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隨筆】蒲松齡〈畫壁〉隨想
2005/09/24 07:49:18瀏覽6269|回應0|推薦5

一 出神,入神

 江西孟龍潭,與朱孝廉客都中。偶涉一蘭若,殿宇禪舍,俱不甚宏敞,惟一老僧掛褡其中。見客入,肅衣出迓,導與隨喜。殿中塑誌公像。兩壁圖繪精妙,人物如生。東壁畫散花天女,內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櫻唇欲動,眼波將流。朱注目久,不覺神搖意奪,恍然凝想。身忽飄飄,如駕雲霧,已到壁上。見殿閣重重,非復人世。一老僧說法座上,偏袒繞視者甚。朱亦雜立其中。

  出神,意念如雨燕般飛躍、羚羊般跳動。

  入神,一種過於專注的凝視,以致意念於陷溺於太虛幻境的泥淖中,無可自拔。

  故事中的朱生,凝視著畫壁上女孩的淺淺笑窩,專心地入神,彷彿時光凝固、抽離現實,進入了如夢似幻的兩人世界。

  故事外的我,也凝視著女孩的淺淺笑窩,出神,入神。


二 淫心生褻境

 少間,似有人暗牽其裾。回顧,則垂髫兒囅然竟去。履即從之。過曲欄,入一小舍,次且不敢前。女回首,舉手中花,遙遙作招狀,乃趨之。舍內寂無人。既而閉戶去,囑朱勿欬,夜乃復至,如此二日。女伴覺之,共搜得生,戲謂女曰:「腹內小郎已許大,尚髮蓬蓬學處子耶?」共捧簪珥,促令上鬟。女含羞不語。一女曰:「妹妹姊姊,吾等勿久住,恐人不歡。」群笑而去。

  藝術的審美眼光,與情色的審美眼光,有何分別?

  柏拉圖式的愛情,究竟是神交,還是意淫?

  「純潔的快樂,只有在一種神往的默想中求得,而此種默想應無性的成分攙雜其中。」(註一)西洋中古時期的禁慾詩人們如此認為。

  「沒有肉,哪有靈?沒有欲,哪有情?過度的唯靈抑肉,過度的非慾崇情,在許多方面,是一種自誤。雖然它非常詩意,令人依戀與留連。」(註二)李敖提出反說。

  我想,「淫」,不應該僅指外顯的行為(淫行),還應該包括腦海裡的意識活動(淫心)。


三 褻心生怖境

 生視女,髻雲高簇,鬟鳳低垂,比垂髫時尤豔絕也。四顧無人,漸入猥褻,蘭麝熏心,樂方未艾。忽聞吉莫靴鏗鏗甚厲,縲鎖鏘然;旋有紛囂騰辯之聲。女驚起,與朱竊窺,則見一金甲使者,黑面如漆,綰鎖挈槌,眾女環繞之。使者曰:「全未?」答言:「已全。」使者曰:「如有藏匿下界人,即共出首,勿貽伊戚。」又同聲言:「無。」使者反身愕顧,似將搜匿。女大懼,面如死灰,張惶謂朱曰:「可急匿榻下。」乃啟壁上小扉,猝遁去。朱伏,不敢少息。俄聞靴聲至房內,復出。未幾,煩喧漸遠,心稍安;然戶外輒有往來語論者。朱跼蹐既久,覺耳際蟬鳴,目中火出,景狀殆不可忍,惟靜聽以待女歸,竟不復憶身之何自來也。

  偷情,是一種包裝過後的說辭,許多人貪圖一夜之歡,只求洩慾。

  抓姦,是社會性力量的介入,目的不一。有人為了復仇,有人為了蒐證,有人則是為了「仙人跳」,狠狠削他一筆。

  偷情的偷情,抓姦的抓姦,交織而成報紙社會版面上,悲歡離合的通俗戲碼。


四 入戲的觀眾

 時孟龍潭在殿中,轉瞬不見朱,疑以問僧。僧笑曰:「往聽說法去矣。」問:「何處?」曰:「不遠。」少時,以指彈壁而呼曰:「朱檀越何久遊不歸?」旋見壁間畫有朱像,傾耳佇立,若有聽察。僧又呼曰:「遊侶久待矣。」遂飄忽自壁而下,灰心木立,目瞪足耎。孟大駭,從容問之,蓋方伏榻下,聞扣聲如雷,故出房窺聽也。共視拈花人,螺髻翹然,不復垂髫矣。朱驚拜老僧,而問其故。僧笑曰:「幻由人生,貧道何能解。」朱氣結而不揚,孟心駭而無主。即出,歷階而出。

  人生如戲,我們是一群入戲的觀眾。哲學家是影評。至於神,是導演兼製片。

  故事中的菩薩,主導了這場悲喜劇,本有意藉著戲劇效果來點化朱生,朱生卻不領情。他只是常人,一位入戲的觀眾,專心地等著收看完結篇,俗濫卻感人的結局。然而,故事還沒結束,就中止了。(難怪朱生「灰心木立」、「氣結而不揚」。)

  老僧是影評。


五 導演兼影評

 異史氏曰:「幻由人生,此言類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褻境;人有褻心,是生怖境。菩薩點化愚蒙,千幻並作。皆人心所自動耳。老僧婆心切,惜不聞其言下大悟,披髮入山也。」

  異史氏(蒲松齡)是另一位專業影評,在創造小說的歷程中,他的地位或許更接近神。

  他是影評,也是導演。他主導了這場戲,也予以冷靜明晰的評斷。

  他希望入戲的觀眾們,都能有些解析劇情的能力,甚至達到影評的境界。可惜,多數人都不樂意(就像朱生),說到底,並非旁觀者清,而是當局者迷。

  緣起,生於念動;緣滅,則是念止。〈畫壁〉是寓言,也是預言,蒲松齡謝世數百年後,誕生了電影,也是虛虛實實,悲歡離合的影中戲。


後記:

  大陸詩人一里有詩〈畫壁〉,甚好,詩中描述的正是這則故事:

尋常酒債頻賒月,看盡風塵笑我癲。不記閒田荒域外,嗟懷餘憾落花間。
功銘入世千年典,畫壁拈花兩界天。料是癡情求不得,恍然螺髻立屏前。(註三)

  一里說朱生「料是癡情求不得」,其實朱生並不癡情,反倒有些絕情負義。若是個癡情種,恐怕會沉緬其中,依戀不捨離去,就像哈里波特看見了意若思鏡,或是希臘美少年那西塞斯(Narcissus),臨畔照見自己姣好的倒影。

  〈畫壁〉是我相當喜歡的一則聊齋故事,寓意豐富,不論是從中國人性心理層面來談,或是以之觀照現今戲劇、電影、電玩遊戲、網路交友的發展狀況,都能獲得豐盈、多層次的詮釋空間。


(註一)引自羅素,《婚姻與道德》(台北:水牛,1977),頁48。
(註二)引自李敖,《只愛一點點》(台北:商業周刊,2000),頁83。
(註三)出自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 php?date=200501&postID=7830

2005.09.22.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iader&aid=67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