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9 02:57:47瀏覽4037|回應13|推薦92 | |
我在大陸的堂姑姑和姑丈到美國來看兒子,他們這回來並沒有待太久,就匆匆回去了,離美之前轉道舊金山來看爸媽,四位老人家見面聊著的,都是要不要落葉歸根的問題,如願回去的,怕兒子們遠在他鄉,將來老景淒涼,選擇留下來的,又覺得埋骨異鄉多少都是遺憾。他們那一代人,年輕的時候遭逢戰亂,辛苦一生巴望的就是兒女能飛得更高更遠,享有自己從前不敢奢望的自由天空。但是如今面臨到人生的終極安頓問題時,似乎有些悔恨是連自己也說不清的。
因爲我這陣子在為父親整理他的口述歷史,姑丈看了部分文稿,特意和我講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史籍上所列的亡君敗將,或是暴君叛將,及那些歷史的反面人物,他們的歷史定位問題,還有他們的子孫後代該如何看待祖先在歷史上的不光彩等問題。 他也提到了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想從我這個國民黨政權播遷後出生台灣的外省第二代口中,了解我們是怎樣看待國共戰爭的那段歷史,如今他們的 “共和國”已經成立一甲子了,而先前那個“孫行者”所建立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島上也還餘續猶存,儘管歷史徑自向前,顯然他那一代人對毛蔣的歷史定位,還沒能有個究竟的結論。 我和姑丈說,所謂的正面歷史或反面歷史,端看讀寫歷史的人所站立的時空位置,誰也沒有選擇生在何時何處的權利,但經由對歷史事實的回顧和省思,我們絕對可以調整看待歷史的角度和高度,而這調整就是爲了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就像龍應台說的那樣,戰爭沒有勝利者,今天的我以生為失敗者的後代為榮。 而唯有當曾經的勝利者願意檢討他的歷史傲慢,願意有容乃大地對失敗者加以包容平反,給予失敗者公平的歷史定位,而失敗者的子孫不再以祖先的失敗為恥辱,能從悲情中破繭而出,願以他們祖先的理想和奮鬥為榮時,歷史傷痕才會有彌合的機會。 姑丈說他也曾是民國人士,“解放”時候他只有十六七歲,後來才加入共產黨,並進了北京礦業大學念書,可能也因著他的黨員身份和低調的行事風格,後來庇佑了姑姑和她一家人的國民黨關係,使其在反右和文革的鬥爭中沒有遭太多罪。經過滄桑世變的老人,向我回憶歷史時,懷抱著的其實並非我們意識形態中那種刻板印象的統戰心態,使我感受更多的,反而是老人希望獲得理解的謙懷。 我這位姑丈是個性情中人,他講到小時候他唱過一首歌,歌名不記得了,歌詞誰寫的也忘記了,他就那麽徑自唱了起來: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風光好……,唱到第三句:天山融雪時,我就想起來了,我也唱過這首歌,雖然那極可能是我六〇年代在台灣中小學音樂教本中學唱過的愛國藝術歌曲,而我居然還記得那旋律和歌詞,於是自然地和著他一起唱了下去:天山融雪灌田疇,大漠飛沙懸落照,沙中水草地,好似仙人島……,撇開後面那幾句“經營趁早”的呼籲,這歌的前半段根本就是現代介紹絲路旅遊節目時的最佳旁白。 仿佛直到那一刻我才第一次唱懂那文詞裏傳達的意思,在此之前的數十年間雖也偶有哼唱,然其詞曲對我的意義從不在西域風光和歷史傳承,它只會勾起我對兒時在子小(註一)的日式建築裏,一間鋪有木質地板的風琴教室中練唱的回憶,那當然是純然美好的回憶。雖然當時我們這些外省孩子,連同台籍的音樂老師在內,誰也不明白所謂的「玉門出塞」到底是為那樁? 如今我當然明白姑丈的寓意,他用中國歷朝歷代對固守西域疆土時的經營和用心,來說明現在的中國政府對新疆問題(或西藏問題,甚至台灣問題)的強硬態度,並非共產黨的獨特發明,實乃其來有自,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只要中原抵定國祚興盛了,在這個問題上都會採取軟硬兼施的態度,從漢唐到民國,文化上懷柔的措施、大量移民屯墾的努力,其背後的目的不外乎就是“終極統一”,統而治之。因爲大一統思想,致使自古以來維繫邊陲之地和平的方法,很諷刺而且沒有例外的,正是強大的武力介入和征服,雖然繼往開來的經營者依恃的或不再是直接的武力,可面對一旁的覬覦者、煽動者,和自認是國際勢力仲裁者的說三道四與批評指教,中國的當權者仍要努力維持一定的姿態和能耐,以造成一種內弛外張的恐怖平衡。 這首玉門出塞的歌詞(註二),出自五四時代的文壇健將羅家倫之手,描寫玉門關外的風物情懷頗有漢唐遺韻,在眾多受五四文風披靡的新體詩作中其實稱不上出色,但當時之所以能傳唱大江南北,想必還是基於字裏行間傳達出傳統知識份子那種文以載道的責任感,和被那個時代背景下普遍的政治正確所引導的愛國熱情。 當唱到“莫讓碧眼兒射西域盤鵰”時,曲盡聲歇,我驚奇地發現姑丈的眼角閃閃泛著淚光,他和父親的下一代,如今不都是到現代西域“碧眼兒”的地盤來打拼嗎?坐在一旁一直沉默的父親,這時突然顫巍巍地起身,拄著拐杖朝書桌那頭顛簸,半晌,老人從抽屜中翻出母親的中華民國護照來,要我看看這本護照上的有效期限,上面載著:24 Oct. 2010,我隨口對父親說:到今年“光復節”前。(註三) 老人的眼角也濕潤了,他說:我走不動了,你帶媽媽回去吧。 同樣是飄洋過海,我卻只能以有限的歷史情懷揣度兩岸老人的眼角淚光,那除了是他們各自對“民國時代”純情回憶的溢出,更多的恐怕是在飽看歷史風霜之後,對天地悠悠的孤獨領悟吧。 附註: 註一:子小,指空軍軍子弟小學 註二:玉門出塞 / 曲: 李惟寧, 詞: 羅家倫, 左公柳拂玉門曉, 塞上春光好, 天山溶雪灌田疇, 大漠飛沙懸落照, 沙中水草堆, 好似仙人島。 過瓜田碧玉叢叢, 望馬群白浪滔滔, 想乘槎張騫,定遠班超。 漢唐先烈經營早, 當年是匈奴右臂, 將來更是歐亞孔道, 經營趁早,經營趁早, 莫讓碧眼兒, 射西域盤鵰。 註三:1945.10.25國民政府收復台灣,結束自1895年馬關條約以來50年的日據時代,並定此日為光復節。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