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水墨桃花源」教育展之教學活動
2007/08/18 20:46:19瀏覽653|回應0|推薦1

自二○○一年起,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每年暑假都為五至十二歲的兒童觀眾,規劃展出不同主題的教育展。前四年的教育展係向法國龐畢度中心借展,二○○五年教育展的規劃與執行則首度由該館統籌,並以水墨畫欣賞的角度,推出「水墨桃花源」教育展。展示規劃部分,由北美館邀集于彭、許雨仁、黃才松、李茂成、黃致陽等五位水墨藝術家共同參與。教育活動則由撰寫《遊戲的天空—和小朋友玩藝術》一書的張金蓮女士所規劃。 

筆者目前是北美館的導覽義工,前年曾實際參與「水墨桃花源」教育展的導覽解說,從實際教學經驗中,發現該展的教學活動設計頗有新意,跳脫傳統制式講述方法,融合多元教法,以參與、互動、體驗等形式,引導孩子學習。

但在自己親自參與或觀察其他導覽人員的教學過程中,察覺兒童觀眾的學習效果並未如預期,例如:

一、        老師帶得起勁,有些小朋友卻意興闌跚;

二、        分組同時進行時,動態線條跳舞活動干擾靜態感官冥想活動的進展。

三、        墨彩設色區無法發揮原先美意 反而變成孩子們溜滑梯、玩耍的遊樂場。

四、        活動最後以彩帶集體創作,卻未安排沉澱體驗與分享感受的時間,感覺教學缺乏總結的流程。

有關上述問題的癥結,是否誠如藝術家黃致陽所言:「與兒童談水墨,現實上是一件困難的事。就算在大人們的生活裡,水墨之美到底為何,想必也鮮為人知。」筆者以為,雖然展覽主題與兒童的經驗與認知確有一段距離,但根據情境學習理論的觀點,若能設計與營造適合水墨畫欣賞的情境與氛圍,再搭配適當的引導活動,則兒童亦能自在悠遊於水墨天地。兒童對美之感受力潛能無限,端視教育者如何設計多樣有趣、富深度的活動加以觸發兒童的潛能。

美術館教育對兒童觀眾而言,具有補強學校課程不足之功能。國內博物館學者劉婉珍(2002)以美國藝術教育學者艾斯納Eisner提出的虛無課程(null curriculum)概念,提出美術館教育對於部分學校的虛無課程,具有正向補強的功用。以往,學校課程多關注美術創作,對於美術批評甚至美術鑑賞等層面並未重視,導致學童的美感經驗普遍缺乏。

隨著博物館教育日受重視,美術館也嘗試為觀眾規劃具教育意涵的展覽及活動,美術館儼然學校正式課程的延伸,並成為少數能夠補足學校美術教育不足的機構(劉婉珍,2002)。美術館與學校在環境等先天差異下,兒童觀眾在美術館的學習勢必不同於學校裡的學習。如何為兒童觀眾創造多元、有趣、印象深刻的優質美術館經驗,美術館教育人員必須銘記於心。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useling&aid=116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