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03 22:58:23瀏覽221|回應0|推薦1 | |
電子書真能大獲全勝嗎?~從書籍的產製、配送、使用、回收與銷毀談起
電子書即將勝出?
今年年初蘋果iPad平板電腦問世之後,雖然風波不斷,銷售業績卻開出長紅,不多久就賣出超過三百萬台,遙遙領先早幾年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雖然電子書閱讀器打折降價求售,但似乎仍然無法提振疲軟的買氣;反倒是iPad很快地即將在年底推出第二代,更輕薄短小,螢幕尺寸更接近電子書閱讀器的版本,搶食 電子書閱讀器大餅的意圖很明顯。
約莫去年七月開始,台灣的出版市場突然間非常地數位化,各種閱讀器、交易平台、數位內容廠商紛紛出線,宣示要以數位出版將台灣的出版產值推向新的高峰,姑且不論數位內容授權上所遭遇的阻礙,電子書閱讀器在平板電腦的夾殺下如何差出重圍(未來不只蘋果會推出平板電腦,各大電子品牌也都會有自己的平板電腦),總之,市場上普遍看好「電子書」,認為「電子書」將在不久的未來取代「印刷紙本書」,成為閱讀載體的新標準,而書籍與出版的構成概念,也將和過往不同。
電子書的基礎是電力、石油與貴重金屬
雖然我並不像其他樂觀人士所認為的,電子書會在短時間內大獲全勝,但是,我也相信好像報章雜誌期刊等承載資訊性內容的閱讀載體,的確會很快地從印刷紙本媒介轉移向電子數位媒介,但是「印刷紙本書籍」,特別是主題明確、架構宏偉,篇幅浩大,內容深刻的「書籍」會被電子書給取代,我個人從目前的電子書發展模式來判斷,覺得是還不可能,因為電子書還沒達到人機一體,同存於一個共同空間的程度。
不過,近來在我閱讀了一些支持紙本書的作品(例如艾柯的《別想擺脫書》),以及關於工業產品的生產、配送、使用、回收與銷毀過程的作品(例如安妮.雷納德的《東西的故事》),我開始懷疑,在這個地球資源無止盡的浪費,毫無計畫的開發使用的物質文明社會,造成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生態系統極度不平衡而脆弱的時代,高度仰賴電力、石油與稀有貴重金屬才能建構完成的電子數位網路系統若不能在產製流程上進行大規模的改革,發展「從搖籃到搖籃」式的永續產制商業模型的話,電子書在未來勝出的機會,恐怕微乎其微。
紙本印刷書與電子書的產製過程
說實話,目前的紙本印刷書和電子書的生產過程都非常的不環保。
印刷製本書方面,紙張的漂白需要使用大量有毒化學物質(而過程必須使用汞,還會產生戴奧辛),印刷用的油墨雖然有校為環保的大豆製品,但大多數出版人選則的印刷染料仍然以便宜為主;純白紙張是最不環保的,但大多數書籍用紙都還是挑選純白紙張。再生紙更只被用來印刷和環境保護有關之書籍時使用,感覺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更別說再生紙其實相當不環保)。
紙本書最為人所詬病的,要屬為了生產紙張,得大量使用木材(光是美國,一年就得砍掉三千萬顆樹來造紙),不少生態學者與環保人士會針對因為用紙需求的增加,地球每年得砍掉多少樹木,提出批判與質疑,甚至支持以電子數位產品取代紙本印刷書籍的人,都會拿此數據作為佐證,好像廢掉了紙本書,就能減少樹木森林的砍伐,就能有效阻止全球暖化。
很可能大家誤會了,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不但使用的原料比紙本書還稀有,生產過程更是比紙張還要毒,而且產品完成後還得高度仰賴電力文明系統的存在才能使用(紙本印刷書不用,印製完成後就能獨立存在,不再耗費任何能源)。
舉例來說,電腦使用大量的塑膠製品,塑膠製品的基礎原料PVC是從石油提煉而來,石油是蘊藏於地殼之下的天然資源,人類無法自行創造出石油,只能開採挖掘,而石油生成所需的時間遠比人類使用的速度慢上許多,科學家估計石油約在五十年以內就會開採殆盡。
