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論講記 惠敏法師 2/2
2023/02/14 22:48:09瀏覽161|回應0|推薦2

觀合品第十四

  現在看觀合品第十四。這是外人問,說龍樹菩薩啊!你說一切法空,和經相違

背。阿含經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十二因緣解釋說,緣觸受,緣受愛,

緣愛取,緣取有……。這個不空啊!你怎麼說一切法空呢?

  阿含經講,緣眼色生眼識,就是根、塵、識三事和合為觸。觸有六種,緣眼色

生眼識,三事和合觸,這個觸是見。緣耳聲生耳識,三事和合觸,那個觸是聽。緣

鼻香生鼻識,三事和合觸,那個觸是聞。緣舌味,生舌識,三事和合觸,那個觸是

嚐。緣身觸,生身識,三事和合觸,那個觸是覺。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

那個觸是知。

  六種觸也叫六觸身,都從五陰身心來的。就是見、聽、聞、嚐、覺、知。經上

簡單說,就是見聞覺知。這裏頭有三科,都根據五陰來的。

  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這個叫十二入。如果再根據緣眼色生

眼識等等的,緣耳聲,生耳識,那個叫十八界。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稱為三科,

都是有為法。

  這麼說起來,經上這麼說,龍樹說一切法空,就不對了!         

  其實我們以理推尋,見聞覺知皆如幻如化,似有而實無。不相信,我們按照道

理推尋推尋。六觸裏頭他講見,其餘從略。龍樹回答說:

  【見可見見者 是三各異方

   如是三法異 終無有合時】

  見是眼根,可見色塵,見者眼識。這三個東西,各異方。見在內,塵在外,識

有時候在內,也有時候在外。「各異方」,不同的地方。「如是三法異」,根塵識

差異,「終無有合時」,不可能和合。

  如果說三事和合有見,那一定是沒有和合時沒有見。既然和合有見,不和合沒

有見,我們知道根塵識裏頭沒有見。怎麼知道呢?如果眼根有見,一定要與塵、識

和合。不和合,它沒有見。

  有人說,眼根有見。那麼它有見了,何必和合?所以眼根沒有見。色塵也沒有

見,色塵有見的話,自己就可見了,何必和眼根、眼識和合呢?眼識裏頭沒有見,

如果眼識有見的話,不必再和眼根、色塵和合了。因為和合才有見,不和合就沒有

見嘛!

  大家聽清楚了沒有?如果說眼根沒有見,色塵沒有見,眼識沒有見,三個沒有

見,和合起來,還是沒有見。不可能你沒有錢,我沒有錢,他也沒有錢,你我他和

合起來變成有錢,那不可能的事嘛!

  這是依理推尋,我們就知道,外人的觀念錯誤。

  【染與於可染 染者亦復然

   餘入餘煩惱 皆亦復如是】

  染,總說。眼貪色,生染;耳貪聲,生染;鼻貪香,生染;舌貪味,生染;身

貪觸,生染;意貪法,生染,這是總說。

  染與可染和染者,和上面見、可見、見者一樣,這三事也不能和合。所以他說

,「亦復然」嘛!染、可染、染者沒有和合。

  或者我們要問了:明明眾生有染啊!怎麼沒有和合?其實虛妄染,虛妄造業,

虛妄受報。如果你知道虛妄的話,問題解決了。

  一切法畢竟空,這裏頭沒有染,畢竟空中無染嘛!根據染,又立淨。既然染沒

有,淨自然也沒有。所以你貪染,虛妄;求淨,也是虛妄。不貪不求,靜靜的,就

是它。

  貪染固然不對,求淨亦不對,所以「踏破鐵鞋無覓處」,找不著這個東西。等

到坐下來,平心靜氣,誠誠懇懇念一句阿彌陀佛,唉喲!就是它。你剛一聲「就是

它」,找到了,又沒有了。怎麼沒有?此法不可找,不可求嘛!        

  「餘入餘煩惱,皆亦復如是。」十二入裏頭,他僅僅講眼色,還有耳聲、鼻香

、舌味、身觸等等,所以他說餘入。這兒我們知道他是略說。要是完整地說,應該

怎麼說呢?應該說: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沒有和合。「餘煩惱」,煩惱

有無量無邊,所謂八萬四千煩惱,那是形容多。僅僅染生煩惱,是總說。其餘的一

切煩惱,亦沒有和合,所以他說「皆亦復如是」。

  這一品,觀合品,和合,其實是我們錯誤的觀念。華嚴說,法非和合不和合。

法不是和合,亦不是不和合。隨緣無性,非和合;無性隨緣,非不和合。

  我們根據這個道理,推演推演看看。既然華嚴講法非和合不和合。我變個樣子

說說,法非有為非無為,對不對?我再說一個,非法身非報化身,對不對?非念非

無念,非生非滅,非眾生非佛。

  你想通這一點,叫通達。唯識立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

竟位。我們淨土宗只說往生資糧,其實往生資糧就是加行位。一旦生到西方就見道

──通達位,住不退。有三不退,廣說有四不退。

  我們不要牽涉太多了,牽涉太多了不好,使大家沒有完整的概念。

  所以說,「染與於可染,染者亦復然。餘入餘煩惱,皆亦復如是。」

  看下面一偈:                            

  【異法當有合 見等無有異

   異相不成故 見等云何合】

  異法,差異法才有和合啊!可是見等無有差異,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見等是

因緣生。

  他說和合,是把因緣生,看作為和合。見等沒有差異,什麼原因呢?見等是因

緣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無自性,無自性的法怎麼會有差異?

  所以看到這兒,你要馬上依理推尋,他這個半偈講的是因緣所生法。要是你不

這麼依理推尋,就糊塗了,你就不知道為什麼「見等無有異」。

  因緣生法沒有差異,因為因緣生法無自性。我們舉個例子說:講堂和外面沒有

差異。講堂沒有,不要迷惑,講堂是因緣生法,鋼筋、水泥蓋成的;要是有講堂,

應該沒有鋼筋、水泥還有講堂。所以講堂無自性,沒有差異。

  山沒有差異,它和非山根本是一個,沒有差異。山是花草樹木沙石因緣所構成

,所以無自性。如果要是有山的話,沒有沙石花草樹木,應該還有山。我們明白這

道理就知道,山和非山,和虛空一樣,沒有差異。

  這麼說起來,有那一法是差異?大家想一想。沒有一法有差異,因為一切法都

是緣生嘛!緣生無自性,就沒有差異。

  大家想一想,我們和佛有差異沒有?所以說楞伽經講,無佛無眾生。本來我們

和佛沒有差異,只因為業障重,功德沒有,所以變成眾生。

  那麼說起來,你怎麼成佛啊?業障重,要不造惡業。沒有功德,要廣修功德,

就成佛了。大家沒有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還是那句話──踏破鐵鞋無

覓處,低下頭來,平下心來,誠心誠意念一句阿彌陀佛,哦!就是啊!可是這個「

就是」不可想,你要是一想「就是」,不對了!因為又有了分別了。

  所以「異法當有合,見等無有異。」會歸,要理會到,因緣所生。「異相不成

故,見等云何合?」異相,是什麼東西?因緣嘛!因緣都是差異相。

  所以大家知道,依乎理,依乎文。談義理的時候,憑見地,見地有高有低。看

文的時候,要有根據、了解。根據文,達到義理就真正了解了;如果不達到義理,

叫徇文。所以佛說「義中有文,文中有義」嘛!

  「異法當有合,見等無有異。異相不成故,見等云何合?」怎麼異相不成呢?

如果你直接會觀文,就會錯了。「異相不成故」,有人說,差異相不成,那是什麼

道理,講不出來。

  你先知道差異是什麼差異?差異是因緣差異。既然因緣差異,為什麼異相不成

呢?因緣差異法所生的,無自性嘛!它怎麼成立呢?愚癡人他認為因緣所生法──

有。龍樹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會入義理了。因緣所生差異相,不成。

  再會一會,性是空的,相是假的,差異相是假的。假的沒有實在,沒有實在就

空。隨緣無性,假即空;無性隨緣,空即假。這麼會叫圓融。

  所以他說「異相不成故,見等云何合?」根塵識無自性,沒有根塵識差異,怎

麼能合?你要是說它和合,是你見它和合,那是你的見,不是法。見它不和合,也

是你的見,也不是法。怎麼辦呢?放下你的見,不見和合,不見不和合。

  怎麼能放下見呢?經上說很多,以無住心契無相法──放下見。不取於相,如

如不動──放下見。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放下見。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觀合品。

  【非但見等法 異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 皆亦無異相】

  為什麼法差異相不可得呢?因為法是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無自性就空,空

中沒有差異,這是總說。「見等法」──見、聽、聞、嚐、覺、知,都是因緣生的

,沒有自性。法沒有自性,是沒這個法啊!所以差異相不可得。        

  如果廣說呢,五陰差異相不可得,十二入差異相不可得,十八界差異相不可得

,一切有為法,差異相不可得,一切有相法,差異相不可得。如果得差異相怎麼辦

呢?那就有定法了。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他說「所有一切法

,皆亦無異相。」有法,自然有差異相;無法,沒有差異相。這一偈有疑問的沒有

?有疑問,可以舉手問。沒有疑問,我們看下面:

  【異因異有異 異離異無異

   若法從因出 是法不異因】

  「異因異有異,異離異無異。」先講這半偈。法的差異,因為異而有的。這個

因為異的「異」,是因果法,也就是因緣法。一切法──有為法,因為因緣而有相

,有相就有差異,所以「異因異有異」。

  「異離異無異」。有為法的差異相,離開因緣生就沒有有為法了,所以他說「

異離異無異」。這裏有一點要注意到的,千萬不可執著有法,執著有法就錯了。

  所以他後面就說「若法從因出,是法不異因。」法要是從因緣出,不異因緣。

怎麼不異法呢?因緣生無自性,無自性就空。不異因緣,這是什麼意思呢?和無自

性沒有兩樣,所以說「是法不異因」。無自性就空,空才能容納因緣,容納因緣才

有因果法。因果法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空。

  性空不礙因緣有,因緣有不礙性空。所以有句話──性空湛然,不礙因果宛然

;因果宛然,不礙性空湛然。怎麼說性空湛然?性空不動嘛!所以說湛然,它不妨

礙因果宛然,清楚明白;因果宛然,不礙性空湛然。

  如果落入有法,問題就大了,你說因有,果也有,那就違背原則了。因果有的

話,我們問:先有因?先有果?大家說一說。或者有人說:「當然是先有因後有果

了。」落入有法,不一定。如果說先有因,那個因是先有之法,才能與餘法為因。

如果沒有先有之法,沒有東西與餘法為因了。

  這一點大家有疑問沒有?有疑問的可以舉手。我們接著講,如果先有法,那是

果啊!先有果法,這個法一定有因。有因,破壞因果法。那麼說無因呢?無因也破

壞因果法。如果這個法有因,那麼法還有因,因還有因,因因不斷,就是無盡過了



  法有盡才有因啊!最後那個叫第一因嘛!法無盡是沒有因。沒有因,當然沒有

果,破壞因果法。所以說先有因,破壞因果法。大家有疑問沒有?如果先無因,也

破壞因果法,無因不能致果啊!無因無果,破壞因果法,所以落入有法,就出這些

毛病。

  那麼因果是什麼東西呢?於法駛流中,法駛流是什麼呢?這個法流動,好比船

行駛一樣。在這當中,它能引發後果,引發將來的果,假名為因,所以因是假名。

於法駛流中,酬答前因,酬答前面的因,假名為果,果也是假名。我們以前講過,

性空就是法假,法假就是性空,就是這個道理。

  法駛流,因果有兩種,同為唯識所立。一種叫等流,假名因果。過去行善,善

法等流,來生好行善。另一種叫異熟,差異而熟。異熟是什麼呢?果異因,差異才

成熟。有三種:第一種,變異而熟,因變異,果才熟。好比種一粒穀子,穀爛掉了

,才能發芽;如果穀不爛掉,永遠是穀,不能發芽。第二種,異時而熟,果和因時

間不同,才成熟。今天種一粒種子,三個月以後才有菜吃,時間不同。第三種叫異

類而熟,果和因性質不同,果才能成熟。你種一粒穀子,有新穀結出來,類別不同

,才能成熟。

  這個都從那兒出?從性空出,空的。首先我們講變異吧!性如果決定,不會變

異,就沒有變異而熟了;性決定,沒有時間的差異,沒有異時而熟;性決定,總是

那一類,沒有異類而熟。

  根據這個道理,禪宗有一句話:「吃了一輩子飯,沒咬破一粒米。」性空嘛!

正因為性空,才有這個差異相;正因為差異相是假,所以才性空。所以性空湛然,

不礙因果宛然,因果宛然,不礙性空湛然。性空湛然不礙因果宛然,因果宛然是俗

諦,世俗諦;因果宛然不礙性空湛然,性空湛然是真諦。這就是說,二諦融通三昧

印。

  根據世俗諦說,叫橫說;根據真諦說,叫豎說。會入二諦以後,橫說橫有理,

豎說豎有理。你如果落於有法呢?橫說沒道理,豎說還是沒道理。

  所以他這一頌講「異因異有異」。第一個「異」是法,有為法。有為法的差異

,因為異而有。「因異」這個異是說因果法,我們可以直接說,有為法的差異,是

因為因緣生而有差異。「異離異無異」,有為法的差異,離開因緣法,沒有差異。

離開因緣法,沒有法嘛!

  明白這個法,最好是從實際的例子說,有誰發現那一法不是因緣生?你舉手我

看。沒有一法不是因緣生。

  所以這是說差異的有為法,因為因緣而有差異。如果離開因緣生,沒有差異的

有為法。所以他說「若法從因出,是法不異因。」既然從因緣出,因緣無自性,這

個法不異無自性。

  沒有疑問,我們看下面一頌:

  這時候,外人又問了:既然法的差異,是因為因緣生而差異,那麼因緣和合以

外,一定還有別的法?所以他說離開差異,一定還有別的法。

  龍樹回答:因果法是佛法,不過那是法相,法相不離法性。法性是空,法相是

假,法性空就是法相假,法相假就是法性空。

  實在說起來,假就是空,就是果徹因源,好比海裏的浪,萬重浪都是水,萬重

浪的那個相是假的,所以就是水,這是果徹因源。法性空就是法相假,就是因賅果

海。果徹因源,因賅果海。你說因果有,有而非有;你說因果沒有,非有而有;你

說因果空,空而不空,說因果不空,不空而空。這叫妙法真如性啊!所以龍樹回答



  【若離從異異 應餘異有異

   離從異無異 是故無有異】

  「若離從異異,應餘異有異。」如果離開因緣生,有別的差異法,可以說是有

別的差異法了,可是不是那個事情。「離從異無異,是故無有異。」離開因緣生,

沒有一法可得,沒有一法可得,所以沒有異。沒有一法可得,就是空;沒有一法可

得,就是不可得;沒有一法可得,就是無有定法;沒有一法可得,就是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沒有一法可得,所以一心不亂。

  大家注意到,我要看你們懂不懂,我要問一問:「若離從異異」什麼意思?惠

謙答!(謙師:如果離開因緣生,而有法可以差異的話,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離

開因緣生而有差異法,是一法不可得,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嘛!)

  「離從異無異,是故無有異。」慧襄答!(襄師:「離從異無異,是故無有異

。」這個「從異」,就是師父剛剛講的,就是指因緣法,緣起法就無自性,畢竟空

。意思是說,離開緣起法,離開空性的法,一切法不可得。「是故無有異」,事實

上,找不到一個取相的一個有法的差異,如果說取相而有法的差異相,這是不可得

的。因為一切法是因緣法,它是無自性的。)

  如果離開因緣生,沒有一法有差異性。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知道「是故無

有異」,沒有差異。什麼原因呢?沒有一法不是因緣生嘛!沒有一法不是性空嘛!

  大家知道為什麼沒有因,沒有果呢?因賅果海,果全是因,沒有果;果徹因源

,因全是果,沒有因。說因是什麼呢?假名,假立;說果,也是假立。

  這探討到因果是相,相即性。性無以見,以相而見;相無以立,以性而立。我

沒力氣了,也打鈴了!所以法到微細處,你差一點點就不行,所謂「失之毫釐,差

之千里。」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

  【異中無異相 不異中亦無

   無有異相故 則無此彼異】

  第一個「異」是指法講。異法,差異法。為什麼差異法中沒有異相呢?因為法

是因緣生,因緣生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空,這是說性空。因為中論是性空宗所寫

的嘛!差異法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怎麼有異相?

  第二個異相是說相假,因為差異相也是因緣所成。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

觸;緣耳聲,生耳識,三事和合觸;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皆如此。所以這個相

,是假現。

  這一句「異中無異相」,他在說明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因為法性空

,其相才是假的;因為其相假,沒有真實,所以就是性空。所以他說「異中無異相

」。

  「不異中亦無」,他意思是說,沒有差異法中,也沒有異相。什麼原因呢?差

異法,緣生無自性;沒有差異法,也是因緣生無自性。「不異中亦無」,還是雙說

,性空就是相假,相假所以性空。法的性空,所以形成了相假;法的相是假的,所

以才形成性空。

  這半偈,我們看出來,他的重點在說明性空相假,相假性空。這和般若經是一

樣的,色即空,相假就是性空;空即色,性空就是相假。我們仔細依理推尋,這和

色即空,空即色是一個道理,不過他改變一個方式講。

  「無有異相故,則無此彼異。」此法、彼法的差異,是由於相,如果不以相來

分別,那一法是差異?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沒有異相了,因為什麼沒有異相呢?異法

中沒有異相,不異法中亦沒有異相。既然沒有異相,所以沒有此法、彼法的差異。

  【是法不自合 異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時 合法亦皆無】

  我們看起來,這還是和上一偈一樣,就和「異中無異相,不異中亦無。」一樣

。「異中無異相」,就是他那個「異法亦不合」。「不異中亦無」,就是「是法不

自合」。他先破異法,異既然沒有,法沒有,相沒有,所以沒有合。這一品是觀合

品嘛!

  「是法不自合」,是法就是一個法,就是他上面一偈講的「不異法」。他上面

講不異法沒有異相,那麼有異相才有合啊!沒有異相怎麼合呢?「是法不自合」,

一個法自己不合。一個法不自合,就是上一偈講的「不異中亦無」。

  我們看出來了,他這一偈是根據上面的那個偈頌引申涵義,所以「是法不自合

,異法亦不合」。我們根據上面那一偈的原理,也可以了解,「是法」,一法是因

緣生無自性,無自性怎麼合?「異法亦不合」,差異法也是因緣生無自性,無自性

當然亦不合。

  「合者及合時,合法亦皆無。」合者,是代名詞,代表那個法的。我們按一般

的話講起來,它是一種廣泛性,沒有指定某一法,所以說「合者」。

  下面講「合法」,指定了。這個法合,和合的沒有,因為什麼沒有呢?和合的

沒有自性嘛!沒有自性就性空,性空怎麼合?合時,時間性,合時亦不合。我們假

定合時是過去,過去空,怎麼知道呢?過去是現在、未來形成,沒有現在,沒有未

來就沒有過去。如果我們說過去就是現在,那為什麼你不叫過去是現在?說過去是

未來形成,為什麼不叫過去是未來呢?它是空的。現在呢?是過去、未來形成,也

是空的。未來,是過去、現在形成,也是空的。

  這裏面有兩個東西:正面的認識,就是性空;反射出來的就是相假。譬如過去

,過去是現在、未來形成,所以過去性空;那麼現在、未來所形成的,相假。現在

,是過去未來形成,性空;過去、未來所形成的那個相,假。未來也是一樣,未來

是過去、現在形成,所以就是性空;過去、現在形成的那個未來相,相假。

  按照唯識講起來,性空,它叫圓成實;相假,它叫依他起。如果按照般若經講

起來,性空,它叫真空;相假,它叫妙有。

  你會通以後,可以橫說、豎說。性空是法身,相假是報化身;性空是法性,相

假是法相;性空好比虛空無形無相,相假好比虛空橫遍豎窮;性空就是實相無相,

相假就是實相無不相。

  我沒有力氣了,如果有力氣的話,我坐這兒可說半天。

  所以合者及合時沒有,合法亦沒有。這個也可以從兩方面講──性空、相假講

起來,「合法」怎麼會有?法是性空因緣生的,因緣所生法無自性,所以沒有合法

。和合,差異法和合的。差異相,它是相假,相假怎麼能和合?假的,沒有實在的

嘛!不能和合。

  這一品,觀合品講到此地。大家都聽懂了嗎?有沒有問題的?       

 

 觀有無品第十五

  下面卷三,觀有無品第十五。外人就問了,說:你說一切法性空,不對!法各

有自性,怎麼能說性空?經上明明說過地水火風,地性堅、水性濕、火性煖、風性

動。堅、濕、煖、動,各有自性,這個性從因緣和合出的。你說沒有自性,性空,

不對!

  大家說,外人這一問,錯在什麼地方?有誰知道?地水火風堅濕煖動,各有自

性,錯在什麼地方?他不知道,地水火風叫四大,經上有一句話:「四大皆空」,

性空。

  那麼堅濕煖動怎麼解釋呢?地性堅、水性濕、火性煖、風性動怎麼解釋?相假

。大家看見的堅硬性是假相,水的濕性也是假相,火的煖性也是假相,風的動性也

是假相。假相,我們稱為妙有。

  外人犯一個過錯,是什麼過錯?他把假相當作實有,唯識宗說為遍計執。

  一切法相皆是假相,譬如說大家坐的那個課桌,課桌是木頭做的,它沒有,性

空。如果性不空,沒有木頭還有課桌,所以性空。木頭現的相是假相。假相就是性

空,性空就是假相。大家想一想,這和那個色即空,空即色是不是一樣?

  所以外人說:「地水火風有堅濕煖動性,你說性空,不對!」龍樹就破他了:

  【眾緣中有性 是事則不然                      

   性從眾緣出 即名為作法】

  前半偈,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方面講,性是定性,不動的;眾緣和合,那是有

生有滅的。眾緣要是有性,不對!要是有性,就是作法。作是「生」的意思,有生

就有滅,作法是生滅法。

  一方面我們可以會到,既然是從眾緣出,它就沒有自性。所以經上說「一切法

以無性為性」,沒有自性,怎麼有出入?這是從性空邊說,大家可以了解。

  性從眾緣出,即名為作法。作法是生滅法,生滅法是假相,從假相邊說。所以

他說「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不可能的!「性從眾緣出」,性假如從眾緣出

,不可能的!假如說它從眾緣出,無自性,你怎麼說性從眾緣出呢?「即名為作法

」,作法就是假相。

  我測驗測驗大家,色即空,空即色,它的性是什麼?誰知道?色即空,色法是

性空;空即色,空的性也空。色即空,空是假相;空即色,色還是假相。我們說性

空,從第一義諦方面說;說相假,從世俗諦方面說。所以「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

然。」不對的!

  性從眾緣出,即名為生滅法。大家深深體會,生滅法對不對?體會圓融,不可

偏一邊。生滅法不對,那不生不滅法對了?也不對。不生不滅法就是生滅法,如果

生滅法以外另有不生不滅法,那個不生不滅,斷邊;如果不生不滅法以外另有生滅

法,生滅法是常邊。生滅法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法是無為法。無為即有為,有為即

無為。如果無為在有為以外另有無為,那是斷滅;如果有為在無為以外另有有為,

那個有為是常邊。墮於斷、常,不契中道。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義

   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義?」性是不改為性,什麼東西不改呢?空不改。無

自性就是性空,空無生無滅。既然性空,所以性不是作法,所以他說「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一切法以無性為性,異法是定性有,所以不待異法成。

  大家深深體會,一個性空,一個相假,所以一切法不外有為、無為嘛!佛在經

上說,法有兩種,有為與無為,大家深深體會。中論如果你把握住性空、相假,二

十七品都通達;如果稍為迷惑,就不知道了。

  打鈴了,我們好休息了。大家記住!把握住性空、相假,你就知道真空妙有了

,你就知道佛的三身三德,知道一切法。一切法是什麼呢?有為,就是異法;一法

是什麼呢?無為。所以華嚴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性空就是相假;

一切即一,相假就是性空。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觀有無品。龍樹講:諸法因緣生,無自性。外人就問

了:法沒有自性,應該有他性?所以這一偈,龍樹就答了:

  【法若無自性 云何有他性

   自性於他性 亦名為他性】

  「法若無自性,云何有他性?自性於他性,亦名為他性。」自性對他性來說,

也是他性啊!我們改變一個方式比較清楚,他性對自性來說,自性也叫他性。所以

無自性,就沒有他性。這一頌比較容易了解。

  外人又問了:你這麼說沒有自性,沒有他性,可是有法吧?你不能說法空啊!

  這一偈龍樹就答: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有自性,才有法啊!沒有自性,怎麼有法?那麼他性也是自性。既然沒有自性

,是無其法,所以說三論宗講法性空。                   

  諸法,一切法以無性為性。什麼是空?有誰知道?空就是隨緣假。假使有人問

你什麼是假?假就是無性空。空就隨緣假,那個假稱為妙有;假就是無性空,那個

空稱為真空。所以沒有自性、他性,法性是空的。

  「諸法則得成」,既然法性空,諸法怎麼成呢?隨緣假就成了嘛!所以唯識宗

講隨緣假,他說是依他起。法性空他說圓成實,空怎麼是圓成實呢?空法才能隨緣

,因為隨緣之故,才能成就一切法性相,所以稱為圓成實。若人見真空,名之為見

性;若人見一切法實有,名之為遍計執。

  外人接著又問,這個法按照你的意思不是有,那是無吧?這個意思就是問,有

可以空,無是不空吧?所以你說一切法空,不對!法不是有,就是無。

  外人執著有自性、他性,又執著有和無。龍樹回答:

  【有若不成者 無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為無】

  什麼是無?「有」壞了,叫做無。有不成立,那麼無也不成立,離有無二邊。

離有無二邊,方契中道。

  下面龍樹就舉經為例了:                       

  【若人見有無 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義】

  什麼是佛法真實義呢?一切法隨緣而起,法既然隨緣起,所現之相都是假的。

相既然是假的,所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實相無相,無不相。相既然都是假的,

所以法性皆是空的。什麼是空的?空就是隨緣有。什麼是有呢?有就是法性空。如

果人家問你,空以何為意義?你回答,隨緣有;他再問你:有以何為意義?你回答

,法性空。他如果落入那一邊,都是遍計執。

  人家問你:「你說法性空,那為什麼有一切佛法呢?」因為法性空,就是隨緣

有嘛!你如果落入有邊,是常邊。所以有的意義,就是法性空。

  「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真實義是什麼?實

相。實相無相,就是法性空;實相無不相,就是隨緣有。

  以下龍樹引經為證,他引的是阿含經。所以說我們看阿含經,有很多大乘法在

裏頭,不能說阿含是小乘。

  【佛能滅有無 如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 離有亦離無】                     

  雜阿含卷十,有這部經。不過中論的註疏,他講的那個迦旃延和阿含經講的不

同,他講那陀迦旃延,雜阿含卷十講摩訶迦旃延。這可能是一個人,我們不敢決定

說。雜阿含卷十三又有說,譞陀迦旃延,尊者譞陀迦旃延。那個「譞」,讀「ㄕㄢ

」,是一個「足」字邊,一個解散的「散」字。可能這三個人,是一個人的名字,

翻譯的不同,我們不敢決定說。

  車匿在迦旃延經講「闡陀」,闡陀就是車匿,車匿就是闡陀。車匿叫惡口比丘

,是六群比丘之一。當初佛在世的時候,告訴阿難說,「車匿」我滅度以後,以梵

天法治之。梵天法就是都不理他,精神封鎖。假使他的心軟伏了,想求法了,你和

他講迦旃延經,他就可得果位了。

  車匿想得法,請問別的上座比丘,都告訴他無常、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車

匿說:「我不喜聽!要是說一切法無我,一切行無常,那怎麼有我呢?明明有我嘛

!我不相信。」

  以後他想,請問阿難吧!阿難是佛的侍者,他可能知道。所以他去問阿難,阿

難和他說:我今天很高興,你能向我問法。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凡夫不

懂。如果我們正觀世間集,就不著一切法無見。如果正觀世間滅,就不著世間有見

。不著有無,所以此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生,則行生、識生、名色

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生,憂悲苦惱就聚集了。如果如實觀世間滅,不生世間有見

。因為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老死憂悲苦

惱皆滅。

  什麼是正觀呢?阿含經裏也說過:正觀者,觀一切法因緣,觀一切法緣起。緣

起是無自性嘛!無自性就滅了,無明滅。無自性就隨緣,隨緣就無明生,這才叫世

間集。

  如果正觀,觀它的緣起性。世間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世間滅,滅而無滅

,無滅而滅。所以苦──世間,苦生,自生;滅,自滅,與我沒有關係。因為什麼

與我沒有關係呢?無自性就無我嘛!

  阿難和車匿講這個法,車匿當下得法眼淨,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得果位了。車

匿得法、見法、知法、起法以後,感謝阿難說:「你是我的大善知識!」

  按照中論疏講有三個迦旃延:那陀迦旃延、摩訶迦旃延、譞陀迦旃延,我們不

知道是一個人還是三個人。不過經上稱他尊者,我們知道可能都是佛弟子。

  所以他說,佛能滅有無。佛在阿含經說,世人偏邊,見若有若無;我離有無邊

,冥契中道。所以我們根據阿含這幾卷經,就知道它說中道義,不能說完全是小乘

。怪只怪我們沒有看出來。

  【若法實有性 後則不應異

   性若有異相 是事終不然】                     

  這一偈,他的意思在雙說性空、相假。「若法實有性」,法是因緣有,性空。

性空就是它的性。既然性空,空怎麼有差異?所以他說「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異

。」

  下面那半偈,我們不用問了,他說相假。「性若有異相,是事終不然。」性是

空性,空怎麼有異相?大家迷惑說:「可是明明有法相!」不知那是假。相假就是

性空,性空才有相假。所以他說「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異。」這是說性空。「性

若有異相,是事終不然」,這是說相假。

  性稱為體性,體性不變啊!既然不變,以後怎麼有異呢?什麼法不變?地水火

風皆變,空不變的。空非實有,若空是實有的話,不能容納地水火風了。

  所以他半偈實在的意思講性空,你不從性空方面會,糊塗了!「若法實有性」

,性是性空,所以它怎麼有差異呢?「性若有異相」,相假。這樣我們就了解,性

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實相無相就是無不相;相假就是性空

,實相無不相就是無相。

  大家會這個法,要心清淨,稍一打妄想,就迷惑了!

  【若法實有性 云何而可異

   若法實無性 云何而可異】                     

  「實有性」是不變的,後來不應該有差異。「無性」也不應該有差異,無性是

沒有其法嘛!就是空嘛!沒有其法,怎麼會有差異?所以他說「若法實有性,云何

而可異?若法實無性,云何而可異?」以後就說出有無的過錯來了。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著有無】

  「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如果說法定有,不改變了,那是常邊。如果說

法決定無,墮入斷邊。這就是迦旃延經講的「世人偏邊」,偏於一邊,著有著無。

如果不偏邊,不著有不著無,叫冥契中道,和中道義相契合。不過天台有一句話講

得好,中道是什麼?離邊不住中。什麼是離邊不住中呢?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是

無所住而生其心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大家誰有問題?大家掌握住要點,他橫講豎講,不離性空相假,相假性空。性

空就是相假,不著無邊;相假就是性空,不著有邊。橫講豎講,不出這個原則。

  「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這是根據上面來的

,上面說「佛能滅有無,如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因為迦旃延經

講過嘛!迦旃延經講「世人偏邊,若有若無,世尊離有無二邊,說於中道。」所以

才從那一偈下來。到這為止,要是說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定有,怎麼說著

常呢?定無,怎麼著斷呢?下面一頌就講出來了。我們看下面一頌:

  【若法有定性 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 是則為斷滅】

  「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若法是定有的話,它不會變成無,那就是常邊

了。「先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如果先有今無的話呢?就是斷滅法。這個法怎

麼不常不斷呢?常斷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無為法,所以不常不斷;不常不斷亦不

是定法,因為無為法就是有為法。

  一切法無性為常,隨緣有生滅就為斷,所以無性能隨緣,無為即有為;隨緣必

無性,有為即無為。這是般若經所說。般若經說,色即空,就是有為即無為;空即

色,就是無為即有為。

  我們舉個例子說:海裏的水起萬重浪,萬重浪都是水起的,水性濕,不動。雖

然水性不動,能起萬重浪;雖起萬重浪,水性還是不動。水性不動,能起萬重浪,

就是無為即有為,和空即色是一個道理。萬重浪起伏,水性還是不動,有為即無為

。這和般若經講的色即空是一個道理的。

  這個道理唯有智慧能夠辨,情見不能知。智慧怎麼辨呢?就是那句話了「見其

文,知其義。」看到文字相,知道它的義理,才能辨。你要是看到文知道義理,叫

橫說橫有理,豎說豎有理。要是執著文字,不入義理,橫說不對,豎說還是錯。

  這一品講到此地就完了。大家誰有問題可以問?沒有問題,我們看下面一品。

 



  觀縛解品第十六

  我先和大家講,它的原理還是一個。相假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這也是從

般若經出。色受想行識是相假,其性是空的,就是色即空;空性就是相假,所以說

空即色。

  原來他是把一句話作很多句說。你如果不懂道理的話,不知道原則,就迷糊在

裏面了。這個縛解品也是一樣,因為世間人遍計執性太重,他認為有五陰:色、受

、想、行、識,所以他執著五陰。從五陰又執著有我,五陰和合有我,所以叫眾生

。因為我,又執著有生死。

  他說有五陰,五陰和合有我,五陰叫法我執。他又執著有我,我是五陰和合有

我。五陰和合是眾因緣生,所以這個我就是眾生,這個就是人我執,這就落入遍計

執了。

  執著人我執,產生一種障礙,叫煩惱障,一切煩惱以有人我而產生。執著法我

執,產生一種障礙,叫所知障。煩惱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菩提是慧,涅

槃是定,這就是佛道二道──定慧二道。

  凡夫具足諸縛,所以不見佛道。聲聞乘,見一部分,他空人我。空人我,得涅

槃,稱為解脫。可是他初得解脫,不上求佛道了,急取涅槃,定性二乘了。他也證

菩提,證到聲聞菩提,只管自己。菩薩就不然了,空人我以後,不取解脫,留惑潤

生。留惑就是在煩惱障裏頭留愛之一惑,度化眾生。出空入假,所以能夠究竟菩提



  大家平時都說:莊嚴無上佛菩提。怎麼莊嚴呢?莊嚴菩提從發心開始,所以叫

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上求下化,發菩提心,度化眾生,發菩提心,大悲心

叫菩提心,平等心叫菩提心,清淨心叫菩提心。淨土法門提出直心、深心、迴向心

叫菩提心。

  眾生認為有人我、法我、往來生死,稱為縛。如果沒有生死,稱為證入涅槃,

叫解脫。大家不要迷惑了,這是二乘的看法。在後面中論還是破他:你脫離生死,

取證涅槃,被涅槃所縛,龍樹所破的。看到後面就知道了!

  【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眾生亦復然】

  外人執著有五陰,法執;五陰和合有我,人執,產生二障。由於二障,煩惱障

落入分段生死,所知障落入變易生死,所以說往來生死。這是外人執著的。

  龍樹先破往來,破往來就是破生死。往來是什麼呢?執著有定法。實在說如來

是什麼呢?無來無去嘛!執著往來生死,執著有定法。執著定法──取相,隨著六

根六塵走。

  他破往來的說法,用常、無常來破。往來生死叫行,這個行是造作。經上說過

嘛!「色是質礙相,受是領納相,想是取相相,行是造作相,識是了別相。」行是

虛妄造作的。你說往來生死,沒有生死,生死即無生無死。怎麼生死即無生無死呢

?生死不斷吧!要是斷的話,沒有生死,有不斷才有生死啊!可是你想一想,那個

不斷不生亦不死,所以生死以無生無死為意義。

  不斷就是常,既然是常,是不生不死,怎麼有諸行往來呢?諸行往來,你執無

為有啊!這個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鏡中之花,看似實在有花,一絲一毫不錯

!可是沒有,不相信你聞一聞,一點兒不香。水中之月,似有而實無,明明水中有

月亮,可是沒有。你不相信,你撈一撈,撈不上來。我們眾生就可憐在這個地方,

天天爭奪,以無為有。本來一切都是無的,如幻如化的,可是他為名利二字,天天

爭奪不休。

  所以「諸行往來者」,往來生死。如果常,不應該有往來,常是不生不死嘛!

那如果無常呢?「無常亦不應」,也不應往來。為什麼呢?無常是生滅啊!生滅是

空的,沒有法啊!生滅僅僅是因緣。生是因緣生,不是法生;滅是因緣滅,不是法

滅。所以說「生滅是因緣,於法無所有。」既然是無常,就沒有。一生就滅,怎麼

會有呢?

