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1 13:43:34瀏覽895|回應4|推薦63 | |
探討加速中國花卉產業發展的腳步 中國花卉和其它產業一樣,遲早必將面臨產業全面提升和世界接軌的壓力。如何快速的突破目前發展上的瓶頸,需要解決的問題,似乎千絲萬縷,困難重重?究竟有沒有四兩撥千斤的良方呢?本文拋磚引玉,期待‘庖丁解牛’的哪一刀! 中國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園林之母,雲南無疑是世界上最適合花卉生產地之一,其得天獨厚的氣候和人力,種源等資源,土地面積比花卉王國荷蘭大9.5倍,加上更優渥的自然地理條件,中國花卉產業高速發展,應該是指日可待?問題是 -- 還要等多久? 針對中國歷年來花卉發展上的癥結,我們會很快的發覺進入花卉生產的門檻很低,小農小戶的情況非常普遍,缺乏嚴格的品質標準、專業規模和前瞻目標,以投機取巧的小打小鬧或連打帶跑的生產方式,僅圖微利的一窩蜂“花金變花土”的亂象,最令人擔憂,可能因此而戕害了我們花卉健全發展的腳步,更可能嚇壞了有心人士投資帶動的意愿。 且看花卉產能佔中國一大半的雲南,2007年其花卉鮮花產地共10餘萬畝,超過一萬個花農戶,形成二百多個較有規模的生產合作社。以平均每戶不到10畝耕地,距合格加入‘斗南’花產聯的十五畝規模,還有很大的落差,可推知絕大多數的花農仍然是孤家寡人,尚不達加入“花產聯”的資格而零零星的單打獨斗,經營無章,品種雜亂,大都停留在檔次不高的花卉,且先莫談外銷創匯的理想規格,而如此小規模默默的單幹,怎能有效的提高產能和開創生機啊,?而要達到一定的合理規模,除了加入公司“花產聯”管理團隊陣容,則就要投入大量資金,問題就在‘資金’為何遲遲不到位?生產團隊默契如何穩健形成?而政府對有增無減、不斷投入的小花農的又如何輔導帶動? 是的,我們目前首先要突破的就是要建立和保障有利產業再投資帶動的意愿。 今天我們都知道 ‘種花’已經不是僅憑勞力和氣候來決定利益回收的比例。如果沒有優良的花卉品種、有效的栽培技術、專業規模和品牌信譽,有再良好的氣候和再便宜的勞力如雲南者,也幫不了產業的快速提升。而要取得‘優良的花卉品種、建立專業規模和品牌信譽’則和產業的績效和法制觀念息息相關。尤其是法制的執行力度,是帶動整個產業的生機和鼓舞投資意愿。 花卉本來就是以新、以鮮、以奇取勝,好的花種可以賣的數倍的好價。但一個好的花種,需要多年的資金和心血培育,十年磨一劍的功力方能有所斬獲。因此,好的品種是有代價和要有保障的。 當然會有不少花農和小型企業希望開展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種出高質量鮮花,但面對改造設施設備巨大的投資和質優人才的取得,也多有心存疑懼?能不能從銀行貸款是其一,回報的比例和不定風險是其次,還有能不能取得好的品種和技術,提高產能,都和我們產業深層文化一衣帶水,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因此面臨所有的發展機遇、瓶頸時,我們是在掙扎,還是激起挑戰? 荷蘭成為花卉強國除了得力於政府的有形無形的協助補貼,規模化、專業化、企業化,數字化的自動化生產體系和花農文化素養學歷高外,使荷蘭能成為世界最大的花卉強國,更重要原因則是,他們有能力培育了大批具有產權的花卉品種,每年推陳出新,頻頻令人驚艷。他們深知鮮花產業不是光靠勞力更要靠智力,開發新品種,其優質和新奇,決定銷售價格的倍數。再說,看看比我們還遙遠的印度,他們之所以可以飛越我們成為日本最大玫瑰進口商,也就是得力于玫瑰新品種的合法取得和整合產業規模的魄力。 反觀我們花卉產業是不是能完全去除打破‘小打單幹’ 和“盜 版”的心態。建立‘品牌和知識產權’的觀念,確實是開導我們花卉產業的命脈。 我們保護新品種產權法規和執行力度的強弱,大大的影響育種商的權益,若是得不到合理的保障,誰會願意繼續把新的品種給我們。更糟的是連帶的影響了國內研發的積極性而失去競爭能力和大好商機。並且負面的影響我們花卉產業的形象和持續發展的機能。在這種不健全的陰影下徒勞往返,事倍功半,即使採取任何花卉生產模式, 都會陷入薄利灶坑而漸失信心危機。沒有信心的產業如何形成一個有宏觀規模?沒有規模的產業又如何專業自動化、吸引資金、吸引高素質人才?又有如何再進一步獎勵產業的發展呀? 探討中國花卉產業發展的癥結,歷來即是國內產官學業者繫心的課題,發聾振聵精辟之見比比皆是。雲南省農科院副院長唐開學說:“花卉產業的製高點是育種技術,新品種則是育種技術的結晶”。而新品種產權法規的觀念,當是整個花卉產業承先啟后,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誠然,在有利發展的法制規章運作保障下,大家公平受益,才能進一步鼓舞整合小農,刺激中大農邁向專業規模的意愿,自力更生,從事科研創意,吸引資金人才,建立特色品牌,拓寬服務通路等等一條龍體系,我們花卉產業美麗前景,自然水到渠成、欣欣向榮! 林 彬 pinglim8@msn.com 4-09-2008 雲南農大講稿【1895字】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