這還不算開採石油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像是近來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遲遲無法解決,已經造成全球三大魚場之一的墨西哥灣之海洋生態資源嚴重汙染,預計有三分之一的海鮮魚貨因此受影響,且因石油汙染海面造成的生態浩劫在二十年內都不會解決。遍布全世界的油田也多少有漏油與破壞生態之問題。
製造PVC的過程本身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與戴奧辛,融合成塑膠製品更需要添加鉛汞等對人體有害之金屬,都對環境與生命有高度破壞性,非常不環保。
此外,為了將矽提煉成晶圓的過程,必須添加相當多的化學物質(約五百到一千種),整個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會使用大量的有毒物質,也會排放有毒物質,特別是「阻燃劑」的使用,不但在產製過程中本身就有相當的風險,未來在電子產品交給消費者使用,以及使用後丟棄、報廢等過程,阻燃劑在內的諸多化學物質只要處理流程不夠完善,就會汙染土地和生態環境。
上述還不是電子產品最要命的麻煩,畢竟透過產品設計,是可以有效降低塑膠與有毒物質的使用,問題的關鍵在於生產電子產品所需的稀有貴重金屬,像是黃金、鋇、鎘等,電子產品所需的貴重金屬多半來自政局最動盪的非洲國家,電子大廠為了確保稀有金屬原物料能夠低價供應,不顧當地礦產開發之殘酷暴虐橫行,和尚未制定鑽石評鑑制度的血鑽石,幾乎無異。
稀有貴金屬就在過度廉價的銷售與浪費式的使用中大規模的被消耗,加上電子業有一條相當不利資源使用的「摩爾定律」(每十八個月,產品的效能就會提升一倍,卻只需要使用一半的資源)。摩爾定律看似讓資源更有效的利用,但其實卻是不斷地推動改版、換機潮,創造消費者根本不需要的欲望,手機電腦相機每年不斷改版更新,鼓勵消費者丟棄舊版本改買新版本,調高消費者的消費/換機頻率,可以創造電子產業的鉅額經濟產值,但在外部成本長期被忽略的情況下,資源過度耗費使用的嚴重性完全被低估,生態環境的破壞(特別是在產品的回收報廢過程的不環保)也嚴重被低估。
以蘋果的iPhone和iPad來說好了,幾乎一年就要改版一次。艾柯就曾不無嘲諷的說,個人電腦自從1970年代問世以來,軟硬體都不知道已經改版過多少次,老的軟體系統所儲存的內容資料如果沒有備份更新到新電腦,一下子就因為機型老舊而無法開啟,這和印製完成後就能獨立存在至少數十年到數百年的紙本印刷書相比,電子書看似高效能其實更浪費,且更沒有效率,電子數位內容的儲存必須仰賴不斷複製與轉檔,沒辦法像紙本書一旦印製完成就可以獨立存在。
之前不是還有人說,光碟儲存檔案的壽命,約莫只有20年?不論其數據是否為真,但光碟儲存資料的時效性遠比紙本書來得短很多,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十五世紀印刷完成的古騰堡聖經如今依然存在,只要打開,就能閱讀,不需要先充電或先買一台電腦,但我們很難想像五百年後的人類可以開啟五百年前的一份數位資料,如果沒有相應的機械輔助的話?
印刷書與電子書,誰能符合永續經營法則?
若從印刷紙本書和電子書兩項產品的原物料生產週期來看,紙本書所須的木材,只要二十年就可以生長茁壯,而且人類可以自行建立一套培植系統,以接近永續經營的模式生產。電子書的存在則不然,它高度仰賴人類無法自行生產,而大自然卻須花費數以億年的時間才有辦法合成的石油與稀有貴金屬。
若人類無法立即地大規模變革目前的電子產品之原物料開採、產品生產、配送、使用與銷毀/報廢流程,恐怕電子書在天然資源逐漸稀少的未來是否真能夠勝出,還是一大問號? 安妮.雷納德認為,一般人思考「東西」的使用只看價格與功能,這是不夠的,必須宏觀而全面地系統性思考,從生產「東西」所需的原物料開發、加工生產、配送、使用、回收與報廢等物品和環境以及人的完整生命周期的角度來思考,電子書能否取代印刷紙本書,似乎不能只從「東西」的功能面來思考,還必須考慮「東西」本身的生產製造流程,將永續經營的可能性納入考慮之後的判斷才是。 作者:王乾任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