  「眾生亦復然」,眾生是什麼呢?就是人我執,稱為眾生。他認為五陰和合有

人,其實是錯誤的。

  不相信我們分析分析,如果說五陰和合有人,那就說明不和合沒有人。這麼說

,第一個我們知道和合法是無常法,它不是常時間的和合,它是無常的。無常就沒

有,就空了,如幻如化的。既然如幻如化是空的,當然沒有往來。

  再一個角度分析,五陰和合有人,那不和合時沒有人啊!這麼說起來,色沒有

人。色如果有人,不必等到和合了,它自己有人嘛!受沒有人,如果受有人的話,

自己就有人了,不必和合。

  這麼推想起來,色受想行識,單獨都沒有人,非要等和合才有人。那麼有問題

!色受想行識,它們五個沒有人,五個沒有人,和合起來怎麼變成有人呢?不合道

理的。所以說「眾生亦復然」,沒有眾生嘛!

  這個法就是說,五陰和合,應該還是五陰,五陰和合不能變成人。生是五陰生

,滅是五陰滅,於人無所有。按照這一偈的意思是說,來是五陰來,去是五陰去,

於人無所有。所以說,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於人於法皆無所有。既然於人無

所有了,沒有人,那當然沒有來亦沒有去,沒有生也沒有死,你說生死來去,虛妄

的。

  這一偈講完了!「諸行往來者,常不應往來,無常亦不應,眾生亦復然。」大

家都聽懂了沒有?有沒有不懂的?看下面一偈。               

  【若眾生往來 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這個就是剛才我們講的道理了,眾生空的,沒有的。一般人認為所謂眾生是六

道眾生,其實它的意思,「眾生」眾因緣生。所以鳩摩羅什大師他不叫五陰,他叫

五眾。

  你要是說眾生往來生死當中,可是沒有眾生啊!剛才我們說過了,五陰和合有

眾生,不和合沒有眾生。那這樣的話,在色受想行識沒有和合的時候,沒有眾生。

既然沒有和合的時候,沒有眾生,和合不能變成有眾生。

  舉個例子說,你沒吃飯,我沒吃飯,他沒吃飯。三個人和合的時候就都飽了,

沒這個道理的。既然沒有眾生,就沒有往來,所以他說「陰界諸入中,五種求盡無

。」

  他是說三科是有為法,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稱為三科。十二入、十八界是根

據五陰來的,所以我們就知道,十二入、十八界皆空。怎麼知道呢?它根據五陰來

的嘛!心經講過,五陰皆空,五陰皆空,那就說明十二入空,十八界空。

  這個我要問大家了,既然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空,怎麼又有五陰、十二入

、十八界呢?誰知道?它是因緣假啊!五陰是假的,十二入是假的,十八界也是假

的。假的就空嘛!空的就假。                       

  說了半天,還是色即空,空即色。三科皆假就是色即空,空非定法,是因為假

才空,所以空即色。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我

們修念佛法門,因為色即空,所以念佛要念而無念;因為空即色,所以無念而念,

稱為念佛。

  念是佛的報化身,無念是佛的法身。念而無念,念報化身佛就是念法身佛;無

念而念,要念法身佛,就要念報化身佛。

  所以如果眾生往來,往來生死的話,「陰界諸入中,五種求盡無」。五種就是

色受想行識,都沒有。沒有不能變成有,說「沒有」和合變成有,不合道理。所以

他最後講「誰有往來者」?既然沒有眾生,誰往來生死呢?所以這是虛妄的。如果

你執著有,就是遍計執。如果執著遍計執──虛妄的。如果知道法是依他起,就是

隨緣了。

  法依他起,沒有自性,就是圓成實,圓成實就是依他起。圓成實是空,就是依

他起,就是色。那還是無為即有為。知道依他起就是圓成實,就是知道色即空;知

道圓成實就是依他起,就知道空即色。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若從身至身 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這是說六道輪迴。「從身至身」,人道到天道,就是從人身到天身;天道至鬼

道,從天身到鬼身,所以他說若從身至身。

  「往來」,往來生死,就是從身至身。人道到天道,人是死,天道是生,往來

生死之中。他說「往來即無身」,這是什麼道理呢?如果人道到天道,人身不變,

那還是人身,不能是天身。如果人身滅了,滅法不能再生,怎麼又能把人身轉變為

天身?所以往來生死就是沒有身。

  這個道理大家能聽懂吧?有誰聽不懂的可以問。第一個,往來生死就沒有身。

「若其無有身,則無有往來。」沒有身,怎麼能夠往來呢?身是什麼呢?五陰身。

沒有身,誰去往來生死呢?所以他說「若其無有身,則無有往來。」

  從這個地方引出下一品來,下一品是觀業品。怎麼引出來呢?有人問唯識宗:

如果沒有人,沒有法,人法都空,沒有我,那怎麼會有生死往來呢?怎麼有六道輪

迴呢?怎麼有離生死求涅槃呢?

  唯識宗答:沒有作者,可是有作業,唯識而轉。這句話有一般大執之人──學

大乘執著的那種人,就說實在有業嘛!隨業輪迴六道嘛!換句話說,隨著業轉,人

身轉為天身,天身轉為鬼身。

  唯識宗,沒有錯!它講唯識所轉。唯識所轉是什麼意思?根據唯識無境來,沒

有境,唯有識轉。大執之人又執著識為實有,唯識宗說:如果執著識是實有,如執

外境,和執著外境一樣,也是法執。

  那麼識──內識,是什麼東西呢?內識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無自性,就是圓成

實。所以從這一首偈,引出下面的觀業品來。業是如幻如化的,依他而起,沒有自

性。所以大家認識清楚,這個地方錯誤是大執之人,不是唯識宗,要分辨清。

  探討這個地方,很費思惟!大家如果有聽不懂的可以問。既然都聽懂,我們就

看下文:

  【諸行若滅者 是事終不然

   眾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這首偈,你了解到性空,就迎刃而解了。你如果不了解性空,就糊塗了。諸行

是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所以諸行性空。性空怎麼會滅呢?性空不會滅的。

  你從另一角度看也可通,你要是說性空不會滅,有法可以滅吧!大家說有法可

不可滅?有是因緣有,因緣有所現的相──相假,相假沒有實在,沒有實在怎麼可

滅?所以你體會到性空相假,就了解了。

  你懂得上面半偈,就融通下面半偈了。「眾生若滅者,是事亦不然。」眾生也

是性空,相假,沒有!前面他講過了嘛!眾生在五種裏頭求不得嘛!色受想行識,

五種裏頭,沒有嘛!沒有人,那有眾生?既然沒有了,怎麼可滅呢?所以他說「眾

生若滅者,是事亦不然。」這一偈,你要了解,掌握住性空、相假,就了解了。下

面再進一步說:

  【諸行生滅相 不縛亦不解

   眾生如先說 不縛亦不解】

  「諸行生滅相,不縛亦不解。」眾生生滅是相,相是假相。假相非為實有,沒

有實有的東西,所以不縛亦不解。所以禪宗有一公案:「求禪師為我解脫。」他說

:「誰縛你啊?」沒有人縛你,你解脫什麼?虛妄認識嘛!這都是錯誤的觀念。所

以說諸行生滅相,是假相,不縛亦不解。

  縛解是什麼呢?眾生見。有其見──見縛,有其見──見解,執著於見,不見

性。見性是什麼情形呢?隨緣無性。隨緣是有,無性是空,有即空;無性隨緣,空

即有。有即空,空即有,就是般若心經講的色即空,空即色。有即空,沒有縛;空

即有,沒有解。所以他說不縛亦不解。

  「眾生如先說,不縛亦不解。」眾生,也是性空相假,相假性空,眾生沒有嘛

!眾生是眾因緣生,那些因緣生呢?色受想行識,五陰和合有眾生,這個不合道理

的。

  依理推尋,色受想行識和合有眾生,那就是說,不和合沒有眾生。既然是不和

合沒有眾生,沒有和合的時候,色沒有眾生,受沒有眾生,想沒有眾生,行沒有眾

生,識沒有眾生。五個沒有眾生,和合起來不能變成有眾生,所以不合道理。

  既然沒有眾生,他怎麼縛怎麼解呢?所以他說:「眾生如先說,不縛亦不解。

」沒有縛也沒有解。所以大家知道,你要是和人論法的時候,對方說空,你要是知

道錯在「空」上。這時候你用「有」破他,一破就破了;對方要是說有,他錯在「

有」上,用「空」破他。人家向你問法的時候,他問空,你將有來答;他問有,你

將空來答,沒有錯!就是這個原則,大家記住。

  【若身名為縛 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 於何而有縛】

  這個他說身,有身,相待假;他說無身,相待空。還是出沒兩邊。「若身名為

縛」,因為外人認為眾生是五陰生的身,有五陰身就有生死往來,生死往來稱為縛

。他不知道這個是相待的。五陰身,假立。假立沒有實在的,沒有實在它怎麼有縛

呢?

  他說「若身名為縛」,身和縛相待假立,同時而有,依他而起。不可能先有身

後有縛,它相待假立的。相待假立的,就是對待空,所以下面他用「有無」來破。

  「有身則不縛」,按照縱破講起來,有身,那自然是沒有縛,你說先有身後有

縛嘛!在有身的當時,沒有縛。這是縱破的立場。按二諦講起來,有身是假有,假

有怎麼會縛?所以有身則不縛。無身也不縛,按縱破立場講,無身怎麼可縛?按照

二諦講,無身,就是性空。性空怎麼縛?第二個相假,相假才無身嘛!它怎麼縛?

  你說身有縛,那現在我們知道有身、無身都沒有縛。既然有身、無身皆無縛,

「於何而有縛」,怎麼會有縛呢?這個道理不可以直接會,你要打轉身,直接領會

不到。有問題的沒有?看下面一偈:

  【若可縛先縛 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 餘如去來答】

  可縛,它還是講對待。相是對待假,性是對待空。可縛和縛,相待而有,不可

能先有可縛,後有能縛。如果先有可縛,還沒被縛,怎麼叫可縛?如果先有能縛,

沒有可縛,怎麼叫能縛?它是對待的,可縛和縛對待而立。可縛對待縛才叫可縛,

能縛對待可縛才叫縛。

  大家知道相假是對待假,性空是對待空。什麼道理?有誰知道?你要是知道相

是依他起,就知道對待假了;知道空是依他起,就知道對待空了。

  我們平時講很多,拿來看一看:依他起是因緣生,可縛是因緣可縛。因緣可縛

,無自性,無自性就性空。性空立可縛之名,相假。再看縛,縛也是因緣縛,因緣

縛無自性,縛即性空。現縛的相,因緣現相,無自性,相假。

  大家慢慢體會,因為大家平時妄想太多,遇到甚深道理不能體會,放下你的妄

想,慢慢就知道了。這個法,佛在十二因緣說最多。十二因緣:生是因緣生,滅是

因緣滅,於人無所有,於法無所有。無明生行,沒有講生人生法啊!行生識,識生

名色,一直到老死,沒有人沒有法。沒有人沒有法,三論宗說性空。生是因緣生,

滅是因緣滅,因緣而有生滅,相假。

  希望大家掌握住他的要點:他橫說豎說,不離性空相假,相假性空。所以他說

「若可縛先縛,則應縛可縛。」它沒有先後嘛!所以「而先實無縛」,因為對待立

的嘛!「而先實無縛」,有縛沒有可縛,那個縛怎麼叫縛?

  「餘如去來答」,去來品也是性空相假,相假性空。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是現

在未來形成,所以過去是性空。既然是現在未來形成過去,過去相假。現在是過去

未來形成,既然是過去未來形成,現在沒有性──性空。既然是過去未來形成現在

,現在的相假。未來也是一樣,是過去現在形成,沒有自性,性空。既然過去現在

形成了未來,未來相假。大家有不懂的可以問,好!下課。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觀縛解品第十六。

  【縛者無有解 無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 縛解則一時】

  我們看出來,他是先破身見,後破縛,再破解。因為什麼呢?有身始有縛,無

身則無縛。有身才有縛嘛!無身怎麼有縛呢?所以先破身見,後破縛,再破解。為

什麼最後破解呢?有縛始有解,無縛則無解。

  五見裏頭,他先破身見,縛解兩個叫邊見,身、邊見。「縛者無有解」,什麼

原因呢?已經縛了嘛!怎麼有解呢?「無縛亦無解」,無縛你解什麼呢?「縛時有

解者」,就是共。縛解共,不合道理。縛時要是有解,那麼「縛解則一時」,不合

道理。

  外人就問了,他說,經上明明說,離生死得涅槃,得涅槃謂之解脫。你說一切

法空,不對!有解脫嘛!有涅槃嘛!

  論主就說了:

  【若不受諸法 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還為受所縛】                     

  「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不受一切法,就是得涅槃,這是說出得涅槃的

意義來了。「若人如是者,還為受所縛」,受什麼縛呢?受涅槃所縛。「若人如是

者」,怎麼樣呢?有所得心,被涅槃縛。不受一切法,就是心經說的「以無所得故

」。你要是得涅槃,有所得嘛!有所得就受縛。

  下面最後一偈,他說出生死、涅槃的意義來。上面這兩偈有不明白的沒有?有

問題的可以問。

  【不離於生死 而別有涅槃

   實相義如是 云何有分別】

  一般的人認為生死依於身見,也就是說依於我見。身見、我見虛妄的。實在說

起來,生死依於什麼呢?依於如來藏性,不依於身見。身見依於五陰,五陰皆空,

怎麼可依?所以身不受生死,因為身空。

  生死往來依於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是什麼呢?無來無去是如來,就是無性。無

來而來,無去而去,就是緣起。無性隨緣有生死,生死隨緣歸無性。所以生死依於

如來藏,生而無生,死而無死;無生而生,無死而死。

  若人破除身見,知道是如來藏,稱為了生死。所以他這偈說:「不離於生死,

而別有涅槃。」生死無性,就是涅槃;涅槃隨於妄緣,就變成生死了。隨於妄緣是

遍計執,就落入生死了;不隨於妄緣,知道妄緣無性,是依他起,就了生死了。我

們大家都有生死,那是妄緣。「實相義如是」,實相就是這個道理。生死無性,隨

緣無性就是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就是無性隨緣。

  這一品講到此地講完了,有沒有問題?所以我們就知道,它是根據般若。實相

無相,般若講真空;實相無不相,般若講妙有。大家看看是不是還是真空妙有兩個

啊!

  現在我們看下面一品。                        

 

  觀業品第十七

  外人就說,你講一切法空,不對!因為有煩惱、有業。煩惱、業的因緣,有苦

。怎麼一切法空呢?經上說的嘛!煩惱叫惑,業叫業,和苦加起來叫惑業苦三,它

不空啊!比如說,小乘法,苦集滅道,煩惱和業就是集諦,苦叫苦諦,所以經上教

人知苦斷集嘛!怎麼說一切法空呢?

  他不知道心經說過,無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也沒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

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煩惱、業、苦在十二因緣裏頭就是無明。有三道:無明、

愛、取是煩惱道;行、有就是業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叫苦道。

可是他不知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外人執著為實有,煩惱和業為實有,他就說了:

  【人能降伏心 利益於眾生

   是名為慈善 二世果報種】

  如果人能降伏其心,心是什麼心呢?貪瞋癡。人沒有貪瞋癡,就沒有殺盜婬,

就沒有惡口、妄語、綺語、兩舌,所以就能利益眾生,這個叫慈善。

  「二世果報種」,二世就是下一世,並不一定講第二世,下數世也是二世。「

果報種」,受果報。我們看出來了,外人落入生法。種,有生義,和佛所說的法違

背。佛說無生法,他一開始執著為生法。「人能降伏心」,一切法由心而生嘛!「

利益於眾生,是名為慈善,二世果報種。」種,就是有生義。接著他解釋說:

  【大聖說二業 思與從思生

   是業別相中 種種分別說】

  「大聖說二業」,有兩種業。「思與從思生」,第一種思業,第二種從思所生

出來的。「是業別相中,種種分別說」,思業和思生業,它有別相,佛作種種分別

而說。

  思業有什麼別相呢?思業有貪、瞋、癡,別相。從思生業,有什麼分別說呢?

殺、盜、婬、惡口、妄語、綺語、兩舌,他說佛作種種分別說,這個法不空啊!大

家記住,這是外人的意思。接著外人就說:

  【佛所說思者 所謂意業是

   所從思生者 即是身口業】

  「佛所說思者,所謂意業是」,思業就是意業。「所從思生者,即是身口業」

,身口二業從思生的,經上說身口意三業不空啊!這是外人執著。接著他繼續說:

  【身業及口業 作與無作業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從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為七法 能了諸業相】

  「身業及口業,作與無作業。」什麼是作業呢?身口二業有所表示,稱為作業

;意業無所表示,稱為無作業。身業、口業、作業、無作業,「如是四事中,亦善

亦不善」,產生善業、不善業。

  「從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這是說善業、不善業它的作用,善業生福德,

不善業生罪。「及思為七法,能了諸業相。」七法就是身業、口業、作業、無作業

、善業、不善業和思業,一共七個。這七法能夠了別諸業相,既然諸業相可以了別

,它不應該空吧?大家記住,這是外人的話。你不要糊塗,不是論主所說,是外人

所說。

  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出來,中論可能不是直接寫的。中論經過一場激烈辯諍以後

,後來把它追記起來的。

  這首偈論主所說:

  【業住至受報 是業即為常

   若滅即無業 云何生果報】                     

  業,它住到受果報,那就是常。住到受果報有什麼壞處呢?還是業,不能是果

報。所以業是常的,沒有滅的時候了。如果滅了呢?就沒有業。既然沒有業,怎麼

生果報?論主從常、斷二邊破。看這個情形,外人不等論主說完,他就發表意見了



  【如芽等相續 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先舉個例子:「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種子生出來以後,生了芽,芽相

續而生,續種子而生。因為芽生才有果,所以「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芽相

續了,才生果。芽的相續從種子生的,所以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這是說芽的相續,是從種子有的嘛!所以說「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相續了才有果報生,所以他說「先種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這是外人的意思,以後他又舉了很多例子證明。

  「從芽等相續」,舉譬喻說。佛法有兩種說法:第一個是法說,第二個是譬喻

說。他先舉譬喻,下面兩首偈,法說。這個解釋方式叫做以法合譬。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初心好比種子一樣。「心法相續生」,好比芽相續而生。「

從是而有果」,相續而生了,就有果報了。「離心無相續」,心為種子嘛!離開心

沒有相續。「從心有相續」,從心才有相續。「從相續有果」,產生果報。

  「先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這是外人的話,因為論主說過「業住至果報,

是業即為常;若滅即無業,云何生果報?」論主前面以常斷二邊破他,他就辯駁「

不斷亦不常」。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觀業品第十七。

  【能成福德者 是十白業道

   二世五欲樂 即是白業報】

  外人執著業實有,果報實有。他說:明明經上說「能成福德者」,「是十白業

道」,十種白業:心沒有貪瞋癡,身沒有殺盜婬,口沒有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這樣「二世」,就是來生,受五欲樂,五欲樂就是人天福報,受人天福報即是白

業報。因為佛講過了嘛!有白業報、黑業報,所以不應該一切法空啊!這是外人說

的意思,以下論主略答。看這個情形,當時可能是起辯諍。論主就說:

  【若如汝分別 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 於義則不然】

  看這個情形,外人沒等到論主講完,他接著就辯諍了。所以我們可想而知,中

論是經過一場辯諍,才把它記下來的。接著外人就說:

  【今當復更說 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 賢聖所稱歎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物

   此性則無記 分別有四種

   見諦所不斷 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 而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 如是之過咎                      

   一切諸行業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爾時報獨生

   如是二種業 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 而業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 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 有漏及無漏】

  「今當復更說,順業果報義,諸佛辟支佛,賢聖所稱歎。」我現在再說一說,

業果報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佛和辟支佛。辟支佛有譯獨覺,有譯為緣覺的。一般的

說法,在出佛之世,稱為緣覺;佛不出世,稱為獨覺。賢聖,「賢」是三賢──五

停心觀、總相念、別相念;「聖」是四聖──初、二、三、四果,這些聖人所稱歎

的,所讚歎的業果報。

  以下外人舉例子說。「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物,此性則無記,分別有四種。

」因為前面龍樹說過,假使業住到受果報,那就是常邊,業始終是業,怎麼變成果

報?假使業滅了,滅法不能生,怎麼生果報?以常斷二邊破它。

  他舉個例子就分辨了。「不失法如券」,好比人欠債,有債券。像我們借錢,

寫個借據,債券就是那個意思。這個「不失法如券」,它有它的意思在裏頭。這個

「券」,它有相續作用,沒有因果體性。什麼是因果體性?比如借據,不能當銀錢

用,沒有因的體性。還債的時候,也不能當銀錢還,沒有果的體性。可是它有相續

作用,你欠了債,拿這個債券,可能跟你要錢。僅僅是一種相續作用,沒有因果體

性。

  大家能聽懂嗎?聽不懂的可以舉手。所以他下面講「此性則無記」,這個不失

法如券,無記性。所謂無記性,不能當銀錢用。拿我們世間法講,僅僅是一種信用

,這就是相續的作用了,它是無記的。你借錢,借銀錢,不能借個借據,沒有用。

還債,要還銀錢,也不能把債券當債去還了,所以它本身是無記的。

  「分別有四種」,這裏的論文講得不太明白,所以我們要靠推斷。看它前後文

推斷有四種。那四種呢?三界有,欲界有,受果報到欲界來;色界有,受果報到色

界去;無色界有,受果報到無色界去;還有離繫報,不受三界所束縛,就是說出三

界。怎麼知道有這四種呢?按照前後文看出來的。講到後文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了

。四種,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加上涅槃就是了。

  這個說法,我們就看出來,小乘說法,不是大乘義。比如這四種按大乘說,不

可得!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對「三界有」立涅槃。可是三界如空華,那有

三界有?三界既然沒有,對三界立涅槃,涅槃也沒有。            

  後文就有說明,我們是根據前後文推斷的,因為他的論文,沒有講十分明白。

「見諦所不斷,但思惟所斷,以是不失法,諸業有果報。」見諦意思就是初果須陀

洹──見道位,它不斷。二果、三果、四果才斷。因為初果還有七番生死到欲界來

嘛!所以說他不斷。二、三、四果斷三界業,所以「但思惟所斷」。這都是說不失

法,初果不斷不失法,二果以上才漸漸斷不失法。

  「以是不失法,諸業有果報」,因為這種不失法,有相續作用,相續到果報。

可是「不失法」本身是無記的,這麼一來,從不失法相續到果報,業因到了果報,

不常。由於相續法,雖然是業因,和果報是兩個法。可是也不斷,它相續嘛!

  「若見諦所斷,而業至相似,則得破業等,如是之過咎。」假設見諦初果就斷

了不失法,可是業到相似,什麼是相似呢?你修欲界因到欲界來──相似,就是共

報、共業。修色界法,到色界去,也是共業所成。無色界也是一樣,都是共業所成

的。

  如果初果人就斷了不失法,不能到相似,二、三、四果才到相似嘛!那麼初果

要是斷了的話,就有破業之過了,所以「則得破業等,如是之過咎」。

  「一切諸行業,相似不相似,一界初受身,爾時報獨生。」「一切諸行業」,

行──行業。它是根據十二因緣來的,有無明有行,行就是業。有三道:無明、愛

、取,煩惱道;行、有,業道;其餘的,苦道。所以「一切諸行業,相似不相似」

,相似是共業,不相似是別業。比如說生到欲界來,共業;有人、有天、地獄、餓

鬼、畜生,別業。共業是相似,別業不相似。

  再舉一個例子:相似,同生為人道。不相似,別業不同:有男、有女、有窮、

有富、有貴、有賤,種種不同。其餘的報,都不離這兩種。

  色界的人,都生色界,共業相似。千差萬別,別業不相似,報不同。生到西方

,相似──共業。可是九品蓮華,略說有九品,實在是千差萬別,不相似。這就是

相似、不相似。大家都聽懂了沒有?

  「一界初受身」,共業。在某一界,初初受生的時候,相似。「爾時報獨生」

,不相似。大家看出來了吧?他這個「一界初受身,爾時報獨生」,就是說明相似

不相似。

  「如是二種業,現世受果報,或言受報已,而業猶故在。」「如是二種業」,

這還是相似業和不相似業,就是共業和別業。因為相似業是共業,不相似業是別業

。都是現世果報,共業是現世,別業也是現世。

  他前面講的「一界初受身」,共業。「爾時報獨生」,別業,都是現世。「或

言受報已,而業猶故在」,這個我們可以分兩方面解釋:為什麼受報已,業還在呢

?因為有報、有餘報。受過報,餘報還在。再還有一種解釋,就是相似業和不相似

業,別業雖盡,共業猶存。不失法還在,有生存。

  「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於是中分別,有漏及無漏」,有的度果,四果入

涅槃,不失法就滅了。因為他入涅槃了,這是度果已滅。

  這是指定性二乘講。定性二乘得涅槃,就是三界內沒有這個有情了。不是大乘

講法,大乘講法,三界如空華,沒有三界,有情亦如空華,怎麼能說三界內沒有這

個有情呢?這是後邊的半偈說到無漏。

  「若死已而滅」,受了業報身,這一段了了,分段生死,下一段再來。死了以

後就是這一段業報了了,所以「死已而滅」嘛!不失法就滅了。

  「於是中分別,有漏及無漏。」度果已滅,死已而滅,有有漏與無漏。度果已

滅是無漏,死已而滅是有漏,因為它還有下一段嘛!有分段生死。這都是外人所講

的。

  【雖空亦不斷 雖有亦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這還是外人的話,因為不失法的關係,雖空不斷。不失法如券,雖然是空的,

沒有體性。可是它有相續的作用──不斷,一直到你還債,它才了結。

  「雖有亦不常」,不失法,接續雖然有──不常。因為它沒有因果體性,不能

為常。「業果報不失」,因為不失法的原因,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這是

佛所說的。這都是外人的話,說龍樹啊!你 說一切法空,不對!因為有這麼多的

理由。這是他辯護他自己。

  大家看一看,外人錯在什麼地方?落入有法,外人落入有法。打鈴了是嗎?下

面一大段是龍樹破他。下次再講!

  【諸業本不生 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不滅 以其不生故

   若業有性者 是則名為常

   不作亦名業 常則不可作

   若有不作業 不作而有罪

   不斷於梵行 而有不淨過

   是則破一切 世間語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無有差別

   若言業決定 而自有性者

   受於果報已 而應更復受                      

   若諸世間業 從於煩惱生

   是煩惱非實 業當何有實】

  「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這一品針對外人以

前說的破,外人以前說過「如芽等相續」。好比植物的芽一樣,相續而生。「皆從

種子生」,都從種子生的。「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這從生說到果,那是外

人說的。

  龍樹根據這個破它,說業本不生,什麼原因呢?諸業是因緣生。既然因緣為生

,就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不生。所以它說「諸業本不生。」

  「以無定性故」,就是因為它因緣所生,沒有自性,所以不生。「諸業亦不滅

」,業也沒有滅,因為什麼原因呢?「以其不生故」。有生才有滅,沒有生怎麼會

有滅?這是破小乘。在十二因緣裏,無明生行,行是業。行從無明生的,可是無明

本是虛妄的,沒有實性的。從虛妄生,當然不生。所以才說出這首偈來:「諸業本

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

  第二偈「若業有性者,是則名為常。不作亦名業,常則不可作。」如果說業有

性,那就定性。它的意思:業是因緣生,無自性,沒有生。如果說業有自性,就是

常邊。因為什麼呢?業有自性的話,不造作也有業。好比殺業有定性,你不殺生也

有殺生罪,那就落於常邊了。因為常,不作嘛!作法是什麼?大家還記得吧!有誰

記得作法是什麼?作法就是生滅。如果業有定性的話,就沒有生滅了;如果沒有生

滅,不造作也有罪。因為常邊是不可作的,常是沒有生滅的。

  這個意思很微細,大家要是聽不懂的可以發問。看下面一偈:

  「若有不作業,不作而有罪。不斷於梵行,而有不淨過。」如果說有不作業

,就是不造作而有業,那就說明不造作也有罪,那不合道理。你不殺人也有殺人罪

,不偷東西也有偷盜罪,那不合道理。

  梵行,清淨行。沒有婬欲行叫梵行。色界天叫梵天,它那裏的人不犯婬欲,所

以稱為梵行。修學佛道,就是修梵行。「不淨過」,不淨是犯婬欲。如果說不作也

有罪的話,你不斷梵行也有婬欲罪,那不合道理的。

  「是則破一切,世間語言法。作罪及作福,亦無有差別。」如果這樣的話,就

破了一切世間語言法。佛以兩種語言度化眾生:一種是真實語言,一種是世間語言

。真實語言是不生不滅法,就是真諦;世間語言所說的是世俗諦。如果不作而有罪

的話,就破了世俗諦了,所以能破一切「世間語言法」。不作也有罪的話,那麼作

罪作福就沒有差別了。

  我們知道,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如果不作也有罪,你不行惡也有惡報,

那不合道理。世間語言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絕不可能不善也善報,不惡也有

惡報,不可能的。如果不善有善報,不惡也有惡報,那作罪作福,行善行惡,就沒

有差別了。

  「若言業決定,而自有性者。受於果報已,而應更復受。」如果說業決定的話

,就是說業有自性。「而自有性者」,那麼決定性不變啊!既然決定性不變,受過

報以後它還有,所以還要受報。再受報以後還有,它不滅嘛!所以受了報再受報,

受了報再受報,沒這個道理。所以他說:「受於果報已,而應更復受。」

  以上所講的,大家清楚不清楚?

  「若諸世間業,從於煩惱生。是煩惱非實,業當何有實。」大家仔細看,他這

說十二因緣,你們看出來了沒有?煩惱是無明、愛、取,業是什麼?誰還記得?業

是行、有。苦是什麼?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無明、愛、取都

是因緣生,因緣生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沒有。所以他說「若諸世間業,從於煩

惱生。」

  世間的業都是從無明、愛、取生的,從無明愛取生,就是從因緣生。因緣生就

沒有自性,就是「是煩惱非實」了,不是實在有的。煩惱不實在的,煩惱生業,煩

惱不實,業當然也不實了。

  最後他說:

  【諸煩惱及業 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 何況於諸身】

  唉!我休息休息,給你們問題考慮考慮:什麼是身?待會兒我要問啊!等會沒

人答,我要點名。慧琛講!

  (琛師:因緣和合而生。)

  (謙師:阿彌陀佛!我猜猜身是不是指五陰身。)

  (悅師:以生滅來看,諸煩惱及業是說生為身,也就是它講身的和合是煩惱及

      業。煩惱業空,所以怎麼會有身呢?身是空。

  (經師:廣義的話是眾因緣生,狹義的話是五陰身。)

  還有猜的沒有?

  (秀師:看師父的著疏有寫,約變易生死來講,無明為煩惱,行是業。以無明

      行,乃有識名色六入觸受。約分段生死來講,愛取為煩惱,有為業。

      以愛取有,乃受生老死後有之身。)

  慧秀答對了!身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死。煩惱是無明愛取,業

是行、有嘛!你們留神,我先提醒你們,他這是說十二因緣。無明愛取有身,可是

無明愛取都是空的,無自性,那身怎麼會有呢?               

  下面外人就反駁了,他說:

  【無明之所蔽 愛結之所縛

   而於本作者 不即亦不異】

  他說,明明佛說過,十二因緣有無明嘛!無明愛取,愛就是無明,這是佛在經

上說。無明叫發業無明,無明生行。愛是潤生無明,因為愛之一念才落入生死。有

兩種:凡夫因為愛心落入生死。菩薩留惑潤生,就留愛之一念,因為愛眾生,救眾

生苦,才入生死。

  大般涅槃經說十二因緣有四種觀智:有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下智指聲

聞人,以下智觀十二因緣,不見佛性,得聲聞道。中智是緣覺人,以中智觀十二因

緣,不見佛性,得辟支佛道。菩薩以上智觀,見佛性不了了,得十住地(登地)。

佛以上上智觀,見佛性了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是破小乘:聲聞、緣

覺。「無明之所蔽」,發業,「愛結之所縛」,潤生。

  「而於本作者」,本作者就是眾生,就是那個作業之人。「不即亦不異」,如

果即的話,墮入常邊。前面講過,業要是住於到了果報,那還是業啊!怎麼變成果

報呢?業要是斷了,它和果報沒有關係嘛!所以即也不對,異也不對。     

  外人前面講過:「如芽等相續」,相續就是「不失法如券」,好比借據一樣,

可以使欠債、還錢相續起來。可是它是無記的,你借錢的時候,不能借個借據,還

錢的時候,也不能還個借據。它僅僅有相續的作用,沒有因果體性,所以不即。也

不異,借的雖然是錢,因為借據的關係憑據要還債,所以借錢和還債沒有差異。這

是外人說的。

  「無明之所蔽,愛結之所縛。而於本作者,不即亦不異。」所以這外人說,十

二因緣講「無明之所蔽」,發業。無明有兩種:發業無明、潤生無明。前面的無明

是發業,後面愛取有,那個愛是潤生。它這個潤生無明有相續作用,沒有因果體性

,所以「而於本作者,不即亦不異。」這是外人說的。

  這品裏頭破小乘、外道、大乘執著人。連大乘都破,執著的就破。無明、行、

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唯識宗所說。有一輩人執著了

,所以被破。可是我們要清楚,不是唯識宗被破,是執著的人被破。學大乘執著了

,所以被破。

  下面接著一偈,龍樹用無生法破他:

  【業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是故則無有 能起於業者                      

   無業無作者 何有業生果

   若其無有果 何有受果者】

  「業不從緣生」,緣生無自性,無自性不生,所以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

,非緣也是無自性,所以也不生。「是故則無有,能起於業者。」業不生,沒有起

業的。有生才有起,沒有生怎麼起呢?

  下面接著講「無業無作者,何有業生果?」有作者、有業,才有果報啊!既然

沒有業,沒有作者,怎麼會有果報呢?「若其無有果」,如果沒有果報的話。「何

有受果者」,那有受報者?受報者是人啊!人受生死是受果報,一切法性空,所以

沒有。這一品不只破外道,連小乘、大乘都破,所以不容易了解。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課!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觀業品第十七,最後一部分。

  【如世尊神通 所作變化人

   如是變化人 復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 是名為作者

   變化人所作 是則名為業                      

   諸煩惱及業 作者及果報

   皆如幻與夢 如炎亦如嚮】

  我們看得出來,當時有一番激烈的辯論,外人反覆辯論,論主層層破斥。因為

外人講,說業從種子生,有業就有果。論主說,你落入常斷二邊。如果說業住至果

報,業到果報出生,那就說明,有業的時候,沒有果報。既然是有業沒有果報,業

住至果報的時候,那還是有業沒有果報啊!

  大家懂不懂啊?有業沒有果報,常邊嘛!開始有業,沒有果報。業住到果報的

時候,還是有業啊!有業就沒有果報,這是常邊。如果說業因滅了,果報生,那是

斷邊。業因滅了,滅法不生,怎麼能生果報?如果業因沒滅,還是業因,當然不能

有果報了。

  大家聽中論要清淨心啊!道理很微細。大家聽懂了沒有?換句話說,業因不滅

,還是業因,沒有果報。業因滅了,滅法不生,還是沒有果報。這是第一番破斥。

  外人又辯論了,他說這是相續法。「如芽等相續」,就好像芽一樣,植物的芽

一樣,相續而生,「皆從種子生」。「從種有相續」,由種子生就有相續,「從相

續有果」。這麼說起來,先種而後果,不斷也不常,這是外人所辯論的。

  相續法不是種子,也不是果報,可是它能相續完成種子和果報。他舉個例子,

「不失法如券」,「不失法」就是相續法。「如券」,那個「券」好比借錢寫張借

據,這個借據它僅僅有相續作用,沒有因果體性。你借銀錢,不可能借張借據,不

當錢,所以它沒有因的體性。你還債,還錢,不能把借據還給它,沒有果的體性。

可是它有相續作用,你借了錢不還債,拿了借據,他找你。

  所以相續法好像「不失法」一樣,不能喪失。這個道理,大家聽得懂聽不懂?

聽不懂舉手我看。哦!有一個舉手。比如你借別人的錢,要立一張借據,那個借據

不當錢用。借錢的時候,不能借借據,懂不懂?還債的時候,也不能還借據,要還

錢。這個借據,僅僅有相續作用。換句話說,沒有價值。它的價值就是相續,懂了

吧?

  這是第二番外人辯論,前面都講過。他先舉「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從種

有相續,從相續有果。」這麼說起來,由種子到果,不常也不斷。這是外人的話,

他舉不失法如券的例子。

  論主破斥,以無生破。他前面說過「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諸業亦不滅,

以其不生故。」業不生,什麼原因呢?業生是因緣生,有因有緣才有業。既然是因

緣生,沒有自性。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因緣生。沒有自性法,不生。沒有自性怎麼

生呢?沒有自性是空嘛!空怎麼生?他以生滅破。

  「諸業本不生」,因為因緣法。「以無定性故」,因為沒有自性。「諸業亦不

滅,以其不生故。」你前面講的業生果,又講業滅果生。但是生滅都不生,有生才

有滅啊!沒有生,怎麼有滅呢?

