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教育為名的展覽
2008/01/04 01:30:06瀏覽771|回應1|推薦24

*北美館2007書寫之美教育展互動體驗區一隅

自上個世紀八○年代,美術館逐漸從對物的關注轉變為對人的關懷,希望以溝通傳播者的角色,積極與觀眾互動。但藝術對於普羅大眾,仍是一門難以理解的學問,尤其是面對當代藝術作品時,觀眾不解與困惑的反應,時常寫在臉上。於是作為藝術與觀眾的中介者—美術館,開始思索如何積極發揮促進者的角色,協助觀眾增進「美術館素養」,達到美術館教育的目的。1987年丹佛會議共識宣文對美術館教育目的作了明確的界定:

美術館教育的目的即在促進觀眾瞭解與欣賞美術原作的能力,並使觀眾有能力將這些與美術原作相關的經驗轉化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將學習與教學原理有效地應用在對美術品的詮釋、展示與收藏上,……。Pitman-Glles, 1988,引自劉婉珍,2002

 於是以教育為名的展覽,或類似形式的展覽,近幾年來,陸續出現在國內外美術館的展廳裡。

展覽做為博物館的核心課程,理應深蘊教育意涵,一般而言,博物館並不會特別將展覽名稱冠上「教育」二字,但此特殊情勢卻出現在藝術類博物館。早期的美術館以藝術殿堂自居,與大眾之間似乎存在一道跨越不過的鴻溝,而以「物」為中心的舊思維所推出的展覽,幾乎未加詮釋地呈現在觀者眼前,因為美術館認為,藝術品即為本身價值之所在,觀眾只要將藝術視為藝術,直接去感受它的視覺元素或藝術家創作風格與理念,就能與作品進行交流與對話。

任職於日本姬路市立美術館的吉中充代,在<作為公共交流空間的美術館>專文中,提及美術館和使用者的關係時,做了這樣的觀察與省思:

即使美術館實際上近在咫尺,認為美術館只是一些愛好美術、懂得美術品的人才去的地方,還是ㄧ般的想法。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參觀美術館並不是一件日常的活動。雖然門是打開了,但其門檻卻是出乎意料地高。對走進這個大門感到躊躇和害羞,還是對進入美術館產生抗拒或漠不關心。有的是對這些所謂「高尚的」、「高格調」的設施敬而遠之。(黃貞燕等譯,2003315

美術館與一般大眾遂產生心理距離感之問題,而這依循已久的常態,隨著新博物館學思維的浸染與深化,逐漸產生質變。美術館開始積極思考如何縮短與大眾的心理距離,如何透過詮釋策略來「教育」大眾,甚至推出強調教育性且以教育為名的展覽。過去的藝術品展示要求觀眾「請勿動手」,現在則邀請觀眾「動手做做看」,「我聽過,我忘記;我看過,我記住;我動手做過,我理解。」的教育理念以及觀眾與藝術家共同完成藝術品的概念,帶動了教育展的成形。

  當前在美術館推出的教育展,依稀可見兒童博物館直接體驗、強調觀眾參與互動等特性之影響。例如美國Denver Art Museum(簡稱DAM),利用本身豐富的館藏,直接在展場規劃出許多激發探索與學習的設計,如作品的對照、淺顯易懂的說明文件、藝術品情境的複製、學習空間的介入、影片的欣賞等,使觀眾感覺參與其中,是有趣的學習經驗。

  此外,深信「啟蒙與教育」是美術館深層價值的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簡稱LACMA),每年都規劃具有參與式學習價值的教育展,例如2003年的「做」教育展,該展提供藝術品(藏品、藝術家的作品與引導設計材料)供觀眾瞭解「藝術創作」的過程,讓參與者了解「創作」的意義,並提供「直接參與」和啟動五官「動手體驗」的學習機會,降低社會大眾對當代藝術的陌生與恐懼。

  這股風潮正逐漸蔓延到國內,北、中、南三所公立美術館,近幾年相繼推出不同主題的教育展,其特性大抵為重視參加者與作品之間高度的互動性,並透過遊戲或操作的方式,刺激參加者運用全身的感官,激發更多自主學習的欲望,進而衍生主動親近藝術的興趣,促進觀眾學習。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useling&aid=1508258

 回應文章

oO角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東~~
2008/01/06 17:12
也有縣立美術館(https://city.udn.com/55218/2371578)了~~和北中南的美術館性質有所不同:),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是否將來也會演便成"專家美術館"...就再說了。
oO《四季》oOo《蝴蝶蘭的夢想花園》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