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 臺北橋鐵橋貌 (取自維基百科)
2008年台北大橋一景 (取自維基百科)
1969年11月15日,台北橋改建完畢並通車,從鐵橋改為水泥橋,為四線道路。
當時要在台北大橋通行需要付過橋費,直到1977年7月1日才
停收,橋上收費亭則到90年代中期進行改建工程時才拆除。
台北大橋今貌 (取自維基百科)
大屯山暮景
http://photo.xuite.net/tk0404/4735415/1.jpg TK 攝影
觀音山 & 淡水河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292.html--Tony Huang 攝影
淡水河日落 http://www.markchoo.com.tw/station/show_photo.aspx?bk_sno=1376&pic_seri=118
馬克褚攝影
觀音山暮色 http://www.markchoo.com.tw/station/show_photo.aspx?bk_sno=1376&pic_seri=121
馬克褚攝影
**
臺北橋晚眺 —清。李世昌作—
*
散策虹橋夕照幽,臨江無限感沉浮。
潮分關渡迴青帶,雪積屯山現白頭。
雁字橫斜書遠浦,燈光閃爍放巍樓。
河邊日暮砧聲忽,極目觀音月一鉤。
*
作者簡介:
李世昌
1901-?,字卜五,臺北鷺洲(今蘆洲與三重)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曾任職臺灣商工商業銀行大稻埕支店廿三年,戰後轉入臺灣茶葉公司任會計科長兼總務科長。性耽風雅,曾參與創立「淡北吟社」,擔任幹事卅餘年,亦為「鷺洲吟社」、「天籟吟社」、「雙蓮吟社」之社員,頗擅長寫景,〈芝山巖〉、〈蘆洲泛月〉、〈新店碧潭〉、〈角板山蕃社〉、〈獅頭山佛寺〉、〈虎頭埤夜月〉等皆曾入選鷺洲吟社歷屆徵詩,往往名列前茅。其詩作散見於《現代傑作愛國詩選集》、《臺北市志》、《蘆洲市志》、《詩報》、《風月報》、《臺南新報》等。
* 臺北橋連接淡水河兩岸的臺北市大同區以及臺北縣三重市,前身原為木橋,興建於清光緒15年(1889),1920年為暴風雨所毀,隨即籌畫改建為鐵橋,三年後竣工,而「鐵橋夕照」也成為當時「臺北八景」之一。
(以上節錄自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
**
析言:
拄著拐杖漫步淡水河畔,傍晚時分,夕陽染紅天邊,映照虹橋,顯得幽靜美麗。面對江水,心中無限感慨。
水色較黑的基隆河在關渡匯入水青色的淡水河,漲潮時藍色的海水湧入,三種水色迴旋激盪,非常壯觀奇特。(民國53年,關渡隘口被鑿開,此勝景已為陳跡) 。有時大屯山飄雪,山頭蒙上白皚皚的一片。
天涼了,雁群排成「一」和「人」字隊伍,在天空展翼飛翔,好像傳達訊息給遠方。即將入夜,閃爍的燈光從高樓透出,帶來溫暖的氣氛。
河邊,日已西沈,暮色襲來,隱約還聼得洗衣人用擣衣槌輕搥衣服的聲響。
向遠一望,觀音山那頭,正是一鈎月兒懸掛天際呢。
此七言律詩,載於《臺南新報》第11800期(1934年11月13日)。
首句陳述詩人於黃昏拄杖散步(那年作者才三十多歲,居然需要用拐杖,猜測 ,若不是一時足部受傷,以此年紀,實在不該如此虛弱啊 )。遠處屯山積雪與關渡分潮,皆為此處奇特的景色。其時,近處已華燈初上,河邊砧聲偶傳,是最樸質貼切的描寫及眼見耳聞。結尾歸於「月一鉤」的靜美,餘韻悠悠。
「河邊日暮砧聲忽」,使我想起小時候在鄉下的情景,那時還不流行使用洗衣機。多半在早晨或上午,陽光還不太強烈。村婦來到小河邊蹲坐洗衣,一面彼此閒話家常,一面握著木製的梆子,乓乓的錘打浸水而擱置在平坦大石塊上的衣服。有節奏的拍擊聲,和著細語,一派自然命定、勤勞純樸的優雅。
但是我沒見過如詩人描述,太陽幾乎隱沒了還在洗衣的,通常此時應是晚餐時刻,也許有些人白天太忙碌了,現在才有空。也或許我並未在日暮去到水邊觀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