  最後外人又辯論。他說你說這個道理,不過是性空。要是諸法畢竟空的話,沒

有業,沒有果報,沒有作者。可是我們現在眼看著有人造業、受果報嘛!

  最後他以事實辯論。這是中論的要點,論主以如幻法破他。他說眼看著有人造

業受果報,那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中論大家掌握住,不外乎性空相假,相假就是如

幻,就是般若說的真空妙有。你如果掌握住這個要點,就不迷惑了。

  所以論主說「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這個大家了解,有深有淺。淺的按

照字面就看出來了,世尊他的神通可以作變化人,這是淺顯的。深的是什麼?諸法

以無性為性。無性,於人稱為佛性;於法,稱為法性。它可以圓滿成就一切諸法性

相,一切諸法都無性所成。

  我們舉例子說,講臺是木頭所成。如果沒有木頭,講臺在那裏?所以講臺無性

。無性能隨緣,隨木頭緣,成為講臺。比如你,那個是你?你是細胞所成,那個細

胞是你?如果有一個細胞是你,不必和合一大片細胞成你了。除去細胞,你有沒有

?無自性。無自性,隨細胞的因緣造成你。所以說無性隨緣有,這個有叫妙有;隨

緣無性空,這個空叫真空。你現的相叫法相,真空叫法性。一切法相都由真空所現

,真空是佛法身。這麼說起來,真空就是世尊,世出世間以他為尊。這就是深度的

世尊神通變化一切法。

  大家聽懂聽不懂?有沒有聽不懂的?「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一切有情

無情皆是佛法身變化,所以這便叫法身輪迴六道。在佛講起來,常六道常法身;在

我們講起來,常法身常六道。虛妄落入生死,都是虛妄的。所以業,虛妄造;報,

虛妄受。

  有人徹底覺悟──解脫。所以古德講:學佛,不是學別的,就在這番道理當中

勇猛掙扎。一旦豁然貫通,醒過來了,解決了。醒不過來,像我們一樣,還在生死

當中。

  「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如是變化人,復變作化人。」我們造業,就在變

化人當中再造業,虛妄造業嘛!所以他第二偈講:「如初變化人,是名為作者。」

作者,空的,變化的。「變化人所作,是則名為業。」我們造業就是這麼造的,不

知道自己如幻如化。破這個,先破我執,後破法執。我執是我空,法執是法空。沒

有我執,沒有煩惱障;沒有法執,沒有所知障。沒有煩惱障,了分段生死;沒有所

知障,了變易生死。這就是了生死。了分段生死,得涅槃;了變易生死,得菩提。

  「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幻與夢,如炎亦如嚮。」都是假的,為什麼

假的?它因緣生的。煩惱、業、果報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空。空是其

法性,現的相是其法相。約法性講叫真空,約法相講叫妙有。         

  不相信,我們看看。煩惱是不是因緣生?如果不是因緣生──定性煩惱,你永

遠煩惱,沒這個回事。遇到因緣有煩惱,沒有那個因緣,沒有煩惱。業也是一樣,

遇到因緣才造業,沒有因緣沒有業。比如偷吧!看見錢才偷。沒看見錢,偷什麼呢

?業要是有自性,不偷也有罪,不合道理。作者和果報都是一樣。

  「皆如幻與夢」,幻是假的。什麼假的?一切法皆假,大家相信吧?你面前的

桌子,假的。不相信,我們依理推尋,桌子是木頭、鐵腿組成的,那它是空的。如

果桌子不空,沒有木頭,沒有鐵腿,還有桌子。假使沒有木頭,沒有鐵腿,拿桌子

給我看。山是空的,你所見的是假的。山是花草、樹木、沙石組成的,你看見的是

假相。如果它是真的話,沒有花草、樹木、沙石,應該還有山。山是不是假的?原

子是假的,因為它是空的。我們都知道,原子是電子組成。如果它不空,沒有電子

,應該還有原子。

  所以無一法不空,無一法不假。你是假的,你是細胞組成,如果你是真的話,

沒有細胞還有你。能說細胞是你嗎?人人都是細胞,人人都是你了。假叫妙有,空

叫真空。偏於真空,偏於斷邊;偏於妙有,偏於常邊。也可說偏於空,偏於常邊;

偏於有,偏於斷邊。這是解釋不同。

  你在這個法裏頭勇猛掙扎,有一天醒了,醒過來──了生死,那叫解脫。所以

他是從性空說到相假,都如夢如幻。如夢如幻,華嚴宗有七個譬喻,今天沒有時間

和你們講了。                              

  「如炎亦如嚮」,炎是什麼呢?在晴天的時候,到郊外去,遠看,我不知道那

是什麼東西?太陽一曬,好像有水一樣,陽炎就是這樣。嚮也是假的,不相信我們

看一看,(啪!)聽到了吧?它那兒去了?不拍巴掌就沒有了。我兩個手拍巴掌,

可以發出嚮聲,一個手拍可不可以發出掌聲?不可以,所以它因緣生的。

  再講起來,你聽見了是不是也是假的?聽見嚮聲,不是你的聞性。如果把嚮聲

當你的聞性,就錯了。我問你,聽是在你的耳朵嗎?或是在我手?如果在你耳朵,

我不拍巴掌,你也應該聽到。如果聽在我的手,應該我的手聽啊?你怎麼聽?嚮如

山呼嚮,是假的。其實聲塵就是假相。

  六塵皆如此,皆是假的。六根皆如此,皆是假的,六識也是假的。比如見,你

能看見我,那這個見是在你眼呢?或是在我呢?或在你的識呢?都沒有。如果見在

你的眼,沒有我,你也能看見啊!見在你的眼嘛!如果見在我,應該我看見你,你

不能看見我啊!如果見在識,沒有我,沒有你,怎麼有識呢?

  今天時間到了。                           

 

  觀法品第十八

  外人有問題,他問:你說一切法法性空,是為實相,空怎麼入呢?大家都知道

,空不能入啊!他的意思就是,你說能入的話,就有能有所。能入的是人,所入的

是法。假使有能入、所入,人法不空,你說一切法空,不對!

  要知道入實相是以無我心契合無相法,稱為入。那就是般若嘛!般若空義,怎

麼入般若呢?以無我心契合無相法。般若經上講的是無住心,無住就是無我。

  外人又問了:云何諸法無我?怎麼樣是諸法無我呢?下面偈頌就作答了。

  【若我是五陰 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內外我我所 盡滅無有故                      

   諸受即為滅 受滅則身滅

   業煩惱滅故 名之為解脫

   業煩惱非實 入空戲論滅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若法從緣生 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 不斷亦不常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 從於遠離生】

  「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我們知道五陰法,是生滅法。我要是五陰的話

,那我就生滅,不對!身死還為土,五陰身死了以後又化為土。我們都知道,五陰

身埋到山上去,假使我是五陰身的話,應該我也埋到山上去。可是五陰身埋在山上

去,我投生六道、我成佛,證明我不是五陰。

  他的意思不是說我不是五陰,他是說五陰無我,即五陰無我。

  「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怎麼知道有我呢?是因為五陰身心才知道有我

。如果離開五陰有我,五陰所表現的就不是我。可是我們怎麼知道有我呢?以五陰

知道有我。

  按道理講的話,如果我異五陰的話,那麼五陰造了罪,我不應該受報啊!五陰

行了善,我不應該生天啊!應該叫五陰生天去。五陰念佛,我不應該往生,應該叫

五陰往生啊!他這首偈的意思是說,即五陰無我,離五陰亦無我。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既然是即五陰無我,離五陰亦無我,沒有我。

無我就沒有我所,因我才立我所嘛!我是能,我所是法。沒有我,我法二空。

  「滅我我所故,名得無我智。」滅我我所,就是我們平時講的空二我,空人我

、空法我。空了人我、法我,叫得無我智。「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得無我

智的人,叫作真實觀。真實觀是什麼呢?就是實相觀。一切法都不真實,唯有實相

真實,才叫真實觀。實相是什麼呢?實相無相,就是隨緣無性;實相無不相,就是

無性隨緣。這就是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那就是實相觀。

  「得無我智者,是人為希有。」這是讚佛。希有,什麼最希有?我問你們,什

麼是希有?希有是佛,希有世尊!得無我智者,就可以成佛,佛是實相嘛!親證實

相叫成佛。

  「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內是我,這個我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就是心

,一個說法就是識。既然這麼說,我問大家,你說無我,心是不是我?識是不是我

?誰能回答?有沒有知道的?我告訴大家,心、識都不是我。因為心、識是依他起

,無自性。無自性,所以無我。

  內是心識,外是六塵。一般人認為唯識宗說有法,不是!它說,識是依他起,

是無自性的。內是我,外是我所。要是演說淺顯一點的就是根塵識都沒有我。

  內外無我我所,盡滅無有故,都沒有。「諸受即為滅」,因為內我是受者,外

面的我所是所受,都滅了,當然沒有受,所以諸受即為滅。

  受有六種,那六種?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嚐味,在身覺觸,

在意知法。這六種,都沒有。眼能見,不在眼,不在塵,不在識。如果在眼,不必

和塵識和合。假使在塵,應該塵見,也不必和眼根和合,和眼識和合。識,假使沒

有和合,那有識?

  有人說,經上明明說:緣根塵生於識嘛!這個是方便說,不是了義說。大家沒

想一想,諸法若生,就是無常。諸法要是無常,定非實有。

  細細地說起來,見、聽、聞、嚐、覺、念,都是如幻如化的。你也不能偏於它

沒有,它有是因緣有,因緣有稱為妙有。這種有法不可思議,所以稱為妙。妙有就

是因緣空,因緣空稱為真空。

  我講的是不是深了?你們都能聽懂嗎?有沒有聽不懂的?六受也就是六觸身,

所以他說「受滅則身滅」嘛!此地所說的身也有六種,就是六根。

  「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滅了叫解脫。有誰想到它從那來的?(

答:十二因緣)也可以說。就是四諦法、十二因緣。業、煩惱,集諦嘛!身受是苦

諦,所以業煩惱滅了,稱為解脫。

  解脫有沒有啊?禪宗論見性,不論解脫。沒有解脫!有人說:「請禪師為我解

脫!」說:「誰縛你啊?」無縛則無解嘛!所以他下面繼續說「業煩惱非實」。業

、煩惱不是實在的,如幻如化的。都是有為法,因緣生。

  「入空戲論滅」,知道諸法性空,一切戲論就滅了。戲論,我們講過,大家說

什麼是戲論?戲論者,有名無實。我們大家生活在戲論之中。比如桌子,有桌子沒

有?僅僅是一個名字。大乘有一個假名宗,初學大乘就要學了。桌子是假名,它因

緣生的,沒有自性。所以我們說桌子,說假名,沒有實義。房子是假名,山是假名

,海是假名,地球是假名,天體是假名,沒有一法不是假名。所以般若經說過,世

人分別一切法,唯是分別假名。

  這麼說起來,我們生活在戲論之中。鈔票是假名,大家吃的飯是假名,沒有真

實。所以禪宗說過,吃了一輩子飯,沒咬破一粒米。都是假名嘛!

  總說一句,你要是執著一切法有,是假名。執著一切法空,也是假名。無性隨

緣,空即有;隨緣無性,有即空。

  我們改個樣子講講,無性隨緣,實相無相就是無不相;隨緣無性,無不相就是

無相,這樣入空。入空是入真空,什麼是真空呢?空有是偏空,有法空為偏,空空

是真空。

  龍樹講過,執著有空的話是邪見空。知道空空義,才是真空。菴提遮講過:嗚

呼!真大德,不識真空義。就是這個道理。

  「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佛說我,說無我,是兩種語言。說我,世間語

言,說無我是真實語言。佛說我是俗諦說,說無我是真諦說。所以佛以二諦演說法

嘛!佛說我,就是實相無不相;佛說無我,就是實相無相。

  「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實相裏頭沒有我,沒有無我。實相無我,就是

實相無相,真諦說。我們稱為真諦中道。實相無不相,分別一切法。禪宗有一句話

,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近乎這個道理。所以實相無相就無我,實相無不相就

有我。所以「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諸法實相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這話說

了一半,大家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對不對啊?對了一半。要知道,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叫真諦中道,它不是俗諦中道。

  我們應該說什麼呢?言語道斷也斷,心行處滅也滅,這是深的。淺的怎麼說?

言語道斷,不是不說話。你要是言語道斷,不說話了,偏了!說話只管說話,離四

口過。沒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修的時候從這裏修。心處滅,不是你不思想

。你可以想一切法,沒有貪瞋癡。行處滅,不是不做事,做一切事沒有殺、盜、婬

。這麼說起來,十惡業沒有的話,你言語道、心行處都是功德。這就是那個眾善奉

行。                                  

  所以,實相深的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淺的下手修,謹慎三業。身口意謹

慎,就闇合於實相了。

  「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無生亦無滅」,大家要深深體會!我們先舉

個例子說,然後說法,這個說法叫以法合譬。好比虛空,虛空無形無相,不生。是

不是啊?虛空,橫遍十方,有上下東西南北四維,既然有十方,不滅。虛空無形無

相,就是實相無相;有十方虛空,就是實相無不相。這是譬喻說。

  會到法,你怎麼會呢?有人問過文殊師利菩薩:何法不生?何法不滅呢?文殊

師利就回答說: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學佛就是這個樣,惡法不生,善法不滅。好

比虛空,無形無相,不生;橫遍豎窮,不滅。這樣才能上求佛道嘛!

  「寂滅如涅槃」,假名稱為涅槃,涅槃沒有。因為什麼涅槃沒有?涅槃若有,

是涅槃生,涅槃要是生就無常,要是無常就不是涅槃。所以大家不要滅妄求真啊!

你想想妄不生真,如果說真從妄生,真則有始,有始就有終,無常。真亦不生妄,

如果妄法從真生,那麼真也是妄。那就不對了!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

  「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這是顯正義。顯正

義是即四句,還有離四句。因為經上說過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嘛!離四句就是離一

切相,即四句就是即一切法。不過我們今天不講得太複雜,講太複雜恐怕大家聽不

懂。

  「一切實非實」,先講譬喻,然後以法來合。譬喻大海水,海水起萬重浪,萬

重浪皆是水所起。水是濕,浪起伏,水不動。浪起伏是假,海水我們可以說一切都

是水,那就是一切都是實。也可以說一切都是浪,浪是假的,非實。這就是「一切

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海水也可說也是浪也是水,也是水就是也是實,也是浪就是

也是非實。浪是假相,就不是水,非實。水不動,不是假相,就非非實,所以他說

「非實非非實」。應該怎麼講呢?一切實,一切非實,一切亦實亦非實,一切非實

非非實。我們首先以海水譬喻,大家能聽懂嗎?

  「是名諸佛法」,這是佛法,諸佛法是闇指實相法。我們現在以法來合,實相

無相。譬如說,人沒有相,人的相是細胞現的。沒有細胞就沒有人的相,無相是實

在相。實相無相好比水一樣,水性濕,沒有相。實相無相無不相,細胞可現手的相

,腳的相,頭的相,現一切相。現一切相都無相,所以現的相──假相。

  好比浪一樣,浪現的萬重浪都是假相。人也是無相,也是假相,就是那個「亦

實亦非實」。細胞現的相不是無相──非實。一切現相皆是假相,假相沒有,還是

無相,所以說非非實。第一首偈我再念一遍:「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

非實,是名諸佛法。」                          

  現在我再講第二偈:「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自知不隨他」,「自知」是心。一切法唯心所現,心外無法。「他」是塵,廣

說無量,略說有六種: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六塵沒有,唯心所現,所以唯識宗

講「唯識無境」。因為色聲香味觸法是因緣生,因緣所生法都沒有自性,都是空的

。心現的,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所以他說「自知不隨他」。

  修學佛法唯正其心,不尚餘學,不崇尚其餘的學問。修學佛道,悟心便得,悟

自己的心就得到了。什麼是心呢?心是依他起,空的。法是實相,是無相的。那怎

麼修學?空心則無所住,以無住心契無相法叫修學佛道。無住心就是「自知」,無

相法就是「不隨他」。

  那麼我們要問了,什麼是無住心呢?無住心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怎麼是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呢?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呢?一心

清淨不被六塵緣影所亂。怎麼達到這地步?持念佛名。持念佛名就可以一心不亂,

持念佛名就可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持念佛名就可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

是「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戲論是不實之論,有名無實,沒有實在的。什麼是戲論呢?

取相叫戲論。一切六塵雖空有其名而無其實,如果執著它實有叫遍計執。如果知道

它是依他起無自性,就是那個實相無不相。一切假相如果寂滅的話,就沒有戲論了

。怎麼知道無戲論?不取於相,寂滅了;如如不動,無戲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沒有戲論了;一心不亂,就沒戲論了。

  「無異無分別」,實相無相,無相法無異──無分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無有分別。大家要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異無分別。一心不亂,無異無分別。

這是實相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實相。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實相。一心不亂

,實相。所以他說「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若法從緣生」,

緣生無自性,法無自性就無相,就是實相。「不即不異因」,無性能隨緣,隨緣有

差別。好比萬重浪一樣,有差別,是故不即因。萬重浪無自性,皆是一水,還是無

自性,不異因。所以他說「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故名實相。」實相無相,

無相就是無不相。無不相有差別,不同於無相。差別皆是假相,假相無自性,就是

不異因。所以他說「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無性「不斷」。無性能隨緣

,隨緣生萬法,萬法起名無常,所以說也「不常」。

  「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這說的還是實相法

,無性隨緣,隨緣有差別就「不一」。法要是隨緣就沒有自性,所以說隨緣無性,

隨緣無性就「不異」,沒有差別。「不常亦不斷」,無性隨緣生萬法,萬法有生有

滅,所以他說「不常」。萬法緣生無自性,無自性就「不斷」,所以說「不常亦不

斷」。「是名諸世尊」,這就是諸佛,「教化甘露味」,教化眾生甘露法味。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盡,諸辟支佛智,從於遠離生。」佛不出世,實相法

滅盡了。辟支佛他的智有限,聲聞、辟支佛、菩薩,聲聞人上依於佛,依於佛教。

菩薩下化眾生。辟支佛翻譯為獨覺,出現在無佛之世。辟支佛上不依佛,他獨覺嘛

!下不化眾,不化眾生。這是他和聲聞、菩薩不同之處。他的智慧不見實相,辟支

佛是不見實相。實相也稱為佛性,辟支佛不見佛性,成辟支佛道。

  他的智從那兒來的?從遠離生。遠離分兩方面說:內心和外境。辟支佛於外境

,遠離憒鬧,獨居深山,不見世人。內心裏他遠離煩惱結使纏縛,他體會到生滅無

常,他觀飛花落葉,體會無常。不見於常,所以他的智慧偏空。

  今天時間到了,大家有問題沒有?沒問題我要休息了。          

 

 觀時品第十九

  大家看中論。這是外人首先發問,他說時間有時間性,他說因為有三時,有過

去時、未來時、現在時,三時不空。這是有為說法,因為有過去時,所以有現在時

、未來時。因為有現在時,有前端、後端,現在的前端是未來,後端是過去,所以

他說因為現在,有過去、未來,因為未來,定知有現在,有過去。什麼原因呢?因

為過去、現在、未來相因而有。就是說因為過去有現在未來,因為現在有過去未來

,因為未來有過去現在。

  這道理怎麼產生的?過去是滅,未來是生,現在是住,法有三相:生、住、滅

,因為有滅,它一定有生有住;因為有住,一定有生有滅;因為有生,一定有住有

滅。

  他錯在什麼地方?三時──有為法,相待而有──假立。三時稱為法相,假立

。相待而有就是相待空,就是法性。三時假立的法是有為,有為隨緣無性,就是無

為。外人不會,執著有為相了。我們看龍樹的偈:

  【若因過去時 有未來現在

   未來及現在 應在過去時】

  假設因為過去有未來現在,那麼未來現在應該過去已有。如果過去有未來現在

,那為什麼不把過去叫做未來,叫做現在呢?這是有未來、現在不對。

  【若過去時中 無未來現在

   未來現在時 云何因過去】

  假如說過去時沒有未來現在,那怎麼能說未來現在因過去而有?那不對了。如

果沒有未來現在,生出未來現在來,不合道理。石頭裏頭沒有未來現在,要是沒有

未來現在,就可以生出未來現在,石頭也可以有未來現在。水裏頭也沒有未來現在

,按照這道理講起來,沒有能夠生,水裏頭應該有未來現在,火裏頭應該有未來現

在,地裏也應該有,風裏也應該有,那不對。

  觀時品,大家記住,相待空。其法性,相待而空;其法相,相依而假。空就是

假,假就是空,要這麼會。

  【不因過去時 則無未來時

   亦無現在時 是故無二時】

  假如說「不因過去時」,就沒有未來現在,所以「是故無二時」。要是沒有未

來現在有什麼壞處?沒有未來,就沒有過去現在;沒有現在,就沒有過去未來,因

為三時相依而立嘛!                           

  【以如是義故 則知餘二時

   上中下一異 是等法皆無】

  外人本來他的意思,上是對中下而說。因為有上就有中下,因為有中就有上下

,因為有下就有上中。我們舉個例子說,生、住、滅,因為有生,知道有住、滅;

因為有住,知道有生、滅;因為有滅,知道有生、住。「一異」也是這樣,因為有

一,才知道有差異,因為有差異,才知道有一,相依而立。

  他錯在什麼地方?他認為相依而立是實在有,不知道相依而立是假立。三時裏

頭他單提過去,過去有未來現在,不對!過去無未來現在,也不對。既然是過去有

未來現在,無未來現在,都不對,「以如是義故」,以這種道理,「則知餘二時」

,知道現在未來,知道「上中下一異,是等法皆無」。「是等法」,要說起來是那

一法呢?有為法。有為法怎麼皆無?有為隨緣,隨緣無性,所以皆無。

  【時住不可得 時去亦叵得

   時若不可得 云何說時相

   因物故有時 離物何有時

   物尚無所有 何況當有時】                     

  「時住不可得」,時間要是住啊!不可得。要是過去住於過去,就沒有現在未

來──不可得,因為時間為法駛流。如果現在住於現在,就沒有未來過去。要是住

於未來,就沒有現在過去,都不可得。

  「時去亦叵得」,叵這個字讀「ㄆㄛˇ」,一個字就當「不可」講。「時去亦

叵得」,時去就是不住,如果說過去不住,那是沒有過去;現在不住,沒有現在;

未來不住,沒有未來。這麼說起來,時去亦不可得。

  時住沒有三世流轉,所以不可得。時去是不住,所以時去還是沒有三世流轉,

也不可得。既然時不可得,怎麼說時相。

  我們大家知道,時究竟有相沒相?時有相啊!昨天、今天、明天,不是時相嗎

?這三相是有為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假立。有為法無性,就是無為,那

就是性空。

  我們認識清這一點,就知道了,中論不過把有為無為調和,不偏有為,不偏無

為。無為無性能隨緣,就是有為;隨緣必無性,有為就是無為。

  最後用物來說明。「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

這點大家會要從那兒會?三時就是生、住、滅,你才能想到它是物。生是物生,不

從物生,怎麼能知道有時呢?住是物住,滅是物滅。物初有為「生」,已有為「住

」,暫有還無為「滅」。所以他這裏講「因物故有時」,那物是有為法,你不作生

住滅去會,想不到。

  還有一個說法,物是空間,時是時間。因空間而有時間,因時間而有空間,它

是一個。空間是時間的存在性,時間是空間的相續性。

  這麼說起來,我們了解到一點,求佛法求無生,有沒有無生?脫離生死,生死

可以不可以脫離?要會到,隨緣無性,生死當下即了生死。無性隨緣,生死不可斷

,要是斷的話是斷滅。無生,離開生滅,另有無生,那是斷滅。生滅,離開無生,

另外有生滅,那是常邊。

  大家留神!我們同用功夫,了生死這是關鍵!看誰用功,先達到這個地步,那

你了生死大事了。所以了生死取涅槃,取涅槃不對,偏空;隨生死走,更不對,著

有。你怎麼能不偏不著呢?大家注意到,謹慎三業。身口意三業不妄造,不妄受報

,那就是了生死的真諦。

  「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離開物,生、住、滅不可得,沒有生住滅,就

沒有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物怎麼無所有?誰知道?一切物因緣生

無自性,無自性怎麼會有物?如果你執著沒有物,偏空。無性能隨緣,隨緣現物相

,物相隨緣現,還歸無自性。                       

  我們說這個法,不過舌根上說這個法就是了。這個法要信、解、行、證。你要

先信,可惜一般人不相信。進一步再解,信解以後立行,如果天天行就證。所以說

萬般隨緣過,隨緣無性嘛!莫更造新殃,新的殃怎麼造呢?有四項:煩惱、業,業

最粗。比如好講話,一講錯就是業。再往細的就是妄想,最細的是無明。

  大家修念佛,就這麼修,念佛為什麼?先消業。如果念了佛,又造業,那不對

了!業消了,不造,再斷煩惱。業在身口七支,煩惱在意業。再進一步念佛除妄想

,不起妄想。最後破無明,究竟了。

  今天時間到了。

  大家知道業有十種:貪、瞋、癡、惡口、妄語、綺語、兩舌、殺、盜、婬。這

十種皆是假相,不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話,你滅不掉它;因為是假相,才能以

念佛因緣滅它。                             

 

 觀因果品第二十

  大家看中論,觀因果品。外人問說眼看著有眾緣生,有果,那證明法不空啊!

你說一切法性空,不對!怎麼說呢?例如:和合眾泥造成瓶,泥巴和合是因,造出

來的瓶是果,我眼看著有的事因能生果嘛!眾緣和合就生果。

  龍樹就說了,那眾緣和合是有果是無果?第一首偈先講有果。

  【若眾緣和合 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須和合生】

  假如眾緣和合有果了,那不必等和合了,因為果已經有了嘛!所以有果不對。

有果,因不生果,有了何必等和合生呢?第二首偈:

  【若眾緣和合 是中無果者

   云何從眾緣 和合而果生】

  假如說眾緣和合裏面沒有果,沒有它怎麼能生出來?舉個例子說吧!比如土裏

頭沒有金,水裏頭也沒有金,土和水和合起來就變成有金,不合道理!土和水和合

僅僅是泥巴啊!怎麼變成金?所以有果不生果,已經有了嘛!無果不生果,沒有因

嘛!

  以下龍樹重複他的意見。                       

  【若眾緣和合 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應有 而實不可得】

  如果說眾緣和合裏面有果,那和合中應該有啊!舉例子說,比如泥巴和合起來

造成瓶,泥巴裏面應該有瓶啊!可是泥巴裏面不可得瓶,那怎麼說是有果呢?這是

說有果不對,應該看得見。瓷器窯裏頭燒瓶子,泥巴作的,泥巴裏面沒有瓶嘛!泥

巴裏有瓶,不必泥巴燒了,已經有了。這首偈還是重複「因中有果不生果」,以下

這首偈重複無果。

  【若眾緣和合 是中無果者

   是則眾因緣 與非因緣同】

  因裏沒有果,如果能產生果來,那不合道理。舉例子說吧!泥巴裏沒有瓶能燒

出瓶來,那麼土裏沒有金,水裏沒有金,和合起來應該有金啊!那麼它沒有果,和

合能生果,那不是因都可生果,那就麻煩了!這是說因中無果不生果。礦石裏有金

性才能煉出金子來,要是沒有金性,你煉一般石頭,沒有金子。如果說無果可以生

果,你燒出石頭也可燒出金子來,燒煤也可燒出金子來,燒木材也可燒出金子來,

不合道理。

  外人又辯駁了,說因與果作因以後,它就滅了。所以龍樹回答說:     

  【若因與果因 作因已而滅

   是因有二體 一與一則滅】

  「若因與果因」,與果作因。「作因已而滅」,作了因就滅了。如果這樣的話

,「是因有二體」,這因有兩種體。「一與一則滅」,一個體與果作因,一個體滅

了。舉例子說,大家都知道,牛奶裏頭煉出乳酪,可是煉出乳酪以後還是奶啊!如

果說你煉出奶以後滅了,那一個滅一個不滅。一個因變成酪,一個因滅掉,它有兩

種體了,不對!

  外人就說,那麼說我的意思是說因與果作因啊!這首偈看龍樹說了。那我說因

不與果作因就滅了,那就沒有這個毛病了,其實還是不合道理。龍樹說:

  【若因不與果 作因已而滅

   因滅而果生 是果則無因】

  因要是不與果作因就滅了,不合道理。好比牛奶不與乳酪作因就滅了,牛奶滅

了,酪怎麼成?如果牛奶滅了,乳酪還可成功的話,那是乳酪不因牛奶,沒有因。

所以他說「若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因滅而果生,是果則無因。」

  我們講到這裏,要提醒大家!誰知道因生不生果?先確定你的概念,要不然你

愈聽愈糊塗。因生不生果?贊成因不生果,舉手我看?贊成因生果,舉手我看?因

生果,有為法;因賅果海,果徹因源,無為法。我怎麼說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呢?

那是無為,無為而有為,有為而無為。它的道理在什麼地方?無性就隨緣,隨緣必

無性。你思惟差一點點就不對,大家懂不懂?

  還是這個道理,無為隨緣而有為,有因有果;有為無性而無為,無因無果。那

個無因無果,就是圓教說──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大家先確定這概念。

  為什麼說,有為不對,無為也不對?因為經上說,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如果定有,不對;定無,也不對。定有,心住於有;定無,心住於無。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定有,有有相;定無,是空相。所以我們說以無住心契合無

相法,就對了。

  外人又說了,他說我不是說先有因或者先有果,不是那個意思,我是說眾緣和

合時,和合當下就有果,不先不後。

  龍樹說:

  【若眾緣合時 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 則為一時俱】                     

  如果你說,眾緣和合當時有果生,那換句話說,泥巴和合的時候就有瓶生,燒

窯的一和合泥巴就有瓶了。和合時有果生,那不對!如果說眾緣和合時而有果生者

,生者是因,可生是果。泥巴是因,瓶是果,那麼是說泥巴和瓶同時而有,一時俱

現,很明顯不合道理。所以有果不對,無果不生,同時也不對。大家懂這個道理吧

?有誰不懂?仔細聽!

  外人又說,同時不對,那先有果生,而後眾緣合。龍樹說,也不對!外人墮於

有法。經上說過,先後有無生滅,都不對。所以龍樹說:

  【若先有果生 而後眾緣合

   此即離因緣 名為無因果】

  果先生,不必等眾緣合了,眾緣合不能作因嘛!所以他說,如果先有果,後有

眾緣合,那就離了因緣,名為無因果。好比燒窯的燒瓶,先有瓶而後調泥巴,沒有

這個道理的。比如你們煮飯,鍋中有米才能燒出飯來,要是先有飯了,而後下米,

沒那個道理。

  外人又有意見了,他說因變果。這個在大乘有此一說,他說因變異而後果成。

龍樹破他:                               

  【若因變為果 因即至於果

   是則前生因 生已而復生】

  「若因變為果,因即至於果。」假使說因變成果,因就到達果。「是則前生因

,生已而復生。」因要變成果,那因在果中還為因啊!所以它生了以後應該再生,

它沒有滅嘛!一定是因到達果以後,因滅才不復生嘛!因到達果還存在,還有生機

。這個很微細了。

  比如大乘就有一宗說,因變異而後果生。怎麼知道不對?你要知道一切法無生

,佛說無生法嘛!所以外人執著有法。什麼是無生法?心有所住就生,心無所住就

無生,一念不生是涅槃,一念才生就是生死。所以這個大家都知道佛法是無生法。

  或者有人想到說,那不對!經上不是說,佛法是因果法嘛!怎麼無生?誰能解

答這問題?因果就是無生。因果是對待的,對因而立果,對果而立因。不對因,沒

有果,所以說因賅果海;不對果,沒有因,所以說果徹因源。

  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分兩方面說:法性方面說──對待空,就是性;法相方

面說──對待假。假就是空,空就是假。假就是空,假不生;空就是假,空不生。

假就是空,假不可住;空就是假,空不可住。心無所住,法無有相,二者契合,就

知道無生了。

  我們再講一偈。外人的意思,他說如果因滅果生,或者因在果中,怎麼樣啊?

龍樹說,不對。

  【云何因滅失 而能生於果

   又若因在果 云何因生果】

  「云何因滅失,而能生於果。」因滅了,怎麼能生果?你們煮飯,火滅了怎麼

能燒出飯?所以因滅不能生果。假使說因在果裏面,那不合道理。大家都知道,果

是因生的,因不生沒有果。既然沒有果,怎麼說能因在果裏面呢?所以說「云何因

滅失,而能生於果?」因滅不能生果,好比火滅不能燒出飯。

  「又若因在果,云何因生果?」因在果裏面,果還沒有,怎麼說因生果呢?因

生以後才有果啊!因不可能在果裏面嘛!

  今天時間到了,現在下課!

  大家知道因果法是有為。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有為即無為,無為即有為。

  【若因遍有果 更生何等果

   因見不見果 是二俱不生】                     

  「若因遍有果,更生何等果?」如果因中遍有其果,更生何等果呢?比如說:

苦集滅道,集諦為因,苦諦為果。偷東西為因,判刑法為果。如果因遍有果的話,

你偷東西的當下就要坐牢了,沒那個道理。起煩惱造業的時候很如意,受果報的時

候不如意,因遍有果的話,你起煩惱造業的時候,當下就不如意,沒那個道理。所

以若因遍有果的話,更生何等果?

  遍有不生,或者有人說,不遍有就生吧?下面就講了:「因見不見果,是二俱

不生。」因中見果或不見果這兩種情形都不生。第一種因中見果,那麼因中已經有

果了,何必生果?如果說因中不見果,那不是因啊!如果不是因也能生果的話,石

頭裏頭沒有金礦也能燒出金子來。所以見和不見,是講不遍的情形,都不生。所以

「是二俱不生」。

  生,是有為法。有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滅相。如果廣說呢,就是生、住

、異、滅四相。怎麼叫生呢?本無今有謂之生。本來是無,現在有了叫生。怎麼叫

住呢?生相暫停謂之住。怎麼叫異呢?住有前後謂之異。住的前際是生,後際是滅

,住就有生滅,生滅相稱為異。暫有復無謂之滅,暫時有,以後就沒有了,這個叫

滅。

  我再重複一遍。本無今有謂之生相,生相暫停謂之住相,住有前後謂之異相,

暫有復無謂之滅相。這都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無常的,因為什麼是無常呢?生不是

一切時生,所以是無常。住不是一切時住,所以是無常。異並不是一切時異,所以

是無常。滅並不是一切時滅,所以是無常。

  或者有人說,為什麼不是一切時生住異滅呢?因為一切時生,沒有生住異滅;

一切時住,沒有生住異滅;一切時異,沒有生住異滅;一切時滅,沒有生住異滅。

  你們大家,這個道理懂了吧?所以「若因遍有果,更生何等果?」遍有不生,

因為什麼原因呢?生是無常法,不真實,所以不生。「因見不見果,是二俱不生。

」前面半偈講遍有,後面半偈講不遍有,不遍有亦不生。

  再講深一點,無常,就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空,空怎麼能生?這是中論的根

本意思。再看下面的:

  【若言過去因 而於過去果

   未來現在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未來因 而於未來果

   現在過去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現在因 而於現在果

   未來過去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過去因,而於過去果,未來現在果,是則終不合。」如果說,過去因,

在過去生果,那麼現在未來的果就不能和合了。這是講什麼呢?有誰看出來?誰能

不能看出來講什麼?講十二因緣。無明、行是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

現在果,愛、取、有是現在因,生、死是未來果。所以有人說,三世兩重因果,這

裏可以看到了。無明、行是過去因,造成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果,愛

、取、有是現在因,造成生死──未來果,這是兩重因果。

  唯識宗有一個說法,他說三世一重因果。怎麼一重因果呢?十因二果。無明、

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十種法都是因,生死是果。不過我們

不要管他,不管他三世因果、兩重因果,和一重因果,我們知道因果是有為法,經

上說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幻化的假相,其性皆空。既然其性皆空,你

何必爭兩重因果、一重因果呢?所以「若言過去因」,過去因,「而於過去果」,

在過去就生果,那不可能的。過去因生果,一定和現在未來和合,要不然不可能有

果。

  大家懂不懂?這個道理要打轉身啊!如果死於文下,不懂!過去無明行,一定

生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你們不懂的,可以想一想、發問。

  這三首偈如果你看不出它是十二因緣,講到三世二重因果,你看不出的話,沒

得其義理。你光從過去未來現在下功夫,空用文字功夫,不知它是什麼意思,那就

變成依文解義了。所以大家看經文要有深度。下面一首偈:

  「若言未來因,而於未來果,現在過去果,是則終不合。」如果說未來的因在

未來就結果、生果,那麼現在過去果就不能和合了。未來的因續生死,我們無量劫

以來生死不斷,就是這麼造成的。如果未來是未來,不到現在,那它怎麼叫未來?

