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般若經要義 惟賢法師
2023/02/16 21:50:45瀏覽145|回應0|推薦2
大般若經要義 惟賢法師

(2000年2月22-27日講于成都文殊院文殊閣)



一、般若經的功用
二、般若經的傳承
(一)佛的宣說
(二)菩薩傳承
(三)印度傳承
(四)中國傳承
三、佛說般若經的緣起
(一)爲發大乘者說
(二)放光現瑞,示現諸佛淨土
(三)受請說法
(四)令生決定淨信
(五)令斷一切疑惑
(六)令伏一切驕慢
(七)令受法益
(八)令生法喜
(九)令得解脫
(十)現報身爲菩薩說法
(十一)開示應化身“八相成道”
(十二)破“邪”而顯“正”
(十三)開示供佛之功德
(十四)宣說“阿毗跋緻”
(十五)令得究竟
(十六)開示供養般若的功德
(十七)開示“第一義悉檀”
(十八)令離妄執
(十九)明諸法實相
(二十)息諸争論
(二十一)以三門說法
(二十二)以特異門說三十七菩提分
(二十三)爲宣明三法印
四、譯者玄奘法師及對般若經的感應事迹
五、《大般若經》之綱要
(一)般若概貌
(二)《金剛經》的般若中道義
(三)天臺宗“一心三觀”的般若中道義
(四)《心經》是般若總綱
六、般若經要義
(一)般若之體
(二)般若之相
(三)般若之行
1.修十法行
2.修解脫行
3.修菩薩方便行
4.修菩薩四真實行
(四)般若中道
1.略釋三種中道
2.以譬喻顯中道
(五)般若之果
1.三種菩提
2.四種涅槃


文殊院建成這麽一座宏偉莊嚴的文殊閣,是很難得的事情。文殊閣工程初步完成以後,就開始籌辦“般若法會”,前後曆時半年。據我所知,“般若法會”在近代佛教曆史上是沒有舉行過的,因此這次法會堪稱是空前的盛舉。這是文殊院班首執事、師父們和各方護法居士們共同開創的偉業,值得贊歎!

文殊院請我來,最初說講《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共六百卷,含有二十萬頌,短期内無法細講,現在我隻有根據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提出要點,講一講提綱。

一、般若經的功用

修習《大般若經》功用很大,能夠開智慧、除無明、降天魔。一切妖魔鬼怪,在般若寶鏡面前,都會被照得通覽無餘、清清楚楚,因而它們隻有逃避,而不敢行惱害之事。修習般若,有無邊無際的功德,可趣證無量的成就。這是什麽原因呢?佛教主要是倡導修證“無我慧”,般若就是講要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就有大悲心。般若在《心經》裏面講“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真實不虛,佛不說妄語,一點不假的。能具足般若“空”慧,就可以得到開悟,提高智慧,能夠窮究宇宙人生的真面目,達到圓融無礙,真、俗二谛融通。

以上所講的是關于我們學般若經、誦持般若經的功德。所以我們對般若經要生恭敬心、信仰心,要信、受、奉行。

關于“般若”的定義。“般若”是印度語,漢語一般譯作“智慧”,但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知識。這個“智慧”的解釋與世間不同,而是佛教特有的。

“智”是什麽呢?就是“抉擇義”,對一切事物的現象和本體,善于抉擇,善于認識,善于從現象到本體,透視現象,悟證本體,達到最高理性,這就是“抉擇義”,即認識抉擇一切緣起現象。

什麽叫“慧”呢?“慧”是善于觀照,觀照諸法空性。從次第上說,“般若”的類别又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觀照”就是一種“止觀”的作用。觀照達到最高的功夫就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就可以得到慧。

具體來講,“智”代表洞徹了知因緣生法,即緣起的道理;“慧”代表由根本智所證得到的真如境界,一般指的“空性”、“法性”、“真如”、“菩提”、“涅槃”等等。一個是“智”,一個是“慧”,合起來就是如實知曉“緣起、性空”的基本道理。

所以,《大般若經》非常重要,經題就指示了諸法實相。這次文殊院舉辦般若法會非常稀有、殊勝,希望大衆好好珍惜,不要錯過機會。“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首先要有“信”字,這種信是“正信”而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是具有真知灼見的信。我們在信仰以後要得到受用,接着要了解意趣,了解以後要結合行持,不能空談。行持以後,才會得到受用。要信而能解,解而能行,行而能證。信、解、行、證是修學佛法的法徑,是必須要走的基本道路。

二、般若經的傳承

(一)佛的宣說

《大般若經》共六百卷,四處十六會,是佛于四個地方講出,這是佛的親口宣說。佛說法49年,其中“般若”就用了22年時間,所以般若本爲佛說。佛所說是根據佛的内證境界,根據根本智發生後得智,宣講性空緣起,建立般若實相。

(二)菩薩傳承

在法會上啓請佛說般若的,有兩位菩薩、兩位聲聞。兩位聲聞是舍利弗、須菩提,兩位菩薩是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法會上,由聲聞和菩薩請示于佛,佛悲憫衆生,而宣說般若。但這四位之中,現在要特别提出的是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一位是弘揚“性空緣起”顯中道,一位是闡揚“萬法唯識”顯中道,這兩位菩薩修爲很高,證境很深。所以,文殊、彌勒是般若的真正傳承者。

(三)印度傳承

在佛滅度後的六百至七百年間,印度出現了一個龍樹菩薩。龍樹菩薩的智慧和願行都很深,他的傑出弟子叫提婆菩薩,他們都是傳承般若教的。

龍樹菩薩先前學外道,而且學得不錯,他有神通,會隐身術。因爲和其他幾個同道進入宮中,仗神通擾亂宮人,淫戲宮女,受到了君主的武力鎮壓。其他同道皆被刀殺,隻有他憑着機警僥幸逃脫。此後,他就曉得“欲爲苦本”,皈依了佛門,就這樣出的家。

據說他在印度南方求得《大般若經》,在龍宮也讀到《大般若經》和《華嚴經》。從龍宮出來以後,他就廣傳般若,破邪顯正。他的弟子提婆菩薩很是聰明,在印度大興般若之教,破了所有的小乘和外道,無堅不摧。後來,爲外道嫉妒,有天在坐禅時,遭外道刺殺。臨死之前,血書《百字論》,此論藏經載有。“般若三論”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中論》、《十二門論》是龍樹菩薩所寫,《百論》是提婆菩薩所寫。龍樹菩薩除寫《中論》、《十二門論》之外,還寫了《大智度論》一百卷。這是印度的傳承。

(四)中國傳承

至于我們中國的傳承,是從三國時開始的。三國時的支婁迦谶譯講小品般若經,晉朝的道安法師弘揚般若經,到了東晉姚秦,鸠摩羅什全力譯講弘揚“般若”。鸠摩羅什是有名的譯師,他門下有僧肇、僧睿等十大弟子,個個精通般若且有著作。

唐代玄奘法師,到印度求法,前後經曆17年,回到長安。玄奘法師開始譯經,廣譯法相、般若兩方面的經論,法相中有《瑜伽師地論》、般若中有《大般若經》等。《大般若經》爲玄奘法師晚年在西安銅川玉華宮主持翻譯的。由于玄奘法師西行時,路上千辛萬苦,六十歲時,身體出現病痛。他擔心身體不好時日不多般若經譯不完,就夜以繼日地翻譯,《大般若經》終于翻譯完成。他高興的說,這部般若經與東土衆生有緣,流傳于後世,以作衆生的修學指導。自己感到這是晚年的安慰,譯完後不久就圓寂了。所以《大般若經》的翻譯,是玄奘法師的絕筆——最後的翻譯。

以上就是般若的傳承。我們今天能夠讀到《大般若經》,對于印度和中國的古代先賢,都應該敬仰,應該崇拜,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沒有他們爲法舍軀、代代相傳的精神,我們是讀不到這部經的。

三、佛說般若經的緣起

關于佛說般若的緣起,佛在《大般若經》中講了二十三點。

(一)爲發大乘者說

在小乘經典中,佛隻是說的聲聞、緣覺道。現在,由于根基成熟、因緣成熟,在般若法會上,佛爲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說般若之體、般若之相、般若之行,指示菩薩如何發菩提心,修大乘菩薩之行。所以,般若是大乘教,是爲大乘根基而說。

(二)放光現瑞,示現諸佛淨土

在修行過程中,有人采取“念佛三昧”的方法。“三昧”就是“定”,“念佛”可以念阿彌陀佛、念藥師佛、念彌勒佛,也可以念十方諸佛。念佛三昧包括很寬,不單單是念阿彌陀佛才能得入“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到一心不亂,就會得到實證。實證是什麽呢?就是佛相現前,淨土現前,這是殊勝境界。所以,念佛就見佛,念佛就必定往生淨土。國土有染土、淨土,我們現在處的是五濁惡世,就是染土,另處還有淨土。這個意趣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佛爲了行者修念佛三昧,爲了使他們在修行中,得到實際利益,逐步上升得到真義,在般若法會上就放光現瑞,遍照十方恒河沙數世界。所以,佛說般若,是放光說法,就說明宇宙萬物不可思議,佛的存在、淨土的存在不可思議。

我們平常一個人往往以自己的聰明,隻看到眼前一點,時間和空間上就很有限,如井底之蛙,隻看到圓圈圈那麽一片天,由于現象上的迷惑限制,隻限于感覺,就生起虛妄、片面認識,就如瞎子摸象,摸到耳朵,說是個扇子,摸到尾巴,說是繩子,摸到象腿說是柱子。瞎子摸象,是歪曲主體,是片面的認識現象。我們衆生境界往往如此,看問題不全面,看問題不能超越時空,就會受所謂的時空所限制。因意識的妄想分别,使認識真理的能力受到蒙蔽。我們修行在念佛三昧中可以見到佛,也可以往生佛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超越時空的。

(三)受請說法

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梵天主、色界諸天、欲界釋提桓因及諸天、四天王天,在佛成道以後,雲集佛所,請佛轉*輪。受三界諸天的懇求,佛因慈悲心,爲了利益人天、救拔衆生,所以受請說甚深般若經。

(四)令生決定淨信

有人懷疑,佛是否真的是得了“一切種智”?根據大乘經所講,聖者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就是聲聞所證,“道種智”是菩薩所證的,“一切種智”是諸佛所證的。具有“一切種智”,就善觀諸法的自相共相,契證諸法的真如、空性。有人就懷疑,佛是不是這麽個境界?在般若會上,佛就放種種瑞光,現種種大身,并且說甚深般若妙法。甚深般若的教義就是由于佛證得了“一切種智”而闡發和建立的言教。

(五)令斷一切疑惑

有人被惡師所迷惑、爲邪師所利用,内心沉迷于邪法、惡教。佛以大慈悲要救拔這一部分衆生,使其能夠遠離邪見網,建立智慧,生起正見。所以就現光明,宣示諸法實相,斷除衆生的一切疑惑。

(六)令伏一切驕慢

有人毀謗佛的智慧,認爲佛智不能超越普通人。佛爲什麽這麽高明呢?佛不過是用幻術、假把戲來诓惑世間的。對于貢高我慢、對佛不生恭敬心的人,佛針對這類衆生,現種種神力、智慧力,顯示佛的神力具無量威德、無量智慧,是一切衆生的依怙所在。假如有人對佛起一種惡念,就會獲罪無量;而對佛的功德、威力、智慧能生一念淨信,就可以受人天之樂,且将來必定獲得涅槃之微妙果報,由人天果報最終獲得涅槃果報。

(七)令受法益

佛是福、慧圓具的聖者。爲了使受法衆生終生領受,佛在講經說法過程中,處處示現已經證得解脫自在,已經證得一切種智,能夠作獅子吼、演微妙音、轉妙*輪。因佛在諸世界之中是“最高地位”,已證得廣大福德、圓滿智慧與方便神通,無與倫比,能作獅子吼,廣度衆生,使衆生實受法益。

(八)令生法喜

般若是甚深的法藏,廣大微妙。我們能夠學習般若,就像在寶山中随處可得無價之珍寶,受用不盡。般若就有這麽珍貴,學習般若就有這麽殊勝。所以,佛欲令衆生對般若生起歡喜,喜樂信受。

(九)令得解脫

佛爲大醫王,能治衆生病,以般若之妙藥,治衆生無名諸病,使衆生能出離三界,解脫生死,到達彼岸。這說明佛是大醫王,般若就是“阿伽陀藥”,即無上妙藥。真正的大醫王,就是我們的佛陀。

