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6.15: 我追了《人民的名義》
2017/04/17 10:13:20瀏覽170|回應0|推薦3
一天,‭ ‬聽人說起當紅的大陸反貪連續劇《人民的名義》。點擊開來,當場就熬了個通宵。
週末繼續追。追到25‭ ‬集,網上赫然出現還未播出的「送審版」全部劇集。錯愕與好奇,一時快播,一時停下細看,一來一往,足足兩個週末天,‭ ‬一路衝刺到終點線。55‭ ‬集,每集‭ ‬45‭ ‬分鐘,全長約‭ ‬50小時。
四月的春天,玫瑰和鸢尾花四處盛開。 看完反貪大戲,我到玫瑰園去,把臉整個埋在一朵玫瑰上。 啊,人間。
~~~
不可不謂「現象」。
手握收視率生殺大權的「觀眾」也許且驚且喜,懷疑著:這等大尺度,如何通過官方審查的吧? 沒有‭ ‬「宣傳部」授意,劇編和導演當然是沒法做成這樣的政治貪腐作品。‭ ‬但此劇沒有好人壞人黑白二分的套路,沒有「手撕敵人」,也沒有「刮骨療毒」。官場現形與司法正義同上。
一場場的「幹部會議」下來,觀眾的反應竟是:非常好看!
觀眾破天荒的追捧,竟有人要求:多拍開會的場面(只想看人「鬧革命」),生活性內容可直接掠過(不想看人「過日子」)。‭
‬ ~~~
真的好看。
話說,「革命」與「人民」二字是學術研究的關鍵詞,一幫人學者人等虎視眈眈的對象。
我沖著「人民」二字點擊開來,立刻被小貪官(侯勇反串)和堆疊整片牆壁、冰箱、床墊下面的‭ ‬2.3‭ ‬億人民幣吸睛了。劇中的「貪官」並不是大惡不赦的魔王,有道德弱點,也有溫情弱點。有的悲創些,有些決絕些,有的憤懣些,有些「窮怕了」,有些「精緻利己」。 另外有「正氣」的群眾,平日密鑼緊鼓地「過日子」,「群眾舉報」,護守‭ ‬GDP。他們不是雷鋒,未必全面無私善良,小私小利,斤斤計較,個性瑕疵一樣不缺。
如此這般,一波波大陸官場的內幕爛攤,嘖嘖稱奇的糾葛懸疑,在銀幕上攤開來。
~~~
當年,梁啓超倡導「新小說」。 目的是在用小說作為喚醒民眾,啟蒙救國的「革命」工具。梁啓超自己也以身試法,寫了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可惜不「好看」,被時人評為「張口見喉嚨」。
百多年後的中國大陸,「政治文藝」另起爐灶,在「互聯網+」的時代另樹旗幟。
看人間雲捲雲舒,風雲變化。
~~~
有關「人民」,到底說誰呢?
且聽谷歌道來,(簡體剪貼):
維基有言:「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同于毛泽东思想),现阶段中国的『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另有網民解釋:「『人民』是单纯的政治概念,『公民』才是法律概念。但,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强调群体,而非个人。公民才强调单个的个人。」
又:‭ ‬「人民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依法被剥削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与公民不同)。」
但全劇終結,省書記(張封毅飾)總結道:「什麼是人民? 人民,就是你、我、他!」看這圈子繞的。到底以人為本了。
~~~
有關「文藝」。
據說,此劇是在宣傳部鼓勵授意下,提供貪腐材料之下產生的作品。有關文藝和政治的關係,原著周梅森先生有話要說:文藝不能承擔政治改善的問題,不能把政治義務放在文學作品上,也不能指望文藝作品去改變制度。如果政治環境沒有改善,不是作者的錯。(大意)
想想1915年梁啓超在「告小說家」一文中,嚴厲指責小說家沒有盡到改革社會的責任。整整一個世紀之後,創作者的話再次打臉梁啓超。哈哈。
~~~

路過成粉絲,人稱「路轉粉」。 四月玫瑰在春陽裡,曬出醒腦的肥皂香。
2017.04.16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gfengying&aid=100777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