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26 12:07:18瀏覽211|回應0|推薦0 | |
華嚴經淨行品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1974年於台灣 前言 智首問舉德徵因 文殊答標德顯因 有十一願明在家時願 有十五願明出家戒時願 有七願就坐禪觀時願 有六願將行披挂時願 有七願澡漱盥洗時願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時願 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願 有五願明還歸洗浴時願 有十願明習誦旋禮時願 有三願明寤寐安息時願 總結 圓滿菩提心 培育佛教新血 心燈永明 壹、前言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佛頂首楞嚴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淨行品〉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一品,若要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經名,那要很長的時間,現在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講經題。至於翻譯這部經的實叉難陀法師,是唐朝時于闐國精通三藏的沙門,現在也沒空詳細講他。 現在要講的是〈淨行品第十一〉。淨,是清淨,清淨是對著染污而言。要是染污,就是不清淨;清淨,就是不染污。什麼清淨了?身口意三業清淨;什麼不染污了?身口意三業不造惡業,這是沒有染污。如果你身口意染污的話,就是凡夫。那麼說:「二乘人已經得到無漏了,他也是清淨吧?」不是的。二乘無漏是無漏,但是沒有利他的這種德行;因為沒有利他的德行,所以談不到真正的清淨。這個清淨行就是菩薩行,菩薩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薩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覺,更能覺他,所以他修這個清淨的行門。這種清淨行門,是所有修道人都應該遵照去修行的。 在這一品裏,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為眾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們每一個佛教徒應該特別注意,特別著眼這一點——應該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實踐,以身作則,老老實實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虛偽的宣傳,就是事事求實,實實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點就行一點,知道兩點就行兩點,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中國明朝時,有位王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他說你為什麼不行呢?就因為你還沒有知道;你如果真知道,沒有不行的。真知就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這是「知行合一」這種學問。那麼這種學問,雖然它是儒教的道理、學說,不妨把它借來用到佛教的道理上。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論,雖然可以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是不實行,這就像什麼?就像說食數寶: 終日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其過亦如是 好像銀行的出納員每天數錢,不知數了多少,但即使數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數錢的。所以說「終日數他寶」,一天到晚,數他人的寶物,但「自無半錢分」,自己連半錢那麼多都沒有。「於法不修行」,在佛教裏,你若不修行的話,「其過亦如是」,就和那個數寶人一樣的。那麼說食呢,也是一樣的,譬如你說這個飯好吃,這個菜好吃,又這位黃代表在新店買那個什麼鍋貼,什麼大餅啊,能放兩個禮拜也不會壞,又可以做湯吃。你單單這麼說,若不真實去吃,那是沒有用的。這說食、數寶都是同一道理。 佛教的道理是最高無上的,所以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不容易遇,不是不容易遇,就是不容易行。遇,還比較容易,就行是很不容易的。「我今見聞得受持」,受持是行,就是修行。「願解如來真實意」,我願意明白佛這真實的道理。為什麼願意真明白?就因為要老老實實去修行,你真明白了才能老老實實去修行。 那麼〈淨行品〉,就是出家人所應該遵守的一種法規,出家人所不應忘的一種準繩,這是一定要遵守的;因為你遵守這種的方法,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所以從出家到覺悟成佛,都是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那麼這部經前邊所講的信解,就是明白了;這一品就是要去修行,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這一品的意思。「行」就是你所行的;你所行的要清淨,不單一種的行要清淨,種種的行都要清淨,所以有一百多願。 在這一百多願裏邊,有二十個「云何」;二十個「云何」裏邊,又有十一段;在這十一段裏邊,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來是一百一十種的願,一百一十種的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三業是什麼?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迴光返照,修我們的身業清淨,沒有殺盜婬;意業清淨,沒有貪瞋癡;口業清淨,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本來這一些事情,學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淨。你要能三業清淨,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都沒有過失了,三業清淨,這就是修道人最要緊的。 身有三惡:殺、盜、婬。我們要將殺生改成戒殺放生,為什麼要戒殺?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認識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就要戒殺。再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們如果殺了一個眾生,就等於殺一位佛一樣;能這樣想,就不會殺生了。還有眾生都是好生惡死的,無論大小的眾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你看螞蟻那麼小的東西,見到人都趕快跑;可惜它沒有火箭,若有火箭,見到人它也會坐著火箭到月球裏去,就會跑得那麼遠!雖然它沒有火箭,也要逃之夭夭,跑得很快的。 我們人身上有虱子,在南方人這個虱子很少的,因為常常沐浴,常常洗衣服;在北方天氣寒冷的時候,冬天不是常常沐浴、洗衣服,衣服裏就有很多虱子生出來。你把衣服一脫下,這虱子也就跑得很快,要躲藏起來。為什麼它這樣?就因為它好生惡死,這麼小的動物,這麼小的畜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各位想一想,由這一點我們人都應該戒殺放生。 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好: 千百年來碗裏羹 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試聽屠門夜半聲 「千百年來碗裏羹」,這千百年來,人人都做一碗的羹湯,這一碗羹湯不要緊,但是「冤深似海恨難平」,這裏頭的怨恨、仇怨,好像海那麼樣深,這個恨不容易填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你若想要知道世界上戰爭從什麼地方來的?「試聽屠門夜半聲」,半夜的時候,你去聽一聽屠宰場是個什麼聲音;不是豬哭起來,就是羊叫了,再不就是牛哭起來。這樣看來,這種的冤氣越結越深,所以就結成世界上戰爭的浩劫。這個道理是很淺的,可是也就因為很淺,人人都不注意,忽略了;忽略了,就造成浩劫。這是一個殺的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戒殺。 盜,「不告而取,謂之盜。」古來廉潔的人,「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諸人。」一芥就是一根芥草;一根芥草也不隨便送給人的,也不隨便去拿人的一根芥草。他為什麼這樣?就是廉潔自守。廉潔自守就是自己要乾淨,乾淨也就是淨行了,這廉潔就是淨行。廉潔自守的人是這樣的——不隨便要人的東西,不隨便送禮給人,也不隨便受人的禮物。這是很清高的人有這麼一種的行為;反之,就是不清高,但也不要太過了。「盜」字,就是不告而取人家的東西,你沒有告訴人家,就拿走了,這就犯盜。譬如別人的東西,你或者沒經過他的允許,就拿來送給人,這也是犯盜的。 在《論語》上,孔子說:「孰謂微生高直?」誰說這個微生高是直心、很直率的?不是的。為什麼我這樣說他?我告訴你們各位——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就說了——你們知道嗎?這個微生高,有一次有個人向他借一點醋,「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微生高自己沒有醋了;但他想討好這個人,就到鄰居去借一點醋,再來借給這個人。孔子說這樣不是直心,是彎曲的心;所以有人說微生高很直率、很耿直的,孔子就批評說不對,他不是耿直的人。因為你自己有,就借給人;沒有,就不借;可是你又到鄰居借醋,來討好這個人!所以孔子批評他,說他不直。直的就不會盜,那麼他這個彎曲,或者近於盜,但也不能說他是盜。講到「盜」字的微細處,即使在心裏想要貪求人的物質,這都是有多少不合乎戒律了。 至於婬,更是不容易守的,人人從無始劫以來,都從這個染污法生出來的,所以婬欲的念頭也不容易清淨。淨行主要的就是對治婬欲,《楞嚴經》上說:「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婬欲心要是不斷,你想修行,「譬如煮沙,欲其成飯」,好像蒸沙子,要令沙成飯,無有是處。那麼婬欲的念頭是很要緊的,我們修道的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斷欲去愛,能這樣才夠上清淨;若不這樣,就談不到淨行了,所以〈淨行品〉,就是要真正清淨。 那麼方才說身有三惡:殺、盜、婬,意也有三惡:貪、瞋、癡。貪,是貪而無厭,不知道厭足,再多也覺得不足。這個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常常有一種憂患,知足就會常樂。貪,貪名譽是貪,貪權力、地位、領導也都是貪。不過話說回來,你要是為大眾謀幸福,不為自己,那不一定是貪。 瞋,就是你貪不到,就生出瞋恨心。瞋心一起,八萬障門就都打開,「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為什麼人有瞋心?這就是業障重,脾氣就大,無明火也就大;要是業障輕的人,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脾氣。 癡,就是癡心妄想,不應該想的他要想,不應該得的他想要得,不應該成的他要成,不應該做的他想要做。我常常為人講這幾句話,好酒色財氣的人,貪花的人就想:「啊!我這花若天天都開著,多好啊!它總也不謝,總也不落。」就打這癡心妄想,「好花常令朝朝艷」,希望我種的花天天都能這麼新鮮豔麗。歡喜玩樂的人就想了,他說這月光呀,要是每天晚間都這麼圓,每天晚間我都可以在這月下賞月,你說這有多好!所以他說:「明月何妨夜夜圓」,這個明月為什麼不每天晚間都是圓的?白天太陽每天都是圓的,怎麼月光不每天是圓的呢?它也應該每天晚間都是圓的,那多好!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大地有泉皆化酒」,大地所有的水池都變成酒池;這醉貓就想所有的水都變成酒,他也不用拿錢買酒,到處都可拿酒就喝。而財迷呢,他打什麼妄想?「長林無樹不搖錢」,所有的樹林都變成搖錢樹,我一用錢的時候,到那兒一搖,就有很多錢來,你說這有多好呢!那麼這就是一個癡——愚癡。 還有,關於愚癡又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為各位說明這癡。什麼呢?他就想了,想什麼?沒有讀書,卻想得到某個最高學府的博士學位。你說他根本連小學也沒入過,斗大的字也不認識幾擔,就想要做博士,這是不是癡心?這還不算,還有沒有種田的,到時候看人家收穀,他也想要收穀;春種秋收,你春天不種,秋天怎樣可以打糧呢?這也是一種愚癡。還有,沒有買彩票,就想中頭彩;沒有讀書想中狀元,這都是一種癡心。 這個癡心,說是很容易的,但是除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出家人才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意有三惡:貪瞋癡。 口,我們人所造的罪業都因為這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講錯一句話,就得到一種災禍;你若吃錯了東西,就生了病。又有惡口,惡口就是罵人,無論見到誰都罵。我遇到很多這種人,就會罵人,文章除非他不寫,一寫文章就是寫罵人的文章,和人家來做筆戰,這也是惡口之一;說話罵人,也是惡口。 兩舌,專門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對甲就說乙怎麼怎麼不對,對乙又說甲怎麼怎麼不對,來回挑撥離間,挑撥是非。綺語,就是說一種很不正當,邪知邪見,很不清淨的這種話。妄言,就是打妄語,無論說什麼,他一定要打妄語,不打妄語就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語,就會死了,所以一定要打妄語,他就依賴打妄語而生存。 口有四惡、身有三惡、意有三惡,合起來身口意三業應該清淨,才能修行;三業不清淨,就不能修行。所以在早晚課誦本上,有四句話說得很好: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往昔所造來的一切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都從無始劫以來,因貪心、瞋心、癡心所造成的;若沒有貪瞋癡,不會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就因為貪瞋癡才造出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從身語意之所生」,從我身,從我口——就是語,從我意念所生出來的這些罪業,「一切我今皆懺悔」,那麼一切一切,我現在都要懺悔。你能懺悔,就能清淨;不懺悔,就不能清淨。你不能三業清淨,就談不到淨行,淨行就是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沒有了。 我們多生多劫所有的習氣,好像我們一講話就笑人,人家有一個什麼不對,我就笑一笑,譏笑這個人。為什麼要譏笑人?這都是往昔的習氣——就歡喜替其他人洗衣服,為其他人照相,自己本身的相怎樣?不會照。不能迴光反照,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就把自己忘了;把自己忘了,道業就不成就。我們聽佛法、學佛法、研究佛法,必須要身體力行。不身體力行,你就學多少年,我相信盡未來際,也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只是得到一種狂慧。說起什麼,就:「我知道了!」但是知道,做不到;你沒有做到,這就像那個石頭人,能說不能行。我們佛教徒要是每一個人都注重實行,注重修行,又以身作則,給其他人做模範,做個真正好的好榜樣,這對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我們要真真實實地做佛的一個弟子,真真實實替佛爭一口氣,我們是個佛教徒,佛教不興就是我沒盡到我的責任,每一個人要負起復興佛教這種責任,佛教一定會發揚光大的。所謂末法,一般人說:「現在末法了,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了!」這是魔王所說的。末法,越末法我們才越要修行,越要持戒,越要給釋迦牟尼佛爭一口氣。我們要做釋迦牟尼佛真正的信徒,真正的實行者,依教奉行的一個弟子。我們若這樣,每一個佛教徒,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能負起佛教的責任,那麼佛教就是正法又出現於世了;正法出現於世,就會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有證果的聖人出現,眾生的苦也就沒有了,福也增加了。所以我們佛教徒不是說佛教末法了,我們不要管了。末法,是誰做的末法?是人為之,是人做出來的,不是生來就是末法。所以我們要發願,要護持正法,要令正法久住;每一個人不要袖手旁觀,我是個人,就要擁護正法,況且我是個佛教徒呢!你是個佛教徒,佛教衰了,你還看笑話,說:「佛教沒有了。」佛教沒有,對你很好嗎?對你很有面子嗎?不要這樣想。佛教沒有了,我們應該生大慚愧!在有生之時,一定要護持真正的佛法,令正法久住,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負起來的一種責任。 上列說明三業離過成德,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沒有錯了。 〈淨行品〉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的悲行和智行,為它的宗旨。至於它的趣向是什麼呢?就是以成就普賢菩薩這種真實的德行,為它的趣向。我們每個佛教徒都應該依〈淨行品〉裏邊所說的每一個願去修行,我們立定這個志願,立定這個目標,要依法修行;人人若依這種方法去修行,都可以很快就成佛了。 〈淨行品〉,行就是你所行的,淨就是清淨。就是要你所行的清淨,才能得到聖果;如果所行不清淨,這一定不能得到聖果。那麼這一品的文,在《華嚴經》它是第十一品。 卍 卍 卍 這次講經法會的成立,各位佛教的耆宿都在百忙中來參加,我覺得很慚愧,很對不起各位,因為沒有什麼好的法食來供養各位。但是我的願力是不錯的,我的願力是什麼?第一、願意本堂曹居士夫婦兩人,祝他們所求如意,所願遂心,護法成就一切人的道業,這是很值得人來讚歎的。第二、願意來這個法會結法緣的大眾,都是智慧開朗,善根增長,早成佛道。第三、我還祝願當今總統政躬康泰,福壽綿長。這是我三個意願,希望各位護持道場的人,早成佛道。至於我所講的經典是很普通的,並沒有什麼玄妙來談,我就是老老實實地講,你們要老老實實地聽。最好把心的門戶打開,心的門戶打開,沒有門戶之見了,那麼對佛法一定能領會得多一點,這是我今天對各位所說的。 再者,我在美國金山寺,每天晚間講經,禮拜天、禮拜六則講兩次,都是我講。為什麼我每天都要講經?因為我每天要吃飯嘛!每天要穿衣服啊!我若一天有衣服穿、有飯吃,就一天要講經。我講經不求任何代價的,所以在美國那兒天天講經也沒有人供養,也一包紅包都沒有,那麼我到外邊也是這樣。我常說我有一口氣的時候,就要為眾生說法,不管我說得好不好,我都要說;甚至沒有人聽,我也要說。沒有人聽,我就為桌子講,為板凳講,不管有人聽、沒人聽。所以我也不需要哪一個說:「啊!給這個法師一點面子囉!明天還去擁護道場。」如果不願意聽的,只管請便,因為我講的的確是很普通的道理,這是我一貫的宗旨。因為這樣,我在美國那兒講經,不管人多人少,人多一樣講,人少也一樣講;但是有很多外國人都常常來聽,不會中國話,他們也歡喜來聽,這是在美國那兒的情形。你們若歡喜聽我在美國的情形,有機會我可以介紹給各位聽一聽。今天各位若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問一問,我們就以普通談話的方式來談一談。 卍 卍 卍 貳、釋文 A1、智首問舉德徵因 A2、文殊答標德顯因 A1分二 B1、標問答之人 B2、陳所疑之問 今B1、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這一段文就是解釋正文了,昨天晚間已經說過在解釋正文裏邊,有二十個云何,這就是問,問種什麼因能結什麼果,怎樣可以得到菩薩的果位?怎樣才能得到十住這種的果位?所以互相設出來問答,來表明這種因果的道理。在這二十個云何中,分出十一小段,每一段又有十句,這十句也是表示重重無盡的道理。《華嚴經》的道理是重重無盡的,也是無盡重重的,這個道理說不完,只用十句來代表,所以每一段裏邊就有十句,合起來就是一百一十個願,一百一十種德。 第一段是說三業要清淨,要離開過失;三業離開過失,業就沒有了;沒有業,就成就修德,所以第一段就叫「三業離過成德」。第二段是「得堪傳法器」,得堪傳法器這種的程度,能得到可以做為法器了。法器就是能說法,教化眾生。第三段是「成就眾慧」,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第四段是「具道因緣」,具足修道的因緣。第五段是「於法善巧」。第六是「修涅槃因」,你在修因的時候,要修涅槃的因。涅槃是梵語,中譯是不生不滅。第七是「滿菩薩行」,修行要滿菩薩所修行的道路。菩薩所修的是什麼?就是六度萬行。第八是「得十力智」。第九是「十王救護」。第十是「能為饒益」。第十一就是「超勝尊貴」。 現在講講六度,常常聽經的人,一定對六度知道得很清楚。可是清楚是清楚,你行了沒行?這是個問題。所以已經聽過經的人,不妨聽多一次;沒有聽過經的人,不妨注意聽一聽。 六度,第一事布施。布施對治慳貪,就是要捨。貪的人就吝嗇,不會布施給人,就叫人家布施給自己,這是刻薄慳吝、吝嗇。那麼若沒有貪心呢,就會布施了,所以布施就對治每一個人的慳貪。說:捨得捨得,你要捨才能得,你若不捨就不得。《地藏經》上說:「捨一得萬報」,捨得一分錢,就得萬分那麼多的報。其實我們做布施的時候,也不應該有一個得萬報的思想,不應該說:「我布施一文錢,將來我就富貴到極點,或者得到什麼好處了。」不該有這種思想。為什麼不該有這種思想?你若存一個得報的心,那還是一種貪,說:「我布施了,現在我捨了,將來我得優厚的果報,得最多的利。」我不是譭謗你,你這個莫如去放高利貸,這也就等於放高利貸一樣。你要是布施一文,將來想要得萬報:「你看我布施一文,就得萬萬文這麼多的報。」這不是高利貸是什麼? 那麼我們布施應該要怎麼樣呢?這個布施就是我本來就應該布施,是我的本分、我的天職!不應該存一個獲報的心,絕對沒有一個所求在我這布施裏邊,這才叫淨行!各位聽經聽到這一點,明白這一點這價值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好像我常常這樣講,怎麼說?我說:「我這個出家人,絕對不拜韋馱菩薩。」各位或者想我這種思想一定是很不正常的:「為什麼韋馱菩薩你都不拜?他是護法嘛!你不拜韋馱菩薩,那他不護你的法怎麼辦?」我告訴你們,我之所以這麼窮,就因不希望他護我的法,而希望他護旁人的法,不要護我的法。為什麼?我要是一個真修行人,我不叫他護法,他也要護法我的,因為他應該盡他的責任。如果我不修行,單單給韋馱菩薩叩幾個頭,請他來護法我,他就護法我了。這樣一來,我說他不夠韋馱菩薩的資格。為什麼?他也貪污,也賣法啊!哦,人家向你叩幾個頭,你就護法;不叩幾個頭,你就不盡責任了,這豈不是貪污嗎?各位想一想,我要是修道的人,我不向他叩頭,他也應該護我的法;我若不修行,就是向他叩頭,他也不應該護我的法;所以我不向他叩頭。這是我的思想、宗旨。 講到這個地方,你們各位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真真明白佛法的真意,不要糊裏糊塗地一天到晚拜佛,磕一些個糊塗頭,這把菩薩笑得嘴都大了。為什麼?他說:「唉!這麼糊塗,這個人真不堪教化!信佛了,說是沒有貪心,還一天到晚向我叩頭,又求發財,又求陞官,又求什麼事情一順百順,諸事平安。你說這種思想,這個......,你自己心裏平安,還要求我幹什麼?你自己心裏若沒有毛病,沒有貪瞋癡了,那自然就一順百順,何必向我叩頭?真是呀!可憐可憐!」你看這樣子,本來菩薩都在那兒入定,你這一拜、一求他,把他求得也笑起來了,所以我說這把菩薩的嘴都給笑大了。 那這該怎樣?我們向佛叩頭的時候,不要有所求。有所求就向佛叩頭,無所求的時候就不叩頭了,是不是?在佛教裏這種的思想,應該改善。我所說的道理,各位不妨用你的智慧來想一想。如果我說的不對,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我絕對接受你們告訴我:「你講錯了,這個地方不應該是這樣。」如果你的理論比我這個正確的話,我絕對絕對接受你的思想。 所以談到布施,不應該有一個獲報心。古人有一副對聯說得很好: 讀書雖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為善不期獲報 自然夢穩神清 「讀書雖未成名」,我讀書雖然沒有中狀元,沒有成就我這個名。這個名,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沒有一舉成名天下知,但是也讀了很多書;讀了很多書,所以「究竟人高品雅」,人格也清高,品性也雅、也好了。雅,就是很好的。為什麼你人高品雅?因為你讀過書,不會很粗氣的。 「為善不期獲報」,你做善事不要等著,這個「期」就是等著,做一點善事了,就站到那地方等著。等什麼?等好的果報。你不必等著那好的果報,也不管它有沒有好的果報,可是怎麼樣?你「自然夢穩神清」,作夢也沒有噩夢,因為你做過善事,心裏都很慈祥的,沒有暴力;沒有暴力,就不會作凶夢了:「啊!我作夢,人家拿槍要打我。」不會的,你自己不用槍去殺人,人也不會殺你的,你在心裏上已經很平安了,所以夢穩,你自然作夢是作好夢,做平安的夢。神清,這個清就是明白、清醒。你的精神也非常地明白,精神一定很快樂的;很快樂就是很清醒的,你腦筋不會愚癡。 這樣一說,所以我們布施應該認為,這個布施就是自己的責任。各位想一想,我所說的這個是一種理論,不是像有的人說:「你做布施啦!布施,你的功德無量。」我告訴你,無量就是沒有,無量嘛!所以不要聽這個,你若聽這個,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明白佛法的。你不要盡說:「啊!這是個大居士!他做了很多好事。」很多,有多少?拿個秤秤一秤,喔!沒有。那麼要怎麼樣?這個做功德,不能說沒有功德,有是有,但不要存一個有功德的心。要所謂: 有心為善,雖善不少;無心為惡,雖惡不乏。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各位若明白這兩句話了,今天晚間這堂經就沒有白聽。說:「這個我們早都明白了,法師你不要講,我們很不願意聽的。」就因為你不願意聽,我才講給你聽;你若願意聽,我也不講了,就這麼奇怪!這個法師就是願意講人家不願意聽的,方才恆由不是說了嗎?盡講我們的毛病,一講,有的受不了就要跑。你跑就跑,你跑我也不留,你在這兒我也不攆,我就是這種宗旨。 談到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不是說我們捐出來幾億造個廟,這就是功德了。你看人家諸佛菩薩所布施的,難行能行,難捨能捨,有外財、內財。外財,家、國、城池、妻、子都可以布施。哪一位能有這樣的勇氣,把自己的家全都布施了?布施了,還沒有一個布施相在裏頭,還不存一個:「啊!我把我家布施出來了。」要沒有這個,要行所無事,這才是根本的布施,這叫難行能行,難捨能捨。國,我的國,我把它布施了,讓給旁人了,不要了。誰能這樣?你看釋迦牟尼佛,捨棄國榮,國家的王位都不要了,到雪山修了六年,每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餓得骨瘦如材,皮骨林立,因為吃一麻一麥嘛!他有太太,太太也不要了,也布施了,我不管妳,妳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又有羅侯羅,也都不管了。你看!這才叫大丈夫、大英雄、大豪傑,這才叫超人呢!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這樣的人,所以他成就道業,創造偉大的佛教。以上是往外來講,這是外財。 往內來說,身心性命、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都可以捨了。行菩薩道,把一切一切都看空,看假了,有人需要我的頭,我割下來布施給他。各位想一想,這個難不難?有人想要頭,他都可以布施給人。這種菩薩道是不容易行的,所以舍利弗聽佛提倡行菩薩道,他也想要迴小向大,行菩薩道,就到外邊去行菩薩道,遇到一個人在路旁哭。他發菩薩心了:「哎!這個哭的人一定有苦,我一定要幫助他,有什麼困難的問題,我都幫他解決。」於是很親切、很慈祥地問這個人:「你有什麼困難的問題,可以告訴我嗎?我願意幫助你。無論你有什麼困難的問題,我都要幫助你,你不要哭了。」這個人睜開眼睛看看他,說:「你真能幫助我嗎?」他說:「我是想要行菩薩道,我一定會幫助你,有什麼困難你告訴我,大家不客氣,你說啦!」 這個人就說:「我為什麼哭?因為我母親有病,去看醫生,這個醫生一看這病,要用一種藥來治。我到各藥材店裏去買這藥,都買不著,所以我母親的病一定治不好了。」 舍利弗一聽,說:「那你究竟要買什麼藥,告訴我一聲,我可以幫你去找。」這個人就說:「我所需要的藥就是人的眼睛,若有人的眼睛,就可以把我母親的病治好了,這是醫生說的。但是我到各藥材店去買眼睛,沒有一個藥材店說有人眼睛的。」當時不像現在,現在就有眼庫,保存眼睛,可以換人的眼睛,或者可以做藥品;當時科學沒有這麼發達,所以眼睛這種藥品就沒有。 舍利弗說:「這沒什麼問題,你只要用眼晴,我可以布施一隻眼睛給你,你拿回去給你母親治病。」「好啊!你真能布施嗎?不是說假話嗎?」「唉!說什麼假話!」就用手把自己的眼珠挖出來。挖出了,很痛的,但是還忍著,就把眼睛給這個哭的人。這哭的人拿起一看,又看看他,說:「啊!你弄錯了。」「怎麼弄錯了?」「我母親所需要的是左邊的眼睛,你現在給我的是右邊的眼睛,這個不對了!你右邊的眼睛不能治我母親的病。」說完了,把這隻眼睛拿起摔到地下,一摔,就摔碎了。摔碎了,舍利弗這一回,啊!考不上了。我常說有這幾句話: 一切是考驗 看爾怎麼辦 對境若不識 須再從頭煉 那麼舍利弗把右眼挖出來了,人家是要用左眼,他捨不得了;捨不得,就退回來了,說:「唉呀!這個菩薩道,真難行,我還是要去做比丘好了。」所以退這個菩薩位,又回來做比丘。你看!大智舍利弗行菩薩道都不能難捨能捨,何況我們平常人呢!不要說要我們的頭,就要我們的眼晴,不一定就捨得。所以這個布施,行所無事是不容易的。 那麼外施還容易,內施不容易。內施就是頭目腦髓,甚至於自己整個身體都布施。各位想一想,能不能做到這種行菩薩道的程度?若不能到,那你切記不要自滿,不要說:「哦,我是個什麼大修行人哪!或者發菩提心的啊!」你發一發菩提心,要經過考驗才甘心呢!考不上,那還像讀書的學生,沒有及格一樣的。 這次我到越南,有位法師,他有一個皈依弟子,能言善辯。他說什麼?他說:「我們在家人也不殺生,也不偷盜,也不邪婬,也不妄語,也不飲酒,這和受戒是一樣的,何必又要去受戒呢?」和他師父常常這麼辯論,他師父也沒什麼話講。這次,他又拿這個話對我辯論:「我們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受戒,只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守五戒嘛!何必又受戒呢!」「你說得很有道理,可是你在家裏讀書和在學校讀書一樣的嗎?你在學校裏讀書,會得到一張畢業證書;若在家裏讀書,有沒有人發一個證明書給你呢?」他一聽我這麼講,說:「這個有點道理。這個有點意思,啊!還是要受五戒。」還是要經過考驗,要經過證明的。我說:「那你明白了,我也不用再對你說什麼。」 我相信各位也有這種情形的,也有說:「我們在家居士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不需要拜師父,也不需要受戒,這麼就算了,我們就是大居士,我們或者比出家人都有修行。」為什麼你要這樣想?為什麼不想:「哦!我很慚愧的,我明白佛法太晚,修行功德不如人!」為什麼要想自己比誰都好?人的習氣就是這樣,自己本來不如人,但是覺得:「哦!我比誰都好,我比誰都好!」你看!各行各界都有這種的麻煩,都覺得我比誰都好。一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菩提心就不容易長大。你要沒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沒有唯我獨尊的這種思想,不要「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釋迦牟尼佛可以這樣說,我們是佛的弟子不可以這麼驕傲,不可以覺得:「啊!我比任何人都高。」其實比任何人都高,那又有什麼用?莫如和一切人都平等,人還不會討厭你。你若比人人都高了,譬如人現在五尺高,你長一丈高,人人看見:「哦!這是個什麼?」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怪物,各處開展覽會時,一定拿去展覽的。人家都五尺高,你一丈高,拿到那兒展覽,這是一個——廣東話叫高佬,國語叫大個子。拿去展覽,這沒有什麼用的。修行人一定要把這個須彌山打倒,什麼是須彌山?就是我們的貢高心,就覺得我比誰都好,誰都不如我。就因為這一個念頭,就把我們的道業都障住了。 布施,又有法施。法施就是為人講經說法,以法來布施,「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切布施裏邊,用法來布施給人,這是很重要,很要緊的。因為假如有人明白佛法,依法來修行,這樣乃至成佛,這個成佛的人就是你幫助他成的。你幫助人成佛,那麼人也會幫助你成佛。這叫自利利他。但是還是說回來,也不要存這個心,也不要說:「哦!我幫助人成佛了,將來他成佛,我也成佛。」你發願讓人人都成佛,我不成佛,那才真是菩薩發心。我就願意幫助人成佛,你們誰願意成佛嗎?我都願意幫助他成佛。 講到這兒,我再對你們說一說我在美國狂的樣子。怎麼狂?我對大家說,我是個工程師,I am an engineer.什麼工程師呢?我說我是造活佛、造活菩薩、造活祖師的工程師,誰願意做活佛,就到我這個工廠裏來。什麼工廠?就是金山寺。金山寺不是我的,可是我在那兒暫時做一個工程師。那麼誰願意做活菩薩、活祖師,都可以來,我是來者不拒,往者不追。誰願意來,你是做祖師的材料,我就造一個祖師;你是個菩薩的材料,我就造一個菩薩;你是佛的材料,我就造一個佛。我這個佛不是木雕的,說你這工程師造一個木頭佛像、鐵的佛像、銅的佛像,或者金的佛像、銀的佛像。不是的,我造一個活的佛像,是有血有肉的佛。誰願意做,我都願意造,所以我不主張造廟,我主張造佛。 怎麼造法?就是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沒有錢,真修實證,要認真腳踏實地去做。怎麼苦也要受,怎麼難也要受,要忍、要受。所以這一些美國的青年,都是沒有超過三十歲,都在這個地方想試一試,看看倒是怎麼樣?因為這個,就有十多個美國人來出家。在過去,西方人出家的人也有,但是很少很少的;那麼現在開始,西方人對佛教有一點點認識。在過去,西方人想研究佛法,沒有什麼經典可看;現在我們大家共同研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們那兒有四、五十個人,天天從事翻譯的工作,這也叫法的布施。我們在西方轉正法輪,我們是要正法,不要末法的,我們要人修道證果,不要沒有真正實證的,也要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所以這也是法施的一部份。 除了財施、法施,又有無畏施。人有時會有一種恐怖的事情發生,這種恐怖的環境現前了,嚇得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忐忑」兩個字就是「上」下邊加一個心,「下」下邊又加一個心,忐忑不安就是心裏七上八下,心裏跳啊跳啊,很不平靜的,這都是恐懼的表現。所以《四書》上說:「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你一恐懼,正念就不現前了;正念不現前,就會誤入歧途,或者走錯路。那麼在這個時候,需要善知識來安慰他,幫助他。這個善知識到這兒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就會幫助你。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誰有怖畏,觀世音菩薩都能幫助他沒有怖畏,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沒有事了!」這是安慰。或者你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世界上是有真理、有公理的,這件事情對你不會有什麼麻煩,你不要恐懼,心定一定就會好了!」你這麼對他一講,他就覺得沒有恐懼了,這叫無畏施。 那麼布施是一度,布施度慳貪。第二度就是持戒,「為什麼要持戒?這才是胡鬧!他們佛教裏,又是五戒,又是八戒——豬八戒,又是十戒,又是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又是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啊!太麻煩了,這才沒有意思呢!」那個不懂佛法的人就這麼批評。其實這個戒,怎麼叫戒?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把你的一切惡停止了;防非,防備你的過錯。你要是惡不止,則善不生;善不生,就不會發菩提心;不會發菩提心,就不會結菩提果。就有這麼大的關係,所以一定要止惡防非,也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諸惡不作就是眾善奉行,眾善奉行也就是諸惡不作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你翻過來就是菩提。你諸惡不作,也就是煩惱即菩提,你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你想找菩提心,不要在煩惱的外邊另找菩提心,你把煩惱變過來就是菩提心。所以各位不要頭上安頭,說是:「把我這個煩惱斷了。」不要斷,煩惱不要斷。這是我的說法,其他的法師不這樣說。不要斷,要轉!你若一斷,煩惱即菩提,你把煩惱斷了,那菩提也斷了。斷個什麼?有什麼可斷的?根本不要向外馳求,回頭是岸,你只要覺了,就是菩提;若迷了,就是煩惱。煩惱的本身,菩提就在煩惱裏邊,煩惱也包括菩提;菩提你若不會用,也就是煩惱。不要在頭上安頭,離開煩惱另找菩提,這是錯了!因為做惡也是你這個人,做善也是你這個人,發菩提心也是你這個人,生煩惱也是你這個人,成佛也是你這個人,做鬼也是你這個人;不是另外去找一個。所以說: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你要是想明瞭,「三世一切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應該觀看觀看法界的這種情形,「一切唯心造」,這一切一切都是由自心造出來的。自心可以成佛,自心也可以做菩薩、聲聞、緣覺,也可以升天、做修羅,又可以做人、做畜生、做鬼、墮地獄。所以有人說他是信佛的,卻還問我說:「法師!我對佛法很相信的,但是對於鬼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有鬼。」我就問他:「你相不相信有佛呢?」「我相信有佛!」「那你相信有佛,佛就是鬼!佛是鬼修行成的,你怎麼連這一點都不懂?」所以說「做佛也由它」。人這個「心」字寫得很好: 三點如星佈 彎勾似月牙 披毛從此起 作佛也由它 「三點如星佈」,三點好像星星在天空那兒排布著。「彎勾似月牙」,心的彎彎勾,好像一個月牙在那兒。「披毛從此起」,披毛戴角也是從這個心做的。「作佛也由它」,作佛也是從這個心,所以頭先說「一切唯心造」。 佛說一切法 因眾生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無心便是道,你若真能無心了,「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內觀心,連心都沒有了。「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外觀形,也沒有一個形相了;「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遠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房廊屋舍也都沒有了,遠看這個物也沒有了。「三者俱無,唯見於空」,這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俱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觀這空也沒有了,再那空都沒有了。三心已掃,四相已飛,外不知其物,內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在,到這時,連真空都沒有了。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所空也沒有了。無真空、無太空、無欲界、無色界、無想界、無思界,粉碎虛空,「湛然常寂」,這時候入定了,湛然常寂就是入定了。「寂無所寂」,在靜也沒有了的時候,「欲豈能生」,欲就是欲念,欲念不生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靜」,你能欲念不生,沒有欲了,這就是真淨,真正清淨了。能這樣,這還是修行的一個小境界,不是全體大用。但是也必須要經過這個小境界,然後才能得到耳根圓通,六根互用這種境界。 說起這個,你們都不相信的;六根互用,眼睛能吃飯,也能聽聲,也會說話。說:「這個我不相信。」我早就知道你不相信,但是我一定要說。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種的神通,都有這六種的能力,這叫六根互用,六根互用得到圓通自在。這是不容易的,不是我這一說,你就會了,就得到六根互用。若這樣,那我就永遠不要講經了,因為一講,你就懂了,還講它做什麼? 持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種境界,要是你能真正去做,這時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那個境界:「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你知道嗎?」這一聲,把那個惠明嚇得開悟了。我現在講的聲音也很大,可是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開悟?這種境界,是真持戒。戒,一定要持,修道不持戒,那不會成就道業的,所以持戒是很要緊很要緊的!因為這個,出家的比丘一定要受戒,在家的居士也一定要受戒。你受了戒,然後才能得到這個證明書;若沒有受戒呢,就得不到畢業證書。你看有很多人自己讀書,讀的書也很多,但是得不到博士的學位,就因為沒到學校去;那麼持戒也是這樣。 戒,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時間的關係,只說個大概。你們記得能以「不思善,不思惡」,到這個境界,這是真持戒!持戒就度毀犯,你若盡犯過錯,就要持戒。我們人很奇怪,你叫他守規矩,他一定就要犯一點規矩;你若不叫他守規矩時,他反而不犯規矩。你叫他受戒,「哦!我就要犯戒,試試看是個什麼味道?」犯了戒,看看這個味道是什麼樣子?沒有旁的樣子,只是墮地獄。以上是第二度持戒。 第三度就是忍辱。