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秋葉浮筆(之三.展覽推薦)
2008/09/05 05:37:35瀏覽540|回應0|推薦1

三.展覽:

 

1. 畢沙羅畫展:(2008.5.30~2008.08.17/臺北故宮)

 

Note:懷抱著很大的期待前往,但畢沙羅家族的畫作不若預期中喜歡,但這場展覽會是很重要的一個藝術經驗。由畢沙羅家族的創作,影響了印象派崛起至法國現今的藝術界,看完會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脈絡。

 

可以看見包括百年之間,畫家如何交互影響,畫風如何嘗試及修正,及個人的生命氣質與境界修為,如何導致成就的高度。這個畫展中米勒的作品展出三幅,是其中最亮眼的。

 

推薦畫家:柯洛(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杜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 1817-1878)、雷諾瓦、賈克(Charles Jacque1813-1894的風景畫,其中以柯洛和賈克為我的最愛。

 

2. 米勒畫展(2008.05.31~2008.09.05/歷史博物館)

 

Note:名不虛傳。看到「拾穗」的時候,感動的情緒莫名,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眼淚馬上飆出來。農家子弟出身的我,對於窮苦勞動的身影十分熟悉,米勒筆下農人的線條,對我來說,就是平凡週遭人們的模樣。那背影,再熟悉不過了,曾經我也是那彎腰的人兒之一,所以,或許格外有所感觸吧。

 

「晚禱」,彷彿聽見了鐘聲,幸好這幅畫不叫「馬鈴薯歉收」,感恩謙卑的身體,提醒著我們。米勒後期的畫,給我一種平靜的感覺,這兩幅畫,都好像在說話,要說著什麼。但在米勒的最後畫作──格賀維勒的教堂(約1871年)。我看到了一個畫家自由的靈魂,童年的懷想,內心的平靜。

 

有兒時舊居海洋的潮浪聲,有蔚藍的天空。小時候,媽媽帶他去的教堂,在這幅畫中,教堂仍跟小時候的他眼中一樣地巨大。米勒在教堂的顏料裡,加了砂,使教堂外觀呈現一種粗礪的感覺,彷彿跟實地建築一樣。

 

這時候的他,心中不再為了誰作畫,為了名、為了經濟、為了別人的觀感與讚美;這時候的他,應該是為了自己作畫了吧,所以靈魂如此自由,如此快樂。這幅畫也是,有記憶,有親情,有童年,有純真,有一切,有解放。對啊,好像,米勒現在已經在天堂裡,快樂著。

 

同場推薦:杭特(William Morris Hunt 1824-1879)的「農婦」。

3.大洋之舟(2008.07.01~2008.10.19/科博館

 

Note:這場意義重大、橫跨多國、極力爭取來台灣展出,合眾力所成的南島語族移民航向太平洋島嶼的展覽,囊括了珍貴的雕刻、船隻、模型、各種實體文物和大量紀錄片、深度採訪影像,以及獨木舟的航行模擬體驗。知道展覽訊息的人不多,但卻是我看過最有創意、最具巧思,也設計得最棒的一個展覽。

 

也許我看過的展覽不多,都是在國內,但這個有趣的、迷人的、深入的和可以體驗的展覽,激起了我對航海的強烈興趣,精采的程度讓我在腦海中已經勾勒了一本黑黝黝,在夜晚中航行的冒險小說骨幹。對於整個太平洋島嶼的文明和發展,也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展覽可以怎麼設計?怎麼叫有趣?真的應該來看看可以怎麼做到。台灣是個島嶼,有多少人真的關心航海和海洋文明?來看「大洋之舟」,應該可以把你從台灣島送出去,航向無盡的世界。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siasky&aid=219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