,和睦相處水乳交融的局面,讓人窩心;當年劉亞秀的龍頭竹杖,一錘定音,發揮了長老的厚道和威信。 1874年出生,娶二位阮氏夫人,育有14子女已綿延到今天的曾孫代,他和孔子的父親一樣傳奇,72歲之高齡尚能生下好友:道賢(寮國知名鼓手,精通寮、越、英、中文字語言);天秀出生於1874年,娶二位阮氏夫人,育有14子女已綿延到今天的曾孫代,散居於歐、美、澳各地;以88高齡(1960年)終老百細。觀其73年孤身赤手他鄉奮鬥的歲月,不知是那本三國志智慧的影響,還是生來具備的拓荒精神所致,把一片荒蠻的百細,開發成欣欣向榮的民間樂土,進而蛻變為為寮國第二大經政城市;華人源源不斷的在此成家立業,推動著南寮民生經濟命脈。我外祖父(郭鴻源)到1906年才沿著劉亞秀開發的路線從廣東潮陽到百細。 劉亞秀以其堅毅不拔的表率,帶領了我僑先祖成功的建立了我們的故鄉,捐地興學建校(崇正),鼓勵後進,劍及履及的出錢出力;其領導氣質的凝聚力,本身就是傳奇,家喻戶曉,備受華寮朝野人士極高的推崇。 年逾70的劉佑明神采飛揚的追述期祖父的功績德行,他說祖父一直強調不要忘本,我們再發達,也要以中國人為榮。祖父一直婉拒寮政府賦予的高官貴爵,但始終如一協助鄉友,並且永遠秉持著中國傳統禮義之道平等待人;他絕不因祖國的貧窮落後使他少小離家受罪的苦難而有怨言;他心目中的祖國,是一種源遠流長,藏川納海,剪不斷而無法取代的血水史地情結,只有炎黃子民才能體會的‘根本’思想。劉亞秀的故事深刻著華僑刻苦患難的血脈精髓,濯濯我心。 [蒼莽大地英靈氣,天昌山水識人傑。亞秀赤手呼風雨,異域華胄潛真龍。] 花鄉隨筆 · 林彬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