這個「忍」字,我們都知道,就是在心上插上一把刀,好像用刀扎心那麼難忍、那麼痛。那麼痛,還要忍!所以說:「忍字心上一把刀。」這一把刀不容易受,可是你若能受了,能忍,這就是有辦法了。所以佛說這個「忍」字,我們又要忍苦、忍熱、忍飢、忍寒、忍風、忍雨、忍法,一切一切都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受的,還要受,所以我常說這幾句話。這是很淺很淺地說忍: 忍是無價寶 人人使不好 若能會使它 事事都能好 「忍是無價寶」,忍就是個無價寶。「人人使不好」,可是人人都不會用它,一忍、兩忍、三忍,就不能忍了,火裏冒煙了,就像炮竹響,所以說人人使不好。「若能會使它」,你若會使用「忍」字,「事事都能好」,無論什麼事都會好的,都不會有什麼煩惱發生。忍,又有法忍,我們研究佛法也要有一種忍耐心。佛法深如大海,我們不要一見著佛法像大海,就望洋興嘆了:「哎!海這麼大,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些水都吸乾了?唉!沒有一天可以吸乾它的。」就好像佛法這麼多,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些經典都完全明白,都看完、讀完,都瞭解了?不要有這種思想,你有這種思想,那對於法你就沒有忍了,沒有法忍。 生忍、法忍,還要有一個無生法忍,忍有這麼多種。所以各位要迴光返照:學佛多少年,脾氣還沒有改變,這一點要特別憂心哪!不可以馬馬虎虎的。我知道不但居士對忍這一度不能修,就是出家人也不容易修的;忍辱仙人有的時候都忍不了的,有的時候都會發脾氣的。忍辱就度瞋恚,若好發脾氣的人,就應該修忍辱行;你修忍辱行,就度過瞋恚的彼岸了。 第四度是精進。我們天天講六度,可是天天都要懶惰,不精進,明知故犯。知道精進是好,但是就不依法修行,一定要懈怠。甚至於——我說這話,各位不要多心——吃完了飯,一定要睡睡午覺,休息休息;若不休息,這一天就覺得不舒服。這是天氣熱的關係,大約也是熱帶的一種習慣。那麼在三藩市金山寺,哪一個人也不准睡午覺的,所以到外邊也習慣不需要睡午覺。 這個精進,要把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要錯過。古人說: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寸金失去容易得 光陰失去難再尋 各位!由這幾句古人所說的「廢話」,我們應該把它拿來做一個擦心的東西,擦一擦我們心裏懶惰的習氣,把懶惰的習氣用這個「廢話」擦去。古人又說:「一寸時光,一寸命光。」你看,這話說得多重要!一寸時光就一寸的命光,這一寸的時光過去了,我們就少了一寸的命光!聽見了沒有?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不要以為:「啊!他那麼老了才學佛法,我也等八十歲以後再念佛好了。」哈!你等著活到八十歲?你有他那麼大年紀就好,你不要二十歲就死了,二十歲就死的人不知有多少!所以各位不要等著,今天知道佛法好,今天就要努力,不要等明天。你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明天再有明天,哪個明天是你修道的時候?哪個明天是你了道的時候?哪個明天是你成佛的時候?各位,想一想、想一想!在這個地方要痛下決心:「我絕對不等了!」不要 wait a minute (等一分鐘),waiting一個minute,兩個minute,三個minute,哦!不知道waiting多少個minute。說是等一分鐘、等一分鐘、等一分鐘,等一分鐘就不知錯過多少分鐘了。 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你看古來在因地佛修道時,站在佛前七日七夜,眼睛也不閉,目不轉睛恭敬於佛,站了七天七夜,這才是真正精進,真正修道!站了七日七夜也不知道疲倦,你說這種精進,想一想我們能不能站在佛前七個鐘頭,眼睛也不閉,目不轉睛地來瞻仰佛?沒有過。沒有,那還是不夠功夫!各位不要自滿,不要以為我不得了了。有什麼不得了?你有什麼超人的地方?我所說話,就是很多人不願意聽。 古來的人,又有這樣修行的,例如藥王菩薩因為供佛把身體都燒了,用棉花把身體纏上,灌上香油,點著了,來供養佛。我們燃一根手指頭,就叫痛得不得了;燃一個臂香,也覺得不知幾辛苦。要是把身體燒了,絕對辦不到!一定向後轉的,我不行。你看!這是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根基了。過去諸佛菩薩為求道業,布施身心性命求法。有的人就說了:「哎!這個!我認為很笨的。」所以你就很聰明囉!這麼久的時間也不肯布施,也不肯那麼樣苦幹,這真是「大智慧者」,大智慧者沒有那麼精進。 精進就度懈怠,懈怠就是懶惰,就是於佛法不肯精進,不肯用功修行。你看他去跳舞,就有精神;拜佛,啊!不行了,拜佛拜多了,頭發昏。可是去跳舞,在舞廳裏蹦蹦跳跳的,也不頭昏,很精神,回來說:「啊!今天玩得真好!」你來回這麼一比較,就知道我們人是修道精進?還是貪玩精進? 第五度是禪定,禪定度散亂。禪,所謂「久坐有禪,久住有緣。」你在什麼地方住久了,就會有緣。你坐禪,坐得時間久了,也會生出定來。禪是梵語,中譯是「思惟修」,又叫「靜慮」。靜慮,就是把你的妄想沒有了,清淨其心。所以這個〈淨行品〉,你若不淨心,就不會有淨行。你心裏不乾淨,行為一定不乾淨的;你心裏一定要清淨了,行為表現出來才能清淨,所謂「以行於示,示之而已。」憑你行為的表現,就是你清淨心的表現;你若沒有清淨的心,就不會有清淨的行,所以這個禪定是很要緊的。 禪定有四禪八定,有現前九次第定,《楞嚴經》上有九次第定。各位若要研究禪定這一度,要自己去用功坐禪,並且研究《楞嚴經》。《楞嚴經》對禪定的幫助是很大的,所以各位要是想真正研究禪定這種功夫,就要熟讀《楞嚴經》。禪定就度散亂,你若散亂心、妄想心太多,就修禪定。 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梵語,中譯是「智慧」。為什麼不直譯智慧?因為多含不翻。智慧只有一種講法,般若有三種講法,有文字般若、觀行般若、實相般若,因為有這三種的般若,所以就譯音不譯義。般若度愚癡,愚癡眾生就熟讀般若。《大般若經》六百卷,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翻譯這六百卷《般若經》時,「桃開六度」,桃花在一年間,曾經開過六次,這就是一種樹神獻瑞,來表示《大般若經》降臨震旦(中國)。那麼當初玄奘法師翻譯《大般若經》時,就有這一種祥瑞,所以現在能聽《大般若經》的人都是稀有難得。 以上是六度,前面所說第七「滿菩薩行」,就要修六度萬行。現在解釋經文,「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這一開始來設問答,就是這位智首菩薩來發問。 爾時:就是說〈淨行品〉這個時候。在這個時候法會大眾之中有一位智首菩薩,是一切菩薩中的一個大菩薩,也是菩薩裏邊很有德行的一位菩薩,他向文殊師利菩薩就說了,就是請問。那麼他這個問是不是他不懂?不是的。這都是法身大士示現來互相問答,令眾生知所遵行,知道怎麼樣去修行。 智首:智慧之首,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菩薩。菩薩:什麼叫「菩薩」?很多中國人說:「去拜菩薩啊!」你問他:「什麼叫菩薩?」他把眼晴睜得大大的,沒有話說,卻說:「菩薩就是菩薩嘛!還什麼叫菩薩!」這就叫「豬八戒吃了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菩薩也是梵語,具足叫菩提薩發,因為中國人願意省文,願意說話簡略一點,所以把「提」字和「發」字都去了;又有的讀「菩提薩埵」,好像〈大悲咒〉那個菩提薩埵,也就是菩薩一個具足的稱呼。那麼具足叫菩提薩埵,或者菩提薩發,英文叫Bodhisattva,這是梵語,它是什麼意思?不知道。因為它不是中國的語言,所以就不知道。那麼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就永遠不知道,就算了?這不可以的,我們應該要明白它的意思、它的義理。所以我們聽經就是對這一些個名詞要認識清楚;不然,方才講的:「你去拜菩薩。」為什麼要拜菩薩?你去拜拜鬼,不也一樣嗎? 菩薩,譯為「覺有情」。覺是覺悟,有情就是一切的眾生。菩薩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我們有情沒有覺悟,他已經覺悟了,已經自覺而且又能覺他。因為自覺,是有情中的覺悟者;又能覺他,他不但自己覺悟了,又能夠幫助其他的眾生覺悟。菩薩又叫「大道心的眾生」,又譯成「開士」或「大士」。那麼佛叫「無上士」,菩薩又叫「有上士」,這都是菩薩的名字、名稱。 這一位智首菩薩,他因為有智慧,所以就明白怎樣來請問佛法,他問文殊師利菩薩言:文殊師利也是梵語,譯為「妙吉」,所以有時就叫妙吉祥菩薩。言,就是說了;智首菩薩對妙吉祥菩薩就說了。這位妙吉祥菩薩也是有大智慧的——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因為智與智通,智與智和,他這個智首菩薩和這個大智菩薩,彼此都互相了解,互相明白,可以說是知音,也可以說是知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麼他們設這些法來問答,也是要大家互相了解,他才問文殊師利菩薩。 B2、陳所疑之問分二 C1、一段總問其果 C2、後十別明 今C1、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智首菩薩稱了一聲文殊師利菩薩,佛子:佛為法王,菩薩就是法王的弟子,這佛子,有的人講是佛的兒子,其實這是佛的弟子。文殊師利是菩薩中的一個上首,是法王之子,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智首菩薩稱他為佛子。 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這個修行的菩薩,這一位菩薩沒有一定是哪位,就是所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都包括在內。甚至於過去的菩薩、現在的菩薩、未來的菩薩,都包括在這一段經文裏邊,所以沒有稱名,而只說菩薩。智首菩薩問:「這個發心的菩薩,怎樣才能得到身語意業清淨,沒有過失?要怎樣修行才能三業清淨?」這個地方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你勤修戒定慧,身語意業就沒有過失了;息滅貪瞋癡,貪瞋癡不單沒有了,而且過失也不生了,這就是菩薩能得到三業無過失的一種方法。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這個「云何」上邊,還應該有「菩薩」兩字,不過翻譯經典的人省文,沒有加上「菩薩」兩字,就用上邊這個「菩薩」兩個字貫串到下邊這一句。我們研究經典的,應該知道這一段文還是說菩薩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不害:是不妨害,就是身語意業清淨了,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破壞它。這要怎麼樣?就要有「堅、誠、恆」。菩薩修行要有堅固心、誠心、恆心,不要再被染污法把身語意業破壞了。菩薩修行要時時刻刻都特別謹慎身語意三業,不造一切惡,願修一切善。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再問,菩薩得怎樣才能得不毀犯身語意清淨呢?前邊是不能破壞身語意。這個是不可毀犯。破壞,是或者由其它的境界來破壞;毀犯,就是自己有時不小心就犯戒了,身口意三業不清淨。這得怎麼樣?就要常常持戒,就不能毀犯身語意業了。 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菩薩得怎麼樣才能得到不能破壞的身語意業,修得清淨身語意業,猶如金剛那麼堅固,任何的境界都不能破壞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我們人發心,有的時候發了幾天就退了。譬如發心修道,或者修習坐單這個法門;修習坐單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坐在那地方,怎麼樣也覺得沒有躺著舒服。好像在我右邊這個大個子,他也坐單,他說:「坐單的人應該把床搬走了,若有張床,坐到那兒就想躺著;若沒有床,想躺也沒地方躺了,就要坐著。」所以他練習坐單就有這麼個感覺,有這麼個經驗。那麼想要躺著,這就是退轉了;雖然有床,又不躺、又不臥,這是不退轉。身語意本來是清淨的,你若一不注意小心,就又犯了過錯。最容易犯的就是打妄語,無論哪一個人都很容易不知不覺中就打了妄語。打了妄語,還要給自己做一個辯護律師,說:「我不是打妄語呀!我這是說方便語。」自己給自己辯護一下。你看,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習氣,不承認自己的過錯,這都是退轉。 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不可動,就是不可搖動。身語意業修持得猶如金剛那麼堅固,任何的境界來了,都不會搖動自己的身語意,所以就不會造惡業了。 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了: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樣才能得到這種殊勝的身語意業?他不單不造惡業,而且還成就善的功德、殊勝的功德。 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清淨的身語意業?就是把染污心去了,自然就得到清淨的身語意業。 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染污的身語意業?沒有染污就是清淨,也就是前邊所說的那個清淨,你染污心沒有了,也就是清淨心了。 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那麼菩薩發心,怎樣才能得到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幫助身語意三業清淨。人為什麼造惡業?就因為般若智慧不現前。般若智慧不現前,愚癡心就做主了,所以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身語意業也都不清淨了;你若有智慧,用智慧來領導身語意,自然就會清淨,也自然就會聰明有智了。 C2、後十別明分五 D1、一段明異熟果 D2、四段明士用果 D3、二段明離繫果 D4、一段明增上果 D5、二段明等流果 今D1、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第二段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得堪傳法器」。 云何得生處具足:這是說菩薩修行,怎樣才能得到這一生就成佛了,就具足圓滿道果了?怎樣才能這樣?就是要去修行。生處具足,就是這一生成佛了。 種族具足:這就是生在尊貴的家裏。好像在印度,就有做官的,又有婆羅門、做生意的、要飯的。要飯的這種貧賤的種族,印度的廟裏都不准他們進去拜佛,說他們太邋遢,太賤了。在印度,種族的觀念很重,甚至於貧賤的種族要走那貧賤的路,走路都不能在一起,分別得這樣子!那麼種族具足就是生尊貴家,不生到貧賤的家庭,要飯的家庭。 我這次到亞洲來,首先是回到臺灣,見著臺灣我們的同胞,非常歡喜!以後就到了香港,在香港停留一個時期,打了一個佛七,又到了泰國。泰國的天氣非常地炎熱,比臺灣這兒熱得厲害,真有點過不慣那麼熱的生活,所以我說快點走,就到印度去。到了印度,所看見的是什麼呢?就是滿街都是餓得面黃肌瘦的要飯的。這要飯的有多少?有蒼蠅那麼多。你坐著車從街上一過,前後左右就滿了,都是要飯的,伸著一個碗,不知道他們說什麼?我聽來好像是說:「南無佛,南無佛。」是不是這麼說?也不太清楚,都是要錢。這是印度唯一的特產,要飯的人最多。還有,印度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邋遢,最不清潔,人到處隨街吐痰、小便,到處都是牛糞、狗糞這些東西;所以在印度關於衛生的問題是談不到的。 我們去朝佛的八大聖地,這八大聖地,每一個地方都沒有清潔的維護,都很邋遢的。它那麼邋遢,你進門口,他還叫你把鞋脫下!那個沙子地上也是很多牛糞、狗糞,但是他叫你把鞋脫下,沾得襪子上都是沙和泥上。到了佛殿叫人脫鞋,這還可以;他不是,就在那個院子裏,就叫你把鞋脫下來。但是牛去了、狗去了,他不叫牠脫鞋,你說奇怪不奇怪?不單不叫脫鞋,他還讓牠們把這些骯髒的東西拉到那地方,他們也不管。 還有政府裏導遊的人,就是要飯的,一邊導遊一邊伸著手和你要錢,你看!買火車票,三等的火車上沒有位子,只是站的位子,還擠得喘不過氣來,甚至於都有人擠死在火車上。二等的車票也是那樣,你只可買頭等。買頭等火車票,要先給一點黑錢,沒有黑錢,無論誰,他也不賣,印度的情形就這樣!佛的各處聖地,也沒有一個完善的保護,所以我這回到印度,看見這種情形,很痛心的!也沒有人在那兒修行,也沒人在那兒保護。這樣莊嚴的聖地,都很荒涼的樣子。 那麼種族具足就是不生貧賤的家,生尊貴的家。怎樣才能種族具足?也就要修種種尊勝的法門、高尚的法門,才能得到種族具足。 家具足:家,就是每一個人出生的家庭。家具足,是生在慈善的家庭,正信佛法的家庭。 色具足:色是相貌。佛在過去生中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都是色具足,相貌圓滿端正。那麼下邊這一句又說相具足:色是顏色,相就是三十二相也具足。 念具足:就是正念具足,有正知正見,不生出邪知邪見。 慧具足:慧是智慧。智慧能幫助你修行,你想要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認識修行的法門;真認識修行的法門了,才能依法修行。如果沒有智慧,就不會認識;不會認識,就不會修行,所以這慧具足也是要緊的。現在智首菩薩問怎樣才能慧具足呢? 行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門具足? 無畏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恐懼這種具足? 覺悟具足:怎樣又能得到覺悟的道理也具足了? D2、有四段明士用果分四 E1、慧為撿擇 E2、力謂修習 E3、善巧謂智 E4、道品助修 今E1、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這是第三段,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成就眾慧」。 云何得勝慧:智首菩薩又說,怎樣才能得到殊勝的智慧? 第一慧:怎樣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 最上慧:怎樣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 最勝慧:怎樣又能得到最殊勝的智慧? 無量慧:怎樣才能得到無量的智慧? 無數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數那麼多的智慧? 不思議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智慧? 無與等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再可以和他比的這種智慧? 不可量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以稱量的那種智慧? 不可說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說的那種智慧? E2、力謂修習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第四段智首菩薩問如何「具道因緣」。 云何得因力:怎樣得到正因的因力堅固? 欲力:怎樣才能得到欲力,自己願意修的這種力量堅固? 方便力:怎樣才能得到方便這種的力量也是堅固? 緣力:怎樣才能得到緣的力量堅固? 所緣力:怎樣才能得到所緣的這種力量堅固? 根力:怎樣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堅固? 觀察力:怎樣才能得到觀察的力量堅固? 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止」。毗缽舍那也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觀」字。怎麼叫止呢?止個什麼?怎麼就可以止呢?這個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種靜的意思;觀,是觀察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叫「止觀」。佛教的名詞是很多很多的,講這個止觀,修習止觀,怎麼叫止?怎麼叫觀?止個什麼?觀個什麼?都說得很清楚。現在我們在這個講經法會,都不用那些個古有的名詞。這個止,止什麼?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婬欲心,止你的無明,要生出一種智慧。觀察你是不是還有無明?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妄想?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婬欲的心?這樣比較合用一點。 又可用兩句古詩來把它說明了,這兩句古詩是什麼?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萬物靜觀」,也就是止觀。你能止觀了,就明白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說的格物的功夫。怎麼叫格物?就是格除你的物欲,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除物欲,返本還原,明心見性,然後你才能知至,你的智慧才能生出來。智慧生出來了,才會修行,所以這止觀是很要緊的。萬物靜觀,那個止也就是個靜,靜止,在英文上叫guiet,就是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停止了。甚至於你修止觀修得呼吸都停止了,脈搏也停止了,說那是不是死了?不是。 所以在儒教裏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個什麼?能得個什麼?能得一個明白。明白就是觀察力所產生出來的,也就是「四時佳興與人同」。四時,是春夏秋冬;佳興,就是最好、最高興的事情。最高興的事情不要自己獨有,不要自己獨佔,和所有的人來一同歡喜,一同快樂,所謂「與人同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你單單自己一個人得到快樂,這還談不到是真正的,你要能和所有的人都得到這種的快樂。 那麼止觀,把一切的妄念習氣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來觀察。這個止,古人又說: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你若知足,就不會受到侮辱,侮辱就是外人對你不客氣。你若不知足就有一種貪心,有一種貪心就會受到侮辱。因為你貪,其他人也要貪,那麼彼此都有貪,就會生出一種鬥爭來。有鬥爭就是優勝劣敗,力量大的就可以把力量小的壓迫,小的就受到侮辱。你若常常知足,不去貪,就會沒有侮辱。「知止不殆」,你若能知道所止,無論做什麼都能知止,也就是不妄貪,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循規蹈矩的,能這樣就不會有危險。你要是不知足、不知止,就會受到侮辱和危險。 修止觀的人,先要停止貪。你把貪停止了,再觀察你的貪根還有沒有?所以下邊這一句就是思惟力:有這止的力量了,又有這觀察的力量了,就要思惟。這思惟也就是禪定,禪是梵語,譯為靜慮,又叫思惟修。那麼你思惟修,也就是思惟你能生出一種定的力量。 止觀講起來很多的道理,不過我們現在可以這樣講。怎麼講?拿它當戒來講。止,就諸惡不作;觀,就要眾善奉行。你能諸惡不作,就是止;你能眾善奉行,也就是觀。 我們人修行,不要知道得太多;知道太多,不去修行,反而誤事。你盡仗著口頭禪,口頭三昧,說得是很妙的,行得就很不妙,那是沒有用的,就好像開謊花,不結果一樣,花是開得很美麗的,但是沒有真正的果實成熟。 E3、善巧謂智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這是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第五個問題,如何「於法善巧」。 云何得蘊善巧:蘊,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都知道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別名,觀世音菩薩就叫觀自在菩薩。雖然說觀世音菩薩叫觀自在菩薩,但是每一個人應該要知道,我們都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我們也可以迴光返照來觀自在,觀察觀察自己在不在?自在、不自在?若在了,還要自在,單在而不自在,那也是自己跑了,不自在了。不自在,就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你要也自在了。怎樣才能觀自在?你要看破,一切一切都看破了,一切一切都沒有執著了。看破,沒有執著了,就把一切的貪瞋癡都放下了。貪瞋癡放下,就會得到自在;你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自己就會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那跑的地方就遠囉!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獄,這樣子各處去跑。跑,就在六道輪迴裏轉,轉來轉去,轉去轉來,總也跑不出去這個六道輪迴。為什麼你這樣?就因為你不自在,沒有看破放下,所以就不自在,就跑了。 這也可以說你做不得主,自己不能說了算,所以被六根六塵來支配。觀自在菩薩,你若能觀自在,就是菩薩;若不能觀自在,是什麼?哎!那就或者是鬼,或者是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修羅,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沒有一定了,沒有一定的名稱。因為各處跑,跑到哪一類去,就是哪一類,所以沒能觀自在菩薩。沒能觀自在,就成不到菩薩;若能觀自在,就可以叫菩薩。你就是觀自在菩薩,還得要修行;若不修行,還是不行。修什麼?修深般若,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修深般若,就是修大智慧;修大智慧,才能到彼岸;你能到彼岸了,然後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色受想行識,在《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也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於想行識都是這樣,都是空的。那麼現在講五蘊善巧,善巧就是善說五蘊法,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說明五蘊,使令眾生明白五蘊本來是空的。 界善巧:這個界就是十八界。什麼叫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再加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和六根、六塵合起來叫十八界。因為六根對著六塵,中間就生出六識,這是十八界。六根就是令我們打妄想的一個開始,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愛觸、意就緣法。眼睛見著色塵,就被色塵所轉,而沒能轉這個色塵。你若能「眼觀形色內無有」,眼睛看這些形形色色的,內裏邊沒有。「耳聽聲音心不知」,耳朵聽著一切聲音,自己心裏不知道,這就不被聲塵所轉。說是:「這個事情是做不到的,如果眼睛見色,裏邊也沒有;耳朵聽聲音,自己心裏也不知道,這不和土木金石沒有分別了嗎?土木金石沒有這些分別心,但是它也沒有成道業,我們人怎麼可以這樣呢?」就因為你不可以這樣,所以就有那麼多的罣礙;你若能這樣,那就放下了,就會得到自在。 眼不被色塵所轉,也不會貪著美色,也可以說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要證得初果,才可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入流果」,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色聲香味觸法都無動於衷了。所以古人才說: 終日吃飯 未吃一粒米 終日穿衣 未著一縷紗 有人說:「這真是打大妄語,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那他吃什麼來著?他說一粒米都沒有吃,這不是打大妄語嗎?」你若到這個境界,也可以這樣打妄語;沒有到這個境界上,不可以假借的,不可以說:「哦!我也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那你真是打妄語。你若證得這果位,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這可以說:「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當然沒吃一粒米,我絕對證明他不是打妄語,他吃很多粒嘛!當然不是一粒了,所以說沒吃一粒米,這不是打妄語,是真語、實語、如語、不妄語。 「終日穿衣,未著一縷紗」,他天天穿衣服,不是穿一條線,這也不是打妄語。單單一條線穿到身上,根本就沒有用的;所以穿很多條,這是很老實話,不過聽起來好像說:「哦!他連一條線都沒穿,那麼他沒有穿衣服啊?」不是的,他穿很多。那麼這樣,穿的雖然很多,他是無心,吃也無心,穿也無心,不著住到穿衣吃飯了。不像我們凡夫,一天不吃也不可以,一天不穿衣服也不可以。 講到這個地方,我為你們講一點美國的和尚沒有褲子穿,美國的和尚沒有房子住,美國的和尚沒有飯吃,你們相不相信?怎麼說美國和尚沒有褲子穿?美國這個國家,物質豐富,美金是世界上有名的。但是我們這一次到印度,有一個中國和尚就問我們:「這個美金,我聽說是金的,究竟是什麼樣子,我沒看過,你好不好給我看一看呢?」追著這兩個美國和尚,追前追後就要看美金,這兩個和尚怎麼樣?把美金都帶到褲袋裏頭,也不拿出給他看。所以這個中國和尚始終沒有遂心滿願,沒有看見美金,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美國那麼多美金,但是出家的和尚沒有褲子穿,你們覺得這個話有沒有點意思? 就是我左邊這位矮的美國和尚(恒由),和這位高的美國比丘(恒具),他們兩個發願三步一拜,從三藩市拜到西雅圖雲石山,一千一百五十個英哩,也就是三千四百五十個華里。他們為什麼要三步一拜?就因為看見這個世界戰爭很厲害,災難很多,人都想不到的災難,很多時候就現出來了。好像地震、颶風,種種天災人禍,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情形。那麼他們就發願祈禱世界和平,為全人類求幸福。本來他們想用點省力的方法做這種工作,但是他們也沒什麼神通,也不會念什麼牙疼咒,所以只可以苦行了,就發願三步一拜。 那麼三步一拜,他們也沒有什麼計劃,也沒有預先徵求一點三步一拜的基金,或者三步一拜的衣服、三步一拜的飲食,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拜,拜了三、四天,我左邊這個矮的和尚,就把褲子拜壞了。本來他就是個老修行,在我們廟上,是有名的神仙。怎麼叫神仙呢?因為在我廟上,後邊只有三尺乘六尺那麼大一個小地方,有個小花園,這花園是六尺寬。他在這個花園一邊就搭一個小茅棚,這個小茅棚上邊就用plastic,塑膠蓋著。下雨,有的時候也有雨淋到他那個茅棚裏邊,但是他也能忍。他在那兒住了三、四年,所以有一些個多事的人就給他取名字叫神仙,說他在那兒等於神仙一樣,很優游自在的。因為他是老修行,衣服都穿得很破的,汗泥味也很大,因此所有的美國女人都不高興他,所以他能很清淨的,持戒清淨。 因為這樣,所以他們發願三步一拜時,他也沒有預備衣服。沒有預備衣服,在這個時候褲子破了,你說怎麼辦?不要說出家人,就是在家人在馬路上不穿褲子也是犯法的,況且是一個出家人,更是很難為情,很不雅觀的。我常講如果到跳舞廳,或者脫衣舞那個地方。這當然是合法的。但是和尚若去脫衣舞那個地方,也是天下一個大新聞。那麼在馬路上,這事情一定是不合法的,警察一定要來干涉他。他就對恒具說:「我的褲子壞了,這怎麼辦?沒有褲子穿,怎能再繼續這個工作?」正在這說話之後,一轉馬路,在馬路中間就有一件東西在那地方放著,他拿起來一看,恰好正是一條褲子。究竟這條褲子怎麼來的?這就叫不可思議。你說如果是人送的,沒有人知道他沒有褲子穿。如果說是鬼送來的,是哪一個鬼?這個鬼為什麼要發心供養和尚一條褲子?如果說是菩薩送的,菩薩在什麼地方得來的這一條褲子?所以我常講這美國和尚沒有褲子穿。 還有,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我最初在——就是方才講的佛教講堂,那時只有這個講堂的一半。那麼樣的一層樓,在這一層樓上住了三十多個人,這三十多個人怎麼住呢?就廣單,和佛都在一個房裏頭,供桌佛前這個地上就睡了人;但是還不夠地方,所以金山寺有很多人坐單,就從那時開始的。有的人就預備一個木頭箱子,這木頭箱子各位不要誤會,不是死人住的棺材。因為我在越南講這木頭箱子,翻譯的人就譯成棺材。怎麼說不是棺材?因為棺材是二尺寬乘六尺、五尺,它這是三尺乘三尺,高也是三尺。坐到這個木頭箱子裏打坐修行,你想伸腿也沒有地方伸,你想躺著也躺不下。因為也躺不下,也不能夠伸腿,所以就像古來中國裹女人的小腳,用布把它裹上,現在是把人裝到一個木頭箱子裏,所以也就不能躺著了,只能坐著,這和那個大同小異。這木頭箱子是裝蘋果,或者什麼東西的,有大的三尺乘三尺、高也三尺這種,晚間就在那裏頭住。那時有十幾個人住木頭箱子,所以我說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只住木頭箱子,苦得不得了,不是好甜的。不是好像睡到彈簧床上,一彈有兩尺半那麼高,然後落下來,就像坐電動椅,沒有那麼舒服的!這是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 美國和尚沒有飯吃。怎麼沒有飯吃呢?一天吃一餐,早起也不吃東西,晚間也不吃東西。所以這是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你說我這一講,這兩位美國和尚很丟臉的,覺得很不好意思。不要緊!這沒關係,這才是真正佛的弟子,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沒有錢,苦幹,打起精神來,越苦越好!這些美國人出家,在我那兒都是吃一餐的,都是願意修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沒有房子住這種法。所以有很多中國人要跟著我出家,我說你若能學會吃一餐,也是穿的衣服不怕破,吃的不怕沒有味道,那可以的。 那麼這是在美國的佛教一開始,人人都吃得苦、受得苦。在中國的佛教一開始的時候,也是能吃得苦、受得苦,不是盡講享受的。不過時間一久,人覺得苦,苦來苦去,苦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大意思,所以就不願意受苦了。美國人呢,現在佛教是個新鮮的東西,是一個時髦的東西,所以他們試一試,啊!苦,看看這苦又有什麼味道?苦沒有旁的味道,就是苦味。 那麼你能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不會被飲食和衣服搖動你的思想,擾亂你的心性。各位如果覺得自己有點修行,先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吃好東西?若願意吃好東西,那還不夠火候;願意穿漂亮的衣服,那也是不夠火候。你要學得「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終日著衫未著一縷紗」,若能到這個境界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初果須陀洹果。須陀洹是梵語,譯為「入流」,就是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了。 這個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是擾亂我們心性的,令我們不成就道業;可是在《楞嚴經》上說,幫助你成就道業,使你證果成佛,也都是由這六根來幫助你的。你若能教這六根聽你的話,受你的支配。這樣就會有辦法。這十八界善巧,也就是善於運用十八界;你善於運用十八界,它就能幫你修成無上道。 處善巧:十二處還是沒有離六根和六塵,六根、六塵合起來,就是十二處。十二處你也要會運用,善於運用這十二處來修道。總而言之,無論是什麼,若會用它就合佛法,若不會用就會生出障礙。你不被六根、六塵所轉,能轉六根、六塵,這就對你修道的前途有幫助。若盡跟著六根、六塵跑,那對你的道業就有大障礙。所以不論是五蘊、十八界和十二處、六根、六塵,你若善於利用它,它就可以幫助你;你不會用它,它就可以破壞你。這就像什麼?就像你善於用兵,到處都勝利,可以打勝仗;就如昨天晚間所講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你若不善於用兵,那處處失敗。我們這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幫助我們修道的,但是若不會用它,就變成障道,生出一種障道的因緣了。 我們為什麼要吃東西?因為我們必須要活著才能修道;若死了,就不能修道。那麼飲食就是幫助我們活著修道的。各位要知道,人生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活著可絕對不是為吃飯。有的人說:「你活著若專為吃飯,那是卑鄙下流。」也不是這樣講法,不需要說:「活著為吃飯是卑鄙下流。」活著,是因為吃飯而活著;但是我們人活在世界上,絕對不是為吃飯。那為的什麼呢?要為的有功於世,有德於民,有利益於全人類。能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不能這樣,那我們來,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意義。 還有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先明白的人,就要教那些沒有明白的人。古人伊尹說過:「以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我用這個道覺悟所有的民。伊尹以天下為己任,他看見一個人若餓了,沒有飯吃,就等於自己沒給他飯吃一樣,「一人有饑,猶己饑於人。」一個人受凍了,伊尹就覺得好像自己沒給他衣服一樣。所以在中國來論,伊尹也是個聖人,以天下為己任。 所以我頭先說,我們金山寺的和尚為什麼要吃一餐?因為他們的師父吃一餐。他們的師父為什麼又吃一餐?這師父一定是個很笨、很愚癡,不會算術的人。為什麼這麼講?若會算術,為什麼要自己早起也不吃,晚間也不吃,對不起自己的肚皮呢?不是這樣子。我不承認我是很笨的,我也不承認我不會算術。我不用算盤,只這麼一看,多少人我知道的。所以在越南,我叫這個小徒弟去數數多少人,他數來數去也數不過來,然後我告訴他有多少個人,我沒有去數,可是確定是那麼多。這樣,所以我不承認我是一個不會算術的人。 那為什麼我要吃一餐?今天我不妨和我們各位同胞,來說一說我這個因緣。那時候是在東北,正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我在母親墳上守孝,就有人來告訴我,說日本人把中國人抓去,就做勞工,到那個地方每天吃不飽,餓死很多人,也不給衣服穿,啊!太苦了!我想起這樣,這麼多沒衣服穿、沒飯吃的人,餓死很多人,凍死很多人,所以我就發願一天吃一餐,把我早晨這一餐和晚間這一餐,都留給沒有飯吃的人吃。有的人就說了:「這種行為,太愚癡了!」可以這麼說,是很愚癡的,因為沒有飯吃那個人或者不能直接得到我所剩下的飲食。但是各位要知道,這是物質不滅,我不吃這東西,這飲食始終是會在世界存在的。它在世界存在,那麼始終是會有人來吃它的,所以我發願一天吃一餐。並且我看《四十二章經》上也是這麼說。有人說:「這個吃一餐不是佛制。」那麼是鬼制?你連佛法都不懂,還說不是佛制。你打開《四十二章經》看一看,上面說比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不要多了。那麼這不是佛制,是什麼制?你不懂佛法,反而亂加批評,真是可憐!佛所謂可憐愍者。因為這樣,我發願吃一餐。 由此之後,我又發願不穿棉衣服,就怎麼樣冷的天氣,都是這樣。我在東北,那天氣冷的時候,常常是零下三十三度、三十四度;若零下三十八度的時候,一定會凍死人的。但是就在那麼冷的天氣,我發願不穿棉衣服,就穿單衣服,所以我冬天、夏天只穿三層布,也不穿毛線衣服。因為發願不穿棉衣服,我把這棉花省下來,給沒有衣服的人穿,迴向給他們。那麼他們能不能得到,這也是一種物質不滅的方法,這個物質是存在的,物質存在一定會有人用的。我發這個願不穿棉衣服,在那麼冷的天氣,我也不怕凍;甚至於以後連鞋也不穿,襪子也不穿,但是我可以隨便在雪地上走,腳凍不壞的。 講起這個,有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我有一個師姪,他十八歲,年紀很輕,很有朝氣。他看我不穿鞋、不穿襪,他也要試試看,在那個雪地上走了有一百多步遠。啊!他凍得腳胖得很厲害,受不了了。受不了,就趕快跑回廟上去,在廟上半年不能走路。你看看!我那時二十多歲,他十八歲比我年紀還輕,我受得了,他就受不了;不單他受不了,和我差不多年齡的也都受不了,但我可以受得了。為什麼?這就因為我發願不穿棉衣服,那麼以後不穿棉衣服也不凍了,不吃那麼多飯也不餓了。我在以前不是吃一餐的時候,每一餐我要吃五碗飯,這三五一十五碗。雖然不是很大的碗,但也是普通吃飯的碗,年紀輕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吃五碗飯,我因為身體也不小,所以吃五碗飯。但是發願吃一餐以後,最多只吃三碗飯,不論大、小碗,大碗吃兩碗,小碗吃三碗。我現在在曹居士家裏,到吃飯的時候只吃三碗,並不是自己節量食,吃多了也覺得不舒服,所以不吃也不餓了。 所以人就是要有一種願力,你有了願,它就會滿你的願,我吃一餐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我的弟子,在美國的多數都是吃一餐,不單出家人吃一餐,在家人很多很多也都吃一餐,他們也都願意學我這個笨法子。在科學時代用這個笨法子來修行,可以說是不會算帳、不會算術;可是又可以說算得很清楚,因為我們不吃的東西,給其他人吃,這和其他人結上飲食緣了,所以相信盡未來際都不會餓死的,因為我們怕餓死,所以把應該吃的東西,留一點慢慢吃。 古人又有這麼兩句話:「減衣增福,減食增壽。」我想自己不會活得很長命,所以少吃一點,壽命或者會長一點;這不是一定這樣,是我和你們講笑話。那麼真實的,我們吃一餐就是要依照佛制來修行,佛主張比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什麼地方住,最多不超過三天。因為一超過三天,或者就有人來供養了。那麼說不受人供養嗎?受是受,但是不應該存一個貪供養的心。你要是在什麼地方住時間久了,這一定就有緣法了,所謂「久坐有禪,久住有緣」,你久坐就會有禪定的功夫,久住就有緣。所以比丘要是沒有什麼重要關係的時候,就各處雲遊是最好的。中國的出家人,都要到各處參方,到各大叢林去參方;這就叫「韜光晦跡」,不願意顯修行,叫人知道,不願意一天到晚到各處賣修行。因為這樣,所以住的地方最多不超過三天。 以上是我們金山寺吃一餐的這種因緣,金山寺的事情還很多很多,以後我希望多介紹一點給你們聽聽。