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愛用者談臉書症候群 - 蘇格拉屎的藝術日誌 - udn部落格
蘇格拉屎的藝術日誌
作家:方傑
文章分類
    Top
    臉書愛用者談臉書症候群
    2014/01/06 11:30:35
    瀏覽:10692
    迴響:1
    推薦:20
    引用0

     

     

    Dear 方傑(chongkiath)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臉書愛用者談臉書症候群/
    浪漫愛情電影沒有說的事 (上)/浪漫愛情電影沒有說的事 (下)」,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新聞頭條區網評「udn名人部落格」,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直接連結到您的內容。

    敬祝 妙筆生花

    電小二

    文章來源Prestige Chinese   https://www.facebook.com/pinprestige?fref=ts

    方傑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96%B9%E5%82%91/229139300565740

     

    (原載於新加坡Prestige chinese中文版第7期。)

     

    文:方傑

    據說,獨居的鱷魚沒有表情,因為牠不需與同伴交流,只有在發情期才需要與同類發生短暫的一夜情。其他時間,鱷魚都自行地在沼澤享受日光浴、沉思、等待獵物。

    人類與鱷魚最大的差異在於,在漫長演化過程中,人必須與同伴協力對抗嚴酷的自然與猛獸。這種合作,讓人類發展成必須不斷與人建立關係的群居動物。

    當代神經科學家臨床上發現許多奇怪的病例。比如說,曾有人因為腦部血管栓塞(中風) ,導致他可以辨識出某人是他的太太、孩子,卻無法辨識其他人們部每個表情的意義。也有人因為中風,無法辨識所有人的臉孔。

    神經科學家從這些罕見病例發現,人類的大腦皮質中,有著專司臉孔辨識表情辨識的皮質區。

    鱷魚不需太多的社交就可以生存,因此它沒有演化出辨別表情與臉孔的皮質區。

    人類由於必須緊密的合作,必須用各種複雜臉部表情來表達情感;同時,為了要看懂他人的各種想法,人類演化出辨別臉孔以及細微表情的大腦皮質區。這些發現說明了,人性中有一種需求:渴望與人做情感交流,建立關係。

    然而,現代生活卻漸漸剝奪了人類天性中渴望交流的欲求。

    在適者生存的現代社會中,如果要與同伴競爭,你就必須把他們狠狠地踩在腳下。一個裁掉資深員工的跨國公司老闆,也不能太在意員工臉上悲傷的表情;他必須以公司的利益(而不是員工的表情)作為決策準則。

    這些生活方式是違反人類天性的。即使是再冷酷的人,內心都藏著渴望被關注的靈魂。

     

    眼神的交流

    眼神的交流與關注,對我們生命最初幾年有著重大的影響。

    曾有心理學家觀察在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孩子,發現:給予這些孩子無可挑剔的衛生環境、最營養的食物, 這些孩子還是會留下難以彌補的創傷,導致他們發展遲緩或過度早熟。嚴重的話,還會導致早夭,他們也極有可能因過早面對殘酷的現實,而發展成分裂人格。

    我們大多數人得以在艱難的幼年時期存活下來,而沒有變得扭曲,都要感謝在生命之初,至少享有父母與孩子在最初幾年的眼神交流――稱為被確認 eye to eye validation 。

    這種對我們完全接納的眼神,讓我們意識到無論我們做了什麼蠢事,還是有人願意無條件地接納我們,這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後來我們漸漸失去了這種眼神,但我們還是不斷地尋找那雙完全接納的關注眼神。我們會在熱戀時的愛人臉上,在完全接納我們的摯友臉上,重新找到這種眼神。

    臉書之所以成功,就在於它適時地滿足了我們內心對交流與被關注的渴望。

    早在email流行之際,我們就發明了各種表情符號來填補文字的不足。這其實都出自大腦表情辨識區的需要。


     

     

     

     

    臉書的療癒作用

    現代人再也無法像農業時代的人們,在農忙後坐在庭院前話家常,傾吐內心的種種,清理各種鬱積心裡的情緒。

    顧名思義,臉書就是一個可以讓人交流、給予彼此信心的虛擬場域――寫一句話或只發一張圖,就能輕易獲得讚美,得到關注,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雖然它不盡理想,但聊勝於無,我們瘋狂愛上這種新型社交形態。

    就心理衛生的層面來看,臉書具有正面的療癒作用。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理髮師發現國王長了驢耳朵,因為害怕聲張而遭致殺害,於是他挖了一個洞,把秘密朝洞傾吐,後來在土裡長出竹子來。每當起風,這竹子就會發出國王長了驢耳朵的聲音,大家都知道了國王的秘密。

    社群網站的作用,其實很像故事中被傾吐秘密的洞,讓你得以在那裡抒解鬱積在內心的各種情緒。當我們放了旅行、吃美食的照片、甚至是一張醜照,或寫了一篇關於今天大便偏紅色的貼文,而得到別人的讚(like)時,我們又找到了被肯定的滿足感。