正因為對待現在過去,才稱為未來啊!如果說未來的因在未來生果,那未來事實是

不可能的。未來生果,那麼過去現在的果就不能和合了。如果不能和合,有什麼毛

病呢?不能三世流轉。不與現在過去和合,你念佛總是未來,不得往生的果,你造

惡業也是未來,不會下地獄的,不合道理。

  「若言現在因,而於現在果,未來過去果,是則終不合。」要是說現在的因,

由現在結果,那它和未來過去不和合,不成立。

  大家看一看,我講的生住滅,和這個怎麼配合?大家先看一看。要是說過去因

生過去果,過去是滅,永遠是滅,不成立!不構成有為法。要是未來是因,未來是

果,是什麼?生。生沒有住沒有滅,也不構成有為法。要是說現在因生現在果,那

是住啊!不可能有住,沒有生沒有滅吧?所以說,四諦就是十二因緣。略說四諦,

廣說十二因緣,再廣說六度。                       

  「若言過去因,而於過去果,未來現在果,是則終不合。」這一偈有沒有不懂

的?不懂的可以舉手。下面一偈:「若言未來因,而於未來果,現在過去果,是則

終不合。」再下一偈:「若言現在因,而於現在果,未來過去果,是則終不合。」

他的用意啊!講十二因緣。如果你看不出來,那叫死於文下。「若因遍有果,更生

何等果?因見不見果,是二俱不生。」主要講四諦,以後三偈講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他這裏講三世兩重因果,唯識宗講三世一重因果。我們不管他,因

為什麼呢?兩重因果、一重因果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性空,所以

不管他。兩重因果也好,一重因果也好,都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才談

因果、三世,緣起性空,其性皆空。無性隨緣是有為,隨緣無性是無為。這說起來

就廣了,大家看看你自己能不能會到?如果你會不到,叫依文解義;會到有深有淺

。大家留神!我們再看一偈:

  【若不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假如因和果不和合,因怎麼能生果?這個很明顯,因不和果和合,因永遠是因

,怎麼能生果?要是生果,要和果和合啊!可是,假使生果和果和合也不對,所以

說「若有和合者」,因和果和合。假使說因和果和合,已經有果了,那不是它生的

,因果兩個法和合了嘛!因果和合,那說明已經有果了,有果怎麼能再生呢?所以

和合不生,不和合也不生。因為什麼原因呢?若生就是有為法。有為法是無常的,

無常的它不真實,不真實就性空嘛!我們再講一偈好了。

  【若因空無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 因何能生果】

  如果因要是空,沒有果,怎麼稱為因呢?金礦裏有金子,燒金礦能燒出金子來

,要是沒有因也能生果,木柴裏沒有金,應該你們燒木柴也能燒出金子來。你們煮

飯的時候燒出金子來了沒有?它和上一偈是一個道理,改一個方式講。所以因空無

果,不生。「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如果因有果,不空,當然不能生果,他

有了嘛!不是他生的嘛!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果不空不生 果不空不滅

   以果不空故 不生亦不滅

   果空故不生 果空故不滅                      

   以果是空故 不生亦不滅】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滅,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滅。」如果果法不空,不

空就有嘛!那它就不生。因為約相來講,怎麼叫生呢?本無今有謂之生。本來沒有

,現在有了,叫生。如果這個果法不空,它不是本無啊!所以說不生。約相來講,

暫有還無謂之滅。暫時的有,以後就無,叫滅。如果法不空,不是暫有啊!它不空

,不是還無啊!所以也不是滅。所以「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滅」。他的意思,前

面說不生,現在說不滅。有生就有滅,沒有生,當然沒有滅。這是先說不空,以下

講空。

  「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滅。」如果果空的話,就是本無。可是它不能變成今

有啊!所以不生。果空,它本來就是滅嘛!不是暫有,不是還無,所以不滅。前面

講不空,不生不滅;這半偈講空,也不生不滅。「以果是空故」,因為果空的話,

所以不生也不滅。這是從法說到不生,從不生說到不滅。

  有沒有問題的?沒有問題的,我們往下看:

  【因果是一者 是事終不然

   因果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 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異 因則同非因

   若果定有性 因為何所生

   若果定無性 因為何所生

   因不生果者 則無有因相

   若無有因相 誰能有是果

   若從眾因緣 而有和合生

   和合自不生 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從 緣合不合生

   若無有果者 何處有合法】

  「因果是一者,是事終不然。因果若異者,是事亦不然。」他這一偈是一起的

。以下半偈說它原因。「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因是能生,果是所生。如果

因果一時俱有,是一個,那麼能生就是所生。能生就是所生有什麼不對的呢?菜種

子是能生,青菜是所生,如果因果是一,菜種子就是青菜,沒這個道理。你們到市

場裏買青菜,買了菜種子來,沒這個道理。它是一個,講不通。

  再舉個例子。媽媽是能生,小孩子是所生,要是它是一個的話,媽媽就是孩子

,沒這道理的。這講因果是一,不合道理。那麼說起來,因果是差異,合道理吧?

也不合道理。

  「若因果是異,因則同非因。」因和果是一致的,不能有差異。下黃瓜種得黃

瓜,它是一致的,下蘿蔔種得蘿蔔。如果因和果是差異的,那應該下黃瓜種也得蘿

蔔啊!下蘿蔔種也得黃瓜啊!不合道理。所以因和果是一也不對,差異也不對。這

一偈是一起的,前面講它的原因來,因果是一,是事不然;因果若異,是事亦不然

。後面一偈講出原因來。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那也不合道理。像剛才舉的例子,菜種子是因

,青菜是果,如果它是一個,那菜種子就是青菜,沒這個道理。因果是異、差異,

也不對。差異法,蘿蔔種不是黃瓜果,黃瓜種不是蘿蔔果。要是差異也生的話,應

該種黃瓜得蘿蔔,種蘿蔔得黃瓜。所以這兩偈看出來,換個方式講,因果要是不空

,它不生不滅;因果要是空呢,還是不生不滅。因果要是一個,不生不滅;因果要

是差異,還是不生不滅。所以佛說無生法。我們看下面的:

  「若果定有性,因為何所生?」「因為何所生?」「因為」兩個字,不是詞。

它的意思是說因生不生呢?因不生。不可把「因為」兩個字連起來看。「若果定有

性,因為何所生?」定有性,它不空啊!生相是什麼呢?本無今有。定有性的話不

是本無啊!也不是今有啊!那麼因不生。「若果定無性,因為何所生?」如果果定

無性,無性是空嘛!不能變成今有啊!我們知道本無今有才是生相嘛!定無性,因

也不生。這是說有性、無性,皆不生。

  果不空不生,果空亦不生;因果是一,不生;因果是異,也不生。果有性不生

,果無性也不生。這麼說起來,一切法不生。所以下面就說了,「因不生果者,則

無有因相。若無有因相,誰能有是果?」一切法不生,沒有因相。沒有因相,怎麼

有果呢?

  這個地方,大家腦筋要活了。我問大家,有因有果沒有?誰知道?慧聞講!(

慧聞法師:因緣和合,因果無自性。)隨緣無性,沒因果;無性隨緣,有因有果。

有為即無為,無因無果;無為即有為,因果宛然。所以說,改變一個樣子講,無因

無果湛然,不礙因果宛然;因果宛然,不礙無因無果湛然。

  所以大家不要看它講無生,定執無生,錯了!講生,定執生,也錯了。什麼原

因呢?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了解到這個地步,你的心一片清

淨,一絲不掛,不塵不染。看下面的:

  「若從眾因緣,而有和合生。」假使說眾因緣和合有生,「和合自不生,云何

能生果?」果,和合有生,那不對。我們知道生相的基本原則是,本無今有。要是

和合就生出新東西來,那你用辣椒炒白菜生出黃瓜來,沒有那個道理。和合法不生

嘛!辣椒炒白菜,白菜沒生,辣椒也沒生。不可能用辣椒炒白菜,裏面生出黃瓜來

,沒那個道理。法和合還是法,沒有生。那麼它自己都不生,怎麼能生果呢?

  大家看出他的路子來了沒有?他說的不生,無生法。無生法是什麼?中論是性

空宗,他解釋性空的。所以「若從眾因緣,而有和合生,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

?」

  我問個問題,你們要答,不答我點名。和合不生,那為什麼男人和女人和合生

小孩子?誰能答?慧悅答!(慧悅法師:他還是無生啊!因為父母本身就是無生,

怎麼能生小孩?)

  還有誰能答?(惠謙法師:錯覺。)對了!錯覺,假相。因為男人是不是細胞

?既然是細胞,男人空;如果男人不空,沒有細胞,還有男人。女人也空,他是細

胞嘛!如果他不空,沒有細胞還有女人。小孩子也空,因為小孩子也是細胞嘛!沒

有細胞就沒有小孩子。爸爸、媽媽空,生小孩子也空,怎麼有生?這是約性空方面

講。細胞現媽媽相,細胞現爸爸相,細胞現小孩子相,這是什麼?(惠義法師:相

假。)欸!相假。相假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性空就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大家了解這個道理,就會懂中論了。你們看中論不懂,就是不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大家腦筋要活啊!他說空,你知道不空;他說不空,你知道空。不相信,

我們看下一偈也是一樣。「是故果不從,緣合不合生,若無有果者,何處有合法?

」法就是果法,根據以上所講的道理,果不從因緣合、因緣不合生,這說明一切法

不生。華嚴講過,法非和合不和合。這麼說起來,就沒有果法了。所以他說,何處

有合法?一切法空嘛!你不了解,執著有。

  我問大家,一切法空對不對?慧洵講!(慧洵法師: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一切法空,是無為法。一切法不空,對不對?那是有為法。有為無性是無為,無為

隨緣是有為。你不可定執有為,不可定執無為。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嘛!怎麼會到無有定法?這法怎麼會?怎麼證?以無住心契無相法,就會到了。

  今天時間到了。                           

 

 觀成壞品第二十一

  外人就問了,世間法都有壞敗相,因為什麼呢?世間法都是無常的。我們知道

,法有住,住的前端是生,住的後端是滅,就是無常相。由於它壞,就證明有法,

這是反駁龍樹說,你說一切法空,不對!

  龍樹後面用偈頌回答:

  【離成及共成 是中無有壞

   離壞及共壞 是中亦無成】

  我先大略把這首偈的意思講一講,再講到成壞的關係。「離成無有壞」,它是

對待而假立的。共成,就是壞和成一時共,離開共成也沒有壞。反過來講,成是壞

之成,「離壞及共壞」,也沒有成。他的意思是說,成是壞之成,壞是成之壞。

  這個不舉譬喻,大家不容易懂。好比生死,沒有生,怎麼會有死?對生而立死

,對死而立生,它相待而有,假立的。這是佛法的根本。

  我們舉生死的例子,恐怕大家還不懂,我們繼續舉例子。上下東西南北四維,

對待假立,沒有。上是對下而假立,下對上而假立,如果沒有下,怎麼會有上呢?

如果沒有上,怎麼會有下呢?比如,東對西立東,如果沒有西,怎麼會有東?西是

對東而立的。對南而立北,對北而立南,都是假立的。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沒有定

方。所以虛空界沒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可是話又說回來了,虛空界,無處不是十方。所以,你是要說西方,十方皆是

西方;說東方,十方皆是東方。可是它沒有,沒有定方謂之東方,沒有定方謂之西

方。所以說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道理大家懂不懂?不懂的舉手



  假立的東方、西方,誰假立的?唯心所造。你認為這兒是東方,它自然有西方

,有南方,有北方、上下。你認為那點是西方,又有四維上下。你往這兒一站,它

自然有十方;你往那兒一站,又有十方,都是唯心所造。這個道理,大家懂不懂?

  再說,過去、未來、現在,沒有。過去,是未來、現在的因緣所成,沒有過去

。要是有過去,沒有未來、現在,也有過去,不可能。現在,沒有。現在是未來、

過去形成,沒有未來、過去,就沒有現在。未來也是一樣,是過去、現在形成,沒

有。說過去,說現在,說未來,假立。

  這個法,你說這點是東方,一切法為伴;那個地方是東方,一切法為伴。這是

佛法的一法為主,法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

  對待而有,空的。譬如說對下方,有上方。不待下方,沒有上方,上方空;下

方是待上方而有,不待上方,沒有下方,下方空。這麼說,十方三世皆空。   

  說東方,東方假立;說西方,西方假立;說過去,過去假立;說現在,現在假

立;說未來,未來假立。十方三世皆假。

  這麼說起來,你們大家認為的空間、時間,皆空;空間相、時間相,皆假。有

誰不同意,可以說。這麼說起來,說東方的時候,一切十方皆是東方;說西方的時

候,一切十方皆是西方。南北四維上下也是一樣。這是什麼道理,誰知道?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

  我們不能再說了,因為再說就無量無邊。把它收回來,還講本題。大家懂這個

道理,是不是「離成及共成,是中無有壞。」你想通了沒有?根據這個道理,「離

壞及共壞,是中亦無成」。

  我所說的,是不是都是事實啊?沒有一句假話。大家不知道,什麼原因?法不

迷人人自迷。你被貪瞋癡迷住了。

  這是根本,第一偈:「離成及共成,是中無有壞,離壞及共壞,是中亦無成。

」大家懂了這一偈,徹底了解,以下好講。你要是不了解,下面就糊塗了!

  不妨礙有十方、有三世,都是假立。大家想通了,是不是其中有個道理沒有動

?想通了沒有?十方歷然,不動湛然;不動湛然,十方歷然。三世歷然,不動湛然

;不動湛然,三世歷然。大家體會到那個不動了吧?那個不動是誰啊?妙湛總持不

動尊。

  雖然不動,可以普現十方;雖然不動,可以現八相成道;雖然現八相成道,可

是無佛無眾生,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我們說它是什麼呢?說它是佛的法身。

是不是你的法身啊?你說是佛的法身,忘掉你自己了。你也是不動,不過你是業報

,往來生死;雖然往來生死,還是不動。眾生無量劫來,生死不斷;無量劫以後,

還是生死不斷。生死怎麼來的?有那個不斷,就有生死;如果沒有不斷,沒有生死

。可是話講回來,那個不斷,不生也不死。這個道理就是說,不斷湛然,生死宛然

;生死宛然,不斷湛然。

  大家不要小瞧,你如果真能證到生死宛然不動湛然,不動湛然生死宛然,你解

脫了。學佛人用功在什麼地方?就在這裏。上根人會到此法,常六道常法身,那是

佛。我們呢?常法身常六道。大家都是法身啊!生死不斷,不斷是你大德的法身,

你證不到,沒辦法。這要下大功夫,非小力者所能為。

  眾生不信真理!譬如我舉個例子。十方皆空,大家相信吧?你信得過信不過?

三世皆空,橫說十方,豎說三世,這是橫說橫空,豎說豎空,你為什麼不相信呢?

再換個樣子講,十方皆假,三世皆假,橫說橫假,豎說豎假。沒有假話吧?這個法

,不了解的太多了。你如果信得過,跟著來!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信不過的話,那

沒有辦法。

  空,無生無滅;假,無生無滅。橫說橫無生,豎說豎無生;橫說橫無滅,豎說

豎無滅。你想一想,人都追求真理,這是不是?無生則無成,無滅則無壞。觀成壞

品,不過講生滅就是了。

  唉!我也沒力氣了,不多講了。其實你聽明白了,不需要我多講,你就得到益

處;聽不明白呢,我講千萬語,廢話!對你毫無幫助。世間人不知道空間空,時間

也空,生出很多戲論來,有名無實。中論就是破戲論。

  好!現在我們往下看。

  【若離於成者 云何而有壞

   如離生有死 是事則不然

   成壞共有者 云何有成壞

   如世間生死 一時俱不然

   若離於壞者 云何當有成

   無常未曾有 不在諸法時】

  「若離於成者,云何而有壞,若離生有死,是事則不然。」離成沒有壞,這個

道理是什麼呢?離開成沒有壞,沒有滅。好比說,離開東,沒有西;離開西,沒有

東,一個道理。                             

  「成壞共有者,云何有成壞,如世間生死,一時俱不然。」成壞不可能共有,

它體性相違。好比說,生死不可能同時。再譬如說,東西不能俱有。恐怕大家就不

明白了。不是對東才有西嗎?不對東,西方空。東也沒有啊,對西才有東;不對西

,沒有東,東西皆空。南北四維上下也是這個道理,皆空。所以不能一時俱。好比

說東、西相待假立,沒有相待,不可能現假相。我們趕緊再講一偈:

  「若離於壞者,云何當有成?」離開壞也沒有成,因為它對待生的。「無常未

曾有,不在諸法時。」他這偈頌,他這句話是這麼講的──「無常未曾不在諸法時

」,一切法皆無常,離開無常,沒有常。好比說,離開生滅,沒有不斷。所以這半

偈講:「無常未曾不在諸法時」,這是它的意思。你不可把它分兩段,分成兩段看

,就壞了。一切法皆是敗壞相,皆是無常。

  我們以前講過,本無今有謂之生,今有暫停謂之住,住有前後謂之異,暫有還

無謂之滅。一切法皆是這樣,生住異滅,無常的。沒有一法,不是無常,所以離開

無常,沒有法。所以他說:「若離於壞者,云何當有成,無常未曾有,不在諸法時

。」

  好,休息了!

  大家聽懂以後,下功夫!要慧解立行。如果不立行,不了生死。從那裏立行呢

?生死宛然,可是不動湛然啊!所以諸佛常六道常法身。雖然不動湛然,可是生死

宛然啊!你落入這一半,成為眾生,所以你常法身常六道。大家各自用功!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

  【成壞共無成 離亦無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當有成】

  我們首先知道,成壞它對待生的,對壞才有成,對成才有壞。好比說,對上才

有下,不對上,無所謂下,下空;對下才有上,如果不對下,沒有所謂上,上空。

對下,說有上,上是假立;對上說有下,下是假立。實在說起來,就是中論所說的

法性空、法相假。一切法皆如此。什麼原因呢?我們上次說過,時間、空間的例子

皆如此。今天改變個方式,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就空。因緣生,

現相假,就假。一切法皆如此。

  拿人講吧!人是細胞因緣所生,他就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空。人的現相,細

胞因緣現的相就假。大家記住這個原則,凡是多事所成的法,必定空。大家想一想

,沒有一法不是多事所成。多事所成的法,稱為有為法。有為法有三相:生、住、

滅。生住滅法必定無常,無常法必定沒有實在,所以空,生住滅法所現的相就假。

  我今天把這個法反覆地和大家講,大家應該觸類旁通,聞一知十,不可死於文

下。生住滅法就空,空就是無為;生住滅法相假,假就是有為。空,無為法能隨緣

,就是有為;有為法無性,就是無為。大家看到一切法要如此認識。所以我上次說

過,時間、空間皆空,時間、空間皆假,什麼原因呢?空間多事所成,所以空間是

假,是空;時間也是多事所成,所以是空,是假。

  懂這個道理以後,他這個偈就容易懂了。「成壞共無成」,成和壞對待假立,

不能共。各位想一想,好比上方、下方,對待上方才有下方;對待下方,才有上方

,上、下二法沒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家認識這個法的時候要不取

於相,如如不動。我們不能說上方、下方共有,那不成對待,沒有的話。所以「成

壞共無成」。大家知道,這個成就是有為法。

  「離亦無有成」,誰知道為什麼原因「離亦無有成」?離開下方,沒有上方,

無有成。離開上方,無有下方,無有成。所以說「離亦無有成」,共和離皆沒有成



  「是二俱不可,云何當有成。」下面一偈就了解了。「共無成」容易了解,「

離無成」就難以了解了。

  我舉個例子,「成壞共無成」,成和壞相矛盾的,不能一時共,容易了解。可

是「離亦無有成」,成壞相離怎麼無有成?這個原則就難以了解了。

  要了解這個法,還有一個方便可了解它。知道它是依他起,就知道共無成,離

也無成。知道這個法相對待,成壞共有,失去對待,所以沒有成。離呢,不相對待

,當然沒有成。這個就是我告訴你們大家的,會這個法的兩個層面。

  外人先問。他說一切法,佛說有生住滅,生住滅是無常的,無常就是盡壞。無

常法一定有盡壞兩個東西,無常法生住滅一定相續。怎麼相續呢?生,本無今有叫

生,有相暫停叫住,住有先後叫異,暫有還無叫滅。這說明了生住滅相續的,相續

不斷叫沒盡,它生住異滅相續沒盡,因為它沒盡,所以它成。生住異滅盡了,所以

叫壞。這是外人辯論提出理由。

  龍樹回答:

  【盡則無有成 不盡亦無成

   盡則無有壞 不盡亦不壞】

  「盡則無有成」,盡是空,怎麼會有成?空法不會有成,有成不是空,就不是

盡。所以他說「盡則無有成」。「不盡亦無成」,不盡還存在嘛!怎麼再成?所以

他說「不盡亦無成」。「盡則無有壞」,要是總說,壞是成處壞,有成才有壞嘛!

既然盡沒有成,不盡亦沒有成,沒有成怎麼有壞?再還有一個說法,盡是空,空怎

麼有壞?所以「盡則無有壞」。「不盡亦不壞」,不盡是定性有,定性有怎麼是壞

?所以才有這首偈。

  外人又辯論了,他說沒有成壞,可以!可是法是有的。法相是有為嘛!是有的

。龍樹說:

  【若離於成壞 是亦無有法

   若當離於法 亦無有成壞】

  「若離於成壞,是亦無有法。」離開成壞,沒有法。所謂成,是法成啊!所謂

壞是法壞,所以離開成壞,沒有法啊!譬如說,離開人,沒有生死,有人才有生啊

!有人,人壞為死。生就是所謂成,死就是所謂壞,所以離開成壞,沒有法。

  「若當離於法,亦無有成壞。」離開法,沒有成壞啊!好比說,離開人那有生

?假使離開人,那個生是什麼東西?離開人,那有壞?好比離開人,那有死?你說

他沒有,他假立;說他有,他性空。

  【若法性空者 誰當有成壞

   若性不空者 亦無有成壞】

  「若法性空者,誰當有成壞?」法性空,沒有成沒有壞。法性空,成也空壞也

空。成空不得謂之成,空不得謂之壞。這是龍樹歸向性空。          

  「若性不空者,亦無有成壞。」我們從兩方面講。假使性不空,定法,定法怎

麼有成?既然定法了,定性有,不待更成。定性有,自然不是壞。再一方面講,法

性不空,就是相假,相假不空,是為假現有。佛法稱為假有,或妙有,或幻有。相

假,相假怎麼有成?它是假的嘛!相假怎麼有壞?假的沒有啊!沒有怎麼有壞?

  大家有問題的沒有?沒問題,往下看。

  【成壞若一者 是事則不然

   成壞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成壞若一者,是事則不然。」成壞不能是一個,我們不能說成就是壞,壞就

是成。不能說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不能是一個。所以他說「成壞若一者,是事則

不然。」沒這回事。成壞相對待而立,好比對待東方有西方,不對待東方,宇宙之

間沒有所謂西。既然對待東方才有所謂西,那換句話說,宇宙之間無處不是西。無

處不是西,是假立;沒有西,是性空。既然一切法皆對待而立,假即空,空即假。

所以心經講,色即空,空即色嘛!

  你認識這個法,有個原則,不取於相。取相就糟糕了!著假相為實,唯識宗說

是遍計執。知道一切法皆依他起無自性,就是圓成實。既然一切法對待而立,所以

說成壞要是差異的話,是事不然。差異的話,就有成、有壞,壞和成沒有關係,成

和壞沒有關係,那不可能的。好比說,東和西沒有關係,西和東沒有關係,講不通

。所以他說成壞若異者,是事亦不然,都不對。

  【若謂以眼見 而有生滅者

   則為是癡妄 而見有生滅】

  這是外人的辯駁。他說,你說沒有成沒有壞,可是我眼看見有生有滅啊!龍樹

說,那是癡妄法。怎麼知道呢?諸法緣起性空,性空怎麼有生滅?你看見有生滅,

受你眼所騙了。性空隨緣,假現有。法相是假,怎麼有生滅?從兩邊說起來,空邊

說,沒有生滅,假邊說,還是沒有生滅,你看見有生滅,愚癡啊!虛妄的。

  大家要認識清,我們眼看見的,往往受騙。譬如我舉個例子,房間裏十盞日光

燈,燈光是不是一個?你執著一個,不對!執著多個,也不對。實在是什麼?十盞

日光燈,每一盞日光燈都遍滿,似一,好像是一。你不相信,十盞日光燈滅掉一盞

,就暗下來。暗下來以後,你看它還是一盞日光燈,什麼原因呢?每一盞都遍,它

燈光遍而似一。

  所以大家遇到事情,多用智慧,我們人被六根所騙。見,被它騙,沒有見啊!

見不在眼,不在色塵,不在識。聽,被它騙,聽不在耳根,不在聲塵,不在耳識。

聞嚐觸念,皆是一樣。

  大家了解這個道理,唉!我們是不是被見聽聞嚐觸念所騙啊!你天天因為這個

見聽聞嚐觸念生歡喜心,生懊惱心,那叫虛妄上加虛妄。大家應該覺悟。所以「若

謂以眼見,而有生滅者,則為是癡妄,而見有生滅。」

  我們大家應該覺悟,你如果覺悟的話,逐漸逐漸開展,那了生死。迷於六根六

塵六識,那是生死路。大家各自用功,往這兒下功夫。

  奉勸大家,只求做事,不求名聲。好名聲對我們一點用處也沒有,了生死是真

的。

  今天時間到了,大家休息吧!下課。

  (另一天)很久沒講中論了,大略地提示提示。這品叫成壞品,大家聽過十玄

門,這是一個道理。成是什麼呢?一切即一,叫成;什麼叫壞呢?一即一切,各住

自法,叫壞。我們這麼講,大家不懂,一定舉例子,大家才知道。

  好比房子,鋼筋、水泥,一切建材造成一個房子,叫成。一個房子分析開,各

住自法:鋼筋住鋼筋,水泥住水泥,沙住沙,水住水,一切建材各住自法,假名叫

壞。

  再說一句,總相叫成,別相叫壞。房子譬如說是總相,假名叫成;一切建材:

鋼筋、水泥……等等,各住自法的時候,是別相,這個假名叫壞。所以成壞是相,

不是性。性是空性,就沒有所謂成壞了。所以,以別相望總相,假名叫成;以總相

望別相,假名叫壞。所以成壞唯是假名。

  一般認為成是什麼呢?成就是生,壞就是滅,所以講成壞,必須講到生滅。我

們也知道了,生滅者相,生滅唯是假名。了生死,就是了解生滅,了脫生滅。從那

兒下手呢?三業──身口意。了解則無惑,了脫則無業,這就是那下手處。從那兒

開始呢?戒定慧。生滅叫有漏法,戒定慧是三無漏學。

  希望大家逐漸深入,了解以後,下手用功。大家出家學道,所為何事?不過這

個問題就是了。現在我們看經文。

  【從法不生法 亦不生非法

   從非法不生 法及於非法】

  「法及於非法」,這個「於」可能錯了。於當「同」字講,應該是「與」,大

家查一查。他這首偈破生,破生就是破成。沒有生就沒有滅,沒有滅就沒有壞,我

們可以說,他從根本上破成壞。「從法不生法」,為什麼不生?法性空嘛!

  或者有人說:「你剛才不是說嗎?生滅是從相上講。」法相假嘛!假不是實在

的,不是實在的,還是空。所以學佛,知道相假性空,稱之為見性。因為法性空,

空怎麼生法?空不生嘛!「亦不生非法」,不生法,當然也不生非法了。    

  「從非法不生」,這半偈講非法不生,他意思是說非法也是空,性空。非法不

生是什麼呢?不生「法及於非法」。非法不生「法」,也不生「非法」。

  大家了解這首偈重點在那裏?為什麼法不生,非法也不生?因為法與非法皆是

性空。大家千萬不要迷惑,說性空不生,相可以有生滅。相是假,假沒有實在的,

沒有實在的,還是空啊!所以性空,相也空,所以學佛叫入空門。你如果能見到這

個東西,稱之為見性。見性有四種人:信、解、行、證。信解兩步,是天台講的藏

通,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事,著於言教;理,上通於別圓,下通於藏教。

  華嚴宗講文義,文就是言教,義就是理。他根據這個標準,分判五教。小是小

教,始是大乘始教,終是大乘終教,頓教,圓教。大家記住,他有個標準:得文不

得義,得其文字相,得其言教,不得義理,這是小;得文,又得一分義,這是大乘

始教;得文,又得具分義,大乘終教;得義,絕言,沒有話說,頓教。文隨於義,

義隨於文,文義相隨,義無以自顯,藉文而顯;文無以自立,以義而立,這是圓教



  不管天台家、華嚴家,總而言之,都是無生法。無生是性,生滅是相,相假性

空,總而言之,歸之於空。我說的這段話,是佛教的根本。大家對這首偈,沒問題

了吧?沒問題,我們看下面的。

  【法不從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從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這是說無生法。我問大家,為什麼法不從自生,也不從他生,也不從自他生?

誰知道?有沒有知道的?很簡單,說破了一個錢也不值。法性空,空怎麼生?自空

嘛!怎麼生?也不從他生,他也空啊!所以不生。不從自他生,自不生,他不生,

兩個都不生了,自和他加起來,還是不生啊!這麼說起來,自他共都不生,再沒有

原因了。所以說「云何而有生」。

  從另一個角度看,相假。相假沒有實在,沒有實在的生不生?自沒有實在,所

以不生;他沒有實在,所以不生;自他共沒有實在的,所以不生。沒有實在的,什

麼道理?因緣生,沒有自性,所以沒有實在。

  我舉個例子,說我明明看見爸爸、媽媽生小孩子嘛!你怎麼說不生?小孩子是

不是因緣生?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緣生?什麼因緣?都是細胞因緣。因緣生法,沒

有自性,沒有自性就空。說起來,依理推尋,爸爸空,媽媽空,小孩子也空,你總

不能說,空和空加起來生空吧?誰要是有問題可以提出。

  外人提出意見了,他說:我明明看到有所受法嘛!譬如說眼根能見能受,色塵

所受。耳根能聽能受,聲塵所受。鼻根能聞能受,香塵所受;舌根能嚐能受,味塵

所受;身根能覺能受,觸塵所受;意根能知能受,法塵所受。外人說,明明有色聲

香味觸法嘛!你怎麼說空呢?龍樹回答了:

  【若有所受法 即墮於斷常

   當知所受法 為常為無常】

  色聲香味觸法有一個特性,生滅。色有生滅,聲有生滅,香味觸法皆有生滅,

生就是常,滅就是斷,所以他說這個所受法──色聲香味觸法,墮於斷常。因為色

聲香味觸法所受法,有常有無常嘛!生是常,滅是無常,所以他說「當知所受法,

為常為無常。」

  大家如果你有因緣能聽這個道理,趕緊慧解立行!因為佛道久遠,無常迅速。

你這一生轉眼就過,來生失掉正念,就危險了。不要每天做些不急之務,要知道為

生死大事努力。古德有一句話,生死未了,如喪考妣,悲痛不已!你天天做些無常

事情,唉!實在可憐。有一天,無常大鬼到來,後悔就來不及了。

  我們現在生活,生活在刀刃上啊!要知道可怕啊!所以認清問題,什麼是無常

?人我是非,無常;名利,無常;財色名食睡,無常。唉!奉勸各位,切實覺悟,

你如果有一點覺悟了,才深知道慶幸!那叫大丈夫。我們努力,努力什麼東西?就

在這一點。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外人就辯論,就說了:

  【所有受法者 不墮於斷常

   因果相續故 不斷亦不常】

  「所有受法者」,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不墮於斷常」,為什麼不墮於斷常呢

?因為「因果相續故」,所以「不斷亦不常」。因滅果生,所以不斷不常。這首偈

是外人所說的,下面是龍樹菩薩破他。

  【若因果生滅 相續而不斷

   滅更不生故 因即為斷滅】

  「若因果生滅,相續而不斷。」假如說因果相續不斷的話,「滅更不生故」,

滅法不生嘛!好比火滅不能再燒嘛!「因即為斷滅」,你說因滅果生,因滅就是斷

滅,滅法怎麼能生果呢?所以你主張有因果生滅,不對。你的意思是因滅果生,如

果因滅了,他和果沒有關係嘛!果生不生和他沒有關係,那麼說因就是斷滅,怎麼

能相續?下面一偈講:

  【法住於自性 不應有有無                      

   涅槃滅相續 則墮於斷滅】

  「法住於自性,不應有有無。」法假如住於自性,自性有,「不應有有無」,

有無是無常,「不應有有無」就是常。法假使有自性的話,就是常,常邊。「涅槃

滅相續,則墮於斷滅。」怎麼叫涅槃呢?不生不滅叫涅槃,不生不滅就沒有相續了

,沒有相續就是斷。你所說的,不過墮斷邊、常邊就是了。「不應有有無」是常,

因為有無是無常嘛!「不應有有無」就是常,涅槃沒有相續就是斷。

  外人執著了,他說初有滅,才有後有生,這就是相續。下面龍樹回答:

  【若初有滅者 則無有後有

   初有若不滅 亦無有後有】

  「若初有滅者,則無有後有。」一般的觀念,人死了投生畜生,人為初有,畜

生是後有,這叫受後有。可是初有要是滅了的話,怎麼有後有?他滅了嘛!不可能

有後有。

  外人又說了,後有者,因為初有沒滅,才有後有。他後半偈就說「初有若不滅

,亦無有後有。」我問大家,誰懂這個道理?初有不滅,也沒有後有,什麼原因?

譬如說人死投生畜生,人沒滅,人沒滅還是人啊!怎麼有後有呢?       

  所以滅了沒有後有,不滅也沒有後有。滅了,滅法不生,不可能有後有。你要

是說他初有沒滅才有後有,可是初有還沒有滅,那還是初有。人死投生畜生,初有

沒滅還是人,怎麼有後有?

  中論,他不過是文隨於義,義隨文,文義相隨。今天我們講到這裏,不能再講

了。

  大家了解這個道理,趕緊慧解立行,時不相待啊!一生轉眼就過了,不要認為

我年輕,靠不住啊!墳裏埋著死人,不是只埋著老人啊!及早覺悟,及早覺醒。現

在下課!

  【若初有滅時 而後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 生時是一有】

  外人聽說初有滅,沒有後有;初有不滅,也沒有後有。因為初有滅了,滅法不

生,所以沒有後有;初有不滅呢,還是初有,當然不是後有。他辯論說了,我說啊

!不是初有滅生後有,也不是初有不滅生後有,我的意思是說初有滅時就生後有。

他是根據什麼?譬如一粒穀種在田裏,穀爛的時候,芽就生了。芽成熟的時候,稻

桿就生了;稻桿漸漸老死了,新穀又生了,所以他主張「滅時後有生」。

  龍樹說,假使說初有滅時後有生。那麼初有滅了,這個有滅了是一個有,後有

生了又是一個有。所以他說,如果照你這麼說,滅的時候是一個有,生的時候又是

一個有,兩個有怎麼不對呢?要是兩個有,後有生和前有滅,沒有關係嘛!