因為有很多人想要知道,為什麼美國人就信了佛?信了佛,又吃了一餐,又坐單,這是不是念了一個什麼咒,把他們都迷住了,或者吃一種什麼迷魂藥,把他們都勝過了? 我知道在臺灣這兒,以前就有人給我造謠言,說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美國人跟他出家,就因為他在美國那兒和他們吸毒,吃LSDD。這個他們吃一粒就受不了了,他吃十粒也沒有關係,所以他們就都跟他出家了。不是的,這完全是一種謠言,一粒我都受不了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LSD,也不知道什麼叫marijuana(大麻菸)。可是臺灣這兒各處就給我這樣宣傳,說是吃了LSD了。這聽起來真好笑!那麼你們想一想,沒有這麼一回事,就有人造這麼個謠言,這是什麼道理? 我還要告訴各位,金山寺有一份雜誌叫《金剛菩提海》,這《金剛菩提海》已經發行五年,沒有到六年,每個月出刊一次,是英文的。各位大專的學生,或者中國的學者,能看英文的人,不妨把你的地址清清楚楚地寫給我;你若能看,我可以把這份雜誌每月寄一份給你。在美國,這份雜誌是一年十四塊美金,若在臺灣這兒算起來是很貴的;但是各位放心好了,我送給你們看,但是要能看的才送,不能看的,就不要糟蹋這個錢。無論哪一位,能看英文雜誌的,我可以送給你們一份,最低限度可以送你一年。那麼看完了之後,可以寫一個意見書,你覺得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或者好的地方,請來批評一下,補我們的不足,匡我們的不逮。 因為我也是中國人,本來我沒有種族的觀念、國家的觀念,我是個世界性的;所以我講這個佛教不是中國的佛教。我告訴你們,我們中國根本就沒有佛教,印度也沒有佛教,日本、暹羅、緬甸,哪一個國家都沒有佛教,佛教是世界的,不是某一個國家的。以前我們人眼光小,都把它看成或者中國,或者印度,或者暹羅、緬甸、日本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佛教是全人類的,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既然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那麼每一個眾生都是佛教的一份子,所以我的佛教理論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國籍的觀念、家庭的觀念、種族的觀念、人我的觀念,是普遍的。現在是科學時代,人類已經到了月球,所謂「天涯若比鄰」了,也就是元朝的宰相耶律楚材說過:「西天三步遠,東海一杯深。」西天有三步那麼遠,東海只有一杯酒那麼深。現在「天涯若比鄰」,我們這整個世界,就好像以前一個鄉村這麼大,一天就到每一個地方去了。所以我們的思想都應該擴大起來,不應該再有門戶之見、人我之見,應該以法界為心,佛教是以全人類為教義的。 為什麼我在美國有一些天主教、耶穌教、猶太教徒都信佛了?我老實告訴你們,就因為我這個教義廣大。我說你們現在不信佛,不承認自己是個佛教徒,但是我承認你是個佛教徒。為什麼?因為你也是眾生之一,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你既然是眾生之一,將來就有成佛的機會。如果你不承認自己是個眾生的話,那佛教裏頭就沒有你的份;但是你說你不是一個眾生,那你是個什麼?我請問你,你叫一個什麼名字?取不出來另外一個名字。取不出來,那你就是眾生之一;是眾生之一,那你就有佛性。你有佛性,雖暫時間不信佛,但將來會信的;將來你不信,再將來你會信;今生你不信,來生你會信;今天你不信,明天你會信。那麼現在你就是不信,我也把你算在這個信的裏邊,所以我看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眾生都是佛教徒,這是全體大用的。 那麼這樣一講,天主教一聽,說:「哦!那我們跑不出法界去,好啦!回來了。」因為這個,就源源而來,很多的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都說:「嗯!你講的好像有點道理。」「不是好像,你研究清楚,你能跑出法界去嗎?」「跑不出去的。」那法界就是我的,法界就是佛教的!你跑不出法界,就沒有法子跳出佛教外邊。孫悟空那麼大的本事,一個筋斗打出十萬八千里,還打不出佛的手掌,這雖然是小說的題材,但是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可以比方一個大的。 這是我對佛教所說的教義,我這個佛教教義沒有邊際,沒有界限的,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教的。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多的地方,不是過去諸佛捨身命處。既然這樣,哪一個眾生又能跑出法界外邊去?所以我這佛教的教義,不是古老的佛教教義,不是說:「哦!大乘佛教是中國的。」那你眼光看得太小了。說佛出生在印度,可以的,不能說佛教是印度的;說佛教傳到中國來,這是可以的,不可以說佛教是中國的。佛教沒有一個界限,沒有一種種族的界限。 如果我說的不合各位的思想,可以儘量等我下座的時間,或者白天,我預備上午八點到十點,及下午兩點到四點這兩段期間,誰有什麼問題可以來討論,我們見面詳細研究。若我說的不對,理論不正確,或者你覺得不合你的思想;如果你那個對,我就接受你那個,把我這個取消了。根本也沒有我這個,本來就是沒有的。為什麼?我這是佛教的一種理論,沒有一個「我」的成見在裏頭,都是從大家的智慧這兒來的,我不過是代表佛教來說一說這個理論。今天我也不多說了,不然有幾個人著急了,說是:「講得太多了,我不願意聽,你快下來吧!」那麼你這一請,我就趕快下座,識時務者為俊傑,我做一個俊傑好了。 緣起善巧:緣起,就是或者有一種什麼因緣,或者助道的因緣生起了。這也應該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善巧,他因為善於知道一切的諸法本來是空無所有的,又能知道「不壞假名」,這個假名不需要把它破壞了,來分別一切的諸法實相,所以叫善巧。無論有什麼因緣生起,都應該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演說,所以叫「緣起善巧」。 欲界善巧:欲界的眾生有食欲、婬欲、色相、心識。六欲諸天、一切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一切眾生所居處,都在欲界內;所以每一個眾生都有很多的欲。這個欲念不清淨,隨著染污的境界轉,生死輪迴流轉不已,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謂「色欲而生,色欲而死」,欲界的眾生就是這樣。所謂「菜裏蟲子,菜裏頭死」,我們這欲裏頭的蟲子,就是欲裏頭死。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說是一隻大的蟲子,大蟲子和小蟲子只是體積不同而已,雖然體相不同,可是欲都是一樣,都有欲念。你若能把欲念停止了,斷欲去愛,就會超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不容易的,可是就因為不容易,我們才應該修行,修行就是要修這個不容易的事情。說是:「我是凡夫啊!」你是凡夫?那麼他不是凡夫嗎?不單你是凡夫,過去諸佛、菩薩、阿羅漢都是凡夫來著,就因為他在凡夫的時候能去欲斷愛,能逆流,能不隨著欲所轉,所謂「順則生人,逆則成佛。」順,就是順著情欲去,就會生人的;逆,就是逆回來,不順著情欲心去轉,那麼就會成佛。 佛都是凡夫成的,因為都是凡夫成的,所以每一個凡夫都有成佛的資格,都有成佛的機會。只怕你不修行,你若能不順著欲念去轉,就有機會成佛,就有資格成佛。所以不要說:「我是凡夫,就應該做凡夫的事情。」你若是凡夫做聖人的事情,那不更好嗎?那個小孩子不可以天天說我是個小孩子,過了十年、二十年之後,長大了,還說我是小孩子,這是不可以的。所以哪一個人都有成佛的資格,只要你肯修行,就能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 有一首偈頌說得很好: 六欲諸天具五衰 三禪天上有風災 任君修到非非想 不如西方歸去來 天上的人也有壽命終的時候,我們所看見的這個天叫四王天,這天的天人壽命是五百歲,可是他以人間五十年做為一晝夜。為什麼他的一晝夜就是我們人間五十年呢?因為在天上非常地快樂,他這時間是很長的,但是只是一日一夜,所以我們人間五十年是四王天一晝夜。四王天以五百歲做為他的壽命,那麼這樣推上去,高一層天就多五百年,所以天上的人最短的壽命都有五百歲;但是壽命有終的時候,他壽命將終時,就有五衰現相。這五種衰相: (一)花冠萎謝。天人所戴的帽子是用花做成的,非常美麗、非常莊嚴。等他壽命盡的時候,帽子這花就凋謝了,花冠落了,這叫花冠萎謝。這是五衰之中的一衰,有這種衰相,就知道這個天人壽命要終了。 (二)衣著塵埃。天人的衣服是清淨沒有染污的,不是像我們人間的衣服會髒了、不乾淨,要用洗衣機洗一洗,不需要的。他的衣服總是清潔沒有塵埃。可是等到他五衰現相的時候,衣服上面就有塵埃、髒了,這也是五衰之中的一衰。 (三)兩腋汗出。人間的人身上常常出汗,天人就不出汗,但是等到五衰現相的時候也出汗了,兩腋汗出,就是兩臂的底下那兒就出汗了,這又是一衰。 (四)臭氣入體。天人的身上常常是放香的,有一股香氣,異香撲鼻。但是可不是擦「巴黎之夜」,不是擦香水才香,他那股香氣是一種天然的香。為什麼他會香?就因為他受持五戒、修十善,就有一種戒香。 我再告訴你們一個祕密,中國人有的有狐臭,即使離得很遠,也會嗅到有一種狐臭的味道,令人受不了!為什麼他有狐臭味?這就因為前生受戒而不守戒。他受戒不守戒,但是還沒有太大的錯處,所以又可以來做人。可是做了人,把他那個壞處也帶來一點,就有一股狐臭味道。講到這個地方,西方人、外國人很多也都有狐臭的味道,可以說是他們前生就不守戒律,今生更不守戒律,很隨便的,隨便行婬欲。西方人不像中國人這麼古老、保守,而是很隨便的;因為他們的國家講自由,就什麼都自由了,不管什麼,什麼事情都自由、隨便。所以在西方的國家裏邊,隨便就結婚,今天結婚,明天就離婚,後天又結婚了;甚至於就是結不結婚都根本不成問題。在中國人呢,哦!這是不行,要有一定的禮法;而在外國,人根本就不講究這個。所以你坐到西方人旁邊,有很多人就有一股狐臭味道現出來,或者有一股洋蔥味,或者有一股臭襪子味道,就是他吃cheese(起司)吃得太多了,所以有這麼一股味。而天人身上常常是放香的,沒有這些麻煩,沒有狐臭,沒有洋蔥味,沒有臭被子味道,也沒有臭腳丫的味道。但是等到他五衰現相的時候,這些種子在他身體裏邊,所以味道都出來了,就臭氣入體,有臭氣了,這是一衰。 (五)不樂本座。天人常常是坐著的,端然正坐,入禪定的樣子。等他一五衰現相的時候,業報現前,坐也坐不住了,就要跳起來;跳起來又不對,又坐下,坐下又站起來,就像猴子跳跳鑽鑽的。那麼一跳,跳得多就死了,這不是血管爆炸,也不是心臟病,但是就死了。死了,看他什麼業成熟,就受什麼果報。因為天人不究竟,還在六道輪迴裏邊,所以我們真正明白佛教的佛教徒就不希望升天。以上所說的是欲界。 色界善巧:色界有色相、心識,他雖然沒有那麼重的欲念了,但是還歡喜著住到色相上,還有色相可見。 無色界善巧:無色界就沒有色相了,只有心識,但是他那種欲的識、欲的思想還沒有斷,還有這種的麻煩。 「超出三界」,就是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那你生死才能了,不在六道輪迴裏了。你要是超不出三界,在三界裏轉來轉去,就像在火宅裏邊一樣;這個房子已經著火了,你還不知道逃走,終究有一天,或者哪一個時候,就會被火燒死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我們應該修行,超出三界,都應該用善巧方便,來教化三界的眾生。 過去善巧:過去諸佛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 未來善巧:未來的諸佛也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反迷歸覺,捨邪歸正。 現在善巧:現在的一切諸佛也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出三界,了生死。 E4、道品助修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這是第六個問題,智首菩薩問如何「修涅槃因」,本段經文是說七覺三空。七覺分,又叫七菩提分,或七覺支。《阿彌陀經》上不是也說:「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就是說的這個。三空,這「空」空了,無相、無願,都空了。那麼智首菩薩又問了: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怎樣修習這種菩提的念覺分,念覺分怎麼修習? 擇法覺分:又怎樣好好地修行擇法覺分?擇法覺分就是我們怎麼能知道什麼法是對的?什麼法是不對的?我們怎能有這種擇法眼來修擇法覺分呢?智首菩薩這樣問文殊師利菩薩。那麼這些現在都不需要答覆,後邊的偈頌都是答覆這些前邊所問的。 精進覺分:怎樣能修習精進覺分?怎樣能好好修習精進,向前去精進,不向後退這種的法門呢?精進就是不懶惰,精進!但是人人都願意懶惰,不願意精進,所以得想個什麼辦法善修習精進覺分呢? 喜覺分:怎麼樣來善修習歡喜佛法這種的菩提心?怎麼樣能令歡喜法這種的思想不斷呢? 猗覺分:怎樣能使令修習輕安的這種覺分、這種的情形不斷?猗覺分就是輕安,輕安就是修習禪定的時候,覺得很舒服的,有一種很自在、很快樂的感覺,坐在那兒就不願起來了,覺得這坐的時候比什麼都好,也比吃什麼好東西都好,把其他什麼都忘了。得到輕安的這種境界,這是坐禪的人一開始有這種舒服、很自在的受用,很快樂的。 定覺分:怎樣才能得到定覺分?能「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怎樣才能常常在定裏邊?怎樣修習呢? 捨覺分:怎樣才能知道是法、非法,把非法捨掉,把一切貪愛也都捨掉,這要怎麼樣呢?這都請問文殊師利菩薩。 空:怎樣才能真得到空了呢? 無相:也沒有一切相了。 無願:什麼都空了,相也空,願也空。怎樣才能破執著,得到這三空呢?智首菩薩這麼請問文殊師利菩薩。 D3、二段明離繫果分二 E1、六度四等 E2、具足十力 今E1、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這一段是問六波羅蜜,加四無量心,也就是如何「滿菩薩行」,所以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怎樣才能修習圓滿了檀波羅蜜?檀是梵語,譯為「布施」,檀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波羅蜜也是梵語,譯成「到彼岸」,或者「彼岸到」。就是你沒有做完的事情,這是沒有波羅蜜;你事情做完了,這叫波羅蜜。好像你吃完飯了,這吃飯波羅蜜;穿上衣服了,穿衣服波羅蜜,因為你穿上衣服,這波羅蜜了,穿好了;你睡覺睡醒了,這睡覺波羅蜜。說:「你這法師儘講穿衣服、吃飯、睡覺,我們不願意聽這個。」你不願意聽這個?你辦不到不吃飯,你辦不到不穿衣服,你辦不到不睡覺。那麼你既然辦不到,這講一講又有什麼關係?叫你到波羅蜜、到彼岸,這不是很好的嗎? 道在淺中求啊!修行,不要好高騖遠,想要跑到天上去求道,說:「現在火箭發明了,我將來坐火箭到天上去求道。」你這個妄想今生恐怕不能打完,不能滿願的。雖然科學發明,你要是想坐火箭到天上去,或者到月球去求道,這個妄想未免打得太沒有價值了。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做完了,做到圓滿了,這都叫波羅蜜。那麼波羅蜜在這個地方講,是說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到涅槃的彼岸,叫波羅蜜。我們布施波羅蜜,布施到彼岸了。可是布施要存一個「三輪體空」的思想,三輪體空就是沒有一個能施,沒有一個所施,中間也沒有一個受者。沒有能施、所施、受者的思想,那麼你這個布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這才是真正圓滿檀波羅蜜。 尸波羅蜜:尸,本來是尸羅,那麼只用一個字,就是尸波羅蜜。尸是戒律,就是波羅提木叉。波羅蜜,還是「到彼岸」。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戒律是其中之一。阿難請問佛:「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我們以誰為師呢?」釋迦牟尼佛就答覆阿難:「我在世的時候,你們以我為師;我入涅槃之後,就以戒為師。」所以佛入涅槃之後,一切的出家人都要受戒律。怎麼有戒律?就因為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六群比丘常常犯戒,犯了一條戒,佛就給說一條戒,以後不可以犯了,以後犯就墮地獄,就這樣說的戒。那麼佛在世說戒,大家都遵守戒律;佛入涅槃,一切出家人就都要依戒來修行,所以要以戒為師。 羼提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就是忍辱波羅蜜。忍辱力量很大,無論哪一位修道,應該要學忍辱。釋迦牟尼佛當初都做忍辱仙人,各位常聽到《金剛經》上就有忍辱仙人,歌利王割解他的身體,他都不生瞋恨心。我們現在是佛的弟子,有沒有人來割解我們的身體呢?沒有。那麼假如有人來割解身體,我們能不能忍?有的人說:「我可以的。」有的人就說:「等遇著再說。」有的人又說:「說實話的,不可以。」那麼釋迦牟尼佛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以釋迦牟尼佛的德行,都有人去割解他身體,他都忍著,不生瞋恨。現在沒有人割我們的身體,我們就要瞋恨。你說這和釋迦牟尼佛比較起來,我們是不是應該生大慚愧?我們是佛的弟子,為什麼不能取法於佛?為什麼不能照著佛所修行的行門去修行?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沒有人為他說法,說忍辱波羅蜜是怎麼樣忍辱,他自己就會忍辱;我們現在天天聽經聞法,有人說我們一個不好,就受不了,不能忍了,煩惱就來了;甚至於——啊!要氣死了。唉!真是可憐! 忍辱是最妙的一個法門,你若真能忍了,不覺得忍辱像吃黃連那麼苦,而是覺得它像喝甘露那麼甜,這才有受用呢!「張公百忍,九世同居。」所以佛講忍辱波羅蜜,是非常好的,我們若能躬行實踐這一個「忍」字,就會有大的成就。你修這個「忍」字,先要從哪個地方入手?我現在告訴你,你們要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很普通的,要把「一切有為法」,看得「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要看一切法,都如幻如化。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事,也就是一切的境界,也就是你每天面前的所遭所遇,這都叫一切法。你在這個時候,面對現實,能認識,能人辦事,不要被事來辦(絆)人,不知怎麼樣好?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 現在我主要要告訴你們一句我在美國所用的妙法。什麼呢?就是Everything is okay.怎麼樣都可以,沒有問題!你能以什麼事都沒有問題了,這就是一個「忍」,看什麼事情都很平常的,不執著,天地間一切的事情,都是如幻如化!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為什麼你起煩惱?就因為你很愚癡;你若聰明的話,絕對不會有煩惱,煩惱就是從無明那兒來的;若沒有煩惱,你的智慧就現前了。為什麼我們記憶力那麼差?說是:「我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很好;老了,就沒有記憶力了。」 我今天到李居士(前抗日將軍李炎武)家去,他寫了一首詩,寫的字畫,我拿起看了一遍,這麼閉上眼睛一背就背出來,我現在唸給大家聽一聽。他說: 黑水千年湧 白山萬世雄 吾家居僻麓 耕鑿樂斯螽 弱冠投班筆 衰顏寄旅蓬 何時歸故里 再繞庭前桐 「黑水千年湧」,因為李居士是東北的人,東北有黑龍江,這黑水千年來都是像湧泉那麼滔滔不斷,川流不息。「白山萬世雄」,他住近於長白山的地方,長白山萬世在群山裏邊,都是一座大山,好像一個大英雄,所以說萬世雄;因為他是個武人,所以一講就講英雄,英雄主義。「吾家居僻麓」,我的家在那一個偏僻的山腳下。「耕鑿樂斯螽」,耕是耕田,鑿是鑿井,那是在帝堯的時候說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他說:「耕鑿樂斯螽」,斯螽就是螽斯衍慶,這是從《詩經》上來的,就說他家裏人繁衍得很多,樂斯螽。「弱冠投班筆」,他說他年紀弱冠的時候,就投筆從戎去了,學班超;班超投筆從戎,這是漢朝的一位將領。本來他讀書的,但是他要為國家效力,投筆從戎,所以說「弱冠投班筆」。「衰顏寄旅蓬」,他說現在年紀老了,顏色都衰頹了。寄旅蓬,寄住在臺灣這兒,好像在一個旅遊的地方。「何時歸故里」,什麼時候再回到老家鄉去呢?到長白山那兒看一看呢?「再轉庭前桐」,因為這位李居士出生那一天,他母親夢見庭前有一棵梧相樹,醒了就生李居士。他為了報母恩,所以念念不忘再到庭前那棵梧桐樹那兒轉來轉去;或者意思說再轉生,來生還要做他母親的兒子。你說啊!這個李居士做人的兒子,總也做不夠,來生還要做兒子去。 這首詩我唸了一遍,一閉上眼睛就記得,我唸給他聽。他說:「你記憶力這麼好。」「這已經壞了,我年輕時比這更好。」那麼你若能忍辱,記憶力就會好。有的人告訴我他沒有記性,就因為你不能忍辱嘛!你若能忍辱,什麼事情都可以記得了;但是記一切事情也沒有用。你若能忍辱,就會得到禪那,也就會精進了。常不輕菩薩見到人就叩頭頂禮說:「我不敢輕視爾等」,我不敢輕視你們,「爾等皆當作佛」,他說你們都應該成佛的。那麼這樣,有人就打他、罵他;罵他,他還向人叩頭,他離遠遠地叩頭,就說:「我不敢輕視你等,你等皆當作佛。」這時增上慢的比丘又想去打他,他站起就跑,就這樣。你看我們現在忍辱,沒有像常不輕菩薩那麼忍辱,也沒有像釋迦牟尼佛那麼樣被割解身體,也不生瞋恨。我們若能到那個程度上,那才算有點辦法,功夫才到家了;這是忍辱波羅蜜。 毗黎耶波羅蜜:毗黎耶也是梵語,翻譯過來是懶惰,是不是啊?毗黎耶是不是翻懶惰?我忘了,果道對不對? 果道:精進。 上人:哦!那我懶惰,你精進,好不好?有事弟子服其勞,哈!你精進一點好,我懶惰一點,在這兒等一等你們,不然我跑到前邊,把你落下,你又找不著師父了,你們大家說對不對?所以我現在懶惰一點沒有關係,但是你不要學我這個懶,你要學我有的時候也精進,要學那個精進,對不對?聽見沒有? 果道:對。 那麼這個「毗黎耶」,我以為我這個懶師父就講毗黎耶是懶,孰不知有這麼一個徒弟還懂梵文,他說翻譯是精進,那麼就照精進來講了。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精進,你或者看經,不要睡那麼多覺,這也是精進。所以我們那個「冰箱」——三藩市金山寺,我給它另外取個名字叫「冰箱」,冰箱就是雪櫃。為什麼?因為那兒沒有暖氣,所以叫雪櫃,這是周老居士都知道的。沒有暖氣,在冬天,有時把人都凍得有多少受不了,因為受不了,就要精進了,所謂「冬參夏學」。為什麼要冬參?這是在中國的環境有這樣的說法,冬天因為冷,冷就要坐禪了,就不能睡那麼多覺;夏天熱,熱就聽經,就講經說法,人就聽經。所以冬參夏學,這是道場裏的規矩。但是金山寺是冬夏都要精進的,沒有人休息。我這些弟子都是常精進,我就是一個常休息,不是不休息,是常休息;但是他們不敢學我這個休息。所以這毗黎耶波羅蜜也是到彼岸,精進到彼岸。 禪那波羅蜜:禪那,就是坐禪,就是修禪。禪要時間久了,才能有禪,久坐有禪。你不要覺得坐沒有什麼意思,就不坐了;你要坐得時間久,也還是要用忍耐心來幫助它。坐在那地方,腿痛了要忍,腰痛了還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要打破痛關;痛關過去,它就不痛了。坐禪也有種種的境界,但是你不要怕這些境界,不要說或者我坐坐禪,來了一隻老虎要吃我,嚇得站起來就跑,結果老虎也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了!不要跑,牠不會吃你,因為這只是境界。來了老虎,你看著牠要吃你,你在那兒定定的,牠絕對不會吃你;因為這是一種境界,或者是你的考驗,來考驗你,所以不要怕。總而言之,無論有什麼境界,都不要怕,你一「定」,一切的魔障就都化為烏有,降伏一切魔軍,這禪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六度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現在再略略講一講。般若就是智慧,你有智慧也能到彼岸;你若愚癡,會不會到彼岸?愚癡,那到不到彼岸,我就不知道了,因為佛沒有說愚癡波羅蜜。 及以圓滿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都圓滿,圓滿就是佛。那麼前邊說六度,這是菩薩所修的,就是修滿菩薩行,要是把六度修圓滿,就得到真正的解脫了;得到解脫,不久將來就會證到佛果,圓滿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這慈悲喜捨是佛的四無量心,我們修六度後,也要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修圓滿了。 E2、具足十力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這一段是問「得十力智」,也就是怎樣才能修得佛的十種智慧力量?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處就是合理的,非處是不合理的。處,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對的;非處,是不對的。佛的十力,第一就是處非處智力,怎麼樣能得到這種知道事情是合理、不合理的智慧力量? 這個若講起來也很多的講法,那麼我講經,因為我也不懂什麼,只淺淺地講一講。你們誰若懂得比我多,可以給沒有聽過的再講一講。因為我講經只願意講淺淺的,所以在春天我來那一趟,就有人說:「啊!他也不認得字,怎麼會講經?你們不要去聽他講經,他盡是胡說八道!」有很多人這麼替我宣傳,我是很謝謝這些人。為什麼?如果沒有這些人,這個講堂很小的,將來把曹居士給嚇壞了。我這次來的時候,曹居士說:「哦!春天講經,我怕人多把這個講堂都給壓塌了。」幸虧沒有那麼多人,也幸虧有我的善知識來這麼幫忙我,又說:「哦!他講得很淺的,給美國人和澳洲人講就可以,因為他們不懂佛法,講這個淺淺的,他們可以接受。我們這些都是老資格、老佛教徒、老居士、老出家人、老上座了,不需要聽這個。」這是我真正的知己,知道我不會講經。那麼不會講經,我還講;那會講經的,吏不應該閒著,更不應該休息,更不應該那麼懶惰了。因為不會講的我都講,我這叫「拋磚引玉」,我這磚頭拋出去,玉會來的。我不會講都講,那麼會講經的人看了就不好意思:「教化眾生我們也有份的,我們不應該不盡我們的責任啊!」所以他們也就都發菩提心,這是我的意思。 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怎麼知道過去的業報、現在的業報、未來的業報這種智慧的力量? 根勝劣智力:怎麼能知道一切眾生根基的殊勝和劣根?劣根性的眾生是不容易度的;不容易度,你就不度他了嗎?不可以的。因為他劣根性,你才應該教他增長這個勝的根性。好像我的宗旨,我教化人,不一定教化好人,也不一定教化有善根的人。因為有善根的人,自己就會發菩提心,不需要我教化。好的人,他已經好了,還何必來教化他呢?譬如人家已經信佛,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了,你又去:「哎呀!你要信佛呀!你應該皈依三寶。」這叫幹什麼?人家已經信佛,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了,你還去教人:「啊!你應該發菩提心哪!」這豈不是叫馬後課啊!你應該教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想法子教他發菩提心;沒有信佛的人,應該教他信佛;沒有皈依的人,應該教他皈依三寶。 我老老實實告訴你們,我現在所有美國的皈依弟子和出家人,對著他們面,我可以這樣說:「他們都不是好人來著。」這個大個子前六年到過臺灣。啊!他是一個最調皮的人,怎麼說呢?那時他做水兵,在潛水艇裏頭住了五年半的時間,一天到晚也見不著天,在海裏頭和魚在一起做朋友。那麼他和魚做朋友,有的時候也就討厭魚了,就要跑到岸上來玩一玩。他到了臺灣,臺灣很多酒吧,他那時候歡喜喝酒——白蘭地、威士忌——這是他最歡喜的東西。現在他也有一種歡喜的東西,我告訴你們,就是可口可樂。你誰要是想叫他說多一點法,就送給他一瓶可樂,他就滔滔不絕、津津有味和你們談話了。他還歡喜喝milk,milk是英文,中文叫牛奶,他歡喜喝牛奶。 那麼他那時歡喜喝酒,所以一到臺灣就到酒吧喝酒。他很能喝的,大約喝醉了,威士忌喝了有幾斤,你說怎麼樣啊?他就發狂了,本來面目現出來了,狂心野性露出來了。他先預備一掛鞭炮,中國這鞭炮、炮仗,叫hangfire,他把酒吧的門關上,把這一掛鞭炮就點著了。這鞭炮一點著,霹靂啪啦、霹靂啪啦,把酒杯、酒瓶都打爛了,人的頭也破了,血也流了,啊!這回他成功了。可是這樣子犯法了,犯法,他把門開開就跑了。跑了,就來兩個美國憲兵。這個憲兵是管著他們的,知道他們很不守規矩,常常要各處巡邏。那麼他一出門口就遇著兩個憲兵,這憲兵比他又高又胖又大,一邊一個,就像凶神惡煞。 這時候你看他喝醉了嘛,但是他還有醉的智慧,他會用金蟬脫殼的方法。怎麼樣呢?他把他的水兵帽子摘下,問這兩個憲兵:「你們看見過這個沒有?你知道這是什麼?」這兩個憲兵往帽子一注意、一看它,這時他把帽子丟到半空中,這兩個憲兵就仰面而觀:「這是個什麼寶貝啊?」正在那兒看這個寶貝呢!他跑了,無蹤無影。這不知道是金木水火土哪一遁?那麼用這個遁法他就跑了,跑到街上,電台就廣播說:「有個水兵,沒有帽子的,看見一個水兵沒有帽子,趕快把他抓住。」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已經跑回船上,又同魚在水裏打球去了。你看看!他就有這麼大的智慧,所以你說他是好人嗎?不是的。不是,可是你看現在他會三步一拜,祈禱世界和平,從金山寺門口出去,到Marble Mountain(雲石山)一千一百五十個mile(哩),在這十個月的期間,天天都那麼叩頭。你怎麼知道當初見在臺灣酒吧顯神通的這個水兵,將來會三步一拜?所以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種種界智力:大約講一講,種種界就不是一種的界。 種種解智力:又怎樣才能得到種種解的智力? 一切至處道智力:怎樣才能得到一切至處道智力? 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怎樣才能得到禪解脫三昧染淨的智力?三昧就是定。禪解脫這種定的染淨,這種智慧的力量,怎麼樣能得到呢? 宿住念智力:怎麼能知道以前和現在這種智慧的力量? 無障礙天眼智力:怎樣才能得到沒有障礙天眼的智力? 斷諸習智力:斷這一切習氣的智慧力量,怎麼樣能得? 前邊是佛的十種智慧力量,怎樣才能得到這十種的智慧力量?這也是智首菩薩向文殊師利菩薩問的,這些個「怎麼樣能得到」,在後邊的偈頌裏邊都有答覆的。 D4、一段明增上果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侯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這是第九個問,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得「十王敬護」。 云何常得天王:怎樣才能得到天上的天王來恭敬供養?天王就包括一切諸天的天王,例如:四大天王、忉利天王、帝釋天王、大梵天王......。 龍王:怎樣又能得到龍王來守護恭敬供養? 夜叉王:夜叉是一種飛行的鬼,又叫速疾鬼,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這個夜叉——速疾鬼走得非常快,但是他也有王。要是夜叉王守護恭敬供養,那一切夜叉也就都守護恭敬供養了。 乾闥婆王:怎樣能得到乾闥婆王來守護恭敬供養?乾闥婆是天龍八部之一,他是樂神,會奏樂;又叫嗅香神,他聞香而至。玉帝有一種香,一點上這種香,乾闥婆王和乾闥婆的眷屬就都來了,為玉帝奏樂。這個奏樂,也就在那兒跳舞又奏樂。 阿修羅王:阿修羅是有天福,沒有天權的,可以在天上住,天上也有阿修羅,可是沒有天權,沒有天德,中譯叫「無端正」。無端正就是長得非常醜陋,有時鼻子長到頭上去;有時眼睛長到下巴,很難看,很醜陋的,所以叫無端正;可是阿修羅女就生得非常美麗。 迦樓羅王:果道,記得迦樓羅是什麼嗎? 果道:迦樓羅是梵語,是大鵬金翅鳥,梵語叫Garudha。 上人:Sansrikt叫Garudha,因為譯音,叫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的翅膀有三百六十由旬那麼大,牠若一飛,用膀子一搧,就會把海搧乾了,牠是吃龍的。那麼以後做佛的護法,做為八部之一。怎麼樣能令迦樓羅王來守護恭敬供養呢? 緊那羅王:這緊那羅王又是一種奏樂的樂神,也是一種玉帝的樂神,是奏音樂的。怎麼能令緊那羅王來守護恭敬供養呢? 摩侯羅伽王:摩侯羅伽就是一種大蟒蛇,也是八部鬼神之一。怎麼能令摩侯羅伽王來守護恭敬供養?智首菩薩這麼問文殊師利菩薩。 人王:人王就是做皇帝的,是人世的王。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 之所守護,恭敬供養:怎麼樣才能令這十王來守護恭敬供養?這就要你持戒律,戒德圓滿;你修定力,有慧力,戒定慧圓滿,有德行了。你若有德行,這十王就恭敬守護你,供養你。 D5、二段明等流果分二 D1、饒益 D2、超勝 今D1、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這是智首菩薩第十個問,他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能為饒益」。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怎麼樣才能為一切眾生所依靠,為眾生所寄託,這是為依。 為救:怎麼樣才能救護一切墮落三惡道的眾生? 為歸:怎麼樣才能令眾生來皈依佛道、發菩提心、皈依三寶? 為趣:趣就是趨向,怎麼樣才能令眾生向佛道上走?向佛道上進步? 為炬:怎麼樣才能做眾生的明燈,給眾生做眼目? 為明:怎麼樣才能給眾生做一種光明,來照破眾生的黑暗? 為照:光明常常照眾生,令眾生沒有黑暗。 為導:為眾生的引導者,接引眾生。 為勝導:做為眾生一個最殊勝的導師。 為普導:怎麼樣才能普遍做眾生的一個大導師?智首菩薩這樣問文殊師利菩薩。 D2、超勝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最後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樣能「超勝尊貴」?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怎麼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第一?一切眾生中第一是誰?就是佛。佛的功德大海圓滿,無欠無餘,所以謂之第一。 為大:怎麼樣為大?因為佛這個體是大的,法體包羅一切,體包法界,所以叫大。 為勝:怎麼才能為勝?勝就是殊勝,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做眾生裏邊一個非常的人。 為最勝:在眾生裏邊,沒有眾生可以比的,這都是佛的境界。 為妙:妙,就是煩惱沒有了,就得到妙境界。又什麼叫勝?你自利圓滿了就是勝,也可以說得到最後的勝利。什麼叫最勝?就是利他圓滿了。怎麼叫妙?煩惱斷盡就叫妙。 為極妙:怎麼為極妙?極妙就是煩惱障斷了,所知障也斷盡了。煩惱障,無論什麼事情就生了煩惱,就障礙你的道業。所知障,就是自覺比旁人都知道得多:「啊!我又會講經,又會說法,又會念經,又會拜佛,你看他們什麼也不會!」這是所知障。你知道的多,就自滿,滿就招損,反而把自己的道業障住了。那麼所知障斷了,這就叫極妙。 為上:怎麼叫為上?你向下看,沒有人比你再高的了,這是上。 為無上:怎麼為無上?你往上看,沒有比你再高的,這叫無上了。 為無等:無等,你向下看,沒有人可以和你比的了。 為無等等:不單一個人不能比,所有的都不能和你來比較了,這是無等等;你到這個程度,這就是圓成佛果了。 A2、文殊答標德顯因分二 B1、歎問成益 B2、正酬其問 今B1、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答覆智首菩薩說:「好得很啊!你這個佛的弟子是很好的,是最善的。」你看菩薩和菩薩講話都這麼客氣,也先讚歎他一句:「你好得很!Very good,you are very good」要先讚歎一下。難怪現在我們人都學得:「多謝啦!多謝啦!Thank you very much」都要這麼樣。 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你現在因為想要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得到好處,得到安樂。哀愍世間,利樂天人:你很慈悲的,很悲愍這世間一切眾生。你想饒益眾生,安樂一切眾生,所以要利樂天人,天上的人得到利益,人間的人也得到快樂。 問如是義:你問這樣的道理,這樣的義理,這不是為你自己問,而是代表眾生問。 B2、正酬其問分二 C1、標因成德酬其舉德 C2、指事顯因酬其徵因 今C1、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佛子,若諸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又說:你這個好的佛的弟子啊!假設一切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若能善於用他的心,來發廣大願,就能得到一種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對於一切諸佛之法,心裏一點障礙都沒有,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了達諸法實相。住去來今諸佛之道:住在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修的道路上。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常常隨著眾生而住,不捨離一切眾生。如諸法相,悉能通達:就好像這個法,所有一切諸法實相的道理,完全能明白了解。斷一切惡,具足眾善:能明白一切法,就能依法修行;能依法修行,就會斷一切惡;斷一切惡就是一切善。所以你一切惡斷了,就具足眾善,所有的善就圓滿了。 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你翻過來就是,就在那個煩惱上,你若一翻過來,就是菩提心。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修行,就要認識境界,你對這個境界若認識了,就會忍耐。你通達諸法實相了,就會有一種忍力,不論順的境界、逆的境界都能明白,都能忍,順的境界不生歡喜心,逆的境界也不生煩惱。修行,什麼叫修行?平常心是道,你就平平常常,日用動作行為,所行所作,都要很平和的,不要生煩惱。你遇著一件事情一生煩惱,就退失菩提心了,這就叫沒有長遠心。你沒有長遠心,修道就不容易成功的,所以一定要發長遠心,要有忍耐。好像今天有一個學生,本來昨天他同我約好兩點鐘來見我,但是今天到外邊去,趕不回來,結果三點鐘才來。這個學生來了,沒有遇著師父,大失所望,就生了煩惱;一生煩惱,魔障就來了,就生了一種退墮心。幸虧還有善神來護持,就給他一個境界。那麼他還不錯,對這個境界還認識,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來,沒有見到師父就生退悔心,這是不對的;這一點可以說是很快地就受到這種感應了。所以我們修行,不單對師父,就對任何人都要用忍耐心;你若不能忍,就得不到真正的三昧,得不到真正的定。所以你能斷一切惡,就是具足眾善了。 當如普賢色像第一:這個修道的初發心菩薩,也就和普賢菩薩的色像一樣了。普賢菩薩是色像第一,你也能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所有的一切行願,都具足圓滿了。於一切法無不自在:游諸法相是通達無礙,在一切佛法的大海裏邊,隨便他願意怎麼游泳都可以的。在這法海裏邊,歡喜怎麼樣游泳,就怎麼樣游泳,你看!很好玩的,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能做一切眾生第二個大導師;第一是佛,或者是普賢菩薩,那麼你能和普賢菩薩一樣,所以是第二導師。 C2、指事顯因酬其徵因分三 D1、總徵 D2、別開義類 D3、總結 今D1、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了一聲智首菩薩:佛子,你想要知道怎麼樣善用其心,才能得到一切的勝妙功德? D2、別開義類分十 E1、有十一願明在家時願 E2、有十五願明出家戒時願 E3、有七願就坐禪觀時願 E4、有六願將行披挂時願 E5、有七願澡漱盥洗時願 E6、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時願 E7、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願 E8、有五願明還歸洗浴時願 E9、有十願明習誦旋禮時願 E10、有三願明寤寐安息時願 今E1、 佛子。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佛子:又叫了一聲佛子,就是因為怕他不注意,不是怕智首菩薩不注意,就怕你我眾生在這個地方,聽這經聽得覺得很平常,就要沉沉入睡,所以又稱了一聲佛子。那麼聽經的人一聽,說:「或者叫我呢!」那麼你想要睡覺,也就醒了。所以說: 菩薩在家:說一切在家的菩薩,那麼出家算不算呢?等到後邊,你就知道了,現在是講在家的菩薩,就是沒出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也有菩薩,你受了菩薩戒,行菩薩道,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行人所不能行的,做人所不能做的;你能慈悲代天宣化,能用智慧代國教民,為國家來教化老百姓,這都是在家的菩薩。 當願眾生:菩薩在家應該要發願,發什麼願?現在我就發願,願一切眾生,知家性空:都知道家這個性本來是空的,家也是空的,一切一切都是空的。那麼既然知道是空的了,免其逼迫:就不會被這個家來抓住了。被這個家枷住,就跑不了了,這等於逼迫。你知道它是空的,「哦!一切都是逢場作戲啊!這本來是空的。」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執著它了,不會被家庭所累了,就不會生那麼多煩惱了,不會一天忙忙碌碌: 終日忙忙只為飢 得了飽飯又思衣 衣食兩般俱豐足 房中缺少美貌妻 娶下嬌妻並美妾 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轎已備 又無官職被人欺 五品四品嫌官小 三品二品又嫌低 一品當朝做宰相 又想面南去登基 一日登基坐了殿 又想神仙下局棋 你說這個心什麼時候能完呢?啊!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孝事父母:你這個人若是孝順父母的孝子,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我現在願意一切眾生,善事於佛:移孝於佛,那麼若無佛的時候,你孝順父母,父母就是堂上活佛。因為父母生你這個身體,你應該孝順,報父母昊天罔極、劬勞之恩。你看母親懷胎十月,乳哺三年。今天于主教(于斌樞機)講,他反對墮胎;而現在的人差不多跟著那些個喝醉酒的國家學,想要學墮胎,這是不人道的。所以我們中國人,不論青年人、老年人,是新鮮腦筋的、舊腦筋的人,都不要贊成這不合人道的法。于樞機主教說:「啊!這是把人芽子殺了!」墮胎,這是殺人芽子!小孩子入胎,好像人的一個芽,把人的芽殺了,這是慘無人道的,他說得很對的。 那麼孝順父母,你就應該來善事於佛,就是孝順佛。