    臉書也同時滿足了苦悶中產階級的偷窺癖。

    許多當代學者普遍都認為,中產階級是人類歷史上最空虛無聊的社會階級,他們為了換取安全穩定的生活,而放棄了變動。這種無聊,促長了狗仔文化與八卦雜誌的盛行,透過偷窺名人的生活,來逃避自己的無聊。

    因此,臉書適時滿足了以上這兩種心理需求。它一方面讓人可以曝露自己來滿足被關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滿足了想要偷窺他人的空虛心靈。

    臉書後遺症

    以下兩宗事件,或許正出自上述的心理。

    在新加坡就讀法律系的大馬陳姓學生,與女友自拍性愛影片而爆紅,之後又在齋節月貼上肉骨茶照片,觸怒了回教徒,此舉很可能讓他們自毀前程。

    澳洲一名17歲少女,一時興起拍了一張桌上堆滿祖母積蓄的照片,上傳到臉書,被2名持刀械的歹徒闖入她家行搶,指明要臉書照片裡的那堆錢

    臉書滿足了我們渴望關注的心理,但過度沉溺於這種狀態,無過濾地曝露隱私,可能是病態的。

    原因眾說紛紜,不同的心理學派,可能會對這些行為做出不一樣的解讀。

    無論原因為何,研究心理學,讓我對人類各種奇怪的行為抱持著更慈悲的態度。比如說,渴望被關注的小孩,有時會做出引起大人注意的壞事;因為被懲罰其實也是一種得到關注的方式。

    曝露與隱藏

    事實上,人類發明了語言、文字、藝術、各種表達方式的目地,就是為了要表達自我,讓人們瞭解並接受我們確切的想法。

    吊詭的是,我們很少成功地表達自己,我們大多時間都在隱藏自己。我們的社會總是不讓我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愈世故你就愈懂得揣摩著別人會對我們做出的反應。

    原本作為溝通工具的語言,反倒成了隱藏自我的詭計。我們為了在群體生活中受到喜愛,而像變色龍般不斷地偽裝、擬態。

    渴望曝露自我和渴望保有隱私背後,或許都源自一種為了保全自己的舉動。

    這兩種心理,或許來自我們更早的經驗。前者希望得到眾人的愛,來讓自己的存在變得更有價值。後者則害怕受到眾人的傷害,寧可將自己隱藏以維護自己的完整性。

    其實,再獨立的人,內心都隱藏著對人掏心掏肺的渴望。

    尼采的警語

    哲學家尼采曾過一句話:「有人拜訪他的鄰人是為了尋找他自己,有人則是為了失去他自己,你對自己不健康的愛會讓你愈來愈孤獨。

    如果你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妨看看周杰倫、成龍、劉德華、吳尊這些人人稱羨的大明星,他們吸引了群眾的愛與關注,卻不得不犠牲自己的私生活為代價。偶像們必須將自己偽裝成無性欲、無愛的完人;一旦形象幻滅,盲目的粉絲有時會不惜以自殺來回應。

    尼采對關係的洞見,預言了社群網站的弔詭之處。你渴望溫暖,最後你卻覺得愈來愈孤獨。你的朋友愈多,你就愈須隱藏自己的真面目。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把喜歡在鏡頭前為虛擬的觀眾表演的人們稱為「舞者」。在《緩慢》(La Lenteur)一書中,他冷嘲熱諷我們社會中各種假道學的舞者,他假借書中人物抒發他的想法:「在這個時代,我們都是舞者,但千萬別當個道德的舞者。」

     

    善用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是這個時代很棒的發明,它讓每個人都有了發聲的視窗。你不一定是名人,也可以盡情抒發、闡述自己的理念,這在精神上是有療愈效果的。

    我本身也是臉書的愛用者。但對我而言,我更想要用我的思想衝撞這個世界,用尖銳的長音劃破虛假的和諧。

    首先,你必須勇敢陳述自己的理念,而不是為了掌聲而失去自己。你要學會即使沒有讚,也要勇敢地為自己發聲。

    像尼采說的,我們可以透過拜訪鄰居,而找到自己;透過對話,甚至對抗集體思維來形塑完整的自己。

    許多歷史上偉大的開創者都是孤獨的,誠如哥倫布所言:「如果人類的每一個改變都要取得共識,那人類終將一事無成」

    與其在群眾中迷失自己,等待他人的確認,不如學會先肯定自己,餵養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勇氣。

     

     

     

     

    文章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inprestige?fref=ts

    回應
    迴響(1) :
    1樓.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
    2014/02/15 14:08

    大凡真正哲學家或作家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現在哲學家,作家的稱謂都已經

    浮濫了),,他們最不愛扮演文以載道(尤其是道德)的角色,基本上,

    也不會無謂地將孤獨價值化,,文中提到的幾位代表性的人物,與您的見

    解剛剛好相益得彰,,,寫得非常好!:)

     

     

    謝謝您的肯定與指教。 :) 方傑2014/02/15 19:48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