  外人說,我明明看到稻穀爛了芽生,芽成熟了稻桿生,稻桿老死了新穀生。我

眼見的嘛!這是說明生和死是一時啊!龍樹又說了:

  【若言於生滅 而謂一時者

   則於此陰死 即於此陰生】

  要是照你那說法,生和滅一時具,那麼說起來,你在人的五陰死了,就在人的

五陰生,沒這個道理的嘛!人死為鬼嘛!沒有說,人死還為人的。

  講到這兒,我們先了解,外人錯在什麼地方?誰知道?他錯在有法,墮於有法

。墮於有法,不知道兩個法──第一個不知道性空,第二個不知道相假。現有是相

假,他不知道。龍樹就用性空、相假破他,大家要掌握這個要點。古德根據這個道

理,若以性空破的時候叫奪破,以相假破的時候叫縱破。這好像是吉藏大師說的,

吉藏大師發現這一點。所以人死為鬼,不可能人死還為人啊!我們看最後一偈:

  【三世中求有 相續不可得

   若三世中無 何有有相續】                     

  這句話要這麼說,三世中求有的相續不可得。他把它分成兩句話講了。「若三

世中無,何有有相續?」為什麼說三世中求有相續不可得呢?三世是過去世、現在

世、未來世,我們看看三世有有沒有?過去世,不可能有有,因為有已經滅了,過

去已滅嘛!未來世,有還沒有生啊!也不可能有有。那是不是現在世呢?誰知道現

在世有沒有?一般人迷惑,認為現在世有有。我說現在世沒有,你就發生疑問了,

不依理推尋。現在怎麼成功的呢?是由過去、未來表現出現在來啊!既然現在是過

去、未來成的,過去沒有,未來沒有,沒有成其現在,現在當然也沒有。沒有有,

怎麼能相續呢?所以說,三世中求有相續不可得。

  或者有人有疑問,說我們命終以後往生西方,那怎麼解釋?往生西方是空,空

是無生。古德有明白這一點的說,往生是無生,無生是往生。你如果不了解這一點

,就不知道為什麼往生是無生,無生是往生。往生證無生法,無生法就是無生。所

以古人又說,往生西方,直入無為。

  今天這品最後三偈,我們講到這裏,講完了。最後他說,三世中沒有,何有有

相續?有相續,那是你的錯覺,你的見啊!大家要慧解立行,三世中沒有,沒有相

續,那生死,什麼生死?你要相信,生死即無生死。生死隨業的因緣而有,業性本

空由心造。業性本空所以無生死,無生死而落入生死。怎麼落入生死?造業。你隨

著業的因緣流轉六道,因為無生死輪迴六道,所以常法身常六道。雖然輪迴六道,

還是法身,常六道常法身。

  你初步要信,進一步求解,再慧解立行,以行取證。了生死、成佛道這條路,

我記得上次講過了,這路怎麼走?佛已經告訴我們了,戒定慧三無漏學嘛!勤修戒

定慧,息滅貪瞋癡,漸漸地得定。什麼定呢?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

三昧。你們天天糊塗,天天要求,不得三昧。我們修念佛定,藉佛功德,藉佛的佛

號功德,求得這個定。壞在你尋求上了。初初介爾心沒有罪,一尋求,完蛋了!有

尋求不斷,有兩條路:一條清淨,一條染污。尋求不斷,一定生決定,決定了以後

,又出現兩條路,染和淨。最後等流,你如果修清淨法,清淨等流,很好!染污等

流,就是生死了。

  我和大家講的,大家一起努力,連我也是一樣。這裏邊雖有關卡,只此一鑰,

雖有關卡,這是一把鑰匙。這三首偈大家還有疑問沒有?有疑問的可以提出,你們

要徹底了解。下面我們看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大家要是懂了這個道理,這是條線索,希望大家不要失掉了,捉緊線索,好好

辦道,苦幹一場!你不相信想一想,你爭你奪你求,都和它沒有關係。你如果找不

到這個線索,那沒有話講;你找到了,不要失掉了。             

 

中論講記卷第四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下面卷四,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外人就問了,你說一切法空,說的頭頭是道,

可是佛實在有吧!要不然你怎麼學佛呢?如來實在有的,他不空吧!下面龍樹破他



  【非陰不離陰 此彼不相在

   如來不有陰 何處有如來】

  「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這是說如來不是陰,陰是五陰,可是也不離五

陰。因為如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五陰是有生滅來去,所以不是五陰。可是也不

離五陰,五陰以外不能有如來,五陰以外是什麼東西?斷滅的,所以不離五陰。

  這個法你怎麼理會呢?誰知道怎麼理會呢?怎麼非陰不離陰呢?你想一想,運

用運用你的腦筋!想一想還是不離性空相假啊!隨緣無性,非陰;無性隨緣,不離

五陰。所以他說「此彼不相在」,此是如來,彼是五陰,不相在。你要了解這句話

,還要從性空相假去會。中論雖有千言萬語,不離其宗啊!如來性空,五陰性空。

怎麼如來性空呢?不見一切法,即名見佛。五陰,五陰皆空。你這麼會的話,就會

到了。還有個會法也可會到,如來不生不滅,五陰生滅。有不生不滅,就沒有生滅

;有生滅,就沒有不生不滅,不相在。

  不過,你看經文要文義雙會。他這裏頭雖有其理,沒有其文。你會呢,雖然沒

有其文,要會有其理。要不然的話,就是你的見。這半偈大家都了解了吧!切實了

解它。

  後面半偈「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如來不生不滅,五陰生滅,所以他說

「如來不有陰」。沒有五陰,那裏有如來呢?它這個意思,說如來是法身。經文上

有很多地方單提如來的時候是講法身,譬如說,如來、應供、正遍知,如來是法身

,應供是報身,正遍知是化身。這可能說三身、三德都是它。「如來不有陰」,換

句話說,法身沒有生滅。

  既然如來不是五陰,抽象的,沒有。世間法說抽象,佛法說斷滅。如來沒有五

陰是斷滅。他這裏有講出來了,誰看出來了?譬如第一句「非陰不離陰」,隨緣無

性,非陰;無性隨緣,不離陰。這樣才不落斷滅。所以看到中論經文,要依理推尋

;如果不依理推尋,只得文字,不得其意思。下面看第二偈。         

  外人主張,他說五陰和合有如來。龍樹就說:

  【陰合有如來 則無有自性

   若無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假使說照你的說法,五陰和合有如來,那這如來沒有自性,和合才有。可是那

不對啊!假使如來沒有自性,怎麼會因他有呢?因為如來沒有自性嘛!我們為了了

解,所以舉緣起的道理和大家說明。五陰和合有如來,那就說明五陰未和合的時候

沒有如來,假如沒有和合的時候沒有如來,五陰──色受想行識,色裏頭沒有如來

,受裏頭沒有如來,想裏頭沒有如來,行裏頭也沒有,識裏頭也沒有,那一定的嘛

!等著五個和合起來才有。可是五個沒有,和合起來怎麼會變成有?譬如說,你沒

有錢,我也沒有錢,他也沒有錢,你我他和合起來變成有錢,沒這個道理。

  所以假使五陰和合有如來,他沒有自性。如來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是空的。如

果沒有自性,「若無有自性,云何因他有?」如來沒有自性是空的,怎麼因為他而

有呢?

  大家運用運用腦筋,這句話的意思你懂吧?沒有自性,空的。怎麼他能生空呢

?世間人迷惑在這個地方。那是什麼東西?相假。執空為有,執假為真。世間法很

多人,都迷惑在這個地方。                        

  不相信,我舉個例子,男人可以生小孩子吧?不可能。女人可以生小孩子吧?

不可能。男女結婚生小孩子,是不是?那麼這小孩子有自性沒有?小孩子要是有自

性,不必藉爸爸、媽媽的因緣,沒有自性是空的,那你上當了!執假為真了。小孩

子沒有自性是空的,怎麼因爸爸、媽媽而生呢?那你受騙了,世間法就是騙你的。

  今天講到這裏,時間到了。我本來想再和大家解釋解釋,沒有力氣了。大家看

經,記住!得其文義,得其理,那才夠。他本來是文隨於理,理隨於文嘛!得文不

得理,不對;得理不得文,不對;文義相隨,那才對。唉!休息了。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

  【法若因他生 是即為非我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來】

  「法若因他生,是即為非我。」這是從上面來的。上面一偈「陰合有如來,則

無有自性;若無有自性,云何因他有?」法要是因他而生,一定沒有自性,有自性

不必因他而生。所以他說「法若因他生,是即為非我。」沒有自性就是非我。「若

法非我者,云何是如來?」因為上面那首偈講如來是從五陰生的,如果從五陰生的

就沒有自性了,沒有自性就非我。要是非我的話,怎麼叫如來呢?如來是我,如來

是什麼?涅槃四法:常樂我淨,如來得大自在,所以是我。眾生不得我,眾生執我

,執著我,不得自在。假如非我的話,怎麼會是如來呢?因他而生,應該是他性啊

!怎麼是自性?所以法是因他生,就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非我。

  【若無有自性 云何有他性

   離自性他性 何名為如來】

  沒有自性,也沒有他性,什麼原因呢?他性對他性而言也是自性,所以說沒有

自性,也沒有他性。離自性、他性,什麼叫如來呢?外人的見解,如來是自性,五

陰是他性。所以離開自性、他性,沒有如來。這是什麼道理呢?大家記住!無性隨

緣,隨緣無性。無性隨緣有,隨緣無性空,引申涵義說起來,以法身望報化是有,

以報化望法身是空。所以性空宗講空,有呢?相假。大家記住這個原則。

  這時外人先有意見提出。他說,那麼說起來,非陰不離陰是如來,是不是如來

不因五陰而有呢?先五陰而存在。這是一般執著有法的錯誤。執著有法的,先有甲

,不對;先有乙,不對;甲乙同時有,也不對。中論就提出「先後共皆無」嘛!

  什麼道理呢?他對待而立的,對待而立是空的,所以是性空。對待而立,是假

的,所以假有。我們舉個例子說,對待西而有東,不對待西,沒有所謂東;對待東

而有西,不對待東,沒有所謂西。這麼說起來兩種關係,既然東西對待而有,那就

是空的,其性本空。要是性不空的話,不對待東也有西,那麼西不成立。不對待西

也有東,東不成立。說東說西,都是假立,就是說執著有法就不對了。如果先有東

,那麼先有東的時候,一定沒有西。不對待西,怎麼會有東?如果先有西的話,一

定沒有東。沒有東,怎麼有西?先後不成立了。如果東西都有,不成立。東西都有

,不成對待啊!他沒有,怎麼有東西呢?

  不相信,我問大家:虛空無量,那裏是東?沒有所謂東,東是對待西而立的。

虛空無量,那裏有西?因為西是對待東而立的。虛空無量,可不可能東西都已經有

了呢?不可能的嘛!不相信,大家──「先後共」你指出來,它沒有的,假立。那

個東西之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對待就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大家記住

這個要領。我們再看下一偈。

  【若不因五陰 先有如來者

   以今受陰故 則說為如來

   今實不受陰 更無如來法

   若以不受無 今當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無有無受法 而名為如來

   若於一異中 如來不可得

   五種求亦無 云何受中有

   又所受五陰 不從自性有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他性】

  「若不因五陰,先有如來者。」不因、不對待五陰而有如來,你可以說「以今

受陰故,則說為如來。」他這是重複外人的意思,下面一偈就破了。

  「今實不受陰,更無如來法。」受五陰而有如來,那不對了!如來不受五陰,

如來不生不滅,得大自在嘛!也沒有如來法。他上一句講沒有五陰,下一句講沒有

如來,對待而生,對待生是空的。那麼說五陰、說如來,假的。往下看就明白了。

  「若以不受無,今當云何受?」「若以不受無」,就是說沒有五陰,不受五陰

,五陰是受法嘛!那個無是什麼?指如來講。「若以不受無」,就是沒有五陰,也

沒有如來,所以說不受無。「今當云何受」?如來是受,五陰是受法,沒有五陰,

沒有如來,怎麼受呢?                          

  「若其未有受」,假使沒有受的話,「所受不名受」。沒有受,受是如來,所

受是五陰,五陰不能稱為受嘛!有如來才叫受嘛!「無有無受法」,這句要搞清!

「無有」是無有如來,換句話說,無有受。無受法是五陰,換句話說,沒有受,也

沒有受法。所以他說「無有無受法,而名為如來。」這個叫如來。如來是什麼?無

有受,無有受法,叫如來。

  「若於一異中,如來不可得。」如果說受和受法是一,如來不可得。換句話說

,假使如來和五陰是一個,沒有如來,如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嘛!他和五陰是一個

,五陰有生滅,就沒有如來了,所以如來不可得。若如來和五陰差異,如來也不可

得,因為如來離五陰是抽象的。抽象是斷滅,斷滅則無如來。

  「五種求亦無」,五種求如來也沒有。「云何受中有」?五種是什麼?色受想

行識。色裏頭沒有如來,換句話說,色沒有不生不滅,因為色是質礙性嘛!質礙性

沒有如來。色還有一個說法,變礙性,變動的。受裏頭有受不受,也沒有不生不滅

,也沒有如來。想裏頭取相,沒有如來。行裏頭,造作,沒有如來。識是了別,沒

有如來。如來是對待空,既然對待空,怎麼會在受中有呢?他這一段文是連貫的,

我們把它講完。

  受中沒有法,接著講「又所受五陰」,所受是五陰法啊!「不從自性有」,五

陰相依而假立。五陰,我們看一看是不是有自性?色是質礙相,受是領納相,想是

取相相,行是造作相,識是了別相。這五個法,不能分別有。色不能自立,色一定

有領納才稱為色,一定取相才稱為色,一定造作才有色,一定了別才稱為色,色無

自性。受,領納相。領納一定有色體啊!領納一定取相啊!就是想,領納就造作嘛

!就是行。領納就了別,就是識。這麼說起來,受也沒有自性。再講想,想是取相

相,取相相一定有色,沒有色,取什麼相?取相一定有受,不受怎麼稱為取相?取

相一定有行,不造作怎麼有取相?取相一定是了別,想沒有自性。行,造作相,行

一定因色,行一定因受,行一定因想,行一定因了別。再講識,識是了別相,沒有

自性。

  誰能講一講!五個法,我講了四個了,誰能講識沒有自性?識也沒有自性,你

想一想,識是了別相,沒有色,了別什麼?沒有受,怎麼了別?沒有想,怎麼了別

?沒有行,怎麼了別?所以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五陰叫五眾,眾緣和合,眾緣和合都

假立。所以「又所受五陰,不從自性有。若無自性者,云何有他性?」要是沒有自

性,怎麼有他性呢?我們講過,他對他而言也是自啊!沒有自性,法不得成立啊!

法性空,沒有自性,隨緣有是假立。隨緣還是無性,無性就空,這空是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隨緣假立是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大家會,總抓住這個要領。

  以上這段文,你先消文。如果他文字你搞錯了,你就不清楚了,所以消文釋義

。可是大家要注意到一點,文義相隨。消文必不失其義,如果失其義,那不叫消文

,那叫死於文下。所以消文必不失其義,不失掉義理。釋義必不失其文,因為佛說

法都有深義嘛!所以文義相隨。所以經上說過,文隨於義,義隨文。大家看經的時

候,要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再看一偈:

  【以如是義故 受空受者空

   云何當以空 而說空如來】

  「以如是義故,受空受者空。」以相待空、相待假這個道理,相待空就是那個

隨緣無性,相待假就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我們假說無為;無性隨緣,我們假說

有為。所以你看經的時候,看到無為法,就想到有為;看到有為法,想到無為。以

這種道理──以如是義故,「受空受者空」。受是如來,受者是五陰,以相待空、

相待假這種道理,所以如來空,五陰也空。你要打轉身!如來假、五陰也假。你說

如來空,就沒有了,斷滅!你說如來空,我問你,何處非如來?你要是說如來有,

我問你,何處是如來?

  大家聽到這地方可能糊塗,我舉個例子說。虛空,虛空無形無相就是橫遍豎窮

,隨其虛空無形無相就是十方,十方就是虛空。你要是說虛空沒有,我問你,何處

不是虛空?你要是說虛空有,我也問你,何處是虛空?這裏是虛空,別處不是虛空

嗎?

  大家懂了這道理,叫「妙湛總持不動尊」。所以我記得有一個老祖師的故事。

一個老祖師到一個廟裏去,住持問他:「你從那兒來?」他說:「我從不動道場來

。」那住持說:「你不動,怎麼能到這裏來?」那個人回答的好,他說:「我到這

裏來,難道就動了嗎?」就是這個道理了。「以如是義故,受空受者空。云何當以

空,而說空如來?」你怎麼以空、對待空而說空如來呢?空如來那是斷滅嘛!我們

今天時間到了。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空則不可說 非空不可說

   共不共叵說 但以假名說】

  「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空怎麼不可說呢?空是因緣空,因緣空無自性

,無自性所以空。所以空就是因緣,因緣就是有,有就是不空。空既然是因緣,空

就是有,所以空不可說。「非空不可說」,非空就是因緣有,因緣有無自性,無自

性就空,所以非空也不可說。

  這首偈大家看出來了沒有?它是離四句。「空則不可說」,離空之一句;「非

空不可說」,離有之一句。我們再看後面。

  「共不共叵說」,「叵」這個字讀「ㄆㄛˇ」,就是「不可」的意思。共不共

也不可說,「但以假名說」。共就是亦空亦非空。亦空亦非空,我們從兩方面會:

空既然不可說,非空也不可說,當然亦空亦非空也不可說。再一方面會,亦空亦非

空是什麼呢?一半空,一半非空。一半空,空不可說;一半非空,非空不可說,還

是不可說,共不可說。不共呢?就是非空非非空。你說它是空嘛!空就是因緣有,

你說它有嘛!有是因緣空。這麼說起來,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非空就是有,所以

非空不可說;有就是空,空不可說。因為什麼原因?有不可說,它是空嘛!

  非空不可說,非空是有,有就是空,當然非空不可說。空和非空都不可說,離

四句。講明白一點,離空之一句,又離有之一句,離亦空亦有一句,離非空非有一

句,這是出那離四句了。後面那一句就講明白了。

  離四句大家還記得吧!這首偈誰聽不懂可以問。那一句不懂?(問:非空非非

空?)非空是不是有啊?非空就是有,有不可說吧!非非空就是空,空不可說吧!

還是前面那一句話,它反覆地說,聽懂了吧?非空就是有,有不可說;非非空就是

空,空不可說。這首偈講離四句。以下這首偈:

  【寂滅相中無 常無常等四                      

   寂滅相中無 邊無邊等四】

  「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四。」寂滅相就是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

無不相,無不相就是無相,稱為寂滅相。實相裏頭沒有常無常等四句。這是說離四

句的來源。

  外道說,世間和我有常無常等四句。這裏要注意到,是外道說的,不是外人說

的。外人說三乘都有,外道說三乘沒有。他說世間和我,我是什麼?還記得吧?我

就是如來嘛!以前不是講過嗎?外道執著世間和我有常、有無常,這兩句了;有亦

常亦無常,三句了;有非常非無常,四句。實相裏頭沒有。

  我們舉個例子就明白了,無生無滅是常,生滅是無常,無生無滅是如來,生滅

是五陰。如來是寂滅相,五陰是世間,外道說世間和我都是常。那麼我們根據前面

就知道,生滅就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就是生滅,這麼說起來,無性無生無滅,隨

緣有生滅。無性就是隨緣,隨緣就是無性,無生無滅就是生滅,所以離常一句;無

常是生滅,生滅就是無生無滅,離無常一句。

  這兩句聽明白了以後,後面兩句容易懂。既然離常離無常,當然也離亦常亦無

常,離非常非無常。你腦筋活一點就知道,非常就是無常嘛!非無常就是常嘛!既

然離常離無常,它當然也離非常非無常了。大家的腦筋要活動起來,你要是只從文

字上看,解不開這個疙瘩。

  所以他說「寂滅相中無」,就換句話說,實相中沒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

常非非常。「寂滅相中無」,實相中也沒有,「邊無邊等四」。外道執著世間和我

有邊。有一種執著沒有邊,有人執著也有邊也無邊,有人執著非有邊非無邊。這是

當時外道執著的四句。實相中沒有這四句。

  譬如世間有生有滅,可是生滅不斷才有生滅,如果斷了的話就沒有生滅了,所

以說有不斷才有生滅。可是我們明白,那個不斷不生也不滅,生它就斷了,滅它就

斷了。它既然不斷,當然不生也不滅了。不斷就是生滅,生滅就是不斷,生滅有邊

,不斷沒有邊。既然有不斷才有生滅,那麼生滅全體都是不斷。換句話說,生滅全

體都是不生不滅。

  大家腦筋清醒起來!有生滅才有不斷,換句話說,不斷全體都是生滅。再換句

話說,那個不斷全體就是生滅相續。

  所以他說「寂滅相中無」,實相中沒有常無常等四。沒有常無常四句,這是離

常一句,離無常兩句,離亦常亦無常三句,離非常非無常四句,還是離四句。

  按照實相會的話,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無相就是無不相,無不相就是無相

。無相是常,無不相是無常。你會到了沒有?常不是定常,因為無常,無相就是無

不相嘛!無常不是定無常,因為無不相就是那個相,相即無相。若有定法,即非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間和我都是一樣。

  「寂滅相中無,邊無邊等四。」實相無相,沒有邊;實相無不相,就有邊。實

相無不相就是無相,實相無相就是無不相。實相無相,離邊一句;實相無不相,離

無邊一句。這兩句懂了以後就懂離邊無邊當然也離亦邊亦無邊,離非邊非無邊。這

個很費腦筋啊!

  外人就問了。大家要知道,外人和外道不同。外人,三乘人都包括,不會實相

理的,聲聞、緣覺、菩薩都可說外人,理外凡夫。外道不同,執著邪說。他問,要

是照你那麼說,就沒有如來了?龍樹回答說:

  【邪見深厚者 則說無如來

   如來寂滅相 分別有亦非】

  「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說沒有如來,那是邪見。如來,經上有很多解

釋:無來無去,要是具足說,無來而來,無去而去;來而無來,去而無去。還有的

經上說「乘如實道而來」,也是一個道理。「如」是不二不異,雖有來去,不二不

異,來而無來,去而無去,無來而來,無去而去。如實道那個「實」就是無來無去

。拿性空宗說起來,無來無去,性空;來而無來,去而無去,無來而來,無去而去

,相假。那麼我們知道了,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無來無去就是來去,來

去就是無來無去,不二不別,不二不別稱為如。實在說,無來無去稱為實,這就是

所謂「乘如實道而來」了。沒有如來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沒有如來,偏一邊叫邊見

。所以他說「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

  「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如來就是實相,所以如來寂滅相。你說他沒有

,不對!你說他有,「分別有」,「亦非」,也不對。這首偈大家都明白了吧!有

不明白的舉手。我們再看下一偈: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來滅度後 分別於有無】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性空是性,思惟是取相。不相信大家考慮考慮

,思惟思惟,不離相。取相,取三種相:言語相,他說的對不對啊?取言語相。文

字相,看書上這道理是什麼意思。取心緣相,心裏思惟。離開言語相、文字相、心

緣相,你找你的思惟在那裏?沒有。                    

  大家要注意到,你如果取著言語相,你要考慮,有毛病、有過錯;取著文字相

,有過錯;取著心緣相,有過錯。所以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因為思惟取相嘛

!唯識宗他說取相人是什麼?大家知道叫什麼?遍計執,遍計執就是取相。你如果

取著言語相,考慮可能落入遍計執;取著文字相,可能落入遍計執;取著心緣相,

可能落入遍計執。性空中沒有。大家說性空中裏有相沒有?我問大家,認為性空中

沒有相的舉手?認為性空中有相的舉手?大家要會到,相即無相,無相即相。相即

無相說性空,無相即相說相假。

  「如來滅度後,分別於有無。」如來滅度以後,眾生取著於相了,所以分別於

有無。分別於有無就是取相。你說空,取著空相;說有,取著有相。所以我剛才問

大家,性空中有相沒相?你要假使說無相,你著於無相;你要是說有相,著於有相

。你想沒想到?著於無相還是相啊!如來滅度以後,大家取相才分別有無。大家知

道,怎麼叫成佛?證得實相,證得實相叫成佛。證得實相無相,具一切智;證得實

相無不相,具道種智;證得無相即相,相即無相,叫一切種智。所以證得實相,就

叫成佛。

  【如來過戲論 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 是皆不見佛】                     

  「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如來沒有戲論,什麼是戲論呢?有言無實。你

如果取著言語相,就是有言無實。根據他論文上,我們看戲論是什麼?有、無、亦

有亦無、非有非無,皆戲論。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戲論。邊、無

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戲論。如來沒有這些戲論,而人呢?生戲論,

造作。我們知道,空就是不空,不空即空,你要是執著空一句,不會到空就是不空

,有言無實,戲論。你執著不空一句,不知道不空就是空,有言無實,戲論。

  「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慧眼,什麼是慧眼?五眼裏頭,二乘也具慧眼

,不是佛的慧眼,這邊破慧眼是破佛的慧眼。佛於一知一切,於一切知一;於空知

無量,於無量知空。於空知無量,知道那個空就是無量,他不執著空。於無量知空

,知道無量就是空,不著於有。著於空是著於無為,著於有是著於有為,如果不見

有為,不見無為,不見一切法,叫慧眼。戲論呢?破慧眼。戲論是遍計執嘛!執著

於空,執著於不空。既然破慧眼了,不見空即無量,無量即空,所以說「是皆不見

佛」。所以這些人都不能見如來,佛就是如來,如來是佛的法身。

  我們上次和大家講過,經上常說:如來、應供、正遍知,那是說佛的三身三德

。如來,法身;應供,報身;正遍知,化身。

  好!現在下課。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觀如來品最後一偈:

  【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這是說實相法,實相無相。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世間法總說就是

實相無不相。分別說,世間法就是五陰。心經上說,五陰皆空,空就是無相,他說

這個道理。「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所有性就是空,就是性空宗所說的

性空。如來所有性,無性,性空。世間性呢?還是性空,無性。他這兒說實相無相

,如來是實相,實相無相,所以如來所有性是性空。世間是實相,諸法實相。一切

世間法皆是實相,實相無相。大家記住!諸法實相就是實相諸法。諸法實相是從諸

法說到性空,實相諸法是性空說到諸法,所以他說「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都是無性。

  下面就直說了。「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我們就看出來了,這句偈不過

講到實相無相,如來性空,世間亦性空。今天這品講完了。大家對這品有問題沒有

?沒有問題,我們看下一品。

  他這首偈講了一半,你要以理會。他僅僅講實相無相,還有一半,實相無不相

,他沒講。他沒講,你要會到。實相無相,是佛法身,法身叫如來。實相無不相,

是佛報身、化身。報身、化身應世間而出,所以說佛成無上道的時候叫「應等正覺

」。                                  

 

  觀顛倒品第二十三

  現在我們看觀顛倒品第二十三。外人說:你說一切法空,不對!世間有很多說

明不空,貪瞋癡不空吧!所以他說:

  【從憶想分別 生於貪恚癡

   淨不淨顛倒 皆從眾緣生】

  我們先了解他的意思。他說,世間的貪瞋癡,從憶想分別所生,都是從淨不淨

顛倒所生的。於淨執著不淨,顛倒!於不淨執著淨,也是顛倒。這個淨和不淨是眾

多因緣,所以皆從眾緣生。

  現在我們再回頭講他的意思。「從憶想分別,生於貪恚癡。」貪恚癡,從憶想

分別,愈憶想愈糟糕!因為有很多事情,愈想愈傷心,那就是憶想,還有很多事情

,愈想愈生氣。憶想就是分別,如果不分別是什麼?誰知道?大寶積經說過,無分

別叫安隱,安隱就是涅槃。分別產生兩種法──生死法,落入生死所以不得涅槃,

這是我們先講憶想分別的過錯。

  不分別,沒有貪;不分別,沒有恚;不分別,沒有癡。憶想是它的增上緣。你

們要記住!千萬不要用憶想。譬如好賭的人,本來不分別的時候,他忘記了。一起

分別心,記起賭錢來了。剛一起來還不要緊,憶想就糟糕了,愈想愈想賭,愈想愈

忍不住,結果跑去賭錢了。所以貪恚癡,分別是它的因緣,憶想是它的增上緣。

  憶想分別,分別什麼東西呢?淨不淨顛倒。於淨法,他認為不淨,顛倒!舉譬

喻說,你說:「你不要賭錢了,在家好好念佛。」念佛是淨法,他不相信,他於淨

法執著不淨,顛倒!賭錢,不淨法,他把賭錢執著為淨法,顛倒!所以淨不淨顛倒

,這一切生貪恚癡,都從眾因緣生的,所以皆從眾緣生。

  以下這首偈是龍樹菩薩回答,這個回答是用破法,我看大家知道不知道?他說



   【若因淨不淨 顛倒生三毒

    三毒即無性 故煩惱無實】

  他說,因淨不淨顛倒,生了三毒,三毒就是貪恚癡。三毒即無性,它從淨不淨

因緣生的嘛!所以無自性。三毒是煩惱,三毒無性故煩惱非實,煩惱無自性。誰看

出來他這個破法,吉藏判為什麼破法?這是縱破。要是詳細分別呢,無性以後,說

到煩惱無實,奪破。所以大家看經要消文釋義,不入義理,你不知道。

  龍樹說,如果按照你那個說法,因為淨不淨顛倒生的貪恚癡,那麼貪恚癡皆無

自性啊!既然無自性,是空的,所以煩惱非實。這是龍樹菩薩破他。以下龍樹申論

,根據義理申論這個道理。

  【我法有以無 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 有無亦不成】

  「我法有以無,是事終不成。」這半偈我們先講。「我法有以無」,這個「以

」好像應該是「與」。我法就是我,我這個法,有也不生貪恚癡,無也不生貪恚癡

。如果我法有,有是自在啊!可以自己作得了主,它怎麼起貪恚癡呢?好賭的人賭

錢,自己作不了主。如果自己能作得了主,他不賭了,所以有我不生貪恚癡。假使

無我呢?也不生貪恚癡。無我的話,誰生貪恚癡?所以我這個法,有和無皆不生貪

恚癡,沒有貪恚癡,沒有煩惱,煩惱無實。

  「無我諸煩惱,有無亦不成。」無我,那個煩惱也不成立,就是說無我的話,

貪恚癡也不成立。無我,誰貪?誰恚?誰癡?所以假使無我,貪恚癡不成立嘛!以

下龍樹菩薩申述理由:

  【誰有此煩惱 是即為不成

   若離是而有 煩惱則無屬】

  「誰有此煩惱,是即為不成。」這是說無我的話,誰有這個煩惱?所以貪恚癡

是我生貪啊!沒有我,誰生貪?沒有我,怎麼生恚?愚癡,我愚癡,假使無我,誰

愚癡?那麼不就是落空了嗎?所以說「誰有此煩惱?是即為不成!」不成立嘛!

  「若離是而有,煩惱則無屬。」如果離開我而有貪恚癡,那這個貪恚癡沒有在

處了──則無屬。貪是貪屬於我,恚是恚屬於我,癡是癡屬於我。沒有我,那有所

屬呢?以下還是申述理由。

  【如身見五種 求之不可得

   煩惱於垢心 五求亦不得】

  身見是五陰身心,五陰和合為我,所以身見也名之為我見。可是在五種裏頭找

不到它,找不到我。五種是什麼?色受想行識。我們都知道,五陰和合而有我,這

說明不和合沒有我。所以在色裏求我,求不到,它沒有我嘛!因為它五個法和合才

假設有我。

  如果色法裏有我,那麼山河大地皆是我,山河大地沒有我,說明色法無我。假

使受有我,那麼打你我也疼,沒這個道理的。如果受有我,釋迦牟尼佛成佛,我們

也成佛,沒這個道理。想裏頭無我,想裏要是有我的話,不必等五陰和合了。行裏

頭也沒有我,行裏有我,你偷東西,我也跟著判刑。你行善,我也跟著升天,不是

的。你行歸你的,我行歸我的,所以行裏沒有我。識裏頭沒有我,識裏要是有我的

話,學校考試都一樣了,你知道我也知道,你考第一,我也考第一,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色受想行識這五種裏頭都沒有我,所以他說「求之不可得」。

  我講,還是我的東西。你會到,才是你的。大家都會到了沒有?

  「煩惱於垢心,五求亦不得。」這句「煩惱於」,那個「於」我想可能錯了。

「於」是當「與同」那個「與」,我們不敢講,不過我們認為有這點。不過要是按

照他的講法也可通。他的講法是煩惱對於垢心,我們不知道是不是文字有錯誤。煩

惱和垢心,五求亦不得,色受想行識五種求煩惱垢心,也沒有。

  我們舉個例子說,色法裏頭沒有貪恚癡,是我對色法起貪恚癡嘛!受法裏頭也

沒有,因為無我,那有受呢?如果受法裏頭有貪恚癡沒有我,那和我沒有關係嘛!

想裏頭也沒有,沒有我,那有想?行也是一樣,沒有貪恚癡。犯罪是我犯罪啊!沒

有我,誰犯罪?那麼有犯罪沒有我,講不通的嘛!了別識也沒有貪恚癡。

  在色受想行識中求不得我,沒有我就沒有法,沒有法就沒有煩惱。所以上半偈

「如身見五種,求之不可得。」偏重說無我,下半偈「煩惱於垢心,五求亦不得。

」偏重於說煩惱,說貪恚癡。

  大家對以上所講的,有問題沒有?(問:第三首偈:我法有以無,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有無亦不成。)

  有或者無都不能成立煩惱,所以「是事終不成」。沒有我,誰生煩惱?煩惱是

不是不成啊?假如有我,我作主啊!我作主,自然沒有煩惱。起煩惱的時候,我作

不了主了!所以有我、無我皆不能起煩惱。

  好了!我們今天該休息了,下課。

  (另一天)大家看中論,觀顛倒品。

  【淨不淨顛倒 是則無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諸煩惱】

  外人認為對淨不淨生顛倒,因為顛倒生貪恚癡煩惱。龍樹就說了,淨不淨顛倒

皆無自性啊!怎麼無自性呢?對淨執著不淨是顛倒,對不淨執著為淨是顛倒。既然

對淨執著為不淨,那個不淨是虛妄的,虛妄不是實有啊!不是實有就沒有自性。如

果說對淨執著為不淨,那個不淨是真實,它是真實的,就不顛倒啊!他既然是顛倒

就沒有自性。對不淨你虛妄執著為淨,就是顛倒,這個顛倒沒有自性,不真實。既

然淨、不淨、顛倒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怎麼生煩惱?所以他說,淨不淨顛倒,是

則無自性,虛妄的。                           

  「云何因此二,而生諸煩惱。」怎麼會因這兩種虛妄顛倒而生諸煩惱?它本身

都虛妄沒有自性,怎麼生煩惱呢?

  這一偈大家都聽懂了吧?有疑問的沒有?沒疑問,我們看下面一偈。下面這一

偈,外人辯論說:

  【色聲香味觸 及法為六種

   如是之六種 是三毒根本】

  「色聲香味觸,及法為六種。」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啊!「如是之六種,是三

毒根本。」色聲香味觸法生的煩惱。三毒就是貪恚癡,貪恚癡就是煩惱,六塵是貪

恚癡的根本,由六塵而生的。這是外人的意見,我們看龍樹怎麼破他。龍樹破他,

大家要知道,還是用無自性。無自性就性空,性是空的,色聲香味觸法現的相是假

的,他還是站在這立場破他。龍樹說:

  【色聲香味觸 及法體六種

   皆空如炎夢 如乾闥婆城

   如是六種中 何有淨不淨

   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皆空如炎夢」,都是性空

的。炎是陽燄,晴天的時候在平原裏看見好像是水一樣,那叫陽燄。好比陽燄,好

比作夢一樣。「如乾闥婆城」,乾闥婆城好比海市蜃樓。這一些似有而實無,陽燄

看著似乎有水,而實在沒有水,作夢夢見有這個事情,似乎是有,實在是沒有。乾

闥婆城,海市蜃樓,看著好像是有,實在沒有。

  譬如說,天上出現的虹,七彩色看著好像是有,實在是沒有。這是什麼道理?

看著是有,相假;實在沒有,性空。

  下面他講「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虛妄的,怎麼會有淨,有不淨呢?譬

如鏡子裏照出人,似有而實無。譬如照鏡子裏臉上有灰,你擦鏡子擦不掉,他是假

相嘛!

  這色聲香味觸法「猶如幻化人」,本身如幻如化的。「亦如鏡中像」,如鏡子

裏頭照的像一樣。什麼原因呢?色聲香味觸法皆無自性,所以性空。現的色聲香味

觸法相皆是因緣生,都是假的。

  我們現在分析分析這六種。色,要見有色,見有色這個色要有根、識和色和合

才能見。既然需要根、識和合,色本身沒有見的自性。色無自性,不是實在的。聲

也是一樣,聲可以聽到,可是它需要和耳根、耳識和合才能聽到,沒有自性。

  現在我問大家,香塵怎麼沒有自性?要和鼻根、鼻識和合,因緣所生法。味塵

怎麼沒有自性呢?你想一想,它需要和舌根、舌識和合。這杯水很甜,你不喝知不

知道?它沒有,非要舌根、舌識和合才有才知道。觸塵也是一樣,要身根、身識和

合,沒有自性。我不踫你,你沒有感覺,一定是我踫你才有觸的感覺。法塵也是一

樣,要和意根、意識和合。

  談到這個法塵,大家要知道,在三世裏頭,法塵只管過去、未來,不管現在,

那叫法。他管過去、未來,不管現在,不是沒有現在。也有,你要依理推尋。怎麼

體會那個法呢?譬如五根對現在,不對過去、未來,眼只能見現在,它不見過去,

不見未來。耳朵也是管現在,聽現在的聲音,不聽過去、未來。鼻根的聞香也是一

樣,有香味才可聞到,過去香味聞不到,未來香味也聞不到。舌根也是一樣,現在

吃飯可以飽,過去不飽現在,未來不飽現在。身根也是一樣,我現在踫你,你現在

知道。過去你感覺不到,未來的感覺不到。

  意根不同,它不對現在,只對過去、未來。它對現在就麻煩了,瞎子看不見,

要是他意根對現在的話,應該還看見,他有意嘛!瞎子應該還看到,他有意根可以

看到,他不對現在嘛!聾子有意根,不對現在。這是六根有一點點小差別。可是意

根還有一點點現在的,譬如這個人半路瞎了,他還知道這個事情,這個東西什麼樣

子的,他能記起來。如果一個人生聾、生瞎,難以教育,他意根沒有這個印象,你

告訴他什麼樣子,那很困難。這是依理推尋,你們都能聽懂聽不懂啊?