護養一切:你護持佛法也就是孝順父母,你供養父母也就等於孝順佛,佛和父母是不能離開的。所以無論哪一個人,要是孝順父母,佛一定會歡喜他的,佛一定說:「善哉男子!」來讚歎你。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妻子集會:在家的菩薩都有家庭,會有妻子,和妻子集會的時候,也應該發這個願,當願眾生:我現在願意一切眾生,怨親平等:我和誰也不遠、也不近,怨親平等,和我有仇的人,我也待他如同親人。所以佛教是真正的平等,怨親都平等,怨親是一樣的,能看成這樣。不是說自己的妻子,就近一點;其他的人就遠一點,都一律平等相待。永離貪著:永遠離開這種貪心——貪戀自己的家庭、妻子、兒女,執著自己的妻子、兒女。你看那個菩薩都能捨棄國城妻子,他能把國城妻子都布施出去,這才是真正發菩薩心的,所以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若得五欲:什麼叫五欲?財色名食睡。財,是一個欲;色,貪美色,這也是人之所大欲;名,有的人不貪財、不貪色,但他貪名,想要得一個好的名,得一個大的名,想要名聞世界,天下聞名。這也是一種欲。有領袖欲的人都有這種的毛病,貪名圖利,利就是財。食,就是飲食,好吃好東西。所以做齋菜的人,都要比較一下,這個廟上的齋菜比那個廟上的齋菜有味道,料理得好,色香味俱佳,要是這樣,就是著到食上了。睡,有的人不貪財,也不貪色、不貪名、不貪吃,但他就貪睡,你若叫他不睡覺,那比用刀割他一塊肉都痛苦。 你看!這五種財色名食睡,就是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你貪財很容易就跑到地獄去,貪色也很容易就跑到地獄去,貪名很容易就和閻羅王碰鼻子去。你貪食,很容易就和豬呀、狗呀,去搶東西吃。因為你貪吃!到時候要吃東西就要搶。你看豬吃東西都互相搶著吃,狗吃東西也是互相搶著吃,因為牠就怕吃不著,所以要搶著吃;甚至於糞,狗都要去搶著吃。我不是罵人啊,你看!這就因為在生的時候,牠盡貪吃好東西,所以好東西吃不著了,就是這個臭東西牠也要搶著吃,這是食。睡,也是有人貪睡眠。在佛住世的時候,佛的弟子都有歡喜睡覺的,連佛在那兒講經說法,他也睡覺,佛就罵他。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你要是想不到地獄去,就把這五欲的根斷了。 所以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這個欲就等於一支箭似的,射到你身上很痛的,你若要把這欲箭拔除去,就要不要有五欲。究竟安隱:這時你究竟得到快樂,得到智慧了。 伎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伎非實 伎樂聚會:伎就是伎女,或者一種音樂。大家聚在一起開party(宴會)、奏音樂,以為這很好玩的,在這時你要明白,當願眾生,以法自娛:這時候你要發覺悟的心,當願眾生,應該好樂佛法,以法做為自己的娛樂。你看你天天讀讀經,這有多快樂!我念念佛、誦誦經,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了伎非實:知道伎樂這暫時間的快樂,不是實在的,不是真的,不是究竟的。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若在客室:皇帝所住的叫宮,一般人所住的房子叫室。無論你是在宮殿裏邊,是在一般人的家庭裏邊,這時菩薩就要發願了,當願眾生,入於聖地:現在我願意一切眾生,都到聖人的地位,聖人所住的清淨宮殿。永除穢欲:永遠除去不清淨的思想和一切的欲念。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瓔珞,有在頭上戴的,有在脖子上戴的;這瓔珞就是一切莊嚴好看的裝飾。那麼戴瓔珞的時候,菩薩也發願,願意一切眾生,捨諸偽飾:捨棄一切虛偽、不實在的裝飾。到真實處:要到真實的處所、真實的地方,不要盡做一些個虛偽假面具,戴一些個假面具。 上昇樓閣 當願眾生 昇正法樓 徹見一切 上昇樓閣:又菩薩上昇樓閣的時候,也即刻就發願,要做這種觀想來發願。願意什麼?當願眾生,昇正法樓:要到正法的樓閣裏邊去,徹見一切:徹見就是了徹,明白一切的正法。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這個布施,我們人要難捨能捨,不能捨的、捨不得的,也都要捨,那才是真捨。譬如我有五百億,我布施一塊錢,那不算什麼。我一塊錢都沒有,有人向我來化緣,我想法子能布施,這才叫真捨。你那麼多錢,布施那麼少少的,那不是什麼真正的布施。但是人也要量力而為,你力量真的達不到、做不到,也不要勉強;你若勉強,因為布施,借得周身是債務,一天到晚叫債主來討債,你就不還人家,這也不是你自己的布施,所以也不要這樣去做。 所以若有所施:若有眾生能做布施的,當願眾生:在這時候也要發願,令一切眾生,一切能捨:一切不能捨的也要捨,最要緊的是什麼呢?我告訴你們,心無愛著:你心裏不要有一種貪愛,你若能把所愛的捨了,那才是真捨。譬如我愛古董,我有個古董,這個古董真是無價寶,啊!多少錢也買不來,晚上睡覺都想著這個古董,作夢說:「啊!古董丟了,被人給偷去了。」一驚醒了,還知道是個夢,那個古董還沒有丟。就是因為這樣,令你在夢裏頭都掛著這個古董,你說這多苦啊!這個你若能把它捨了,那麼這是真的。古董是這樣,其餘你所愛的、所執著的,都應該把它捨了。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 眾會聚集:大家有的時候在一起聚會,或者有什麼事情來開會,在這時候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就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把一切聚集這種法,也不執著了。不要執著這一切,你能捨眾聚法,就能成一切智:佛法,你就因為有執著,才沒有一切智慧;你要是沒有執著了,一切智慧自然就現前了。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若在厄難:厄難就是災難、苦難,也就是當你最危險的時候;或者你有病,病得要死;或者你行路,遇著狼蟲虎豹、毒蛇猛獸,正在危險的時候,你這時候也要發個願,當願眾生,隨意自在:都能隨心如意,得到自在,沒有厄難。所行無礙:所行所做都沒有障礙。因為自己遇到厄難了,願一切眾生都沒有障礙,這就是菩薩心,就是發菩提心。 E2、有十五願明出家戒時願 捨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捨居家時:就是出家了。人出家要真正地修行,不要犯戒,不要破戒,不要做破戒的比丘,要做一個清淨持戒的比丘。所以捨居家時,就是要出家,想要剃髮染衣,出家做佛的弟子時,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要當願眾生,出家無礙:我出家,發願出家沒有障礙,沒有人來令我不能出家。我生生世世都要發這種願:我想要出家,即刻就能隨心滿願,不會有障礙。心得解脫:我的心裏頭會得到解脫,心裏得到解脫就無罣礙,沒有罣礙就得到解脫了。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入僧伽藍:就到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到道場——寺院裏邊、伽藍裏邊,或者寂靜處,或者大眾修行的一個地方。這僧伽藍就是出家人所修道的地方,到這個地方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演說種種:要能演說種種的佛法。這個法,演說種種,各位要知道,講經說法不要有一定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見地,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講經要觀機逗教,因人說法,看眾生的根性,適宜哪一種法門,就說哪一種法門。不要固守成墨,一定要照著什麼註解來講。我主張講經要把經講活動起來,不講得死死板板的,或者單單依文解義,或者照著註解來背註解。那麼當初沒有註解的時候,講經的人又照著什麼來著?甚至於當初沒有經典的時候,佛怎麼說的經呢?「佛說一切法,因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講經,我主張講活經。怎麼叫活經呢?講得很生動的,不那麼死板板。所以我到什麼地方,有很多青年人歡喜聽,因為適合青年人的口味。 演說種種,由這個「種種」,你就知道不是一個講法,是要用種種的來講法。所以這個經典,你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講經,要把它講得流水似的,怎麼樣都可以流的。無乖諍法:乖就是不對的。這個乖就是違背經典的道理,講得不合經義,所謂離題了。諍是和人諍論, 諍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由何得三昧 這是《金剛經》無諍三昧。你有所諍,就是有勝有負;有勝有負,這就落了人我相上。所以「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就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生出來了。「由何得三昧」,你怎麼能得到定?得到正定正受?從什麼地方你可以得到三昧呢?得不到的。所以要說無乖諍法,就是你怎麼說都可以,但是不能盡說這個諍論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詣大小師:詣,是到那個地方;造詣,就是往那個地方去。往什麼地方去?大師,往大阿闍黎、大軌範師;小師,或者普通的法師,不夠大阿闍黎這個資格,不是大和尚,是小師,就是普通的。當願眾生:這時候也要發願了,要發什麼願?要巧事師長:巧事也就善事,善巧來侍奉師長。習行善法:要習學來修行一切的善法,不要修行一切的惡法。你修習一切的善法,這就是聽善知識的教,不要聽惡知識的教。 什麼叫惡知識?譬如佛教裏都應該要持戒,那麼這個知識就說:「哎!這末法了,不要持戒了,大家都是凡夫,隨便啦!你願意怎麼樣都可以,沒有關係。這個末法,人人都不修行的。」你說這是個什麼話!什麼叫末法?什麼叫凡夫?末法是人造出來的末法,人要是行正法就是正法嘛!你人行的末法就是末法!哦!末法就不要修行啦!那正法的時候,你若不修行,也一樣沒有正法;末法的時候,你若修行也一樣有正法。這是人為之,法沒有正法,沒有末法。你自己不知慚愧,自己:「哦!我是凡夫。」誰是聖人啊?大家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由凡夫而成聖人。哦!你要由聖人而成凡夫,本來出家做比丘了,自己還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說:「我是凡夫,犯戒沒關係。」這是如來所謂可憐憫者,這太可憐了!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命凡夫。 求謂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那麼想要出家,要求請出家:去訪求善知識。我們出家最要緊的是找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可以指示你的正路。若遇不著善知識,就像方才我說的這一位知識,他說:「末法了,法沒有了,我們都不要修行了,大家混吃等死算囉!」你說這叫什麼話?所以我發願,我的願力:「我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要有正法,我不歡喜末法。」末法和正法就是在於人,還是這句話,人為之啊!法無正末,人有精進和懶惰、修行和不修行。 所以你求請出家,這叫睜眼投胎。我們來的時候不知道找哪一個家庭是好,哪個家庭是壞,就像蒼蠅亂飛,飛得撞到無明網裏,就出生了。那是自己做不了主,隨業受報。我們現在想要出家,睜著眼睛,要真真地訪求明眼善知識,跟著善知識來學習佛法,才不會走錯路,這是很要緊的!善知識就是我們的眼目,我們若遇不著善知識,就等於沒有眼睛一樣。所以求請出家,想要出家,一定要訪求善知識。不是說為了什麼出家?為一張飯票出家?什麼飯票?戒牒,受了戒,到各處都可以掛單。可是現在這個時代有多少不同了,掛單不是像在中國那麼方便。但雖不是那麼方便,出家也哪個地方都可以住,這就有了飯票;不是這樣,不是為了飯票出家。 當願眾生,得不退法:要得不退轉的法門,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障礙:好像修行,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說:「末法了,不要修行了。」我聽不知多少人這麼說,很多很多人都說:「唉!末法了,沒有法子修行囉!末法了,那算了。」末法就算了?我遇著很多人都這樣講的,所以我想起來對大家說說,切記不要被這種理論轉動。心無障礙,你一說末法不能修行,這就是心有障礙了;你心若無障礙,就不會這麼講話。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捨諸罪軛 脫去俗服:就是剃髮染衣,剃除鬚髮出家了,把在家衣服脫去,脫去俗服,俗是在家所穿的衣服。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栽培善根。捨諸罪軛:把一切的罪,一切修道的罪業和障礙都捨了。軛本來是古來車前邊的一根橫木,捨諸罪軛,就是把你那罪的障礙物沒有了,要捨了它。 剃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剃除鬚髮:你把頭髮剃去,鬍鬚也剃去了,要做比丘,要做出家人。這時候你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永離煩惱:不但把頭髮剃去了,要把煩惱也剃去了,剃除鬚髮就是要剃除煩惱。究竟寂滅:常常得到寂滅之樂。寂滅就是真正的靜,清淨的快樂。你得到寂滅之樂,究竟寂滅,將來得到究竟的快樂。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著袈裟衣:袈裟是出家比丘所穿的衣服;有五衣、七衣、祖衣,這三衣。在比丘出家之後,有三衣缽具,常不離體,常不離開自己。不離開三衣,這是持戒。那麼穿袈裟的時候,也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心要清淨,沒有染污。袈裟又叫染色衣,衣是染色,但是你心不要有所染,心要清淨。具大仙道:大仙道也就是佛道,佛也稱金仙。所以往往人以為仙和佛距離很遠,實際上,佛經上也常常說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正出家時:前邊偈誦那是說,想要出家而還沒有出家,初初穿袈裟的時候,那麼現在這偈誦是正出家了,就是已經出家了。這時又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同佛出家:和佛一起出家。救護一切:能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所依怙。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佛:這三皈依很要緊,〈大悲咒〉、〈楞嚴咒〉,其他種種的咒,第一句都是皈命十方常住無盡三寶。〈大悲咒〉一開始「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這是皈依十方常住三寶;〈楞嚴咒〉第一句「南無薩怛他蘇伽哆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這也是皈依十方無盡無盡的常住三寶。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是非常重要的!你誦持〈楞嚴咒〉、〈大悲咒〉,一開始這麼說皈依十方無盡無盡三寶,這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那還是最後的,等這十方諸佛護念你之後,那八萬金剛藏菩薩常隨著你。所以我們天天在寺院裏頭要三皈依。這是很要緊的。 出家比丘都應該常常受持三皈、嚴淨毗尼的,所以說自皈依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我就願一切眾生,能紹隆佛種,就是令佛的種子繼續不斷,接接連連,很興隆的。我接接連連令佛種永遠都不斷,這叫紹隆佛種。發無上意:也就是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法:我皈依法,法猶如大海,所以我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深入到經藏的裏邊。智慧如海:智慧猶如海一樣,無量無邊的。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自歸於僧:皈依僧的時候,皈依十方一切賢聖僧,那麼這時也要發願,當願眾生,統理大眾:統理就是率領大眾。一切無礙:一切所修行沒有障礙。講到這兒,希望各位都一切無障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學戒時:也就是受戒的時候。在受戒時,也叫學戒的時候,因為我們受戒,應該把沙彌十戒、五十三條小咒毗尼日用、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還有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應該讀熟能背得出,這才許可受戒,所以這叫受學戒時。在這個時候也應該發願,因願而起行。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善學於戒:善於學戒,會用這個戒,能明了戒法、戒相、戒體、戒行,深入戒律這個行門,了解戒律的意義。不作眾惡:怎麼叫善學於戒呢?就止惡防非,把一切的惡停止了,而奉行眾善。 受闍黎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闍黎教:闍黎就是阿闍黎。阿闍黎是梵語,譯為「軌範師」,又叫「親教師」。那麼你受阿闍黎的教誨時,當願眾生:也發願,因願而起行,所以說當願眾生,具足威儀:這個威儀在儒教裏也講:「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在佛教裏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什麼要具足威儀呢?因為你威儀若好,一切眾生就見而生信——見著你就會生一種信心。若威儀不好,譬如你做一個比丘,走路蹦蹦跳跳像隻猴子,甚至於——不是罵人——像隻兔子,那麼這樣就很難看的,沒有人相信。 我們必須要學馬勝比丘,走路目不斜視,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威儀嚴整。所以摩訶目犍連和舍利弗兩人一見到馬勝比丘,就發菩提心了,問他:「你是個做什麼的?」那時候因為沒有出家人,所以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都是外道,一見著馬勝比丘的威儀這麼好,就說:「你一定有位好師父,你師父是哪一位啊?」馬勝比丘答道:「我師父是佛。」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聽說佛,更不明白了,就問馬勝比丘,說:「怎麼叫佛呢?」因為以前他沒有聽說過「佛」字。馬勝比丘就說:「佛——我的師父所講的道理,就是『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個道理就是佛所講的。」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聽,啊!就歡喜得不得了:「這個法說得真妙!這真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了,我一定要去看看你師父。」那麼跟著馬勝比丘去見釋迦牟尼佛,於是就皈依三寶了。你看看!這就因為馬勝比丘的威儀好,所以感化舍利弗、目犍連這兩個大外道都來皈依佛了。 我們現在所有的人,無論出家人、在家人,就是居士也不能說是:「我是做居士的,我不要守威儀。」那又錯了,你做居士,這是佛教的外護,你這外護要是行為好、威儀好,一切一切「言必忠信,行必篤敬」,一舉一動,一舉手一投足,都可以為眾人的一個法則,為眾人的一個榜樣。那麼不信佛的一看你,這麼樣「言必忠信」,你不打妄語,不欺騙人,所說的話都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一點虛偽,「行必篤敬」,你的行為很誠實,很篤厚的。不是做一些個假面具、偽裝,不是「老虎掛念珠,假充善人」——你不是這樣,那麼一般不信佛的人,見著你這麼好的行為,也就會生信心了,你影響力是很大的,所以這個威儀也是很要緊的。所行真實:無論所行所做,什麼事情都要真真實實,實實在在的。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和尚教:和尚。這個和就是六和,尚是高尚,所以和尚這個名字就是清高品雅的一種名稱。他又清高,又品雅,人格非常地圓滿,人格非常地好,這叫和尚。所以到大叢林裏頭,只有一個方丈住持叫大和尚;若退居了,就叫老和尚。那麼你受和尚教的時候,也要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得到無生的智慧。到無依處:這個和尚是我們皈依的一個和尚。那麼皈依了,你也不要常常生出一種依賴心,以為我做壞事也沒關係。不是這樣的,你要不造殺盜婬的惡,才能不墮三惡道;你若造殺盜婬的罪業,那三惡道的門一樣開著,很歡迎你。所以到無依處,你不要依賴,還要自強,不要犯戒,不要造罪業,這才可以的。不要生出一種依賴心,以為皈依三寶,這就永遠都不做畜生了,世界上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受具足戒:就是受具足戒的時候。在這時候也要有一種觀想發願,發什麼願?就說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具諸方便法門。本來方便法門是很多的,那麼總起來,有「慈悲顧戀」,你用慈悲心顧戀一切眾生,這也是一種方便。「了知諸行」,你明白一切修行的法門,善於用修行法門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一種方便。「欣佛妙智」,你心裏歡喜佛這種的妙智妙慧,這也是一種方便,還有你因為教化眾生,「不捨生死」,常常在生死裏頭來遊戲;可是雖然在生死,輪迴不能染污你,這也是一種方便,還有「熾然精進」,你在教化眾生的時間,時時都精進,時時都認真修行,這都是方便。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路」,歸元就是成佛。你無論修哪一個法門,哪一條路,都可以成佛;但是方便法門是很多的,所以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得最勝法:那麼具諸方便,你得到最勝、最殊勝、最妙的這個法門。 E3、有七願就坐禪觀時願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入堂宇:你若到一個什麼講堂裏頭,或者是屋宇裏邊,這時也應該觀心發願,不應該打妄想,這個都是對治人一般的妄想,這發願就是對治眾生的妄想。你若能發願,就沒有旁的妄想了;若不發願,就會打其他的妄想,失去正念了。若發願就能護持你的正念,所以發願也就是發菩提心,願願都是要得到菩提的。所以若入堂宇,當願眾生,昇無上堂:昇無上法堂。也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無上的這種覺位,所以就要昇無上堂。安住不動:在這個佛的地位,你就能如如不動;能如如不動,就能了了常明。如如不動就是定,了了常明就是慧,這就是定慧圓明,所以安住定慧圓明這種境界上不動。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若敷床座:你或者安置自己的床,或者座位,這時候也應該發心,應該發一種願,所以就說當願眾生,開敷善法:開敷、闡揚善的法門。見真實相:令一切眾生都得到真實的相。真實相,本來無相,實相無相;可是雖然無相,又無所不相,所以一舉一動都要發願,修這個威儀。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正身端坐:就是端然正坐,坐得很端正的,不向左歪,不向右歪,不向前移,不向後仰。這正身端坐就是坐禪的時候,坐禪必須要把脊背挺直了,脖頸也要直的,不要低頭,不要仰頭,就像一座鐘在那兒,這叫正身端坐。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坐菩堤座:要坐覺悟的座位,坐那個地方覺悟,就是坐那兒不要昏沉,不要坐坐就睡著了。菩提是覺,覺也就是叫你生覺悟的心,不要坐在那兒愚癡心就現出來了。愚癡心現出來,就睡著了,所以要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菩提就是覺,那麼覺,你還不要著住到一切境界。坐禪會時時都有境界,有時一個善的境界來了,有時又一個惡的境界來了。為什麼有一個善的境界來?為什麼又有一個惡的境界來?就因為你在往昔生中,生了一個善念,等你坐禪的時候,善的境界現前了;或者你生一個惡念,那個魔障的境界就來了。無論順境、逆境、善境、惡境,都是從往昔你所打的妄想那兒生出來的。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不要隨便打妄想,能「一念不生全體現」,你能一念不生,你那個全體大用、本有的佛性都會現前了,只要一念不生就可以。一念不生,就什麼妄想都沒有了,做一個無心道人,就是永嘉大師所說的:「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為什麼他不除妄想呢?他沒有妄想了,還除什麼?他不求真,真已經得到了,他還求什麼?閒道人,他所作已辦了,不受後有了,所以他做一個閒道人。閒道人,這就是心無所著了;心無所著,這就是與太虛同體,法界為一了,所以才能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結跏趺坐:這叫雙跏趺坐。一切諸佛菩薩現禪定相的時候,都是結雙跏跌坐。談起雙跏趺坐,又叫金剛坐,也就是方才所說的菩提坐。講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一個公案,講給大家聽聽。這公案恐怕各位已經都聽過了,那麼你聽過,不妨再多聽一次,要有一點忍耐的心。不要說:「啊!這個公案我聽過了,你不要講了。」那你沒有忍耐心,六度忍辱波羅蜜就過不去。聽法,不一定都是聽沒有聽的,已經聽的不妨聽多一次;你吃飯,怎麼天天吃也不討厭?為什麼聽法聽多一趟,就生出一種厭倦來?這是錯誤的。那麼沒有聽過這公案的,聽過一遍就增加你的菩提心。 以前,在中國有一個地方,有位老修行,不是老修行,是一個趕經懺的人。趕經懺的人常常去給人念經、拜懺、作佛事、作功德,但是都給人家做,不是自己的。那麼這樣,有一天他為人作功德回來,天已黑了,經過一個鄉村,這村子的狗就叫。這時,人都已經睡了,那麼狗一叫,就把人都吵醒了。他就聽見房子裏邊一個女人叫說:「喂!你看一看,狗叫得這麼厲害,是不是來偷東西的賊啊?你看一看。」一個男人就說:「哎!看一看...,不會吧!」大約他太太這麼一叫,他就在窗戶裏邊,那窗戶糊的紙有窟窿,就由窗戶紙的窟窿向外一看。這時候狗叫得更厲害了,他太太就問:「是不是有賊了?」他說:「哎!不是的,是一個趕經懺的鬼,一個經懺鬼!」這和尚一聽,「哦!他說我是趕經懺的鬼,不叫我趕經懺的神仙。」心裏就很不高興:「哼!我趕經懺,關你什麼事,你叫我趕經懺鬼,我若真是鬼,一定叫你頭痛。」這樣想,他就走過去這條村莊,又下雨了。 下雨,他就要避雨,走到一座橋底下,就坐到橋底下來避雨。他往那兒一坐:「啊!平時聽說雙跏趺坐不錯,我結一個雙跏趺坐試試看。」就結上雙跏趺坐,在那兒坐。坐,也不知道他自己眼睛花,也不知道是他發神經,也不知道他因為被人罵一個經懺鬼的名詞,自己放不下,就神經錯亂,看見鬼了,有兩個鬼。可是這兩個鬼一看見他,不單不給他麻煩,而且還向他叩頭。兩個鬼對談說:「這座金塔裏邊有佛的舍利,我們應該恭敬禮拜,我們趕快禮拜這金塔。」因為他結雙跏趺坐,在鬼的眼睛看來他是座金塔;在和尚的眼睛看,就看這是兩個鬼。 那麼兩個鬼向這和尚叩頭,這和尚盡給人家超度亡魂,大約也常常見鬼,或者沒有撞鬼,但是常常覺得有鬼,所以他就不怕這鬼。他坐坐雙跏趺坐,腿就痛了,受不了,大約是咬著牙也挺不住,也忍不住了,於是把上邊的腿就搬下來放到下邊,就是左腿在上邊,右腿在下邊,這樣叫半跏趺坐。那麼半跏趺坐,一個鬼向他叩頭一抬頭,說:「咦!這金塔怎麼變成銀塔了呢?」因為單跏趺坐,在鬼的眼裏看來,就由金塔變成銀塔了。另一個鬼就說:「哎!金塔、銀塔裏邊都有佛的舍利,我們就是禮拜佛的舍利,可以消我們的業障,還是要叩頭的。」又繼續叩頭,鬼互相在那兒談話,他都聽得清清楚楚。 他就又坐,坐...坐...,大約又坐有一個鐘頭的樣子,這單跏趺坐又受不了了。因為他平時以趕經懺來維持生活,所以這回打坐,之前雙跏趺坐坐了半個鐘頭受不了,現在單跏趺坐,坐了一個鐘頭又受不了了;受不了,他又把左腿放下來,就隨隨便便那麼坐。這時鬼又叩完頭,起身一看,說:「哦!這也不是金塔,也不是銀塔,現在變成泥巴了,我們打它!」這兩個鬼就拳踢腳打,要打他。他駭得——哦!這時戰戰兢兢地,忐忐忑忑地就趕快又結雙跏趺坐。結上雙跏趺坐,這兩個鬼剛剛把鬼拳頭舉起來,想要往下打呢,一看,又變成金塔了,說:「咦!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還是趕快叩頭。」這兩個鬼又繼續叩頭,他這回就是痛死也不敢再放腿了,就雙跏跋坐,一邊打坐一邊念佛。一邊念佛,念...念...,念到天亮,鬼也沒有了,他的腿也不痛了。腿不痛,他就想:「哦!我趕經懺,人家就叫我經懺鬼,那麼我結雙跏趺坐就是金塔,單跏趺坐就是銀塔,也不單也不雙就變成泥巴。結雙跏趺坐,鬼都來恭敬禮拜,這真是不可思議!」 由此而後,他把經懺的生活改變了,再也不趕經懺,就發心修行,天天都結雙跏趺坐來修行。一修,修了一個時期就豁然開悟證果了。證果,他自己想一想,溯本窮源:「我這個修行不是自己發心修行的,這是兩個鬼逼得我發心修行的。」所以不用以前的名字,以後就給自己起一個很奇怪的名字,叫什麼?叫「鬼逼」,所以人人都稱他鬼逼禪師,鬼把他逼得修行。那麼這個老修行本來是趕經懺的,你看!他也可以修行證果。所以「英雄莫論出身低」,無論哪一個,若能真正發菩提心,能忍耐一點痛苦,都會有所成就的。那麼雙跏趺坐就有這樣的好處。 在雙跏趺坐的時候,又發願了,當願眾生,善根堅固:你雙跏趺坐,這要有堅固心;雙跏趺坐又叫金剛坐,金剛坐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那麼我願意一切眾生,善根都種得堅固,不退轉。得不動地:不動地,也就是不改變修行的這種思想,你能繼續發菩提心,練習跏趺坐,不要搖動,不要被痛或是什麼境界來搖動。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修行於定:你修禪定的時候,也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以定伏心:所以我常常講「性定魔伏朝朝樂」,你性若定了,魔就伏了。魔為什麼不伏?就因為你性沒定。我告訴你們,我在美國弘揚佛法,魔障多得很,但是無論什麼魔來了,我都歡迎他。你們聽過這種講法嗎?我歡迎魔來。無論什麼魔來,我和他做朋友,我說:「歡迎歡迎!Sit down,please.請坐,大家坐下來談一談。」為什麼我歡迎他?就因為我Everythings okay!就是無論什麼事情都可以的,沒有關係。 有人就說:「哦!你Everythings okay!誰若把你最有價值的東西都偷去了,你也okay嗎?你也說可以嗎?」我說:「那他偷去,他用和我用是一樣的,為什麼又要分他和我?他想拿去,他一定有用;他若沒有用,他不會拿的。那麼他既然有用,免得我保存這個東西,那又有什麼問題?」有的人說:「那他若真偷你東西,或者你就放不下了。」我說:「那你可以試一試。」但是他也不敢作賊。所以「性定魔伏朝朝樂」,天天都是快樂的,沒有一天憂愁的。明心無難事,怎麼叫明心?明心沒有礙難事。怎麼叫見性?見性沒有憂愁心,見性就不知道愁了。「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你若不打妄想,到什麼地方都是平安的,都是好的,不會說是:「啊!這個地方不好,這個地方不平安。」到什麼地方都是平安,都是很好的,沒有一切的麻煩,這叫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什麼沒有餘了?究竟沒有習氣了。有餘就是餘習,餘習就是沒有定,沒有定就有餘習。好像這個高個子(上人的西方弟子)歡喜喝牛奶,這都是一種餘習,還有另一位講到下午要偷吃雪糕的事,這也是餘習。那麼他偷著買雪糕吃,以為這沒有問題,結果老鼠就來,要分一份他們第二天吃的東西:「你餓了嗎?我也餓了,你不守金山寺日中一食的規矩,那我也就無所謂了,偷你和尚一點麵包吃,這我也沒有罪業。」所以牠就來大吃特吃:「你趕我也不走。」他想要抓牠呢,牠就飛了,你看!這隻老鼠這麼大的本事。這就是老鼠來教訓教訓這兩位:「你這偷東西的和尚,會變老鼠的,以後要小心一點!」幸虧他們也都覺悟了:「哎呀!我們偷著吃雪糕、吃冰淇淋,老鼠就來偷吃我們的麵包,這是如是因、如是果。」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若修於觀:觀,是修止觀。修觀就生觀照的般若,能生觀察的智慧。怎麼能生出觀察的智慧?首先就要修定,定也就是止,止也就是定,這都是換名不換義。你能止也就有定了,有定也就有止了,所以這修止觀,也就是修禪定。那麼修禪定時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見如實理:如實理就是真實的理,真如實相的理,見這真實的真理。 永無乖諍:永無乖諍是什麼法?也就是Everythings okay了,這就是永無乖諍。你能把一切事都看空了,這就是永無乖諍,和誰也不爭,讓而不爭,也不爭名,也不爭利,也不爭權,也不爭一切地位,一切一切都與人無爭,這叫永無乖諍。乖就是不合理;諍就是沒有理想要講道理,強詞奪理,這都叫乖諍,拿不是當理講。我告訴你們,律師多數都犯這個毛病,我們這裏不知有沒有律師?有律師最好學一學這個無乖諍法。 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捨跏趺坐:就是雙跏趺坐也不坐了,單跏趺坐也不坐了,也就是變成泥巴的時候。那麼在這個時候,也不能沒有一種觀想,也要有一種觀想,所以要當願眾生,觀諸行法:觀察一切一切修行的法,一切一切世間法,一切一切不究竟的法,悉歸散滅:都是歸於空,都是無常的,悉歸散滅。 E4、有六願將行披挂時願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下足住時:下足,就是不坐禪了,把雙跏趺坐解開,就要下地走動時。這時又要發一種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心得到解脫,無所著住。解脫,就是你一切無著,自然就解脫了,不要說我找個解脫。古來有一個老修行去請開示,問一位和尚:「大和尚,請問怎樣才能得到解脫?」這位大和尚對老修行就說了:「哦!誰把你綁上了?」這個老修行一想,就是:「哎!沒有人綁著我啊!」「那你為什麼要找解脫?」「啊!原來沒有人把我綁著。」哦!他豁然開悟了。但你不能說:「哦!我明白本來沒有人綁著我。」以為這就可以了,那還不可以,要你開悟了才算。開悟,真得到解脫,打破你的黑漆桶了,那才算得到解脫。 安住不動:安住不動就是常常有一種定力,常常在定中,行住坐臥都是不動的,不打妄想,不起邪念。什麼不動?你的欲心不動。你若能時時沒有欲念,那是真正不動了。所以孔子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孟子說:「四十不動心。」這個安住不動,就是不動心。不是說:「我這個身體不動。」那要等死的時候才能不動,你活著沒有法子不動,對不對?不動就是不動心,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你真能不動,就得到真正智慧;你得到真正智慧,就不顛倒了,這是真不動。這個不動,是在你自心裏頭,不是到外邊去找。 不是像一塊石頭在那個地方,說那就是不動了,風也吹不動,雨也打不動,但是石頭沒有用的,所謂「死水不成龍。」這所謂不動,就是不動妄念,不起邪念,不生欲心。最要緊的,每一個人迴光返照:「哦!我學佛學了幾十年,婬欲心停止了沒有?」你要是沒有婬欲心,那我承認你是一個真學佛者;若有,那還沒到家呢!還要修,還要學,你那個餘習、習氣還沒有斷呢!所以啊!各位善知識,不要欺騙自己,不要自己沒有到家,就向人說我怎麼樣不得了,我怎麼樣了不起了。有什麼了不起的?自己騙自己呢!還了不起!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若舉於足:若是舉於足,這是走路的時候了。前邊那坐完禪下地了,但是還沒有走路呢!現在是舉足了。舉足的時候,應該念一個偈頌: 從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眾生自迴護 若於足下喪其形 願汝即時生淨土 「從朝寅旦直至暮」,朝是早晨早起,寅旦是天一光的時候;直至暮,到晚間,暮是晚間。「一切眾生自迴護」,一切眾生你都迴避一點,自己保護自己。我因為不注意,或者不小心,沒看見你,所以你要自己迴避一點,你看我下地要邁步的時候,趕快走,趕快逃之夭夭,不要在這兒等死,所以說「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其形」,假設你也沒跑,我也沒看見,你就在我的足下喪形,我把你的身體壓死了。我有一個無知的罪,你有一個枉死的罪,「願汝即時生淨土」,我發願請你即刻就往生極樂世界。出家人一早舉足時要誦這首偈頌,還有個咒來念,這在《毗尼日用》上都說得很清楚。所以說「若舉於足」,舉於足就是將要邁步的時候,這時候也發願,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所有一切眾生都離開生死的苦海,具足一切眾善的法。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著下裙時:下裙,在印度、緬甸和泰國天氣熱,他們都穿裙子。下裙就是搭五衣,他們做這個裙。在中國來說,下裙也就是褲子,中國穿褲子,也就等於裙子一樣。所以說著下裙時,這時也發願,當願眾生,服諸善根:也就是自己保護自己的善根,也就是自己穿衣服似的。善根就像我們的衣服,所以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為什麼要著下裙呢?就因為我們要知道慚愧。如果不著下裙,這很醜陋,不雅觀。那麼不雅觀,你就這麼裸體,好像去年美國就流行一種裸體跑,不穿衣服,這就是不知慚愧,無慚無愧,他才裸體跑!以為:「你看!我這個本來面目,原來如此!」但是你為什麼要跑?既然不穿衣服,應該站在那兒,叫大家看個夠啊!但是他要跑,這還是不究竟,還是不到家,他無慚無愧這種思想還是不究竟,還是有一點點慚愧,所以他要跑。跑,作戲似的,給大家看一看,但是叫你們看不清楚,這就是沒有慚愧,不具足慚愧了。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整衣束帶:整衣,就是把所穿的衣整理好了,也是合乎威儀,合乎教相,穿得很好的。不是拖泥帶水的樣子,不是衣冠不整,戴的帽子不整齊,穿的衣服或者不扣鈕子;或者裸露,扣上一個鈕子,或者兩個鈕子,其餘的就叫它露著。這都是袒露,袒胸露背都叫衣冠不整。整衣束帶,整衣就是把衣整齊好了。好像穿中國的長衫馬褂,穿好了它,到一種會場,或者開一個什麼party(宴會),去到那地方,令人看見,很恭敬的,這都叫衣冠整齊,衣冠楚楚;畢挺的西裝,領帶也打得很好的,這叫整衣束帶。那麼出家人,現在在臺灣這兒沒有繫腰帶子的,以前的出家人都要繫一條金剛帶,有這麼寬繫到腰裏,精神抖抖的,好像一個糾糾武夫的樣子。出家人抖擻精神,你一看,哦!這每一個出家人,不論練過武術,沒有練過武術的,都好像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尤其以前少林寺的和尚若出來,那不得了了!那麼這是整衣束帶,都要做得很整齊的。 當願眾生:這時候也願一切眾生,檢束善根:檢點自己的善根是完全、不完全?善根具足、不具足?要自己檢點自己。不令散失:不使令自己所修的功夫、所種的善根散失。散失,就是或者退菩提心,或者生一種懶惰心,或者生了一種畏難的心,說:「哎呀!修行這麼難,我不修行囉!」這都是散失了。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若著上衣:就是著七衣,七衣又叫上衣。當願眾生:也要發願一切眾生,獲勝善根:得到殊勝的善根。至法彼岸:都得到波羅蜜,六度波羅蜜都得到圓滿,所以至法彼岸,到涅槃的彼岸。 著僧伽黎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著僧伽黎:僧伽黎就是祖衣,又叫大衣,又叫雜碎衣。那麼著這衣的時候,當願眾生:也發願。入第一位:第一位就是佛位,令一切眾生都得到佛位,得到佛的果位。得不動法:你入第一位,就得到不動法了。不動的法就是沒有所著,無所著,也就是一個定,得到真正的定。佛住在常寂光土,這都叫得不動法了。 E5、有七願澡漱盥洗時願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在以前,無論是印度的、中國的出家人,都有嚼楊枝。手執楊枝:嚼楊枝,手一拿起楊枝,就發這個願,說當願眾生,皆得妙法:都得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法。究竟清淨:將來得到清淨了。 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一)能明目。楊枝有一種苦味,能去頭上的火,所以能明目,這是第一個好處。(二)除痰。常嚼楊枝,痰會沒有了。我們人有痰,是因為有火氣,楊枝這個苦不單能明目,而且又可以去心火,去心火就沒有痰,除痰。(三)除口臭。你嚼楊枝,口的臭氣也沒有了。它有很多種的好處,但是現在出家人因為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楊枝。我在蘇州靈巖山住的時候,那兒還有這個老風氣,還有這個老祖的家風,天天都嚼楊枝。這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好處很多很多的,不過現在都把這種家風放棄了,很少用。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嚼楊枝時:正在嚼楊枝的時候,也不能打其他的妄想,也不能隨隨便便的,也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心裏很調柔清淨的,沒有煩惱,所以說噬諸煩惱:把煩惱都給咬碎沒有了,沒有煩惱。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大小便時: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時候,也都應該發一種願,不要在廁所上,到那個地方就開會。因為廁所那個地方不可以互相講話的,所以這時候也應該發願,當願眾生,棄貪瞋癡:把貪瞋癡都捨棄不要了,不要貪瞋癡。蠲除罪法:蠲就是沒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掃除了。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樣,它很骯髒的,你不要要它,不要捨不得,不要保留不肯撇棄它。蠲除罪法,就是把它撇棄了。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事訖就水:事訖,是大小便完了之後;就水,到那兒洗淨的時候。比丘大小便後,都應該洗淨,或者洗手,或者洗肛門,都應該把它洗淨了,所以這叫「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又發願了,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要修出世法,要趕快到出世那個地方去,不要留戀在三界火宅裏頭。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洗滌形穢:這就是洗淨。