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現代藝術的濫觴:印象主義
2019/09/05 21:04:30瀏覽126|回應0|推薦0
在繪畫史上,「印象畫派」這個名稱不是那一個畫家團體所自己創造的,就像是「巴洛克」這個名詞原是指音樂風格的雕琢、靡華而沒有內容,同樣的印象畫派也是被當時代所被輕藐,而含有不予置評的含意。

十九世紀中期在法國,那時畫家的畫作要進入藝術沙龍展出,是先要經過掌管繪畫藝術的政府機構審核。而我們這些被稱為印象畫派的大師們,因為他們的繪畫作品不遵循古典主義所訂的一些規則,如畫的佈局、設色、比例等的原則,所以被拒絕於藝術沙龍之外。

到了1874年,這些被拒絕參覽的畫家們,他們自己聯合起來開了一個畫展,畫展的名稱訂為「第一屆無名藝術家、畫家、雕刻家、版畫家作品展覽會」,在巴黎巿中心攝影家納達的工作室舉行聯展。在展覽的次日,巴黎一份以諷刺漫畫出名的「錫罐樂」雜誌上,批評家李洛依以「印象派的展覽會」為題,寫了一篇充滿嘲弄譏諷的批評文章,對參展的青年畫家們大事攻訐。而莫內所展出一幅名為「印象:日出」的作品,被他引用,惡意地謔稱此次展出者為「印象派」,日後「印象派」就成了這個團體及其活動的名稱。

「印象」這個名詞在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的解釋是進入心靈時「最強最猛」的那些知覺,進而將這名詞理解為「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現於靈魂中的我們的一切感覺、情感和情緒」以及「我們較活躍的一切知覺,就是指我們有所聽、有所見、有所觸、有所愛、有所憎、有所欲、有所意時的知覺而言」。印象的顯著特徵是在直接性。這種直接性會產生比記憶的影象或幻想的事物更生動的結果。休謨把其它的東西劃入與「印象」相對的「觀念」範圍內,「觀念」才是我們所要關心的對象,而「印象」只是被視為是「內在的和倏生、倏滅的存在物」。

「印象派」的藝術家在當時就是被看成「倏生、倏滅的存在物」,並不被「正統的」藝術家們所認同。這時期「印象主義」代表畫家有畢沙羅(C. Pissarro,1830~1903),希斯里(Sisley,1839~1899),雷諾瓦(Renoir,1841~1919),馬奈(Manet,1832~1883),梵谷(Van gogh,1853~1890),高更(Gauguin,1846~1903),莫內(Monet,1840~1928),塞尚(Cezanne,1839~1906),竇加(Degas,1834~1917)等,他們共同的境遇是,背離傳統束縛,開創新的繪畫格局。經由自我的反省,走出自我,走出傳統之外。他們走向他人,走向他鄉,這也是浪漫主義的特質,出走去尋找自我。並重構藝術與實在界之間的關係。

印象主義,開創了一個新的藝術境界,其中已經蘊含了現代藝術的特質。有從表象到非表象的表現,如莫內的「印象:日出」紀錄戶外瞬間經驗,追求偶發效果的表現。從理性到非理性,從主體到非主體,由印象派的藝術出發,而到現代的抽象派、立體派、解析立體主義、合成立體主義、超現實派等等的發展,有著一脈相傳的關係。

在印象主義所探討的美學問題,我們可以提出下列幾個來討論,首先,什麼是藝術的真理,古典美學觀點中,理智、均衡的表現被視為美學的正宗,但是在塞尚.莫內的畫中,我們看的是,光線時時刻刻變化的戶外景像,他們認為物體並無固有顏色,一切都是光線所帶來的效果,我們所要把握的是心中印象的光影與氣氛。藝術品恰當的存在方式是憑藉著顏色、線條與重構。找尋藝術創作的起點,如梵谷,他從發掘一群被忽視的煤礦工人的可憐生活開始,發誓他要做社會陰暗面的代言人,而開始引發他的創作生命。另有用藝術探索生活或生命的真相,如竇加、羅特列克,他們畫作中看到的是人生無奈的等待,舞台幕後的排演,女郎洗浴後在擦乾身體的背影,生活的真相是在光鮮的舞台之後,是在過程而不是結論。藝術當然也是美的本身,雷諾瓦的畫中,我們看見人生美好的一面,姣美的女子,鮮麗的花朵,柔媚的風光,藝術是表達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愛。

綜合而言,印象主義是打開古典主義桎梏,邁向現代藝術世界的一個門檻,經過印象派大師天才們的開創新局,審美觀念由客觀變為主觀,由模仿客體世界轉化成回歸自我心靈,他們表現真理的能力來自於靈感,那是偉大、深刻、宏偉、高貴與豐富的想像力。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dia&aid=12917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