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的思想連接斷想筆記
2007/05/14 15:39:31瀏覽4649|回應3|推薦12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的思想連接斷想筆記

    這天傍晚他騎自行車來到雙溪公園河道,不經意的抬頭一望,兩隻白鷺鷥正在夕陽的餘暉下飛翔,美麗的身影點燃起他潛藏深處的智慧火花。

    固有的習性束縛了我們,改變路途很困難,但是改變目標就容易多了。量子物理學家波姆(David Bohm)提出一個內隱(創造)的秩序世界。其中萬物相互含藏,它會不斷開展顯現於我們所體驗的外顯世界中。

    他想起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享譽全球的新一代管理大師,多年來致力於推
動「學習型組織」的觀念,為麻省理工學院組織學習中心主持人,波士頓創新顧問公司創辦人之一及《第五項修練》作者。《第五項修練》於一九九二年榮獲世界企業學會最高榮譽的開拓者獎。

    2003 年 -2006 年間、彼得‧聖吉及其團隊四次拜會參訪南懷瑾先生,內容涉及禪
宗的修持方法,以及生命科學、認知科學等,問答之間,思想深邃,充滿睿智,發人深省。這組頗有深度的跨文化對談,也凸顯了東西文化匯流的趨勢。

   一個西方管理學大師,為什麼要修習禪宗?為什麼對中國的儒釋道備加推崇?西方管理學探索的共同基礎是什麼?一個東方文化的行者,如何引導人們在科學領域實證?東西文化開始匯流了嗎?

他前幾天剛好看過「南懷瑾與彼得.聖吉」這本書,想起了書中一些對話內容:

南師:開始講修持之前,我先問你,在你幾年前來這裡參加禪七打坐以前,你有沒有花別的地方學過靜坐、瑜珈、冥想之類的?

聖吉:我初學靜坐,是在加州一所由日本禪宗大師鈴木大拙開辦的禪修中心。那是很多年以前了,我當時約廿一歲,還是大學生。其後找他陸續參加過一些其他的靜坐活動,像是印度大師Swami Muktanada的課程,還有一些開發人類潛能運動之類的修習。

南師: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再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學這個的目的是為了入世還是出世?因為目的不同,開始修持的方法也不同,但是到最後仍然是相結合的。

聖吉:好一個簡單的問題!好,我給一個簡單的回答,我想為人類作出貢獻。

南師:好,這是你現在這一次的答案,你自已記住。你每天打坐幾次?

聖吉:早晚各一次。

南師:每次多久呢?

聖吉:早上一坐約四十五分鐘到七十五分鐘,晚上約半小時。我早上也作氣功,所以一共要用上兩小時。

彼得‧聖吉的管理構想

  在彼得‧聖吉以前的管理學者,大都是用西方傳統的機械片斷思維方式看待企業,將企業管理分解成各種功能進行切割式的管理。這雖然有科學的一面,但已不能適應資訊時代的需求了。彼得‧聖吉突破了這種方法論模式,以系統思考代替機械思考,以整體思考代替片斷思考,以動態思考代替靜止思考。這就在企業管理學中引進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試圖通過一整套修煉辦法提升企業的「群體智力」,以「學習型組織」從總體上解決了資訊時代對企業管理的新要求。儘管近年來,西方企業管理思想又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比如「扁平化管理」、「執行力」、「應變力」等等思想的提出,都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但是,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的源泉,在於全體員工全心投入並善於學習、持續學習、不斷超越、不斷創新的組織——學習型組織。事實說明,只有釀造了學習型組織的工作氛圍和企業文化,企業才具有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彼得‧聖吉恰是從東方文化領悟到,學習是人的天性,人的絕大多數行為、知識和能力,並非天生本能,而是後天學習得來。在社會處於貧困落後情況下,人們把工作當作謀生的工具性手段。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財富的增加,人們已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要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實現自身的價值,就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來獲取創新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彼得‧聖吉亦從東方文化獲得觀察與思考的特殊定力,使他在種種聲譽面前,仍潛心思考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自身的身心關係。這增強了他經濟管理要與深層文化智慧契合的堅定信念。


