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udn.com.tw/upfiles/B_MM/mmty1223/PSN_PHOTO/204/f_10985204_1.jpg)
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9%96%8B%E7%99%BC%E5%B7%A8%E8%BC%AA%E4%B8%8B%E7%9A%84%E8%8A%9D%E5%B1%B1%E9%A1%98%E6%99%AF#sthash.9UzaI3Ds.dpbs
芝山岩昔日漳泉械鬥死傷無數,無主的屍骨被葬在同歸所,一同接受奉祀。
![](https://g.udn.com.tw/upfiles/B_MM/mmty1223/PSN_PHOTO/306/f_10985306_1.jpg)
http://blog.xuite.net/mui8809/mui8809/25477664
關渡宮是臺灣北部最早的媽祖廟 民眾以為在此地求籤問卜最靈驗
![](https://g.udn.com.tw/upfiles/B_MM/mmty1223/PSN_PHOTO/921/f_10984921_1.jpg)
板橋林家花園 By MM 筆者攝影
林家林維讓平息多次械鬥宿怨,捐資成立「大觀書社」(即「大觀義學」),集漳泉兩籍人士,課以詩文,供應食宿,逐漸化干戈為玉帛。
骷髏屯積血飄灑
漳泉械鬥歌 ---李逢時
漳人不服泉州驢,泉人不服漳州豬。
終日紛紛列械鬥,田園廬舍相侵漁。
臺灣自昔稱樂土,漳人泉人久安處。
邇來強悍風氣殊,更望何人固吾圉。
甯長敬,林國芳,挾富挾貴無王章。
艋川搖動鯨鯢竄,蟲沙猿鶴罹奇殃。
我聞干豆有古寺,土人於此驗災異。
今年鐵樹又開花,械鬥從中有天意。
天意冥冥不可解,紅羊換劫總堪駭。
殺人如草死如眠,骷髏屯積血飄灑。
君不見,漳人泉人鷸蚌持,粵人竟得漁人利,
漳人是豬泉亦豬。
又不見,長敬國芳號令行,漳泉各受二人制,
泉人是驢漳亦驢。
![](https://g.udn.com.tw/upfiles/B_MM/mmty1223/PSN_PHOTO/188/f_10965188_1.jpg)
【作者】
李逢時(1829-1876),字泰階,噶瑪蘭廳(今宜蘭)人。咸豐11年(1861)辛酉科拔貢。同治元年(1862)3月應臺灣道兼學政孔昭慈之聘為幕賓。道光25年(1845)創辦「總蘭社」,是宜蘭北管福路系統的開山曲館。嘗自云:「少時好遊藝,奔走府州縣」,仕途不順,嘆己只能安守貧賤,過寒士生活。同治4年(1865) 因噶瑪蘭陳、林、李三姓械鬥事件,避亂員山堡大湖莊(今宜蘭縣員山鄉)。李逢時好吟詠,有古近體詩二百餘首,輯為《李拔元遺稿》鈔本一卷傳世。其詩具有濃 厚地方色彩,詠歌噶瑪蘭風土景物,兼及地方史事、反映社會現象,足可彌補蘭地志書之不足。—以上錄自《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玖冊。
詩 中反映臺灣分類械鬥中漳泉械鬥之貌。全詩文詞平淺易讀。開頭直指「漳人不服泉州驢,泉人不服漳州豬」,漳州人泉州人相看不對眼,彼此互罵甚至殺伐爭鬥,不 能和平共處,其實是愚蠢之舉。因此,譬喻雙方既是「豬」又是「驢」。首尾呼應同一觀點,末句重複強調「漳人是豬泉亦豬」,「泉人是驢漳亦驢」。
原詩大意:
「終日紛紛列械鬥」表示械鬥的頻繁,掠財謀利,奪田園取廬舍,無所不用其極,仇恨日深。臺灣原是樂土,漳人泉人長久安處。近來民風丕變,轉為強悍好鬥,家園不 保,誰來負責?甯長敬、林國芳,仗恃富貴子弟不守王法,正如淡水河鯨鯢亂竄,凶暴迭起,傷亡時聞,無論君子小人都遭殃。據說北投關渡宮媽祖靈驗,可知災異。今年鐵樹又開花,械鬥似乎冥冥中有不可解的天意,災難來臨,十分駭人。殘殺無度,血灑四處,骷髏屯積,最後,鷸蚌相爭,粵人得漁人利,漳人是豬泉亦 豬。漳泉各受長敬、國芳二人號令宰制,泉州人是驢,漳州人也是驢。
此詩創作時間約在1860年前後。其時淡北、宜蘭漳泉分類械鬥情況嚴重。
提到「邇來強悍風氣殊」,鄭用錫一首〈風氣〉有句「狡詐心逾薄,驕奢俗自便。誇多因鬥靡,踵事復增妍。珍錯窮山海,香資費萬千。人情忘儉樸,惡習更綿延」, 大嘆人心不古,心術狡詐,競誇驕奢,忘卻勤儉樸實,惡習深重。加之「剽悍攜刀劍,乖張逞棒拳。蝸爭起蠻觸,鈴劫遍山淵」,剽悍無禮、動輒因細小之事而挑釁 爭鬥、干戈相向的不良風氣,引致國帑虛空、民疲財困,不免予以批判譴責。
詩中出現「君不見」、「又不見」,其實都表示一直見到、無處不見,而且是一再看見不想看見的不斷相爭、彼此殘害的現象,真是情何以堪!
