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宗師
2016/10/03 15:24:28瀏覽249|回應0|推薦5

大宗師//

1.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2.古真人,不嫌少,不誇功, 不謀名...是智慧能登上大道者

3.古真人,睡不作夢,醒時無憂,食不重甘,吐納深深...慾望深者,難入大道.

4.古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生不喜,死不拒,生死自在...不以心害道,不妄行害天然.無心思,容貌安,額寬大,嚴肅如秋,溫暖如春,無心自然的喜怒,隨事合宜,人不知究竟.

6.古真人, 神態高大而不崩,以謙下人而不諂,常孤獨而不固執,虛懷而不浮華.舒暢自適似很喜樂,舉動似出於不得已,內心充實而可親,寬厚之德令人高興,胸懷寬廣如世界,高遠而未可限制,靜默近乎封閉,無心思忘了說何話.

8.聖人用兵亡人國,仍獲敗國人心,德澤施及萬代而無私心,所以說,有心通物非聖人,有心之愛非仁者,推測而知非賢者,利害不通非君子,求名失諸己非士,喪失自己真性者不足以領導人

9.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涎沫相潤濕以苟活,不如在大道江海裡忘情而逍遙///述:利害欺騙利用喪道之親暱,倒不如無情忘情平和中心的大道來的自在逍遙.

10.與其稱讚堯舜責難桀紂,倒不如忘記是非善惡,而融化於大道中///述:無情的大道中,自然生出無量聖賢出來,是非責難批判裡難入整體難入大道.

11.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好好過活就可以安適的死亡. 自然過活,也自然死亡.

12.聖人將心寄託在無有變化而能長存的大道上,無論老夭生死都能好好過活, 能夠為人們所效法.何況是萬物所依賴,萬化所寄託的大道呢?

13.具有聖人之才(如舜顏回如坤卦六二直方大之質)再跟他講聖人之道是較容易的.我告訴他再守著三天,可以放下天下...又守著他七日,可以放下外物...又守著九日,可以放下自己,...而後如朝陽般的清新明澈...而後可看見獨立無對待的大道...而後能放下古今時間(因道是永恆)...而後能進入生死齊一之處...(在一切生死存毀變化中,不能擾亂安寧之心境)

14.(聞道)由文字來,由誦讀來,由洞澈來,由聆聽來,由實踐來,由歌詠來,由靜默來,由參悟空虛來,由迷茫可疑之始來.

15.誰能以虛無自然為頭,以生命為脊椎,以死亡為尾椎.誰知生死存亡為一體,我要跟他做朋友.

16.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懸解也.///得生命是應時,死亡是順自然,安生死順,哀樂便不能傷我.這就是古時所說的倒懸倒吊的解除.自在

17.天地是鎔鐵的大爐,造化是鐵匠,死後成人成蟲何往而不可呢?安閒睡著,突然驚奇的醒來.

18.誰能相親於自然無為,誰能相助於自然無為?超脫物外,躍進於無窮極之中,不喜惡生死,相忘生死,順化無窮.

19.孔子說:方(世俗)外奇人和造物者為伴,和天地和氣合一, 他們認為生命是累贅的肉瘤,死亡是腫脹的潰散.

20.孔子說,像這樣,又怎知生死先後之分別,假借異物質(如木火土金水)而聚合成形體, 形體是偶然的形成,遺忘肝膽耳目,生死來來去去, 只是自然變化,無有頭緒可循, 安閒無執遊於世俗之外,逍遙自在清靜無妄為.他們怎能行那煩亂的世俗之禮讓人來看呢?

21.孔子說:我像是上天所處罰的人(方內,世俗之禮約束), 雖然如此,我們可以一起追求方外之道.

22.魚融於水,人融於道,融於水就是掘池而養活,融於道就能安閒無妄為而靜定安樂.所以說:魚忘了在江湖里,人忘了活在道中.

23.孔子說:畸人是異於常人而合自然

24.能不特重外表俗情,又能得到眾人尊敬認同者, 是真有道有內涵

25.樸檢自然就往大道上走了

26.安然自適,形體不斷的變化著(老壞),但精神道德是長久的

27.一切順著天良自然,便能走向永恆純一的大道

28.意而子說:無莊美人能忘記放下她的美, 據梁力士能放下忘記他的大力, 黃帝能放下忘記他的聰明,都是陶冶鍛煉出來的.怎麼知道造物者不會修補我的額頭鼻子的傷痕,讓我身體完好來追隨先生呢?

29.許由說:嗯,不可知啊! 我為你說個大概.吾師大道就是零落萬物非有心為義,澤及萬代非有心為仁,比上古年長而不老朽,容載天地使萬物有形,只是個自然而非有心為巧,這就是我的大道老師逍遙遊之境界.

30.按:大道只是個天良自然而已.

31.按:行聖賢之道雖有製約局束,當要不斷超越突破,能忘記能放下,能得自在樸簡道心.

32.按:格物正心致中可往逍遙大道

33.按: 常人仍當依聖賢正道進入為先,再不斷精進超越突破

34.按:行仁義能放下,和金剛經同

35.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驚奇)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松放)肢體,黜(除)聰明,離形去知, 同於大通(大道)。此謂坐忘。

36.孔子說:同於大道就無私執,順著大道變化就無凝滯.回也真是個賢者,讓我跟隨你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s96&aid=76520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