彼得‧聖吉的管理觀點:

■重新觀照整體

  遠古的人類並未把自己跟所處的世界加以區分。那時的人類所看見的世界是一個未被打破的整體,人與自然合而為一。但不知自何時起,我們學會了區分自己,視自己為分離的個體。我們刻意凸顯個人意識,強調獨立的意志、個人需求和個人的願望。這種自我意識的演化愈來愈強,我們也愈來愈與他人及上帝所創造的萬物區分。這對人類的演進而言,是福,也是禍。

  如果不懂得區分「自我」與環境,人類無從發展出現在所有的智慧,也不可能發展出科學分析方法,學會認識自然宇宙梗不用說創造出二十世紀的科技文明了。

  然而,這樣的區分也演變成分割與孤立。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加深了專業化程度、加深了社會的分化,更加深了人類思想的割裂。到後來,我們不僅自外於自然,而且認為有權主宰自然。今天,人類的文化自幼教導我們:自然世界是為了我們的利益而存在,它不過是等著我們去使用的一個自然儲存的「資源」而已。

  現在,我們正處於十字路口上。一方面,人類的文化告訴我們,我們走在正確的路上,只需繼續向前邁進即可,人類原本生來就要征服自然的。然而,種種跡象顯示,我們可能已快走到這條路的盡頭了。

  我們學會了如何影響及改變環境,但沒有想到,這樣的影響力,已經嚴重到危及人類物種生存的程度。人類的自我意識已經膨脹到極點,認為「小我」的福祉和週遭及自然的禍福不相連屬,竟失去了那份對宇宙生命奧妙應有的敬畏感,也失掉了我們從屬於某種比自我更大整體的那種感覺。

  在西方世界,我們的社會組織已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我們把生理的健康與心理的和精神的健康分割開來探討,以致於人們雖然活得久些,但整體身心健狀況卻每下愈況,所支付的社會成本也愈來愈高。學校的教育成為片斷知識的傳授,和枯燥的學術性演練,最後竟發展到愈來愈和個人成長與真正的學習脫節,成效也愈來愈差。政府各部門不僅已被分割得各自為政,且被各利益團的不同需求分割,變成一部老舊癱瘓、無法有效運作的機器。事實上,與現代管理系統有關的每一件事情,都根源於這種分割的思想上,這也無可避免的造成競爭。在企業裡,行銷部門與製造部門處於對立狀態;第一線的管理人員對總公司管理當局懷有近乎憎惡的敵意;各部門的競爭更甚於跟同業的競爭。

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未來

  就我的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途徑與西方文化略有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體的觀點來瞭解的、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以及對於奧妙的宇宙萬有本源所體悟出極高明、精微而深廣的古老智慧結晶。在西方文化中,我們傾向於看見的則是由一件件事物所組成的世界;我們深信簡單的因果關係,不停的尋找能夠解釋一切的答案。

  因此當中國社會進入現代經濟體系的時候,特別令我們注目。在全世界都拭目以待的情況下,相信中國必定戒慎恐懼的期許自己,千萬別重蹈西方人所犯下的錯誤。工業化的力量也是強大的分割力量;隨著工業的進步,分割在西方以加速的步調演進,並不意外。農業革命時播下的分割種子,在煙囟、工廠和傳統工業管理的氣候中,步調更加快了。

  看著中國的進展,我們自然會想問,中國會不會步入工業社會的後塵?物質愈富足,就愈惟我獨尊,傲視於自然秩序之上?中國會不會犧牲社會來發展經濟?中國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不擇手段的剽竊自然,以非永續性及危害後代的方式發展的社會?或者,會找出一條新路?

