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經》解讀 南懷瑾
2022/09/28 09:31:33瀏覽1978|回應0|推薦12

《心經》南懷瑾解讀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後,讀一切經典,有些經典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典是別的法師翻,他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鸠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名叫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麼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麼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後來到印度取經,經過八百裡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經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經,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十五年後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典。

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賢菩薩,心中的願力,就是地藏王菩薩。

這部心經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受無邊生死苦,所以文中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謂觀自在?對機說法,對病落藥,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觀法,背菩提心觀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縛,離菩提心觀色,便著色,為色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聞聲,便染聲,被聲音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嗅香,為香所染,為香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講話,著了語言文字,亦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覺觸,昧著了觸,為觸塵所縛,不得自在,過在何處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觀一切法,著一切法,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觀心,心明法空,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觀音菩薩的“觀”字,不是叫我們觀法,若觀黃金,可能起盜心:觀色則著色,觀名則求名,所以要離境——離三界之境、離六塵之境、離人天之境、還有,離目前之境,而觀自己的心,觀心則無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於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內,觀音菩薩雲:“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普門品雲: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於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於王難得自在。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於怨賊得自在。

觀音菩薩不但於種種難得自在,於貪嗔癡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觀音菩薩聖號的人得自在。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養觀音菩薩,與受持供養恆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所謂一多自在。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於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觀自在”解作觀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麼?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已是眾生:只緣眾生迷了佛,識得眾生便識得佛,不是佛迷了眾生,度了眾生便無迷,不迷便見佛,佛是眾生所成,一定要認識眾生,猶如饅頭、水餃,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認識面粉。

下文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發現。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能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但這個“深”字很重要,大乘稱為深般若,小乘稱為小般若,我認為這個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們念佛,佛從何處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絕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看這個念佛是誰,亦無有來處,惟有看他從那個地方出,就從那個地方直看下去?諸法無有來處,是故看不到來處,若有來處,如來便不是無所從來,而是有所從來,既然如來無所從來,佛號亦無所從來,既無來處,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無底。雖然看不到佛號從何處來,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個濁惡世便空了,無論你看甚麼?看念佛是誰、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講話、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切法都無來處,甚深!甚深!故般若稱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時身體空了,他使驚恐起來,切不要驚恐,身體雖然空了,但心還末空嘛!身體空的時候,心便現出來,你再看這個心,心有無量的妄想,你便看這些妄想,無量的妄想不生,那時你的涅盤心便現出來,所以在深般若中,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即蓋覆之意,五蘊蓋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現出來:我們現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稱為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貪名貪利的心,五蘊空時見菩提心,從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釋迦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教我們空五蘊,心經故然如此,彌陀經離五濁即空五蘊,妙法蓮華經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蘊,乃至解深密經空八識,轉八識成四智,八識也是五蘊,眼耳鼻舌身識便是受蘊,所對五塵是色蘊,第六意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便是識蘊,是故八識便是五蘊,唯識教我們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教我們分別甚麼名相,轉八識即空五蘊,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字也要解釋一下:一切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時指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過去現在未來都行深般若,所謂過去不可得,過去便有般若,未來不可得,未來便有般若,現在不可得,現在便有般若,時者,即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二百多字的是心經,我現在再把心經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未來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過去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現在學佛的人亦要照見五蘊皆空,路就是這樣行,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為一個字?

照!

照即照顧,人人可以照顧,例如帶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顧呀,不照顧便踏著糞穢,或是墮進坑內,講話也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講錯話,拜佛也要照顧,當照顧時便發覺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所以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誦經時口誦心思惟,隨文入觀,照顧其義,便會發現經中義理無窮,便能演說經中道理,持咒時亦要照顧,照顧這個音聲從那處地方出來,若能照顧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這個世界便空了,從生死的此岸,到涅盤的彼岸,從娑婆的穢土,到毗盧性海。

過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壞,知客師要他清單,他使求情忏悔,從此止語,在藏經樓當香燈,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個字一個字的到了涅盤彼岸。持咒是一個無分別法門,若能跟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走入去,便能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禅定的國土去,俗稱三昧。

參禅又如何?參禅更加要照顧,禅堂內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雲老和尚參“拖死屍是誰”,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後,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過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個“照”字,時時刻刻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善念可以保存,惡念要消滅,我們動一個念頭,照顧這個念從何處來,照顧這個念往何處去,若能照顧自己的心念,則受想行識空,若照顧自己的色身,則身體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滅滅,見到粗妄想,後來粗妄想熄滅,變了細妄想,細妄想猶如流水一樣,古人稱為流注生滅,趙州老人稱其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樣,還看無生滅,其實微細生滅不停,再照顧,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便能心空及第歸,完全靠這個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見五蘊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甚麼?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蘊,何人無五蘊,五蘊本來空,迷的時候才有,悟的時候即無,古人雲:色蘊猶如聚沫,受蘊猶如水泡,不論苦愛樂受,很快便過去,想蘊猶如陽焰,打甚麼妄想也不實在,行蘊猶如芭蕉,層層剝落,剝到最後便成空,識蘊猶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出三界火宅。[南師此段沒有記錄,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解讀]:

首四句實是一個意思,總是說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說不異,說沒有兩樣的,還是方便的說;後說即是,是說就是一個,不能分的,是究竟說;斬金截鐵,毫無猶豫。

色一個字,不單是代表五蘊,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因為宇宙萬有,就沒有離了我的性海,渾同一體,盡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識,是無相相,也是色。這內外兩種色,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現下雖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並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

參透上面所說的空義,就知道這個意義了。所以心的形形種種,亦是五蘊流轉;而色的形形種種,全似空華的亂起亂滅,如電影的一幕一幕,總是有而不可得。

你莫把這四句看作玄妙,實是極普通極尋常的道理。你只認明“一切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所以是性空”。

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識四蘊也如是;不但五蘊如是,宇宙萬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谛法,六度萬行的智得等,是無相相,一切皆復如是的性空。

但是凡夫執有,所以說色不異空;二乘又執空,所以說空不異色;還有菩薩未曾會通不二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總是破他們的法見。倘明白法見也是本空,就了無掛礙的了。

以上七句判為色空分,為第二段,用以會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般若的功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則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盡,然後才見到諸法的清淨相,清淨是空的別名,所以名為諸法的空相。

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雲是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個空相,迷的時候以為有,以般若觀之,生死是空的,不離開生死然後有涅盤,生死當下空就是涅槳:般若照見煩惱本來是空,煩惱空就是菩提,眾生也是本來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一切法不生,試問水中月有沒有生??無生。水中月有沒有滅??無減。水中月無生無減,一切法亦無生無減。又水中月有沒有垢穢?——無,污水裡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淨水內亦有月,亦不染清淨水,故雲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大海一天兩次潮水,海水不會增加,一天兩次退潮,亦不會減少,所以眾生成佛時,佛性不會增加,未成佛時,佛性也不會減少,生淨土,佛性不會清淨,墮地獄,佛性不會染污,凡夫輪迥有生死,佛性無生亦無死,等於虛空——明來暗去,空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增無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在諸法實相的空相內,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因此諸佛如來絕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諸法空相內,無五蘊可得,是故諸法空相內一個眾生也無,金剛經雲:“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此意。

在諸法實相內,無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諸法的空相,空相內無色的相可得,無楞嚴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無金剛經的文可得,是故空中無色。

無色,身便空,無受想行識,心亦空,所謂身心兩亡,身空心空佛現前,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異滅,若身空,無生老病死苦,心空,無生住異滅,身心兩亡,佛性現前,所以學佛,是很簡單,很現實的事。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根以能生為義,根是積業潤生,如眼看色,當見色的時候,或邪視、或偷看,於是便作業,又如眼見黃金起盜心,見美女起淫心,見名貪名,見食貪食,於是因眼根而積業。六根空即是清淨,不是作無解,如來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則便會作業,耳根亦復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詞歌曲,會使人作業,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謂六賊為媒,自劫家寶,六根即六賊,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寶。以般若觀照,見到諸法的實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無,是空,是清淨。

【無 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塵是染污,能遮蓋本來清淨的佛性,如眼觀色塵起貪念,色塵蓋覆佛性,如是耳聞聲塵起執著,鼻嗅香塵起取著,舌嘗味塵樂著,身著觸塵,意緣法塵,都能蓋覆佛性。

六根對六塵,六根空,六塵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塵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盤,所以觀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根聽是非閒言會造罪,若耳根返聞,遠離聲塵,會令你成等正覺。

修行人一定要離六塵,出家便是離六塵,所謂出家,是出六塵之家,例如沙彌戒完全是離六塵,殺盜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彌戒再加:

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觀聽,是離聲及色塵之家。

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塗身,是出香塵之家。

8.不坐臥高廣大床,是出觸塵之家。

9.過午不食,不貪著飲食之味,出味塵之家。

10.手不捉金銀財寶,出法塵之家〔分別我有多少財寶是法塵〕。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稱為六識,加上六塵六根,稱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眾生,六根在內,六塵在外,中間是六識。六塵無知,六根有覺,六識起分別,但六根無分別,如眼見物,不會分別長短方圓,是由眼識分別,耳根只能聞聲音,不能分別是男聲、女聲、風聲、火聲等,是由其識去分別,眾生不肯出離生死,皆因留戀自己有六根、六識、六塵,在十八界內打圈,離十八界即無眾生,所謂此無故彼無,十八界和合即有眾生,故雲此有故彼有,眾生本來空,若無六根、六塵、六識,何來會有眾生,只是眾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是故處處受生,六道輪回,無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問:

“我兩手的花都放下,世尊還要我放下個甚麼?”世尊說:“我要你內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塵、中間放下六識,十八界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之處,便是你安身立命處。”梵志即時悟道。

我們現在約六根六塵六識都未放下,被十八界蓋覆佛性,欲想見佛性,一定要把十八界放下。以般若觀照,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都無,十八界空,十八界清淨,便是諸法實相,便是佛性。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何謂無明?眾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無明,經雲:

“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崗位,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妄動,故有無明,無明無實體,有了無明必定有行,所謂不覺是無明,妄動就是行,行分善行、惡行、不動行,總稱為業行,行必有識,善行有善識,惡行有惡識,不動行有不動識,行即業,人業有人識——例如見水是水,天業有天識——見水如琉璃,餓鬼業有餓鬼識——見水成火焰。

有了識,業牽識走去投胎,識與父精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是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識是心,心有其名而無作用,所以稱為名色,名色七日一變,四十九日後有五個胞:即頭、雙手、雙腳,十個月後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塵的功能,故稱為六入,小兒出生後與六塵相觸,所謂六入緣觸,觸境有苦有樂,屬受,故觸緣受,受是果報,受果報時心生系著,故受緣愛,若樂受愛其長合,若苦受在諸法的空相、實相內,無凡夫苦集之法,亦無賢聖滅道之法,故謂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淨相,在清淨相內,六根清淨,故無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清淨,無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亦清淨,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明清淨,故無無明,無明盡亦清淨,故無無明盡,老死清淨,無老死,老死盡亦清淨,故無老死盡,無菩薩能修六度萬行之智,智亦清淨,是為無智,萬行清淨,有何可得,故無得,世間法出世間法清淨,是為無所得。

此是菩薩法門,菩薩以六度為智,皆是斷惑,在未證得一切法寂滅以前,要以智去斷惑,但是一切法本來寂滅,無能得之智,無所得之法,亦無能修之智,無所修之法,若見有能所,是生滅心,不見有能所即寂滅心,所以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缍。】

悟一切心空名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為薩缍,心法一如,並無能得所得,以無所得故即是菩提薩缍。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何謂掛礙?例如眼〔珠〕與眼〔白〕相合是為無掛礙,眼與沙不能相合,是為掛礙,又如皮與肉相合是為無掛礙,肉中有刺則有掛礙,”掛礙者,與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與空不能合便有掛礙,若一切法空,法空與般若心空相合便無掛礙,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與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礙般若,般若不礙一切法空,猶如大悲咒放在心內——空,所以不會礙楞嚴咒,楞嚴咒在心內也是空,此空彼空,空與空台,無有掛礙,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掛礙。

六祖菩薩在世時,有一僧名法達,來頂禮六祖,但是頭不到地,六祖說他心中必有一物,法達說:“我誦法華經已有三千部。”自謂讀法華經三千部,何必叩頭到地,這三千部法華經未空,放在心內,便成為他的掛礙。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便有掛礙,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亦有掛礙,若世間法空,出世間法亦空,與般若空相合便無掛礙,無掛礙則無有恐怖,恐怖即憂慮之意,如眼內有沙,若不除去便會盲,盲便是恐怖,眼內無沙便不會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則有潰爛成瘡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沈空滯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內不能空,此一法便牽你入生死。

過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無常鬼找他不到,無常鬼便請土地公幫忙,土地公雲:“金碧峰甚麼東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缽他最愛,你們倆一變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缽,一拿鎖鏈,預備他出定時鎖他。”金碧峰入定時身體空掉,但在定中聽到老鼠把弄水晶缽的聲音,立即出走,大罵“誰人碰我的水晶缽”,另一無常鬼立即鎖他,金碧峰知道水晶缽的掛礙令他被無常鬼找到,於是求情許他延期七日,無常鬼走後,金碧峰便把水晶缽打爛,然後入定,臨入定前,在牆上寫下四句偈: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有掛礙,等於眼中有沙,認生死輪回為實有,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亦有掛礙,等於肉中有刺,認化城為寶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盤的顛倒夢想。

凡夫生死有四顛倒:

1.身不淨,計為淨,

2.受是苦,計為樂,

3.心無常,計為常,

4.法無我,計為我。此是凡夫的顛倒相。

二乘人的涅盤亦有四倒:

1.看不淨,不見法身淨,

2.看苦,不見寂滅樂,

3.看無我,不見自在我,

4.看無常,不見佛性常。是為二乘人的顛倒夢想。

所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何只離一切苦厄,離一切苦厄然後才見到諸法空相。五蘊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諸法的空相,亦是五蘊的空相,所以先講度盡一切苦厄,後說諸法空相,若五蘊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盡,而且會生出恐怖及顛倒夢想,即凡夫認生死為真實,二乘人認涅盤為實有,悟道的人“生死涅盤等空花”,生死空,涅盤亦空。

以無所得故,菩薩證般若波羅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證般若波羅蜜多,證到般若波羅蜜多,見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與一切法無掛礙,無掛礙便無有世出世間法的恐怖,既無世間凡夫生死的四倒,亦無出世間二乘涅盤的四倒,是為遠離顛倒夢想,究竟證大般涅盤。

【究竟涅盤。】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與法一如,俱無所得。是為究竟涅盤,又名大般涅盤,大涅盤是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是我們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脫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諸佛行處,菩薩依般若修行,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得大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無明塵勞煩惱妄想空,是過去佛,現在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現在佛,未來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未來佛,以般若觀照,過去煩惱空,過去成佛,現在煩惱空,現在成佛,未來煩惱空,未來成佛。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無明妄想塵勞煩惱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此雲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稱為無上正真之道。

上來所說諸法空相內,無凡夫五蘊十八界之法,無聲聞苦集滅道四谛之法,無緣覺十二因緣之法,亦無菩薩能得之智,所得之法,總說就是無二乘之法,匯三乘歸一佛乘,匯九法界同歸一佛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

苦,真實不虛。】

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薩證大涅盤,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眾生成佛,

大明咒——能破除眾生的無明煩惱,

無上咒——般若最上,更無有上,無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無一法能與她相等。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遠離生死輪回之苦。真實不虛——即心即佛,決定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心經有顯說,也有密說,現在講的是密說,密說很簡單:

【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密是無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門中有很多人依顯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嚴咒等,都不可以解釋,若有以解,不稱為密,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講不出,解不來,唯有自己知,不過今天我將此咒的意義約略說出來:

揭谛揭谛——去、去。

波羅揭谛——到彼岸去。

波羅僧揭谛——大眾到彼岸去。

菩提薩婆诃——迅速成就證菩提。 **=**=**=**=**=**=**=**=**=**=**=**=**=**=**=**=**=**=**=**=**=**=**=**=**=**=**=**=**

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譯文:

觀世音菩薩,以甚深的智慧之光,照見受、想、行、識、意,這五蘊都是一些虛渺的幻象,到達了那不生不滅的彼岸,脫離了一切苦難。

捨利子啊,(你可知道,)精神和物質並沒有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所謂精神,所謂物質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我們的感覺,思想,行為,認識,也不能分成精神,物質什麼的。捨利子啊,(你可知道,)什麼精神啊,物質啊,受、想、行、識啊,這所有的一切,其本質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你可知道,我們世界的本質,乃至生命的本質,是永恆的,是無限的,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沒有形,也沒有相,更不存在什麼空間。所以你也不能讓其多點什麼,少點什麼,不能讓其變大,也不能讓其縮小。)所以這世界的本質,乃至生命的本質,是精神的,既不存在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個體,更沒有什麼感覺啊,思想啊,行為啊,看法認識啊等等。

我們眼睛看到的形象,鼻子嗅到的氣味,舌頭嘗到的味道,身體接觸到的觸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什麼東西是好的,什麼是壞的等等等的概念,都是一些虛假的幻像,必須堅決加以屏棄。到那時。你就不會在我和非我之間感覺到一個界限,你也不會意識到我和非我之間有一個界限。到那時,你那一切愚昧的都沒有了,你那一切不愚昧的也沒有了。你將跳出生死輪回,不存在生與死的概念。什麼苦、集、滅、道啊,智慧啊,佛法啊,只是過去的一個過程。你不會認為自己已得到了至高無上的佛法。(因為這世界上並不存在著什麼至高無上的佛法,你只不過是遵循佛的教誨,通過修煉,回到了自己本來的面目而已)。