  現在我們再看他的偈,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都是空的,性空。大家不要偏執於

空,他是性空,相不空,它有這個相。可是不空的這個相,假的,因緣和合而現的

。所以華嚴經講,法非和合不和合。法非和合,說到性空邊;非不和合,說到相假

邊。你如果執著定空、定有,那叫定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

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性空、相假,這六種當中怎麼會有淨不淨呢?沒有淨,沒有不淨

,怎麼會有顛倒呢?

  淨和不淨,你會一會,它性是空的,有淨有不淨沒有?再會一會,淨和不淨,

相是假的,有沒有?你如果這麼會,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定法。所以這六

種當中啊!猶如幻化人,也如鏡中像。看電影,螢幕上有人,那是假的。電影一散

,空的,沒有自性。如果電影的人有自性的話,就不得了了。所以說,他講夢、炎

、乾闥婆城、幻化、鏡中像,都是從相假邊說。相假邊還歸性空,如果你看到相是

假的,會到性是空的,叫見性。如果你會到一切事相都性空,見性以後,接近佛道

了,接近了生死。如果你還執著一切事相是真的,那是生死流。大家都往這兒用功

,這是很難的事情,非有大根機、大智慧才行。

  大家知道性空,知道相假,可是千萬不要偏,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

一偏就不對了。如果偏於性空,落斷邊;偏於相假,落常邊。我們看下面一偈:

  【不因於淨相 則無有不淨

   因淨有不淨 是故無不淨】

  這淨和不淨對待假立,因為對待淨才有不淨。譬如說你衣服髒了,它對待那乾

淨立的,沒有乾淨,沒有清淨,就沒有不淨。既然對待假立,立的相假。既然對待

立,它對待空。對淨立不淨,不淨是空的;對不淨立淨,淨也是空的。你想一想!

所以他說:「不因於淨相,則無有不淨。因淨有不淨,是故無不淨。」既然因淨才

有不淨,那個不淨沒有自性啊!因淨而立嘛!不淨是因淨而立的,沒有自性。既然

不淨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是沒有不淨啊!這一偈懂了以後,以下就好懂了。下面一

偈:

  【不因於不淨 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 是故無有淨】

  「不因於不淨,則亦無有淨。」因不淨才有淨的觀念,既然「因不淨有淨」,

那這個淨沒有自性啊!「是故無有淨」。他這個原則還是從無自性講起,無自性是

什麼呢?無有定法。無有定法就無自性了,空就無自性了。這個道理怎麼會入呢?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自然會得到。如果取相,就相隔千萬億里了。所以他這兩

首偈同時而說,「不因於淨相,則無有不淨。因淨有不淨,是故無不淨。」不淨沒

有自性。「不因於不淨,則亦無有淨。因不淨有淨,是故無有淨。」

  會入這個道理有一個要點,你從一切法無自性著手。有人說,一切法無自性是

中道,差一點點。真正會到中道,沒有這次第。

  下面他講,煩惱從這兒生,這都是性空、相假的,所以他說:

  【若無有淨者 何由而有貪

   若無有不淨 何由而有恚】

  「若無有淨者,何由而有貪?」貪,貪於淨啊!「若無有不淨,何由而有恚?

」瞋恚,是瞋恚那個不淨啊!既然沒有淨,怎麼會有貪?瞋恚是瞋恚不淨啊!既然

沒有不淨,怎麼有瞋恚?他這一層一層地說。還有一點點時間,我們再講一偈:

  外人又辯論了,他說,經上佛說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於常執著無常,顛倒;

於常知道是常,不顛倒。於樂執著苦,顛倒;於樂知道樂,不顛倒。於我執著無我

,顛倒;於我知道是我,不顛倒。於淨執著不淨,顛倒;於淨知道是淨,不顛倒。

反過來也是一樣,於無常執著於常,顛倒;於無常知道無常,不顛倒。其餘的樂我

淨也是一樣。這不明明說有顛倒,有不顛倒嘛!你怎麼說一切法空呢?龍樹說: 

  【於無常著常 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有常 何處有常倒】

  「於無常著常,是則名顛倒。」可是「空中無有常,何處有常倒?」外人落於

有法,他執著有顛倒,有不顛倒,可是空性當中沒有常,既然沒有常,怎麼有常的

顛倒呢?

  今天時間差不多了,我考一考大家,大家說有顛倒沒有?惠謙講!有沒有顛倒



  (惠謙法師:約法來講,沒有顛倒,約眾生的情見有顛倒。)

  無性隨緣,有顛倒不顛倒;隨緣無性,沒有顛倒不顛倒。無性隨緣,他從相假

邊破,叫縱破;隨緣無性,他從性空方面破,叫奪破。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可以休

息了!

  你們記住!有一句話,無性隨緣有,隨緣無性空,記住這句話,這叫出沒兩邊

。對方說空,你說無性隨緣有嘛!對方說有,你說隨緣無性空嘛!這就是出沒兩邊

。現在下課!

  【若於無常中 著無常非倒

   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顛倒】

  上面那一偈講的是「於無常著常,是則名顛倒。空中無有常,何處有常倒?」

這兩偈都是講實相。實相無相就是一法不立,一法不立是從性空邊講,就是真空。

若於無常中著無常就非倒,不顛倒。可是性空之中沒有無常,既然沒有無常,那有

非顛倒呢?實相裏頭沒有常,沒有無常,要是無常你著於無常,它就不是顛倒。可

是也沒有不顛倒,空中本來無一物嘛!他這兩偈說的一法不立,性空中一法不立。

既然一法不立,沒有常沒有無常,沒有顛倒沒有不顛倒。後面他講一法不捨,隨染

緣就有顛倒,就有不顛倒,那是相假。

  三論宗所說的性空,就是實相無相;三論宗所說的相假,就是實相無不相。實

相無相,一法不立;實相無不相,一法不捨。一法不立,般若經說性空,真空;一

法不捨,般若經所說就是妙有。一法不立,一法不捨,怎麼會呢?不可住著於定法

。你如果著於有法,實相一法不立;你如果著於空法,實相一法不捨,沒有決定。

沒有決定的法怎麼會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要是歸到念佛法門,怎麼能會到不

取於相,如如不動呢?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

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麼修就會到了。

  所以他說「若於無常中,著無常非倒。空中無無常,何有非顛倒?」大家著眼

點,他錯在一個「著」字上,住著。你如果無所住而生其心,就不犯這個過錯了。

這一偈,大家都懂了吧?再看下面。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 云何而有著】

  可著是法,總說是法,如果分別說是六塵。再明白一點講,可著是什麼?凡所

有相皆是可著,我們想通這點就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著者是人,人是能著

,可著、著者,明白一點講,人法一對。「可著著者著」,著是什麼?造作的業。

「及所用著法」,所用著法是什麼?所用的事相。

  我舉例子說吧!可著──鈔票,色塵嘛!著者──人。這個「人」就是我,我

們說可著、著者,人法一對,也可說我法一對,那個「著」是造的業。造的業是什

麼?我看到鈔票想偷,實行偷法就是著了。「及所用著法」是什麼?我想偷人的鈔

票,假裝好人混在裏面去,藉機會去偷,就是所用的著法了。這都是名相分析,大

家懂不懂?

  可是「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是皆寂滅相。」寂滅相是實相。實相無相,

本來寂滅;實相無不相,雖然現無不相,都是假相,還是本來寂滅,所以實相稱為

寂滅相。既然性空、相假是實相,「云何而有著」?怎麼有著呢?這個著他是略說

,這個著具體應該說就是「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諸法」,略說叫著。

  大家知道,寂滅相本來寂滅,怎麼會呢?它是實相,實相無不相,寂滅,它是

假嘛!實相無相,還是寂滅,你怎麼會呢?心無所住,就會到它了。你怎麼不犯錯

誤呢?我問大家,有誰知道?(答:心無所住就不會犯了!)欸!對了,以無住心

契合無相法就沒有過錯了。下面一偈:

  【若無有著法 言邪是顛倒

   言正不顛倒 誰有如是事】

  「若無有著法」,他是略說,簡略地說是「無有著法」,具體說「無有著法,

無有著,無有著者,無有可著。」應該這麼說,他簡略了,僅僅說一個著法。「若

無有著法,言邪是顛倒。」邪見所以是顛倒,「言正不顛倒」,正見是不顛倒。「

誰有如是事」,沒有能著之人,沒有可著之法,那有這種事?禪宗有一句話,到了

這個地步叫一絲不掛,一塵不染,那才對。你要是有邪,有一個物,你心中有一物

,有一邪;你有正,還是有一物。如果心中無一物的話,無邪無正,這是對法認識

到一半。

  我說一句話,大家思考思考,回答回答這個問題。他這個偈的意思,無邪無正

,我和他相反,我說有邪有正。不過,我先告訴大家,我沒講錯,絕對對!有誰知

道?(答:無一物說無邪無正,有一物說有邪有正。)欸!隨緣無性說無邪無正,

你那麼會就見性,它性空嘛!我說的有邪有正,是無性隨緣。         

  他從性空方面講,我從妙有方面講,沒有錯。因為性空就是妙有,真空就是妙

有嘛!妙有就是真空嘛!實相無相就是實相無不相嘛!實相無不相就是實相無相。

要不然的話,你錯誤在一點上了,心有所住,糟糕了!心無所住,不住有相,實相

無相嘛!也不住無相,實相無不相嘛!還是一個東西,五個手指頭就是拳,拳就是

五個手指頭。所以「若無有著法,言邪是顛倒,言正不顛倒,誰有如是事?」還是

心有所住,所以說不對。

(問:師父!可著跟所著法有什麼不同?)

師:可著就是所著,可著就是所,著者就是能,能所一對嘛!

(問:那下一對怎麼說,所是動詞,所著法是名詞。)

師:這個不分動名詞,八大詞用不上。

(問:下面那兩個跟上面那兩個有什麼不同?)

  可著是法,著者是人,人法皆空,你懂不懂?下面那個著是造的業。大家腦筋

要清楚,所用著法是所用的事相。譬如鈔票是可著,我想偷,我是著者,開始偷叫

著。

  你們腦筋不清楚,我告訴你們一個辦法:拜佛、念佛。拜佛、念佛、持戒,慢

慢地有五個法要遠離:憂、苦、喜、樂、捨。憂苦喜樂捨根本是在我,我念太重,

永遠迷惑。憂苦喜樂捨修定,逐漸清楚了,腦筋就細了。我們再看下面的:   

  【有倒不生倒 無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生

   若於顛倒時 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 誰生於顛倒】

  你腦筋要清淨,要不然愈聽愈糊塗。「有倒不生倒,無倒不生倒。」大家首先

要分清,他從法方面說。法是顛倒了,不再生倒,已經顛倒了嘛!「無倒」,他根

本不倒,怎麼有倒呢?這是法方面說。

  「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誰看出來這是從那方面說?(答:從人方面。

)欸!這還是人法一對嘛!這個人是倒者,他已經顛倒了,怎麼還生倒呢?「不倒

亦不生」,這個人不顛倒,怎麼生顛倒?這一偈你仔細想,想清了,我們再講下面

的。

  我再講一遍。這個法,「有倒不生倒」,已經顛倒了,不能再生倒了。「無倒

不生倒」,根本不顛倒,怎麼說有倒呢?這講法。「倒者不生倒」,人已經顛倒了

,不再生顛倒。「不倒亦不生」,他根本不顛倒嘛!怎麼說顛倒法、顛倒人?

  「若於顛倒時,亦不生顛倒。」顛倒時怎麼講呢?一半有倒,一半不顛倒,叫

顛倒時。既然顛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倒,所以,一半一半還是不生

倒。

  我舉了很多次例子,好比說你沒有錢,我沒有錢,我們兩個加起來,還是沒有

錢啊!有誰不懂?所以這兒和大家講「汝可自觀察」,你觀察觀察!「誰生於顛倒

」。

(問:顛倒時亦不生顛倒是什麼意思?)

師:已經顛倒了,怎麼再生呢?

(問:怎麼說一半呢?)

師:顛倒一半,不顛倒一半,叫顛倒時。

(問:那是一半醒,一半顛倒?)

  那不對啊!一半顛倒,不再生倒了;要是不顛倒,根本沒有顛倒,那有顛倒?

你善自思惟!

  所以說「汝可自觀察,誰生於顛倒?」他的著眼點、重點,你往那兒看呢?看

到那個「生」的地方。佛說無生法吧!既然佛說無生法,生顛倒是生,生不顛倒還

是生,無生法沒有生顛倒,沒有生不顛倒。

  所以,大家持戒到了程度的時候,慢慢一定進入憂苦喜樂捨,逐漸腦筋就清楚

了,你們還一心的起我見,當然迷惑了。我們再講一偈就下課了。

  外人的意思是說,你說的無生法,那麼這個無生是有啊!有個不生啊!顛倒不

生,不顛倒也不生。實相無相,不生;實相無不相,還是不生,這個不生是有吧!

這是外人的意見,他的辯論。龍樹回答說:

  【諸顛倒不生 云何有此義

   無有顛倒故 何有顛倒者】

  「諸顛倒不生,云何有此義?」這個大家一看就知道,他重述外人的意見。「

無有顛倒故,何有顛倒者?」那不對啊!我們講過嘛!心無所住嘛!無生法嘛!顛

倒不生,不顛倒也不生,你的心要不住於不顛倒,也不住於顛倒,心無所住。外人

有所住,他說不生法是有,我分析分析看對不對。如果說沒有那個顛倒啊!就沒顛

倒者,顛倒者是人。沒有顛倒人,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迷惑眾生;沒有迷惑眾生,都

是佛,那何必佛度眾生呢?你在娑婆顛倒,念佛求生西方,生到西方不顛倒。要是

沒有顛倒眾生,誰生西方?

  龍樹菩薩思想非常細膩,要是按一般粗心大意的就會不到,要心細。這一偈大

家懂了吧!換句話說,你說有顛倒不對,沒有顛倒也不對,心有所住嘛!實相無相

,就沒有顛倒,沒有不顛倒。實相無不相,就有顛倒有不顛倒。有顛倒有不顛倒叫

俗諦,沒有顛倒沒有不顛倒叫真諦。一切法門多從俗諦邊說,譬如我們修淨土就是

俗諦方面說。大家有問題可以問!                     

  所以,你不懂,沒有開智慧。要想開智慧,首先要持戒,戒能生定,定能生慧

嘛!持戒到了程度的時候,它生定了。生定以後,慢慢逐漸逐漸發現自己憂慢慢減

少。再修行,苦也慢慢減少。喜再慢慢地減少,唯有樂了,三禪了。以後一切捨念

乾淨,到四禪。你修,不下苦功夫,難得這個成果。現在我們時間到了,下課!

  【若常我樂淨 而是實有者

   是常我樂淨 則非是顛倒

   若常我樂淨 而實無有者

   無常苦不淨 是則亦應無】

  這段文以後大家要特別注意,你要是不注意,就把他的論文解錯了。他這是根

據上文來的,我們先看上文。因為外人說常樂我淨產生八顛倒:於常執無常,於無

常執常;於樂執苦,於苦執樂;於我執無我,於無我執我;於淨執不淨,於不淨執

淨。常樂我淨,這麼產生八種顛倒。龍樹他曾經破他,他說:「有倒不生倒,無倒

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生。若於顛倒時,亦不生顛倒,汝可自觀察,誰生

於顛倒?」從上面解下來,我們才能了解他文字的意思。

  如果常我樂淨實有的,那常我樂淨就不顛倒。如果常我樂淨而實無有,沒有常

我樂淨,那麼,不對常,沒有無常;不對我,沒有無我;不對樂,沒有苦;不對淨

,沒有不淨,所以無常苦無我不淨這四種,也應該沒有。無常苦沒有是什麼?沒有

顛倒。他這證明他上面說的,顛倒不生,沒有顛倒。換句話說,於諸法空性當中,

沒有常我樂淨,沒有無常無我苦不淨,顛倒這個東西啊!沒有生,沒有不生。有沒

有不懂這意思的?下面這一頌很容易搞錯了。

  【如是顛倒滅 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這一頌不注意的話,很容易搞錯了。諸法空性當中沒有生沒有滅,他這一頌是

縱破,你假使直接解就錯了。他的意思是說,你說顛倒滅,不對!顛倒沒有滅,因

為空性當中無生無滅嘛!他上面好像也說過了,顛倒法、顛倒人,沒有顛倒法就沒

有顛倒人,沒有顛倒人,何必佛度眾生?顛倒如果滅的話,無明也滅,那就錯了。

  不相信我們分析分析!「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如果顛倒滅的話,無明

則也滅,可是心經說得明白「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換個方式講,沒有無明,也沒

有無明滅。如果無明滅的話,「以無明滅故,諸行等亦滅。」無明滅了,行滅,識

滅,名色滅,六入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這是不對

的,你不要搞糊塗了。心經不是講過了嗎?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嘛!這地方大家容易

糊塗了,你假使差一點點就把中論的意思會錯。如果無明滅了,行、識、名色、六

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都滅。

  大家知道,經上說過,知十二因緣就知法,知法即見佛。無明生行,行生識,

識生名色,一直到老死,這是生滅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識滅,一直到老

死滅,叫還滅十二因緣。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滅即無滅,無滅即滅,這是二諦。

生滅十二因緣是什麼諦,誰知道?世俗諦。還滅十二因緣是什麼諦?第一義諦。你

不能說它是定生,生是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既然無自性,就是生而無生,無生

而生。滅不能說定滅,滅是因緣滅,因緣滅無自性,滅而無滅,無滅而滅。我不是

和大家講過了嗎?十二因緣裏頭,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於法無所有。

  這個地方,很容易使人搞錯了,大家清楚了沒有?十二因緣是佛性,你說它定

滅,滅了佛性,不對。怎麼知道十二因緣是佛性呢?大般涅槃經說過,十二因緣有

四種觀智:下智是聲聞人,中智是緣覺人,上智是菩薩,上上智是佛。聲聞以下智

觀十二因緣,不見佛性,得聲聞道。緣覺人以中智觀十二因緣,不見佛性,得辟支

佛道。菩薩以上智觀十二因緣,見佛性不了了,得十住地。佛以上上智觀十二因緣

,見佛性了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根據他這段經文,我們還可以知道一點東西,原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性

,在眾生邊說是佛性,在佛邊說就是佛。怎麼在眾生邊說是佛性呢?不具功德。佛

具足功德,所以是佛。好比說井裏有水,你看見水,不能解渴,不具功德。你看見

了,非用繩子、罐子打上來,功德具足了,才解渴了。

  我們把這一頌的意思再講一遍。如果照你的說法,有顛倒生,就有顛倒滅,如

果顛倒滅的話,無明則滅。經上明明說沒有無明滅,空性當中沒有無明,也沒有無

明滅。無明滅了話,沒有眾生,假使無明滅了話,諸行一直到老死也都滅,那就沒

有眾生了,何必佛度眾生!

  這一頌你不留神,就搞錯!一搞錯了,前後不對,前面也不對,後面也不對。

這一頌,大家掌握住要點,他是講性空。心經說過,是故空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你就懂這一偈了。如果直接按照文字講,你就搞錯了。所以有

一句話:「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前面我們看過了,他從前面下來的,再看下面這兩頌。

  【若煩惱性實 而有所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其性】                     

  「若煩惱性實,而有所屬者。」這是說什麼呢?煩惱是法,貪瞋癡為煩惱嘛!

如果法是實在的,「而有所屬者」,所屬者是人,他是講人法皆空。煩惱實的話,

不空!有所屬者,有人的話,人不空。直接會這個道理怎麼會呢?人法是有,不過

他是因緣有。因緣有無自性,有無自性,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就會到了。法

和人皆空,不過他是因緣空。因緣空,空無自性,空無自性就不空。所以他空而不

空,不空而空。這就是般若所說的真空妙有。你如果不這麼會的話,會不到。煩惱

性實,不對!煩惱是什麼?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屬者也

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既然是這樣,「云何當可斷,誰能斷其性?」這個「斷」就是上面所說的滅。

「誰能斷其性」?性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相假是有。這是說如來藏,如來藏

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誰知道什麼東西啊?是性空。不空如來藏是什

麼?是相假。總而言之說起來,不管你空、不空如來藏,都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空而不空,那個不空就是不空如來藏;不空而空,那個空就是空如來藏。有而非

有,非有是空如來藏;非有而有,那個有是不空如來藏。

  講起來很有意思,他把一個法反覆地辯論,你搞不清楚就糊塗了。你糊塗了是

怪你,不怪法啊!                            

  「若煩惱性實」,仔細依理推尋起來,他還是說顛倒這個法。煩惱性實,譬如

我們把他改變一個方式:「若顛倒性實,而有所屬者,云何當可斷,誰能斷其性?

」這和前面講的:「若常我樂淨,而是實有者,是常我樂淨,則非是顛倒。」你想

想,不是一個道理嗎?只怪你不明白,不是法不清楚。再看下面一頌:

  【若煩惱虛妄 無性無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無性】

  「若煩惱虛妄,無性無屬者。」這個大家都明白了,煩惱虛妄是法空,無法。

「無性無屬者」,是無人。這和上面那個「若常我樂淨,而實無有者。」是一個道

理。

  「云何當可斷,誰能斷無性?」法無性,人無性,那個無性不可斷啊!斷還是

滅的意思。仔細依理推尋起來,他不過是解釋「空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不過是那個道理。

  我們這一品講到此地,講完了。誰有問題可以問?時間快到了,我們再講一點

點。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大家看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諦是苦集滅道,說起來,四諦是聲聞乘法。其實

佛法不出四諦,略說為四諦,廣說為十二因緣,再廣說就是六度。

  佛說實相法,聲聞乘人聽了是四諦。佛說實相法,緣覺乘人聽了是十二因緣。

佛說實相法,菩薩聽了是六度。

  外人就說了,眾生有顛倒,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以苦為樂,以不淨為淨

,所以佛說四諦法破他這個顛倒。這是外人說,龍樹菩薩你說一切法空無生無滅,

不對。所以他先說理由就說了:「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

之法。」四聖諦,苦集是世間因果,造作集則生苦,生滅法。苦由集生,修道才證

滅,滅由道生。苦由集生,叫生死,生死為苦嘛!滅稱之為涅槃,由道而生。這明

明說不空啊!四諦裏邊有生有滅,所以你龍樹說,一切法空無生也無滅,不對。要

是那麼說就沒有四聖諦了。

  「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要是一切法空,無

生無滅,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皆沒有。要是有知苦斷集修道證滅,就不空。

  「以四事無故」,這個「以」當因為講,因為四諦沒有的緣故。「則無四道果

」,四道果是聲聞乘的果。

  「無有四果故,得向者亦無。」假使沒有初、二、三、四果,得和向就沒有了

。四果裏有得有向,得是果位,向是向於果位,也叫四行。初果向得初果,二果向

得二果,三果向得三果,四果向得四果。向是修行階段。這個修行階段和得的果位

,都從苦集滅道來,聲聞乘法。所謂聲是佛說法的音聲,聞是弟子聽佛說法。既然

有聲聞乘,就知道法不空,四諦法都是生滅法。所以說,「以是事無故,則無四道

果。無有四果故,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則無有僧寶。以無四諦故,亦無有法寶。」八聖賢是初果向、

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這八種人稱為賢聖。出家人

稱為賢聖僧。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稱為賢。初果、二果、三果、四

果,稱為聖。還有一個說法,小乘有三賢:五停心觀、總別相念、煖頂忍世第一,

稱為三賢。證初果位、二果位、三果位、四果位,稱為四聖。大乘人講三賢十聖,

住位菩薩、行位菩薩、向位菩薩,稱為三賢。初地到十地,稱為十聖。我們看這個

文就知道,說這個話的人是聲聞乘。他說「若無八賢聖,則無有僧寶,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苦集滅道是法寶。

  「以無法僧寶,亦無有佛寶。如是說空者,是則破三寶。」這是外人說的。說

龍樹啊!你說一切法空,破三寶,佛法僧三寶皆破。

  這我們知道,外人不會實相法。實相無相,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空啊!實相

無不相,就是生滅。生滅無性就是實相無相,實相隨緣就現生滅。性空宗由這兒出

。實相無相,所以他說性空;實相無不相,現生滅,所以他說相假。

  講到這裏,我們加深大家的認識。你有本領提出來,有那一法不是性空相假?

山是因緣生,花草樹木沙石的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無自性是性空。因緣所現的

相,相假。地球,是山河大地的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性空。山河大地因緣所現

的相,相假。天體,星球的因緣成功的,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性空。星球所現

的相,相假。再往小的地方講,原子是電子因緣生,無自性,性空。電子因緣所現

的相,相假。

  你,是因緣生,細胞的因緣生,沒有自性,性空。細胞所現的相,相假。你想

一想,還有那一法不是因緣生?我曾遇到一個人,他說:「本體最小了,不是因緣

生。」大家想一想,本體雖然是最小,它有上下東西南北四維十方分,如果沒有上

下東南北四維,沒有這個東西。假使有這個東西,不管他小到什麼程度,一定有十

方。既然有十方,就是十方的因緣生,無自性,性空。十方所現的相,相假。

  大家有沒有人不同意啊?沒問題,我們再進一步。既然法是因緣生的,因緣生

就是相假,因緣生無自性就性空。那麼說起來,相假就是性空,性空是因為它是因

緣生。如果不是因緣生,那個性空是斷滅。既然性空就是因緣生,那就告訴我們,

性空就是相假。性空是無,相假是有,這麼說起來,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誰不

同意啊?這是真理嘛!你如果不相信,你就不信真理。如此說法,沒有一點含混之

處,所以是究竟說。佛說法,究竟說,所以是如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

者。

  這是我們把外人說的這段話講過以後,先點破,給大家一個真正的認識,下面

再看他最後一偈。外人的意思,根據他所說的理由說,你說空: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空法壞因果,亦壞於罪福。」空,無因無果了,因果皆空了,所以壞了因果

。罪福是講報,造惡,報有罪;行善,得福報。罪報、福報不空啊!要是空的話,

沒有罪福報了。

  「亦復悉毀壞,一切世俗法。」世間一切法,不外乎因果法,你說法空,壞了

一切世俗法。因果,實在說起來,性空。因為因果是對待而立,全因成全果,全果

都從因來,不可能有的因成果,有的因不成果,那它不叫因了。也不可能有的果從

因來,有的果不從因來,那它不叫果啊!所以因果對待的。我們就知道了,全因是

全果,那就沒有因,因空。全果是全因,那就沒有果,果空。要是說有呢,沒有因

可以成果,果不從因來,那不構成因果啊!所以因空、果空,性空,因果所現的相

,相假。

  罪福報也是一樣,罪報從行惡來,所以罪報空;福報從行善來,所以福報也空

。如果不空,怎麼辦呢?要是不空的話,罪報實有,你不行惡也有罪,行惡也有罪

,不合道理。福報實有的話,你行善得福報,不行善也得福報,不合道理。行惡才

有罪報,罪報空;行善才有福報,福報空,性空。所以現的罪報、福報,因緣所現

的假相。一切世間法都是一樣。所以,外人說空法壞因果,不空才壞因果呢!「亦

壞於罪福」,不空才壞罪福報呢!要是不空的話,你殺人判死刑,不殺人也判死刑

,沒有這個道理嘛!一切世間法,世俗法都是一樣,大家會通這個道理了吧!

  譬如說你本空,父母生了才有你,你不空的話,父母不生你也有你,沒這個道

理啊!你現男相女相,假相!不相信,想一想,父母生了才有你,可是父親、母親

沒出生以前,你在那裏?假使有你的話,不必等父母生你,已經有你了嘛!現在的

女相是假的啊!眾生造罪惡,就是以假為真,更在假相上造很多罪業,所以佛說可

憐愍眾生嘛!

  所現的假相叫世俗諦,是因果法。譬如你行善才投生為人身,造惡,下地獄了

,投生畜生了。所以你現的人相是假相,智慧者知道是假相,稱為智;智慧者知道

一切法性空,叫根本智、無分別智。差別法叫智,無差別法叫慧,如此知者叫

智慧。慧者無分別,稱為實智;智者分別一切法,叫權智。這個法分析起來,有很

多了。

  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下次再講龍樹破他。

  這就是佛法。權智、實智,怎麼說呢?實智無分別,是佛法身;權智有分別,

是佛報、化二身,一切法從這兒出,這個法叫實相法。實相無相是佛法身,實相無

不相是佛報化二身。現在下課!

  大家看中論,觀四諦品。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知空空因緣」是說二諦。空,第一個空是真

諦,空因緣是俗諦。我們一般的觀念,空因緣都說因緣空。空不是定空,空是因緣

空。因緣空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有,空無自性就是有。性空宗的根本理論,第一個

空是性空,第二個空是空因緣。空因緣無自性,就是假有。你把這個文和後面連起

來看,就明白了!你如果單取那一句「空空因緣」,你就糊塗了。

  「及知於空義」,空義就是雙說二諦。空是因緣空,因緣空就沒有自性;有是

因緣有,因緣有就沒有自性,無自性故說空。大乘裏頭,無自性就是空義,換句話

說,也就是無我義。「是故自生惱」,因為你不知道二諦,就不知道空義;不知道

空義,所以自生惱。往下看就明白了: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現在說出來了,就指明了空空因緣是二諦。換

句話說,也就是三論宗所說的,性空相假。我們時常說性空相假,那是二諦,性空

是第一義諦,相假是世俗諦。諸佛依據二諦,第一義諦、世俗諦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世俗諦就是空因緣;「二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性空。

大家腦筋轉過來了沒有?不要迷於它的文下,要會通它的諦理,它的深義。他說諸

佛給眾生說法,都是依於二諦。第一先依於世俗諦,依於世俗諦才能入第一義諦,

這就是上面說的「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你如今實在不能知道二諦法,所以

自生惱。

  佛在大乘裏頭是以實相說法,你看經就知道了。世俗諦,實相無不相;第一義

諦,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佛就說這個法是因緣起,叫緣起法;實相無相是第一

義諦,就是緣起法無自性。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假使人不能分別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

實義。」就不知道佛法說什麼了。佛在經上說,有的說有,有的說空,你搞不清就

糊塗了。說有,他依世俗諦;說空,他依第一義。有的時候說生死,有的時候說涅

槃。生死,世俗諦;涅槃,第一義諦。世俗諦就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世俗諦

。世俗諦無性就是第一義,第一義隨緣就是世俗諦。佛說生死即涅槃,生死即涅槃

是沒有生死,涅槃即生死是沒有涅槃啊!生死即涅槃,所以佛說也生死也涅槃,常

六道常法身嘛!生死即涅槃,生死既然是涅槃了,就沒有生死了。涅槃即生死,涅

槃要是是生死就沒有涅槃了,所以他說一切法非生死非涅槃。你如果不知道二諦就糊

塗了。所以「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這兩偈根據上面那一句話說出來的,「知空空因緣」,根據它引申涵義發揮出

來的。

  大家誰有問題?所以大家看經論不要依文解義,深入義理,你才搞清它的來龍

去脈。他這有連貫性,先說,外人你不知空空因緣,根據這句話,發揮下面兩偈。

根據下面這兩偈,再出來下面的一偈: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為什麼不根據世俗諦不得第一義呢?誰知道?大家要清楚,佛為了要說實相法

,所以他說緣起法。佛說什麼法?實在說實相法,那是第一義。教你進入第一義,

才說緣起。古德這麼分別說,儒家宗五常,宗於五常,仁、義、禮、智、信,儒家

所宗。道家宗自然,佛家宗緣起。實在說,緣起法如敲門磚啊!為使你進入實相法

,所以說緣起法。怎麼說緣起如敲門磚啊?它是假說。緣起法就是相假嘛!你如果

根據世俗諦,知道一切相假,相假無自性,就入第一義了。入第一義就可得涅槃,

所以他說「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第一義是什麼呢?涅槃是什麼呢?大家搞清,涅槃無生無滅。我們看一看,入

第一義諦是不是得涅槃?第一義是空,空則無生無滅,得涅槃。第一義無我,無我

,誰生誰滅?所以得涅槃。第一義不可得,不可得那有生滅?所以得涅槃。第一義

無相,無相那有生滅?所以得涅槃。第一義無為,無為那有生滅?所以得涅槃。要

入第一義,要依於世俗諦,世俗諦無性就是第一義嘛!得其無性,就得涅槃了,很

明顯。無性不生不滅,大家腦筋要活開,無性就是無所有,無所有不生不滅。無性

就不可得,不可得不生不滅。無性則清淨,清淨則不生不滅。無性橫遍豎窮,橫遍

豎窮不生不滅。

  你有沒有發現我說的話有兩邊:無性是空邊,橫遍豎窮是有邊。無性叫豎說,

豎說叫三世平等,三世平等不生不滅,涅槃。橫遍豎窮叫橫說,橫說叫橫遍十方。

橫遍十方不生不滅是涅槃。所以說入二諦以後,這個道理,你橫說橫對,豎說豎對

。不入這個道理,橫說橫錯,豎說豎錯。以上講的,有問題沒有?我們繼續看: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這半偈是法說。「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這是譬喻說。什麼是正觀空?正觀空就是知空空因緣。所以龍樹作中論,思惟很

細膩,都有系統下來的。你如果逐句求,零零碎碎就求不到了。正觀空,就是知道

二諦,根據經文就知道空空因緣。知二諦,叫正觀空。二諦從那兒出呢?一實相,

知道實相就知道二諦。實相是佛所說,所以知道實相,就知道佛法。正觀空就知二

諦,知道實相,知道空,因緣空。鈍根人不知道,不知道實相法,所以「自害」,

自害就是自己錯誤。自己錯誤,比如你迷失方向走不到家,那自己害自己,害在一

個迷字上。

  「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我們這裏沒有,據說印度有這些。我曾經看見

過蛇在籠子裏,他吹一個口哨,蛇就上來了,左擺右擺,不吹了蛇就下去了,可能

就是這個東西。你不會咒術,不能捉蛇,叫蛇咬著了。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甚深微妙相」是實相,實相現一切法相,可是都是無相,因為它所現的法相

是假相,因緣所生,沒有自性,所以都是無相。根據這個道理,佛才說一切法無非

實相。什麼是一切法呢?般若經佛說過,一切法唯是假名相,就是說一切法僅僅是

假名相。

  不相信,我們看一看,桌子是一切法吧!桌子,假名相。桌子是木頭板、鐵腿

構成的,離開木頭板、鐵腿,那有桌子?假名相。如果桌子實在有,有自性,沒有

木板,沒有鐵腿,應該還有桌子啊!你,是假名相,因為你是細胞構成的,如果有

自性的話,沒有細胞還有你,那何處是你?現在你說,你和桌子不同,那分別假名

相嘛!

  根據這個道理,大家想一想,那一法不是假名相?你想出來告訴我。為什麼假

名相?緣起法。沒有一法不是緣起,所以是假名相。知道它是假名相,就知道它空

;知道它是假名相,就知道它無所有;知道它是假名相,就知道無自性;知道它假

名相,就知道無我。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我,如果有人如是知,叫得第一義。得第一

義則得涅槃,涅槃不是得到了才是涅槃,它根本涅槃。一切法根本無所有,一切法

根本不可得,一切法根本空,一切法根本無我。所以有人說,我得涅槃,那叫妄見

。佛在經上說,叫增上慢人。這是甚深微妙相,這個相是相即無相,無相而相,所

以說甚深。這個話不是鈍根人所能辦到的,所以佛不想說。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再

搶著講一偈:

  【汝謂我著空 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汝謂我著空,而為我生過。」說我有過錯,「汝今所說過」,你所說的過錯

啊!「於空則無有」,於空怎麼有過呢?一切法空,空怎麼有過?一切法無所有,

無所有怎麼有過?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怎麼有過?一切法無我,無我怎麼有過?

所以他說「於空則無有」。我們今天講到這裏!

  大家看中論。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從此以後,龍樹要顯正義,所以這個文很深,大家要深入思惟。

  一切法是由空才成就的,沒有空,一切法不成,所以一切法是世俗諦,空是第

一義諦。我們知道他是從二諦講起,因為上面他說過了嘛!「佛以二諦說法」。這

還是二諦,一切法是世俗諦,空是第一義諦。要講起來,世俗諦是依第一義諦成就

,第一義諦是以世俗諦成就。因為空,緣起性空,因為緣起的原因才性空,那就是

說,緣起成就性空。真諦成就俗諦,俗諦成就真諦。世俗諦是有,第一義諦是空。

這道理很深。第一義諦成就世俗諦,那就是空成有,空成有的時候,有奪空;世俗

諦緣起無性成就空,那就是有成空,有成空就是空奪有。這裏面有互奪互成的意思

。互成就是互入,互奪就是互攝。

  大家不要打妄想,要不然保定你聽不清。空成有的時候,雖有而常空;有成空

的時候,雖空而常有。有奪空的時候,有顯而空隱;空奪有的時候,空顯而有隱。

大家慢慢記下來,回去好好地思惟!這都是中道。有無互顯是俗諦中道,有無互奪

是真諦中道。有成空,那個空僅僅是個假名;空成有,那個有僅僅是個假名。這就

是後面所說「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了。所以這個文義很深,大家好好思惟!