  這些問題的答案,至少部分可在中國所發展的主要管理體制中找到解答。因為管理體制將決定企業、政府和教育機構的特質。而這些機構的特質將會塑造未來社會的形貌。現代社群的精神生活,與其所處的許多大機構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而我們跟自然的關係和諧與否,與我們所處的許多大機構能否跟自然和諧相處,同樣也密不可分。


全球管理新趨勢

  現在,全世界在管理上也正在醞釀一個新趨勢,這個趨勢是由全球競爭所帶動的。在全球的競爭風潮之下,人們日益發覺二十一世紀的成功關鍵,與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成功關鍵有很大的不同。在過去,低廉的天然資源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而傳統的管理系統也是被設計用來開發這些資源。然而,這樣的時代正離我們而去,發揮人們的創造力現在已經成為管理努力的重心。然而更重要的是,有些領導者與管理者已經開始深切的體認到,我們一定能找出對策來化解那些根源於不斷分割所產生的組織病毒,它使許多組織充斥著你爭我奪、互相防衛的內部競爭,以及勾心鬥角、玩弄手段的政治遊戲,它只會消耗人們大量的精力,不斷打擊人們的工作意願,使組織永遠不可能建立偉大企業所必須的根基。

趨勢之外

  彼得聖吉在八○年代初,彙集一群有崇高理想的傑出企業家至麻省理工學院,以他的老師佛睿思特(Jay Forrester)教授一九六五年一篇論文「企業的新設計」(A NewCorporate Design)的構想為基礎,融合了其它幾項出色的理論、方法與工具,而發展出學習型組織的藍圖。深入思考複雜變化背後的本質──整體動態運作的基本機制。所使用的是一套他自己發展出來的方法──系統動力學( system dynamics)。它和自然科學界目前最尖端、深奧而熱門的混沌理論(chaos theory)及複雜性科學(science of complexity)所探討的相同,只是聖吉書中所談的更為平易,且與你我生命、生活及工作上,以及人類目前所面臨根本而重大的困境直接相關。

成長的極限

  基於對人類前途的關懷,一九六八年由各國精英組成的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決定探討人類目前及未來的困境。結果他們發現問題複雜交錯,根本無法思考。最後佛睿思特以五個重要因素,建立了系統動力電腦模擬的「世界模式」(World Model),方完成所託。「成長的極限」(The Liits To Growth)這本探討人類困境的未來學巨著,就是佛睿思特的弟子們將他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方式改寫而成。佛睿思特也應用他的方法,在二十多年前就預知美國經濟將於九○年代中期跌入谷底,而與美國在經濟上往來密切的其它國家,亦將相繼下跌。佛氏並不比經濟學家更懂經濟學,而是深入思考經濟變化背後的本質,尤其是其中有一項叫做時間滯延(time delay)的因素,是造成許多波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佛氏及其門生開始思索,如何教人學會整體運作本質的全新思考方式,以提升人類組織整體運作的「群體智力」。聖吉在這方面最大貢獻,是把艱深的系統動力學簡化成人人易學的系統思考,並將其在企業組織中實踐及推廣。佛氏則由中小學教育著手。

突破直線性思考

      為什麼系統思考如此重要,而缺乏它會導致組織學習的智障?原來當我們面對複雜問題時,總是習於將其分割成可以處理的片段來思考,然後加以整合。這種先分割再組合的思考是當代思潮的主流,對於許多複雜工作是非常恰當,而且必須,然而在另一方面,分割卻使我們喪失了更深入觀察整體形成的要素──組成分子之間整體的互動關係,以及其所形成的複雜現象──即使只是兩三個變數,就可以複雜到不可思議的地步;聖吉將之命名為「動態性複雜」。有時它會抵消個人或群體改善問題的所有努力,它會「誘使」我們捨本逐末、避重就輕、愈治癒糟、一再犯錯,甚至興奮而努力的製造共同的悲劇。

  怎麼會這樣?因為大部分的動態性複雜都是處於緩慢漸變的過程,極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不是為時已晚,就是不知如何有效處理。想想看,水質是突然惡化的嗎?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嗎?健康是突然變糟的嗎?孩子都是突然變壞的嗎?我們的社會是突然變得如此亂的嗎?國家是突然變弱的嗎?全球生態是突然惡化的嗎?傑出的企業是突然轉弱的嗎?……而對我們威脅最大的,偏偏多屬於這種緩慢漸變的過程,大部分人卻要等到它爆發成「重大事件」時才會處理。