菩薩就是這樣通過到達不生不滅彼岸的智慧,排除了心中的一切疑慮,(對於肉體生命的消亡),不會再有恐怖,離開這個本末倒置的夢幻世界,最後達到寂滅的境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諸佛,不就是依靠這到達彼岸的智慧,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嗎?所以這個關於到達彼岸的智慧的咒語,是具有無上神力的咒語,是掃除黑暗和愚昧的咒語,是世界上最高等的咒語,能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咒語)能除去一切苦難,不存在任何虛妄。

所以,我們這個到達彼岸的智慧咒語是: 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不管你遇到任何困難,只要用心去念此咒語,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般若正觀略講
南懷瑾先生講述
葉柏梁記輯

   西元一九八三年寒假期間.十方叢林書院學生摒息諸緣,入禪堂精進用功,南師懷公親為督導,並授”心經修證圓通法門”,眾等如飲醍醐。諸方聞訊,鹹盼共餐法味,遂輯錄以公同好。(編者)

   從普賢行入三摩地
   你們在禪堂裏坐著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觀念影響的本省話,叫坐禪,即普通所謂靜坐。一堂靜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個什麼法?修禪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動坐著幹什麼?!但是,只顧坐著貪圖舒服,執著清淨,逃避現實,是不對的。所以,現在告訴大家一個法門,普賢行願品的修法。修普賢法門第一要懺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淨一下,然後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同時遍滿時間空間,傳法師尊亦遍滿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薩三寶面前都有我在禮拜懺悔。把懺悔的觀念情感統統歸納起來,一字一字自己思維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將生命整個投入心念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不是念了算數,心念隨念隨想,自己有哪些習氣雜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誠敬而懺悔透徹,然後觀想也不觀想,只是一念虔誠,一念懺淨,一個法門就到底了。第二要發願。我為大家作好四句發願文,每一上座都須如此,由懺悔而發願,否則難以相應:”未生善法當令生,未盡惡業今使盡”。內心裏尚未發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現在都讓它生起,而無始以來身心的惡業、雜染及煩惱,同時一刀兩斷不復造作。但不可隨便口念,心中應切實伺察,切實做到。接著要觀想:”十方三世佛加護,迅速發起菩提心。”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師尊三寶等等,遍滿過去現在未來無盡法界,慈悲庇護加持於我,使我能迅速生起無上菩提道心。我們平常開了一門課”唯識與中觀研究”,現在則要講”般若與中觀正見”。最近一回,在本次寒假禪修以前,維摩經第十一菩薩行品提到釋迦牟尼佛與香積佛國的諸大菩薩說法,佛告訴我們,有個法門你們諸大菩薩必須修學,什麼法門?--”盡無盡法門”。

   盡無盡法門 汝等當學
   “盡”有頭有尾,”無盡”無始無終,無量無邊,佛說什麼是盡???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有到底的時候。什麼是無盡???無為法,無量無邊無窮盡,亦無始處,亦無終處。我們需要知道,凡是有修有證,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論顯教密教哪一宗派,皆是有為法。有為法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無為法則為佛法的正法。無為法,無修,無證,本來如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真的沒有法,沒有修、沒有證嗎?不是。無為法就是法、就是修、就是證。證得無為法便是證得涅盤之果,成佛。而涅盤畢竟無果也無佛。真正的大法,無上佛法,就是無為法,說一句無為法已經落在有為了。說也錯,不說也錯;定也錯,不定也錯。本自無為。如果證得般若智慧,真證得了,喚作開悟,豁然大悟,即是悟了菩提,原來一切法本自無為,而一起用,皆是有為。人家注意!照密法來說,這樣明講,也就是傳法,但一般人的習氣,喜歡一種形相,喜歡神秘,不瞭解這樣說就是傳了一個大法。當然遇到蠢人笨人便非得有個形式不可,燒燒香,念念經,擺擺供養,鬧鬧熱熱,請人傳這麼一套法,然後用點淨水、香酒往頭上一倒,灌了頂啦。唉!當然,那樣亦是法,是方便,是助道,是加行。

   心經為般若法門精髓
   現在退而求其次,再講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見。你們都知道般若,也都會誦心經,今天就傳一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證圓通法門,但要以誠敬虔求的心情來聽,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們的福德智慧。隨時在戒定慧中的人,沒有不成就的,拿著記錄簿,拿著筆也可入定。用時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這樣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們在放下不用的時候,”小人閒居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紛飛,那就不對了。心經般若法門是大乘道六度最後成就的大法,所謂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無法成就。學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學佛要你懷疑,要有問題,例如生死問題,自我問題等等。要你觀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門是佛法的中心點,漸次演變為法相唯識,乃是般若的發揮。般若法門因龍樹菩薩大加宏揚而光芒萬丈,即如中國的禪宗,有時也被稱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個別名??心宗,一切諸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門中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都是告訴一切眾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脫的法門。而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精要,至於般若法門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則是中譯習誦的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加上題目總共二百七十個字。先念經題”摩河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什麼有這部經?是佛一大弟子舍利弗,問佛修持般若法門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觀自在菩薩答覆這問題。舍利弗問,觀自在答,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流傳後世。過去我講過很多次,現在再來教大家做般若觀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發起菩提心。首先要瞭解原經文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第一段,注意最後一句”度一切苦厄”。我們如果拿佛學的教理來研究,佛的一切說法,有兩條路線,其一始終以小乘四諦法”苦集滅道”為基礎,世間一切皆苦。煩惱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等無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脫?若不能了,怎麼才得了?除非得道,滅了所有妄想煩惱,滅了所有業力作用,方能解脫一切苦,離苦得樂。但是。一切凡夫眾生以苦為樂,積集一切苦,拼命去追逐痛苦之事,當成現實之樂,所以佛說眾生顛倒。

   如何了苦?首重觀想
   般若經即以”苦集滅道〞為基礎。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們大家一樣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個法門,行住坐臥隨時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們知道菩薩的名號代表他的修法,等於世間人取名字,有特別的意義。觀自在的意義著重在”觀”,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照管每個思想的起沒,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覺察它,這就是行的方法。你們只曉得打坐,內心沒去觀察自己的心念,沒有觀心,等於呆坐,光坐在那裏昏昏沉沉,懵懵懂懂,與睡眠何異?!不對的,這樣不是修道,必須觀察自己起心動念。坐在那裏身體不管了,四肢不動,六根不用,正是休息,這肉體既已休息,已經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這時內心要起觀,??觀,觀自在菩薩,觀自己一個人在起心動念,念念明瞭,譬如我現在在講話,大家在聽講,每一句活,每一個字,講的,聽的,自己觀察得清清楚楚;對了沒有?錯了沒有?該講不該講?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一一覺察無失,這是初步。觀自心在哪里?有人煩惱起來的時候,作不了主,觀也觀不了,被煩惱障礙,無明一起,睡意一來,隨境逐流,再也不知迴光返照。密宗要人修觀想,其實,觀是觀,想是想。初步的觀即是想,這不是很簡單嗎!觀想,就是你須想像得出來。你念頭裏想,譬如畫家要畫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現出來,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觀想也要將對眾主題想出來。觀和想相連,這是入門方法。可是,你們現在學這法門,老實講應在那裏觀呢?先要在心頭起觀,肉體有形之心,兩個乳房中間,心窩子上下。觀心,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當然,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但是,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別腦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麼了。初學者用此觀法,有時覺得心窩子這裏痛啊痛的,那是由於胃上食道管不乾淨的緣故,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另須研究其他方便。怎樣才是觀自在菩薩修行菩薩道的觀法呢?換言之,怎樣才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觀行呢?你是這樣從起心動念,慢慢起修,慢慢觀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隨時不離心中自我觀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後,自己自性實相般若的智慧爆發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動時的觀想智慧了。我們觀想的觀是妄心觀妄心,妄想觀妄想,雖然能觀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審察自己心念,觀到功力深了,因緣成就時,自然呈現智慧德相。但觀自在菩薩雖然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卻也不是一觀就會,火候到了,起心動念,時時明白,個個清楚,來的時候不歡迎,念頭就跑掉了;去的時候不追求,不理它何處消失,如果觀行漸深,觀到妄心雜念,既不來也不去,正好,一段空靈,得”初住”休息之境。