小便完了之後洗手,大便完了之後,要用水來洗肛門。那麼洗完了之後,就發願,當願眾生,清淨調柔:得到清淨調柔。調柔就有忍辱的意思在裏頭,就是沒有脾氣了,沒有無明。畢竟無垢:將來一定沒有一點的塵垢,沒有骯髒的東西了。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以水盥掌:用水盥掌,就是洗手。洗手的時候,也應該發願。我們洗手要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得清淨手:每一個眾生都得到清淨手。受持佛法:為什麼要得到清淨手?用這手來翻經典,來修持佛法;你手若不乾淨,就不應該修一切的法。好像〈大悲咒〉,《千手千眼陀羅尼經》上有四十二手眼,想修這種法的人,必須要保持你的手時時都清潔乾淨的,時時都沒有邋遢,才能受持這種法。 至於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就千手千眼。在以前的佛教,稱馬遛子,叫「千手觀音」。我們修十手千眼這個法,並不希望做「千手觀音」去偷東西。因為手太多了,人看不見就可以偷東西;眼睛也太多,人家看不見你,也可以偷,不是那樣。你修千手千眼,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是救人的。我們每一個人要是得到這種四十二手眼,都可以變成千手千眼;不單千手千眼,是萬手萬眼;不單萬手萬眼,可以說是無量的手眼。有一句俗話說:「那個人手眼通天哪!」手眼通天就是有千手千眼的能力。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和觀音菩薩並駕齊驅,都可以有千手千眼,但是可惜都沒有修這個大悲法,四十二手眼就是得到千手千眼的這種法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得到清淨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以水洗面:你用水來洗臉的時候,也要發願,要當願眾生,得淨法門:得到清淨的法門。永無垢染:永遠都沒有垢染。 E6、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時願分三 F1、有十二願遊涉道路 F2、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F3、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今F1、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手執錫杖:手拿著錫杖的時候,這也要發願。人人都知道摩訶目犍連尊者拿錫杖,是開地獄的一個鎖匙。那麼這時也要發願,當願眾生,設大施會:設立大布施的會。示如實道:指示人真實的道路。大施會就是一個法會,大法會就是指示人一條修行的道路。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執持應器:就是拿著缽的時候。缽叫應量器,你手裏拿著缽的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成就法器:都做一個法器。法器就是載法之器,就是能以荷擔如來的家業,這都叫法器。受天人供:得到天人的供養。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發趾向道:這一句偈頌是說,你想要修行的時候。想要修行,譬如走路,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由願而起行,所以說當願眾生,趣佛所行:我們修道應該依教修行,依教奉行,依照佛所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入無依處:無依處就是叫人不要生一種依賴心,一種怠惰的心。怠惰就是懶惰,懶惰就生出一種依賴心。就好像阿難尊者,以為佛是他的堂兄弟,自己不修行,到時佛也會給他三昧。可是想不到是「各人吃飯各人飽,自己生死要自己了」,所以不可有一種依賴性。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你要是在路上行走的時候,就是若在於道,也要發願,發願當願眾生,能行佛道:能依照佛所修行的法門去修行佛道。向無餘法:要修到無罣無礙、無餘的涅槃這種法。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涉路而去:就是在路上行走。出家人在路上走的時候,也不能打妄想,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履淨法界:當願一切眾生所行履的,所到的地方,都是清淨的法界。心無障礙:自己心一點執著也沒有,無所罣礙;無罣礙,也就是沒有障礙。 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見昇高路:就是向山上走的時候,向一步比一步高的道路。走這種路也要對境發願,見到這種境界就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永出三界:永遠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心無怯弱:出離三界不容易,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出離三界。可是雖然經過這麼一段長遠的時間,心裏也不要生出一種畏懼的心。怯弱,怯就是怕了,以為佛道長遠不容易修行,就生了退心。退心,這志願就不堅固,就軟弱了,軟弱就沒有力量向前走了。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那麼向高處走,發這種願;而有的時候也向下走,向下走也要發願,所以見趣下路:向下坡走這道路,也當願眾生,其心謙下:心裏很謙恭的,不驕傲。謙下就是不驕傲,沒有貢高我慢的心,心裏和任何人都有一種謙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是比我沒有知識的人,我也要請教他,他甚至於不一定比我沒有知識。所以要有一種謙德、謙遜的德行,其心謙下。長佛善根:你能對一切眾生不生一種驕傲心,沒有輕視一切眾生的心,這就是長佛的善根。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自己才成佛了;如果他看一切眾生都是鬼,他也不會成佛。所以我們想要成佛,就要用慈悲喜捨的心,來對待一切眾生,這是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 見斜曲路:路,有一種路不直,彎彎曲曲的,有的路又好像蠶叢路,蠶所行,蟲子所行的路。好像中國四川的路就不容易走,所以古人有詩: 見說蠶叢路 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 雲傍馬頭生 「山從人面起」,那山,好像在人的前邊就生出一座大山了,看不見路。「雲傍馬頭生」,那雲,是在馬頭前邊就生出了這雲霧。所以四川的路是不容易走的,崎崎嶇嶇,彎彎曲曲的,很危險。 若走到這斜曲路,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捨就捨棄。所有一切眾生都把不正當的道路捨了,要行正路。永除惡見:惡見就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邪知邪見就好像斜曲的路,因為這個,所以要發願,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若見直路:這個直路就是表示我們心裏要正直,所謂「直心是道場」。我為什麼要把佛法推行到西方去?就因為我見到有一些西方人都很天真無邪,心很直的,不像亞洲人這麼會打妄語;他們現在正在學習的期間,學習打妄語,還沒有完全懂。那麼在這個時候,把佛法推行到西方,或者他們這個直心更能延續時間長一點。 那麼若見直路,這路是正直的,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其心正直:願一切眾生的心都正直。無諂無誑:諂就是諂曲、諂媚。一般的人喜歡諂富驕貧,厭故喜新。諂富,見到有錢的人,把面就仰起來,對著這個有錢的人說話,現出一種諂媚的心,所謂「脅肩諂笑」,這一種態度是很可恥的。而無諂就是沒有這種諂媚心,不諂富;又不驕貧,見到貧窮的人又不驕傲。那麼富貴的人要是不驕傲,這就有一種德行;貧窮的人若不諂媚,也是有一種正直的德。 厭故喜新,我們人無論什麼事情,新鮮的就歡喜,若舊了就不歡喜,這叫喜新忘故。喜新忘故,諂富驕貧,這都是人人很容易犯的毛病,也是人人的老毛病。若能不犯這種毛病,那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了。但是你不諂富,也不要生一種驕傲的心,驕傲也不對,你對窮人驕傲是不對的,對有錢的人驕傲也是不對的。 各位都知道,中國有位關帝公,他歡喜穿綠袍,曹操留他留不住了,做一件綠袍送給他,叫他穿上。他把它穿到裏邊,曹操就問他:「我送給你一件新袍,你為什麼把它穿到裏邊呢?」他說:「因為外邊這件袍是我劉備大哥送給我的,我穿得慣了,你送給我這件是新的,我不願意喜新忘舊。」曹操一聽這話,心裏就涼了,說:「這個人哪,我沒有辦法來利用他了。」所以關公大義參天,他不諂富、不驕貧、不厭故、不喜新。 「狂」字,加個「言」字,有的讀誑(音往),有的讀誑(音狂),也就是打妄語。為什麼要打妄語?打妄語的動機就因為自私,若沒有自私心就不會打妄語了,若大公無私,絕對不會打妄語的。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 這個「坌」字,有的讀坌(音笨),有的又讀坌(音剎),《四十二章經》上也有這個字。因為你在路上見著多塵,所以就遠離塵坌。 見路多塵:你在見著路上很多塵土的時候。好像我們到印度,這個印度,啊!你在那路上一走,不吃飯就會飽的。怎麼會飽呢?吃塵土麵子,這塵土把你口鼻裏邊都灌得滿滿的,耳朵裏也吃得都有塵土,耳朵都可以吃,甚至於眼睛也可以吃塵土,那真是塵土太多了。那麼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這也要發願。這麼多塵吃不了了;吃不了,就遠離塵坌:遠離這塵以免掉到自己身上。從上邊掉到下邊,這叫坌。獲清淨法:得到一種清淨的妙法,沒有那麼多塵土了。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見路無塵:見到路上很乾淨的,好像在美國,路上都很乾淨的,是柏油路,馬路也都很寬,那麼見路無塵。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常行大悲心。什麼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看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樣。所以我有這麼幾句話,對這個大悲心是很好、很恰當的。怎麼說? 真認自己錯 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無論什麼事情,不要去怪人,要承認自己的不對,自己的錯誤。不要文過,不要護過,不要掩飾自己的過錯,所謂「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你有過,若能改,《左傳》提到:「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改過,這就是個善。孔子說:「過則勿憚改。」你有過錯,不要怕改過;你怕改過,那就是要文過、飾過了。這飾過,就掩飾自己的過錯,不承認自己的過錯。所以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我們人往往不談話則已,一談起話來,就是說人的不對,說某某如何、某某如何。就是看不見自己,所謂「烏鴉落到豬身上,看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一天到晚說人家的不對,自己一點不對都沒有,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由這一句話證明,聖人才能無過;賢人能寡過,能寡少過;君子能改過,君子就會改過的;小人就護過,小人保護著他這個過錯。有過能改,這是最好的,所以莫論他人非,不要盡看人家的不對,也不要盡洗人家的衣服。 「他非即我非」,你能這樣想:「啊!旁人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是有人罵我,我也很高興的;有人說我不對,我也很高興的。為什麼?就因為我覺得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不要和旁人分開。說:「這個吃虧吃得太大了。」吃一點虧怕什麼?這個世界為什麼壞的?就因為不肯吃虧;你也不肯吃虧,他也不肯吃虧,都想佔便宜。所以說你若能看成「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這就是「同體名大悲」,一切眾生與我同體,一切眾生與我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常行大悲」,常常地行大悲心,其心潤澤:這個心就很有智慧,很光明的。所謂「富潤屋,德潤身」,你若富,就把房子造得很好、很美麗;你若有德行,身體就有一種光澤,有一種光輝,所以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險道:險,就是危險的道路。什麼是危險的道路?就是在六道輪迴裏頭,都是危險的道路。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人,都是很危險的。「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難得,所以說在六道輪迴裏是很危險的。在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住正法界:住於正法,離諸罪難:離開一切的罪業和障難。 F2、有十九願所睹事境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眾會:若見大家在一起聚會的時候,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說甚深法:說甚深的微妙法。一切和合:令一切都和合,沒有爭,大家在一起都不爭。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大柱:這個大柱,有的經上是翻譯成大樹,那麼柱和樹,意思都是一樣的。當願眾生:也發願願一切眾生,離我諍心:離開我慢、諍論的心。無有忿恨:心裏沒有一種忿恨。 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叢林:叢林就是大樹林。在中國,出家人住的地方都叫叢林。為什麼叫叢林?每一個出家人好像一棵樹,大家住在一起,所以叫叢林。因為樹可以利益眾生,所以見到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一切諸天和一切世間人,所應敬禮:都應該恭敬禮拜。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若見高山:如果見到有高山的地方,又發願了,所以說當願眾生,善根超出:善根超出一切的人,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什麼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呢?善根。無能至頂:到沒有能到的最上那個地方。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棘刺樹:棘刺就是荊刺,生刺的那種樹。見到這種有刺的荊刺樹時,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就說當願眾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什麼?三毒之刺:三毒就是貪毒、瞋毒、癡毒,這三種猶如毒箭一樣,所以應該把它剪除去。剪除還要快一點地剪除,不要慢了;你若慢了,恐怕就沒有力量剪了,所以要疾得剪除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見樹葉茂:見著樹的枝葉很茂盛時,也要發一種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以定解脫:這樹的葉子茂密,也就要修定,修解脫。而為蔭映:蔭映,就是在上邊覆蓋著。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華開:假設你若見著有某一種的花開時,這時也應該對境發願對著這種境界不要打妄想,要發一種願。願意怎麼樣?當願眾生,神通等法:願一切眾生所得到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這種的法,如華開敷:好像花開敷那麼茂盛,那麼美麗。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樹華:假設見著一切樹木開種種的花,在開花的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願意一切眾生好像花,具有三十二相。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果實:就是見著一切的水果樹,或者蘋果,或者橘子,或者木瓜;總而言之,一切的果實。你見到一切果實的樹木,又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獲最勝法:得到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這種法。證菩提道:證得涅槃覺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大河:假設見著大河的話,或者好像見到恆河這大河,當願眾生:這又要發願了,願一切眾生,得預法流:預就是參預。參預這法流,法流就是入聖人法性流,所以說入佛智海:得到佛的智慧海,入到佛的智慧海裏邊。你得預法流,就入佛智慧海了。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陂澤:陂澤,就是有水的地方,但是它這個水不是常常流的,這叫陂澤。這又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疾悟諸佛:很快地覺悟一切諸佛一味之法:一味之法就是實相的道理。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池沼:沼也就是水池的別名,所以叫池沼,池也就是沼,沼也就是池。文王修靈臺的時候,「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那麼這個地方所講的池沼,也就和文王那個靈沼一樣的,「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這個靈沼也就是池子。所以若見池沼,當願眾生:也即刻就發願了,願意一切眾生,語業滿足:語業不造惡業;不造惡業,善業滿足了。巧能演說:善巧方便來說一切的法,演說諸法實相。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汲并:汲井就是吸水的井。這個井,現在是機器井了,一按,水就會上來。古來的井是要用一個綹綰,要用井繩往上這麼一絞。若見到這種井的時候,你就也應該對境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具足辯才:你得大辯才。你念觀音菩薩,得大智慧,得大辯才,得大無畏,得大安養。辯才有四種,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第一義無礙辯。演一切法:能演說一切法,善說諸法,就像富樓那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是說法第一。 若見涌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涌泉:若見涌泉的時候。涌泉,就是從地裏頭所湧出來的水泉。若見這種水泉的時候,也應該對境發願。這〈淨行品〉都是修道的人對一切的境界,不為一切境界所轉,來轉境界;就是不好的境界,也會把它轉得好了。怎麼會轉好呢?就要發願。所以若見涌泉,當願眾生:又發願了,願一切眾生,不是單單一個人。方便增長:方便的智慧會增長。善根無盡:這個善根沒有窮盡,源遠流長,源源而來。沒有種善根的人,令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人,就令他善根增長;已經增長的,就令他成熟;已經成熟的,就令他解脫。所以這個善根是無盡無盡,重重無盡的。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 若見橋道:若見橋道的時候,又要發願了。橋梁,就是從河這邊可以到那邊。我們想要度生死的河,必須要藉著般若的橋梁,那麼這個般若的橋梁,能令我們了生脫死。所以說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又發願了。廣度一切:廣度一切眾生,猶如橋梁:就好像橋梁,令人從這邊可以到那邊去,從那邊又可以到這邊來。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若見流水:若見有河裏流水這種境界,又要發願,當願眾生:願一切眾生。得善意欲:得到善意欲,這個欲就是願,發的願;得到這個發的善願。洗除惑垢: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都是起惑、造業、受報,起惑、造業、受報......。那麼這種的起惑、造業、受報,又叫惑垢,就是很不清淨,是一種染污法,所以是一種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修園圃:園,就是或者花園,或者菜園,在那兒種花、種菜,這叫園圃。我們修行也好像種花、種菜一樣,所以見著花園和菜園,有人在那兒做花王,修理花、種菜,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五欲圃中:我們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花園裏頭,五欲的菜園裏邊。耘除愛草:我們應該把愛的這種草拔去剷除。耘,就是耕耘。耕耘把這種草拔除去了。什麼草呢?愛草。這愛草在我們菩提園中,是一種障礙,它能令我們墮落,所以要把它拿走了。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見無憂林:見著沒有憂愁的、很快樂的這種地方,也就是見著這個人淡泊明志、知足忍辱、無憂無慮的。這時又要發願,當願眾生,永離貪愛:願所有的眾生都永遠離開貪心和愛心。有貪心、有愛心,菩提心就不會增長。佛就是業盡情空的人,人就是業重情迷的眾生,我們人如果把業消了、情空了,也就會成佛。怎麼沒空?就因為有貪愛。不生憂怖:願一切眾生都得到無憂無愁,無罣無礙。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若見園苑:這個園苑都是花園之類的。唐朝女皇帝武則天,對著花神寫一首詩,給花神下命令。那時是在冬天的時候,花還都沒開呢!她想看看這花草樹木是不是聽她的話,她說的話是不是有效驗,所以下了一道聖旨,也就是一首詩。這首詩怎麼說? 明朝遊上苑 火速報春枝 花須連夜發 莫待曉風吹 「明朝遊上苑」,明天我要到花園裏去遊玩。「火速報春枝」,所有的花明天早上都應該開了,因為我明早要去遊花園,這叫火速報春枝。春就是春天,雖然是冬天,你們應該行春天的時令。「花須連夜發」,所有的花都應該在今天晚間就給我開了,要連夜開發。「莫待曉風吹」,不要等到一早起風來吹,你們才開,你們在晚間就都應該趕快給我開。她寫了這麼一首詩,第二天到花園裏一看,果然所有的花在冬天就都開了。你看看!所以她做皇帝,知道自己是有天子之命,你看這花草樹木都要聽我的招呼! 那麼這個武則天,在佛教裏頭,佛以前早就給她授過記的,這是在中國應該有這麼一個女皇帝,她是護持佛法的。雖然她品行不太好,但是這都是大權示現,令人明白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你看花草樹木都聽她的話,所以老百姓也都要受她的統治。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不要懶惰,要精進勤修,不要懈怠。諸行,所有一切行門都要勤修。趣佛菩提:趕快到佛覺悟的果位上。 F3、有二十四願所遇人物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嚴飾人:若見著好莊嚴、好修飾的人。嚴飾,就是打扮得很端莊優雅,不是很妖嬈的,不是像妖精的樣子,是有幽閒貞靜這種德行的樣子。所以《詩經》上第一首詩就說:「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在《詩經》〈關睢篇集註〉解釋這首詩的典故說:「興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周之文王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姒氏,以為之配,宮中之人,於其始至,見其有幽閒貞靜之德,故作此詩以美之。」所以古來的人也是修飾的,但是她幽閒貞靜,落落大方,不是很奇怪的樣子,所以見嚴飾人,這個嚴飾就是這種意思。當願眾生:又願意一切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應該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做為自己的莊嚴妙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無嚴飾:就是見不修飾、本來面目的人,甚至於也不洗臉,也不梳頭,不加修飾,也可以說是不修邊幅。但不是像現在美國嬉皮那個樣子,美國嬉皮那是太不像樣了,談不到嚴飾、不嚴飾。見無嚴飾,當願眾生:又要發願了。捨諸飾好:把一切的莊嚴、一切的修飾,都捨棄了。具頭陀行:頭陀是梵語,譯為「抖擻」,意思也就是打起精神來,常常地抖擻精神。本來想要睡覺,打起精神來不睡覺;本來想吃東西,打起精神來不吃;本來應該穿多一點衣服,但是常做運動,常常跑步,常常開步走,所以把身體運動得熱氣都充滿了,也不怕冷、不怕凍、不怕餓,精神總是有的,不會沒有的,這叫抖擻。抖擻就是常精進,不休息。 頭陀行,有十二種頭陀: (一)糞掃衣。(二)但三衣。(三)常乞食。(四)次第乞食。 (五)一坐食。(六)節量食。(七)午後不飲漿。(八)住阿蘭若。 (九)塚間坐。(十)樹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常坐不臥。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樂著人:樂就是快樂,著就是執著。執著到這個快樂上,可是這種快樂不是究竟的,是暫時的,不是永遠。在美國,現在最流行的是一種搖擺大會,開搖擺舞,奏音樂,這個男的、女的各奏各的音樂,都不穿衣服在一起。無論哪一個地方,一開這種會,人就不知道多少,甚至於三萬、五萬的人聚會到一起。在會場裏邊人擠人,就會擠死很多人,也會擠死很多小孩子;甚至於沒生出來的小孩子就給擠出來,就這麼樣瘋狂。汽車和汽車也擠,人和人也擠,擠得搖擺舞的那些人也都擺不動了,就那麼樣厲害。但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呢,就沒有那麼多人,三十、五十、一百、二百,最多三百、五百,或者再多一千人,這是人最多的時候。你看那搖擺舞就三萬、五萬、三十萬、五十萬,人不知多少? 方才這個果道,恆由是字,名是果道。他講男女在一起,這是美國最盛行的、最流行的一種青年人所好。男女青年住在一起,為所欲為,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無拘無束,無罣無礙,也可以說是無人無我。這種顛倒的、不可思議的情形,在美國很多很多的。那麼他們兩個人跑到這種地方去了,所以打不破境界,對著這種境界就打妄想了。打了妄想,他們還不承認,還不知道。等打電話,我說:「你們為什麼要打不正當的妄想?」他們這時候才知道。我說:「你們若再打這個妄想,將來不單被鬼抓你們、壓你們,將來你們還會死呢!你不小心!你犯戒的比丘,這個是不得了的!」那麼他們大約把這種妄想都收拾乾淨了,所以以後就沒有這種麻煩。 樂著人,就是這種顛倒的人,就是這種開搖擺大會,他們認為是最快樂了,所以擠死都不要命地那麼去看,不要命那麼去顛倒,這就是樂著人了。當願眾生:這時候又要發願了。發什麼願?就說以法自娛:願一切眾生都以法為快樂,生一種法愛;可是法愛也是要不得的,你有一種法愛就有一種法執。我執你沒有了,法執不空也是不行的。不過以這個法來做為自己的快樂,歡愛不捨:那麼不捨棄這個法,不捨於法,就是以法做為自己最快樂的,能這樣才能破除樂著這種的執著。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無樂著:見沒有樂著這種人,就是不顛倒的人。當願眾生:這時候又願意一切眾生。有為事中:在有為、有形有相這種事的裏邊,心無所樂:就是心裏不貪著這種境界,不要執著這種境界。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歡樂人:見著歡樂的人,很歡喜、很快樂的這種人,對著這種境界又要發願了,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時時刻刻都常常得到安樂。想要得到安樂,先要知足,所謂「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你又知足,又能忍,這就會得到安樂。樂供養佛:常常歡喜供養於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苦惱人:若見著一切苦惱的人。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苦、壞苦、行苦,這是三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又有無量諸苦。這個世界就是萬苦交煎、萬惡充滿的世界,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苦惱。那我們見到苦惱的人,當願眾生:對著這種苦惱的人又要發願,願意怎麼樣呢?獲根本智,滅除眾苦:得根本智;你得到根本的智慧,也就是本來覺悟的智慧。得到這種本覺的智慧,就能滅除眾苦。你為什麼有苦惱?為什麼有無明?就因為沒有智慧;愚癡,對事看不清楚,就會生出一種苦惱來。若聰明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放得下,就會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樂。滅除眾苦,能把一切的眾苦都滅除了。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直實慧 永無病惱 見無病人:見到身體健康、沒有疾病的人,也要對著這種人,這種境界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入真實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種真實智慧。永無病惱:永遠都沒有一種的疾病和苦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疾病人:就是見有病的人。行菩薩道的人,見著有病的人,或者聽某人有病,就應該去慰問,去探這個疾病的人。那麼當見到疾病的人,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知身空寂:知道這個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本來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時候,四大分張,就化為烏有了,所以這個身體本來是寂滅的。離乖諍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麼可爭?又有什麼可不高興呢?所以離這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深信 見端正人:就是見著這個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圓滿,這是端正人。什麼叫端正人?什麼叫相貌圓滿?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會生到嘴那兒,眼晴不會生到鼻子那兒,眼睛也不會生到頭頂上,盡看上邊的人,下邊的人看不見。所以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長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會長到耳朵上,這叫端正人。這時要發願了,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因為佛菩薩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端正人,也就是在過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養佛,《三世因果經》上說: 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點燈供佛前 所以說於佛菩薩,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種深信來。「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佛法猶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個「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裏邊;如果你沒有信心,就不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須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個時候深信,要時時刻刻地都要生一種深信,就是沒有退心。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醜陋人:見著這種人有一種業障,所以他生得相貌醜陋。業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羅就是無端正。為什麼他無端正呢?就因為他好殺生、好戰爭。好戰爭,有的時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羅的時候,也沒有鼻子,受這種醜陋的果報。我們人生得醜陋,都是有一種殺業,殺生殺得多的人,相貌就醜陋。見到這種人,又要對境發願了,所以說當願眾生,於不善事:對於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樂著:不要貪著做壞事,不要貪著邪知邪見,所以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報恩人:若見著這個人,是知恩報德的人,或者孝順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師長的人,報父母恩、報師長恩的人。那麼見到願意報恩的人,又要發願了。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話說: 受人點水之恩 當思湧泉之報 點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這麼多的恩,應該用好像湧泉那樣來報恩,要知恩報德,不要知恩不報,知恩莫忘報。所以見著報父母恩的人,或者報師長恩的人,或者報國王恩的人,也應該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對於佛菩薩,我們都應該報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薩對我們的恩德。佛菩薩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你要知道,佛在過去生中,因為教化眾生,布施頭目腦髓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應該報佛恩,報菩薩的恩,所以說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見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報,不報父母恩、不報師長恩、不報佛恩、不報菩薩恩。也就是不孝順父母的人,不恭敬師長的人,謗佛、謗法、謗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見背恩的人,這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於有惡人:於有罪惡的人,不加其報:不要生一種報復的心,要以德行來感化這種人。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若見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人,梵語叫沙門,此云「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能這樣就是沙門。當願眾生:若見著沙門,見著出家人,應該也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調柔寂靜:調就是調和,柔就是柔軟,寂靜也就是沒有煩惱,就是其心寂靜。調什麼呢?調伏自己這種難調難伏的剛強心性,所以叫調柔,令剛強的思想變成柔軟了。寂靜就是沒有煩惱,沒脾氣了,這才寂靜;你若有煩惱,有無明火在裏頭,這都不會寂靜的,寂靜也就是一種很快樂的。畢竟第一:那麼畢竟、究竟,將來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畢竟第一。什麼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婆羅門:婆羅門,就是印度有一種婆羅門教,這也是修清淨行的一種修道人。這印度教修行很認真的,也是吃齋,他修種種的苦行。可是有的時候,這婆羅門教有一種瞋恨心,因為不如意的時候,就生一種瞋恨心,所以就有惡。那麼見著婆羅門,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永持梵行:就是永遠修行清淨的梵行。離一切惡:離開一切的瞋恨心。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苦行人:若見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種種的苦行,可是不要修無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種人修牛戒、狗戒,他學牛、學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學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學狗那種行為,這叫無益的苦行。那麼有益的苦行就是修頭陀行,修這個抖擻頭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為樂,以苦行做為自己的快樂,這個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我常常講這兩句話,我們這個恒具也就開悟了,他說:「吃飯是了飯,睡覺是了覺。」因為他歡喜吃飯,他說吃了這一次,我應該吃的就了了。吃飯是了飯,可以說吃飯是消飯。你看,我說:「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說:「吃飯是了飯,睡覺是消覺。」 那麼你修苦行,不要勉強,要很自然地來修這種苦行。當願眾生,依於苦行:依靠著這個苦行。至究竟處: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個地方,叫究竟處,就是乃至成佛。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見操行人:這操行,就是有品節的人;有品節的人就是不隨隨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種清高的態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為,不會隨隨便便不守規矩,有節操,有一種清高的行為,不會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鄉愿德中之賊。我們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種操守,有一種清高的品格。那麼修道的人更應該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鄉愿德中之賊。所以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要堅持自己的志氣,要有沖天的志願,要有旋乾轉坤的這種志願,要有一種移風易俗的這種行為,能令一切人都聞風而化。不捨佛道:永遠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著甲胄:甲冑,就是古來作戰的人穿一種盔甲,所謂「頂盔冠甲」。甲冑可以擋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槍來刺也刺不進去,因為有盔甲在外邊。我們修道的人也有一種盔甲,是什麼?就是「善」。我們做的善事,就是我們的盔甲。所以就說「見著甲冑」,見武裝的人,這個甲冑也就是武裝的人。對著這種境界又發願了,當願眾生,常服善鎧:鎧也是甲,鎧甲。這個善鎧,我們披勇猛精進鎧,向前去邁進,所以常服善鎧。趣無師法:趣向無師自通的那種法。我們不怕苦、不怕難,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賴,說:「我一定要依賴某一種的法。」不要依賴,不要生出一種依賴心。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無鎧仗:見著沒有穿盔甲的人,也沒有什麼依仗的人時,對這種境界又發願了,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永遠離開一切一切不善之業,凡是所有不善的這種業,都離開它。你離開不善之業,善業就增長了。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論議人:在印度有這個論師,論師就是辯才無礙,沒有道理,他也會辯出一個道理。論師也要去學,到那個地方讀外道論議的書,專門和人辯論,也就是所謂「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他是很圓滿的,專門論議。所以你說是,他會說個非,他總和你有一種不同的理論,所謂狡辯,能言善辯,這一能言善辯,就把真理遮蓋住了。所以他有異論,有不同的這種辯論。這個時候,也要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這種以是為非、將黑作白的論議,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們勝過了。