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31 02:54:02瀏覽4778|回應6|推薦140 | |
去年我參加兩場年青音樂家的演奏會,一位是正在英國學音樂的鋼琴家于凡鋼琴演奏會,一位是已拿了博士的大提琴家侯柔安小姐的室內三重奏。兩位都是朋友的子女,這麼年輕就有這麼令人驚訝的傑出表現,非常羨慕,與有榮焉;尤其是現在正在英國Birmingham Conservatoire進修碩士班的于凡,去年才21歲,那場演奏會整整兩小時的演奏幾乎都是他一人擔當,時而氣勢高昂,鏗鏘有力;時而溫柔婉約,細膩動人,他的手指敲在鍵盤上有如行雲流水,整場演出精彩令人屏息。 是怎樣的家庭、何種的教育,以及甚麼樣的小孩,可以在短短的時間有這樣的成就,我十分羨慕。因為在這樣的年紀,許多年輕人還懵懵懂懂,荒廢人生,而他兩已經十分耀眼。我仔細的問了于凡及他的母親。 于凡於1990年出生於高雄, 10歲才開始接觸鋼琴。媽媽說因為姊姊學琴,買了琴,就讓弟弟一起學,結果姐姐放棄了,但母親對小于凡實施虎媽式的教育,哭了也要彈,彈不好敲手指。雖然我對于責罰教育有所猶豫,但我知道許多小朋友說不想彈,家長就會放棄,包括我自己,心一軟,就接不下去了,還是虎媽式比較有效。 學音樂要不斷練習,難免枯燥,又因為音樂滿難的,一定會遇到瓶頸,小朋友往往就會哭鬧,難以持續,於是鋼琴就變成家具;所以家長堅持是重要的,當然小孩還是要合作。並且于凡的成就更是因為他有極高的天分。 于凡由吳雅萍老師啟蒙,高中考上高雄新莊高中音樂班。2008年英國音樂學院Birmingham Conservatoire到台灣招生,于凡獲得每年8500英鎊的獎學金. 同時也獲得美國賓州PAI音樂營之全額獎學金,于凡也被東吳音樂系錄取,但他選擇了到英國深造。感謝Birmingham Conservatoire願意出錢培養外國的英才,這樣無私的心態令人欽佩。 Birmingham Consevatoire 成立于1886年,是國際有名的音樂學院,也是很好的音樂演奏場所,他有設備良好的演奏廳Adrian Boult Hall 及Recital Hall。該校有收藏完備的音樂圖書館;大部分的教授是仍在表演的知名專業音樂家,客座老師也有200位,大約每兩個學生就有一位教職員。學習環境良好,這也是成功的要素。 于凡也認為遇到好的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在台灣曾受教於曾曉鶯,鄭宇秀以及陳芝羽博士.到英國受教於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Erika Lux教授以及倫敦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的 Noriko Ogawa小川典子教授(Leeds國際鋼琴大賽得主)。室內樂曾受教於David Angel教授 (小提琴家曼紐因之嫡傳弟子,並為Maggini Quartet成員), Jane Salmon, William Howard, Mark Bebbington, David Quigely, Graeme Littlewood等教授。他也受教於前鍵盤系系主任Malcolm Wilson教授。 現在的教授是俄籍鋼琴家Katya Apekisheva(Leeds 國際鋼琴大賽得主)及英國著名鋼琴家及教育家Margaret Fingerhut (著名鋼琴家Leon Fleisher嫡傳弟子)以及Simon Nicholls教授。 于凡因為成績優異,有三所大學研究所提供獎學金給他,Royal College of Music, London及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 Manchester ,他還是選擇原來學校,他得到幾乎全額獎學金繼續進入碩士班就讀,在諸位大師的教導下,當然進步神速。 但他不是沒有挫折,年輕的于凡隻身到了異鄉,思鄉之情當然難免,媽媽說,于凡有時會打電話來泣不成聲,想必壓力不小,所以媽媽每天給他電話,在親情的支助下,小于凡不斷努力,從2008年開始就在各樣比賽中嶄露頭角。于凡的得獎紀錄如下: • Dennis Matthew Memorial Trust (2008) 他並於2011年取得駐校藝術家的榮耀,于凡經常在學校音樂廳表演。英國人經常周末會去聽場演會當成休閒活動,所以票賣得很好,台灣則差了些,而且至善廳的鋼琴保持的不好,影響表演。所以于凡提到畢業後想回台灣,我實在有些擔憂台灣的環境是否會阻礙他的發展。 當地的新聞寫到于凡是來自台灣頂尖(top)天才型的鋼琴家,他的演奏表現出優雅的節奏、他的演奏無懈可擊、生動活潑、琴音清脆。充分展現生活的喜悅。這樣年輕,就有寫不完的事蹟,當我稱讚他時,他謙虛的說,還有許多要學。 古典音樂是小眾市場,藝術這條路行來不易,祝福于凡繼續發光發亮。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