(十)現報身爲菩薩說法

佛在般若會上,現法身、現報身,爲地上菩薩說法。這樣,就解别人的疑惑“認爲佛不過同普通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諸佛所共的法身對凡夫來說是不可見的。我們凡夫、二乘、地前菩薩隻能見到化身。佛有法身、報身、化身,叫“三身”,這就進一步顯示出佛身無量、功德無量、智慧無量、光明無量。一般凡夫、二乘乃至地上菩薩不能與佛相比。

(十一)開示應化身“八相成道”

佛出生在藍毗尼園。出生之時,就能自行七步,并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後,從孩童至成人,在王宮生活,以後出家,進雪山修苦行,在菩提樹下成道,說法度衆生,後入涅槃。這就是所謂“八相成道”,即:從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輪、入涅槃。那麽,這種現身呢,就是以方便随順衆生,随順世法。對于般若波羅蜜、對于佛身,應曉得不同于世間,而超越世間,不能以普通的眼光來對待佛身。佛有“八相成道”,而爲什麽有“八相成道”呢?就是爲了度衆生方便,機緣成熟了,要教化衆生,才示現應化身。

(十二)破“邪”而顯“正”

在衆生種種知見中有“邊見”、“邪見”兩種不正見。

“邊見”,一種是執“常”,一種是執“斷”。“常”呢,是認爲世界萬象永恒不壞,認爲物質永久不消滅,或認爲靈魂不滅、精神有不變的主宰,人能長生不死、死了可以成神仙。“斷”呢,認爲人同物質一樣,死如燈滅。“邪見”呢,就是撥無因果。

所以,佛說般若、說中道實相,爲說明一切現象是因緣生法,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這樣就獲得“雙照”。說“有”爲破除“斷”見,說“空”爲破除“常”見,從而破除毀謗因果的邪見。這就是般若講的中道實相。所以,佛要斷除衆生邊見、邪見,并令這一部分人悟得中道實相。

(十三)開示供佛之功德

《大般若經》裏面講,佛的生身、佛的法身,我們都要供養恭敬。這種供養、恭敬,一種是以财供養,一種是以法供養。以财供養,是用香、花、燈、水、果等财物供養。以法供養就是能夠依教修行、讀經、演教、宣說文字般若,這個叫做“法供養”。對于佛的生身供養,對佛法的修學、弘揚,都是功德無量的。

(十四)宣說“阿毗跋緻”

佛宣說圓滿的“阿鞞跋緻”之法。什麽叫“阿鞞跋緻”呢?即“不退轉”。念佛往生西方,就能得到阿鞞跋緻,得“不退轉”。到這個時候,就證得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念不退轉——三不退,這是初地以上修行位上的菩薩境界。所以,學佛者必須要修學大乘般若,要發菩提心,求證阿鞞跋緻。

(十五)令得究竟

佛說般若教,是爲了使衆生能夠領受般若教,奉行般若教,對般若教能夠尊重、供養、承事,乘般若船,到達彼岸,究竟解脫。

(十六)開示供養般若的功德

佛說般若教是先從印度的南方開始,後來到北方、到西方,又到中部,巡行五天竺,宣講般若教,使廣大善信修法供養。佛說,對般若經能書寫、受持、以法供養,這種因緣福德很大,可以進入三乘,最後證得無餘涅槃。

(十七)開示“第一義悉檀”

佛爲什麽說般若教?就是顯示“第一義悉檀”。“悉檀”就是“成就”的意思。“悉檀”是印度語,漢譯爲“成就”,成就衆生的法身慧命。

“悉檀”分爲四種:

1.“世界悉檀”。說明世界萬物,因緣生法的道理,諸法因緣生。

2.“爲人悉檀”。是因時、因地、因根機而說法,所謂“因機施教”。佛有五乘教的建立: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佛乘,都由根基而建立,這叫“爲人悉檀”。

3.“對治悉檀”。因衆生的無明煩惱病來施教。好比人害了病,醫生會根據你害的病,用對應的藥來治療。在佛教裏面,也是因病施藥,你有什麽煩惱,就施什麽佛法,用方便善巧來對治。

小乘教法有“五停心”觀:貪欲心重的修不淨觀、白骨觀;嗔心重的就修慈悲觀;癡心重的就修緣起觀;慢心重的就修界差别觀;散亂心重的修念佛觀,使各種無明煩惱得到對治,才不造業受苦。

4.“第一義悉檀”。佛現在講般若經,般若所重的是“空性”,般若闡述的是性空緣起,般若的智是一切種智、是大圓鏡智、是根本智,這種境界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

佛在四悉檀之中,爲了宣示“第一義悉檀”妙義,而講大乘般若經,所以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法門。

(十八)令離妄執

佛在世時,有個“長爪外道”(古印度諸外道之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爲何號“長爪”呢?因他經常與其姐辨論,卻辨不過,就想:不是姐聰明,肯定是她肚中的胎兒聰明,未出生就這樣,以後生出來長大了還得了?于是他生起驕慢心,爲廣論議故,出家作梵志。發誓言:我不剪爪,要讀十八種經盡。人見爪長,因號爲長爪梵志。

長爪梵志名摩诃具稀羅,主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亦無有實法可信可恭敬者”。一次他傲慢地對世尊說:“我一切法不受!”佛反駁說:“你說一切法不受,你此種見,你能受否?”長爪思維:“若言受,是現前妄語;若說不受,則否定己見,自相矛盾,而犯自語相違!”因此,被佛折服了貢高我慢。佛陀要使長爪外道去掉妄執,相信般若,使他得到折服而說般若教。

(十九)明諸法實相

般若之相是無相而不相。“無相”就是“空”,“不相”就是“幻有”。諸法所顯的“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幻有”之相,就是萬象森羅,宛然而有。這個意趣很微妙。這就是諸法之實相,在《大般若經》中,佛處處指示這個諸法實相。

(二十)息諸争論

一切世間言論都是戲論,都有争論,因爲世間言論是相對的。隻有般若實相,是絕對的,可以熄滅一切争論。這就是不二。文殊菩薩就是宣示不二法門的,不二法門就包括心境不二、色空不二、依證不二、修證不二。這就是佛法的般若,從整體觀上看問題,不是分離,不是片面的看諸法實相,而是透視現象認識諸法的理性——空性,這個就是沒有争論的,不是戲論。

(二十一)以三門說法

佛說法往往與三種人說法,由淺入深。比如說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分别三性有善性、惡性、無記性;分别修空的三解脫門有無相解脫門、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都是以三門說法。分别淺深,分别次第。說明佛的言教很巧妙,由淺入深。般若就顯出這個道理。所以般若教不是頓悟,是漸進的。大家要知道這一點,雖然禅宗講頓悟,但依般若教來講,有漸才有頓,沒有漸就沒有頓。你不經過學習、修行,你怎樣開悟呢?哪有一步登天的道理?都是由淺入深、由低到高,一步步而來的。所以佛以三門說法,說般若教就是這樣。

(二十二)以特異門說三十七菩提分

佛在說大乘教的時候,就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以特異門說三十七菩提分。什麽特異?須修三十七菩提分而不可得。這在《心經》裏面講得很清楚,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不可得,四谛、十二因緣不可得,菩薩行及所證得的智、涅槃不可得。這個很特殊,意義也很深。

(二十三)爲宣明三法印

這一種般若教是建立在佛說的三法印上面,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以般若教而意入,由諸行無常到諸法無我,由諸法無我證得涅槃寂靜。以般若教來宣明三法印,這是佛家的中心。

四、譯者玄奘法師及對般若經的感應事迹

本經譯者是玄奘法師。他俗姓陳名袆,河南偃師人,唐太宗賜號“三藏法師”。《大般若經》是玄奘法師晚年在陝西銅川玉華宮進行翻譯的。當時他身體有病,但仍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大般若經》卷帙浩繁,共六百卷,法師費盡心力終于把它完成。除翻譯外,還要給弟子們講學,用去很多精力。完成《大般若經》翻譯工作以後,他自己說:真不容易!這部般若經我早怕完不成,現在完成了,這部經與東土有緣,與大乘根器的人有緣。法師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以後就沒再翻譯其它經典了,之後不久就圓寂了。

我們曉得民間流傳有一部小說叫《西遊記》。《西遊記》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現在,已傳譯到國外,譯本也很多。《西遊記》裏的人物主要有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這部《西遊記》流傳到民間,千百年來脍炙人口,電影、戲劇都時常在上演。其中“唐三藏”的原型其實就是“玄奘法師”。

《西遊記》雖然是神話小說,但這中間也很有意義,其中有許多譬喻體現了佛法的思想。如以孫悟空譬喻玄奘法師的心,豬八戒、沙悟淨就譬喻玄奘法師到西天在求法中間的辛苦勞動,他的手和腳不斷勞動。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個筋鬥雲就是十萬八千裏,在花果山聚衆爲王,憑他的神通上鬧天宮,下鬧地府,大海裏面鬧龍王宮,到處搗亂。誰才能收拾住他呢?第一個就是如來佛祖,第二個就是觀世音菩薩。他的筋鬥雲翻不過如來的手掌心,被如來的手掌翻過來把他壓在五指山下。後來,因爲唐太宗遊地獄以後,派遣唐僧玄奘法師到西方求經。觀音菩薩爲了保護唐僧才從五指山下把孫悟空放出來,并給他提了一個條件,叫他保護唐僧。但觀音菩薩又怕孫悟空不聽話,就送給唐僧一頂花帽兒,教了他一個“緊箍咒”。當唐僧把花帽兒一拿出來,孫悟空看到很高興,趕緊戴上。猴子喜歡花帽子,就像我們世間很多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一樣。花帽子一戴上就取不下來,一調皮,玄奘法師就念“緊箍咒”,他就痛得在地上打滾兒,隻有求饒。這就是一個譬喻。

書中寫到唐僧玄奘法師到西天取經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八十一個難關都是靠孫悟空保護過去的。這又是一種譬喻。心,必須要調伏,靠什麽調伏呢?在佛家講,必須要具足正見,要有般若慧。唐僧念的“緊箍咒”是什麽呢?就是般若心經。

我們在玄奘法師的傳記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看到,玄奘法師能夠從中國到印度學法,一共十七年。他是靠什麽支撐的呢?首先是靠他的艱苦努力,他有百折不撓的毅力,有戰勝困難的決心。他在路上發誓:“不求得正法,誓不東歸一步!”不東歸一步,連東方都不回頭望一下,決心很大。這種精神就是般若精神,也是具備正見的精神。以般若調伏内心,以般若克服困難,降伏惡魔。般若不但可以調伏内心的魔,也可以調伏外面的魔——天魔。所以,玄奘法師在印度取經成功,首先是靠他堅強的意志、偉大的願力。那麽同時靠的還有兩個法寶,一個就是般若心經,二個是觀音菩薩的聖號。般若心經、觀音聖號就是他求得正法并成就偉大譯業的動力源泉。

玄奘法師出家的時候隻有十三歲。當時朝廷對于剃度僧人出家要求很嚴格,要進行考核,他由于歲數太小,條件不合。後因他年齡雖小,但特别聰明,相貌也莊嚴,考官就破格錄取了他,允許他出家。他是在成都大慈寺受的戒。出家以後,他勤于學習,刻苦求法。當時,中國翻譯的經典(從三國、魏、晉、南北朝以後,翻譯了大批的經典)不完備,有一些經文和解釋的文字還有出入。玄奘法師在江南、江北乃至到四川學習大小乘經典,當時所翻譯的經典基本上是學完了的,但他不滿意,因爲經典太少了,而且在解釋方面有些出入,他就想到印度求法。

據曆史記載,他到印度并不是唐太宗派他去的,而是偷渡出去的,在路上可以說曆盡千辛萬苦。同他去的最初有十幾個人,後來其餘的人病的病、走的走,隻剩下他一個人萬裏孤征,但他不灰心。一路上跟着他的就是一匹馬,但馬要吃草飲水。有一次經過沙漠地帶,缺乏草和水,這時人馬都很疲憊、饑餓,當天晚上不能支持,就倒在地上,迷糊之際到天要亮了,聽到空中說話:法師,你快點起來走!他就跟着馬兒走,走到一個地方發現有水有草,加上帶的幹糧飽餐一頓。然後,盛滿水繼續前進。