當時不知道,你回去慢慢善思惟。我們不講太多了,講太多了大家愈聽愈糊塗。

  「以有空義故」,空義是什麼?空義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空就是有,所

以他這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就是空義。以有第一義,世俗諦才成就,「一切

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如果你執著定有,那是遍計執,不是依他起。

我們剛才說過,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那是依他起,依他起

才顯出空義來。要是不空,法有自性,那一切不成功了。以下各偈按照這個路線開

展的,一開始龍樹先破邪,後來才顯正。

  我恐怕大家當時聽不清,你筆記記下來,記得確實,回去善思惟。因為現在的

眾生,不是頓根,都是漸漸地學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先信,信才能解,信解以

後才能行,行才能證。這個法,頓根人才能直下承當,我們差不多都是思惟來的。

現在看下面一偈:

  【汝今自有過 而以迴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這是說過錯在你那邊,空邊沒有,第一義沒有,你迴向我,好比人騎馬一樣,

忘了他所騎的東西了。這一偈是譬喻。現在不騎馬,坐車也是一樣,你坐車坐在上

面,忘記在馬路上跑了,坐在車裏,總感覺不動,就是「自忘於所乘」。下面一偈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如果你見到諸法,定有自性,那就壞了世俗諦了。因緣法是世俗諦,壞了世俗

諦,壞了有為法。壞了有為法,壞苦集滅道,壞十二因緣,壞六度萬行。可是外人

不知道,自己不感覺,他認為自己很對。大家想一想,壞了因緣法,壞了有為法;

壞了有為法,壞戒定慧,戒定慧都是有為法。戒定慧不自己成功,是以無為法成的

,所以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差不多

是俗諦,禪宗固然是直入第一義諦,可是他也要參啊!還是世俗諦。世俗諦成就第

一義諦,第一義諦成就世俗諦。大家如果了解這個意思,你就知道他還是講上文「

知空空因緣」,還是那一句話。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即為破因果」,壞了因緣法,破因果。因果,世俗諦。「作作者作法」,也

壞了作作者作法,第一個作是作業,第二個是作者,第三個是作法。

  「亦復壞一切,萬物之生滅。」萬物生滅是什麼法,誰知道?世俗諦。生滅是

有為法,經上不是說過嗎?有為法有三相:生住滅,簡單講就是生滅。原因,就因

為它壞了因緣,壞了因緣就壞了空義,不過外人不知道。所以看到後文我們才知道

,外人鑽死牛角尖,後來他講得也很微細,可是是錯誤的。下面再看: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眾因緣生法」,說出來了!「眾因緣生法」是世俗諦,「我說即是無」是第

一義諦,無就是空啊!無具體說是無自性。

  「亦為是假名」,有奪無的時候,無全是有,不過那個有是假名;無奪有的時

候,有全是無,那個無也是假名。互成也是一樣,有成無的時候,那個無是假名;

無成有的時候,那個有也是假名,所以它說「亦為是假名」,天台宗判它為別教。

因緣生法,世俗諦,是在藏教。「我說即是無」是通教,「亦為是假名」是別教,

「亦是中道義」是圓教。有奪無,這個時候無隱了,有顯了。無奪有,有隱了,無

顯了,它是一個道理。要是互奪就是真諦中道,有無雙顯就是俗諦中道。真諦中道

的時候,非有非無;俗諦中道的時候,而有而無。所以他說,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沒有法不從因緣生的,因為前文講過了,法不

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那就是說是因緣生,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因緣

生無自性,無自性叫性空。既然都從因緣生了,「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都

是空的。

  你們筆記要記好,我保證,你不記筆記,我說而無說,你聽而無聽。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這是心經說的,無苦集滅道。正因為無苦集滅道才是苦集滅道。因為外人先批

評龍樹,你說一切空,那一切空就沒有四諦法了。這是龍樹反破他。以下龍樹說出

理由來了:

  【苦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苦集滅道實在是一個苦字,圍繞一個苦,應該說是苦、苦諦、苦集諦、苦滅諦

、苦滅道諦。沒有苦,其餘的就不要談了。假使苦不從緣生,因緣生是世俗諦,你

壞了因緣生,壞了世俗諦。世俗諦被壞,那有苦?苦是眾因緣生法嘛!我打你你才

疼,因為我打的因緣才疼,它如果不是因緣生,沒人打你你自己疼,不合道理。

  「無常是苦義」,無常才是苦,苦有幾種?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

怨憎會、五陰盛、求不得,你想一想,生是不是無常?要是常,它就不生。老是不

是無常?病也是無常,死更不要說了。愛別離是無常,怨憎會是無常,五陰盛是無

常,求不得是無常,這是從相方面說。從性方面說,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無

常,壞苦是無常,行苦還是無常。唉!講到這點,大家念佛生到西方無有眾苦,但

受諸樂。所以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如果法有定性,沒有無常了,那就壞了苦諦。苦諦被壞,不

要問,集滅道都被壞。我們再看最後一偈: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假使苦有定性,它不必從集生了。集生苦,沒有集就沒有苦,既然集生苦,苦

集二諦是無常的,因為無常才有苦。如果苦有定性了,不從集生,那就壞了集諦了

,壞了集諦的因緣,就壞緣起法。

  今天時間到了!下課。

  大家看中論,觀四諦品。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這是龍樹破外人。外人是理外凡夫,所以稱為外人。外人他辯駁說,說龍樹啊

!你說一切法空,空就破四諦。四諦是什麼呢?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集

滅道。苦不空啊!怎麼有苦呢?因為造作集就有苦,那集就不空啊!集是什麼呢?

集是煩惱和業。就是身口意三業,在意業裏頭有貪瞋癡,那是煩惱。身業有殺、盜

、婬,口業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這個是造業,這個不空啊!道諦──修道

,修道不空啊!因為修道的原因就證滅,證滅不空啊!所以你說一切法空,不對。

假使一切法空,就沒有因果了,因果不空啊!這是外人說的,這是反駁龍樹。譬如

集為因,苦為果,它不空。道為因,滅為果,它不空。我們首先要知道,外人的立

論是有,不是空。

  今天我們就開始講,龍樹反破他。因為外人執著定性有,所以龍樹就說了:

  「苦若有定性」,苦假使有定性的話,則不應有滅。因為上面一偈他就說,苦

若有定性,就不應有集,不必等集生了,你壞了空義就壞了集諦。今天是破他滅諦

,他說苦要是有定性,不應滅。滅就是苦不定嘛!要是定性有,永遠是苦,怎麼會

滅呢?所以「汝著定性故,即破於滅諦。」你著定性有,就破了滅諦了。這一偈大

家懂不懂?有疑問的沒有?這一偈懂了,再看下面的。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沒有道諦。「若道可修習,即無有定性。」修道

改變了,它沒有定性了。要是苦有定性的話,修道也不能改變。這是從他有論,外

人執著有,執著有就壞了苦集滅道了。這一偈有問題沒有?我們再看下面。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講起來,苦集滅道重點在苦,應該叫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什麼

原因呢?沒有苦何必斷集?沒有集諦。沒有苦了,那有滅諦?苦滅了才有滅諦嘛!

沒有苦諦,沒有集諦,沒有滅諦,何必修道?所以苦集滅諦重點在一個苦字上。你

說法有決定性,既有決定性,就壞了苦集滅道了。譬如說,怎麼有決定性壞了苦集

滅道?苦有決定性,不必等集生了,它已經有了嘛!苦有決定性,不必滅,滅不了

嘛!苦有決定性,也不能修道,修道是改變它啊!

  「所可滅苦道,竟為何所至。」我們知道道是通達義,從苦通達到苦滅,既然

沒有苦,沒有集,沒有滅,那個道怎麼能從苦通達到滅呢?「竟為何所至」,到那

裏去呢?這是龍樹破他。以下他廣說,廣泛地論說。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你說苦有決定性的話,為什麼早不見,非等集才有苦,不集那個苦在那裏?它

如果有決定性,「先來所不見」,不集沒有苦,那現在怎麼能見呢?因為它決定性

嘛!「其性不異故」,決定了嘛!再看下一偈: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如果苦不可見,沒有苦。沒有苦,斷集及證滅、修道,也不可見,也是空的。

那麼說起來,苦集滅道皆不然,皆是空的。這一偈是龍樹說理由,因為外人他的理

由是,你說一切空,苦空、集空、滅空、道空,沒有四諦。龍樹現在破他,那你說

有,決定有,決定有以後當然沒有苦,決定有以後當然沒有集,沒有滅,沒有道。

  這個地方一正一反,大家要搞清,你如果搞不清就糊塗了。有沒有不清楚的?

清楚了,我們看下面的。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這個地方,我們先了解般若說不可得義。苦不可得,不造作集沒有苦,所以苦

不可得。集也不可得,什麼原因呢?有苦才有集嘛!沒有苦,集什麼?滅也不可得

,苦滅叫滅,既然沒有苦,怎麼會有苦滅呢?道也不可得,沒有苦滅,何必修道呢

?修道就證滅嘛!這麼說起來,沒有苦集滅道。四道果是什麼?就是苦集滅道四道

果,四道果在因上講是苦集滅道,在果上講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既然因上

沒有苦集滅道,果上也沒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如果初果決定有了,不必修。

二果、三果、四果決定有了,你不修它也有,所以說一切法要是性定的話,今怎麼

可得?

  這個地方,我們需要依理推尋,龍樹講的什麼?講到空和不可得,在佛法上叫

第一義諦,有苦集滅道,有初二三四果,那叫世俗諦。這個都是不決定的。因為第

一義諦空,才能容納世俗諦有。

  講到這裏,我們分別分別二諦。有個原則,凡是很多條件構成的,都是空的。

你想一想,家庭是很多父母、妻子、兒女構成的,很多條件構成的,家庭空。假使

它不空,沒有妻子、兒女,你拿家庭給我看!公司是空的,很多職員構成的,假使

它不空,沒有職員還有公司。國家是空的,是土地、人民、主權構成旳,如果它不

空,沒有土地、人民、主權還有國家,拿國家給我看!你們不想一想,誰叫國家?

有人說政府叫國家,那不對。縣政府是國家?省政府是國家?沒有,抽象的。一切

法,你想一想,都是這樣。那個空我們稱為第一義諦,很多條件現的相稱為世俗諦

。譬如說,你是空的,你是很多細胞構成的,要是你不空,沒有那些細胞還有你,

所以實在說,你的本身是什麼?第一義諦、世俗諦。

  佛以第一義諦說沒有苦集滅道,譬如心經所說。佛以世俗諦說苦集滅道。不可

偏執,偏於沒有,不對,偏於有也不對。這地方外人就偏於有了。這個法是什麼原

因呢?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所以他說「是四道果性,先來不可得。」第一義諦嘛

!諸法要有定性的話,「今云何可得」?這是責備外人執著有所得。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初二三四果有八種人,初果有初果向、初果,

二果有二果向、二果,三果有三果向、三果,四果有四果向、四果。初二三四果叫

得,得到結果了。那個「向」是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這八種人叫賢

聖僧,我們是凡夫僧,粥飯僧──吃飯的。八賢聖叫賢聖僧,大乘是菩薩僧,譬如

「大乘常住三寶」,佛是佛寶,般若是法寶,菩薩是僧寶。假使沒有四果,就沒有

四得、四向。因為沒有八種賢聖的緣故,則無有僧。所以你說決定有,決定有──

破僧。

  【無四聖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在小乘,苦集滅道四聖諦是法寶,大乘法寶是般若。「無法寶僧寶」,你執著

決定有,既然沒有法寶沒有僧寶,「云何有佛寶」?沒有法寶、僧寶,沒有佛寶。

什麼原因呢?佛以法為師,沒有法怎麼有佛?佛是僧成的,沒有僧怎麼有佛?所以

沒有法寶、僧寶,那怎麼會有佛寶呢?

  外人就說了,有無上菩提,得無上菩提叫成佛。他執著定有。龍樹就回答說: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你說法有決定性了,如果佛有決定性了,不必證菩提叫成佛,它決定有了嘛!

菩提要是有決定性,不必等佛說嘛!這是對待空。證菩提才有佛,不證菩提沒有佛

,佛空。對待才有,假有。弘揚菩提才稱為佛,菩提是佛弘揚的,菩提空──第一

義諦。所以經上說,了達於空義,是名為菩提。

  下面一偈大家要分清,是外人說的理由。他先說有佛有菩提,佛不空,菩提不

空,龍樹以第一義諦破他。下面外人說:你說空,佛性不空,現在我們注意到了,

外人探討也很微細。假使沒有佛性可說: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沒有佛性怎麼能成佛,好比說礦石裏沒有金子,你怎麼能鍊出金子來?這個地

方微細了。他錯在什麼地方?執著世俗諦。修證菩提成佛──世俗諦,非第一義諦

。他這一執著,就成為遍計執了。不錯,礦裏沒有金子,鍊不出金子來,那隨緣成

的金子。礦石裏不但隨緣成金,隨緣成銅,隨緣成鐵,隨緣成錫,隨緣成煤,隨緣

成一切法,所以是世俗諦。既然一切法隨緣所成,沒有自己的性質──第一義諦。

他不知道第一義諦。所以我們說,男女結婚生小孩子,非第一義諦,是世俗諦。這

要搞清!外人錯就錯在這個地方。第一義諦隨緣假有,假有無自性。凡隨緣假有的

一切法,有個特性:很多條件構成,時常運用思惟就知道了。

  佛性是什麼呢?佛性以無性為性,在眾生稱為佛性,在一切法稱為法性。經上

說過,佛性以無性為性,法性以無性為性,那個無性就是第一義諦。無性能隨緣,

隨緣成一切法,就是世俗諦。

  今天時間到了!大家有問題的沒有?最後一偈要特別小心,這是講前面龍樹說

的,佛以二諦演說法,一以世俗諦,二以第一義諦。大家深入二諦!如果執著世俗

諦,不入第一義,叫遍計執,唯識宗說遍計執著一切法。如果從世俗諦入第一義諦

,叫見性!大家有問題可以問,沒有問題我們下課。今天講的,唯有最後兩偈最重

要,一馬虎就錯掉了。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大家看中論,觀四諦品。

  「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如果諸法不空,就沒有作罪福者了。這半偈先

說主旨,主旨就是說如果諸法不空,就沒有作罪福者了。下面講理由,「不空何所

作」,不空怎麼能作呢?什麼原因呢?「以其性定故」,法如果不空,就有定性。

若有定性的話,就沒有作罪福者了。因為諸法空,以因緣才能作罪,以因緣才能作

福。下面這偈接著上面那偈來的。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你執著諸法不空,就是定性有了,如果果報定性有的話,不由罪福而生。所以

你那個思想,罪福因裏而不生果報,如果罪福不生果報,果報可以獨立。如果果報

獨立的話,那就離罪福而有果報。

  這兩偈你不要迷於它的文字,徹底把它搞清楚,大家懂不懂?第二偈的意思就

是,你說諸法不空,那果報定性有。如果果報定性有,不由罪福而生,不由罪福而

生,那離開罪福有果報,果報就成了無因之果了。有沒有不懂的?下面那偈: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這反覆論證。如果罪福定性有,不從罪福生。如果你說果報從罪福生,那麼沒

有罪就沒有苦報,苦報空。沒有福,沒有樂報,樂報空。所以果從罪福生,怎麼能

說不空呢?

  大家進入情況了沒有?你如果不找到它文字的理路來,不知道他講什麼。你理

路找對的話,迎刃而解。以上講,他有個原則,都是罪福定性有,你仔細看就知道

了。他已經講過了,果報不從罪福生,不對;果報從罪福生,也不對。從罪福生,

就空了。什麼原因呢?果報是因緣有,不是定性有。因緣有,無自性,無自性就空

。空是因緣空,不是定性空,因緣空,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有。

  這還是性空宗根據他原則說的,性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性空。他的立論基礎

,性空正從因緣有而立,如果不從因緣有而立,那是斷滅。因緣有,從性空而立,

不從性空而立的話,那是定性有。他講這麼多,還是一個原則,就是般若說的,色

即空,空即色。他的原因是因緣成一切法,所以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再看下面一偈: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 諸餘所有法】

  你執定性有,就破一切法因緣有的空義了。一切法無非因緣生,沒有不是因緣

生的。既然因緣生的,就沒有自性了,所以說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我們定知一切法

都是空。我們還知道,一切法因緣生,說空說有,都是假名。假名這個法,大家想

一想,一切法都是假名。既然知道一切法都是假名,一切法都是中道。在小乘宗裏

有一部叫異說部,他就說一切法都是假名,所以這一部近乎大乘始教。「因緣所生

法」,俗諦;「我說就是空」,真諦。俗諦不住,真諦不住,叫中道,中道也不住

。所以說,我們應該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人不知道,他說一切法無所住,你怎麼住著了?他糊塗了,他不知道他自己

住著了。他住了那個無所住,還是住。告訴你一切法無所住嘛!仔細講起來,一切

法無所住,是講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是講一切法因緣有。如果破了因緣有的話

,就破空義了。

  大家看中論,不要管那個偈頌,要抓住綱領,你每一句每一句地解,解不通的

。所謂綱舉目張,好像網一樣,提出綱,百目俱張。以上講的,有問題的沒有?

  【若破於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破了空義,是說破了因緣空義。「即應無所作」,我看看大家的理解力怎麼樣

?什麼叫無所作?誰知道?他的意思,所作是法,就是果報。所作對能作,能作為

人,就是原因。法不過因緣生,所以稱為空義,可是你如果破了因緣空義的話,就

沒有所作了。沒有所作的法,沒有能作的我人,人法都歸斷滅。法空,是因緣空,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人空,是因緣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這才會入中道。不

空就是有,雖然是有,是因緣有。因緣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雖講人法,沒有

人法,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可是不空就是空,所以空而不空,不空

而空。佛雖沒說一字,可是說法四十九年。這是綱要啊!你把它提起來,網就都提

起來了。所以他說「若破於空義,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簡單說,沒有作業而有作者,因為上面講的無

所作嘛!所作就是法,就是作業。「即應無所作」,所以「無作而有作」,這個無

作是講沒有作業,沒有作業而有作者。

  下面講「不作名作者」,不作是沒有作業,沒有作業就叫作者,不對!很明顯

的。我再重覆一遍。「無作而有作」,沒有作業而有作者,這不可能的。作者是以

作業而立,有作業才有作者嘛!作業是對作者而立,有作者才有作業。

  這偈講兩個意思,一個性空,一個假有。作者對作業而立,沒有作業就沒有作

者,作者空。作業對作者而立,沒有作者就沒有作業,作業空。這個空是因緣空,

因緣空就是妙有,就是因緣有。

  譬如作者對作業而立,作者空,作業不是有嗎?可是作業是因緣有,有作者才

有作業。那換句話說,又有作者了。這個有是假有,因緣有。你想通了,性空就是

假有,假有就是性空。我們說緣起就是無性,無性就是緣起。緣起叫世俗諦,性空

叫第一義諦。無性不動,緣起橫遍十方。無性就是緣起,不動道場橫遍十方。緣起

就是無性,橫遍十方不動道場。無性就是緣起,沒有文字相說了四十九年;緣起就

是無性,雖說四十九年,沒說一字。

  所以你們在外面說法,要知道,有人說空,你說不錯!空是因緣空,因緣空就

是無自性,空無自性就是有。有人說有,你也說不錯,有是因緣有,因緣有無自性

,無自性就是空。不住邊,不住兩邊,也不住中,那才是中道義。所以經上說,無

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一心,一心不礙十方,十方不礙一心,就是不亂。

  你們大家,把你的智慧門打開,障智慧門的是我見。第七識障智慧門,我見、

我愛、我癡、我慢。我們再看下面: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如果法有定性的話,決定了。決定性它不變,既然不變,就不生不滅。可是世

間種種法相都是生滅無常,沒有一法不是生滅的。這時你要悟到,法相是生滅的,

法性是不動的。你如果從生滅的法相,悟到不生不滅的法性,稱為見性。見性就了

生死,因為他了生死,所以說見性成佛。如果你執著法都有決定性,世間一切法相

就變成不生不滅了,那偏於常邊,所以「常住而不壞」,這是常邊。你要會到,你

如果執著一切法空,是偏於那邊?偏於斷邊。離邊不住中,是中道義。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如果說一切法不空,壞一切法,壞一切法相。「未得不應得」,是說苦集滅道

四果。如果初果有定性,沒得初果的了,初果定性嘛!你本來初果。二果有定性,

不從初果來;三果有定性,不從二果來;四果有定性,不從三果來。所以金剛經講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世尊。空,空才有所得嘛!斯陀洹能作

是念,我得斯陀洹果不?不也世尊。乃至阿羅漢,皆沒有得法,它不是定性。得是

因緣得,因緣得就是無得;無得是因緣無得,因緣無得就是得。這叫妙法,佛法就

妙在這地方。

  「亦無斷煩惱」,斷煩惱是斷集,知苦斷集嘛!它定性了,集定性就不可斷。

「亦無苦盡事」,苦要是定性,也不可斷,斷苦證滅嘛!所以要是沒有空義的話,

就沒有苦集滅道了,沒有苦集滅道,就沒有世間一切法了。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佛在經上說,見因緣法,因緣法是什麼呢?空是因緣空,有是因緣有,這樣就

能見佛了。空是因緣空,不歸斷滅;有是因緣有,不歸定性,不生不滅就是佛。「

見苦集滅道」,詳細會要會到,苦是因緣苦,因緣苦就是空;空是因緣空,因緣空

就是苦。集是因緣集,因緣集就空;空是因緣空,因緣空就是集。滅是因緣滅,因

緣滅就空;空是因緣空,因緣空就是滅。道是因緣道,因緣道就是空;空是因緣空

,因緣空就是道。你反覆論證,就了解它了。所以知道因緣法,就見佛見法了,見

佛見法才稱為僧。什麼是僧?成實論講過,何謂僧?僧是四行四得。四行,行須陀

洹、行斯陀洹、行阿那含、行阿羅漢,四得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具戒定

慧一切功德為僧。所以你們出家眾應該檢討,那樣才叫做僧。我們今天講到這裏!

(問:剛才師父說,果報從罪福生,不對。為什麼不對?請師父再解釋一遍。)

  果報從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因緣生無自性就不生。果報空,是因緣空,因

緣空無自性,無自性就是因緣生。你不要偏了,不是講過了,離邊不住中,你怎麼

還住邊呢?還有問題沒有?你們記住,出去說法記住,一偏於有所住,叫人抓住小

辮子,問得沒話講。你不偏,離邊不住中,他怎麼問你怎麼答,總是圓融的。好!

現在下課了。                              

 



  觀涅槃品第二十五

  大家看中論,觀涅槃品第二十五。我們首先講,外人錯誤在什麼地方,他錯誤

在執著有涅槃。外人問了:

  【若一切法空 無生無滅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槃】

  他說,如果一切法空,就無生無滅了,既然無生無滅,「何斷何所滅」?這是

說四諦,知苦斷集,空的話,怎麼能斷集呢?何所滅是講修道證滅。一切法空,怎

麼能修道呢?怎麼能證滅呢?「而稱為涅槃」,觀念上他錯了,他執著有涅槃。龍

樹回答說:

  【若諸法不空 則無生無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槃】

  「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一切法不空,那是定性有。既然有決定性存在

了,「何斷何所滅」,它定性有了,怎麼能斷集?怎麼能修道證滅「而稱為涅槃」

?你說一切法空沒有涅槃,正相反,正因為一切法空才有涅槃,我們知道什麼是涅

槃?涅槃就是空義嘛!這兩偈比較容易懂,有沒有不清楚的?下面一偈,龍樹直顯

空義。                                 

  【無得亦無至 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槃】

  「無得亦無至」,沒有得,滅不可得,無苦集滅道嘛!修道不能至於涅槃,因

為一切法空嘛!「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這大家看出來了沒有

?他講空。如果有得有至,那是定性,因為空才得,空才至,空當然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這個空說明涅槃。所以求涅槃的人,以有所得心,都錯。

  以上這三偈總說,以下分別說,分別什麼?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都

不對。所以,以下講離四句。第一偈先說涅槃離有一句。

  【涅槃不名有 有則老死相

   終無有有法 離於老死相】

  有法有老死相,什麼是老死相?有法有三相──生住滅,都是老死相,有就有

老死相了。「終無有有法,離於老死相。」這是破涅槃是有。下面一偈: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為

   終無有一法 而是無為者】

  若涅槃是有的話,就是有為。因為什麼涅槃是有就是有為呢?我們剛才說過,

有法有三相──生住滅,生住滅就是有為法。如果涅槃是有為法,那不對,沒有一

法是無為了。我們知道,涅槃是無為,如果涅槃要是有為的話,就沒有無為了。

  我們講一講:涅槃是空,空是無為;涅槃是清淨,清淨是無為;涅槃不可得,

不可得是無為;涅槃無所有,無所有是無為。如果你要說,涅槃是有為,那就沒有

無為了。大家懂不懂?有問題的可以問。再看下面一偈:

  【若涅槃是有 云何名無受

   無有不從受 而名為有法】

  如果涅槃是有的話,那麼就是我所法,我所法依我而立。簡單說,我知道是有

,那個有是我所,我是受者,我所法是所受。所以他說「無有不從受,而名為有法

。」沒有不從我法而有我所的。這個地方,比較難懂一點,你要打轉身,要不然你

不知道為什麼「無有不從受,而名為有法」。

  講明白一點,我法二執,我是受者,法是所受,「無有不從受,而名為有法。

」就是說「我所法」是從「我」立的,大家轉過這個彎沒有?

  再看下面。下面外人就問了,你說有不對,那涅槃是無啊?外人錯,他不是說

無,他的觀念是有「無」,有一個「無」。既然有一個無,那個無還是我所法,所

以龍樹答:

  【有尚非涅槃 何況於無耶

   涅槃無有有 何處當有無】

  無對有而立,有壞了叫無,可是「有」不是涅槃,無怎麼會是涅槃?有壞叫無

嘛!涅槃空,沒有有法,既然沒有有法,何處有無?我們都知道「有」壞叫「無」

,既然沒有「有」,怎麼有「有壞」?所以「何處當有無」。下面一偈:

  【若無是涅槃 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 而名為無法】

  這個大家要了解,外人的意思,他不是說無,他是說有一個「無」,有一個無

,這個無叫涅槃。那還是我所法啊!怎麼知道有無呢?「我」知道有無啊!所以這

個「無」還是我所法。既然我所法依我而立,我知道有「無」,它叫涅槃,那不還

是我所法嗎?既然我所法,依我而立,就有受。我是能受,我所法是所受,一定有

受。所以他說「未曾有不受,而名為無法。」換句話講,未曾有不知道,名為無法

的。你說無法一定知道,你知道就是受。關鍵在那裏?外人執著,有一個無。換句

話說,這個無是另一個形態的有,它是涅槃,這是外人的意見,要認清。他不知道

,受即無受,無受即受。受即無受,雖受不落常邊;無受即受,雖然無受,不落斷

邊。這是出沒二諦,外人不知。

  無受是一法,受是無量法。無受即受,一即無量;受即無受,無量即一。這出

於般若,佛在經上說過,若人欲於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當學般若波羅蜜。所以

下面一偈,龍樹就說般若了。

  【受諸因緣故 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 是名為涅槃】

  因緣是假有,假有還是空,所以空是真空,真空即妙有,所以空就是妙有。所

以佛說過,若人欲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當學般若波羅蜜。「受諸因緣」,世俗

諦。由於世俗諦,生遍計執,所以才「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怎麼不受諸因緣,有誰知道?知道的可以說。

「不受諸因緣」,就是知道一切有法是依他起,依他起無自性,無自性就是圓成實

,它就不受諸因緣了。圓成實叫做涅槃,所以欲知依他起是圓成實,欲知圓成實是

依他起,當學般若波羅蜜。

  【如佛經中說 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無】

  佛在經上說過,「斷有斷非有」,有不對,非有也不對。所以我們就知道了,

涅槃是非有也非無。我們眾生都有二執習氣,執兩邊。二執習氣續生死,落入六道

。什麼是二執呢?有無兩邊,生滅兩邊,斷常兩邊,始終兩邊,都是二執,二邊執

著嘛!你就是因為這樣落入生死的。你想一想,有無相續無間,不可分別,全有以

成無,全無以成有。斷常也是一樣,生滅也是一樣,始終也是一樣,相續無間,你

執著兩邊,錯誤!那叫迷惑。

  譬如我舉個例子,遠近是二邊執著,沒有遠,沒有近,遠對近而立,近對遠而

立,既然對待而立,都是空的。不相信我問你,那裏叫近?那裏叫遠?這都是人的

錯誤觀念。所以涅槃「非有亦非無」。

  外人就問了,既然有不是涅槃,無也不是涅槃,那麼亦有亦無是涅槃?亦有亦

無是什麼?有無和合。龍樹菩薩回答說:

  【若謂於有無 合為涅槃者

   有無即解脫 是事則不然】

  「若謂於有無,合為涅槃者。」有無和合就是涅槃。「有無即解脫,是事則不

然。」我們知道涅槃叫解脫,有無和合叫涅槃,那有和無都叫解脫了?所以不對。

我們再講一偈:

  【若謂於有無 合為涅槃者

   涅槃非無受 是二從受生】

  因為有和無都是從受生的嘛!都是我所法嘛!涅槃無受,不受生死叫涅槃。假

如有無和合叫涅槃,涅槃就是受了,那不對。有問題的沒有?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下課!

  大家看中論注意到一點,不可依文解義,要依理推尋。

  大家看中論,觀涅槃品第二十五。

  【有無共合成 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無為 有無是有為】

  這是外人說,既然有不是涅槃,無也不是涅槃,那應該有無和合為涅槃。龍樹

回答說,有無共合成,怎麼會叫涅槃?

  「涅槃名無為」,涅槃不生不滅是無為,有無是有為,兩個不同啊!有有生住

滅三相,無也有生住滅三相,所以外人所謂的無,是有一個法叫無。那麼說起來,

無還是另一個型態的有,所以有生住滅三相。下面一偈:           

  【有無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處 如明暗不俱】

  你要是說有無二事共和合為涅槃,那怎麼會成功?有和無不同處,因為有就不

是無,無就不是有。如同明暗不俱,明則無暗,暗則無明,不能一處俱。這個都容

易懂了。

  外人又問了。他這四句,第一個「有」一句,不對!離有一句。第二個離無一

句,第三個離亦有亦無一句。他說既然亦有亦無不對,那應該是非有非無啊!非有

非無叫涅槃,這是外人的意思。龍樹回答說:

  【若非有非無 名之為涅槃

   此非有非無 以何而分別】

  假使說非有非無叫涅槃,可是那個「非有非無」怎麼分別呢?非有非無斷滅嘛

!所以「以何而分別」?下面一偈:

  【分別非有無 如是名涅槃

   若有無成者 非有非無成】

  怎麼知道是非有非無呢?對有而言,不是有就是非有;對無而言,不是無就是

非無。所以,對有無才成立非有非無,沒有有無,沒有非有非無啊!可是話說回來

了,要是有無成功的話,那就不是非有非無了。有無成就,就不是非有非無,那如

果說有無不成就是非有非無了,那沒有分別,不對有怎麼分別非有?不對無怎麼分

別非無?

  大家都明白了吧?有沒有問題的?(問:請師父再解釋一遍,不太清楚。)那

裏不清楚?(問:什麼是非有非無?)非有是不是對有才成立非有?不是有,叫非

有;不是無,叫非無。那麼換句話說,分別非有非無,一定先成立有無。既然有無

成立了,就不是非有非無啊!下面一偈就總說了。

  【如來滅度後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這是四句。有一句,無一句,亦有亦無一句,非有非無一句。如來取滅以後,

不言有也不言無,不言亦有亦無,他的句子「亦不言有無」,亦不言有無就是不言

亦有亦無。「非有及非無」,亦不言非有非無。這是離四句。怎麼離四句呢?簡別

凡情離四句。還有即四句,即四句是直顯正義。下面一偈:

  【如來現在時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這還是離四句,簡別凡情。如來現在的時候,就是如來在世的時候,亦不言有

也不言無,不言亦有亦無,不言非有非無。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涅槃是不生不滅,世間是生滅,不生不滅和生滅沒有分別,生滅和不生不滅也

沒有分別。有誰知道這個道理?不生不滅隨緣,就是生滅;隨緣則無性,那麼生滅

就是不生不滅,所以才沒有分別。這一偈大家都懂了吧?他講二諦,涅槃無性是第

一義諦,世間隨緣是世俗諦,第一義諦隨緣就是世俗諦,世俗諦無性就是第一義諦



  【涅槃之實際 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釐差別】

  涅槃的實際是無性,一切法以無性為性。世間它的實際呢,本來世間是隨緣,

隨緣則無性,世間和它的實際還是無性。所以涅槃的實際是無性,世間的實際也是

無性,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滅後有無等 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 未來過去世】                     

  這一偈要留神了,他講的方式不同,你如果不留神,不知道說什麼。「滅後有

無等」,是說如來滅後,邪見紛起。先說「有無等」,有無等是怎麼說呢?有人說

涅槃是有,有人說涅槃是無,有人說涅槃是亦有亦無,有人說涅槃是非有非無。他

說「有無等」,這個「等」就是邪見有四句,有一句,無一句,亦有亦無一句,非

有非無一句。這都是戲論,只有言說,沒有實義。

  「有邊等常等」,這是略說有八句。有人說世間與我是有邊,有人說世間與我

是無邊,有人說世間與我是亦有邊亦無邊,有人說世間與我是非有邊非無邊。

  有無四句是依涅槃而立,有邊無邊四句是依世間與我,未來世而立。常有四句

,有人說世間與我是常,有人說世間與我是無常,有人說世間與我是亦常亦無常,

有人說世間有我是非常非無常,這是根據過去世立的。所以他下面講「諸見依涅槃

」。有無四句是根據涅槃立的,「未來過去世」,有邊無邊四句是根據未來世立的

,常無常四句是根據過去世立的。大家仔細看,所以他說「諸見依涅槃」,有無四

句。未來是有邊無邊四句,常無常四句是根據過去世立的。大家要留神啊!要不然

你不懂那幾句偈,就糊塗了。以下總破。

  中論不可依文解義,依文解義完全錯。譬如「滅後有無等,有邊等常等。諸見

依涅槃,未來過去世。」依文解義就錯了。你們不懂,我告訴你們辦法,求龍樹菩

薩,求龍樹菩薩加被。今天我們把這品講完。

  【一切法空故 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何者為一異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 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 佛亦無所說】

  「一切法空故」,總破了。因為一切法性空,「何有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

有非無邊。」性空,怎麼有有邊無邊四句呢?那四句叫戲論,不實之論。

  「何者為一異,何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何者為一異」,

他是說一切法性空,怎麼有一有異呢?說一不對,一即一切嘛!不是絕對的一;說

一切不對,一切即一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性空。性空怎麼有一異?既然沒有

一異,怎麼會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不可得,大家看出

它是什麼意思了沒有?空則不可得。有空,有不可得,空也空,空不可得。你如果

僅僅知道有空,不知道空空,那叫邪見空。「滅一切戲論」,說有說無、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都是戲論。戲論是不實之論,僅有言說沒有實義,叫戲論。

  「無人也無處」,沒有人也沒有處所,這是說無人亦無法。「佛亦無所說」,

沒有言語。這半偈是說什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過,大家要知道,這是破言

語心行之執著,不破言語心行之法。所以我們過去常講過,破見不破法。大家有問

題的沒有?

  (問:前面說如來滅後,外人執著涅槃是有是無,他是依什麼見解認為世間有

邊無邊立為過去?或是常無常等立為未來,他是依什麼見解?)外人認為涅槃是有

,有人認為涅槃是無,有人說亦有亦無,有人說非有非無,這叫遍計執。有人對未

來說,未來有邊,有人說未來無邊,這是世間和我來執著。對世間,有人認為世間

有邊,有人認為世間無邊,有人認為我有邊,有人認為我無邊,這是世間對未來說

的。有人認為過去是常,有人認為過去是無常,有人說亦有常亦無常,有人說非有

常非無常。所以他說「諸見依涅槃,未來過去世。」

  你讀到這個地方,以義理推尋,不能依文解義。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還是那

句話,要是不懂,求龍樹菩薩。下課!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

  很久沒有講中論了。這幾天我翻開看了看,很複雜,不知道能講好不能講好?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外人就問了,說你以大乘說第一義,我們明白了,可是以

聲聞乘怎麼說?所以有十二因緣這一品出生。龍樹回答說:

  【眾生癡所覆 為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隨行墮六趣】

  眾生被愚癡所覆,愚癡是什麼呢?是無明,改個樣子說,就是眾生為無明所覆

蔽。「為後起三行」,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

死,都是行,無明以後起的。行以前的無明叫發業無明,三行就是業,那三行呢?