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見正命人:這個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會貪圖供養。邪命的人就是「現奇特相」,他現一個與人不同、很特別的樣子。為什麼要現奇特相?就因為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說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說:「我做過什麼好事,我做了一些個什麼什麼功德,我對人類有什麼貢獻。」總是自己讚歎自己,在儒教裏頭,也就是叫伐善。怎麼叫伐?伐就是誇張。 顏淵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問他們:「盍各言爾志?」你們兩個人說說你們的志願是什麼?子路這個人很粗氣的,冒冒失失就說了:「乘肥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說我騎著一匹很肥的馬,穿得很輕暖、很名貴的一件皮襖。這輕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錢的皮衣。與朋友共,不是我自己來用這些東西,我這肥的馬,也就是跑得很快的這匹馬,和我穿的最名貴的衣服,和我朋友兩個人用。敝之而無憾,就是用壞了,沒有關係,我不會發脾氣的,也不後悔,不會埋怨我的朋友說:「哦!你把我這匹馬騎壞了,把我這件衣服穿壞了。」我的願力就是這樣。 孔子又問顏淵:「你怎麼樣啊?」他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我的願力就是我若有什麼好處,不誇張自己。我幫助人,也不會說:「我現在幫助你了,我費了很多精神,你怎麼樣啊?」這就是想要求報酬。他不求報酬,就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我不願意自己讚歎自己,伐善就是自讚毀他。那麼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說自己的功德。 「占相吉凶」,就給人家算卦,算算說:「啊!你要小心一點!不然啊,你會有災難的,一個禮拜以內,如果不小心一點,或者就會被車撞死。」嚇得人就:「那得怎麼辦呢?有什麼解救的方法沒有?」「有!有!你給我三百塊錢,你這個災難就會沒有了。」占相吉凶,這都叫邪命,還有一種也在邪命之內,叫什麼?「高聲現威」,高聲,講話聲音很大的,哦!把面上這種火憋得就像關公一樣紅,令人生一種敬畏說:「哦!他真夠威風!」 還有的邪命是什麼?「廣說供養」,好像到了志蓮精舍就說:「你知道嗎?我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在那個地方,他們這一些個居士啊,這個也封果儀,那個也封供養,哦!簡直地,這些居士真是發心!」那麼這個地方的居士一聽:「哦!那個地方的居士這麼發心,我們若不發心也不對啊!」於是這個也拿紅包,那個也拿紅包,紅包就來了。你看!這廣說供養!又說:「誰誰供養我,誰誰又供養我,哎呀!我到印度那兒,每個廟上都請我吃齋。啊!印度那麼窮,但是他們供養我的齋菜非常好的。」這地方的人一聽:「印度那麼窮困的地方,都用那麼好的齋菜來供養這位法師,我們這個地方更應該比印度好一點。」所以就天天辦如意齋啊,又什麼...,比羅漢齋總好得多。那麼除了如意齋,還有什麼齋,我因為沒有吃過這麼多齋,也不懂,總之就是色香味俱佳的齋菜。為什麼要廣說供養?就是叫你供養供養,這就是和人要供養呢! 談到這兒,這修行談何容易!不容易的,真正明白佛法、依法修行的人是很少的。這就是五邪命:現奇特相第一,說己功德第二,占相吉凶第三,高聲現威第四,廣說供養第五。你看看,在出家人裏頭能有多少不犯這五邪命呢?所以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又對這個發願。正命就不是邪命,得清淨命:得清淨命就是正命,沒有邪命。不矯威儀:我們修行要依照佛的戒律、佛的制度來修行,不能別開生面,做一個特別樣子。 說:「法師啊!你既然這麼講,為什麼我們中國的法師不天天搭著衣,你卻天天搭衣,現這個樣子很特別的?」我們現這個樣子,是本來就該這樣子,並不特別。佛的弟子,所有一切的比丘,都應該時時搭著衣。因為在中國,環境氣候與及習慣的關係,不搭了。不搭了,你不能說這就是對。本來這個衣應該時時刻刻都搭著,但是中國的習慣不搭了,人也都不考察,以為搭衣就不對了,這是一個錯誤。 去年春天,我在這兒講這個道理,有人就說:「你們美國來的和尚,天天都搭衣,又一天吃一餐,又說長坐不臥,裝模作樣的。如果你們這個對,中國佛教都不對了;如果你們不對,那中國佛教就對了,你說哪個是對?」在電話裏這麼問我,你看厲害不厲害? 我說在中國的佛教,現在不搭衣認為是對,那麼究竟對不對?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懂。就是你也不搭衣,我也不搭衣,大家都是這樣,一合相,都不搭衣。有的時候上殿過堂,穿上袍,也不搭衣。本來袍、海青和長衫,只是中國的古裝,並不是出家人就是應該穿這種衣服。你看看暹羅、緬甸小乘的僧人,他們所搭的衣,那才是本來佛的制度。 我在去年春天已經講過,因為佛教傳到中國後,氣候不同,中國天氣冷,所以裏邊必須要穿上衣服;穿上衣服,外邊搭的衣就很容易掉了,甚至於丟了都不知道。以後中國的法師就想出用一個圈圈,再用一個鉤鉤來掛上它,這只是中國臨時的一種方便法。那麼這樣用得時間一久了,也覺得不方便,就有人不搭衣。本來最初出家人都是搭著衣,時間一久,你不搭衣,他看見:「哎!他沒搭衣,我也不搭了。」這就是習焉不察,久而久之,就說不搭衣是對。我不能說他不對,但是這個應該要考證一下。那麼搭衣和不搭衣,很有關係的,搭著衣是現比丘相,可以受人天的供養禮拜;沒有搭衣,這談不到是比丘相。 當我見著小乘的佛教時,便這樣說:「大乘的佛教太大了,小乘的佛教又太小了,所以大和小就格格不入,沒有法子共同合作。想要佛教發揚光大,必須要小乘向前邁一步,大乘向後退一步,才能碰頭,大家才能互相合作。」這個意思就是小乘把執著破了,大乘把方便收回來一點。因為小乘太執著了,裹足不前,就有一定的界限,不向前去求進步,就是固守成墨——所謂就知道他自己的,不知道人家。大乘呢,太方便了,方便太過,所以什麼事情馬馬虎虎算了,方便方便,沒有關係;不搭衣,沒有問題,什麼都沒有問題了。這一什麼都沒有問題,人就忽略了,不搭衣也沒有問題。若讓我說,不吃飯也沒有問題,最好是不吃飯。和尚若都不吃飯,那一定會有很多人供養。為什麼?你若不吃飯,他供養永遠都存在的,不會消。但你若說:「我不吃飯,貪圖供養。」那又錯了!又入了五邪命之中。所以「不矯威儀」,不矯,也就是不現奇特相。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恆轉正法 若見於王:就是見皇帝。比丘有的時候有機會,或者在什麼場合裏頭,會見到皇帝,見到王。這時也應該發願,當願眾生,得為法王:做為法中之王,也就是成佛。恆轉正法:常轉正法輪。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王子:那麼見著皇帝,又見到太子,王子就是太子。當願眾生:又應該發願了,願一切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從法王這兒化生,做為佛的弟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長者:長者就是大富長者。前邊是王、王子,這個是長者,包括一切的宰官、大臣在裏頭。長者是主持公正的,所以這時候當願眾生:就發願了。善能明斷:說他一定能主持公道,一切明辨是非。不行惡法:作官,判人的詞訟,不會判得不公平。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恆守正念 習行眾善 若見大臣:大臣就是國家的大臣,作官的。當願眾生,恆守正念,習行眾善:願意一切眾生,常常守持正念,做種種的善事。 E7、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願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城郭:古來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個裏邊的城,有外邊的城叫郭。那麼見到城郭的時候,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得到堅固身,好像城那麼堅固。心無所屈:心裏常常是很正直的。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恆喜樂 若見王都:就是皇帝所住的城,這時候對這個境又發願了,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功德聚會到一起,心常常歡喜快樂。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見處林藪:林藪,就是樹林,又有一些草。這時候也發願,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應該做為天人和人間的人所讚歎和仰慕。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入里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鄉村。里是很小的一個鄉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當願眾生:在這兒乞食的時候,也願一切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入甚深的法界,心裏沒有障礙,就是心裏沒有煩惱,你有煩惱就是有障礙了。煩惱障、所知障,這都是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到人門戶:到在家人的門裏邊,又要發願說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入到所有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能明白,都能了解。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出去乞食到村里裏邊,或者到人的家裏前,先到門戶,每一個家庭的門戶不同,但進去時,都是入到一間房子裏邊,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裏邊的時候,又發願當願眾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無餘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諸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都平等無二,都得到佛乘。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不捨人:你去乞食,有的人布施,有的人就不布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緣,化吃的東西,人家就給他油灰的灰水,說:「這個我布施給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這就是不願布施的人。那麼金山活佛就能教化這種人,把兩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後,這個人又向他來認錯,這就是見不捨人。當願眾生:願一切眾生都發布施心,所以說常不捨離,勝功德法:勝功德法,就是修學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們人修行,沒有罪就有功,勝功德就是做多一點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須要做,種種的功德都要去做,這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善雖然小,你也應該去做;惡雖然小,也不應該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見能捨人:也就是見到能布施的人。這時也要對這種境界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什麼是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怎麼墮落三惡道的?就因為有貪瞋癡,有貪心就變成餓鬼,有瞋心就墮落畜生道,有癡心就墮落地獄道。這三惡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這三惡道的苦應該永遠離開。 若見空缽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空缽:出家人吃飯都用缽,托缽乞食。在沒有乞到食之前,是個空缽,所以說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對這種境界也應該發願,就是有一種觀想的願力,所以說當願眾生,其心清淨:心裏清淨,沒有貪瞋癡;沒有貪瞋癡就沒有煩惱,所以說空無煩惱。 我們修道的人,最要緊的就是這個煩惱,所以說「煩惱無盡誓願斷」。可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在煩惱外邊,另有一個菩提;也不是在生死的外邊,另有一個涅槃。就在這個煩惱裏邊就是菩提;在生死裏邊,你要是明白開悟了,就是涅槃,好像反掌之易。煩惱就譬喻冰,菩提就譬如水;你用一碗水凍成冰,拿這冰塊向人頭上打去,可以把人打死。你要是只用一碗水向人頭上潑過去,這個人不覺得怎麼痛。所以我們一有了煩惱,對人就會生出種種的障礙來;若沒有煩惱,只是菩提心,那對人人都會有緣的。 若見滿缽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見滿缽:那麼去乞食,得到食了,就是有人供養飲食,這是滿缽。這時候,對著滿缽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具足成滿:具足,就是一切都圓融無礙了;具足成滿也就是圓融無礙。一切善法:對一切善的法都圓滿了,都修行成就。因為見著滿缽,願意一切眾生所行所做,所有的希望,都得到圓滿了。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若得恭敬:比丘托缽乞食,就會有人來恭敬供養,恭敬禮拜。沒有定力的人,有人恭敬供養就會生一種歡喜心,沒有人恭敬供養就會生煩惱。所以比丘遇著人家恭敬供養的時候,又應該對境發願,對著這個境界來發願,發願的原因就是對治毛病,所以說當願眾生,恭敬修行:對於佛要恭恭敬敬的,對於法也要恭恭敬敬的,對於僧更應該恭敬如一,所謂恭敬三寶,修行身口意業三業清淨。一切佛法:對於一切佛法都要依法來修行,要把自己貢高我慢這種行為都去了,打倒自己這個須彌山。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得恭敬:那麼得到恭敬了,你歡喜,依法修行;若不得到人家恭敬,你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不得到恭敬,更應該修行,應該生大慚愧:「啊!我自己道德不圓滿,沒有道德,所以一切眾生都不恭敬。」那麼既然是這樣,沒有人恭敬,這時也要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去做所有的不善之法,凡是不善的法都不去做,所行所做都是善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慚恥人:人修行要常常生慚愧心,不可以無慚無愧。我很不幸運地就收到一個美國徒弟,他就是不知道怎麼樣叫慚愧,無慚無愧。他說:「為什麼要慚愧?」他不知道怎麼叫慚愧?這是一個很難教化的西方人。所以我說:「上天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入地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他根本就是不要有慚愧心:「做事情就做囉!做就做了,慚愧它做什麼?」你看!他理直氣壯地講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可是這是無慚愧,這種的思想是不對的。 恥就是廉恥、羞恥,自己做錯了事,有的時候面就紅了,面紅的時候,那就是一個知恥。古人又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話是旁人說的可以,自己不能這樣說。譬如說:「我請教你,我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你這麼一說,這就證明對方不如自己,這就等於罵人一樣;好像我是個老師,你是個學生,所以我向你來請教,我是不恥下問。這在旁人來說:「哦!那個人那麼高的知識,向那麼沒有知識的人來請教,他這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可以的。但自己不能給自己戴高帽子,說:「你知道我嗎?我向你請教,我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你說要是沒有知識的人,當然無所謂,那麼稍微有知識的人對於你這種的言論,就會有問號了。 所以這個「恥」就是說,我怕做不對的事情,我怕做壞事,就有一種羞惡之心,「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好像他做了錯事,你一提到,喔!他面就紅了,那關公的面就現出來了,這都是一種知恥的心。廉是清廉,恥就是自己慚愧,知道慚愧:「啊!我這個事情做得不對。」 所以見慚恥人。這慚恥人就是知道慚愧、知道羞恥的人。那麼對這種人也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具慚愧行:具足慚愧和羞恥這種的行為。藏護諸根:這個藏不是隱藏起來,是在過沒有現出來的時候,就把它沒有了,就把它滅了。藏護也就是保護,那麼這個「藏」字,翻譯經典時譯成「藏」,其實也就是謹慎的意思,謹慎護理你的諸根。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這諸根不隨境界轉,也就是你很小心、很謹慎地保護你的諸根。眼睛不看非禮,也就是非禮勿視,不看不合理的東西;非禮勿聽,不聽不合理的音樂。音樂,有的奏得很難聽的;歌曲,唱得人都迷迷糊糊、顛顛倒倒的,喝醉酒似的,醉而不醒,迷醉到這種浪漫的聲音裏頭。所以「耳不聽惡聲,目不視惡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都是藏護諸根的一種辦法。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見無慚恥:前邊是有慚愧、有羞恥的人,見著要發這種願。那麼現在見著沒有懺悔,不知慚愧、不知羞恥的人,也就是好像沒有血、沒有氣、沒有骨頭的人,他無慚無愧。像我方才說的,收到一個沒有骨頭的西方人,他不知道慚恥,不知道慚愧。那麼這時也要對境發願,當願眾生,捨離無慚:應該把無慚無愧這種行為捨離。住大慈道:住到大慈悲道路上。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若得美食:就是美好的食物,味也美,色也美,又香,所謂色香味俱佳。這個美食又分是什麼人得?好像北方人歡喜吃餃子,若得到餃子,他認為是美食了;南方人歡喜吃飯,若得到飯,他覺得這是美食;西方人歡喜吃奶油、麵包、cheese(起司),你要是給他一點奶油、麵包,他就不發脾氣了。如果那兒擺著奶油、麵包,他要吃,你也不叫他吃,喔!他那瞋恨心就生出來了,甚至於對師父都要不客氣了:「為什麼你不給我麵包吃?為什麼那麼好的奶油你不給我吃?」所以這個美食,看什麼人得,各有所好。好像豬若得到酒糟,牠吃得很香,或者炸油的豆餅,你給牠一點吃,牠覺得這是美食了;你若給人吃,人就不願意吃那種東西,酒糟?誰吃啊?狗呢,偏偏歡喜吃人糞,你看!這個人糞,牠一得到啊!吃得津津有味,牠得到那個也是美食。那麼見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歡喜的,謂之美食。 見著這個美食又要發願了,發什麼願?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就是他求什麼得什麼,好像觀音菩薩,人向他求富貴就得富貴,求壽考就得壽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誰要是想要求兒子,或者求女,就拜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一定會滿願的。心無羨欲:羨就是羨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沒有,這饞欲流涎,就羨慕,就饞了,羨慕人家:「他吃得那麼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麵包,我吃不著,這個真是太苦啦!」這是羨欲。不羨欲,心無羨欲,心裏沒有這種羨慕的心,沒有這種食欲。這個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饞欲流涎,這就叫羨欲。若沒有,就不會流口水,心無羨欲了。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不美食:這是不好吃的東西,這麵包壞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毛長得愈長愈好,那cheese長這麼長的毛,他認為:「喔!這是最好的。」那麼不美食,就是自己不願意吃的東西。當願眾生:這時候也要發願了。莫不獲得:沒有不得到諸三昧味:三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眾生都得到三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薰 心意柔軟 得柔軟食:吃的東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軟的。那麼不要說旁的,就說麵包,有柔軟的麵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麵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現在有一個趨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願意瘦,所以賣麵包的就說明白:「吃這個麵包,保證不肥。」大約這不肥的麵包,不會那麼柔軟。 那麼柔軟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歡喜吃的。在這個時候,得到柔軟的食物,又對這種境界來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軟:什麼叫柔軟?柔軟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軟食。慈能拔苦,悲能予樂,大悲心就想給一切眾生樂。給一切眾生樂,就不和眾生爭;不和眾生爭,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軟,心裏沒有瞋恨,很快樂的,這都是心意柔軟。 得麤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得麤澀食:麤澀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種東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這也就是一個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記得,我在母親墳上守孝的時候,有一個比丘送了一筐「裏二外八」來。什麼叫「裏二外八」?這是趙州行腳的一個公案: 趙州和尚八十多歲時,有一天有個人問他:「老和尚,你知道『裏二外八』是什麼?」這一問,把這個老和尚問住了。趙州和尚一看這是個吃的東西,但是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就說:「你拿來給老僧吃了它。」那麼這個人以為他懂了,雖然沒有說出叫什麼名字來,但是他說拿來給老僧吃了它,就以為他就認識這個「裏二外八」了;實際上呢,趙州和尚不知道這個叫什麼名字?這人回去後,趙州和尚就生大慚愧心:「啊!這東西叫什麼名字,我都不認識,你說這修道修得連吃的東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塗道,啊!還要出去當參學去。」 但是當參學,自己的眼睛也不幫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罷工了,就是腿也不幫忙,走路很困難,總想罷工。那怎麼辦?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來說:「我向你借一點東西,你可不可以借給我啊?」侍者一聽,和尚要借東西,這怎麼可以不借呢?就說:「您借什麼?可以的。」「你說可以就可以了,不要問我借什麼?你回去睡覺。」那麼這個侍者大約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說: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雖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覺,就去睡囉!睡,這一覺醒了,照鏡子一看自己:「哦!我怎麼有很長的白鬍子,牙也掉了,變成一個老翁,成了趙州和尚了!」侍者嚇壞了,啊!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麼跑到和尚身上來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裏,他看見自己站在那兒,就打這人說:「這是怎麼一回事?」趙州和尚說:「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還給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現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參方。」 那麼趙州和尚參方,從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窩窩頭(用玉米粉做的饅頭,中間是空心的)的時候,兩根大拇手指頭放在裏邊轉,其餘八根手指頭放到外邊守。就問:「這叫什麼?」那個人就告訴他:「哦!你連這個都不知道,這叫窩窩頭。」「啊!原來這東西叫窩窩頭。」那好了,知道這個名字,就回來了。回來把侍者這個年輕的身體又還給他,自己又回自己那個老態龍鍾的身上去了。所以這叫裏二外八。 那麼當時就有人給我送了一筐這個東西,有五、六十個。送給我的這個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兒守孝,怕我餓壞了,給我去送一點供養。那我就慢慢吃,吃這個東西,吃到最後,大約有三個禮拜吧!才吃完了。最後那個窩窩頭就長這麼長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長。因為我也沒有管它,沒有把它拿到外邊去吹吹風,或者曬一曬就不會長毛了。我那時也很懶的,一天吃飽了,就坐著,什麼也不管。結果最後天氣熱的時候,它長那麼長的毛。那時我把毛都去了,把窩窩頭也都吃了。這東西啊!那真難吃,那就叫粗澀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講起來,那個味道甚至於比糞的味道還臭得不得了,吃到口裏是很難吃,但是也把它嚥了,沒有糟蹋,這就等於粗澀食一樣。所以說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心裏沒有這種染著,沒有這種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絕世貪愛:把貪好吃的思想都沒有了。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不單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應該在吃飯時,修三念五觀。三念是: 第一念,願斷一切惡。正當吃飯的時候,先喝三瓢羹湯,喝第一調羹時,就這麼觀想:「我願斷一切惡。」無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吃飯時,都應該先作這種觀想,願斷一切惡。 第二瓢羹就說:「願修一切善。」那麼願斷一切惡,我們就不應該常常說人的是非,說人的是非也就是惡。願修一切善,就是要讚歎其他的人,要隱惡揚善。我常對人講,隱惡不是隱自己的惡,要隱他人的惡;揚善不是揚自己的善,要揚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記不要自讚毀他,自己讚歎自己:我怎麼好怎麼好,旁人怎麼怎麼不好。世界爭戰起來的原因,就因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麼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來一種爭貪的心。 喝第三瓢羹湯的時候,說:「願度一切眾生。」我發願度一切眾生和我所有的親戚朋友,我先度他們皈依三寶,然後再度他們受持五戒;再若進一步,令他們自己發心出家修道。 在出家修道這一層,各位願意出家的人就要考慮清楚,不要貿貿然,出家然後又後悔了。要出家就像一個出家人,在家就像一個在家人,不要做一個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雖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個出家人,但是心裏不修道,什麼功課也不做,甚至於連早晚的功課都不做,懶得不得了!這樣是沒有好處的。所以說這三念是很要緊的,願度一切眾生。 在吃飯的時候,又要修五觀,要有五種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你算一算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這一粒米?古人有這幾句偈頌說得很好: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在鋤禾草的時候,就是在耕種的時候,太陽正當午時。「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溼了,所以「誰知盤中餐」,誰知道碗裏這一碗飯,「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來的。所以有這幾句話說: 施主一粒米 重如須彌山 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還 你看!這說得很嚴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這個好時候應該修道,不要把時間都空過去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夠不夠,是不是有資格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第三要防備自己的貪心,要防備自己好吃好東西這種過錯,吃夠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什麼要吃飯?我們若不吃飯,身體就受不住,就會壞了。就好像機器,你若不給它上上一點油,就會摩擦壞了。我們人若不吃飯呢,就會餓死,身體這個活的機器也就會變成死的機器。所以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這是一種好的良藥,來治理身體的枯槁。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我們因為想要成就道業,所以才要吃飯,才要受供養。 所以說若飯食時:吃飯的時候,當願眾生:我願意一切的眾生。禪悅為食:都得到禪悅做為他的飲食。禪悅,是坐禪生一種輕安快樂。那麼得到禪悅做自己的飲食,就是坐到那兒,不吃飯也不餓了,吃這個禪悅嘛!法喜充滿:法是佛法。充滿,就是自己得到這個法的快樂了;得到法的快樂,這叫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若受味時:吃東西方面,各人歡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鹹,各有所好。所以普賢菩薩做行堂,身上帶很多的瓶子,你歡喜什麼味道,他就給你什麼,但是一般人還認為他行的菩薩道不夠。所以若受味時,得這個調味的味道的時候。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得佛這種禪悅的上味。甘露是一種不死的藥,得到這種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應該知道它是甜的。滿足,常常有一種甜的味道,很滿足的。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前邊是吃飯的時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澀的食;現在是飯食已訖:吃完飯了。在正吃飯的時候,方才說有五種的觀想;那麼吃完飯,也不是就沒有觀想了,所以說飯食已訖,吃完了飯又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說我願意一切的眾生,他們願意做什麼都成就,這叫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飯,給一切眾生迴向時,說:「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所有供養三寶的人,一定會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處。假設你因為想要得到快樂,得到永久安樂的緣故,來供養、來布施,將來一定會得到你所希望的這種安樂。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若說法時:就是講經說法的時候。這時也發願,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得沒有窮盡的無礙辯才,所謂得大辯才: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第一義無礙辯。廣宣法要:廣,就是由少能說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說法要,把法要緊的地方都說明白了。 E8、有五願明還歸洗浴時願 從舍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從舍出時:出家人有時從所住的宅舍出去,這時也不能東張西望,或者拿一副望遠鏡看看跑馬的,或者看看跑狗的,或者到野外山上,各處去東張西望,不能這樣。那麼要怎麼樣?要約束身心,目不旁視來發願,在這個境界還要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我願意一切眾生都早得到佛這種甚深無上的智慧。永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要超出三界,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要超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若入水時:入水,就是或者到河裏去沐浴,或者經過河,入水這個時候。這時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入一切智:都得到一切的智慧之水。知三世等:有知道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智慧。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入水以後,就要洗浴身體:沐浴不是沐身體外邊的塵垢,要把心裏頭的塵垢也洗乾淨了,所以說洗浴身體的時候,又發願了,當願眾生,身心無垢:要外邊洗乾淨了,沒有塵垢來染污;內裏頭把貪瞋癡這三毒,也都洗乾淨了。內外光潔:內裏沒有塵垢,外邊也沒有塵垢,這叫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 一切皆盡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熱天的時候。炎毒,有一種炎熱,熱得人都受不了,毒似的。雖盛暑炎毒,在這個時候也不應該打其他的妄想,也應該發願,當願眾生,捨離眾惱:要把一切的熱惱都捨離,要遠離一切的煩惱。一切皆盡:把一切煩惱都完全沒有了,都了了它,不要存一點點,絲毫也不要。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暑退涼初:前邊是盛暑炎熱的時候,現在這個暑退了,涼初,秋天將要來的時候,這時也要發願,當願眾生,證無上法:證,就是得到無上的法,得到清涼的法。究竟清涼:究竟得到沒有熱惱,這種的清涼快樂。 E9、有十願明習誦旋禮時願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諷誦經時:就是我們人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對著本子,這叫讀;背著,不用本子,這叫誦。我們讀誦經典的時候,也要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順佛所說: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都應該依佛的教誨,仰承佛的教敕,要依教奉行,要依佛教我們所修的法門來修行,不要背道而馳,不要覺得自己比佛的智慧都大,我也可以說經,我也可以傳教,貢高我慢的。不要那樣,要順佛所說。總持不忘:總持就是常常記得,持而不忘,記得這個經,記得這個咒。總持又是陀羅尼的一個別名,陀羅尼是梵語,中譯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對一切法,都是能記得不忘失,都能背得出來。念《彌陀經》,《彌陀經》能背得出來;念《金剛經》,《金剛經》能背得出來;甚至於《法華經》、《楞嚴經》都能背得出來,這就是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若得見佛:我們修行,有的時候會得到五眼六通,能見一切佛。那麼你得到五眼,可以見一切佛;沒有得到五眼,只可以見著有形有相的佛,例如木雕、泥塑的,或者是畫的佛像。無論是你開五眼所見的佛像,或是是用肉眼所見的佛像,都應該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得無礙眼:每一個眾生都能得到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這五眼。你得到五眼,這才叫得無礙眼,沒有障礙的眼。 見一切佛:你若能五眼都開了,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佛,都會看得見;若沒有看見,就應該要修行,你修行才能開五眼,不修行就不會開。或者有善根的人,也會開五眼。他前生善根深厚,今生有時也就見著佛,見著菩薩,見著一切鬼神,都有的。所以不要批評這一類人:「哦!那個人是鬼眼,他能見什麼見什麼。」不是的,因為他有善根,所以才能見著。那麼我們見不著,就沒有善根了嗎?不是的,也有善根。就是你沒有善根,也應該繼續修,來培植你的善根;如果不培植,永遠都沒有善根。所以說:「我不知道我有沒有善根?」你管有沒有做什麼?你若沒有,才應該要修,不可以懶惰;若有善根,更應該要修,更不可以懶惰,你一懶惰,把你的善根又都丟了。所以不管有沒有善根,都應該向前勇猛精進,這是要緊的,不要生一種退墮心。因此要發願一切眾生,得無礙眼,見所有的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諦觀佛時:諦觀就是很注意的,注目凝神,這麼目不轉瞬來觀佛。在這時也要發願,當願眾生,皆如普賢:所有的眾生都好像普賢菩薩,端正嚴好:就像普賢菩薩騎著六牙白象,威儀嚴好,很莊嚴,很妙好的。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見佛塔時:我們佛教徒無論在什麼地方見著塔,應該禮拜塔,應該繞塔,右繞三匝。凡是塔裏邊,都有佛法僧的真身,有佛的舍利、法寶、僧寶,所以我們應該向右繞三匝,來禮拜供養。 講起繞塔,我這一次到印度去,見到佛的菩提樹,那兒又有塔,我們禮拜這塔,又右繞七匝。我這一次去,到每一個地方,在禮拜時,都代表亞洲所有的佛教徒、所有我的皈依弟子、所有見著我的人,或者聽到我名字的人,替他們在佛前頂禮三拜,希望這一些人佛果早成,早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給所有的人這麼迴向,這是盡上我到印度這一點的心。我不是一定自己在那兒拜,我是代表所有和我認識的一切眾生,去禮拜這八聖地。這是我當時拜佛的一種觀想,為所有的人迴向。所以若見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尊重一切眾生,都好像尊重佛塔。受天人供:受人天的供養。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敬心觀塔:觀看佛塔,這要有一種恭敬心,所以說敬心觀塔。當願眾生:這時又應該發願,所以出家人時時刻刻都不應該打妄想,只應該為法界一切眾生發願。諸天及人,所共瞻仰:一切的諸天和人,大家共同來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於佛那樣。 今天有一位法師,在我沒有開講之前,就要求我講一講參禪的道理。我沒有答應這一位法師的要求,為什麼?因為講經,心念要專一,雖然我講得不好,但是我也要一心來講經。因為這樣,所以沒有答應這一位法師。他要求講一講坐單和坐禪的情形,所以今天我們先賒一賒賬,明天再講,明天的經文比較少了,我儘量用剩餘的時間,來講一講坐禪和坐單的問題。 今天我還有一個消息向各位發表,希望以大眾的威德力來為這個人迴向。本來前幾天我就要發表這個消息,但是因為這個人的業障太重了,我每逢一想發表這消息,就有一種障礙障著,不能對大家說。那麼今天說了之後,我相信仗著大家的這個力量,三昧加持的力量可以令這個人的病早一點好,業障早一點消了。 什麼事情?就在新店吧?有一位小姐叫王曉明,被車撞得昏迷不醒,已經十多年了。前幾天我去看她,中國人都知道有魂魄,她當時被車一撞,撞得她這魂魄,所謂「驚魂三千里」,魂魄都跑了。跑了,就被一個天魔給抓去,所以就不回來。雖然她所撞的傷好了,但因為魂魄還是沒有回來,病也沒好。我希望大家都發一點慈悲心,晚間回去,會念〈大悲咒〉的,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迴向令她這個病好;不會念〈大悲咒〉的,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為她求觀世音菩薩來幫助她,令她的魂魄快點回來。 現在如果大家真有誠心的話,她這個病一定會好的;大家沒有誠心,當然就沒有感應。我自己是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幫助她,而是要仗著大家的功德、大家的力量為她迴向,她一定會好,所以今天我發表這個消息。我們哪一位都愛人如己,人有毛病,就像自己有毛病一樣來幫忙她,這是我對大家發表的意見。大家若有誠心她就會好的,就好像我說他們三步一拜,我說:「你們三步一拜,如果有誠心,就不會下雨;假如下雨,也是只在你們前後邊下,你們拜那個地方就不下雨。」