一路上,有時經過荒涼地帶,白骨累累、鬼魅現形,玄奘法師就念《心經》,或者念觀音菩薩。一念,鬼魅就潛形不見了。關于這個《心經》的持誦還有一個故事。當玄奘法師在四川的時候,一次見到一個身上長滿疥瘡、衣服又臭又髒又破的僧人,就去服侍他,給他衣服飲食。這個僧人好了以後很感激他,就把《心經》傳授給他,并對他說,這是佛法大乘寶典,你能随常記誦,就能轉危爲安,逢兇化吉。從那以後,玄奘法師經常念《心經》,同時又念觀音菩薩。

走到印度,他過河又遇到水盜。這個水盜非常兇狠,将玄奘法師攔住并綁上岸。水盜看到玄奘法師高高大大的,就準備殺來祭天。但法師很鎮靜,對水盜說:你讓我靜坐一下。他的神識刹那間在定中就升上兜率天内院(彌勒菩薩住的地方),參拜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告訴他:你的志向一定會達成,弘揚正法的責任還在你肩頭上。在說這話時,那個地方的空中烏雲密布,地面上狂風大起、飛沙走石,水盜相互間見不到人。這時水盜頭子就驚怖了,說:我們本來要祭天神,天神發怒,可能這個人不尋常。于是就給玄奘法師松綁。一問他的情況,才曉得玄奘法師是從中國到印度取經求正法的。水盜這才覺得做錯了,就求忏悔,皈依法師,然後把劫的東西還了,護送他過河。

到了印度以後,王舍城東面有座大山,大山上供有觀音菩薩像,很高。玄奘法師感謝觀音菩薩的加持,于是就頂禮,頂禮時心裏許願:假如我在印度能求得正法呢,我現在供的花鬘(當時興用花供佛),第一朵撒在菩薩的頭頂上,第二朵撒在菩薩的肩頭上,第三朵撒在菩薩的手上。接着,他就抛花,三朵花都如他所願,他很歡喜,菩薩一定會加持,滿足求法的願望。

到了中天竺(中印度),當時有座最大的佛教學府,就是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由國家資助的一個最高學府。在那裏求法的超過萬人,規模很大。那爛陀寺的主持就是戒賢論師。他到那爛陀寺後就參拜戒賢論師。戒賢論師見着法師的面就流淚了。當時有弟子就問戒賢論師:“你爲什麽流淚?”他說:“我在三年前得了重病,一身疼痛,不能睡眠,也不能飲食,我想自尋短路。後來在半夜夢中見到護法神對我說:你不能死,三年後有個支那僧人要向你求法,你必須傳法給他,使他回到中國以後傳播佛法。所以呢,今天我看到玄奘法師就感動得哭了。”

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前後學法十多年。他學法的範圍很廣,不單是學大乘唯識法相學(包括《瑜伽師地論》),同時廣學般若系統的經論教典,另外對小乘經論也進行學習。所以,他對小乘、大乘的教義都很通達。除學習這些以外,印度的古代哲學、六派哲學,他也學習。他中文很好,又精通梵文,在所有修學的法師中,他的成績尤爲顯著。

他寫了兩部書,一部是《制惡見論》,一部是《會中論》。《制惡見論》是針對一些空見外道毀謗佛法,特别是毀謗瑜伽,而著了這部書。另外會合般若和瑜伽兩大教法,提出了“中道”思想,就是“三性三無性”的教理。般若經典主要是“破”,破邪才能顯正;而瑜伽的法相唯識,除了“破”以外還有“立”,建立正論,故說它有破有立。所以,玄奘法師會合這兩種思想寫了《會中論》。這部書就闡發了瑜伽法相唯識學所開顯的中道,有破有立。可惜這兩部論著都沒翻譯過來。

當時,不管大小乘或者空宗、有宗的學者,都很敬佩玄奘法師有智慧、有真知灼見。後來玄奘法師在曲女城,立“真唯識量”,萬數以上的人,沒有人能破一字。所以,他的學識成就是很高深的,在中印曆史上,堪稱千古第一人。回到長安以後,唐太宗給他以熱烈的歡迎,還專門給他開設了譯經院。在回國的前一年,玄奘法師夢到了三位菩薩,一個穿黃衣服的是文殊菩薩,一個穿白衣服的是觀音菩薩,一個穿青衣服的是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給他講,你現在學法的緣快要滿了,趕快回中國去,你應該早點離開那爛陀寺,不久以後,印度有教難,那爛陀寺都要被破壞、毀滅。玄奘法師回到長安後沒幾年,印度果然出了個國王不信佛教,破壞佛教,那爛陀寺也被焚毀了。

玄奘法師在長安譯經是費盡心力,白天譯經,晚上講學,最後在圓寂的時候,口念《心經》,最初還可以依照文念,當要斷呼吸了,隻能念“色不可得,受不可得,想不可得,識不可得”,最後念“不可得亦不可得”,之後就圓寂了。圓寂以後,唐高宗罷朝三日,歎說“失了國寶”!玄奘法師是我們的國寶!當時送葬的有十萬人以上,守墓的有一萬多人。可見,玄奘法師的影響是很大的!

去年我在西安銅川,參加了第四屆玄奘法師國際學術研讨會,主要就是紀念玄奘法師,研究和發揚光大他的學術思想。玄奘法師,一直到現在,受人景仰、受人恭敬,被譽爲不單是一個宗教家,而且是一個學問家、一個文化使者、一個國際主義者,更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哪怕是在“文革”期間,“四人幫”的報紙在登載玄奘法師時,都不敢抹殺玄奘法師的功績。所以,玄奘法師的影響是很大的。

前面談到般若的功用,能夠開智慧、除無明、降天魔,《大般若經》的翻譯者玄奘法師就是個受用的典型。他受了般若教義的很大影響,取經、學法、念《心經》,最後臨終念《心經》。他的精神就是般若精神,他的行爲就是般若之行,他也因此得到了感應。因此,受持《大般若經》,會得到諸天護法神的護持,得到十方諸佛、諸菩薩的憶念、護念和加持。玄奘法師的感應事迹,就是一個印證、一個實例。

在這裏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個人讀《大般若經》的真實感應事迹。

我二十三歲的時候,在開縣大覺佛學院教書,那時,剛從漢藏教理院畢業沒多久。我在漢藏教理院是十六歲入學,到二十一歲畢業。在漢藏教理院,我聽過喜饒嘉措、法尊法師講關于西藏中觀論、印順法師講“三論”、雪松法師講“唯識”(如《解深密經》、《楞伽經》、《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和“因明”)。但那個時候當學僧,理解力強,慧通力不夠,同時呢,隻重“解”不重“行”。所以,雖然學了這麽多東西,實際上不論在理解還是融通方面都還較差。另外由于忽略行持,沒能做到“解、行相應”。

到了開縣以後,由于法尊法師、雪松法師對我教育很切,太虛大師對我希望很深,于是自我策勵起來,白天講課,晚上讀經到深夜。我晚上讀的經典包括《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大般涅槃經》、《大智度論》,還有《華嚴經》、《法華經》等比較大部頭的經論我都讀了。《大般若經》我也是利用晚上讀的,前後讀了半年時間。

我當時在大覺寺是住在那個藏經樓上。那個藏經樓是由曾在開縣住過的一個廖師長募款修建的,因爲原來的藏經樓被火燒了,廖師長是個護法居士,就募資重建。這個藏經樓就修在廟後的一片荒坡之上。這片荒坡正好是過去舊社會講的棺山,孤墳累累,修的時候挖出很多白骨,就在這附近修一座很高大的塔,把這些白骨埋起來,叫白骨塔。因此藏經樓修好以後不清淨。

當時我們佛學院的講堂就在藏經樓。佛學院分爲研究部和普通科,研究部的學生都住在藏經樓,普通科就住在廟上。另外有幾位教師,包括英語教師都住在藏經樓。他們經常在晚上聽到鬼叫,聽到狗叫。老師們都不敢在那裏住了,學生也吓得跑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搬到那裏住下來。我住下來以後,可以說每個晚上都很安靜,沒聽到什麽,也沒看到什麽。我當時當教務主任,白天講課,晚上讀經。我在那裏晚上拜觀音菩薩,讀經,念《金剛經》,我覺得沒有什麽,很安靜。

我讀《大般若經》就從頭年的秋末經過冬天,到第二年的初夏才把它讀完。在讀完的那天晚上,天氣很好,月光很亮,很清淨。要讀完的時候,我就聽到窗外有腳步聲,踢踏踢踏的,我沒管它,繼續念我的,一心念,接着又響起第二次,最後我快要念完了,又響起第三次,我念完就出去看,是哪一個人在外面?結果一個人都沒有。天空的月色很明朗,一片清淨。當時我就想到有些公案:當大經讀完以後,往往有孤魂野鬼求超度。我想,一定是求超度。最後我就回向,以讀經的功德使孤魂都能聽藏經往生。這以後就再也沒聽到什麽動靜。這是一個感應。

第二個感應。當時我晚上睡覺已經是半夜了。在夢中,客堂師父來給我傳達,說現在重慶有個貴客來會你。我聽說後馬上到了客堂,見到有一個中年人長得很端正,戴着禮帽,穿着長袍馬褂,那種舊社會的禮服,很清淨的樣子。

我走到他跟前,他馬上站起來,說:“法師,您請坐。”我就坐下。

他就跟我講:“現在我們請您到重慶,重慶有事情等您,您務必立即動身。”

我當時就答應:“可以嘛。”

他說:“現在您就上馬,那個馬兒拴在小山門外。”我就跟着他到了小山門,看到旁邊拴着一匹馬,很高大雄壯。小山門外就是一條很寬的石闆路,一直通向山下。

那個人就跟我說:“請您上馬。”

我從來沒騎過馬的,但那個時候卻很會騎,翻身就踏上馬鞍。那個人一揮鞭,這個馬就踢踢踏踏起來,夢中都聽得很清楚。從大石闆路向外跑,跑出山門以後,馬兒就四腳騰天,沖向天空,我一點兒也不感到恐懼,就随着馬奔馳。馬沖向天空就向東方,飛向東方的過程中,就迎面看到一輪太陽,陽光四射,非常燦爛。這是早晨的太陽。太陽之光照耀山河,一片光明,此時我内心覺得很歡喜。就在歡喜的心情中,夢醒。

第二天我就把這個夢境告訴雪松法師。雪松法師給我印證,說:“這是你讀了《大般若經》後得的感應,是很好的象征。騎馬是伏意馬,修行要伏意馬;騰空是修空性,空代表般若;修般若就可以啓發智慧光明。修行就是這麽一個次序。”

伏意馬、修空觀、發慧光,修行就是這麽一個過程。的确從此以後,我的智慧大大提高。以前讀書雖然有點一般的理解,但是融會不通。爲什麽佛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空”呢?一會兒說很多法門,一會兒又否定呀?大、小,空、有,融會不起來。雖然求了很多年的學,聽了很多課,但始終不能通達。自讀《大般若經》以後,可以說對于其它所有經典、教義基本上就能融會貫通了,再把以前所學的回憶起來,加以比較、鑒别、貫通,自己就有心得,體悟也很深。

這就是我讀《大般若經》的感應事迹,希望大家能夠珍惜機會,堅定對般若修學的信仰。

五、《大般若經》之綱要

(一)般若概貌

在大藏經中,般若經典卷帙浩繁,講般若就有五部般若、八部般若之分。

“五部般若”有摩诃般若、金剛般若、天王般若、光贊般若、人王般若。

“八部般若”呢,根據《金剛仙論》記載,第一,大品般若,有十萬偈;第二,放光般若,有二萬五千偈;第三,光贊般若,有一萬八千偈;第四,道行般若,有八千偈;第五,小品般若,有四千偈;第六,天王問般若,有二千五百偈;第七,文殊般若,有六百偈;第八,金剛般若,有三百偈。偈也叫“頌”,四句爲一偈,有五個字的,有七個字的,就像我們中國的詩歌,簡潔精要。

這個“五部”或者“八部”,說明般若的卷帙很多,内容很豐富。現在要介紹的《大般若經》,實際上就包涵了這些般若内容。《大般若經》一共六百卷,二百七十五品,二十萬偈,内容很多,包括了所有的般若内容。所以《大般若經》實際上是集般若經之大成,而且是般若經教中最完備的。