大風暴的背後

  而如果再加上整體互動中,令人難以捉摸的、相互增強或抑制的非線性關係與時間滯延,便會產生更令人困惑的現象:例如一個局部決策的小改變,卻使其它看似不相干的部分產生巨大的風暴。貨幣理論權威、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前年在他的新作「貨幣災難」(Money Mischief)中提到,一九三四年美國羅斯福總統一項小小的購銀法案,導致中國在一九四六年至四九年間五千四百萬倍的通貨膨脹。其它又如柏林圍牆倒塌,或洛杉磯大暴動這類「突發性的事件」,或令人困擾的各種暴起暴跌現象,或成功之後的快速崩潰,或總是矯枉過正,或長期的不穩定等,都是同樣的情況,其背後滋長的過程是長期而緩慢的。總之,它使我們以為是在改善問題,實則卻往往是在製造問題而不自知;即使我們的用意是良善的,個體潛能已充分發揮,團隊也合作無間,仍沒有用。然而,我們何曾學習過如何有效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聖吉將系統思考發展成一種自我的修練,堅持這種修練,能使我們看見自身的行動與外部力量之間,愈來愈多的新連結,而逐漸擴大與週遭的一體感;這也是我們今日最迫切需要的「第六倫」。

解構與再造

  除了整體運作這種最大的力量之外,聖吉介紹的另外一項極大的力量,或可以證嚴法師所常提及的那種「願力」來形容──一種為了實現心底深處真正願望的巨大而持久的力量;書中具體的描述個人應如何產生這股力量的方法,以及組織應如何建立「共同願景」的實際做法。

  還有一種力量我們或可稱之為「求真的力量」──在組織中不斷相互以檢驗彼此最根本的假設,來追究問題的真相。它是用一種非常特殊而看起來很「危險」的技術來溝通,以穿透團隊中人與人之間那些虛偽而令人無奈、沮喪,甚至於導致誤解、敵視、交相指責的「隱形牆」,進而產生一股巨大的力量,使團隊在心智上由「普通燈炮散漫的光」轉化為「雷射光」一般強大而持久的凝聚力,以及心靈上的高度默契。

實驗與創新

  創造最重要的動作之一是嘗試,嘗試的最大可能是失敗,而在社會與管理系統中大幅實驗的代價常是巨大而可怕的。這也是為什麼管理方面的創新,始終無法像工程、科學或藝術那般具突破性,因為它可以實驗的空間非常的窄。為了克服這個難題,聖吉和其它研究者透過一種系統動力電腦模擬的「組織學習實驗室」(美國中小學生,郵購一片系統思考軟體STELLA就可以學),能讓他們所輔導的企業主管在其中嘗試各種可能的構想、策略、情境變化,及其間種種可能的搭配,進而產生深邃而持續的企業創造力。聖吉將之視為組織創造與學習的演練場。這種學習實驗室也可將我們前述的那種緩慢漸變的長期過程「壓縮時空」來觀察,進而及早尋求因應之道。這種電腦模擬可以用以研究許多與人有關的變數。美國一家全球知名的大企業,三十多年來一直應用佛睿思特為他們建立的系統動力經營決策模式,來輔助重大策略與政策之研擬,其中百分之九十是領導風格、溝通態度、文化、士氣等「軟性」的變數。現在就連二十年前持嘲諷態度的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要大家重視這種電腦模擬。


  聖吉最難能可貴之處,不僅是那極罕見的、整合式的創新才能,能將幾位巨人的智慧周嚴的融匯在一起,也不僅是那始終專注在人類最重要問題上的誓願,而是那即使站在巨人們的肩頭上,依然不斷質疑巨人的精神──質疑其中隱藏的假設、突破它,進而創新。

  如果你只將學習型組織視為業績最佳、競爭力最強的組織,那你就忽略了它的真諦──人們可於其中,逐漸在心靈上潛移默化,而活出了生命的意義。這才是它真正可貴之處。我們找到真正重要的事做,才能再度擁有豐沛的生命力。否則,只一味追求階段性目標,個人或組織最後往往陷入不滿意、但只得接受的一種無可奈何的生命狀態,很難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和能量。


