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9/24 07:49:18瀏覽6283|回應0|推薦5 | |
一 出神,入神
出神,意念如雨燕般飛躍、羚羊般跳動。 入神,一種過於專注的凝視,以致意念於陷溺於太虛幻境的泥淖中,無可自拔。 故事中的朱生,凝視著畫壁上女孩的淺淺笑窩,專心地入神,彷彿時光凝固、抽離現實,進入了如夢似幻的兩人世界。 故事外的我,也凝視著女孩的淺淺笑窩,出神,入神。 二 淫心生褻境
藝術的審美眼光,與情色的審美眼光,有何分別? 柏拉圖式的愛情,究竟是神交,還是意淫? 「純潔的快樂,只有在一種神往的默想中求得,而此種默想應無性的成分攙雜其中。」(註一)西洋中古時期的禁慾詩人們如此認為。 「沒有肉,哪有靈?沒有欲,哪有情?過度的唯靈抑肉,過度的非慾崇情,在許多方面,是一種自誤。雖然它非常詩意,令人依戀與留連。」(註二)李敖提出反說。 我想,「淫」,不應該僅指外顯的行為(淫行),還應該包括腦海裡的意識活動(淫心)。 三 褻心生怖境
偷情,是一種包裝過後的說辭,許多人貪圖一夜之歡,只求洩慾。 抓姦,是社會性力量的介入,目的不一。有人為了復仇,有人為了蒐證,有人則是為了「仙人跳」,狠狠削他一筆。 偷情的偷情,抓姦的抓姦,交織而成報紙社會版面上,悲歡離合的通俗戲碼。 四 入戲的觀眾
人生如戲,我們是一群入戲的觀眾。哲學家是影評。至於神,是導演兼製片。 故事中的菩薩,主導了這場悲喜劇,本有意藉著戲劇效果來點化朱生,朱生卻不領情。他只是常人,一位入戲的觀眾,專心地等著收看完結篇,俗濫卻感人的結局。然而,故事還沒結束,就中止了。(難怪朱生「灰心木立」、「氣結而不揚」。) 老僧是影評。 五 導演兼影評
異史氏(蒲松齡)是另一位專業影評,在創造小說的歷程中,他的地位或許更接近神。 他是影評,也是導演。他主導了這場戲,也予以冷靜明晰的評斷。 他希望入戲的觀眾們,都能有些解析劇情的能力,甚至達到影評的境界。可惜,多數人都不樂意(就像朱生),說到底,並非旁觀者清,而是當局者迷。 緣起,生於念動;緣滅,則是念止。〈畫壁〉是寓言,也是預言,蒲松齡謝世數百年後,誕生了電影,也是虛虛實實,悲歡離合的影中戲。 後記: 大陸詩人一里有詩〈畫壁〉,甚好,詩中描述的正是這則故事:
一里說朱生「料是癡情求不得」,其實朱生並不癡情,反倒有些絕情負義。若是個癡情種,恐怕會沉緬其中,依戀不捨離去,就像哈里波特看見了意若思鏡,或是希臘美少年那西塞斯(Narcissus),臨畔照見自己姣好的倒影。 〈畫壁〉是我相當喜歡的一則聊齋故事,寓意豐富,不論是從中國人性心理層面來談,或是以之觀照現今戲劇、電影、電玩遊戲、網路交友的發展狀況,都能獲得豐盈、多層次的詮釋空間。 (註一)引自羅素,《婚姻與道德》(台北:水牛,1977),頁48。 2005.09.22.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