佛說般若是在四個地方,經過十六個法會,所謂“四處十六會”。下面作簡略的介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五,這七個會是在印度王舍城靈鹫山(佛常說法的地方)說的。當時王舍城是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其國王頻婆娑羅王,就是佛的外護。這七部就是在靈鹫山講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這七會是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講的。“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名稱的出處大家也是很熟悉的。精舍,最初就是“給孤獨園”這個精舍。在印度叫精舍,在中國叫廟宇。另外有兩會,第十會是在欲界他化自在天宮,爲天人說的法。第十六會,是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給四衆們講的。這就是佛十六會的說法地點和每個地點說法的次數:有七次在靈鹫山,有七次在給孤獨園,有一次在竹林精舍,有一次在他化自在天宮。

關于内容,包括了上面講的五部般若或者八部般若。第一會就屬于大品般若。第二會有三種:光贊般若、放光般若、大品般若。第三會、第四會一共有六種般若,有大明六度集經、摩诃般若經、佛母寶德藏般若經、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經、道行般若經、小品般若經。第五會、第六會就講天王般若經。第七會有兩部:文殊般若經、大寶集經。第八會,有住首菩薩無上清淨分經。第九會,有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會一共有三種:實相般若經、瑜伽理趣般若經、實相般若波羅蜜經。第十一會,說布施度般若經。第十二會,說淨戒度經。第十三會,說安忍度般若經。第十四會說精進度。第十五會說禅定度。第十六會說般若度。這就是“四處十六會”般若的内容。所以《大般若經》就是彙集各種般若之大成。

(二)《金剛經》的般若中道義

上面介紹了《大般若經》的綱略,四處十六會的内容,是把各種般若都涵括了的。但我們現在一般通行的主要就是其中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裏先介紹一下通行的《金剛經》。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師就是由聽聞《金剛經》而悟道的。禅宗一、二、三、四祖所奉的經典是《楞伽經》,到了六祖以後,《金剛經》就普遍盛行、流傳民間了,不管文人學士,還是民間百姓都在讀《金剛經》。

《金剛經》一共六種譯本,我們現在一般讀的是鸠摩羅什法師的譯本。金剛般若,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裏有許多解釋。“金剛”形容般若像金剛一樣堅固,像一把利劍可以斬斷無明煩惱,可以伏除内魔、外魔,證得解脫。

依王恩洋先生的解釋,《金剛經》的要義乃“明諸法之實相,修菩薩之正行”。以遣相去執而明諸法空性;以無住生心,勤修“六度、四攝”而三輪體空爲菩薩之正行。

在《金剛經》的第一段,佛就告訴須菩提,學佛要發大心、發大菩提心。救度的對象要廣大,時間要長,目的要高。“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等都是救度的對象。救度的目的也很遠大、很高——“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使所有衆生都能證得無餘涅槃,都得到解脫。如何降伏其心?就要有般若功夫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夠做到這一點,第一個破人我,“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是人我執,破人我就能夠降伏其心;第二個可以破法我,“法、非法”,就是法執、所知障,得到破除。在修行中要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呢?修六度來降伏。在修六度過程中,對于諸法的認識就應該有一個正确的認識、思維、觀察,那就是以般若空慧來進行觀察。

所以在第二段以後就說明這個方式。這是般若的方式。它的語體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論形式,立論深合辯證法。下面列舉十四種:

第一,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第二,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三,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第五,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是六度之首,是其餘五度的指導思想);

第六,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第七,如來說諸心,即非諸心,是名爲心;

第八,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第九,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十,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第十一,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第十二,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第十三,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十四,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十四種般若方式,“如來說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從否定意識語言的執着,而契合中道妙義的真理。

(三)天臺宗“一心三觀”的般若中道義

天臺宗根據《法華經》和《大般若經》提出了“三止、三觀、三谛”。“三觀”就是“假觀、空觀、中觀”。

“假”就是一切事事物物,一切現象,均由世間的語言安立,乃至佛教經典亦是語言安立,都是假名,這樣來觀察就是“假觀”。假名安立的這一切現象、一切語言文字,不管是世俗谛、勝義谛,還是有爲法、無爲法,假名安立就是空法,幻化不實,都沒有實體,故不要執着,要遣執去相,這叫做“空”,這種來觀察就是“空觀”。假名是幻有的,空觀是觀萬法實體是沒有的,因而不要執着,要遣相去執。經過這兩個階段以後,亦“有”亦“空”,一方面是妙有,一方面是真空。在一個法上見到妙有真空,就是諸法實相,即中道之相,所以稱之爲“中觀”。

我們學佛的人應具備般若智慧,不落“斷、常”二邊,能夠觀察到諸法實相,亦有亦空,具中道智,這就是真正的智慧。說假,是說明它是幻化的;說空,就是它沒有常恒不變的實體。因此,要去執——去“我執”和“法執”。因“我執”和“法執”是流轉生死的根本,是世間争論的起源,也是鬥争的起源、戰亂的起源。必須要破除我執、法執,達到“無我”的境界,“無我”境界就是“空”的境界,“空慧”就是“無我慧”。隻有具足“空慧”(或無我慧),對于衆生和事相的觀察,才能夠正确把握,觀大地、山河與我融合在一起、觀衆生與我平等平等,這樣就可以救度衆生,就可以創造和諧、和平的環境。

一方面觀“假”,一方面觀“空”,諸法亦有亦空,這稱之爲“中道”。所以上面這個三段論式,第一個就代表“假”,“如來說布施”,布施是假名安立,“即非布施”,非布施叫三輪體空,——不要執着我修了布施不得了,你就要空呀,空什麽呢?不要執着有個能施者,有個受施者,不要執着有個施物,三輪體空。

爲什麽當年達摩祖師同梁武帝說話不投機呢?因爲梁武帝盡管做了功德,他還執着有功德,執着有什麽好報,所以,與達摩祖師談話不投機。于是達摩祖師就離開了,一葉蘆葦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

故修善法而不執着善法,這才是真正的善法;修布施,而不執着布施,這才是真正的合乎中道的布施。其它都是一樣的内容,修忍辱波羅蜜而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修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餘此類推,就這麽一個方式。在現代來講,這就是辯證法思想。所以,金剛般若是一種最高的辯證法思想。在《大般若經》中的金剛般若,是般若精髓。

(四)《心經》是般若總綱

《心經》也是屬于般若這個系統,《大般若經》中有六品說的都是《心經》内容。《心經》共有十四種譯本,我們現在通行讀誦的《心經》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玄奘法師翻譯的最盛行。

《心經》是很精煉的,雖然隻有260個字,但卻包括了《大般若經》的精華,是般若精髓。大家不要忽略,要重視、要恭敬、要持誦。玄奘法師就是受了《心經》的加持感應,求法、學法、弘揚經典,最後譯《大般若經》,到了臨終念《心經》。足見,《心經》多麽重要!

《心經》的重點是說,第八地菩薩以上的聖者,修無相空觀到最高最深境界,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以後,度一切苦厄。即證了空境,觀衆生平等,由這種慧生起大悲心,去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心經》頭幾句的内容。然後就講中道觀、講空相,講在修行過程中要“不可得”、要無所著。最後,就總結般若的功用很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心經》的總綱,就是三個字、一句話。三個字就是“空、不、無”;一句話就是“不可得、無所得”;就這麽一個内容。“空、不、無”就是講緣起性空的中道般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從因緣生法的“色”的幻相,就可以見它的本性、理體,這就是“空”。從空性的理所顯的現象,就是因緣生法的“色”。由“有”見“空”,由“空”見“有”,“空”“有”不二,也就是“色”“空”不二,就是中道觀。

接着就顯示空相,空相即空性,就是真如法性。這個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能以有爲生滅之法來對待“空相”,不能以有爲法的垢淨、增減來測度真如法性。

“無”就是破執,從“世俗谛”到“勝義谛”,從有爲法到無爲法,遣除執着。大家要注意到,這一個“無”、“空”,是奪情不奪法。什麽叫奪情不奪法呢?就是消除你的妄執,但是,法是存在的,不是否定法。比如說因果法,你能否定因果嗎?講三寶功德,你能否定三寶功德嗎?講佛的“三身四智”,你能否定嗎?所以,不管世間法(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出世間法(包括四聖谛、十二因緣、菩薩的六度四攝等)都要遣除執着。雖然遣除執着,但法是客觀存在、不能否定的。故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無”就代表這個意思。

總之一句話——不可得,無所得。對于一切不要執着,不要有所得。有所得,就不行,說明那還有執着。這是《心經》的大綱,這個綱要也代表了整個《大般若經》的精華,所以大家要好好學《心經》,并懇切地依之修行。

六、般若經要義

我将把般若經的要義分五小段來作一個略說。

第一,般若之體。般若以什麽爲體?

第二,般若之相。這個相是相貌之相,就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三,般若之行。根據般若這種精神,我們在修行方面,應該怎樣做,應該怎樣提高;

第四,般若中道。爲什麽說般若是中道?不偏不倚,遠離二邊,就是既不是講“常有”,也不是講“斷無”,而是講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這就稱之爲“中道”。

第五,般若之果。我們修般若行,能證得什麽果報?

(一)般若之體

“般若”,在第一天講過的,中國翻譯叫“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識,也不是一般所謂的聰明,頭腦很靈敏、很靈光啦,可不是指的這些,而是指一種最高的理性,最高的認識。何謂“智慧”呢?在佛家來講,“智”就是能通達世俗谛,通達因果緣起,我們一個人能夠真正通達因果緣起,就是有“智”。“慧”就是能夠觀察一切空性,從現象透視本體,萬法皆空,這就是真如性、法性,叫做“慧”。

從這點來看,學佛的人是最重理智的。所以很多人講,包括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家(像馬克思、恩格斯、尼采、羅素、愛因斯坦;孫中山、梁啓超、魯迅等等),佛法不是一般的宗教,而是有文化性的、哲理性的,是一種理智的宗教,不是像一般人誤會的那樣——是迷信和崇尚神權。佛法不講這一套,我們絕對不迷信,隻有巫婆神漢才講這一套的。

我們不崇拜神權,因爲佛法講“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佛與衆生平等。《金剛經》裏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學佛者,并不崇拜一個萬能的神。如果有人說佛教講神權,那他從根本認識上就犯了錯誤。佛法是崇尚理智的,是講智慧的。一切的一切,首先要問個爲什麽?從現量來證,從比量來推,這是“因明學”上的一種方式。所以,佛的這種境界,都是實證境界,佛說法是真實的,《金剛經》裏講:“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那麽,這個智慧的體性——般若之體是什麽呢?就是以有漏、無漏的善慧爲體。爲什麽這樣講呢?因爲在修行過程中,實際上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剛開始學佛、信仰“三寶”(佛、法、僧),“三寶”裏的“法寶”,“法寶”就是“般若”,對于“法寶”(一切經典),我們必須要走“聞、思、修”的道路,要聽聞熏習、如理思維、結合修持。“聞、思、修”三慧,是每一個學佛人必然要走的一條道路。所以在皈依以後,讀經典、研究經典、依之行持,都是一個“聞、思、修”的過程。《大般若經》裏還講到了受持經典的“十法行”:一者書寫、二者供養、三者流傳、四者谛聽、五者自讀、六者憶持、七者廣說、八者口誦、九者思惟、十者修行。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能夠經過實際“聞、思、修”的功夫,逐步下去定力就深了。我們在積聚福慧資糧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功用行,逐步對般若中道實義有所理解,有所領悟,就可進入“加行位”,這種智慧就叫做“加行智”。

大家多檢查自己,是不是有這麽一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就已經初步踏入般若智,第二、第三階段就相當于禅宗的悟境“過三關”。初關大死一翻,二關證見本來,三關洞察法相,由證“根本智”到“後得智”,獲得開悟。欲達此境,你就必須要加功用行,“聞、思、修”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開悟。開悟就是見道,就登入初地。開悟,就是自己内心的智慧與空理空性契合了、冥證了,直指明心,見了性,這個智慧叫“根本智”。由“根本智”就産生“後得智”,“根本智”契證空性,“後得智”洞察緣起。從初地以後到十地,逐步逐步修,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如,分分斷,分分證,“根本智”、“後得智”就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到金剛道就徹底斬斷煩惱障、所知障。