   照見五蘊皆空
   念念都舍,舍掉,但舍不是壓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後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前。此時一點都不吃力,不必觀了,到達另一境界”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並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找不到,沒有腰酸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謂觀想,或天臺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佈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念念佈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念念佈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念念佈施,自然精進;念念來則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小乘佛法如何禪修
   小乘佛法的修持,對行者的心理狀況有個名稱叫”有覺有觀”。念佛也好,觀想也好,顯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覺有觀,有知覺,有感覺在觀想,心清淨與不清淨,身體舒不舒服感覺得到,這便是有覺有觀起修的境界。那麼修到了無覺,肉體感受沒有了,還有觀,是比較進一步的修行人,但觀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無覺無觀,感覺不存,更不必起觀,自然清淨,如此小乘的禪定修法才算有基礎。然而你要知道,這個清淨,它是心意識所顯現的清明境界,不過已經不錯了。如果由此繼續定慧等持修下去,既使不了菩提,也可證果。所以舊譯修觀方法”有覺有觀”。玄奘法師棄而不用,新譯”有尋有伺”。”尋”的心理現況,一個念頭去接另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去接另一個思想,就是尋的現象。”伺”,妄想念頭好像停止一樣,似乎不大用力,很靜,但其實還是念。古人譯為”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裏,談心理修持的狀態,提出三個程式,玄類法師將之異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些心意識的心念變化過程形態,自己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這般修持所產生的功德和妄想的關係究竟如何,瑜伽師地論以這三地概括得層次分明,這裏暫且不提。

   般若就是無上咒
   那麼觀自在菩薩的”觀”,就是般若修法,難道另外別有個法嗎?!假使真有一個咒語,要念咒子才對,你圖的是什麼?心經末後不就有個咒嗎?”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觀自在菩薩說;你們不要亂念咒子啦,般若就是無上咒,沒有其他咒語超過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這個咒子,使人能解決一切問題,”真實不虛”,不是蓋的。”即說咒曰”我現在說給你們聽,”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便是大咒。因此關鍵不是咒不咒的問題,你以為念個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門正是最好的咒,”觀”自在就是咒,觀自在就是陀羅尼,總持法門。開始一切都在觀境中修??觀與舍,這麼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到了最後已不是觀,觀還用心,而是無覺無觀了。身心真空,不須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靜,當下就”照”見五蘊皆空。我常比方,觀,這一法門,好像打一盞燈籠,或拿支手電筒找東西,光有限度有範圍,找,找,慢慢找;照則不是,整個大電廠開了,如太陽照耀萬物,一刹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為的觀想,畢竟有限,非普遍。等觀到純熟,一轉徹底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什麼?身體的感覺沒有了,無感覺,全盤空掉,那時全不考慮腿痛不痛,麻不麻,什麼都沒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覺性,如有所悟,”五蘊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麼簡單,可是做到了嗎?做不到。你們要是這樣修起來多好,非成就不可。

   色與空的問題
   因為有人做不到,所以觀自在菩薩又為舍利弗說明色與空的道理。佛在楞嚴經所教的修法是漸次空五蘊。第一色陰,(地水火風)這個身體如何空掉?你們打坐儘管坐在這裏,很舒服,還是有身體感覺,色陰空不了;為什麼?因為有地水火風緣聚的關係。地就是肌肉和筋骨,水??身上的血液唾液等,火??生命本能的勢力,風則是氣脈,氣脈怎麼會沒有?身體自然有氣流走動,沒有氣就死亡了。密宗修氣脈,是把四大先修好了,容易將它空掉,了了色法,而誰在修氣脈呢?這就不屬於氣脈問題了,氣脈沒修好,我們這個肉體四大業氣籠罩之下,別說念頭空不了,感覺都空不了。色法不空,受陰難除,一天到晚在這裏,不是頭痛,就是腿麻,飯少吃,餓了!多吃了,肚子發脹!心情不好,無不都在感覺之中。甚至你看我不起,我生氣;我看你不順眼,你討厭,完全沉醉在受陰裏,妄想空不了。行陰是生命的本能活動,你更空不了,隨生死流轉,要病的時候,無法不病;要死的時候,就活不下去,心意識都控制不了。於是佛菩薩善知識們替我們想很多的辦法。從色身上了的,修氣脈。從心地上了的,修止觀。從信仰上了的,念佛念法念僧。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般若的差別智,都是根本般若演發出來的差別智慧與方法。在色法上,你說沒有氣脈的作用嗎?沒有肉體中各種身心變化嗎?肉體明明擺在這裏,怎麼了?有時你自以為精通佛法,曉得自己不要生氣,可是今天肝火旺了,脾氣來了,控制都控制不了,一發不可收拾,皆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主使了你,你無法做它們的主宰,它用你,你不能用它。因此,心經第二段菩薩慈悲告訴舍利弗,也是一種感歎:”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薩先講修法原理,五蘊裏頭第一重色蘊。舍利子,你當如此觀,如此了,不走修氣脈的路線,但可了氣脈。所謂氣脈肉體是業氣,業氣存在,這股力量行到肺部,肺部就起作用,有所變化或生病。那麼假使你不用其他方法,天天做教理觀念,也可以,白骨觀就是了色法的根本方法,將身體觀成白骨。白骨觀、不淨觀屬有為法,因為眾生做不到色即是空,只好先修白骨觀、不淨觀,等修到白骨流光,光也空了,便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白骨觀你既不能觀起來,不能不修啊!佛初步傳法給弟子們,大多都是要人修不淨觀和白骨觀。而根據佛經統計,佛在世時的弟子,由白骨觀證果的太多太多了,這是以有為法了色法的最佳法門。此外還有很多別的途徑,如密宗的修氣脈,修明點,修拙火。拙火修成功了如何呢?拙火不是一團火,若成一團火,是火觀成就,終究還得歸空,與其他法門殊途同歸。修氣脈並非氣脈修成便了事,雖然氣脈為修道途程中的必經之路,但並非究竟。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那麼不用上述修法,直接走般若路線,如何空色法?---觀。內觀,觀色法,色就是空,有智慧一觀就入,便把色法身體空了。慧力不夠,修有為法不淨觀、白骨觀等等,照樣空。到了空,就是究竟了嗎?你氣脈化掉空了就是嗎?不究竟啊!舍利子,”空不異色”。空了以後,空也不留,有個空的境界,清淨的狀態,也是色法的變相,與色法沒有兩樣。所以第一步告訴你小乘聲聞的”色不異空”,證到了空呢?空還要空掉,”空不異色”,空依然是有相清淨,心意識所變現,仍是執著。那麼你說到了第二步”空不異色”,連空也空了,那還不是嗎?還未徹底清淨,只到一半,不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法本身就是空,用不著你去空掉它,它的本性念念遷流,時時不住,本來不住,你去空掉幹嘛?這是大乘境界了。”色即是空的,空即是色”,由於本來空,才有色,有肉體,有物質世界的起用,你別去追求另一個空,認為是道,是究竟;如果這樣,還不是的,因為空仍是有。一切萬有諸法,一切宇宙現象,都因空而有,無真空便無萬有的緣起。譬如房間不空則不能用,因為空才有多種用途。萬法從空生,從空滅,空生空滅,並非沒有,它有生有滅,來去自在,生滅自由。”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自性本空,故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二法絲毫沒有兩樣,何必造作去空色法,多費心機。但又何不可造作諸法,生起一切妙用呢!到此才為大乘的成就境界。經文一開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經傳法完畢。明知你空不了,因此說,舍利子啊!五蘊皆空,談何容易,第一色法便夠難辦了;別說色法,身見能夠空得了嗎?我們打坐在這裏,腿子到這個時候非麻不可,就是色法氣脈不通,身見不能空的關係,若無氣脈,坐一萬年也沒問題,大家口口聲聲五蘊皆空,你到了嗎?到了便成就、成佛,不需修了,到達無學之地。所以說,舍利子啊!不容易呢!需要了色法,”色不異空”。懂嗎?懂了,嘿!不要抓住一個空,”空不異色”,空和色並無不同。那麼,假如對色與空,兩頭都不執著,對不對呢?還不對,還沒真用心。”色即是空”,色法當下便是空的,不必多此一舉去空,不要執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如此,”受”--感覺的狀況。”想”--思想。”行”--生命的動能。”識”--現識。亦複如是,都同上述色法四句話一樣。禪宗要人”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就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大家應從此細加體會。本經的中文翻譯太高明了,不把色蘊後面四句,一句一句重複囉嗦的再譯。若是用科學邏輯的方法,要將受、想、行、識和色法一樣,一句一句寫出來,可是本經不循此途,而以文學手法--”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一筆便交代圓滿。然而不囉嗦也不可以啊!般若法門,是最高智慧的成就法門,一般凡夫,怎麼能懂?色法剛才已講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交代完了,再來一談感覺狀態。舍利子啊!”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現在自己觀照看看,腿都坐得差不多了,有些人本來滿定的,現在是定的反面,難受到不得不搖動。坐久了不舒服,甚之,煩躁不安,這是受陰在作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能嗎?如果現在有人拿把手槍,你動一動就打死你,這一怕,就忘了這雙腿,只注意到手槍,管不了身體酸痛脹麻,好像是空掉了似的,這是心的變相作用,注意力的轉移,受陰變相為駭怕,不是真能空了此感受。因此要觀,觀心為要。但你觀心的感覺即是念頭,你別以為只有思想的作用才叫念頭!人坐在那裏,百千種滋味在心頭翻滾,就是受陰沒空,受陰不空之故。譬如坐著氣脈使身體自由搖動,一搖已是動念了;因為你念頭跟著身上氣脈,與受陰配合。如果受陰不與之配合,便不致於隨他起而動搖了。有些人搞不清楚,硬說只是氣脈在動在搖,自己實在沒有幫忙它,也沒管它,它自然在動,沒辦法。甚至認為是神奇,是道的妙用。這真叫人啼笑皆非,不可說,不可說。因為不懂現識的道理,那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念頭的異熟等流在作怪啦!