新領導能力的上乘武功


    聖吉一直致力於將東西方古老智慧的結晶和最新的管理科學融合。他對老子的領導哲學尤為推崇;而其所提出的五項修練,有許多與儒、道、釋三家思想又非常相近。

  至於想要真正精熟聖吉所提出的這些「新領導能力的上乘武功」,想不出有比禪宗大師南懷瑾先生在「如何修證佛法」中所提示的「見、修、行」三位一體的修證綱要更好的指引,修練的功夫為什麼不上路呢?是因為見地不夠圓滿,加上行願不夠;見地為什麼不夠圓滿呢?是因為沒有真修實證,行願也不夠;行願為什麼不夠圓滿呢?是因為見地、修證有問題。這個綱要,深切的點出任何學習(光是吸收知識、資訊並不是學習,真正的學習必定修正行為,也就是修行、修練)的精義所在。


在大學堂的演講廳,南懷瑾先生對著這些存救世之心聖吉等人的開示

「我看了各位的背景,感覺到每位都有救世主的思想。以諸位的抱負,關心致力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和平問題,乃至整個人類的生存問題。但是綜合起來研究這些問題,不是三天五天或幾個小時能夠解決的。但是我以一個老年人的經驗告訴大家,讀了一輩子書,我看到宇宙人類只有一個字:變。」

「宇宙萬物隨時隨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對於我們,思想情緒感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沒有不變的道理。至於宇宙萬物的法則,『變』,明天會變成什麼,是有一定規律的。」

「這個規律的法則可以找得到,不是找不到法則。不過大原則是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總而言之,沒有不變的事情。認知科學的基本也就在這裡。」先生這樣解釋「變」的重要性。「而對於我們來講,我們要能夠首先認識怎麼『變』。但如果知道了『變』,跟著『變』,那還差一點,沒有智慧了。認識『變』,同時領導『變』,這才是智慧之學。」

先生說,人類的智慧是要知道如何先行應變,「而先行應變的關鍵是要掌握兩個重點: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掌握了合適的時間和空間,才能掌握好「變」。「譬如我們諸位擔心世界的未來怎麼走,人類的環境問題啦,能源問題啦,經濟問題啦,戰爭問題啦,很多很多問題。但是自己忘了我們就在『變』的當中。只不過你沒有辦法改變現有的『變』罷了。」先生說。接下去他解釋了中國儒釋道三家對於應變的不同方法。

儒家意識到時代的轉變,以孔子、孟子的教義來說,他們認為世界越變越不對了,越變越壞,儒家的精神有四個字——「中流砥柱」。但是時代的巨變好似黃河、長江那樣大的洪流,那個水勢是擋不住的。但是儒家的精神,硬要站在中間,要把它砥住,擋住洪水沖往下流。

道家不是這樣,道家認為這樣沒有用,你站在時代洪流的前面,想擋住是不可能的。你越提防,力量越是大,會把你衝垮。所以道家是四個字「因勢利導」。因為時代的大洪流是這樣走的,你站在中間擋是擋不住的;你只能計算它水流的速度,計算流到什麼地方變弱了,再在那裡輕輕引導方向,才不會出事。

先生比較贊同ELIAS學員採用「因勢利導」的辦法,「我看你們諸位都用這個方法吧。看你們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都想領導時代,所以也非常佩服你們。」

至於佛家的辦法就不同了,「來去皆空」,反正開始奔流以後,不論如何變易,萬變最終都歸於「空」,開始新的時空了。

「所以我們瞭解了諸位的想法,我主張,先要認識『變』的原則,然後再找出出路來,依個人的思想、個人的修養再作出一個方針。」在第一堂課的最後,先生總結說。一堂課兩個小時,接下去,ELIAS成員可用整整一天的時間就進行深入探討。

界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等人對南老師及相關思想的描述:


    奧圖說:「我做過的訪談中,最有意思的一次就是在香港訪問南懷瑾大師。彼得介紹我們認識,但我回來後還沒和彼得談及那次訪談內容。我們對 U 型線路的理解,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早就有類似的看法,只是今日人們已不再重視它的意義。儘管南大師在中國以外的地區鮮為人知,在今日的中國,卻有不少人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佛學或禪學大師。他同時精研道家思想,有些人甚至認為,他是最傑出的儒家學者。

    他寫過四十多本書。他的書在中國賣了幾千萬冊,不過大多是在黑市銷售,直到最近才解禁。他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中醫專家,對於古詩、風水的學養深厚,他也深諳軍事策略,還得過中國武術比賽冠軍。」奧圖停下來,彼得微笑道:「南大師的種種成就,似乎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美國國務院駐中國的一名高階官員曾告訴過我,按照傳統,中國皇帝的顧問必須是集一切文化傳統於一身的大師級人物。這位官員說:『南先生可能是符合這種傳統的最後一人。』」「我一點也不驚訝,」貝蒂蘇笑了:「我們現代的文化不鼓勵走這條路。

    但是,奧圖,你的意思是不是,南大師已經認識到 U 型理論?」「對,還不止於此。一開始,我們談到他當時在寫的書,一本重新詮釋儒家經典著作《大學》的書。《大學》在兩千四百年前流傳下來,自此成為中華文化的支柱。為我翻譯的趙教授說:『每位皇帝都以《大學》為尊,因為它談到如何成為一位領袖。』但是,今日大家雖然覺得對它很熟悉,它的深層意義卻已經流失。另一位翻譯彭先生說,從清代以來,對《大學》就有一種『教條式的詮釋』,最後『導致清朝覆亡』。南大師補充說,儒家領導學說的核心觀念是,『想做個領導者,你必須是個真正的人。你必須先認識生命真正的意義,才能成為偉大的領導者。你必須先瞭解自己。』」約瑟夫點點頭。


    「歐布萊恩說過,『變革是否能成功,端賴變革者的內在狀態。』內在狀態遠比變革的技術或策略來得重要。」「有道理,」奧圖說:「這麼說來,有修行的自我,是領導者最重要的工具。在古代中國與印度文化的傳統思想中,這是領導觀念的基石。「這種傳統觀點在今日不受重視的一個原因是,它太難達成了。這是個一生的旅程。一度引導人們在這段旅程前行的修煉方法,已在今日社會成為末流,即使是仍然保留古代思想元素的中國社會也是一樣。南大師重新詮釋《大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點出修持領導能力的詳細理論。「想當個偉大的領袖,」他說:「就須進入七個修身階段,分別為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七件事看起來像是同一回事,實際上卻是個極為漫長的過程。」「彭先生解釋,前兩個階段(也就是『知』與『止』——教條式的詮釋是,社會中的每個人必須覺知自己的位置,不能逾矩。『皇帝會說,你必須知所止,必須一切聽我的,必須服從我。』南大師對《大學》中『止』的詮釋非常不同。他說,它的意思是『停止思想之流』(stopping the flow of thought)。」「趙教授說,這一點對領導者非常重要,因為沒有達到這種狀態的人,會受到貪戀、恐懼、憤怒與焦慮等各種情緒的阻礙,這些情緒讓他們無法獲得『正見』,也就是正確的判斷。

    「『執著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和領悟力。』趙教授對我說:『這就是不知如何止。』」「『佛教認為,』彭先生說:『思想就像瀑布。你看著瀑布,只見水滔滔流下。它就像水的簾幕。但是每個人都知道,瀑布是由水滴組成的.思緒也是同一個道理.我們的心念迅速運行,我們感知到的心念如同瀑布.但是你若能做到知,做到止,你就會瞭解,心念只是許多小水滴。』「南大師說:『心念一個又一個地流逝。大多數人看不到心念與心念間的縫隙。但是修行深的人能看到,心念在每個瞬間變換。我們總是被自己的心念欺騙』,並把自己的心念當成真實。」「若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心念,『止』就出現了。『一旦做到知,你就已經做到止。』彭先生對我說,『做到了止,本質的問題才會出現。在做到止之前,我們的目標比較像過去的倒影,而不是我們現在真正需要的事物。』」約瑟夫身體前傾,興奮地說:「儒家理論與 U 型理論相互呼應,實在令人驚歎。藉著停止思緒之流,而覺知到自身,這就像瓦瑞拉說的『懸掛,脫離思考的積習之流。』」「的確如此。」