以後他們很誠心了,果然就是這樣。他們往什麼地方一住,不去拜的時候,那兒就下雨;一說明天又要開始拜,天就晴了。本來那時是天天要下雨的,沒有晴天的時候,但是他們有這樣的感應。那麼我們若真願意幫助人,也會有大感應,她的病一定好的。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頂禮於塔:我們佛教徒見到塔一定要禮拜的,因為塔裏邊,十方常住三寶都具足,所以必須要禮塔。禮塔後又要發願,所以當願眾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六道眾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間的人等。無能見頂:六道眾生,都不能見著塔頂,為什麼無能見頂?這就是〈楞嚴咒〉上所說的無見頂相;既然是無見頂相,所以就無能見頂。〈楞嚴咒〉,是釋迦牟尼佛頂上放出百寶光明,在百寶光明裏邊又涌出千葉寶蓮,千葉寶蓮的上邊就現出一尊化佛,有化如來,坐寶華中,坐在寶蓮花裏邊。這尊化佛頂上又放十道百寶光明,這十道百寶光明就是表示這個法是重重無盡的;在每一道光明都現出十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那麼多的金剛藏菩薩來擁護這個法。 所以學佛法的人,一定要會誦持〈楞嚴咒〉。〈楞嚴咒〉是佛「放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恆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這是放光如來宣說的神咒,〈楞嚴咒〉是佛法身說的,所以妙不可言,沒有法子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白它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在這個世界上,若有一個人會誦持〈楞嚴咒〉,就不會到魔王出世的時候,〈楞嚴咒〉能降伏十方三世一切諸大魔軍,普通的魔軍更不用說了,所以〈楞嚴咒〉是最妙的。那麼這個無能見頂,也就是說佛的無見頂相。 右繞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右繞於塔:繞塔必須向右繞,這是表示恭敬。當願眾生,所行無逆:就是所行所做都順道而行,不是逆,逆是背道而行。我們應該順道而行,就是依照佛法來修行,不要違背佛法;違背佛法就是逆了。逆是愚癡,順就生智慧,所以成一切智: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成就一切的智慧。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繞塔三匝:繞塔也有一個數目,要右繞三匝。三匝也可以說是我們出三界,也可以說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又可以說是你若繞塔三匝,就遠離三惡道了,因為你發菩提心求無上道,就不會墮落三惡道。所以這沒有一定的講法,你覺得哪三種相應,都可以講。當願眾生,勤求佛道:繞塔是不懶惰,才繞塔,所以就要精進勤求佛道。心無懈歇:不要生一種懶惰心、懈怠心、向後退轉的心。我們求佛法,時時刻刻都要向前精進,不要向後退轉,所以要心無懈歇。歇就是停止了,中道自畫,也就是半途而廢,走到半路上,就不向前走,退回來了。我們發菩提心要勇猛精進,不要停止,不要休息,這就是心無懈歇。 讚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歎無盡 讚佛功德:我們在佛前誦持讚,讚頌於佛,稱揚讚歎歌頌佛的功德,這是在佛教裏頭必須有的。所以不應該說:「我們唱讚,這就是唱歌呢!唱歌對佛法有什麼用?唱這麼些個歌?」稱揚讚歎佛的功德,才能增加善根;若不稱讚於佛,善根就不能增加;善根不能增加,菩提心就不會長大了;菩提心不會長大,你的菩提果也不會成就,所以要稱揚讚歎佛的功德。 那麼我說:「上天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入地雖難也不難,教化西方人最難。」在美國怎麼樣呢?這不是講人的是非,是講事實,用事實來證明。我在美國,西方人不懂稱揚讚歎佛的功德,就說:「哦!這又要唱歌了。」譬如做早課,他說又要唱歌了;吃中飯上供,他說:「哦!我們要唱半點鐘的歌,才能吃飯;若不唱半點鐘的歌,就換不來飯吃。」因為我們吃一餐飯,都是十點半鐘上供,天天上供,不是初一、十五上供;在中國的叢林是初一、十五上供,上完了供吃飯,而金山寺天天都上供。為什麼要天天上供?因為天天要吃一餐嘛!我們人要吃飯,也先供佛,這是一個理由。 還有西方的人都不懂佛前的法器,敲打唱念也都很生疏的,雖然說是佛教的戲子,但是你也要會唱;若不會唱,連個戲子都不會做,那怎麼做佛的弟子?雖說參禪打坐是佛的弟子,敲打唱念是佛的戲子,但這個戲子也要會做;不會做,怎麼夠上佛的弟子?說這是皮毛,皮毛你若不懂,內容更不明白了。所以我們就天天上供,一方面供養佛,一方面他們練習犍槌,好一天比一天熟,是這麼一個意思。但是他們就說了:「啊!我們又要去唱歌來換飯吃。」各位聽一聽,西方人是不是難度?他們說要唱歌來換飯吃。但是還只可以換一餐,連三餐都換不出來,就這樣難教化。你看!在中國雖說也有劣根性,我還沒聽過這種的口調:「我們又要唱歌去,好能換飯吃。」 所以教化西方人哪,真是太難了!芝麻綠豆那麼樣一件小事,他也要來問一問;甚至於到廁所,也來問問師父:「師父,我好不好到廁所去?」這並不是表示他們聽話,就是不知道什麼事情怎麼做。說這話,只是一個比喻,你們不要一定相信這話。我講話沒有什麼真的,都是假的;但是我說假的,你們會找著一個真的,我的目的在此。 我再講講這位三步一拜的恒具,說一說教化美國人真不容易。他在金山寺修行修行,受不了了,就買牛奶來喝。買了牛奶,不敢從金山寺的門口拿進來,怎麼樣呢?先把一條繩子綁屋裏,再把這條從窗戶摔出去,然後將牛奶拴到繩子上,吊到上面來偷喝。你看!有這麼大的本事,有大神通的。正在那兒喝牛奶喝得津津有味時,突然,門好像炸彈「乓」一響,他幾幾乎把牛奶都潑到地下。你們說誰進來了? 現在回到偈頌上,讚佛功德時,又對境發願了,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眾德也就是佛的萬德。眾者,多也,萬者也就是一個大數目。佛才能萬德莊嚴,眾德悉具就是萬德莊嚴。因為你稱讚佛的萬德莊嚴,所以自己也就眾德悉具,得到萬德莊嚴了。 佛怎麼成佛的,你們學佛這麼多年,我相信都不知道。說:「哦!那你知道,說來聽聽。」當然我知道,佛怎麼成了佛,就因為稱佛的功德,讚佛的功德,所以自己就成佛了。佛若天天罵眾生:「你是個鬼!你是畜生!你是螞蟻!你是個什麼什麼。」他若有這個心,也成不了佛。就因為他過去讚歎諸佛的功德,不單讚歎過去佛,還讚歎現在的佛;不單讚歎現在的佛,他又讚歎未來的佛。那麼誰是未來的佛?現在在這個講堂,所有的人都是未來的佛;不單在這個講堂裏邊是未來的佛,就在講堂外邊所有的眾生,都是未來的諸佛。所以發大菩提心、具足大悲心的人,不能盡說人家的不對。 我過去說這麼幾句話:你若盡看人不對,就是自己苦沒了;你若苦了了,看誰都是佛,看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既然是過去的父母,說一切眾生的不對,就是說自己父母的不對;要是對一切眾生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若能這樣想,眾德悉具是毫無問題的。那麼佛怎麼成的佛?就是讚歎佛而成的佛。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證明。他說:一者禮讚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這十大願王裏邊,就有稱讚諸佛的功德這一願,所以你在佛前唱讚、禮佛,這都是成佛的本錢,成佛的根本;若反而說這是唱歌來換飯吃,真是如來所謂可憐愍者啊! 稱歎無盡:你讚歎佛,將來你成佛的時候,眾生也讚歎你,所以稱歎無盡,輾轉無盡這種讚歎功德的法。 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讚佛相好:當我們見著佛像,覺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每一相、每一好我們都讚歎。這時又要對境發願了,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所以說當願眾生,成就佛身:我們也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的佛身。證無相法:我們雖然願意得到相好,但是也不要生一種執著。我們要證到真正的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智亦無得這無相法。 E10、有三願明寤寐安息時願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若洗足時:出家人、比丘常常洗足,為什麼要洗足?因為在印度,或者在中國的南方,天氣熱,佛是赤足的,那時一切比丘也就不穿鞋、不穿襪子。因為不穿鞋、不穿襪子,腳上就常常沾到不乾淨的東西,所以每天必須洗。《金剛經》上不是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洗足也是出家的一個功課,如果你不洗足,把佛堂踩邋遢了,這也不恭敬於佛,所以必須洗足。這個洗足,不是單單洗足,也要洗心滌慮,發菩提心。在洗足的時候,要想一想:我今天心裏是生邪念?是生正念?要把心清淨一下。我心裏有沒有婬欲的思想?貪心?瞋心?癡心?要迴光返照來想一想。所以洗腳的時候,當願眾生:這時候就發願了,具神足力,所行無礙:得到神足通的力量。想要到什麼地方,就到什麼地方,無所障礙。 講到這兒,我想起我們在美國三藩市華盛頓街那兒成立一所譯經院,想把佛經翻譯成英文。我們根據梵文、中文,或者西藏文等種種文來對照參考,翻譯成英文。關於翻譯經典這項工作,我一開始講經就想對各位講一講這個問題,也沒有時間,今天時間或者稍微充足一點,就對各位講一講。 幾千年以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以後經過唐朝玄奘大師等,不辭千辛萬苦到印度,杷佛法請回到中國。中國當時,多的時候三千多人,少的時候都有八、九百人,來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那個時候皇帝也信佛做護法,所以成就就非常地偉大,幾乎把佛在印度所說的經典,都翻譯成中文。可是後來的人,就沒想到把經典再翻譯成外國的語言文字,只知道保守地在中國來宣揚佛教,沒把經典翻譯成西方的語言文字。 幾千年以來,或者有人想到這個問題,但是沒有實現這種思想;或者根本就沒有人想到這個問題,所以這種思想根本就不能實現。中國人只看見中國這麼一塊土地,沒有看見還有其他的國家,所以沒有把佛經再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儘量發揚光大,翻譯成各國的語言文字。乃至於近代的大德高僧,有的著眼在這一點,但是也沒有實現。在四十幾年以前,我就曾經提倡青年的出家人,要為佛教做著想,為弘法做著想,應該準備這種他所需要的技能,向世界各國去弘揚佛法。那麼想要有這種的技能,必須要通達外國的語言文字。四十幾年以前,我曾經提倡很多青年的出家人去讀英文,或讀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當時有幾個青年人就發心研究外國的語言,可是這種情形也沒有怎麼樣實現。 所以一九六二年我到了美國,就準備造就出一些西方的人才,來翻譯中國的經典,可是當時這種因緣還沒有成熟,所以在美國可以說是隱遁了六、七年。等到一九六八年,好像這個因緣成熟了,美國人就源源而來,這一年就有五個西方人出家。等到一九六九年,我就派他們來到臺灣求戒,這是西方人有正式比丘的一個開始。 以後,又有很多人來想要出家,可是我在美國所收的出家人,不是那麼容易的。說:「那是不是要哀求他們出家?」不是的。所謂不容易,就是他們不容易得到我應承他們出家。所以在美國這些出家人,最低限度都跪到我面前要求過三次以上說:「我想要出家做比丘。」那麼第一次,我說:「你再考慮清楚,我給你一段時間,考慮清楚後,再來對我講。」那麼他這一考慮,或者三個月、五個月也不再來向我要求,這就算了,我知道他是不會出家了。如果他又來說:「我一定要出家。」我說:「你再考慮,或者考慮一段時間,你真覺得可以出家,可以受得了這苦了,也能吃一餐,也能坐單了再說。」這個坐單也是很不容易的,昨天因為我答應這位法師講一講坐禪和坐單這些問題,所以今天借著這個寶貴的時間來說一說。 坐禪沒有什麼特別的巧妙,要能端然正坐,最好就結雙跏趺坐。結雙跏趺坐不那麼容易昏沉,又能降魔。這個坐又叫金剛坐,就是很堅固的,不容易傾倒。你結上雙跏趺坐,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這時把舌頭抬起來,舌尖頂上顎。有一種理教,理教就是不抽菸、不喝酒,它有這幾句話說:「閉口藏舌,舌尖頂上顎。」這不是一定理教裏這樣,佛教也應該這樣。因為人的身體,我告訴你們,你看小孩子剛生出來的時候,舌尖都頂上顎的。舌尖頂上顎這個方法有什麼用呢?我們修道都知道有任脈、督脈,舌尖頂上顎就交任督二脈,是調氣調血的,能把氣血調勻了。 至於坐單,坐單的功能就是不睡那麼多覺。你若躺著睡覺,睡八個鐘頭還覺得不夠;若坐著睡呢,睡四個鐘頭就覺得已經夠了,很有精神的。要是能不昏沉,那麼打坐也容易入定,這就是坐單。你要不怕苦,不怕腿痛,不要貪舒服,不要說:「啊!我把腿伸開,躺在那兒覺得很舒服的,坐這兒,不太舒服。」當然了!坐著沒有躺著那麼舒服,但是你考察過去的祖師,都是由不舒服成的;要是盡貪舒服,吃得也好,睡得也好,那怎麼能表示出你修行的真心? 所以在西天,就是印度,脅尊者一生脅不著蓆,脅就是旁邊肋頭的地方,脅尊者不躺到蓆子上,也就是不躺著睡覺,他坐著。那麼中國也有很多很多都是坐單,都是發願脅不著蓆的。現在在美國,佛教剛剛開始,剛剛種下種子,所以我提倡日中一食,這是頭陀行;長坐不臥,也是頭陀行,是十二頭陀行其中的二種。那麼行頭陀行是不容易的,要不貪舒服,不貪享受,也不貪吃的;所以有人要送供養給我們,我就告訴他,你不要令我們生貪心。今天我再發表一個消息,因為以前沒有發表,就有人又送點白木耳,又送點衣服。從今天開始,任何人無論送什麼禮物,我都不接受。這雖然很對不起各位,沒有接納你們的誠意;但是我知道自己道涼德薄,不敢受太多的供養;因為受太多了,的確沒有這種福報來消受。那麼如果想送禮給我的,你把錢轉贈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的人,這就等於供養我一樣。 還有坐禪不是說有什麼巧妙,就是要常常坐。你常常坐,坐久了,自然就會得到好消息。若不常坐,「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今天修了一天,休息十天,那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所以要有一種忍耐心、長遠心。發心要發長遠心,修行也要長遠,不要修三天、五天,沒有什麼成就就退心了,那是不行的。今天我對王委員說:「人說有善根,你才修行。沒有善根,更應該修行!有善根才修行;沒有善根就不修行,那你不修行,不栽培,善根始終是沒有的。就因為沒有,我們才要修;就因為有,我們更要修。我們再繼續以往的這種功德,做將來無量的功德,我們要一天比一天精進,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各位!你們都是對世間法經驗很多了,現在應該認識自己所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再一天到晚煩煩惱惱、爭爭吵吵,做一些很愚癡的事情;我們應該都聰明一點,大家真正發菩提心,這是我對各位的希望。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以時寢息:就是到睡覺的時候。到睡覺的時候,你一定要睡覺,不要人家睡覺你去拜佛,人家拜佛你去睡覺。尤其在叢林裏頭,大眾會下,必須要遵守大眾的規矩。所以這時候又發願了,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身得到一種的安樂,不要躺到床上,或者坐到自己的坐單上,就打妄想。心無動亂就是叫你不要打妄想。你打妄想會怎麼樣?就睡不著覺了。所以有的人說失眠,失眠的人沒有其他的原因,就因為想東想西,往那兒一躺的時候,就陳穀亂芝麻都想起來,睡不著覺了。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睡眠始寤:前面以時寢息是睡了,若醒的時候是寤,就是睡醒了。鄭武公生個兒子叫寤生。為什麼叫寤生?因為他母親剛睡醒,甚至於眼睛還沒有太睜開,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就生個小孩子,所以叫他寤生,也就是鄭莊公。史書說「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因為這樣,她就很討厭這個兒子,說:「這個兒子真不是好東西,我睡覺沒醒呢,剛一睜眼睛,他就出來了。」 那麼出家人,到醒的時候又要發願了,所以說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一切的智慧和覺悟,周顧十方盡虛空、遍法界,十方法界都周顧了。 D3、總結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文殊菩薩又稱了一聲智首菩薩,佛子:你們各位佛的弟子。其實這個佛子就包括當時所有的菩薩。所以他就說若諸菩薩:假設你們各位有智慧的菩薩。如是用心:像前邊所發的願、這種行為,像這樣來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就能得到一切殊勝、微妙不可思議的功德,能增長你的法身慧命,早得不退轉於正等正覺。所以一切勝妙功德就是德無不備,行無不周,也就是成就佛果了。 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怎麼叫勝妙功德呢?因為一切世間國王、大臣,和諸天、魔、梵、婆羅門、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諸天是一切的天王,魔是魔王,梵是大梵天王,沙門是比丘,婆羅門就是在印度修印度教這種清淨行的。乾闥婆是玉帝那兒奏音樂的樂神;阿修羅等,就是一切無端正的阿修羅王和阿修羅民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有的聲聞、緣覺,聲聞和緣覺都是二乘人。「所不能動」,你能得到這功德,就超過一切的聲聞、緣覺,二乘人不能搖動你的思想、你的定力。這個不能動,就是你的定力已經超過他們,他們沒有辦法知道你。所謂「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覺」,因為你是菩薩,你這種境界高過一切的二乘人,所以二乘人的定力也就沒有你這麼深和厚了。 在這一次,回到臺灣講〈淨行品〉,我自己很慚愧的。因為沒有辯才,也沒有什麼學識,既沒學過教,又沒真正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所講的都是很平凡的,就是誰都明白的道理,沒有什麼高談闊論和各位談。既然這樣,所有的人都會講、都會說,不過有的人願意常常入定,在定中來說法。我雖然講經講不好,但是和各位都有一些法緣,這法緣是很深的,不是一生一世,所以今天又應該在這兒結這麼一個法的果。來聽經的都是有大善根的人,到這兒做影響眾,我知道很多人所知道的都比我多,但還是一樣來聽,願意做影響眾。那麼無論早發菩提心的,或者現在發菩提心的,我都希望我們這個法緣一天比一天深,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大。我沒有什麼妙法來供養各位,但發願所有來的這些善知識,或者諸山長老、各位法師都早成佛道。我們信佛的人沒有旁的,只願意成佛,我知道大家都願意成佛,沒有一個人願意墮落三惡道的,所以我願意各位早成佛道。志蓮精舍曹居士兩夫婦要常常發菩提心來護持三寶,令佛的慧命永遠不斷,正法久住世間。願意我們這個國家的元首福壽康寧;也願意各位同參道友都菩提一天比一天長得高一點、大一點,早成佛道,這是我衷心的希望,天天為各位這麼迴向。 還有,昨天講王曉明,我們各位回到家裏還是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希望她的病好了。我希望她病好,但是我一個人沒有這麼大的力量,所以仰仗各位。我們這裏聽眾裏邊說不定就有文殊菩薩的化身,或者智首菩薩已經來了;他們能發慈悲心,來幫助王曉明,令她這種昏迷的病快一點好,這是我一點小小的希望。 圓滿菩提心 恒具:當我三步一拜快完,尚有十英哩時,我和恒由都很高興,但是我們還有一點問題。那時,拜的那條路有很多車,天氣也很熱,所以我很容易對恒由發一點脾氣,彼此都不太舒服。到了一個小鎮,天很熱,我們就停下來喝一點水,這時有一個老人,我不認識他,他告訴我幾句話:「你是不是佛教徒?」我說:「是。」老人說:「你知不知道佛教是什麼?」我看這個老人不同於一般人,他很奇怪的,我說:「請您告訴我。」他說:「佛教慈悲,可是人不相信,我想你不懂慈悲。」這時我非常驚訝! 上人:他說:「佛教徒都要有慈悲心,但我知道你一點慈悲心也沒有。」為什麼說恒具沒有慈悲心?就因為他們兩個人常常fighting(爭吵),常常發脾氣,他對著這個小的、矮的發脾氣,生煩惱。為什麼生煩惱?就因為天氣熱,熱得脾氣跑出來了,慈悲心就沒有了。這個老人意思就是你是個佛教徒,你不聽佛的教化,要發脾氣,一點慈悲心都沒有。 恒具:所以我就說:「我沒有說我是圓滿的。」他說:「佛教慈悲,你一定要用慈悲,我是你的朋友。」 上人:這個人對他說:「你是個佛教徒,就應該有慈悲心,不應該有脾氣;甚至於你的同伴,你都常常對他發脾氣,這是沒有慈悲心。」這個老人又說:「我並不是你的敵人,我是你真正的朋友,所以我才這樣告訴你,你還要多一點慈悲心,你的慈悲心不圓滿。」意思就是你三步一拜,不要說拜了十個月,即使就拜了十年,但是你不依照佛的教化去行,一點慈悲心都沒有,還是沒有用的。這個老人並沒有看見他們兩人吵架,沒有看見他對恒由發脾氣,但是到加油站那兒,就這樣教化他,意思就是你拜十個月,脾氣還是那麼大,怎麼了? 恒具:這是我的意思。 上人:他不會講,我替他翻譯。 恒具:是的。 上人:我的脾氣比你更大,所以教出你這麼個徒弟來。怎麼?你還有什麼話講嗎? 恒具:沒有,哦!我還有一個小故事。講到發脾氣,我們這次在越南西貢某法師的寺廟,越南總理夫人就來見上人,她說她有一種病,問上人要怎樣才能把病治好,上人說她這病的原因是...... 上人:不要講這個,你講人家的病幹什麼?你講講自己有什麼病就好了,講講自己吃不著cheese(起司)也發脾氣,喝不著牛奶也發脾氣,吃不著麵包也發脾氣,那才對嘛!我們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講寺吃中飯時,碗盤都是裝了飯和菜;但住持坐的席位,就擺了麵包、奶油、cheese。他往那兒一坐,一爪探過去,就把人家麵包、牛油拿過來。我知道這是住持吃的,就說:「這個不要動,不要動!」他心裏即刻就發脾氣了:「啊!真是沒有慈悲心,麵包也不給我吃。」這是他自己告訴我的。你說!帶這麼個會吃的徒弟到各處丟臉,哎!很不容易的。 這品經今天雖講完了,可是明天下午七點到八點半,我還有一點點時間,如果誰願意來隨意談談話,隨意研究問題,可以來。我們明天就以隨意談話的方式進行,因為大約八點半以後,我就要去高雄、台南。明天是在火車上過夜,本來黎居士預備買三個睡舖、三個座位。我說:「不要買睡舖,因為我們都是坐著的,何必要睡舖呢!」侯太太就說:「哦!那師父您一人在裏邊,清淨一點,沒有那麼吵!」我想:「隨他去囉!願意買坐就坐,願意買睡就睡,隨遇而安,到處隨緣安歲月。」在沒去買之前,我就已經在心裏祈禱千萬不要有睡舖;這睡舖,錢又多,我們又不需要睡舖。我又想:「如果買到睡舖,送給三個香港來的人,我們坐座位。」結果一買,買不著睡舖,只有座位,這很好了。所以明天十點多鐘去坐火車,第二天是九號,一早六點多鐘就到高雄了。那麼九號晚間在高雄住一宿,十號就到嘉義。嘉義佛教會理事長吳大海今天來過了,他派人到高雄那兒接我。到了嘉義,或者十號晚間就為他們說一說法,還有十一號、十二號,共三天。十三號就會回來,或者十二號晚間回來也不一定,看情況而定,那麼十四號就到日本去了。所以,今天就和你們拜拜了,英文叫goodbye,就是和大家告辭了,我們以後有緣再見。 培育佛教新血 各位大德、善知識,各位護法、居士:在沒講經以前,我要向各位說,我講經的方法和其他人有多少不同。有什麼不同?其他的法師講經是一人講經,眾人聽經;我講經,帶著兩個幫忙的,在講經前後替我講一講,他們先講英文,然後自己翻譯中文。 一開始,由個子矮的恒由先講三至五分鐘。等我講完了,再由個子高的恒具,也是講三至五分鐘,前後共十分鐘。為什麼這樣?因為我的宗旨是要提拔青年人來做弘法的人才,我願意培植佛教的新血,把佛教過去專制的習慣,獨裁的這種行為改善了,要學民主國家自由平等的方法。我的志願是要栽培佛教的新青年,這是我一點點的意思。所以各位不要著急,慢慢地聽一聽他們用英文說法,雖然他們講的少,但所講的都比我好。 編按(1)宣公上人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二日,率領早期兩位三步一拜的美籍弟子恒具、恒由(他們為祈世界和平,於一九七三年由三藩市三步一拜至西雅圖,創美國佛教史上第一次三步一拜的先例。)前往臺灣、香港、泰國、印度、錫蘭、新加坡、越南、日本等地弘法。今特恭錄上二段文,讓讀者了解宣公上人當時講經的情況。 編按(2)本書科判係根據華嚴經疏科文,但採取簡要方式行之,以便讀者易知易解。 心燈永明 師父道座: 此次炎武在臺北皈依,仰仗師父示不可思議之法力,即座頓悟「心燈永明」之義,又皈依後,心中悲念無端而生,一周之內不能忘懷,因有此念在心,其他慾念俱去。由此復悟悲能憫人,亦能制慾。更悟一般稱觀世音菩薩,均加上「大慈大悲」四字,蓋修持不但須存慈懷,亦須存悲念也。炎武擬今後即以「心燈永明」四字,隨時持誦,因一覺心有明燈,則善念俱備,誠如師父所語,已明心見性矣!擬即從此勤加修持,不知當否?倘蒙師父賜以數行予以開示,則大幸矣! 皈依時,師父升座說法之際,炎武當見師父時而現菩薩相,時而現大將軍相,二相顯現不已,法指亦屈伸不已,使炎武精誠凝聚,頓生心燈之悟,事後問諸大德,對師父法相顯現,均無所識,惟炎武一人見之,亦云幸矣! 師父說法畢,在提示佛門弟子,須忍人所不能忍,讓人之所不能讓,即使受人打罵,亦須忍讓之訓誡後,問曰:「有人罵師父,你們將如何?」武當時昧於己別識,答以「以笑置之。」又問曰:「有人要殺師父,你們將如何?」答以「挺力而為。」意在替師父死。當以皈依時間太長,恐師父太累,未便另請開示。既退而思之,則覺所答非矣!因師父猶父母,聞人辱罵,以笑置之,未免忍讓過份。似應曉之以理,曉之無效則拂袖而去,但不可與之對罵。又人欲殺師父,則應先以言詞或力量出而衛護,衛護不成,則替師父死可也。炎武經檢討後,曾書一事以更正當時回答之誤,貼於志蓮精舍佛堂壁上,供諸大德參照。不知師父以為當否? 師父離臺時,炎武機場送行,因以往見送師北,多行便禮,此次炎武亦昧然行之,以為是矣。及見臧廣恩師兄行頂禮時,始知錯誤,遂急起補行頂禮。生禮之咎,實緣平時欠修,接觸三寶機會太少,因而規矩欠諳,自己又粗心大意,有以致之。故當向師父頂禮後,不禁汗流浹背,慚觫不已!回至家中,又走於佛案之前,痛加自責!迄難忘懷。但不知師父能以慈悲之懷,悲此凡識之一昧否?事出倉猝皈依,錯失不一,臨當依依,不勝慚憾之至!專當敬叩 慈安並祝 恒謙、恒受、恒伯諸法師道福 凡徒李炎武叩上 另敬書皈依時頓悟「心燈永明」四字, 由航空掛號寄上敬請賜收存念!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洛杉磯金輪寺 一九八一年七月廿五日至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一部《華嚴經》有八十一卷,那麼八十一卷從中又分出來有很多的品目,這一品是當第十一品,這品就是品類。「淨行」:淨就是清淨,行就是修行這個行門。「品」:就是這一類的,這一類的道理。「第十一」:那麼這個文當第十一品。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這個淨行就是修清淨行,怎麼叫清淨行呢?清淨行就是沒有絲毫的染污法夾雜在裏邊,只有淨法,沒有染法,這是清淨,淨行品;那麼有一點點的染污法在裏夾雜著,這都是不清淨的。 「爾時」:在這個時候,這個「智首菩薩」:佛有一位弟子就叫智首菩薩,他也很有智慧的。「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他向文殊師利法王子就問了,說什麼呢?說:「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他問文殊師利菩薩說,這個菩薩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一點點的過失,這個身語意業;身業也沒有過失,語業也沒有過失,意業也沒有過失,得怎麼樣子來做呢?這個智首菩薩,他智慧非常地大,做眾菩薩中的上首,他還不懂得怎麼樣才能身口意業恢復清淨?所以他問文殊師利菩薩,說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過失,什麼過失也沒有,身也沒有過失,語也沒有過失,意也沒有過失,就是身口意這三業都清淨,沒有絲毫的過失,怎麼樣才能這樣子呢?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前面說得怎麼樣才得到身業清淨?怎麼樣才能得到口業清淨?怎麼樣才能得到意業清淨?這是身口意三業清淨,我得怎麼才能得到這個呢?這個智首菩薩這麼樣問。他又說怎麼樣才能得到不害身語意業呢?怎麼樣才能得到不損害這身語意業呢?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怎麼樣才能令這個身語意業都像金剛似的,任何的外緣也不能毀壞得了呢?得怎麼樣呢?「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怎麼樣才能得到身口意這三業都清淨,都得到無明變成智慧呢?不可壞身語意。「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我怎麼樣才能得到身口意這三業都清淨而不退轉呢?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怎麼樣才能得到不動身這種的定呢?身語意業都得到定了呢? 「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怎麼樣才能得到特別殊勝的身語意業呢?「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得怎麼樣才能得到真清淨,一念也沒有染污了,得到這種法門的清淨呢?「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染污的身語意業呢?「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怎麼樣才能得到智慧做一個先導,來行這個身語意業,令三業都清淨呢? 「云何得生處具足」:怎麼樣才能得到生處就具足一切圓滿的因緣?「種族具足」:怎麼樣才能得到種族都是尊貴的種族,種族都具足?「家具足」:怎麼樣才能得到家庭裏頭具足呢?「色具足」:怎麼樣才能得到色相圓滿具足呢?「相具足」:怎麼樣才能得到相的具足呢?「念具足」:怎麼樣才能得到念具足呢?「慧具足」:怎麼樣又能得到智慧具足呢?「行具足」:怎麼樣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門具足呢?「無畏具足」:怎麼樣又得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恐懼這種具足呢?「覺悟具足」:怎麼樣又能得到覺悟的道理也具足了呢?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云何得勝慧」:智首菩薩又說,說是怎麼樣才能得到殊勝的智慧?「第一慧」:怎麼樣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最上慧」:怎麼樣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最勝慧」:怎麼樣又能得到最殊勝的智慧?「無量慧」:怎麼樣才能得到無量的智慧?「無數慧」: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數那麼多的智慧?「不思議慧」:怎麼樣才能得到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智慧?「無與等慧」: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再可以和他比的這種智慧?「不可量慧」:怎麼樣才能得到不可以稱量的那種智慧?「不可說慧」:怎麼樣才能得到不可說的那種智慧? 「云何得因力」:怎麼樣得到正因的因力堅固?「欲力」:怎麼樣才能得到欲力,自己願意修的這種力量堅固?「方便力」:怎麼樣才能得到方便這種的力量也是堅固?「緣力」:怎麼樣才能得到緣的力量堅固?「所緣力」:怎麼樣才能得到所緣的這種力量堅固?「根力」:怎麼樣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堅固?「觀察力」:怎麼樣才能得到觀察的力量堅固?「奢摩他力」:怎麼樣才能得到奢摩他力,止的這個力量堅固?「毗缽舍那力」:怎麼樣才能得到觀的力量堅固?「思惟力」:怎麼樣又能得到思惟的力量堅固? 「云何得蘊善巧」:怎麼樣又能得到五蘊這種法的善巧方便?「界善巧」:怎麼樣又能得到十八界的這種善巧方便?「處善巧」:怎麼樣又能得到十二處這個善巧方便?「緣起善巧」:怎麼樣又能得到十二因這個緣起的善巧方便? 「欲界善巧」:怎麼樣又能得到欲界的善巧方便?「色界善巧」:怎麼樣又能得到色界天的善巧方便?「無色界善巧」:怎麼樣又能得到無色界天的善巧方便?「過去善巧」:怎麼樣能得到過去的善巧方便?「未來善巧」:怎麼樣能得到未來的善巧方便?「現在善巧」:怎麼樣能得到現在的善巧方便?我請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發慈悲,開導我和將來的一切眾生。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這一段文是說這個覺分的法門,也就是七覺分。「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智首菩薩說:請問上座大士,得怎麼樣子能修習七覺分的念覺分這個法門呢?「擇法覺分」:怎麼樣又修習擇法這個覺分的法門呢?「精進覺分」:怎麼樣又修習精進的法門這個覺分呢?「喜覺分」:怎麼樣又修習喜法門的覺分呢?「除覺分」:怎麼樣又修習除覺分這個法門呢?「定覺分」:怎麼樣又修習定覺分這個法門呢?「捨覺分」:怎麼樣又修習捨覺分這個法門呢?「空、無相、無願」:得要怎麼樣才能修習這個空法門呢?和無相、無願這種法門呢?請問文殊師利菩薩。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得怎麼樣才能修習布施的檀波羅蜜這種法門呢?怎麼樣把這個法門能修習圓滿呢?怎麼樣做布施呢?這個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得怎麼樣修行才是對的呢?「尸波羅蜜」:又怎麼樣修習波羅提木叉這個戒的法門呢?這個戒的法門怎麼樣才能修習到圓滿呢?也請問大士來給我說一說。 「羼提波羅蜜」:怎麼樣又能修習忍辱到彼岸這個法呢?「毗黎耶波羅蜜」:怎麼樣又能修習精進到彼岸這種法呢?「禪那波羅蜜」:怎麼樣修習禪定到彼岸這種法呢?「般若波羅蜜」:怎麼樣修習般若到彼岸這種法呢?那麼這個六度的法門,都得怎麼樣修行呢?「及以圓滿慈悲喜捨」:和怎麼樣才能把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都修得圓滿了呢?這個智首菩薩向文殊師利菩薩來請問這些個法門。 這個七覺支法門,也叫七菩提分。這第一個法門就是要擇法覺分;擇法,我們學習佛法的人要有擇法眼。擇就是選擇,或者揀別。那麼選擇,什麼叫正法?什麼叫邪法?要認識,所以這個擇法眼是很要緊的!你有了擇法眼,才不至於盲從,才不至於盲修瞎煉,才不至於跟著沒有眼睛的人來跑路。你若沒有擇法眼,那很容易就誤入歧途,以盲引盲,一同都墮落了。所以這個擇法覺分是很要緊的。 你有了擇法覺分,又要有精進覺分。你光選擇出來這個法,你若不精進,還是沒有用的。你總很懶惰的,不用功,不修行,把光陰都空過了,這也是沒有用了,所以又要有精進覺分。這個覺就是一個明白,你明白怎麼樣去精進去,你明白怎麼樣去擇法,選擇這個法。 你有了精進,然後又要歡喜。你要歡喜精進,你不要勉勉強強的,想要精進嘛!又不精進。然後你又要除覺分,除就是除去你所有的執著,除去你所有這些個無明煩惱。然後又要有捨覺分,捨,捨不得的也要捨。就是捨不得的你能捨了,那才是真捨!你若能捨的你捨了,那也很平常的。你就捨不得的,什麼你捨不得,你能捨了,那是真捨。 又有念覺分,你要念茲在茲的,時時都覺悟。你又要有定覺分,你若沒有定,你修什麼法,都會散漫無章的;你若有定了,那麼對一切法都認識了,也能修行了,修行得也恰到好處。所以這七覺分,修道的人、研究佛法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還有六波羅蜜法。六波羅蜜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是要布施給其他的人,不是盡叫人家布施給自己,那麼一點貪心也沒有,就是布施。布施,還要行真實的布施,不要沽名釣譽的布施,不要故意:「啊!我做了布施了。」各處打鑼打鼓告訴所有的人說:「我布施了!」也不要賣一個廣告說:「我做了布施了!」就要腳踏實地認真去做去。 這布施,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施。財施,就是把你所有的財產都布施了。這個財產,有內財、有外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這是屬於內財;外財,就是國城妻子,這屬於外財。內財也能捨,外財也能捨,這是財施。這個布施是要布施給旁人,不是盡叫旁人布施給自己,說:「布施布施,你要布施給我。」不是這樣子。 第二就要持戒。這持戒叫尸波羅蜜,尸羅就是戒的一個別名,又叫波羅提木叉,又叫戒。怎麼叫戒呢?戒就是止惡防非,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斷一切惡,是修一切善。 那麼前面講的,還有法施,那麼持戒必須也注重法施。這個法就是以法施人,以法來布施給人。什麼叫以法布施給人呢?譬如你印經典送給人,這是以法布施;你講經說法,令旁人聽經,明白經典,這也是法布施。你時時刻刻都本著弘揚佛法這個宗旨,不怕麻煩那個樣子,為眾生來說法,這都是法施。「諸供養中,是法供養最。」講經說法的法師,這都是以法來供養所有的人,以法和所有的人來結緣。無畏施,就是旁人有所恐懼了,你能幫助他,令他沒有恐懼心了,這就是無畏施,令他人不生恐懼心。 那麼你持戒就是要這樣子,要本著財施、法施、無畏施,要幫助這個布施。這戒是止惡防非,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那麼有五戒,又有沙彌十戒,又有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就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就有十重四十八輕戒。那麼這個戒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二波羅蜜,能到彼岸,就是要持戒。 第三要忍辱,忍辱波羅蜜。這個忍辱,你能忍的,你忍了,當然是忍辱了;你不能忍的,你若能忍,那才是真忍辱。真的是在你那個做不到的事情,你要做;忍不了的事情,你要忍,所謂「忍人所不能忍,讓人所不能讓,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行人所不能行的,是做人所不能做的。」這樣子,時時都不忘了這個忍辱波羅蜜。 第四就是精進,精進波羅蜜。精進,要身精進、心精進。身精進就是拜佛、禮懺、誦經,這一切以身來行持佛法。心精進,是念茲在茲地時刻都要修持這個佛法。 那麼禪定波羅蜜,又叫禪那波羅蜜。禪那是梵語,翻譯過來叫「思惟修」,又叫「靜慮」。總而言之,思惟修也是靜慮,靜慮也是思惟修。參禪多數是參悟話頭:或者參念佛是誰?或者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或者參怎麼樣是沒有了的東西?世界上萬物都會了,都會沒有了,什麼是不能沒有的?參! 第六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智慧。那麼智慧有三種,有文字的智慧、觀照的智慧、實相的智慧。由文字的智慧,而生出來一種觀照的智慧,由觀照的智慧,而達到實相的智慧。得到實相的智慧了,就不會顛倒,不會糊塗了。 所以這是六波羅蜜,六種的法門。我們學佛法的人,若能六種法門一起去修行,更好!若不能完全修,一門深入,也會達到彼岸,了生脫死。所以這六種的法門,人人都應該深深地來研究,把它記熟了,到用的時候,如探囊取物,隨時用隨時就有。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上人:果瞻,這一段這十種力,你先給他們用中文講一講,用英文也講一講。 果瞻:我沒有本子。 上人:我給你這個本子。找到了沒有?云何得處非處智力,從那個「慈悲喜捨」後邊那兒,這十種解脫力。 果瞻:「云何得處非處智力」,智是智慧的智,力就是力量的力,處就是十二處那個處,一個地方那個處。處非處智力,這個意思就是成佛有這十種的智慧力量。佛的境界,他知道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的;什麼是恰當的,什麼是不恰當的,這個是處非處智力,他知道什麼是恰到好處,什麼不是恰到好處。所以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就說:「云何得處非處智力」,怎麼樣得到佛所有的處非處智力,這個智慧的力量。 第二個他就請問文殊師利菩薩,問怎麼樣得到過去、未來、現在業報智力?這種智慧的力量,就是佛可以了解,可以深深地明白,一切眾生這個因緣果報。他過去世做過什麼事情?未來能得到什麼果報?現在在這個娑婆世界,他為什麼有這樣一個生命,這樣一個身體,這樣一個環境?這一切微細微細的,佛都能知道。 上人:有什麼問題沒有?沒有問題就pass(通過)他了。 果瞻:那個「至處道」,請問這個是不是他知道那個道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上人:是啊! 果瞻:還有請問師父那個「處」,就是眾生出生的情形,佛都很了解? 上人:嗯!他們大約都沒有什麼問題了! 弟子:請問這個「處非處」,前面法師所講的「處非處」是正和不正,對、不對,佛很了解這個。我想這不是有一個地方,這個是對待法,是二分法,沒有一個境界是超過這個二分法的。 師父:這個答覆在後邊的偈頌裏頭都有,等到講到偈頌的時候,你注意聽一點就會有答覆了。現在都只是問問題,還沒有到答覆的問題的時候,所以請忍耐一點,那麼等一等,或者下個月就開始答覆問題了。那麼你問的這個問題也是很有道理的,這個並不是一定有什麼處所,就是合理、不合理的一種理論。怎麼樣,可以等嗎?若不可以等,我現在可以答覆;但是若可以等,在這個偈頌裏邊答覆得更圓滿。 弟子:我有萬年,我可以等。 上人:你叫什麼名字? 弟子:果達。 上人:我聽她聲音已經是「果達」了。通達的達,我聽她的聲音,我覺得是果達。果達是無所不達,無所不通,這就是處非處智力。Okay!不要等一萬年了。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處就是合理的,非處是不合理的。處,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對的;非處是不對的。怎麼樣能得到這種智慧的力量?怎麼樣才能修得這佛的十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怎麼知道過去的業報,知道現在的業報,知道未來的業報這種智慧的力量?「根勝劣智力」:怎麼能知道一切眾生根基的殊勝和劣根?劣根性的眾生是不容易度的;不容易度,你就不度他了嗎?不可以的。因為他劣根性,你才應該教他增長這個勝的根性。 「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就不是一種的界。