   教你一個咒子
   身體在搖,不是沒有念頭,所謂自己感覺沒有念頭,只是好像沒有第六意識的分別妄想。其實搖動本身,正是大念頭,須將這感受空了才對。這個不空,沒有用的。聽到沒有?快把受陰拋得一乾二淨,”受即是空”。拋不開,你念這個咒子”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昨天有位同學在搖,我告訴他,教你一個咒子,一念就不搖了,”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好寶寶!不要搖呀,不要搖。”(眾哈哈大笑!)什麼道理?念頭控制念頭,有何難處,有何稀奇。搖動本身,腳痛腿麻,都是念。你說難也難,說易也易,明知是這一念在作怪,但此念就難自空,麻還是麻,痛還是痛,因此你別吹牛了,生死到來,病了!老化了!痛苦啊!更難空舍。明知生死是空,但依然生生世世,不脫輪回,隨生死所轉。那麼受陰那裏來的?氣脈來的。所以有的修法需先把氣脈打通。這是有為法,對的,也是一大方便。氣脈真通了後,肉身不受障礙,一上座,身見自然空,然後再了心,便容易些了,要曉得身與心各占一半,這一半給身體牽住,給四大控制住,很難了,非得把氣脈四大色陰這業氣先解決不可。所以,你看心經般若修法多高明。(講到此,現場指示一人說:這是觀心,就在心頭這裏觀,但別低頭。〕

   空裏談空 都是空話
   接著,觀自在菩薩提到”想”---思想,思想很難了。(問)你們聽唯識課,第八阿賴耶識有沒有五遍行?(答:有。)(問)五遍行裏有沒有想?(答:有。)想的作用多厲害,然而”想不異空”,你空得了嗎?觀自在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你卻在這裏圖個空的境界,對不對?(自答說:不對。)因為”空不異想”。空是你想出來的,你還得進一步同觀自在菩薩一樣照見”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的大乘境界才對。想沒關係,想來想去,它留不住,你現在想想看,亂七八糟,天南地北無所不想,想包子,想饅頭,想點心,想過年,想回家回小廟子,擔心老師罵,坐著不敢動,很痛苦,入一切苦厄,落在痛苦深淵。唉!你說這胡思亂想怎麼辦?嘿!你儘管想,想死了也沒關係,你要留它也留不住的,”想不異空”,何必想去求空,自性本空,了不可得嘛,如果你到了空境,那麼”空不異想”,空仍是妄想所變。所以大乘菩薩不是把妄想空了才證道,大乘菩薩以般若觀照,”想即是空”。舍利子啊!那想陰本來自身空空,不要你去特別抓住一個空,抓住一個空,”空即是想”,那麼,空也就是妄想。這樣講是在傳法,不是在講經哦!一點一滴自己要觀透。前面所講的,五陰去了三陰。更接下來,”舍利子啊!行不異空,空不異行。”我們身上血液迴圈,生命中五陰的因緣際會,宇宙的運行,異熟等流的生命生生不息,都是行陰。譬如我們打坐閉眼息念,什麼都不想,黑洞洞,空空的,你以為是靜態,其實行陰正在轉動,你不知而已。因為它是意識心不相應的行法。你打坐閉眼,剛上座不久開始清淨,後來變亂了,然後又清淨,無非行陰在流轉,在流轉的就是行陰。然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舍利子!在這行中,當下就是空,別再尋尋覓覓去造成一個空,不然,空也就是行陰的現相了。要觀好,那麼你這一念的意識也如此。”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分別意識完全空,道理同上。

   五蘊一空 依性起修
   經講到這裏,我們再念念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你若真有大智慧,不管什麼禪宗或般若心宗,只來一照。由觀至照,當下辦到。心中念頭一空,五蘊一空,便到家了。不能的話,再來修修有為法,仍有八萬四千法門,可資助解脫五蘊。假使五蘊解脫之後,觀自在菩薩又再告誡舍利子說,舍利子啊!”是諸法空相”。真解脫了,一切法皆空,有為法、無為法皆空,一切現象皆空,般若空性現前,無比解脫,無上解脫。現在大家打坐都不觀心,一個念頭都觀不下去。觀清楚了,它本性空的嘛!念頭是想,”想不異空”。有位同學一天到晚研究經教,講的吹的,好像老母豬的肚子那麼大,全在妄想中,做不到”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沒辦法。只這麼一觀照,不空了嗎!即是諸法空相般若解脫。般若觀照為的是解脫五陰煩惱,但在境界空之中,你須瞭解這時是照,不是觀。這個空的自性,不生不滅,別怕五陰來去,想也好,不想也好,想而不想,想過不留,無住無著。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過去所造的業力、染汙,從來未停流,一切清淨心念也未停流。你想保持一·個清淨的心境,就錯了,這是大妄想。因為它本來不垢不淨,空嘛!那裏有個清淨呢!?清淨已經不空。你說這白顏色最乾淨了,其實有個顏色叫白色,不已著了色嗎?空,沒有白不白,黑不黑,以此類推,”不增不減”。

   無量法門誓願學
   你能做到一切法,一·切思想,一切作用,一切感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便懂得諸法空相。但要觀照透徹,後頭還有很多東西,還有修法,你們參不透。不要以為一路到底了事。今天先講到這裏,下次,也許明天也許週四,不一定,依你們修持狀況再談。剛才首先教大家怎麼打坐修法,第一:上座懺悔。第二:發願,第三:修習觀心法門,依心經做般若正觀。那麼有人說,老師你又教白骨觀,又教念佛,又教觀音法門,那麼多,究竟學那一法?現在又多個般若正觀,叫我們怎樣修?那些都是助道品,都是加行法,到頭來非得接上般若正觀不可,所以”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因為”色不異空”。既然空不了,那你就修修白骨觀,到達有為空的清淨境界,你還沒證果,就把這般若正觀的法門暫時收拾起來,以後必要用到。再來念念佛,求加庇,利用念佛法門,”受即是空”,覺受的境界空不了,可用打通氣脈等等的功夫方法,以便透徹自性空境。凡此種種皆是方便,佛在維摩經說,有盡、無盡法門,菩薩必需修學;有為,無為,究竟是一條路子。”有為須極到無為”,記住,”法門無量誓願學”。下座,休息。

   觀與照是同是別?
   我講過”般若正觀”是佛法正修行之路。現在要問大家,觀自在菩薩的”觀”,和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這二者依你們的看法究竟有沒有差別? (陳同學答:沒有差別。)  (蔣同學答:觀指主體,照指客觀。也就是說,在做功夫時,自己要瞭解外在的東西,心不要給它抓走,須照住它。如果不如此的話,我們心中的偏計所執性及依他起性,便會在自我裏造成許多錯誤的概念,障礙自己。) (OO法師答:照可以說偏向於止和靜方面,為根本慧,觀則是一種抉擇,屬分別慧。二者是一體,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林同學答:我對剛才三種說法不完全同意。觀可能還只是在自性本體的功用上做功夫,到了照以後,已經能夠洞見自性本體了。)  (OO學僧答:我認為觀比較屬於意識妄想這方面,照則是屬於智慧的抉擇。) (周同學答:觀是般若的本體,照就是本體起用的境界。)好,你們都講得很好,很像一回事,但也都統統吃鴨蛋,得零分。大部分同學都還在談理階段,光說不練,如何把這法門切實用到心地上才是正題。你們看,佛法由世尊,傳到弟子迦葉、阿難,目鍵連等人手裏,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講法。等於孔子的學說到了子夏、子游、子張、子貢一代,理念的表達和事物的偏重,就不一樣了。各有成就,各有所得,然而究竟有偏頗,並不圓滿。你們剛才所講,彼此體會不同,大致還算不錯,但是都沒有正中問題的核心。現在我把心經切合修持用功的法門,順便融合一點教理的分析,試著貢獻大家,認識般若宗,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禪宗、心宗、達摩宗的眉目。其實,你們許多人尚未對這個法門真正深入,全心全意用功修持。你以為教理不是修法啊?!其實,真正的教理正是切身的修持法門,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嗎?那是次等法。上等之法,理事圓融,法界無礙。理即事,事即理,理是教理學理,事是行持功夫。真通了教理,見地透徹,這見地就是功夫。