什麽叫“金剛道”呢?就是說堅定地、徹底地、完全地把兩種障礙(煩惱障、所知障)消滅。這個時候就證二空——我空、法空。到了如來的境地,就完成圓滿的根本智、後得智,這是佛的最高境界,最高的智慧境界。這就是我們修行必然要經曆的階段,從加行智到根本智、後得智,這個次第很明确。

那麽,般若的體是什麽呢?就是能夠觀察本體和現象的一種智慧之體,爲般若之體。觀察的什麽呢?空性!這種觀察空性的智慧,由真空到妙有的智慧,這種智體,也就是般若體。

什麽叫“空”呢?一般人不了解,比如說對出家人往往誤以爲:你們四大皆空了,那麽什麽都可以不要了。什麽都不要了?那個是錯解的。這個“空”,第一,不是空洞的空,不是“一個東西都沒有了,什麽都不要了”的那個空;第二,也不是說一切事物消滅了,比如說這個人的生命消滅了就沒有了,這種斷滅空也不對。“斷滅空”,就是“斷見”。有斷見的人具有邪見,撥無因果,那是最可怕的呀!你看世間上那些造業、造罪的人,他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後世,認爲一個人,一期生命沒有了就算永遠沒了。那麽,現在就可以爲非作歹,損人利己,罪惡就這麽來的。這個空,既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斷滅的空。

怎樣認識這個“空”呢?我來講三點:

第一,從認識方面來講。佛教講,這個“認識”,不出“現量”和“比量”。“現量”呢,就是現證現知,比如眼睛看到的,身心領受到的;“比量”呢,是由推理而知道的,從已知到未知,從因到果,可以推察一切道理,叫“比量”。從現量、比量看一切現象,如人生現象、社會現象、宇宙現象、自然現象,這一切一切的現象,沒有不變的。大家想一想,哪樣不是在變呢?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事物有興、衰、成、敗。正所謂“花無常好,月無常圓”,哪樣不是變化的?沒有一個實體。所以,宇宙現象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從現象上去尋求一個實體是不可得的,找不到的。

第二,從現象的存在來講。以我本身來講,找不到一個實在的我。從你本身,哪裏去找個實在的我呀?身體是個假軀殼,是五種“元素”(即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結合成的,這中間哪有個“我”?我在哪裏?沒有個實體是我。從萬法來講,沒有個實體的萬法。那麽,一切現象随緣生滅,既無“我”的實體,也無“法”的實體。我們不過是從名言安立方面來了解一切。安些名字,都是假的,可以變的。一個事物,中國是這樣稱呼,在外國就那樣稱呼,你漢族這樣稱呼,藏族的稱呼又不同。你能把名字執着爲真嗎?都是假名安立。所以,從存在的本體來講,也沒有一個實體的東西。

第三,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重點要破除内心的無明愚癡。斷除了無明愚癡才沒有煩惱,因此要把内心打掃幹淨。如何打掃幹淨呢?就必須有真知真見,不能有邪知邪見。什麽是邪知邪見呢,一個是“斷見”,一個是“常見”。能夠破除“斷見、常見”這兩種邪見,我們内心才能清淨,才能具足“無我慧”,這種慧就是“空慧”。這是從修證來講。所以對于這個“空”,我們了解了以後,就知它具備兩重意思:一重是因緣生法,一切現象本來如幻如化,所以叫“空”;二是它既然是如幻如化,是變化的,就沒有一個實體,你就不要執着,破除對“我”的執着,對“法”的執着。破除執着以後,内心無一點障礙,打掃得幹幹淨淨的,這叫做“空”。所以,具體講來,這種慧才叫“空慧”,再具體講就叫“無我慧”。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是有智慧,見到“空”了。

唐代有個神秀禅師,他爲了承接五祖的法,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就代表要達到獲得的菩提果報,必須把我們的肉身變爲法身,證得菩提,修行就是爲了這個目的。

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必須靠心,“心如明鏡臺”,靠明鏡臺的心。明鏡臺的心是什麽呢?般若的智體,能夠觀察事物的智體。這個心臺,必須要打掃得幹幹淨淨的,才能進行觀察。這個靠修“定”,修定修好了,就像一潭水靜下來了——水清月現,水不清月不現。水清的境界,在于能夠善于觀察,這就是般若智體。如何達到這個境界呢?那就靠我們修行的功夫——“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怎樣勤拂拭呢?要修戒、修定、修慧,不要沾染“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緣的境界),惹起煩惱。這就是神秀大師的一首偈子。“心如明鏡臺”,就是般若智體。

慧能大師寫的就高一層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真空的境界了。在真空的境界中,既要遣除世俗法,也不要執着勝義法(勝義法包括菩提果、般若因),雖修般若而不執着般若,雖證菩提而不執着菩提。所以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心、真空,本來就沒有什麽是是非非、相對的東西,什麽都沒有,惹個什麽塵埃呀?到了真心境界,就空除一切虛妄分别,一無所着,慧能大師就高這麽一點。

我引這兩首偈子是爲了說明什麽叫般若之體,大家要明确,即以觀察空慧爲體。所以,修空觀是相當重要的。我們祖師也教導:學佛的人要看得淡,要放得下。看得淡、放得下,才能得到自在,若看不淡、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

在座的居士們,每個人都有本家庭經。這個家庭經是念不完的,學了佛以後,你就要會觀察,一切都是如幻如化,随緣而聚,随緣而散,你還有什麽看不淡的呀?看淡、放下,心胸就廣闊,心胸廣闊,就無挂無礙,可以得到自在。這就是“空”的境界。學佛真要想有進步,就應檢查這一點。念佛,你念不念得好,也要檢查到這一點。假如你一邊念佛,一邊遇到事情了又發火,或者罵人,或者打人,說明你念佛還沒得到進步,内心一點都不空,遇事情還是放不下。這就是空的實用境界。

彌勒佛殿前有副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到了這個境界,就像心如虛空,容量很大,才能夠慈悲攝受衆生,真正具足智慧,這種慧就是“空慧”。

曆史上有這麽一個公案。唐代慧能大師門下,有兩個著名的禅師,一個是馬祖道一,一個是百丈懷海。馬祖是四川什邡縣人,他參禅悟道,開悟以後在江西一帶弘法,很出名。

當時,有個龐道玄居士,龐道玄有個女兒,叫龐靈照。龐道玄是個文人、學佛人,講究修行。他很清高,有學問,不願意當官。過去,有些清高的人講:書可讀而官不可做。做了官很危險的,升得高,爬得快,也跌得快,跌得很慘。古今中外很多做官的都是這樣子。這個龐道玄知道這個道理,就不做官,所以,他生活很清苦。他的生活怎樣維持呢?他女兒有一雙巧手,會編篾貨(指四川的竹器),他們就住到茅屋裏頭,整天靠編篾貨維持生計,同時參禅求道。

龐居士拜馬祖爲師,有一天他問馬祖(那時他還沒開悟):“師父呀,我想問你一句話。”

馬祖說:“你問嘛。”

龐居士就問:“禅宗經典講,修行人不要與萬法爲伍,什麽叫‘不與萬法爲伍’呢?在萬象森羅之中,一點不沾滞,不與萬法爲伍,這句話是什麽意思,我不理解!”

馬祖說:“我等你一口将西江水喝盡,就給你講。”

那麽大家想一想,西江水有那麽多,怎能一口喝盡?即使一碗水,喝得快都要嗆,何況西江水呀!那就要大肚子,像虛空一樣的大肚子,或者像大海一樣。大海能納百川嘛,要有那麽大。所以,待你一口喝盡西江水,我才給你講。就在這一句話的點化下,龐居士悟了,他證得“空”的道理。這種境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他感悟後寫了兩首偈。第一首偈:

十方同一會,

各各學無爲,

此是選佛場,

心空及第歸。

這首偈子在有些叢林法堂上都貼着。我們修行人同在一起,爲了什麽?是爲了學無爲法、無漏法,要達到空慧的境界,能夠見諸法皆空。這些念佛、參禅悟道的地方,就是“選佛場”。你要考中“舉人”的話,你必須要見“空”。你見了空性了,就考上了。這叫“心空及第歸”。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悟道。

在叢林、在念佛堂、在佛學社或者在講經堂,大家聚在一起,爲了什麽?能夠聚在一起,都是有法緣。有這個因緣聽法,爲了什麽?爲了學無爲法、學無漏法,要證空慧,要破除我執、法執,消除無明煩惱,這是最終目的。所以,他的偈子就這個意思。希望你們學佛、念佛不要空過。要達到悟的境界,必須要空。在物質上、生活中,要看得淡、放得下,看不淡、放不下,無明煩惱一生起,你就空不了。

第二首偈,形容他的家,形容他們的生活:

家内空空空,

空空無有貨。

日出空裏行,

日落空裏卧。

空空空吟詩,

詩空空相合。

莫怪純用空,

空是諸佛座。

“家内空空空,空空無有貨”說明他們家徒四壁,什麽也沒有。

“日出空裏行,日落空裏卧”白天在“空”中走路,晚上在“空”中睡覺。

“空空空吟詩,詩空空相合”我偶然吟詩,結果還是空的。父親吟詩,女兒附和,一個吟,一個和,也是空的,不要有所執着,過了就忘了。

“莫怪純用空,空是諸佛座”我這首詩,完全用了空,你不要怪啊!你要曉得空的道理很高。空,是十方諸佛如來的寶座!

《法華經》裏講,我們學佛要“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升如來座”。“入如來室”,你必定要持戒,不持戒你入如來室幹什麽?如來室就是講持戒,三業清淨。“著如來衣”,如來衣是什麽呢?忍辱波羅蜜衣,就要無诤,無诤就是三昧,《金剛經》裏講的“無诤三昧”。你能夠無诤,就披起了如來的衣服了。“升如來座”,你就必須見真空,得“真空慧”,就可以升如來座。

所以龐居士的詩講“莫怪純用空,空是諸佛座”。契證了空境,悟得了空理,就具足了空慧,就快要登上如來的寶座了。

這裏引用龐道玄的兩首詩,就是爲了說明,證得般若不單是出家人,居士也可以證般若。開悟,不單是出家人可以,居士也照樣可以,這個是平等的,不分在家出家。

關于“空”的解釋,在《大般若經》裏講到“十八空”,即: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一句話,無論是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爲法,都不能執着。不執着就叫做“空”。

“空”是奪情不奪法。“奪情”是什麽呢?是去除虛妄之情、分别之情。“法”呢?就是一切現象和事物的因果緣起是存在的,淨土是存在的,如來的境界是存在的,佛的五眼六通是存在的呀,并不能否定其存在。但是對于這些存在的,有爲的、無爲的現象,你不能有一點執着。執着就心胸狹隘,就有煩惱,那就不空。

另外,《大般若經》裏有108句,108句就是108個法相。其中屬于雜染心的有53法,屬于清淨心的有55法,總共108法。修行者對于污染法都要空,對修清淨善法而有所執着也要空。有所執着,就是有污染,如天空有雲,就不能現太陽。

(二)般若之相

相就是有所體現。比如說我們的行動不浮躁,舉止不輕浮,四大調柔,内心很安靜,行住坐卧經常在定境中,得到輕安,這是什麽相呢?靜相。這個例子是很明顯的,有其體就必有其相,我内心清淨,我的表現就是很清淨的,即寂滅之相、無相之相,這是一方面:般若之相,是實相而無相,猶如虛空,很廣大。另一方面,虛空很廣大,能含融無邊色相,無邊色相又由虛空所顯、虛空可以包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般若之相,是無相而無不相。一方面是靜、是無,一方面是有、是幻有,宛然而有。一方面是真空之相,一方面是妙有之相。真空妙有之相就是般若之相。

我剛才打了個譬喻,一個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很靜,靜中帶智慧。雖然他有舉止行動,卻是一種方便之動,與普通人的動不同,這就是有智慧的表現,有定力的體現,這就是般若之相。這個譬喻是很好的。實相而無相,猶如虛空,含藏無邊色相。這些無邊色相,也是由虛空所顯,而其性清淨。真如也是這樣,不即諸法,不離諸法(又在一切現象之中體現真如境界,體現空的境界,一切現象就是妙有,表現出空的内容,就是真空,所以不即諸法,不離諸法)。法與真如,皆無漏自性空,空無所有。這就是一種般若妙相,修行達到這個境界就很好了。