     奧圖說:「南大師說明接下來的五個階段時,這種呼應仍然存在。他簡潔地說
道:『一旦真正做到了止,就會走上第三個階段:「三昧」,或是「定」的階段。達到真正的「定」以後,就能達到真正的「靜」。如此,你便會處於一種「安」的狀態,讓你能做到「慮」。當你能真正地思考,你就能達到自己應該達到的目標。』「這七種領導的修身階段基本上包含兩種運動。第一種運動可以稱為『內行』,就是從常態的覺知走想真正靜默之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U 型路線的底部。第二種運動是『歸返』,即帶著新的覺知,回到較常態的活動中,而不會失去最深那一點自然流現時的定靜之心。這就是我們致力理解的整個運動,只是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七個階段與 U 型理論相互呼應的程度,令人讚歎不已。

    例如,南先生說,當心真正定下來,就會進入三昧的初期階段,你開始看清『生命正在運行的過程』。這種觀點聽起來很像我們說的轉向,把自己的注意力重新導向隱藏在眼前事物背後的生命運行過程。」「總結起來,前三個階段——知、止與定,強調深刻的連結,讓自己與目前的真實情況、感知的本質、以及沿著 U 型路線下探的歷程,合為一體。」約瑟夫說。「對,」奧圖說:「我問到,能否把這三個階段視為,對事物本質進行更深刻的觀省時,彭先生說:『這是看清目前真實情況的唯一方法』」「南先生還提到,我們的自我覺知會產生轉變。

    如今我們知道,這就是 U 型路線底部發生的變化的一部分。我們穩定的思想之流所展現的,是我們慣用的思考模式,這些思考模式塑造我們最基本的經驗與信念,包括我們對自我的既定觀念。我們把對自我的觀念當成真實。但是南先生說:『你的心念不是你。心念隨時在變。』根據《大學》的說法,當我們穿透日常思緒,進入更深的體驗,我們就能達到靜與安的狀態。達到這種狀態後,南先生說:『你會擺脫對於自我的慣常觀點。』」

    「這就是瓦瑞拉說的,發現『虛幻的自我』,還有大橋所說的『不同的自我』。」約瑟夫說。「對。南先生稍後說:我們常用『我們』泛指我們這些人。事實上,這只是一個代表符號,代表是另一個東西。究竟而言,根本沒有『人』這種東西。它是不存在的。」「這就是大橋所說的,『無』讓我得以存在。』」彼得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覺知到的自我,它的空幻面是西方人很難掌握的觀念,但它卻是傳統東方思想的基礎。據說中國哲人吳為悟(Wu Wei Wu)寫過一首詩:何必悶悶不樂?你所想的及你所做的一切,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為了你的自我,但「自我」並不存在。


    「佛教的一個基本觀念是,現象的本質是空幻的。這種觀點與物理學有直接的關係。物理學認為,一切顯現的現象都在不停流動,包括我們的身體與生理上的自我。我們透過思想,讓這些東西具體化,思想創造出我們對物質所覺知的表象,但是這種表象是虛幻的。一般而言,東方哲學的關鍵觀念是,還有另一種非表象的實質面向,它具有真實和不變的特性。當我們能控制自己的心念,就能感知到事物本質。這就是物理學家波姆為何花費十年時間,與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的觀念相互呼應之處。這也說明了,我們訪談的許多科學家,為何現在都認真修持東方的修煉。」