   般若正修事理一定圓融
   所以你看華嚴經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功夫到了,理也到了;或者理到了,功夫也到了,事事無礙法界,根本沒得理存在,全是事了。譬如我們日常行住坐臥.都是一件一件的事,每件事都有它在哲學上和科學上的道理。但是我們每個凡夫都自自然然曉得上廁所、穿衣服、吃飯、事事無礙,樣樣平常,根本不管那個理不理。因此,理的極致就是事,理事雙亡,能所不立,才得證成佛。告訴你們,這樣便是參禪啊!今天一問大家,依然沒得辦法。以前都講過的,現在仍茫然不知重點所在,這很嚴重,很糟糕。大家要好好走般若正觀的修持路線,不只為了自己將來的成就,自己成就了也可以教他人,幫助他人。有同學在此地學了一小段時間,還沒學成便離開。到了外面,念佛的團體請他去說法,推也推不掉,這才曉得還須更上一層樓,每日謹言慎行,戰戰兢兢,把修學日記寄給我看,每天做些什麼事,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清楚。過不了多久又跑回來,想繼續好好學。到處需要人啊!以後你們都要輪流出去弘法,不行的話,這裏也別再混下去了。這裏並非養老院、托兒所,自立立他,自覺覺他,犧牲自我,普濟眾生,這才是大乘菩薩永不退失的行願。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要你們去弘法,究竟到那裏去呢?這就要看你們如何去開創了。樣樣都要靠老師,不行的!難道死了以後,還要老師給你定個棺材;然後:”老師,你幫我裝進棺材。”在棺材裏還要說:”老師請你把我的頭擺正一點。”這樣行嗎?!所以這一回寒假禪修,要求比以往嚴格,不是鬧著玩的。希望大家善自護念,各有心得。如何觀?如何照?前面已說明過。現在再問一個問題,觀與照應屬於何種般若?(有同學遲疑地試答:”是不是實相般若?”)錯了。你們這樣回答等於在猜題,心存僥倖,要不得。依禪宗而言:”思而知,慮而得,此乃鬼家活計。”要想一下才知道,研究考慮一番後才曉得,都不是本份自性般若自然的流露,不算修道本色,而是猜疑伎倆。

   學佛從有尋有伺開始
   般若的內義包括下面五種: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漚和般若),眷屬般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觀自在菩薩的”觀”和照見五蘊皆空的”照”,二者都是境界中事,都是境界般若。我們修證的三個次第--”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無覺有觀”(無尋唯伺)、”無覺無觀”(無尋無伺)--可以體會到觀與照的分際。觀的境界就是尋,有如在找一個東西,比方一根針掉到地上,怎麼辦?屋內一片漆黑,只好借著燭光或手電筒的亮光慢慢尋找,慢慢探索,這是”有尋”。”伺”則不尋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裏等著吧,本來到處移動的小亮光停在一個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漸放大,這是伺的境界。最後,瞎貓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徹天徹地,便到了照見五蘊皆空,無所障礙。凡夫學佛,不管是學密宗或者顯教,一開始都是有尋有伺。觀想一下觀不起來,即使觀起來又跑掉了,自己很慚愧,又懺悔,又難過。然後再觀想尋回來,這樣七騰八折,後來勉強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剛剛以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尋尋伺伺,最後終於到達了無尋無伺地,不思善,不思惡,便相當不錯了。心中隨時起觀,念頭何處來?何處去?等到功夫較為純熟,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靈,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對不對?這又淪為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著那一段幹什麼!看臭水溝啊?!嘿!你就忘了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未來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的念頭當下即空,你看住它執著一個空幹嘛?這是不用智慧去參!因為那個空也是你心意識所造,當不得真。那麼你不看它,怎麼辦呢?看與不看之間如何取捨?我如此一講你們便傻了,稍稍深入一點,我就曉得你們吃不消。修行人真到了解脫處還有什麼觀心不觀心的。解脫便解脫,毫不拖泥帶水。但是剛開始時,一·切都要從般若觀心來。心經告訴我們: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般若是諸法之母,非修般若不可。

   境風吹識浪 自有定盤心
   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婆婆媽媽,多此一舉。心並不在內外中間。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引起高血壓等病症,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分,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裏,兩個乳頭中間,肋骨銜接凹下之處。就在這裏自然起觀。你看我多麼有耐心。常常你們一大堆不是問題的問題,我都一字一字靜靜的洗耳恭聽;每個禮拜那些糊裏糊塗,莫名其妙的日記,我都坐著幾個小時,規規矩矩、一句一句仔細看完。這就是忍辱波羅密,其實忍都不必忍,忍性自空。觀與照有層次上的不同。大家注意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怎樣修行呢?行住坐臥,起心動念,隨時在觀照中。若說觀照到得心應手,那麼你那個能觀照的是什麼東西?觀心到了某一程度,自然因個人業力不同而現出各種境界。有人到時就看到圓光,有什麼事問他,只要在圓光中一看,就知道了,一執著便上了邪路,錯了。境界倒是真的,所看的山水人物也是真的,並不一定是這一生的事。那麼這是不是妄念?----是妄念,是六塵緣影,甚之,是第八阿賴耶種子識的變現影像。所以要觀這個念,這個念不動,你怎麼看見?!念不動,怎麼會起境界?!頭動,氣也動,氣不動,境界還出不來呢,對不對?!一切境界皆是念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感覺也好,思想也好,氣脈也好,都是相。你把這道理弄清楚了,才容易上路,才不會出差錯。大家要觀照清楚,隴侗不得,然後看到境界,呸!!!去你的,正一正,動一動,連個鬼影部沒有,還有什麼境界不境界。這是個法門喔,密宗有一個大手印法門,大力吐一個”呸”字,頓除一切妄想雜念,使心境立刻變得海闊天空。當年我的老師袁先生,告訴我他以前參禪、參話頭的經驗:一心一意,晝夜不懈,參到吐血也不管,男子漢大丈夫,死了就死了,決不退悔,有一天,早晨起來疊棉被,把被子這麼一抖,又是一個太陽出來;再抖兩下,一個一個太陽,接二連三滾出來。嘿!他說原來什麼學劍仙、學看光、修行得神通的,都是這樣。去他的!你來騙我幹什麼!被子也不疊了,吐它一口口水,打坐去了。真是大修行人,再怎麼”境風吹識浪”,絕不被境界所轉。然而到達”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究竟了沒有?--不究竟。況且你們還沒有照見五蘊皆空。只好慢慢觀,隨時念念回光反照,如此行深了,自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們念朝暮課誦楞嚴咒的偈子,有”將此身心奉塵利,是則名為報佛恩”兩句話,這也是行;行深了,自然照見五蘊皆空。

   輕輕從心頭起觀
   你們現在坐在那裏,五蘊都不空的。有時氣脈動,氣脈是什麼?都是四大色法變的。氣是風大,脈是水大、地大、火大的綜和,是由神經初步發起的作用。氣脈通不了,色法空不了,身心空不了,實相般若無法現前。因此第一步先要依”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起修,等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四諦中便沒有苦諦,滅了苦諦即道諦,而五蘊就是集諦,一個般若觀心法門便把”苦集滅道”貫徹盡了。要離一切苦,先滅一切集,如何滅一切集,得了道才滅一切集。這不只是講道理,都是修法哦!大家好好奉行觀自在菩薩的教法,觀照這個色身色法同性空的關係。不然閉起眼睛打坐,裏頭一片漆黑,懵懵懂懂,自己搞不清楚,多可憐,多悲哀!你們現在如此觀心,不要向頂上觀,不要在腦子裏觀。平平安安,自自然然,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把肉體看得那麼嚴重。若是作白骨觀,白骨那個空架子,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分。聽懂了沒有?要把每一句話聽進去,不要表面專注,其實昏昏沉沉,莫名奇妙,白白浪費時間。話記不住,就是落在無記中。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心中卻無妄念雜想,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好,現在告訴你們,剛才你們幾個人的回答,還算有點影子。觀與照,彼此同而不同,有層次之別。若是修行到了照的境界,那便到了理無礙法界,但尚未達到理事無礙法界;或者勉強說到了理事無礙法界,不過還沒完全,差不多是介於理無礙與理事無礙法界之間。然而,凡是不能真正用功修行,光在那邊講道理的,不論是觀是照,都是理法界邊事。還有人問,無尋無伺的境界跟無記如何分別?無記就是無記,無尋無伺就是無尋無伺,就這麼簡單!般若波羅密多的功行深時,自己自能分別,沒有修,空談妙理幹嘛?(此時有同學問:觀是修道位,照是見道位,對不對?師答:就功夫而言,勉強可以這麼說,但還不真是。)