我們佛陀,處于真如境界,體大、相大、用大。什麽叫“體大”呢?如來法身的體,充滿十方,無處不遍,叫體大。“相大”呢?如來相,妙好莊嚴,福德圓滿,叫“相大”。什麽叫“用大”呢?如來爲了慈悲衆生,現應化身、千百億化身,其唯一目的,就是爲了救度衆生,這就是真如的妙用,真如體現的妙用,就是“用大”,這一點,也就是說明般若之相。

所以般若之相,一方面講,實相而無相,純粹的空境。另一方面講,無相而無不相,從靜到動,從空到有,從真空顯妙有,即爲無相而無不相。

“無相”,在《大般若經》裏面,有些名詞來描述它,叫“不取、不住、不染、無着、無受、無言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叫做“無相”。“無不相”是什麽呢?就是幻化之相,妙有之相,體現在一切因緣生法,如來就體現在一切化身,現五眼六通,這都是無相無不相的表現。總之,這叫做般若之相,一種是實相而無相,一種是無相而無不相。

(三)般若之行

“行”就是行動,亦即修持。如何求得般若?如何證得般若?如何由般若斷生死?如何由般若行菩薩道?這就包括在“行”裏面。

“行”,又分爲幾個方面。第一,修十法行;第二,修解脫行;第三,修菩薩方便行;第四,菩薩四真實行。

1.修十法行

學佛要分清兩種行,一種是随信行,另一種是随法行。

随信行是什麽樣呢?學佛要具備正信,堅定信仰,信仰三寶的功德,信仰因果的真實道理,信仰修善積德必定有好果。務必要具備這個信仰。一個學佛的人,連這個信仰都沒有,就不叫學佛。有些人研究經典,如一些研究院、研究所都在研究經典、研究佛學,大學裏面也設有專科在研究,我們隻能說他是研究佛學的學者,而不是學佛者。什麽原因呢?因爲他的腳還在山門外,還沒踏到山門内。尚未具備信仰,尚未皈依三寶,你不能說他是學佛的,不能說他是三寶弟子呀!

“信”就是要信仰三寶、皈依三寶,深信因果,相信修善積福的功德。那麽修一個善,積一分功德,不會落于虛空。要注意到,你們到廟上來,哪怕你磕一個頭、插一炷香、供一杯水、供一束花,或者在廟上掃一下地,你的功德不會落虛空。要有這個堅定的信仰。“信”就要信這些。

但是,除了“信”以外,還要“随法行”。“法”是什麽?就是佛法,就是法寶。在行動上,要依佛說的教授、教誡而身體力行,能夠依佛法行持,就叫做“随法行”。

下面講十種法行。這十種法行,就是針對法寶我們如何學習、如何修持。“十法行”,在《大般若經》裏提到,就是般若的資糧。

第一,書寫。書寫經典的功德是很大的。過去的大祖師、大居士都要寫經。明代藕益大師,爲了報母親的恩,每天滴血寫《華嚴經》。因爲這是如來的言教,法寶流通、正法住世,就是人天眼目,是指路明燈,所以功德很大。

第二,供養。供養三寶,不單供養佛和僧寶,而且要供養法寶,就是對于經典,你不能亵渎,要放在清淨的地方,而且要禮拜供養,尊重法寶。有些居士懂這個道理,見到經,就要禮拜。讀《大般若經》,就拜《大般若經》,讀《華嚴經》就拜《華嚴經》,而且要修供養。

第三,施他。什麽叫“施他”呢?就是以經書法寶流通,使别人也能夠讀,叫“施他”。過去文殊院不是在印書嗎?印了書就供給其它的寺院,或者用來結緣。這個功德很大的呀!

第四,谛聽。有法師、善知識講經,你要認真去參加聽講。在家菩薩戒有一條,四十裏路以内有法師講經,你不去聽講,就犯戒。所以,一定要聽經、聽法,維持慧命,對自己大有好處。

第五,披讀。什麽叫“披讀”呢?自己要經常閱讀經典。

說到這裏,順便給你們講一講,現在出現了個什麽“本願法門”。“本願法門”是日本真宗傳出來的。佛教在日本已經是基本變質了,日本的出家人,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娶妻食肉的,可能你們有些曉得,有些還不曉得。娶妻子、生兒女、喝酒吃肉,日本和尚就是這樣的。穿西裝,而且日常生活都穿西裝,打領帶。日本真宗的創立者就是親鸾,他們稱呼爲親鸾大師。這個親鸾最初接受中國淨土宗的思想,提倡念佛,念佛生西方等等,後來變了,結了婚,娶了兩個夫人,生了兒女。所以淨土宗,由他來傳就變質了。

淨土宗的經論過去是“三經一論”,現在是“五經一論”。三經就是:《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一論叫《往生論》。三經是佛說的,論是印度天親菩薩(又叫世親菩薩)解釋三經時寫的,後來加了兩部進去,清代學佛居士魏承貫加了一部,就是《普賢行願品》,因普賢菩薩發十大願,最終是回向往生西方,所謂“臨終願生安樂國”,所以就把《普賢行願品》加進去了。到了印光法師,又把《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進去了,合起來就是淨土五經。我們研究淨土宗,當從“五經一論”下手。

但是親鸾違反淨土宗的教義,曲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之中,他隻是承認一願,就是第十八願,這第十八願隻是講十念往生,哪怕最惡的人,十念都可以往生,他隻是着重這一點,至于三經一論的其它内容,他就不講了。其它還講了些什麽呢?念佛人要以三心念佛,哪三心:廣大心、深心、正直心。廣大心就是慈悲心,深心就是善法心,正直心就是佛心、清淨心。念佛人要以此三心念佛,有這三個心,就有功夫,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沒有這三個心,你光是嘴巴念佛,哪怕念得唇焦舌爛也起不了作用啊!

念佛的人,要修三福業,要修九品善。“三福業”叫淨業,“九品善”合爲三品:上品、中品、下品。你修人天善,你原在人間造惡,曉得念佛,能改過來,忏悔念佛,就可以得下品;你修人天善很高,結合修解脫行,就可以得中品,生中品蓮;你能修菩薩善,發菩提心,臨終,就可以生上品蓮。這是佛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裏面說得清清楚楚的。

但是,日本親鸾不講這些。他把念經、拜忏、做佛事都認爲是雜修。雜修不如專修,把念一句佛號認作是專修,因此,經可以不念、戒可以不修、佛事可以不做,你們看,這歪曲到哪裏去了?重慶,在這半年以來,就發生過這種事情,有一個“和尚”叫聖蘇,他就學“本願法門”,他同臺灣“本願法門”挂了鈎,他是在九華山出的家。但實際上,九華山的仁德老法師已經把他開除了,但他還是繼續打起九華山的招牌,來欺騙别人。他到了四川樂至報國寺,把昌臻法師的幾個徒弟都迷惑了,就去相信那個“本願法門”,傳播“本願法門”。但是,這在昌臻法師那裏行不通,因爲昌臻法師有正見,那幾個徒弟就跟着聖蘇跑了。一跑跑到重慶,先是秘密宣傳,後來得到一個“居士”支持,就公開宣傳,引起重慶一部分居士同另一部分居士之間的矛盾和鬥争。一個堅持要念經念佛,堅持自力和他力這種淨土;一個就是“本願法門”,隻是念佛,不念經、不上廟、不做佛事,就這麽分成了兩派,而且矛盾很深。在重慶搞了半年多,後來,因爲大部分佛教徒覺悟很高,向我反映,也向有關部門反映,聖蘇最近一次到重慶,公安部門就叫他寫檢查書,不準他再宣傳,他後來就走了。

這裏講到十法行中的“披讀經典”,我就順便講了提倡隻念佛不讀經的“本願法門”的危害性。希望引起大家注意。四川省和重慶市現在是分開的,在重慶決不允許他活動,在四川省範圍内也要注意這件事情。我給昌臻法師講,在開省佛協代表會時,要公開提出來。這個邪法誤人不淺哪!

第六,受持。就是要受持經典。

第七,開演。就是要開演經典,要宣傳,要弘法。

第八,諷誦。就是要諷誦經典,諷誦是什麽呢?就是高聲朗誦。

第九,思維。就是要思維經典,思維法義。

第十,修習。就是要按照經典所說,如法修行,結合聞慧、思慧,并依之修行。所以這十個法行的精神就是由聞而思,由思而修,這就是般若的資糧。

現在揭批的“*輪功”,就是借“*輪”反“*輪”,借佛反佛。他們把李洪志供奉爲教主,高于釋迦牟尼佛之上。“*輪功”的書我是看完了的,簡直胡說八道,歪曲我們佛陀的經典。他也講什麽法身、講如來、講八萬四千法門,實際上是在歪曲,一竅不通,但卻有許多人受騙上當。甚至在取締“*輪功”的過程中,有些政府官員不了解,把佛弟子與他們混爲一談。取締“*輪功”,政府有着明确的立場,邪教與宗教有本質的區别。現在有些地方執行起來有偏差,但也在逐步糾正。這是李洪志亂宣傳對我們佛教造成的惡劣影響。“本願法門”有類似情況,借佛反佛,借念佛反念佛。

般若之行,首先是“十法行”,就是如上内容: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維、修習。具體講就是由“三慧”到“三學”,由“聞、思、修”到“戒、定、慧”,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套完整修法。

2.修解脫行

爲什麽學般若,因爲要求解脫,解脫生死,這是出世三乘所共同要走的道路,而修般若就是斬斷生死根本的唯一途徑。

什麽叫“解脫行”呢?就是對于六塵境界,要有厭離心,有厭離心才可以斷貪心,斷貪才能斬斷生死根本。要斷生死根本,就要把生死的根本原因找出來。生死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麽呢?那就是“我執”,由“我執”生邪見、生煩惱。般若法門就是要斷“我執”。

“我執”在第六意識方面屬于情感上的執着,于真實道理起迷惑,認識不清,叫做分别我執。屬于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叫“俱生我執”,即本來就有的、與生俱來的,這一種執着就迷于事相。第六識迷于理就起邪見,第七識迷于事相就起執着、生妄執。

邪見是什麽呢?在佛經的分析就是下面這五種惡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由這些不正确的見解而産生的對真谛的迷惑,叫做“見惑”。

“身見”,就執我嘛,我有好高好大,多麽不得了,我是常恒存在的,由此而生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這叫做“身見”。

“邊見”,就是執“常”或執“斷”。執(堅固地認爲)萬法是恒常的,叫“常見”;執萬法(包括人身)消滅了就徹底沒有了,叫做“斷見”。這兩種見解叫“邊見”,一邊之見。

“邪見”謂撥無因果,毀謗因果緣起的真谛。

“見取見”即執着以上的錯誤見解認爲是正見,非因計因,卻自認爲是正見。

“戒禁取見”就是由于上述的種種邪見支配他的行動,猛力發起錯誤的修行。有些外道,在糞坑裏修,在古墓中修,或者投水投火,認爲自殺可以升天堂……,行爲不正當,非果計果,這叫“戒禁取見”。

這五種“見”,又叫“五利使”,由于對道理不明而生起的五種邪見,又稱“惡見”。

至于第七識就是迷于事相,什麽事相?六塵境界:眼、耳、鼻、舌、身、意所對之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一般人都迷于六塵境界。盡管有些人看起來蠻聰明的,但時常迷于外境。譬如,有些聰明人明明知道“白粉”吃不得,吃了害自己還害家庭,但遇事臨頭,煙瘾一上,香味就把他迷倒了,他就不得不吃;有些聰明人進舞廳、歌廳,爲了娛樂,明明知道男女之間容易出問題,影響家庭和睦,但卻偏偏要去;有的人打麻将、賭錢,一上桌子就有輸赢,他曉得這些道理,但偏偏要上桌子,結果越輸越眼紅,最後輸得傾家蕩産。這是一些社會現象,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修行人來講,如果隻重知見,而不重修行,盡管會談會說,但一遇到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現前,他就迷了。所以,雖懂理,沒有定力或定力不夠,沒有修定或者不實際行持,遇到具體的六塵境界,他就迷惑了。所以佛法講,要修“戒、定、慧”三學。持戒就要守根,守根臨境就不亂。六根就像六道大門。你晚上不把家裏的大門關好,盜賊就會進來把你的财産偷得空空的。我們修行人,若六根不守,六塵一進來、六種惡欲一進來,把你的法身慧命就偷得空空如野。所以持戒就是守根嘛,修定就是伏意馬。你不修定,定力不深,遇到具體境界,你就要亂,就要破壞你的戒行。所以,思惑迷于事,見惑迷于理。