身口意。因為起身口意三業,所以才有生死流轉十二因緣。

  「以起是行故,隨行墮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身口意三行有兩種,經上說,

身善行,口善語,意善思;身惡行,口惡語,意惡思,簡單說就是善惡兩種分別。

身口意善,墮入三善道;身口意惡,墮入三惡道,所以他說「隨行墮六趣」。這種

無明是發業無明。

  【以諸行因緣 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 增長於名色】

  無明行是過去世攝。行,它的特性是根緣塵才叫行,眼根緣色塵,耳根緣聲塵

,鼻根緣香塵,舌根緣味塵,身根緣觸塵,意根緣法塵,就產生行了。可是根塵相

緣的因緣產生六識,緣眼色生眼識,緣耳聲生耳識,緣鼻香生鼻識,緣舌味生舌識

,緣身觸生身識,緣意法生意識。根塵相緣生於識,所以識受六道身,六道就是天

、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以有識著故,增長於名色。」識是著,這是說眾生因為識的因緣墮入六道,

這在十二因緣裏頭叫初初入胎。本來是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經上說入胎五分,四根

不具叫名色,剛剛入胎,四根還沒有。什麼是四根呢?眼耳鼻舌叫四根,這時還沒

有長出來,僅僅有身根、意根。身根是色法所成,意根就是心,這個心只有名字,

沒有色,所以合而言之叫名色。這段文是說,以識著的因緣,先生名色。

  【名色增長故 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 而生於六觸】

  名色增長,慢慢地生眼耳鼻舌了,六根具足了。六根叫六入,這是在胎裏的時

候。

  「情塵識和合,而生於六觸。」情就是六根,六根也叫六情,因為眼能見,耳

能聽,鼻能聞,舌能嚐,身能觸,意能覺,都是情。阿含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

和合觸;緣耳聲生耳識,三事和合觸,六根都一樣。簡單說根塵識三事和合叫觸,

這個時候說到出胎了,接觸六塵了。

  觸是什麼東西?我們簡單說就是感覺。感覺有六種,見、聽、聞、嚐、觸、念

,這個時候出胎。

  【因於六觸故 即生於三受

   以因三受故 而生於渴愛】

  「因於六觸故,即生於三受。」六觸生於三受,什麼是三受呢?苦受、樂受、

捨受。所謂捨受就是不苦不樂。眼受的時候,有好看、不好看,耳聽的時候,有好

聽、不好聽,六種觸都是一樣。

  「以因三受故,而生於渴愛。」因為苦樂捨三受生於愛。人都希望看好看的,

聽好聽的──生於渴愛。這個愛就是無明,從這兒開始就複雜了,行以前的無明叫

發業無明,愛即無明,愛這個無明,是潤生無明。發業無明,有的時候叫迷理無明

,也有的時候叫根本無明。潤生無明,有的時候叫迷事無明,也叫枝末無明。根本

無明產生一種我執,叫俱生我執,有生就帶來,它把過去世的習氣,以等流帶來,

所以俱生我執是習氣等流。分別我執呢?隨識而轉。

  【因愛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因愛有四取」,四種取著。愛好的就取著好的。四種取著是什麼呢?是欲取

──欲求,見取──見有分別心,戒取──執著於戒法,我語取──執著有我語。

我語取,我們簡單說,就是主觀意見,我說的對,都是取著。

  「因取故有有」,有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都是三界法。取著於欲界

,叫欲有;取著於色界,叫色有;取著於無色界,叫無色有。毛病出在不達一切法

空,墮於有法,都是因為取著而有的。

  「若取者不取,則解脫無有。」取者是我,如果我不取著的話,就是解脫,不

受後有了,這是聲聞法。大乘法,論見性不論解脫,見性成佛。什麼原因呢?有縛

才有解,沒有縛就沒有解;有我才有縛,沒有我誰受縛?大乘說,一切法無我,那

麼說起來,無我則無縛,無縛則無解,所以大乘裏頭論見性,不論解脫。在聲聞法

裏頭,教取者不取,就解脫了──無有,沒有後有。聲聞法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後有有三種,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說,有人墮於有

法,換句話說,他不出三界。這麼講只顧著講,忘了問大家,都聽懂了吧?

  【從有而有生 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是謂為生死 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 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從有而有生,從生有老死。」欲有生於欲界,色有生於色界,無色有生於無

色界,所以「從有而有生」。生一定經過老死,所以「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憂悲諸苦惱。」從老死才有憂悲苦惱,眾生煩惱就是這麼生的



  「如是等諸事」,如是等諸事,有那些事呢?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這些事,「皆從生而有」,這個生是無明生行,行生識,

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有生生,

生生老死,皆從生來的,從無明生行開始。

  「但以是因緣,而集大苦陰。」從十二因緣生死流轉才有苦陰聚,苦陰聚就是

五陰身心了。這些都是從無明生的。有人說,十二因緣三世兩重因果,唯識宗說十

二因緣三世是一重因果。這兩種說法都對,一重因果,十因二果,無明、行、識、

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為因,生死為果。兩重因果,無明生行,發業無

明可以改變,因為什麼改變呢?有因緣果報嘛!因能生果,可是不定,因待緣而轉

,緣轉才受報,所以它兩重因果。我們不要管它,兩重因果、一重因果,都對,都

有理由,我們不必太執著。

  「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這無明是生死,無明是生死的根本,為什麼是

諸行之根本?無明以後才有行,行有很多種,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

有、生、老死,都以無明為根本。所以他說「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智者所不為。」無明所造是什麼?它造行、識、名色、六入、

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都是無明所造的。「智者所不為」,智慧者不作

,因為什麼?一開頭他講過「眾生癡所覆」,那個無明就是愚癡所蒙蔽,有智慧就

不愚癡了,不愚癡就沒有無明,所以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是事則不生。」「以是事」──以無明滅,事則不生,所以於

第一義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看到上面那一句「如

是等諸事,皆從生而有。」從無明生就有了,無明滅了,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

生老死都不生了。「但是苦陰聚,如是而正滅。」苦陰五陰身心眾緣和合而聚,無

明一滅,「如是而正滅」,這一切都正滅了。

  這一品比較複雜,大家看的時候要留神。我們今天講到此地,休息了。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大家看中論,觀邪見品第二十七。外人就問了,你說大乘法破邪見,我已經聽

說過了,我現在想聽一聽聲聞乘破邪見。大乘法破邪見是奪破,聲聞法破邪見是縱

破,大家先要有這個概念。龍樹說:

  【我於過去世 為有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 皆依過去世】

  換句話說,過去世是有我還是沒有我呢?過去世就有我的話,由過去到現在,

那是常。過去世假使沒有我,現在忽然而有,那是無常。根本是常、無常。既然是

有常,有無常,當然出第三句──亦常亦無常。亦常就是非無常,亦無常就是非常

,這就出第四句──非常非無常。這是眾生之見,不是法。

  什麼是邪見呢?一般的世間,認為從過去到現在,有的時候常,有的時候無常

,有的時候亦常亦無常,有的時候非常非無常,這是邪見。

  一切法性空,空沒有常,因為空就是緣起嘛!空沒有無常,緣起就是性空嘛!

沒有根本兩句,當然也沒有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空即緣起,緣起即空,那叫

法性。要是執著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那叫妄見。      

  所以大家要知道,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是法性。緣起,唯識宗稱為依他起;

性空,唯識宗稱為圓成實,那是法性。執著有定法,叫妄見,也稱為邪見。第二偈



  【我於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作有起的意思。現在進入未來,未來的我是不是現在的我起作呢?有的人說是

現在的我作,有的人說無作。現在不作未來的我,如果現在的我就作未來的我,那

是無邊,不合道理。怎麼不合道理?現在的我是畜生,未來的我是人,既然人是畜

生作的,那應該還是畜生,沒有人。如果無作呢?現在的我不作未來的我,那麼就

沒相續。未來不由現在而作,這裏面也出四句,如果作,現在作未來,無邊。不作

未來,未來單獨起,有邊。第三句亦有邊亦無邊,第四句非有邊非無邊,這都是邪

見。大家聽懂聽不懂?

  這是根據三世破邪見,我們回想前面就知道了。現在、過去、未來,空的。現

在是過去、未來形成,沒有自性,所以空。過去是現在、未來形成,沒有自性,所

以空。未來是過去、現在形成,沒有自性,所以空。空沒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邊非無邊,單從空方面講這個道理,稱

之為奪破。現在雖然空,它是過去、未來因緣成功的;過去雖然空,它是現在、未

來條件形成的;未來雖然空,它是過去、現在所形成,互相依他形成,叫假有。假

有不實,不實還是沒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邊、無邊、亦邊亦無

邊、非邊非無邊。從這邊說,因緣成功這邊來說,古德稱為縱破。

  大家知道這個道理,有個要領,怎麼會空呢?從因緣生法會。因緣生法,沒有

自性,就空。因緣生法,僅僅是假名,就假。因緣生法,不執著有定法,就是中道

義。所以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現在我們

看下一偈:

  【過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 不作今世我】

  你說過去世有我啊!不可得,過去是畜生,現在世是人,要是說過去世有我,

過去世的畜生我,不能作人的我。六道輪迴,形像改變,假使說過去世有我,六道

就不改變了,我是不變嘛!投生畜生是我,投生人還是我,生天還是我,就沒有六

道了。所以說,過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

  【若謂我即是 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於身 何處別有我】

  如果說,現在的我就是過去世的我,他說「身有異相」,六道皆是異相。過去

世的我是畜生,現在的我是人身,即身有不同。要是說過去世畜生我,就是現在的

人我,那現在的人我,應該還是畜生的形像啊!這半偈是說「即身有我」不對。後

半偈說「離身有我」也不對。

  「若當離於身,何處別有我。」那兒還再有我呢?即身有我,不對;離身以外

有我,也不對。誰知道這個道理可以講。要深入二諦,法無自性,無性能隨緣,無

性隨緣現有我,那是無我而我。法隨緣現,還是無自性,隨緣無性,我而非我,即

離二邊不著。所以這段經文說的──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離有無身我 是事為已成

   若謂身即我 若都無有我】

  這一偈可能錯了,文字錯了,我們不知那裏錯的。「離有無身我」,應該是「

離身無有我」,它才能和下半偈配起來嘛!上半偈離身無有我,你看下半偈,即身

也無有我。大家仔細看!我們看下半偈就知道上半偈了,上半偈講「離身無有我」

,下半偈講「即身也無我」。                       

  身是五陰身心,假使說離身有我的話,那我在那裏啊?虛無飄渺啊!所以離身

無有我,是事為已成。這沒問題,已經成立了。既然是離身無我,所以下半偈說「

若謂身即我,若都無有我。」這是說即身也無我。怎麼都沒有我呢?人是即人身有

我,天是即天身有我,阿修羅即阿修羅身有我,鬼即鬼身有我,畜生即畜生身有我

,地獄即地獄身有我,假使即身有我的話,那就糟糕了!人也有畜生身,也有地獄

身,也有餓鬼身,也有阿修羅身,也有天身,那不合道理。所以說,都沒有我,要

是即身有我的話,都無我了。這個道理大家懂不懂?有不懂的,可以舉手。

  你們查一查,這一偈究竟是藏經錯了,還是我們印錯了(已查過了,藏經錯了

。)仔細看,離身無我,即身無我,很明顯。拿寫文章說,對仗分明。再看下一偈



  【但身不為我 身相生滅故

   云何當以受 而作於受者】

  身不是我,我是不生不滅,身相──五陰身心,是生滅法。人死了,變成畜生

,我沒滅。我沒滅,我沒生,生滅是什麼?是五陰身心。譬如說,念佛求往生,死

了以後,身子埋到山上去了,我往生西方。如果說五陰身心也是我,那我往生西方

,我的五陰身心也應該往生西方,不應該埋到山上去啊!所以說身不為我,身相生

滅,我是不生不滅。

  「云何當以受,而作於受者。」受是五陰身心,受者是我,換句話說,怎麼可

以把五陰身心生滅法,當成不生不滅的我呢?五陰是色受想行識,色是受法,受想

行識是受法,所以我們又稱為五受陰嘛!受者是我,生滅法不可當作不生不滅法。

我們再講一偈:

  【若離身有我 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 而實不可得】

  如果說,離開五陰有我,那不是的,「是事則不然」。什麼原因呢?因為五陰

而有我,假使沒有五陰,怎麼會有我呢?沒有五陰,什麼是我?所以「而實不可得

」。時間到了沒有?還可以再講一偈吧!

  【今我不離受 亦不即是受

   非無受非無 此即決定義】

  「今我不離受」,這個我不離受,不離五陰,我不離五陰。「亦不即是受」,

也不即是五陰。「非無受非無」,不是沒有五陰受法,也不是沒有我,這就有兩句

,實在說就是亦五陰亦無我,非五陰非無我,還是四句。第三句是非無受非無我。

「此即決定義」,決定義是實相,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這是決定義。好了!我

們今天講到此地。

  大家看中論。

  【過去我不作 是事則不然

   過去世中我 異今亦不然】

  「過去我不作,是事則不然。」過去世的我不作現在世的我,不對!因為我,

過去是我,現在世還是我,所以他說過去的我不作,「是事則不然」。

  「過去世中我,異今亦不然。」我們先把大原則講清楚。如果過去世的我作今

世的我,是常邊;如果過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斷邊。這叫邊見,都錯。那怎麼

才不錯呢?有誰知道?過去世的我作今世的我,不墮常邊;過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

我,也不墮斷邊,你要知道法性。

  大家都知道,諸法因緣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無,就是緣起性空。過去世的

我,無性隨緣而作今世的我,無性隨緣,不墮常邊;隨緣無性,所以過去世的我不

作今世的我,無性嘛!不墮斷邊。如果說,過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那怎麼會成

功呢?如果說,過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有差異,那過去世的我是過去世,現在世是

現在世的我,也不合道理。

  【若謂有異者 離彼應有今

   我住過去世 而今我自生】

  如果說過去世的我和現在世的我有差異的話,那就是離開過去世的我有現在世

的我。那麼說起來,過去世的我是過去世的我,現在世的我是現在世的我,過去世

的我住在過去,現在世的我自己生了,這是斷滅嘛!過去世的我斷滅了嘛!現在世

的我自己生,沒有因嘛!大家都聽懂了沒有?有問題的可以問。下面一偈:

  【如是則斷滅 失於業果報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過】

  「如是則斷滅,失於業果報。」你要是這樣有差異的話,就斷滅了。過去世的

我和現在世的我有差異,那麼過去世的我就斷滅,沒有業果報了。現在的我怎麼有

的呢?行善得善報──三善道;行惡得惡報──三惡道,業果報形成。如果一斷滅

的話,沒有業果報。

  「彼作而此受,有如是等過。」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假使有差異的話,過去的

我作業,現在的我受報,沒這個道理。大家記住!無性隨緣,雖受業果報而非常。

總而言之,不失二諦。無性隨緣,無差異而差異;隨緣無性,差異而無差異。你會

通這個法性,就不落他這個諸過了。

  【先無而今有 此中亦有過

   我則是作法 亦為是無因】

  「先無而今有,此中亦有過。」如果說沒有過去世的我,而有現在世的我,也

有過錯。「我則是作法,亦為是無因。」沒有過去,而有現在的我,現在的我就是

作法,作法有生有滅。為什麼呢?現在世的我自己生嘛!「亦為是無因」,他自己

生的,就沒有因了。無因而有果,不對!所以說「我則是作法」,自己生,「亦為

是無因」,沒有原因有結果,都不對。

  這品邪見品他所破的,皆是破邪見。所以這一偈是總說:

  【如過去世中 有我無我見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過去世有我,不對!那過去世有我,現在世還有我,是常邊。無我,過去世無

我,今世忽然有我,是斷邊。共,亦我亦無我,不對!落於二邊。不共,非我非無

我,也不對!總而言之,大家要知道,有我、無我、亦我亦無我、非我非無我,都

是邪見。所以「是事皆不然」。

  我們講快一點,因為中論要搶著結束,講得太詳細了,恐怕講不完。

  【我於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如是之見者 皆同過去世】

  「我於未來世」,過去世的我作今世的我,不對!過去世的我要是作今世的我

,是常邊;過去世的我不作今世的我,斷邊。所以他說,都和未來世一樣,亦有我

、亦無我、亦作、亦不作,二邊。非作非不作,斷滅。所以他說「皆同過去世」。

下面他舉個例子講了:

  【若天即是人 則墮於常邊

   天則為無生 常法不生故】

  怎麼說天就是人呢?譬如說,過去世的我是天,現在世的我是人,要是常邊的

話,過去世的天就是現在世的人了,不對。過去世我受天身,因為善惡的因緣,今

世是人身。要是天身就是人身,那永遠是天嘛!不會變成人,所以說是常邊。要是

墮於常邊,「天則為無生」,沒有生滅了。以善業、惡業的因緣,天滅了再生人,

要是墮於常邊,他不滅了。不滅也無生,就是無生,因為常法不生嘛!     

  講到這裏,我問大家,常法不生,無常法生不生?有誰知道?無常法也不生。

隨緣無性,無常也不生;無性隨緣,常也不生。所以這個法,你要是墮於邊,就不

對了。

  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它有一個重點,你掌握住因緣生法,抓住重點了。因緣

所生法,就是空,沒有自性嘛!因緣是有,其性本空。天台所說,空是通教;因緣

所生法是藏教。那藏教就是通教。亦為是假名,假名是大乘菩薩教。因緣所生既然

都是空了,叫它某某法、某某法,都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一乘教。

  所以,大家掌握住因緣所生,都掌握到了。有人說有,不抬槓,不錯,是有,

不過,有是因緣有,因緣有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有人說空,你說不錯,是空,

不過是因緣空,因緣空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有。所以說重點在因緣所生。

  【若天異於人 是即為無常

   若天異人者 是則無相續】

  「若天異於人,是即為無常。」天異於人的話,天滅了,人生了,是無常法,

還是墮邊。墮邊有幾種:有人說有法,是墮邊,無法也墮邊,亦有亦無也墮邊,非

有非無,還是墮邊。我教大家一個辦法,他說有,不抬槓,是有,不過是因緣有,

因緣有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無。他說無,不抬槓,是無,不過無是因緣無,因緣無

無自性,就是有。他說亦有亦無,不抬槓,不錯,不過亦有亦無,是因緣亦有亦無

,那麼亦有亦無無自性就是非有非無。他說非有非無,不抬槓,不過是因緣非有非

無,非有非無無自性就是亦有亦無。圓融了吧?

  所以說「若天異於人,是即為無常。若天異人者,是則無相續。」天和人有差

異,沒有相續。無性隨緣,相續而非常;隨緣無性,無相續也非斷。

  【若半天半人 則墮於二邊

   常及於無常 是事則不然】

  「若半天半人,則墮於二邊。」如果一半是天,一半是人,墮二邊過。這都叫

邊見,也都叫邪見,這品是破邪見品。「常及於無常,是事則不然。」常和無常不

能並存,常就不是無常,無常就不是常,你二邊見,二者並存,不對了。

  可是你要知二諦,契理圓融。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無性是常,隨緣是無常。

無性隨緣的時候,常即無常;隨緣無性的時候,無常即常,這是中道義,這叫俗諦

中道。無性隨緣,就非無性;隨緣無性,就非隨緣,這叫真諦中道。

  這麼說起來,破見不破法。為什麼破見呢?見,他執著有定法。法是什麼?無

有定法,是無上菩提。                          

  大家不要打妄想,一打妄想就糊塗了。有問題沒問題?沒問題我們往下看。

  【若常及無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則應成 非常非無常】

  非常非無常是根據亦常亦無常來的,沒有亦常亦無常就沒有非常非無常。為什

麼沒有亦常亦無常就沒有非常非無常,有誰知道?你腦筋轉個彎,把它活躍起來。

亦常就是非無常,亦無常就是非常。假使沒有亦常亦無常,亦沒有非常非無常了。

這一點,大家轉過來了吧?

  有常才有非無常嘛!有無常才有非無常嘛!所以腦筋要轉。大家看中論的時候要

注意到,依義不依語,他裏面所講的,你要懂他的義理,依了義不依非了義。「若

常及無常,是二俱成者。」才成功非常非無常嘛!它不成功,就沒有非常非無常了

。所以他講「若常及無常,是二俱成者,如是則應成,非常非無常。」

  【法若定有來 及定有去者

   生死則無始 而實無此事】

  法如果定有,從過去世到現在世來,從現在世到未來世,定有來去,生死則無

始了,沒有生,沒有死了。這是金剛經講的那一句啊?有誰知道?金剛經講過,若

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定法來,也沒有定法去。如果說,過去世

定到現在來,現在世定到未來去,生死就沒有始了,那就破了因果法。什麼是始?

什麼是終?因是始,果是終啊!這個重點,你講因果,沒有妨礙,你講非因非果,

亦沒有妨礙。掌握到因緣所生法,那你橫說橫對,豎說豎對,你要是離開因緣所生

法,橫說橫不對,豎說豎不對。我們再講一偈:

  【今若無有常 云何有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對常立無常,對常無常立亦常亦無常,對亦常亦無常立非常非無常。如果沒有

常的話,就沒有無常,沒有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這句話怎麼講呢?你放下你

的邪見,不見有常,不見無常,不見亦有常亦無常,不見非有常非無常。我們今天

趕了不少啊!現在下課了。

  大家看中論,最後一品。上一次講得快一點,大家都不明白,今天再重複重複

。上次講的:「若常及無常,是二俱成者,如是則應成,非常非無常。」怎麼常和

無常這兩個成立,以下非常非無常也成立呢?大家把腦筋轉一轉,亦常就是非無常

,所以亦常成立,非無常也成立。亦無常就是非常,所以亦無常成立,非常就成立

,大家懂了吧?

  你想一想,常是不是非無常?無常是不是非常?大家腦筋轉過來了沒有?有誰

不懂舉手?好!差不多了。你腦筋沒轉啊!常當然就是非無常,無常就是非常。如

果你還不懂,我就沒辦法了。

  今天開始講:

  【若世間有邊 云何有後世

   若世間無邊 云何有後世】

  「若世間有邊,云何有後世?」世間既然有邊,就斷滅了,好比路走到海邊就

斷了。所以說,世間假使有邊就斷滅。既然斷滅,怎麼還有後世?

  「若世間無邊,云何有後世?」無邊就是常,永遠是無邊了,那怎麼有後世呢

?過去世盡了,後世起;過去世不盡,還是過去世啊!怎麼有後世?大家要從理上

推尋,不可只從文字相上講。這一偈有沒有不懂的?你想一想,以理推尋。都懂了

,我們再看下面一偈:

  【五陰常相續 猶如燈火炎

   以是故世間 不應邊無邊】                     

  「五陰常相續,猶如燈火炎。」大家不要著於他的文字相。譬如「五陰常相續

」,你不可解釋成「五陰常常的相續」,糟糕了!錯了。常就是非無常,相續就是

非常。常相續,常就是不生不滅,相續就是生滅。我們舉個例子,我們從無始劫以

來,生死不斷,對不對啊?往無量劫以後,還是生死不斷。有不斷才有生死,是不

是?可是你想一想,那個不斷就不生也不死,這就和常相續是一個道理。你不可按

文字相解為「常常相續」,那就完全錯了。

  「猶如燈火炎」,也要依理推尋。你要是說,好比燈火炎一樣,你要是點起來

就相續,吹滅了就不相續,那又錯了。燈火炎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



  舉個例子說,這裏沒有燈火炎,可是燈火炎不滅,你想到了沒有?有誰知道燈

火炎不滅?這裏沒點燈,可是有因緣它就亮燈。因緣沒有了,燈火炎就滅;因緣來

了,燈火炎就著。燈火炎著了,隨緣無性,所以我們說著而無著;燈火炎滅了,無

性隨緣,我們說滅而無滅。

  你想一想,十方世界如果有因緣的話,處處有燈火炎;十方世界如果沒有因緣

的話,處處燈火炎滅。是不是這個道理?再譬如說,這裏沒有火,可是有因緣就亮

了火,因緣滅了,火就沒有了。火大,十方世界處處沒有,沒有因緣嘛!火大,十

方世界處處有,有因緣嘛!以理推尋。如果我說火大處處著,火大處處滅,你執著

火大,又完蛋了。近的想,地水火風都是一樣,有因緣則現,沒有因緣則滅。

  再廣泛一點講,一切法皆如此。本來沒有你,有父精母血的因緣你就現;父精

母血因緣盡了,你就沒有。你現是假現,因為什麼呢?它是因緣現,因緣現無自性

,所現是假相。所以這和性空緣起還是一個道理。

  性空沒有相續,它不間斷嘛!緣起相續,性空就是緣起,無相續就是相續;緣

起就是性空,相續就是無相續。以理推尋。如果你不能以理推尋,叫理外凡夫。這

番道理大家懂了吧?所以「五陰常相續」,你把常相續連起來看,才有道理在裏面

。你如果解釋常常相續,就錯了。「五陰常相續,猶如燈火炎。」你不相信,你解

釋為常常相續,它和燈火炎配不起來。

 「以是故世間,不應邊無邊。」不應該有邊、有無邊。常沒有邊,相續有邊,

常就是相續,無邊就是有邊;相續就是常,有邊就是無邊。

  大家懂這個道理就通達了。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所以他說「以是故世間,不

應邊無邊。」不應該單獨執著有邊,單獨執著無邊。無性隨緣,無邊就是有邊;隨

緣無性,有邊就是無邊,這叫俗諦中道。無性隨緣,就沒有無邊;隨緣無性,就沒

有有邊。沒有無邊,無邊空;沒有有邊,有邊空,那叫真諦中道。

  我們講明白一點,俗諦中道,不過相假就是了;真諦中道,不過就是那個性空

。他有時候從相假邊說這個道理,那叫縱破;有時候他從性空邊說這個道理,那叫

奪破。以上講的,有沒有不懂的?

  【若先五陰壞 不因是五陰

   更生後五陰 世間則有邊】

  先五陰壞了,就是有邊了,這個不對。先五陰壞了就斷滅了,所以不因先五陰

更生後五陰。如果不因先五陰更生後五陰,所以一般人說世間有邊。

  【若先陰不壞 亦不因是陰

   而生後五陰 世間則無邊】

  「世間則無邊」,那是說外人偏執之見,如果先五陰不壞,還是先五陰啊!怎

麼有後五陰呢?你說先五陰壞,落入斷邊;你說先五陰不壞,落入常邊,都不對。

所以說,世間有邊,世間無邊,那是邪見。有誰不懂?

  所以,邪見是虛妄執著。這裏面有道理。先五陰壞而非滅,先五陰不壞而非常

。無性隨緣,因為隨緣的緣故,所以先五陰無壞而壞;隨緣無性的關係,所以壞而

無壞。你說先五陰有壞有不壞,那是俗諦中道;你說他不壞,那是真諦中道。你要

是不會到這一點,講得天花亂墜,那是理外凡夫。所以說,大家要會理,理必須要

有文,文必須要合理,所以文隨於義,義隨於文嘛!文隨於義,邊即無邊;義隨於

文,無邊即邊。你如果偏於文,不對;偏於理,也不對。

  為什麼不可偏於文,偏於理呢?佛在經上說過,無有定法嘛!偏於文是執有定

法,偏於理也是執有定法,它是文義相隨嘛!沒問題,再看下一偈:

  【真法及說者 聽者難得故

   如是則生死 非有邊無邊】

  這個法徹底講一句,就是性空。說者也性空,聽者也性空,人我法三輪皆空,

所以他說難得故。真法離相,離於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不相信,我們舉個例

子說。火可以燒,這個燒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譬如我說火這個音聲,不是

火;如果我說這個音聲就是火的話,應該先燒我的牙齒,燒我的舌頭。它不燒,明

明告訴我們不是火。我在黑板寫個火,也不是那個火,它如果就是那個火的話,應

該先燒黑板,先燒粉筆。它不燒,我就知道它不是火。我心裏想那個火也不是火,

如果它是火的話,應該先燒我的心。所以火這個法離相,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

相,所以性空。

  可是話講回來,大家因為我說火的音聲知道火,因為我寫火的文字知道火,因

為我心想著火知道火,那是相假。這是性相二法,性空是真諦中道,相假是俗諦中

道。所以他說「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為什麼難得?性空嘛!你所得的,不

過得的文字、心緣、音聲,都是相假,所以你得而無得。性空沒有定法,因為一切

法性空,所以非有邊非無邊。一切法相假,不是真實的,所以非有邊非無邊。我們

今天不敢快講了,再看下一偈:

  【若世半有邊 世間半無邊

   是則亦有邊 亦無邊不然】

  你還是要以理會,不可依於文字相。我按理上講,我們已經知道,有邊不可得

,無邊也不可得,這是說性空。既然有邊不可得,無邊也不可得,那麼半有邊半無

邊也不可得,所以「是則亦有邊,亦無邊不然。」你要這麼會。下面有問題了,兩

偈連在一起,我們先講一偈好了。

  【彼受五陰者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則不然

   受亦復如是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受五陰的是人,有邊是破,無邊是不破。我們再改一個方式講,有邊是無常,

無邊就是常。受五陰的這個人是一個人,我們可以說,受五陰的就是我,我受五陰

。既然我受五陰,不可說一分破,一分不破啊!一分破是我有邊,邊在那裏啊?一

分不破,無邊。我無邊,我在那兒?一切法無我,我在那兒?所以你要知道,無性

隨緣就有我,那是無我而我;隨緣無性,我而無我。話隨我說啊!如果你不入這個

道理,你橫說橫錯,豎說豎錯;我入這個道理,橫說橫有理,豎說豎有理。

  大家有問題沒有?上一次因為偷點懶,所以大家不懂,這一次不敢快講了。大

家懂了沒有?有沒有不懂的?好!下課。

  最後一品。上次這兩偈講了一半,倉倉卒卒地,沒講清楚,今天再從頭講。「

彼受五陰者,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事則不然。受亦復如是,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是事亦不然。」這兩偈是破亦有邊亦無邊。這兩偈裏邊有很深的意

義,我們不可僅僅從文字相會。「彼受五陰者」,受五陰者是我,我受五陰嘛!於

我怎麼可以作一分破,一分不破呢?如果說我有邊,是一分破;我無邊,是一分不

破。一分就是一半的意思。

  「受亦復如是」,受是法,這是講我法一對。受這個法,就是五陰,怎麼可以

一半破,一半不破呢?所以「是事亦不然」。我是講什麼?他的意思是講性空。我

受五陰其法,五陰就是我,我就是五陰。我可以輪迴六道,所以我就是性空,性空

隨緣才能輪迴六道。我是法性,「受亦復如是」,那個法,是法相。

  這是中論他本來的本懷,法性空,空你怎麼能一半破,一半不破呢?法相假,

假的怎麼可以一半破,一半不破呢?所以他說,是事亦不然。性空不可得,不可得

不能說一半破、一半不破,不可說有邊無邊。法相是相假,也不能說一半破,一半

不破。

  我們再體會的話,性空是無性,相假是隨緣,大家要這麼體會,你才能得到他

真正的意思。要不然的話,你的見解就太膚淺了。這個是很自然的道理,最後他當

然要歸到中觀、中論的上面去。

  中道義怎麼講?於性空、相假去認識它。所以他前面講,佛以二諦演說法嘛!

性空是真諦,相假是俗諦,你如果依理推尋的話,你認識就多了,這樣才能會到中

道義。

  這個地方要依理推尋,所以說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這兩偈是破亦有邊亦無邊

,大家都懂了吧?這兩偈不能作膚淺的會,你以膚淺的會的話,就沒有見地了。都

懂了,我們今天結束,看下面一偈:

  【若亦有無邊 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無邊 是則亦應成】

  如果亦有邊亦無邊成立的話,這兩個成立的話,非有邊非無邊亦就成立了。可

是事實上,亦有邊亦無邊不成立,所以非有邊非無邊不成立。大家會,為什麼亦有

邊亦無邊成立,非有邊非無邊亦成立呢?亦有邊就是非無邊,亦無邊就是非有邊,

你如果不懂,你把「亦」去掉,就明白了。有邊就是非無邊,無邊就是非有邊。大

家懂了吧?

  所以,他說「若亦有無邊」,有邊無邊這兩個法得成者,能夠成立,「非有非

無邊,是則亦應成。」亦有邊成立就是非無邊成立,亦無邊成立就是非有邊成立。

  中道義,什麼是中道義?天台宗有一句話講得好,他說「離邊不住中」是中道

。既然離邊不住中了,離言說相,無所住,不可得,那麼怎麼說呢?演說中道,一

說就錯,所以禪宗說「開口就錯」。有方便,從二諦說。不住第一義,不住世俗諦

,就無所住。可是也不住那個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不住不住,就是不可

得,無所有,無所住。其實法你怎麼能會到呢?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它就是中道

。可是不准許你說,你一說就錯。

  以上大家都清楚了吧?再看下面一偈:

  【一切法空故 世間常等見

   何處於何時 誰起是諸見】

  一切法空,就是講到性空,一切法是相假。性空不可得,相假也不可得啊!當

然那個不可得亦不可得,你說不可得可得,那是有所得。空不可得,假也不可得,

所以他說一切法空。

  下面講「世間常等見」,那是邪見。常等見都是有所得,常等見它是略說,具

足說,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邊非無邊

,這個都空。

  「何處於何時」,處時也空,一切法空嘛!「何處」是十方,東方空,它對西

方而立,沒有西方,東方不可得。甚而言之,上方對下方而立,沒有下方,沒有所

謂上方,所以十方皆空。

  由於這個道理,好比虛空一樣,虛空是一個,你說西方,還是一個虛空;你說

東方,還是一個虛空,沒有分別。雖然沒有分別,你可以說東說西,這叫無分別而

分別。雖然說東說西,還是一個虛空,叫分別而無分別。這麼說起來,一切處,皆

空。「何時」,時也空,你說過去,它是對待現在未來而立,所以過去空。你說現

在,它是對過去未來而立,所以現在空。未來,是對待過去現在而立,三世皆空。

  經上說,三世平等,既然處和時都空,一切法皆空,「何處於何時」。「誰起

是諸見」,大家都喜歡講我,我是誰?誰是我?我是因緣假立,按照法講,我就是

五陰,五陰皆空,當然我也空了。按照世間法講,我就是細胞,你不相信,離開細

胞,上那兒找我?所以我也空,所以一切法皆空。

  見,要是分析起來講,是見分,沒有。它是因緣假合,根塵識和合才有見。既

然和合有見,我們就知道見空。不相信,我們分析。根,眼根裏有見沒有?沒有見

。如果眼根有見,不必等到它和塵識和合了,塵裏頭有見沒有見?塵裏有見,應該

塵見眼啊!所以塵裏沒有見。識裏也沒有見,什麼是識呢?根塵和合生識,既然根

沒有見,識沒有見,識怎麼生呢?所以說,根塵識和合有見,那個見是假立啊!就

是相假。相假就沒有,沒有就性空。從性空、相假方面說起,才有中道義。中道義

不可說,藉著性空相假而說。所以他說「一切法空故,世間常等見,何處於何時,

誰起是諸見。」這都空。因為一切法空故,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邊

無邊、亦邊亦無邊、非邊非無邊,空。處、時、我、見,皆空。這個時候他回答到

性空宗的本質上了。

  以前破的,一切破皆縱破;一切法空,奪破。他縱破也好,奪破也好,破什麼

?破邪見,不破法。法性不可得、無所有、空、清淨、橫遍豎窮,怎麼可破呢?所

以中論是破見不破法。我們講最後一偈:

  【瞿曇大聖主 憐愍說是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瞿曇大聖主」,這是讚佛,佛姓瞿曇,讚歎佛是大聖主。「憐愍說是法」,

憐愍眾生迷惑,迷惑於什麼呢?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迷惑在這裏

面。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邊非無邊,迷惑在裏面。迷惑在處、時、我、見,

怎麼迷惑的呢?執著有法,佛憐愍這些眾生,所以說這個法。

  「悉斷一切見」,破一切邪見,一切邪見是什麼呢?廣說無邊了,略說就是常

、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邊非無邊,處是有

,時是有,我是有,見是有,這些都是邪見。

  「我今稽首禮」,頂禮於佛,這是龍樹他說,我所說的中論啊!是佛的意思,

不是我獨造、假造的,推崇於佛。

  我們今天中論算交待完了,最後我說幾句閒話。先作一個結論,這部中論很深

,不是我能力所及,我敢講中論啊!實在是自不量力。所以一開始,我就求龍樹菩

薩加被,恐怕講不完。今天老牛拖破車,總算拖到目的地了。不過講得對也好,不

對也好,僅供大家參考。如果講錯了,希望大家一笑置之。萬一有一句、半句講對

了,那是龍樹菩薩神力加被。如果有一句、半句講對,我今天把這個功德迴向極樂

淨土。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

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下個禮拜,開始講楞嚴,因為楞嚴這部經很長,我的健康情形不好,是否能夠

講完,不敢預料,所以就搶早講,不耽誤時間。這就叫八月十五賣元宵──軟貨搶

早市。下課!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748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