   為大家講個禪故事
   現在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事情發生在唐末五代,現今湖北武漢三鎮地帶,有名的黃鶴樓就在這裏,風景很美,唐代名詩人崔顥有詩為證:”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當時有個撣師,自己認為已經大徹大悟,有一次,他到一位修道已經到了家的大居士那裏去化緣,所謂”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大居士接待這位禪師,知道他來化緣,就說:”好啊,大和尚,我問你,答得出來一切供養,答不出來,免談。”和尚說好,你問吧。居士就問:”古鏡未磨時如何?”一個古老的銅鏡,髒兮兮的,生滿銅銹,沒有擦乾淨前怎樣呢?和尚答:”黑如漆。”染汙得像沾過油漆一樣,黑烏烏的一片。居士又問:”古鏡既磨後如何?”假使好好靡擦乾淨了後怎樣?和尚答:”照天照地。”這下可好,大居士說:”不行,對不起,請出去,不供養你。”沒有錯啊!依教理講,那禪師這樣回答,一點都沒有錯,古鏡未磨,此心還沒得定發慧,沒悟以前,黑如漆,那裏有錯?古鏡既磨後如何?照天照地,那不是唯識所講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了嗎?但是宗門祖師禪與如來禪不同。你們如果去化緣,遇到同樣的情況,給人掃地出門,你服不服氣啊?不服氣。這和尚當然不服氣,再去修行,又住茅蓬潛修,三年以後,再回來化緣。大居士看到他又來了,好啊,請坐,我問你,還是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答:”此去漢陽不遠。”再問:”古鏡既磨後如何?”答:”黃鶴樓前鸚鵡洲”。嘿!請接受供養。這是什麼道理?三年的歷練畢竟沒有白費。他先前所答,已非泛泛之輩玩口頭禪的階段,真也到了相當程度,也有相當的功夫,但仍不行。照見五蘊皆空,便算了道嗎?不對的,我們這位大維摩居士說不對就不對,你有什麼辦法。這次寒假共修,每個人都要好好觀心,不做觀明點,或者念佛念咒等等其他功夫。明點是心造,念佛念咒也都是此心在念,觀想佛菩薩亦是同樣這顆心在想。凡所有想,皆是境,佛也好,魔也好,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境界;能起境界,能想,能諸般造作的,非境。所觀所照的是心念的變相,是境界般若;能觀能照的,不是境界般若,而是實相般若。修行人必須找到能觀能照的那個,才算開始發現自己本來的面目。

   苦由我來 有我就有苦
   我為了怕你們聽了似懂非懂,因此婆婆媽媽,一而再,再而三,將心經般若觀法,從頭至尾,從尾至頭,反反覆覆,不厭其煩地加以說明,希望大家好好體會,好好在八識田中記牢。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你們當中已有少數人有一點入門的樣子了.但大部分還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甚至有些更妄作聰明,自以為是,在那裏理上推理,頭上安頭,越來越離譜,要不得。在座之中,每人至少已有七天的禪修經驗,放下一切法,放下一切心。現在好好求懺悔,每一上座,不要忘記先前所講,先誠敬地懺悔,然後真心地發願。再來,依心經觀心,如此修去。觀自在菩薩開始從四諦法”苦集滅道”的苦諦開示我們,痛下一錐。苦海茫茫,一切眾生有求皆苦。不但世間法求不得苦,求出世間法而不能相應更苦。想學佛,想出家,想成道,多苦啊!世出世間,一切皆苦。如何了脫這苦呢?苦由那裏來呢?--由”我”來。有我就有苦。我從那裏來?由身由心.由念頭思想和四大和合而來,是名”色受想行識”五蘊。先要了此五蘊,才能跳出苦海。跳出苦海即是”度一切昔厄”。如同乘船由此岸到彼岸,需要借助工具。般若觀行,正是最好最妙的工具。依之起修,自性自了,自性自度,還怕跳不出痛苦深淵,照見五蘊皆空嗎?我們如果做白骨觀,身上肌肉、氣脈、神經、細胞等等都化掉了,還有什麼氣脈不氣脈的,不就好了嗎?有氣脈就是還有肉體,肉體是受陰。受蘊那裏來?從色蘊的四大來。四大空不了,其餘受想行識四蘊更免談了。因此無法度一切苦厄,長日都在苦中。所以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從觀心去了世間諸苦。觀心不要蓄意,不要用力,自自然然去觀。實際上,你一觀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已經跑掉了。跑了的不去追尋,未來尚未生起的,不去迎取。當下即是空。管它空也好,不空也好,一念清淨自在。有雜念妄想來,---舍,佈施掉,即傳統禪宗講”放下”。念念舍,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世間念頭,佛法念頭,一切皆是虛妄。譬如圓覺經所講,”知幻即離”。知道這念頭是虛假幻化的,它來了,不必費力趕它,輕輕一觀,本來空嘛!”不假方便”。用不著求佛菩薩幫忙。”離幻即覺”。離開了妄想,不就清清靜靜,明明白白,自性般若,沒有程式,”亦無漸次”,當下現前,這不是很好嗎?可是有些人也許錯解了圓覺經,以為覺了就成佛。他不知道,縱使如此,還是初覺始覺,不是本覺。

   四大並沒有障礙你
   般若觀行的功夫真到了家,突然之間,頓悟,照見五蘊皆空。身心內外統統空,見自性真空。若是還有氣脈,還有感覺,還有痛苦,坐著不舒服,那都陷在受陰、想陰裏頭,還談個什麼其他的呢?縱然你得了定,呼吸停止,脈還不止,依舊沒能脫離行陰。即使脈也停了,你暖、壽、識仍在,依舊無法超出識陰的控制。那麼,借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修法,人人直修下去,由觀到照。等到照的時候,那便一點也不吃力,也用不著修,但又不離修。自然而修,修而不修,也無著力之處,好像無修無證,但又清明在躬,才能度一切苦厄。如果這種觀心法門,一時功夫不能得力,我們還可利用接下來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的方便觀慧,與之配合而修。有大智慧的人,一聽”色即是空”,兩腿盤著也好,不盤著也好,一念頓住,把色身一拋,就丟掉了。凡夫怎樣都丟不開,無始以來就捨不得這個集根本業氣於一身的肉體,禪宗稱之為色穀子,一投胎鑽到這裏面去,以後便爬不出來。好像那個蠟丸一樣,藥一裝入蠟丸之中,一封,困住了,打不開。你看,這色穀子有多麻煩,多厲害。但是,你若真把色身空掉了,卻也不要就此執著一個空,只知性空,不曉得緣起,不能起妙用,那便落在”見取見”上,還不算數,這時更要回心向大,轉成菩薩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的諸種宇宙現象,本性是空的;而正因為本性是空的,所以才能緣起所有世間的事事物物。因此上面兩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指的是”緣起性空”;下面兩句話馬上一轉,直入大乘菩薩道”性空緣起”的妙有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大丟不丟開都一樣,它本身自然就是空的。你覺得你被四大障礙住,其實是你自己的念頭在作怪,自我拘束,四大並沒有障礙你,你和念頭一樣,本空。你若參透了這個道理,又何妨四大之存在?!有了四大才能創造諸般事業,成就種種度生功行,多麼棒!如此,”受”的情況也是一樣,”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坐在這裏,就算感受空掉了,也不必一直貪著這個空境。換句話說,陷在受陰境中受苦也不錯嘛!雙腿一盤,坐久了,哎呀我的媽!人生能有此番經驗,豈不有趣?!(一笑)