     「修身十分重要,」奧圖說:「儒家學說關心個人長期的修身或發展。南先生雖未提到這個修身的過程確切要花多少時間,但他談到,『進入這些階段』是培養領導能力一種『極為漫長的過程』,用東方的詞彙來說,可能要經歷許多世才能做到。這麼說來,儒家思想補充了 U 型理論的不足。在我們努力瞭解 U 型運動所需潛在能力的同時,佛家、道家與其他的傳統早就提供了豐富的工具與方法,讓我們培養出這些能力。但是,我們若不下定決心修持,這些方法沒有一點用處。「當時我沒有看出,U 型運動與南先生所言的關係。我對南大師說:『首先,放慢下來,深入觀察自己與世界,直到想要湧現的東西自然流現。然後再回到日常世界裡,帶著獨特的能力,採取行動,創造新局。這好像就是《大學》篇教導的,培養領導能力的過程。是這樣嗎?』「他表示同意,並說,這種看法正確地詮釋了他的觀點,不過這不是唯一的說法。他說:『也許,在你往後的生命中,你也會得到其他的詮釋。』」

    「當我們追索一個問題,最後來到一個智者們已抵達的地方,『初次領悟』,這種感覺實在非常神奇。」貝蒂蘇說:「但是我覺得另一件事也很重要,就是培養領導能力雖然是過去智慧傳統的重點,但是領導在未來會非常不同。未來的領導不是由個人擔任,而是由團體、機構、社區與網路擔當。「目前團體要往前邁進的一個阻礙是,他們覺得必須等到領袖出現,才要採取行動;他們在等待一個能指明未來道路的人。但是我認為,我們從 U 型理論學到,未來可以體現於團體之內,而不必依靠某個『英雄』或傳統的『領袖』來體現。這就是往前邁進的關鍵,我們必須培養不依賴傑出個人的新領導形式。」「我非常同意。但是對個人修身,它的意義是什麼?」

    「它對個人的重要性將是歷來所未見,」貝蒂蘇說:「對更多人來說是如此。其次,修身將在大型群體內與群體間發生。我們必須學習能幫助修持團體與大型社會系統智慧的修煉。」「在我們這個時代,這就是領導的最大特質,」彼得說:「全球化機構網路的世界裡,我們面對的議題,是階層式領導制度根本不敷因應的。我們的世界與孔子、柏拉圖兩千五百年前談論領導觀念時的背景,兩者間的重大差異便在於此。「我們跟全球化企業的執行長們討論時,不斷看到這些問題。局外人很容易高估這些執行長擁有的權力。我記得有個執行長曾半開玩笑地說,他總是想著,當他爬到公司頂層後,他的辦公桌下面會有許多控制桿,只要拉拉它們,就能讓事情成真。他說,當他終於爬到頂層,卻發現桌子底下什麼也沒有,那種感受有如大夢初醒。我想,國家元首的情況也差不多。階層頂端存在的權力,往往會偏離軌道,成為一股毀滅的力量,而不是建設的力量。只要幾周,一位執行長就能毀掉信任,以及多年才能建立的普及知識。發動戰爭的毀滅性權力遠比斡旋和平來得威力強大。」

    「領導模式從有頂層領導者的組織階層,走向共享的分散網路時,很多事物都要改變,」貝蒂蘇說:「若要這些網路秉持真正的覺知運作,就需要許多人致力培養能力,為正在湧現的未來服務。「因此我認為,修身,『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領導議題,過去沒有一個時代,像今日這般地需要這種態度。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觀念,但卻蘊藏了走向『全球民主』(global democracy)新時代的鎖鑰。」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中山大學企管系所副教授楊碩英著作)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g3508&aid=958848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6 20:27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站!機制 運作 探索 影響 掌握 因素 心理學 創造力比價

 回應文章

阿m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覆提:
2007/06/03 11:25

我想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人,在心靈深處都有共同的部分,

   
由於語言、思考方式的差異所造成的隔閡,是屬於比較上層   


的部分,只要能潛沈到心靈底處,是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 


阿m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覆提
2007/05/31 19:40
東西文化交流也是目前的趨勢,主宰流行的又是甚麼?值得我們省思。

阿m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覆毛毛
2007/05/16 21:30

是的,可以用精簡的文字,配合巧妙的圖形製成 PPS檔,較容易使人接受。

                                                                  
否則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有人會理。這就有點像行銷,還是你的點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