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名詞:勝義諦 - 清淨法海,慈悲智慧,日月光明。 - udn部落格
清淨法海,慈悲智慧,日月光明。
作家:如如淨行
文章分類
    Top
    佛學名詞:勝義諦
    2015/10/30 19:11:33
    瀏覽:357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日前閱讀解深密經中的「勝義諦相品第二」,如下分享【勝義諦 】佛學名詞解釋資料:

     

    1、法相宗所立二諦之一。對於世俗諦而謂之勝義諦。即真諦也。  

          資料來源:【佛學大辭典】,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2勝義諦真諦之異名,法相宗就真俗二諦各立四重。合成八諦。見「諦」條。

     

    諦:(術語)真實不虛之義,言真實之道理不虛妄也;如俗事虛妄之道理,名為俗諦,涅槃寂靜之道理,名為真諦。見此諦理者為聖者,不然為凡夫。

     

    大日經疏八曰:「者,即是如來真實句。」

     

    義林章二末曰:「諦者實義有如實有,無如實無,有無不虛,名之為諦。」又曰:「事如實事,理如實理,事理不謬,名之為諦。」

     

    二諦義上曰:「諦是實義,有於凡實,空於聖實,是二皆實。」 

     

    資料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參考網址:http://www.buddhaspace.org/dict/dfb/data/%25E8%25AB%25A6.html

    http://www.buddhaspace.org/dict/dfb/data/%25E5%259B%259B%25E5%258B%259D%25E7%25BE%25A9%25E8%25AB%25A6.html

     

    3、一解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三頁云:「若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勝義諦。」

    二解瑜伽九十二卷十三頁云:「云何勝義諦?謂即於彼諦所依處,有無常性;廣說乃至有緣生性。如前廣說。如無常性,有苦性等、當知亦爾。」

    三解顯揚二卷一頁云:「勝義諦者:謂聖智、及彼所行境義、及彼相應心心法等。」

    四解顯揚十九卷七頁云:「若清淨所緣,若清淨性,若彼方便,皆名勝義諦。」

    五解俱舍論二十二卷十頁云:若物異世俗諦名勝義諦。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餘,彼覺仍有。應知彼物名勝義諦。如色等物,碎至極微,或以勝慧析除味等;彼覺恆有。愛等亦然。此真實有,故名勝義。依勝義理,說有色等是實非虛;名勝義諦。先軌範師、作如是說:如出世智及此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諦;如此餘智所取諸法,名世俗諦。

    資料來源:【法相辭典】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4、勝義諦教:顯揚六卷十二頁云八、勝義諦教。謂四聖諦教、及真如實際法性教如教導有十二種中說。  

    資料來源:【法相辭典】

    參考網址: 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5、勝義諦   瑜伽九十二卷十九頁云:若說恆時一切諸行、唯有因果;都無受者及與作者。當知是名勝義諦空。

    資料來源:【法相辭典】p1104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6、勝義諦有五相   

    瑜伽七十五卷十一頁云:復次勝義諦、有五種相。一、離名言相。二、二相。三、超過尋思所行相。四、超過諸法一異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 如彼卷十一頁至二十三頁廣釋。

    資料來源:【法相辭典】p1105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7、勝義諦有七種   

    瑜伽九十二卷十九頁云:若說恆時一切諸行,唯有因果;都無受者及與作者。當知是名勝義諦,應知此空,復有七種。一、後際空。二、前際空。三、中際空。四、常空。五、我空。六、受者空。七、作者空。

    當知此中無有諸行,於未來世實有行聚自性安立諸行生時,從彼而來若有是事;彼不應生於未來世諸行自性,已實有故,又不應有無常可得。既有可得;是故當知諸行生時,無所從來;本無今有。是名後際空。又無諸行,於過去世,有實行聚,自性安立;已生已滅諸行、往彼積集而住。若有是事;不應施設諸行有滅過去行聚、自性儼然、常安住故。若無有滅;彼無常性、應不可知。既有可知;是故諸行、於正滅時,都無所往積集而住。有已散滅。不待餘因,自然滅壞。是名前際空。又於剎那生滅行中,唯有諸行、暫時可得。其中都無餘行可得;亦無別物。是名中際空。當知亦是常空、我空。以無我故;果性諸行、空無受者。因性業行、空無作者。如是名為受者作者二種皆空。作者、受者、無所有故;唯有諸行、於前生滅,唯有諸行、於後生生;於中都無捨前生者、取後生者。是故說言:唯有諸法、從眾緣生,能生諸法。又一切法、都無作用。無有少法、能生少法。是故說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但唯於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諦,假立作用,宣說此法,能生彼法。

    資料來源:【法相辭典】p1105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8、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 , 如瑜伽七十五卷二十頁至二十三頁廣說。

    資料來源:【法相辭典】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9、勝義諦超過尋思所行相 ,如瑜伽七十五卷十四頁至十六頁廣說。

    資料來源:【法相辭典】p1106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10、勝義諦超過諸法一異性相 如瑜伽七十五卷十六頁至二十頁廣說。

     資料來源:【法相辭典】p1106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11、勝義諦離名言相及無二相如瑜伽七十五卷十一頁至十四頁廣說。 

    資料來源:【法相辭典】p1106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12、延伸閱讀相關佛學名詞解釋: 二諦

          (術語)俗諦,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相也,是順凡俗迷情之法,故云其為凡俗法之道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又此事相,於俗為實,故云諦。

     

            真諦,聖智所見真實之理性也,離虛妄故云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又此理性,於聖為實,故云諦。經論所說,其名稱不一,涅槃經仁王般若經謂之世諦第一義諦金剛不壞假名論謂之真諦。

     

             俗諦,瑜伽論唯識論謂之世俗諦;勝義諦,南海寄歸傳謂之覆俗諦。勝義諦,或謂之覆諦,真諦。其中以真俗之名最為通行。

     

            出二諦之法,諸家各異。法華玄義二曰:「夫二諦者,名出眾經,而其理難曉,世間紛紜,由來碩諍。」

            南山之廣弘明集二十四,明二諦,列古來之異說二十三家,而淨影於大乘義章一,舉四宗而辨相宗之二諦,天台於法華玄義二就藏通別圓四教,辨七種之二諦,嘉祥於二諦章,辨三種之二諦,慈恩則在義林章二末,於真俗辨四重。蓋真俗之名,如言長短輕重,隨於所對而重重不同也。

     

    大乘義章一曰:「俗謂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諦,真者是其絕妄之稱。」

     

    義林章二末曰:「體相、顯現,目之為俗。」

     

    二諦章中曰:「俗,是浮虛義;真,真實義。」

     

    中論觀四諦品曰:「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以一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百論下曰:「諸佛說法常依俗諦第一義諦。」

     

    智度論三十八曰:「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以上真俗二諦,於涉一切諸法,而分別事理淺深之義門也。

     

    梵,真: Parama%rtha-satya。俗:Sam%vr!ti-satya

     

     

    資料來源:【佛學大辭典】

    參考網址: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

     

    心得: 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過法,佛法的善巧方便在於應以何身度者即現何身而為度之,是以真諦、俗諦都是循循善誘的方便說,但又怕眾生著相,因此金剛經教導離我人眾生壽者相而如實體會是相非相是名實相。

     

     

    回應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佛學名詞解釋
    上一則: 四重恩
    下一則: 佛學名詞: 三十二相好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