   多受一分罪 多消一分業
   我昨天告訴大家,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業。無始以來,我們破壞人家的好事,傷害其他眾生,使其身心受大痛苦,這類勾當我們做得多了,現在自己也嘗嘗看,消受消受,何必這麼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扭扭捏捏,多沒出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腿麻,你難過,那麼就自己回轉來往內觀照一下,正在那個酸痛脹麻的時候,自己仔細看看,滿好玩的。我們還可跟它講話,格老子,你痛個什麼鬼?乖一點好不好?!嘿,這不痛得痛快嗎!你那清清楚楚知道痛的那個並不痛,對不對?懂不懂?你要真懂了,般若修法就人門了。(一笑)再接下來輪到”想”。”想不異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假的、認不得真的,所以叫妄想,為什麼還要那麼死心眼,上當受騙呢!想,你儘量想,給你想個夠,想累了,看你還想不想?一個念頭過來,它在你那裏留都不留,一刹那便溜走了。來無影,去無蹤,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根本就是它來空你,難道你還真有本事空它嗎?可是,當你感受進入清淨的狀態時,也別猛抓住清淨,執著空,自以為高明。”空不異想”,空的境界本是妄想的雙相,有何稀奇?一般凡夫妄想落在有邊,生生世世不離六道輪回;而小乘聲聞緣覺落在空邊,不能起諸妙用,普濟群生,尚未究竟。”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與空不二,根本沒有什麼想不想,空不空的問題。你死守一個空,自以為是,其實正是個要不得的大妄想,該打香板!受陰想陰解決了以後,緊接著行陰和識陰的問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行和識一般人無法認得,很難懂。你們有人自以為懂心經,隨隨便便,信口開河,不要謗法造孽呀!你色陰受陰了了,想陰也了了,慢慢才體會到沒有妄想,雖然好像沒有妄想,可是有個東西。是什麼,講也講不出來,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卻有一個什麼似的在那裏,這就是行陰。無明緣行,正是這一念無明在作怪,而你卻以為是清淨;以為是道,活見你的大頭鬼。再說,受想行識的”想”和”識”,彼此有別。想只能說是識陰所起的表層作用。唯識的”識”很深奧,很不簡單。你們聽”成唯識論”的課聽不懂,應該的,一點都不稀奇。但是如果能做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便能一路下去,瞭解並解脫後面緊跟著的幾個陰境---受、想、行、識。

   善念惡念都不沾
   觀自在菩薩在談完了五蘊的真相之後,繼續更進一步給舍利弗做結論。”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但要身空,不但要我空,連法也要空。般若也好,佛法也好,有為也好,無為也好,無一不是幻化假名。”法不異空,空不異法,法即是空,空即是法”,什麼法都丟,都空掉。一切法空,小乘法、大乘法、顯教、密教等等,凡所有法,一股邋遢統統沒有,但不貪戀一個空,那樣子就對了。然後,在這諸法空相當中,你正好修持。這個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實相般若,自性真空。于此境界,自自然然無修而修,無證而證,此即行深。然而什麼是不生?--無生法忍。一天到晚,儘管吃飯、穿衣;儘管開玩笑,打哈哈,乃至忙碌奔波,喜、怒、哀、樂樣樣都來,卻是動而不動,生而不生。每個念頭用過了,當下即舍即空,即用即有。既然不生,當然不滅,不生不滅,圓滿無礙。並且,在這諸法空相當中,還有什麼髒不髒、淨不淨的,”不垢不淨”。善念惡念皆不沾,譬如宇宙虛空,香的、臭的,好的、壞的,它一概包容,也一概不失自己本來面目。在這諸法空相當中,你修它也多不起來,你不修它也少不了一丁點兒,空就是空,無所謂大小多寡,增加減少,你們大家功夫不到,沒有悟道,空不了五蘊,難道這樣便少了道嗎?--沒有少啦!”不增不減”。觀自在菩薩得寸進尺,一步一步再開導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你如此身心空靈去修,什麼障礙都沒有。你說你腿痛,那麼且看看那個腿痛的念頭痛不痛?別看腿。知道痛的那個,其實不痛,根本沒有怎樣嘛!”無眼耳鼻舌身意”,沒有眼睛,你們打坐還有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等等這些名堂呢?”無色聲香味觸法”,既無六根,何來六塵?六根六塵空得一乾二淨,徹底沒有。有也無妨,因為”諸法空相”,有也空啊!我們出家學佛,天天念經,到底念什麼經?!打起坐來,不是眼睛,便是耳朵,時時抓得牢牢的;哎呀,我的眼睛不舒服啊,耳朵難過啊。去你的!怎麼不好好瞭解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下就都空掉了,毫不拖泥帶水。什麼白骨、明點、氣脈這些熱熱鬧鬧的玩意兒,理都不理,直截了當便空了六根六塵。

   生死本空 有何可怕
   六根六塵空了還不算數。經文又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眼界,無耳界,一界一界算到無意識界,這十八界都空;四諦也空,無所謂苦,無所謂集,無所謂滅,無所謂道。由無明緣行、行緣色,一脈相承的十二因緣,環環皆空。因此,”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你說那我把無明空了,就完了,對嗎?---不對。自以為空到了頭,便算了事,那是昏了頭。其實無明也沒有什麼盡不盡、了不了的啊!乃至十二因緣的最末一位”生死”,同樣沒有什麼解脫不解脫的。為什麼要了生死?了了幹什麼?生死本空,有何可怕!故說”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了了生死的人,人到那裏去了?--還在生死中啊!注意哦!大家注意聽,別會錯意,自找麻煩。觀自在菩薩如此這般,細說般若觀心法門,娓娓道來,無一不是為了要一切眾生,真放下,真解脫,真自在。他起先由四諦法起講,現在又歸結到它。”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生老病死苦的煩惱都沒有了,又須要什麼智慧不智慧的法藥來治療呢?又有什麼成敗得失呢?”無智亦無得”,得什麼?得道啊?有個道可得,那就錯了。本來無所得,何必大驚小怪,患得患失,庸人自擾呢!”以無所得故,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當修行到這一地步,無智亦無得,便算你證得般若了,由觀起修,終於照到了。但仍沒有徹底解脫,還未完全明心見性。不過般若智慧已經登堂入室,因此”心無掛礙”。休息也好,工作也好,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一切心,一切法,不相妨礙。那麼,”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這時於任何境界皆無驚怕之心,不畏生死,不怕輪回。正因為悟到自性般若的大智慧,所以才能更上層樓,沒有任何顛倒夢想,究竟涅盤,成就佛果。大乘菩薩的境界不是沒有夢想,普度眾生,覺悟有情,正是大乘修行人的夢想。你們朝暮課誦楞嚴咒的偈子裏,有兩句話:”銷我億劫顛倒想”與”希更審除微細惑”,要消除那個微細惑業可真難了。我從幾十年的經驗,看了老一輩子,看了年輕一代,許多都走了岔路還不自知,少有功德圓滿的。這細微到極點不易檢查出來的業惑,越是修到最後,越難捉摸。結果自己搞不清楚,處處懷疑,東找西找,沒有了結。

   見性解脫 能所雙泯
   因此,連這一絲絲、一些些虛無飄渺的惑業,也都得依般若波羅密多,徹底斷除。”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般若正觀現前,這才大功告成,究竟涅盤。這個時候真正是悟了,不是觀,也不是照,而是見性解脫,能所雙泯,大圓滿,大自在。經文前面,由觀自在起到照見五蘊皆空,屬有為法,即是維摩經所講的”盡”法門;後面”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依般若彼羅密多故,心無掛礙”到”究竟涅盤”這一段,屬無為法,即是維摩經所講的”無盡”法門。接著,觀自在菩薩又很慎重地吩咐舍利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真正要能大徹大悟,成就正等正覺的圓滿果位,非依自性般若智慧的解脫不可。你們惘惑,以為念個咒子可以成佛,那麼”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般若波羅密多正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咒語,能讓一切眾生證到自性光明寶藏,再也沒有另一個咒子超越過它了,無有能與匹敵者。所有的咒語,一碰到般若波羅密多,還有什麼戲唱呢?你們為什麼不念呢?不過光嘴念還不行,你要用心眼觀照,確實證到,不然你無法將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靈感的地步。般若波羅密多真能破除你們那些莫名其妙的迷信思想,真能頓消三界一切煩惱痛苦,不是隨便說說,鬧著玩的。心經講到這裏,觀自在菩薩知道大家喜歡神秘,喜歡弄個咒語,念念有詞,於是為了滿眾生願,乾脆也把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無上大咒傳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你們現在一起念,用閩南語或廣東話比較接近原音。

   自度自度 快快自度
   至於這個咒子意思如何呢?”揭諦揭諦,波羅揭諦”,自度自度,快快自度;”波羅僧揭諦”,大家快快自度,並度大家。菩薩傳你這個法,就是要你自我承擔,別再自欺欺人。人貴自立,自助天助。唯有自度,才是正法。光死皮活賴,向佛菩薩求這求那,終究不是辦法。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業障自己消。任何法門修到最後,都要依般若波羅密多,才能悟入自性如來大光明藏。別再顛三倒四,窩窩囊囊,好好做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吧!”菩提”,覺悟啊!腦子清醒啊!”薩婆訶”,快快覺悟,不要做夢,不要迷迷糊糊了。你們看看,般若正觀修行之路,多麼灑脫,多麼直截了當。因此今年此次寒假禪修,要大家把密法、淨土等等各種修法,統統暫時擱一下。少裝模作樣,故作姿態,疑神疑鬼。那麼你說學禪宗,這才有一點相似,懂了嗎?大家晝夜二六時中,如此觀照下去,必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進入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的心中心。下座。自己在座位前向佛、法、僧三寶,頂禮三拜。以無所求之心,一心一意,虔誠恭敬;敬重佛,敬重僧,自己才能得益。好了,休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6587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