我們現在修般若法門應怎樣辦呢?我們要達到什麽境界呢?要超情離見,超妄情、離邪見。“超情”即是“超妄情”,指情感不要浮動,要保持正常。六情五欲不要放縱,叫超妄情。“離見”呢?就是離邪見,思維要端正,定力要高,要時常保持理智、鎮定,做到“正念相續”。

那麽,如何超情?如何離見?首先就要修“文字般若”,要通經明理,以文字般若去掉邪見,斷五利使;接着以觀照般若遣妄執,包括我執、法執,斬斷五鈍使,因爲修觀照般若就是修“止觀”,修“止觀”就會有定力,有定力能夠消除貪、嗔、癡、慢、疑等種種煩惱,有了這種定力,就會觸境不亂,就能最終消滅“事惑”。能夠如此就是爲般若慧積集資糧,慢慢就會具有般若慧,功夫純熟時就能以般若利劍斬斷生死根本,消除二障,圓證菩提。這就是解脫生死的道路,不能離開般若。

3.修菩薩方便行

我們學佛就要先學菩薩,要完成般若,得到般若的智慧,也必須要學菩薩。學菩薩不單是出家人的事情,在家居士同樣要學,故有“出家菩薩戒”和“在家菩薩戒”。我們學佛乃至成就,要着重于“信、解、行、證”。信以後要了解,了解以後要結合行動,才有實證,也就才有受用。不隻是說一說,或念一念經就了事,那隻是形式。

上面講的兩種“法行”重點在“行”上面。“十法行”要“行”,“解脫行”也要“行”,現在講的“菩薩方便行”還是重在“行”。“解行相應”這是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1)菩提心

沒有行持就沒有智慧,就不能進入般若。那麽學菩薩方便行,首先必須要發菩提心。什麽叫“菩提心”?具體來講,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了上求佛道,必須救度衆生,這是先決條件,也是菩提心的重點。“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就是于萬法真谛不迷惑。我們修學菩提,不能像世俗人那樣迷惑于六塵五欲境界,要學菩提,就不能迷。所以菩提區别于世俗凡夫。

什麽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漢譯爲“無上正等正覺”。

“正覺”,區别于外道,外道是“邪覺”。佛住世的時候,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執持各種主張、各種邪論。時至今日,不論我們中國或在世界各地,都還有邪教。中國取締的“*輪功”,就是一種邪教。

“正等”,就區别于聲聞、獨覺,聲聞獨覺的“覺”是小覺、偏覺,菩薩的覺與衆生平等平等,比聲聞獨覺的範圍廣。

“無上”,就代表佛陀圓滿的“覺”。佛陀是“三覺圓,萬德具”,果報比菩薩高。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這個“覺”的境界極高無上,福、慧圓滿具足,所以佛又叫“兩足尊”。我們發菩提心,就是要最終達到這個“覺”的境界,就是要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正受佛的果報。這是我們的最高目标。

(2)大悲心

菩提心的中心,一個是大智,一個是大悲,還有一個是大願,必須具足大智大悲大願。其中,最重要的是悲心。密宗《大日如來灌頂經》有三句話:“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這三句話,是顯密共同遵行的原則。所以,中心就是大悲心,有大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鞏固菩提心,才能使菩提心發展。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華嚴經》都講到這個内容。《菩提道次第廣論》說,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佛教是以慈悲爲根本,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對于廣大的受苦受難的衆生,不管胎、卵、濕、化,都要發心救度。當然具體内容還很多,有無緣慈、同體悲,還有衆生悲、法緣悲、無緣悲等。

那麽,大悲心又是怎樣生起來的呢?那就要念衆生恩。衆生多生累劫以來,都是我的六親眷屬、師長朋友,對我都有恩德。我要求解脫,要脫離苦海,而同時呢,無始以來我的這些親眷也在苦中,也要求解脫。我要度他們,這就是念他們的恩、報他們的恩。

衆生恩是怎麽個念法呢?《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要念父母恩,特别是念母親的恩!要知恩、要念恩、要報恩。在座的絕大多數都是母親,這個母親的痛苦,你們是深有感觸的。佛教有部大乘經,叫《佛說父母恩重經》,就叙述了母親的痛苦,從懷胎起,到兒子成長以後,經曆若幹苦難,母親的眼淚流不盡啦!母親的血爲兒子流,母親的汗也爲兒子流,所以,母親之恩,山高水深!我們要念衆生恩,首先就要念母恩,要知母恩、報母恩,要講孝道。學佛的人,不管在家、出家,佛指示我們要報“四恩”。四恩裏面,就有父母恩。所以要盡孝啊!過去,中國的儒家講孝,其實我們佛家修行,首先就要講孝。有些人誤解,認爲出家不認家,出家遠離凡塵,遁入空門,就不認家了。殊不知不是那麽一回事!出家人還是要報父母恩,而且報恩的内涵更加博大了。

這在經典中有很多範例。譬如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首先回王宮講法,爲他的父母親、親眷說法。姨母波阇波提就是這樣出的家。他的父王病了,他親自去送藥。父親死了,他親自送葬、擡棺材。釋迦牟尼佛出生剛幾天以後,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生到忉利天宮。釋迦牟尼佛又到忉利天宮給母親講法。一部《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給母親講的。《地藏經》的中心内容,也是提倡報恩。當然它不止這一點,這是佛爲我們示現作孝子的典型,報母恩的典型。

另外菩薩中的地藏菩薩、比丘中的目犍連尊者,都是報母恩的典範。

《地藏經》中講到地藏菩薩多次救度母親,還到過地獄。有一世地藏菩薩爲光目女,蒙一個羅漢的指示,給他母親祈福,于是他母親就離開了地獄,生在人中,卻因爲業障當了奴隸。地藏菩薩知道以後,就親自去見他的母親。見了母親以後,母親就告訴他地獄中的種種痛苦,使他感覺到地獄衆生很苦,于是地藏菩薩就發願不單是要報母恩,還要報衆生恩,不單是對個人的母親盡孝,而且要對無量衆生盡大孝。地藏菩薩願力是很大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個願力好大呀!報衆生恩,就是盡大孝。

目犍連尊者也是很有名的。他母親在世的時候不敬三寶、不修供養、不修布施、悭貪吝啬,死後堕入餓鬼道。目犍連尊者成道以後,曉得母親在餓鬼道中,就以神通力托着一缽佳肴到餓鬼道去救母親。但是母親看到好飯卻吃不成,飯到嘴邊就化成猛火。這就說明,神通也不能解決業報。由這個原因,目犍連尊者就求教釋迦牟尼佛。佛就告訴他,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會,廣修供養,爲母親求福,使母親得到超度。每年一度的盂蘭盆法會就是這樣一個緣起。

佛教講孝道。釋迦牟尼佛、菩薩、聲聞都是行孝的典型,都做出了表率。而且佛在大乘經典中處處指示,我們要報“四恩”,即三寶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我們爲什麽學佛呢?一句話,就是爲了要報“四恩”。這就是報恩精神,是很實際的問題。所以發菩提心要有悲心。念衆生恩,首先要念母親的恩,知母恩、念母恩、報母恩,這樣,你的悲心就很深切,就會出之于至情。人間的至情莫過于父母兒女。那麽,以這種至情對待大地的苦難衆生,這就是佛教大乘菩薩的救世精神。

菩提就好比樹根,樹根要雨露來滋潤才能發芽、開花、結果。菩提根的雨水是什麽呢?就是大悲雨水。《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有一段講得很明确,“菩薩若能随順衆生,則爲随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這一段經文就說明,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所以說“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這有連帶關系。

在“菩薩戒”裏面講,障悲心的是什麽呢?是嗔恨心!所以,你們受了菩薩戒的人,要特别注意這個問題。比丘戒以斷欲爲根本,菩薩戒以斷嗔爲根本。比丘戒在身語方面,有一種欲情體現就犯戒。而菩薩戒呢?還不體現在表面,隻要你内心有嗔恨的念頭生起,就算犯戒。這點要求是很嚴的,因爲嗔恨心的生起,就是悲心的大障礙。所以必須要忍辱!忍辱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在“五門禅”裏面,嗔恨心重的就要修“慈悲觀”來對治。“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寒山大士有首詩雲: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所以,菩薩方便行,第一就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生依靠大悲心,大悲心生就要靠念恩、報恩,特别直接的就是念母親恩、報母親恩。要知恩報恩!隻要大悲心生起來,菩提心就鞏固了。你有菩提心的話,諸佛歡喜,龍天擁護,鬼神欽敬。這是菩提心的功德,大家要知道。

唐代時候,有個道宣律師在終南山的淨業寺修行。道宣律師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律宗的開山祖師,持戒很嚴,在終南山修行很清苦,過午不食,每天就在一個洞子裏面坐禅。因爲他的戒行精嚴,每天到了中午,感得天人給他送供。(終南山淨業寺有個天人洞,在半山腰上。去年我到終南山,曾到天人洞去坐了一下)有一次,窺基法師來拜會他,同他談道,談得很久,已經到天人送供的時候了,但無人送供來。等窺基法師告别離開他不久,天人就送供來了。

當時道宣律師就問天人:“爲什麽今天中午到時間你沒送供來呢?”

天人就告訴道宣律師:“窺基法師根基不凡,他修的是大乘行,發的是菩提心,心量很大,他的光明很顯耀,我們天人的光趕不上他,隻有回避。”

道宣律師聽了以後很是感歎,于是就對發菩提心的菩薩大加贊揚。道宣律師寫得有本書,叫《天人感通錄》,記載有這件事情。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明菩提心了不起呀!

(3)四無量心

能夠發菩提心就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喜”就是能夠見功德随喜、見善随喜,“舍”呢,就是能夠布施,舍去自己的利益,乃至舍去對慈、悲、喜等一切善法的執着,而依止于無我慧、空慧。有菩提心、有大悲心就有“四無量心”。

什麽能夠降魔呢?佛在《大般若經》講,“四無量心”就可以降魔。不管你咒子念得再高明,你要降魔的話,沒有“四無量心”,不以悲心對待,你是降不倒魔的。盡管你的咒力大,而那個魔的力量可能比你還大,或者你一時把他調服,他反過來就不得了了。你們修密法的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要認爲咒力很高,就如何如何。咒力固然高,但中間有個精神、有個中心,就是不能忘掉“四無量心”,因爲我們是學佛的,不是外道。這一點在密教經論裏是講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大般若經》也是顯密圓融的。《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髓,最後說的咒子,就顯示出般若的威力,是顯密圓融!