臺灣分類械鬥由來已久。漳、泉械鬥是其一,形成社會大患,阻礙地方建設發展,長期停滯於落伍的移墾階段。
形成原因:
政治上---此現象是台灣自身發展而成,又因清廷治臺鬆散,行政區無法和開拓地配合,事發,官方武力支援不及,人民只能自組攻防。清廷採班兵輪調,戰力不足,既不能有效控制地方治安,更袒護同籍。
社會上--中部地區漳、泉兩籍地域分明,泉人多居海口,或農或商;漳人多居平原丘陵,多務農。嘉義以北彰化縣、淡水廳以及噶瑪蘭廳,漳、泉人數相當,屢因經濟活動衝突、祭祀神明不同及其他細故而生分類械鬥。北部淡水廳地區晚開發,械鬥較遲,模式不盡同。竹塹以南泉粵械鬥多,竹塹以北至桃園多漳粵械鬥;乾隆年間台北盆地及周圍已有漳泉械鬥。
因交通不便,各籍難以深入瞭解,加上分類仇視引起危機感,使分類現象普遍且持續。清廷予義民頭銜,求鎮壓民變。而對立者亦常利用義民名義,焚搶攻殺對方,故民變與械鬥交雜。清廷為避免公報私仇擴大,盡量謹慎消弭矛盾,使用義勇亦以同籍人捉捕同籍之民。乾隆時林爽文事變,清廷即利用泉人助平漳籍林爽文。
經濟上--台灣早期開發時田土甚多,各籍可分別開墾,水利、田土,地界劃分不清、地租之爭為衝突催化劑。
影響:
政治方面,清代反清事件中,不乏分類械鬥與之互為因果者,也影響清廷行政考量。經濟方面,雙方耗鉅資招兵買馬,殺傷擄掠,大肆破壞。之後,各劃地界,不許他人侵入,影響道路交通,阻礙經濟發展。社會方面,政府喪失威信,人民漠視法令。好勇鬥狠加溫,人民不得安居,人口大規模移動,族群關係狹隘緊張。文化發展遲緩甚至衰退。缺乏法治、文治觀念,破壞太甚,復元無力。又影響古廟和古先住宅的備築防禦工事,械鬥時首遭破壞。
分類械鬥為臺灣移墾社會的特徵,也是一大病態。由移墾落後的社會轉成文治現代的社會,過渡期中卻難以避免。
林占梅1853年(咸豐三年)詩作裡,也有許多首關於械鬥,其雜言古體詩(癸丑歲暮苦苦行),與陳肇興〈由龍目井感賦百韻〉並稱臺灣1853年間械鬥亂事臺灣古典詩史上兩大長詩。
林占梅多愁善感,以械鬥為主題之詩表達個人哀傷與悲憫,尤其擅長描摹戰亂慘烈之狀。(癸丑1853歲暮苦苦行)首先以「苦苦苦,頻年苦;頻年未有今年苦」開頭,寫遭遇械鬥案件,萬般困窘。繼而細數從頭,詳述事發遠因、近因及事件細節。最後抒發己見,「向使有病須針砭,亦宜調劑加撫摩。雖云養癰恐貽患,庸醫躁進罪更苛」,以為處理械鬥不宜躁進,安撫為要。詩末 「矧復天寒歲暮時,巨戶財竭細民苦」,重複前句「苦苦苦,頻年苦;頻年未有今年苦」收尾,再嘆一次今年之苦。
原來竹塹地區械鬥前因後果是「記自夏初遘阽危,玄冥為祟日淋漓。霪霖無霽日,沮洳無乾時。桑田變滄海,蘆灰力莫支。昆陽未戰屋先毀,人畜漂沒極遐邇 。死者無辜生無聊,穀價雖賤無人市」。初夏大水災,人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生計艱難,此時若官員或殷商賑災,或可弭亂於未起;但偏逢南部「林恭事變」,人心惶惶,何來心力顧及其他?不法之徒趁機煽動饑民搶奪糧食、財物,官兵出面彈壓,損兵折將。亂民首領造謠挑撥漳泉互鬥,由夏及秋,戰火不休,慘事頻頻, 甚至挖祖墳、殺人剖心。
林占梅詩「吳越分爭火燭天,問渠何事竟茫然!可憐鄉社成焦土,囷極監門繪不全」〈途間見分類難民痛述時事〉。自注特別提出「各無宿嫌,猝然分類」,他對於械鬥雙方的仇隙,十分不解,同時也懷著哀矜痛惜之情。急難當前,林占梅自身家財損失亦極大,「凡百如掃成雲煙」。他勇於捐輸,又任團練首領,維持治安。但覺械鬥年年,無從化解,有〈感賦〉詩云「撥亂誠無術,勞勞愧此身」,深感頹喪,也引以為憂。
清末,臺灣分類械鬥終於平息,因為漢移民祖籍原鄉的認同,數代後淡化,移民後代漸漸本土化,使械鬥的「分類」基礎模糊而失去意義,對上一代或上兩代的恩怨淡 化而失去興趣。又由於新移民進入,使原先與舊移民對立的衝突,因面對共同挑戰而淡化。或因新統治者日本來臨,「分類」的雙方因共同面臨新的外力,產生類似的命運共同感。日據時代,全島交通網絡形成而產生全島一體的臺灣意識,更何況日本殖民政府、行政司法機關與警察機構的嚴厲管控,已不可能容許過去的械鬥繼續存在了。
下面是拙作五古一首 :
漳泉械鬥有感
歷險渡海來 血脈本相連
腁手開新界 異地墾良田
何事起干戈 戰火狂蔓延
相煎兩俱傷 鹬蚌不安閒
仁義推心腹 福樂當永年
***
![](https://g.udn.com.tw/upfiles/B_MM/mmty1223/PSN_PHOTO/980/f_11013980_1.jpg)
***
參考:
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入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1996)。
林偉盛,〈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
顧敏耀 , 仙拚仙,拚死猴齊天. —以分類械鬥為主題的台灣古典詩文作品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