(4)六度四攝

要發菩提心,要有悲心,還要結合行動修“六度四攝”。“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種功德都是以饒益衆生爲落腳點,所以叫“六度”。“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是以四種方法攝受衆生。這個“四攝”了不起,待人處事、管理寺廟,要有“四攝”精神啊!我在報上看到,現在日本經濟很發達,有許多公司就是受了佛教的影響,以“四攝”的原則來管理他的公司,所以促使了經濟發展。

“四攝”是進行團隊建設的指導方法,以四種方法攝持衆生。一是要有“舍”的精神,布施嘛!一切爲公,爲衆人利益,施财、施法、施無畏;二是語言要和藹,要有和合精神,說愛語、說軟語;三是一切措施、一切行爲,要利益别人,盡義務而不強調權利和享受;四是與大衆同甘共苦,共同生活,共同做事。

你們看,這個四攝法多了不起!所以我說,要管好寺廟、管好團體,必須要有四攝法,這樣才會讓别人得到好的感受,得到一種法樂。

4.修菩薩四真實行

菩薩的四種真實行,出自于龍樹菩薩的《菩提資糧論》,此書也是根據《大般若經》的精神進行論述的。龍樹菩薩著了《大智度論》之後,繼續寫了《菩提資糧論》,說如何具備菩提資糧,這中間就提出了“四種真實”,相當重要,不管是從思想見地,還是從行動方面,對我們修菩薩行都相當重要。

什麽是菩薩的“四種真實”呢?一是知性空而求業報;二是知無我而生慈悲;三是樂涅槃而行生死;四是廣布施而不求報。

(1)知性空而求業報

這就是說,你要修“空觀”,了解“空”的道理。雖說是深入空觀,但是這種“空”不是“空洞”的空,更不是“斷滅”的空。一方面講“空”,一方面要相信緣起,就是“有”。相信緣起的存在,業報就存在。所以,絕對不能否定因果,爲善受福,作惡遭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因果原則,任何人不能違背,這是個鐵的定律。禅宗有這麽一個公案。過去有個禅師講法,有人問他,你講禅的人落不落因果呀?他就說我不落因果。那就把因果否定了。結果這位禅師五百世堕入野狐身。後來,唐代百丈禅師講法,會中一位老人又這樣問,百丈指點他要“不昧因果”,他聞後解悟才脫了野狐身(老人系野狐變化)。所以講性空的同時,絕不否定因果。

(2)知“無我”而生慈悲

“無我”,即“人無我”、“法無我”。“無我”是大智慧,曉得“無我”,就曉得衆生平等的道理。衆生與佛同體,衆生與我平等,衆生在苦難中,我有責任救度。所以說“知無我而生慈悲”。

(3)樂涅槃而行生死

我們雖然想求解脫,解脫生死,但是爲了證大涅槃,還要在生死流中廣度有緣的衆生。什麽叫“大涅槃”呢?就是“無住涅槃”。四種涅槃中,無餘依涅槃是三乘共證,隻有“無住涅槃”才是佛菩薩的涅槃,是大涅槃。什麽是“無住涅槃”呢?這是根據大智慧來的,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叫做“無住涅槃”,是菩薩的大涅槃。所以說“樂涅槃而行生死”。菩薩安樂的是大涅槃,無住涅槃,因此,要完成菩薩道、證得菩提果,就要在生死之中救度衆生。有很多祖師,臨終之前發菩薩願,希望乘願再來。我們追悼他們的時候,也祈願這些大德乘願再來,不安住于極樂世界,不安住于解脫境界,而來救度衆生,這就是“無住涅槃”的境界。

(4)廣布施而不求報

行布施的當下應做到“三輪體空”,以般若攝持。你做了好事,行了布施,不要老在憶念我是施者,你是受者,那是所施的什麽什麽,還有什麽什麽果報。不執着這些,就是“三輪體空”;真正安住在“無相布施”的境界上,就是達到了“三輪體空”。假如有所求的話,那個境界就窄了,功德就有限量,佛在《金剛經》說得很清楚。

以上這“四種真實”内容很好,精神很高。這是龍樹菩薩在《菩提資糧》裏記載的,而《菩提資糧》又是根據《大般若經》來的。

(四)般若中道

1.略釋三種中道

什麽叫“中道”?“中道”就不是邊見,不是一邊之見,是駁斥邪見,駁斥邊見的。

世俗人和外道行者,不是執着“常”,就是執着“斷”。“常見”是認爲世界永遠都存在,一切法永遠都存在,有一個客觀常恒不變的實體,或執着有一個不變的主宰、萬能的神等等。“斷見”就是認爲一切法,包括生命和萬物,消亡毀滅了就永遠不存在了。二世(前世、後世)沒有了,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就講不通了。

般若中道,一方面講“空”,一方面講“有”。“空”是指凡夫認爲的主觀、客觀等一切現象界,都是因緣生法,如幻如化,本體即空。“有”就是幻化的有,因緣生法雖是如幻如化,但卻是相續生滅,相續不斷,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由“有”就破“斷見”,由“空”就破“常見”。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稱之爲“中道了義”,這就是佛家知萬法實相的般若智慧,爲中道實相智。

在佛學裏面有“三中道”,即佛在不同時期,或以隐密相或以顯了相爲闡明諸法實相所立的不同言教:一是“緣起性空”的中道,二是“唯識無境”的中道,三是“勝義離一切名言”的中道。這稱之爲三種中道。

第一,《大般若經》裏講的就是“緣起性空”的中道。《中論》的第一品有個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凡是因緣生法,一方面是緣起的幻有;一方面是沒有恒常實在的“真空”。亦有亦空,一個是妙有,一個是真空;非有非空,既不是常有也不是斷滅的空。佛以隐密相宣說中道之義。

第二,唯識法相學裏講的中道,是根據諸法的“三性”和“三無性”闡發的。

“三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就是幻有、因緣生法有。“遍計所執性”就是我、我所執,我執、法執是虛妄的,必須要遣除。“圓成實性”就是勝義有。這也是亦有亦空。

進一步又由三性到三無性。“三無性”就是“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相無自性”是說遍計所執相是沒有的,我相、法相是根本沒有的。“生無自性”就是說一切因緣生法非自然生,非偶然生,由因緣生。“勝義無自性”就是說勝義境界是達到二空境界,我空,法空,沒有我相、法相,是無自體的,這叫做“勝義無自性”。

這就是唯識法相學所闡發的中道之義,是佛以顯了之相而宣說的。其實與般若中道是相合的,并不相反。《中觀》我聽過。我在漢藏教理院讀書的時候,聽過喜饒嘉措、安東活佛、法尊法師的課,也聽過印順法師講關于《中觀》的道理,同時我也研究法相唯識,讀過《瑜伽師地論》,我總覺得兩種是合得起來的。不能夠以空破有,以有破空,互相排斥,那個要不得。應是相合的。這是我自己修學空有二大體系的結論、心得。

第三,是關于“勝義離言”的中道,就“勝義”境界來說,是寂滅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就是“空性”、“真如”、“實相”……。但是要顯“勝義”呢?就不能離言語,也就是不能離文字般若,要由文字般若來顯勝義境界。雖然“勝義”是不可思議、不可說,但由此道路,也可以通于勝義。所以要從“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最終到“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勝義境界。這就是“勝義離言”的中道。

2.以譬喻顯中道

《金剛經》(鸠摩羅什譯本)裏有六種譬喻,《大般若經》裏有十種譬喻,都是非常微妙的!《金剛經》在結尾偈裏有六種譬喻:“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這六種譬喻,就是說明一切有生滅變化的現象,不實、不住。

第一,如“夢”。我們晚上做夢,早晨醒了就曉得那個是虛的。人生不是這樣嗎?你活到七十歲,你想想過去六十九年,那不是一場夢嗎?到了臨死的時候,回憶這一生,不是夢嗎?中國的小說《紅樓夢》,曆史上還有人寫的筆記,像什麽黃粱夢、南柯夢等,結果都是一場夢。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唯識二十論》講,我們衆生在夢中,在夢裏面悲歡喜樂,鬧得烏煙瘴氣的,但是結果還是一場空。《唯識二十論》回答了外道的種種問難,如何才不是夢呀?必須到了佛菩薩真正知覺的境界,才能離開這個夢。

第二,如“幻”。就像魔術師一樣耍的把戲,又像海市蜃樓一樣,是幻現。我們的六塵境界也是幻現的。我們的生活也是在演戲,不過看演得大嘛演得小,看你演的什麽角色。

第三,如“泡”。我們這個五蘊身是假軀殼,色殼子不堅固。生命無常,一會兒就散了,像水泡一樣,人的生命無常。“今日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日穿不穿”;“人命本無常,隻在呼吸間”。今天你在,不見得你明天就在,這個時候在,不見得你下個時候就在。泡呀!山河大地也一樣。

第四,如“影”。你的行爲、你的見聞覺知,就像影子一樣的,不實在。影子是變幻的,我們的業力也是變幻的。今天你造這種業,感這種果,你能夠轉過心來,又造另外一種業,感另一種果。善業善果,惡業惡果,淨業淨果,染業染果,這都是變幻的,像影子一樣的。

第五,如“露”。就是早晨的露水,不管你錢再多,地位再高,官職再大,不過像朝露一樣,很快就散了。人生如朝露,富貴榮華如朝露。

第六,如“電”。形容這個時光如電光石火,轉瞬之間就是百年,何況很多人活不到一百歲。“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

這就是《金剛經》最後一首偈子,以六種譬喻來揭示有爲法的本質。其中道理在哪裏呢?因緣生法是變化的,是無常的、苦的、空的,不要執着。去掉我執、法執,不執着一切境界,就是空的精神。所以《金剛經》最後這首偈子,意趣是很高深的,闡明了真空妙有、緣起性空的中道。

另外在《大般若經》裏面,提到十個譬喻。第一如“幻”;第二如“陽焰”,就是夏日陽光照在遠處就像爐火上面的焰一樣的;第三如“水中月”,就像水裏的月亮,不可捉摸,不實在;第四如“虛空”,虛空有名而不實,虛空你摸得到嗎?第五如“響”,在空谷裏面那個響聲,你還以爲是風吹動什麽,什麽響啦?但它是虛的;第六如“乾達婆城”,就是海市蜃樓;第七如“夢”;第八如“影”,影子可見而不可捉;第九如“鏡”,象鏡子裏的影像一樣,沒有實體。第十如“化”,就像耍魔術一樣的,另外呢,假若是有特異功能,也可以用障眼法來點變化。佛經裏講,欲界、色界、無色界天都有神通變化,比較高的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變化比較多,有神足,能夠飛騰,能以小變大、以大變小,以輕變重、以重變輕,根據《大智度論》裏講有八種變化。

這十種譬喻同《金剛經》裏的六喻是一樣的道理,一方面說明萬象如幻有,另一方面說明實體空,也就是說明般若中道之義。

(五)般若之果

我們修般若因、證菩提果,就是以菩薩之因行,莊嚴無上菩提,這就是般若之果。這個菩提,就是佛境界的菩提,不是小乘菩提。菩薩雖然修這種行,但不圓滿。到了佛的境界,才是圓證無上菩提。

圓證無上菩提,就有“三身四智”和“五眼六通”。“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大般若經》裏講,不要以普通的肉眼來認識佛。你不要看到印度出生的那個釋迦牟尼佛就以爲見到了佛的法身,釋迦牟尼佛成道是以“八相”示現,那是應化身。在《大智度論》有解釋,佛身不能以肉眼見。佛有“法身”,代表真如境界;有“報身”,代表智慧、福德圓滿的境, 界;有“化身”代表以方便般若,以大悲心,随機教化衆生。“化身”有“應化身”和“變化身”,“八相成道”之身叫應化身(應身),至于佛的化身呢,那就是千百億化身。所以,佛的真身不能以肉眼來衡量,不能說釋迦牟尼佛就是代表佛的法身。釋迦牟尼佛隻是應化身;法身,你是見不到的;報身,必須是地上菩薩才能見到;我們一般凡夫衆生見到的就是化身。

1.三種菩提

菩提又分爲三種: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就是法身所證,實智菩提就是報身所證,方便菩提就是化身所證。這是有甚深理趣的。真性菩提由實相般若而顯;實智菩提由觀照般若而顯;方便菩提由文字般若而顯,佛因大悲心,化各種身應機說法,文字般若也叫方便般若。這就是菩提的内容,這種菩提就是大菩提,佛的菩提。我們修般若之因,目的就是要證大菩提。

2.四種涅槃

有大菩提就必有大涅槃。在唯識學來講,斷煩惱障就證大涅槃,斷所知障就證大菩提。所以涅槃本體就是以清淨、解脫、自在爲體。涅槃分爲四種:

一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衆生本來都具足的,自性清淨,大家都有,不過在凡夫境界,被無明障蔽了,就好像夜明珠埋在塵土裏頭,不能放光明。實際上每個人都有顆夜明珠,佛性平等,人人都有佛性。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指的這個佛性,人人本來具足。

二是有餘依涅槃。就是指的小乘的前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他雖然已入了涅槃境界,到了第三果,但還要一往一來到人世間。這種涅槃,還有餘報可依,所以叫“有餘依”。

三是無餘依涅槃。就是指小乘四果阿羅漢的涅槃,這一個無餘依涅槃是三乘所共有的,徹底脫離了生死輪回,不受後有,所以叫“無餘依”。

四是無住涅槃。就是大涅槃,我先前講過,就是菩薩所修、佛所圓證的大涅槃,即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叫無住涅槃。這個境界大呀!所以佛的法身充滿虛空、遍滿法界。這種解脫自在,不可以語言思議。梁啓超有四句話形容涅槃境界:“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定無破壞,絕對平等無差别,絕對自由無束縛。”我覺得寫得很好。學佛就要達到這個境界。

由般若因證無上菩提、大菩提,相應就證大涅槃、無住涅槃,這就是佛圓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時圓證大涅槃的境界。我們爲什麽要修般若呀?最高的目的就是要達到這個境界,這就是般若之果。

(錄音整理:王正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677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