「種種解智力」:又怎麼樣才能得到種種解的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怎麼樣才能得到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怎麼樣才能得到禪解脫三昧染淨的智力?三昧就是定,禪解脫這種定的染淨,這種智慧的力量,怎麼樣能得到呢?「宿住念智力」:怎麼能知道以前和現在這種智慧的力量?「無障礙天眼智力」: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障礙天眼的智力?「斷諸習智力」:斷這一切的習氣的智慧力量,怎麼樣能得?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常常能得到天上這個四大天王,和一切龍的龍王,「夜叉王」:和一切夜叉,這個速疾鬼的鬼王,「乾闥婆王」:和玉帝那個樂神這個乾達婆王,「阿修羅王」:和有天福、沒有天權那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和大鵬金翅鳥這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和玉帝那兒的樂神緊那羅王,和「摩睺羅伽王」:這個大蟒蛇的一個王,「人王、梵王」:人間的皇帝,和這個大梵天王「之所守護」:他們常常都來保護。這個天龍八部,一切的鬼神王都常常來保護,又來「恭敬供養」。這得怎麼樣才能得到這種境界呢?這個都是下邊的偈頌裏頭答覆這些個問題,所以我請各位先不要著急,等一等這個問題都會解答的。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智首菩薩問了前邊這個七菩提、六度、四無量心,又天龍八部這等等,那麼接著又問了,說「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得怎麼樣才能得到做眾生的依靠?怎麼樣才能做眾生一個皈依者,一個救護者?「為歸」:怎麼樣才能做為眾生一個歸宿的道理?「為趣」:怎麼樣才能使令眾生趣向無上的道理?「為炬」:怎麼樣才能做眾生的一個大火炬?「為明」:怎麼樣才能做眾生的一個大明燈?「為照」:怎麼樣才能把眾生的黑暗給照去?「為導」:怎麼樣才能做眾生的一個嚮導,令眾生都走上菩提的大道,到了萬佛城?「為勝導」:怎麼樣才能做眾生一個最殊勝的大導師?「為普導」:怎麼樣才能做眾生一個普導的導師?普遍接引眾生都證菩提果。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得怎麼樣才能眾生中「為第一」:做眾生中的第一,眾生中的第一就是佛。「為大」:怎麼樣才能做眾生中一個大丈夫?「為勝」:怎麼樣才能做眾生裏頭一個勝丈夫?「為最勝」:怎麼樣才能做眾生中最勝的大丈夫?「為妙」:怎麼樣在眾生裏邊,才能成為妙湛總持不動尊?「為極妙」:怎麼樣才能在眾生裏邊,成為極妙的一個不動尊?「為上」:怎麼樣才能為眾生中最上的,再沒有比這個上了?「為無上」:怎麼樣才能做眾生的無上?無上就是佛了。「為無等」:怎麼樣才能做眾生裏頭,沒有比的這一類眾生?「為無等等」:怎麼樣才能做眾生裏邊,沒有比的沒有比,沒有可以和他來比的了? 「爾時」: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就說了,說:善哉!善哉!佛的真子啊!「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你現在為著想要多所饒益這一切的眾生,多所安穩這一切的眾生,「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哀愍世間一切的眾生,來利樂一切的天人。「問如是義」:你能問像前邊你所問這些個好的問題。 「佛子,若諸菩薩」:若所有的菩薩,「善用其心」:那麼很好地他善自攝護眾生,來用心教化眾生,「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想要利益眾生的菩薩,他就能以得到一切的勝妙,殊勝而不可思議的這種功德。「於諸佛法」:對於佛法裏頭,「心無所礙」:他的心一點障礙也沒有了。「住去來今」:不論是在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之道」:住在這個諸佛之道裏邊。「隨眾生住」:他也隨眾生而住,「恆不捨離」:他不捨離一切眾生,來教化一切眾生。「如諸法相」:就像所有的法相所說的那個樣子,「悉能通達」:所有的一切法,他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一切的法相,他能分別詳盡,分別非常清楚,他都了解一切的法相。 「斷一切惡」:他什麼惡都會斷了。「具足眾善」:那麼圓滿一切的眾善了。「當如普賢色像第一」:當如普賢菩薩那個色像第一,能以做眾生裏頭的第一。「一切行願」:一切修行和他所發的願,「皆得具足」:都得到圓滿具足了。「於一切法,無不自在」:他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對於一切法,他都是左右逢源,沒有不通達無礙的,沒有不了解的。「而為眾生第二導師」:做為眾生第二導師,佛是眾生第一導師,他能做眾生的第二導師。 「佛子,云何用心」:得怎麼樣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怎麼樣用心?怎麼樣修行?怎麼樣去做一個真正的佛子?那麼你聽下邊那個偈頌,就明白了,能獲一切的勝妙功德。「佛子」:那麼又叫一聲佛子,才說: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菩薩在家」:菩薩不一定是出家,有在家也是菩薩,出家也是菩薩。菩薩在家,就是在家的菩薩,那麼出家的菩薩當然也包括在內了。說「當願眾生」:我就願意眾生。「知家性空」:知道這個家也是空的。「免其逼迫」:不要那麼認真啊!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捨不得呀!又什麼開門七件事--米麵油鹽醬醋茶,都要你來安排。這個都是空的,等到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在這兒作戲,就好好做就是了,何必又那麼多憂愁煩惱、爭爭吵吵,啊!無明火高三千丈呢!不需要!不需要受這種無明的熬煎,和這個煩惱的逼迫。 菩薩是半梵語,具足叫菩提薩發,翻譯成中文,就叫「覺有情」,又叫「有情覺」,又叫「大道心的眾生」,又叫「大士」,又叫「開士」,又叫「有上士」,這有很多種的名字。 怎麼叫覺有情呢?他是用覺悟的道理來教化所有的眾生,令所有的眾生都反迷歸覺,捨邪從正,離苦得樂,了生脫死,這是覺有情。 又是有情覺,怎麼叫有情覺呢?就是說這個菩薩本來和你我他現在的人都是一樣的,但是他覺悟了。怎麼叫覺悟呢?覺悟就是真明白了,不顛倒了,不糊塗了,不迷了,不染苦為樂了。那麼在眾生裏邊,他是有真正智慧的一個人,所以叫有情覺,有情的眾生他得到覺悟了。他雖然得到覺悟了,他還不願意自己獨樂這種覺悟的智慧,他還願意以自己所得到的這種智慧,來教化,令其他所有的有情都得到這種的覺悟,都得到這種的智慧,得到這種的明白。 所以又叫大道心眾生,他也是個眾生,不過他心量大,所謂「心大意大,能包括天下」,包括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眾生就是心狹性窄,心小,量也小,一粒微塵也包不了。所以他叫大道心的眾生。又叫大士,是一個大菩薩,菩薩中的大菩薩。那麼又叫大開士,他非常開明,不自私、不自利、不貪、不求、不爭,是一個大心之士。 那麼又叫有上士,怎麼叫有上士呢?佛叫無上士,菩薩還叫有上士,菩薩上邊還有佛呢!所以叫有上士。這種種的名字,無非就形容菩薩他是不自私的、不自利的、不求、不貪,也不和任何的人去爭,這就是菩薩的一種本分。 那麼菩薩在家,菩薩有受比丘戒的,是出家人。那麼受比丘戒,又要受菩薩戒。這個菩薩是大乘,大乘他是可以出家,也可以遊戲人間,遊戲三昧,用種種的神通變化來教化眾生,不拘小節,一切都是有這種大造大化、大悲大願、大仁大智大勇這種的行為。都是旁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做了;旁人不能捨的事情,他能捨了;旁人不能忍的事情,他能忍了;旁人不能讓的事情,他能讓了,所以這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能以很特別的,這就是菩薩。菩薩在家,出家、在家都一樣的。在家,好像龐居士,那就是在家的菩薩,他帶著太太、兒子、女,都一起開悟了,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那麼這個菩薩在家,當願眾生,這時候就願意所有的一切眾生。知家性空,要不執著這個家庭,要把家庭看得破、放得下,然後就得到自在了。不要執著說:「啊!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房子、我的地、我的什麼什麼什麼,都是我的。」結果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什麼也不是我的了。那麼他在活著的時候,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他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知家性空,知這個家庭也是暫時間的因緣會遇,有這個緣大家聚到一起了,這是一個本來性空的,本來是沒有什麼。 免其逼迫,因為你知道它是空的了,就不會認真了;不會認真了,就不被它所迷了;不被它所迷了,就不會受它逼迫了;不會受它逼迫了,就沒有痛苦了。你看!這就是這一套的嘛!所以免其逼迫。你若處處認真,啊!這個也放不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閻王爺一封信來了,說:Please coming!這時候就跟著乖乖地就去了。去到那地方,閻王爺說:「哦!好,你現在要到地獄住五百個大劫。」頭低低地就到地獄去了,什麼話也不講。這就因為什麼呢?因為執著,看不空。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孝事父母」:菩薩是最注重孝道,孝順父母,因為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就全家安,這是孝事父母。「當願眾生」:這時候願意所有的一切眾生,「善事於佛」:對佛也孝順,善事於佛就是孝順佛。「護養一切」:保護一切眾生,來供養一切眾生。看一切眾生,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能以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來慈心下氣、恭敬一切、供養一切。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妻子集會」:菩薩都有他的眷屬,他的眷屬有的時候也和其他的菩薩共同集會到一起。可是集會到一起,大家是來研究佛法的,討論真理的,所以說妻子集會。這菩薩就和菩薩的眷屬聚會到一起,這個時候他也就發願了,說「當願眾生」,「冤親平等」:菩薩這時候他就作一種觀想。觀想什麼呢?他說,誰對他有恩的,他也是一樣;對他有怨的,也是一樣;對他有仇恨的,他也一樣;是他的骨肉親戚,也一樣。菩薩不像眾生有種種的分別,總是覺得這是我爸爸,那是我媽媽,那是我的哥哥,那是我弟弟,這是我妹妹,那是我姐姐,總有這些個分別,不能同體大觀,不能看成一個。若真能平等了,那就沒有彼此的分別。 「永離貪著」:看成平等,也沒有這種貪欲了,永離開這種貪欲。不是見著財就貪著於財;見著色就貪著於色;遇著名就貪著於名;遇著好吃的東西,更是饞欲流涎,從口裏都要伸出手來,去拿這好吃的東西;那麼要是沒有事情,就貪著於睡,這個樣子。 「若得五欲」:菩薩若得到財色名食睡,或者色聲香味觸這五欲。色聲香味觸也是五欲,財色名食睡,這都是五欲。這五欲就是五種東西,令你顛倒的,令你忘不了的,令你不能修行了,令你迷戀於這個五欲裏邊。迷戀到這個上,見著財,也迷了;見著色,更迷了;見著名了,也是邁不動步了;見著吃的,更是不願意走路了;睡,那更不要說了,入了睡覺三眛,鼻息如雷,誰叫也叫不醒,搞個鬧鐘,鬧鐘啷啷啷…,你把它按下了,又睡著了。你看!這個就是貪著於睡。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這個欲就像一支毒箭似的,你要咬著牙、忍著痛,把它拔出來,拔出五欲的這種毒箭。「究竟安隱」:究竟得到快樂安穩了。 「伎樂聚會」:伎樂聚會就譬如這個跳舞、開party(宴會),開大party,在那兒互相跳啊、舞啊,有的上天了,有的遁地了,這互相都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了,上無天、下無地,中間也沒有人了,啊!這個真是神乎其神了。「當願眾生」:這時候不要忘了,還要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應該以法來做為自己的快樂,自己娛樂:我念念《法華經》,很高興的!念念《楞嚴經》,啊!更高興!念念《華嚴經》,啊!更得到佛這個無上的法寶!高興得不得了!這是以法自娛。「了伎非實」:要真正明瞭這種暫時間的娛樂,不是永久的快樂。這個不是真實的,這都是虛妄,令你顛倒,令你迷惑,這是說法,叫你趕快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呢!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上昇樓閣。當願眾生。昇正法樓。徹見一切。 「若在宮室」:菩薩的示現,有的時候也做國王,做轉輪聖王,做金輪王,做銀輪王,做銅輪王,做鐵輪王。他做國王來教化眾生,所以住的地方也有宮殿,這宮殿也就是宮室。若在宮室,「當願眾生」:這菩薩就迴向了,說:現在我願意所有的眾生「入於聖地」:他們都登不退轉這個聖人的地,得到清淨的這種妙法。「永除穢欲」:永遠他們離開污穢的、不乾淨的這種欲,這種不清淨的東西。 「著瓔珞時」:菩薩他有的時候戴著瓔珞,或者戴著這個珠鍊,戴著一種莊飾品。這個時候菩薩戴這個,他也就迴向,說是我現在「當願眾生」:我願意所有的一切眾生。「捨諸偽飾」:要莊嚴自性的珍寶,捨棄了皮毛的這種瓔珞、這種裝飾品,不要這種裝飾品。「到真實處」:到那個真實究竟的莊嚴處,究竟地以佛的莊嚴而自莊嚴。 「上昇樓閣」:菩薩上樓的時候,他也就發願了,說「當願眾生」,「昇正法樓」:要上這個正法的樓。昇正法樓就不存一切的邪知邪見,要存正知正見,來「徹見一切」:徹底了解,大徹大悟,明白這所有一切的道理。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若有所施」:菩薩修行菩薩道,是利人濟物,廣度群品。那麼菩薩是常常要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既然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所以菩薩就常常做布施,常常來幫助其他的一切眾生。在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的時候,他又發願了。發什麼願呢?就「當願眾生」:因為菩薩念念是為著教化眾生,念念是為的利益眾生,念念是願意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所以他在或者自己布施給其他人的時候,或者其他人布施給自己的時候,或者既布施他人,他人又布施自己的時候,他常常觀照三輪體空,沒有一個能施,也沒有一個所施,中間也沒有一個能受,也沒有個所受,能所俱空,施受雙亡。那麼他就當願一切眾生,「一切能捨」:一切一切都能捨,這一切包括內財、外財。 內財就是頭目腦髓,這是內財。我們各位想一想,菩薩捨眼目給旁人,他也能捨得;捨骨髓他也能捨得,捨這個腦他也能捨,捨眼睛他也能捨;甚至於捨全個頭他都能捨。頭目腦髓,他一切一切都能捨,這是內財。外財,國城妻子,自己的國,他可以把它布施給其他的人,讓賢於其他人;城,一個大城市,他也可以讓給人,送給人,布施給人;妻,他的太太,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給其他的人;子,把自己的兒子也可以布施給其他的人。這種種的難捨能捨,難施能施,這一切都能捨。「心無愛著」:菩薩了悟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所以心裏一點執著貪愛也沒有,貪愛和執著都沒有了。 「眾會聚集」:菩薩在大眾眾會聚集的時候,他也發「當願眾生」:願意當來一切眾生,「捨眾聚法」:捨這一切的染污法。這眾聚法就是染污法,貪瞋癡慢疑,身邊戒見邪,五鈍使、五利使這些個染污的法。「成一切智」:成就一切的智慧,一切智慧都具足了。 「若在厄難」:菩薩有的時候也會遇著厄難,好像虛老是個菩薩,可是他也掉到水裏,在水裏沖得二十四個鐘頭,這也是厄難嘛!所以你不要以為菩薩就沒有厄難了,菩薩也常常示現在疾病裏頭,在厄難裏頭,所以他又「當願眾生」,「隨意自在」:他無論到什麼地方,無入而不自得焉,隨意自在,自在無礙。「所行無礙」:他所行所作都是圓融無礙,沒有一點的執著。 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捨居家時」:這菩薩是有眷屬的,可是有的時候菩薩也要出家,把家都布施了,他能布施國城妻子,這當然就包括家庭在內了。所以菩薩願意示現解脫相,不願意有所拘束,他也為眾生說解脫法,令一切眾生促進覺悟,知道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所以菩薩有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家財,一切的財產都布施出來,捨居家時,都布施出來了。在這時候菩薩就發心了,說「當願眾生」,「出家無礙」:所有的眾生快一點都發菩提心,出家修道,得到無礙的菩提道果了。 「心得解脫」:免得你那個心又掛著東,又掛著西,又掛著南,又掛著北,又掛著上,又掛著下。掛東也捨不得,掛西也捨不得,掛南也捨不得,掛北也捨不得,掛上也捨不得,掛下也捨不得,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都是罣礙。有這一切的罣礙,就不能得到解脫;你心裏心無罣礙,才沒有恐怖呢!你為什麼有憂悲苦惱呢?為什麼又哭又笑、又喊又叫呢?就因為有所罣礙,還沒有把這個世間一切都看破了,放下自在了,你得不到自在。所以說菩薩若出家的時候,他明白一切都是無礙的,明白一切無常,就願意修無礙法,心裏得到一種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平安、真正的無憂無愁、無罣無礙、無人無我、無樂無苦。在心裏頭,超出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這種的境界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心裏時時都是快樂,時時都是自在的,時時都是解脫的。 「入僧伽藍」:菩薩到廟上去燒香拜佛。這僧伽藍就是清淨的修道處。「當願眾生」:就當願所有的一切眾生。「演說種種」:演說種種什麼呢?「無乖諍法」:無乖就是沒有違背,諍就是諍論。不乖違就是不違背正法,不違背大乘的教理。那麼諍,就是同人辯論,同人諍論,諍論得甚至於發起脾氣來,啊!面紅脖子粗的,這個樣子是很難看的,那個怒髮衝冠,好像雷霆萬鈞似的那麼樣子發脾氣,這叫諍法。無乖諍法,要學沒有乖諍這種法。 「詣大小師」:菩薩或者見大乘的法師,或者見小乘的法師;或者見大僧,或者見二僧。這個「大」可以說是大乘,「小」可以說是小乘;這個「大」又可以說是大僧,「小」又可以說是二眾,二眾就是尼師。但是菩薩也不能輕看比丘、比丘尼,所以詣大小師,「當願眾生」:這時候也願意一切眾生,「巧事師長」:這個巧就是合法度,合這個道理,不會乖違這個戒律,那麼都合法合度,一切都很如法次第的,這是巧事師長。無論大師、小師,都要善事師長。「習行善法」:修習、學習這個善的法,不要學那個惡法。善法就是令人時時都歡喜,而沒有瞋恨,所以這是一切善法。 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求請出家」:菩薩有的時候想要出家,想要出家必須要去求請善知識來出家。所以在這時候,又發願說「當願眾生」,「得不退法」:能得到不退轉這個法,得到三不退,是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於二乘;行不退,不退於菩薩行;位不退,不退大乘的果位,這三不退。「心無障礙」:心裏沒有所障礙。 那麼這個出家,有種種的出家:有出煩惱家的,有出三界家的,有出火宅家的。那麼火宅,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叫三界。這三界沒有一個地方是平安的,不要說我們人間處處沒有平安的地方,就是天上也不平安。天上四禪、四空處、無想和那含,這些天都是不究竟的,都是不平安的,那個劫火燃燒的時候--現在你們各位要認識清楚,所謂劫火燃燒是什麼呢?就是這種死光、這種殛光,這種殛光就是劫火。你看看!它打到什麼地方,那個房廊屋舍、樹木不死,人就都沒有生命了,這都叫劫火。這個劫火燃燒,天上都受不了,那個太空都受不了這種劫火,所以這三界無安,我們出家要出這個三界家。 要出煩惱家,每一個人都有煩惱,這個煩惱一來了,什麼都忘了,這無明煩惱一起來,就三千丈那麼高,由地下沖到天上去。要出這個煩惱家,又出這個生死家,生死也是家。那麼菩薩願意出這種家,所以心無障礙,心裏一點障礙也沒有,一點放不下、捨不得這個心都沒有。 「脫去俗服」:這個脫去俗服是把在家這個衣服脫去了。那麼這時候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願意這一切的眾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勤修善功德,栽培自己這個善根。「捨諸罪軛」:捨去那個罪的軸心,,就像那個車軸的軸心,把它捨去了;軸心捨去了,那麼它就停止這個罪報了。 「剃除鬚髮」:這個菩薩出家要把頭也剃了,把鬍子也剃了,這是剃除鬚髮。「當願眾生」:這時候又發願了,願意一切眾生,「永離煩惱」:我們各位想一想,出家的人最要緊就是離煩惱,要是不能離煩惱,那就沒有能出煩惱家,所以要永離煩惱,離開這個煩惱。「究竟寂滅」:究竟得到寂然的快樂,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這種快樂。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著袈裟衣」:菩薩著這個袈裟,這袈裟有祖衣,有七衣,又有五衣。這個祖衣是為著說法、入王宮穿的;七衣是隨時禮佛、誦經、拜懺穿的;這個五衣是勞作穿的,所以說著袈裟時。這個袈裟,又叫懺悔衣。那麼穿袈裟的時候,菩薩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心無所染」:這心裏一點染污的雜念也沒有。「具大仙道」:具大覺金仙這種所修的道。具足大覺金仙所修的道,也就是佛道,具足佛道。 「正出家時」:菩薩正在出家的時候,他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同佛出家」:跟著佛在一起出家,隨佛出家。「救護一切」:願意救度,來護持一切的眾生。「自歸於佛」:菩薩是皈依佛之後,「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紹隆就是繼續這個佛的種子不滅,接續佛這個種子令它興隆而不滅,佛種不滅,也就是出家人一天比一天多。「發無上意」:發無上三藐三菩提的心。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作眾惡。 這是說菩薩「自歸於法」:他以身心性命歸投於佛的法寶的時候,這時候菩薩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深入經藏」:能以深入這個法寶的經藏。「智慧如海」:這個智慧猶如大海那麼無量無邊的,那麼寬闊。「自歸於僧」:這個菩薩皈依僧的時候,就是皈依三寶了。「當願眾生」,「統理大眾」:統理就是管理一切的大眾。「一切無礙」:那麼在道場裏邊,和大家都和合相處,沒有互相障礙這種的行為。「受學戒時」:那麼菩薩受學這個眾戒、眾學法的戒的時候,「當願眾生」,「善學於戒」:好好地注意學這個戒律。「不作眾惡」:一切的惡事不要做,所謂是諸惡不作,是眾善奉行。 受闍黎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受闍黎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上人:有人知道什麼叫「闍黎」嗎? 弟子:闍黎就是教戒律的老師,教比丘、比丘尼戒的老師。 上人:闍黎是阿闍黎,阿闍黎就是規範師,就是講規矩、講戒律的、講一切法則的,這叫阿闍黎。阿闍黎是梵語,翻譯中文就叫「軌範師」。所以「受闍黎教」:也就是阿闍黎給上課的時候,這叫受教。「當願眾生」:這時候菩薩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具足威儀」:具足圓滿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所行真實」:所行這一切的法都是真實不虛的,都是井井有條,循規蹈矩的。 「受和尚教」:和尚,這個和是和合,尚就是高尚,就是和合最高尚的,這叫和尚。受和尚教,也就是最高的善知識,受善知識來教。「當願眾生」:這時候要發願,願一切眾生,「入無生智」:入無生法忍這個智慧,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忍可於心,這種無生的智慧。「到無依處」:到那個煩惱都盡了,煩惱沒有依靠的地方了,煩惱沒有了,到那個地方,那叫無依處。「受具足戒」:這個菩薩要出家受具足戒的時候,「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具足圓滿種種的方便法門。「得最勝法」:得到最勝的這種佛法。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昇無上堂。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這個菩薩「若入堂宇」:堂,就是一個大堂;宇,這麼一個房子裏頭。在這時候,菩薩也都發願,說「當願眾生」,「昇無上堂」:昇無上堂就是到佛的果位。「安住不動」:就是處於佛的這個果位安住不動,常常在那個常寂光定中。「若敷床座」:修道的人常常要設備一個座位,就是敷床座。敷就是安敷、分布,在那兒打坐。在這時候先要發願,「當願眾生」,「開敷善法」:開敷善法也就是講說善法。「見真實相」:見真實的道理這個究竟處。 「正身端坐」:修道的菩薩在那兒打坐的時候,要正身端坐,不前仰後伏的,不東歪西歪的,要端然正坐在那兒。「當願眾生」:這時候也發願,說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坐到菩提道場那個法座上。「心無所著」:心裏一點執著也沒有了,破一切執著了。 「結跏趺坐」:修道的人打坐,應該結跏趺坐。這個跏趺坐,又叫蓮華坐,又叫金剛坐,又叫降魔坐。怎麼叫金剛坐呢?金剛坐就是因為它堅固,這種坐坐那個地方,容易入定,容易入堅固定,容易入金剛定,所以叫金剛坐。為什麼又叫蓮華坐呢?因為那兩個腿盤到一起,就好像一朵蓮華似的,也不容易開,所以坐那兒也很穩當的,這是蓮華坐。這個坐又叫降魔坐,往那兒就結這個雙跏趺坐,有的魔王一見著這個跏趺坐,他已經就跑了,把他能降伏了。所以這個結跏趺坐有種種的好處,有種種的利益。 那麼講到這兒,我想起我在東北的時候,有一個姓關的,叫關忠喜。這個關忠喜他是個外道的老師,有三千多徒弟,他自己良心發現了,知道沒有真正的功夫、真正的道來傳授給徒弟,所以他就生大慚愧!生大慚愧,就各處去尋師訪道,想要找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傳給他了生脫死這個法門。那麼一訪,訪了三年,聽說某一個地方有善知識,他就不遠千里去到那兒給人叩頭頂禮,那麼卑躬折節地求人傳給他法。那麼這三年,見過很多的老師,聽著都是不錯的,等見面一談,都和他差不多的。 那麼這樣子,這時候有一天我到他家裏去。他有個姪子,這個姪子也是吃齋念佛的,跟著他各處訪道的。這個人也有點大約求道求得迷了,變成道迷子了。這個姪子叫什麼名字呢?叫關占海,那時候大約二十八、九歲,他沒有見過我。那麼這一天我就到他家裏去了,他姪子一見我,就把他叔叔叫到一邊去了,說:「叔叔、叔叔,我和你講幾句話。」他這叔叔說:「講什麼話啊?」就和他到另外一個房間去講,一講講什麼呢?他姪子就說:「哎呀!我昨天晚間作夢,就夢見你今天來這個朋友,夢見他來了。」「他來怎麼樣啊?」他姪子說:「他來給我們送法來了,我就跪到他面前來求法。」那麼他叔叔就很注意了,說:「怎麼樣、怎麼樣,那求了沒有?」他姪子說:我跪到面前求法,這個法師從頭上就給我扒下一張皮來,這張皮扒完了,就丟到地下那兒。他自己一看,他這張皮是什麼皮呢?是一張豬皮。就問他叔叔說:「你看這是怎麼回事?」他叔叔說:「哈!這回可該著了,我們各處求法,求了三年也沒有求到,這回把法送到我們家裏來了,我們快去快去,求法去!」兩個就跑到我那邊去了,就跪下。 我說:「你們幹什麼這樣子?」「我們要求法。」我說:「你求什麼法?」他們兩個就說他這個姪子怎麼樣作夢,夢見扒下一張豬皮來。我說:「那好了,你既然有這種因緣,那麼你以後可以吃齋了。」他這姪子說:「好!好!我一定吃長齋,不吃豬肉了。」我說:「那我把你這個豬皮給扒下來。」然後,他這個叔叔就求法,我就問他以前怎麼樣,修的什麼法?然後我就教他坐雙跏趺坐,我說:「你先練習這個雙跏趺坐,然後再說。」那麼偏偏他叔叔這個腿是在山裏那種腿,這個腿膝蓋很大的,結雙跏趺坐,右邊這個腿離著座位上足有一尺高那麼樣子,我說:「你慢慢練習啦!」 我走了,過了有兩個多月,七十天的樣子,我又到他家裏去看看他,到那兒一看,哈!這個叔叔腿腫得更大了,腫得就像窩瓜(南瓜)似的,那麼很大很大、很胖的。我說:「你怎麼樣啊?這個坐坐得怎麼樣啊?」他說:「我現在練習這個雙跏趺坐,坐得我走路,連這個車轍都邁不過去了。」北方那個路,車轍大約有四寸寬那麼一個溝,四寸寬那麼一個溝他都邁不過去了。我說:「那你不要修了。」他說:「哎!不修?不修不行啊!我一定還要修!」就這麼我就走了。 等到一百多天,我又去了,看他腿不腫了,我說:「你現在不打坐了?」他說:「不打坐?我現在打坐,這個腿一點也不痛了,這個腫也都消了,這個坐坐好了。」那麼我就教他怎麼樣用功、修行。結果過了兩、三年,他預知時至,就告訴他家裏,說:「我某天某日就要走了,你們都給我預備預備。」那麼他家裏說:「那你還有什麼事情想要告訴我們呢?」他說:「我沒有什麼,惟獨我想見見某一個人,他現在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呢?我也找不著他了,那麼現在我也不等他了,我要走了。」那麼到這一天,他又結上雙跏趺坐,面向西念佛,就圓寂了。圓寂了,他們那條村裏頭的人都作夢,夢見這個人有兩個青衣的童子在他前邊給他引路,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所以有志者事竟成,他的腿雖然腫得那個樣子,結果他這個坐也練習成功了。所以我們修行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不要怕痛苦,只要你有恆心,決定是可以成功的,你馬馬虎虎的是不能成功的。這結雙跏趺坐,這是我親身經過這麼一個因緣,我對大家講一講。那麼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他修的善根是特別堅固。「得不動地」:得到證得這個不動地。 「修行於定」:這個人想坐禪習定的時候,「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用這個定力來降伏其心。「究竟無餘」:到究竟無餘涅槃那種的定上。「若修於觀」:假設要是修這個止觀,修這觀照的法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見這個真實的理。「永無乖諍」:永遠也離開違背正法的這種思想,並且生一種爭論這種的行為、這種的思想、這種的言論。所謂「爭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所以我們修道的人就是受一點委屈,我吃一點虧,也不要和人辯論,不要和人爭。吃虧就是德行,所以不要不能吃虧。 捨跏趺坐。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捨跏趺坐」:就是把雙跏趺坐也不坐了,單跏趺坐也不坐了。那麼在這個時候,也不能沒有一種觀想,也要有一種觀想,所以要「當願眾生」,「觀諸行法」:觀察一切一切修行的法,一切一切世間法,一切一切不究竟的法,「悉歸散滅」:都是歸於空的,都是無常的,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下足,就是走路的時候,那麼不坐禪了,把這個雙跏趺坐解開了,就要下地走動,在這個時候又要發一種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心得解脫」:這個心得到解脫,無所著住。那麼這個解脫,就是你一切無著,自然就解脫了,不要說我找個解脫。古來人有一個老修行去請開示,問一位和尚,說:「大和尚,我請問怎麼樣才能得到解脫?」這個大和尚對這老修行就說了,說:「哦!誰把你綁上了?」這個老修行自己想,哎!沒有人綁著我啊!就說:「沒有人綁著我。」「那你為什麼要找解脫?」哦!他開悟了!「原來我是沒有人把我綁著。」他豁然開悟了。你不能說:「哦!我明白本來沒有人綁著我。」以為這就可以了,那還不可以,要你開悟了才算。開悟,那真得到解脫了,打破你的黑漆桶了,你黑漆桶打破了,那才算得到解脫。 「安住不動」:安住不動就是常常有一種定力,常常在這個定中,就是行住坐臥都是不動的。什麼不動?不打妄想,不起邪念;什麼不動?你那個欲心不動,你若能時時沒有這個欲念,那是真正不動了。所以孔子說:「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說的。那麼孟子說:「四十不動心。」這個安住不動,就是不動心。那麼什麼不動啊?說:「我這個身體不動。」那要等死的那個時候才能不動,你活著沒有法子不動,對不對啊?那麼不動就是不動心,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你真能不動,就得到真正智慧;你得到真正智慧,就不顛倒了,這是真不動。這個不動,是在你自心裏頭,不是到外邊去找去。 不是像一塊石頭似的在那個地方,那是不動,風也吹不動,雨也打不動它,但是石頭沒有用的,所謂「死水不成龍。」這所謂不動,就是不動妄念,不起邪念,不生欲心,最要緊的,每一個人你迴光返照,說:「哦!我學佛學了幾十年。」你淫欲心停止了沒有?你要是沒有淫欲心,那我承認你是一個真學佛者;若有,那還沒到家呢!還要修,還要學,你那個餘習、習氣還沒有斷呢!所以啊!各位善知識,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不要自己沒有到家,就向人說我怎麼樣不得了了,我怎麼樣了不起了。有什麼了不起的?自己騙自己呢!還了不起! 「若舉於足」:若是舉於足,這是走路的時候了,前邊那坐完禪下地了,但是還沒有走路呢!現在是舉足了。舉足的時候,應該有一個偈頌來念,說: 從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眾生自迴護 若於足下喪其形 願汝即時生淨土 「從朝寅旦直至暮」,朝就是早晨早起,寅旦就是一天光的時候;直至暮,到這個晚間,暮是晚間。「一切眾生自迴護」,一切眾生你都自己迴避一點,自己保護自己。我因為不注意,或者不小心,沒看見你,所以你要自己迴避一點,你看我下地要邁步的時候,你趕快走,趕快逃之夭夭,不要在這兒等死,所以說「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其形」,假設你也沒有跑,我也沒有看見,我有一個無知的罪,你有一個枉死的罪,若於足下喪其形,若把你的身體死了,「願汝即時生淨土」,我發願請你即刻就往生極樂世界去。要誦這首偈頌,還有個咒來念,這在《毗尼日用》上都說得很清楚,各位若想研究毗尼的,就不妨請一本《毗尼日用》來看一看,那上面都有的。所以說「若舉於足」,舉於足就是將要邁步的時候。「當願眾生」:這時候也來發願,當願眾生,「出生死海」:所有一切眾生都離開這個生死的苦海。「具眾善法」:具足一切眾善的法。 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撿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著下裙時」:這個下裙,在印度、緬甸和泰國,他們那天氣熱,都穿裙子。下裙就是搭那個五衣,他們做這個裙。在中國來說,這個下裙也就是褲子,我們中國穿褲子,這也就等於那個裙子是一樣的。所以說「著下裙時」,「當願眾生」:這時候也發願,當願眾生,「服諸善根」:也就是自己保護自己的善根,也就是自己好像穿衣服似的,這個善根也就好像我們的衣服似的,所以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為什麼要著下裙呢?就因為我們要知道慚愧。如果不著下裙,這很醜陋,不雅觀。那麼不雅觀,你就這麼裸體,好像去年美國就流行一種裸體跑,不穿衣服,這就不知慚愧,就是無慚無愧,他才裸體跑,以為:你看!我這個本來面目,原來如此!但是你為什麼要跑呢?既然不穿衣服,應該站在那兒,叫大家看個夠啊!但是他要跑,這還是不究竟,還是不到家;他無慚無愧這種思想還是不究竟,還是有一點點慚愧,所以他要跑。跑,像這個作戲似的,給你們大家看一看,但是叫你們看不清楚。這個就是沒有慚愧,不具足慚愧了。 「整衣束帶」:整衣,就是把所穿的這個衣整理好了它,也是合乎威儀,合乎教相,那麼穿得很好的。不是那麼拖泥帶水的樣子,不是那麼衣冠不整,戴的帽子不整齊,穿的衣服或者不扣鈕子;或者那麼裸露,扣上一個鈕子,或者兩個鈕子,其餘的就叫它露著,這個都是袒露,袒胸露背,這都叫衣冠不整。那麼整衣束帶,整衣就是把它整齊好了。好像穿中國的長衫馬褂,那麼穿好了它,到一種會場,或者開一個什麼 party(宴會),去到那地方,那麼令人看見,很恭敬的,這都叫衣冠整齊,衣冠楚楚;畢挺的西裝,領帶也打得很美麗的,這麼樣子,這叫整衣束帶。那麼以前在出家人都要繫一個金剛帶,有這麼寬繫到腰裏,精神抖抖的,好像一個糾糾武夫的樣子,這個出家人抖擻精神,每一個你一看,哦!這個出家人,不論練過武術、沒有練過武術的,都好像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似的。尤其以前這個少林寺的和尚若出來,那不得了了!那麼這是整衣束帶,都要做得很整齊的。 「當願眾生」:這時候也願一切眾生,「檢束善根」:自己檢點自己這個善根是完全哪?是不完全啊?善根具足、不具足啊?要自己檢點自己。「不令散失」:不使令自己所修的這個功夫,所種的這個善根,令它散失。散失,就是或者退菩提心,或者生一種懶惰心,或者生了一種畏難的心,說:「哎呀!修行這麼難,我不修行囉!」這都是散失了。 「若著上衣」:就是著七衣,這個七衣又叫上衣。那麼「當願眾生」:也要發願一切眾生,「獲勝善根」:得到殊勝的這種善根。「至法彼岸」:都得到波羅蜜,六度波羅蜜都得到圓滿,所以至法彼岸,到這個涅槃的彼岸。 著僧伽黎。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著僧伽黎」:僧伽黎就是祖衣,又叫大衣,又叫雜碎衣。那麼著這個衣的時候,「當願眾生」:也發願。「入第一位」:第一位也就是佛位,令一切眾生都得到佛位,得到佛的果位。「得不動法」:你入第一位,就得到不動法了。這個不動的法就是沒有所著,無所著,也就是一個定,得到真正的定。佛住在常寂光土,這都叫得不動法了。 「手執楊枝」:出家人在以前,無論印度的,是中國的,都有嚼楊枝。手執楊枝,嚼楊枝,這個手先拿起楊枝,就發這個願了,說「當願眾生」,「皆得妙法」:都得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法。「究竟清淨」:將來得到清淨了。 這個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第一、是能明目。這個楊枝它有一種苦味,能去頭上的火,所以能明目,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又可以除痰。常嚼這個楊枝,這個痰會沒有了。我們人都有痰,也因為有火氣,楊枝這個苦不單能明目,而且又可以去心火,去心火就沒有痰,除痰。第三、又可以除口臭。你嚼楊枝,口的臭氣也沒有了。那麼有很多種的好處,但是現在出家人因為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楊枝。我們在蘇州靈巖山住的時候,那兒還有這個老風氣,還有這個老祖的家風,天天都嚼楊枝。那麼這嚼楊枝有很多種好處,好處很多很多的,不過現在都把這種的家風都放棄了,很少了。 「嚼楊枝時」:這個正在嚼楊枝的時候,也不能打其他的妄想,也不能隨隨便便的,也要發願。發什麼願呢?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這個心裏很調柔清淨的,心裏沒有煩惱,所以說「噬諸煩惱」:把煩惱都給咬碎了,沒有了,沒有煩惱。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大小便時」: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時候,也都應該發一種願,不要在這個廁所上,到那個地方就開會。因為廁所那個地方不可以互相講話的,所以這時候也應該發願,「當願眾生」,「棄貪瞋癡」:把貪瞋癡都捨棄了,不要了它,不要這個貪瞋癡。「蠲除罪法」:這個蠲就是沒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要掃除了。這個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樣的,它很骯髒的,你不要要它,不要捨不得,不要保留著那麼不肯撇棄了它。蠲除罪法,就把它撇棄了。 「事訖就水」:這個事訖,就是大小便完了之後;就水,到那兒洗淨的時候。在這個比丘,大小便完了之後,都應該洗淨,或者洗手,或者洗這個肛門,這都應該把它洗淨了,所以這叫「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又發願了,「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要修這個出世法,趕快要到出世那個地方去,不要留戀在這三界火宅裏頭。 「洗滌形穢」:這就是洗淨。小便完了之後洗手,大便完了之後,要用水來洗這個肛門。那麼洗完了之後,就發願,說是「當願眾生」,「清淨調柔」:得到清淨調柔。調柔就有忍辱的意思在裏頭,就是沒有脾氣了,沒有這個無明。「畢竟無垢」:將來一定沒有一點的塵垢,沒有骯髒的東西了。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以水盥掌」:那麼前邊說是大小便利完了之後,要洗淨,不是洗完淨就沒有事了,還要洗手。這個掌就是手掌,用水來盥洗手掌的時候,這時候又要發願了。發什麼願呢?「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就說我願意所有的一切眾生都得到清淨手。你看!不是單單我一個人得到清淨手,願意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眾生都得到清淨手。那麼得到清淨手做什麼呢?單單就得到清淨手,是不是用這個清淨手來數錢呢?來數寶貝呢?不是的!做什麼呢?「受持佛法」:以這個清淨手來修持佛法。這個受持,受是受之於心,持就持之於身,就是身心來奉持這個佛法。 佛法,什麼叫佛法?佛法就是善法,善法就要去你的習氣毛病,不要攙雜惡法。所以你就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不要邪淫,不要貪,不要瞋,不要癡,不要惡口,不要兩舌,不要綺語,不要妄言,這就是善法。善法修多了就合乎佛法,所以在佛教裏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諸惡不作就消你的業障,眾善奉行就增長你的福慧;消你的業障就絕地獄的深因,增長你的福慧就開佛果的門戶。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說是:我修密宗啊!念咒,在那兒念念咒,就殺殺殺殺殺殺殺殺。喔!那個瞋心起來了,就要殺人,這是修的一個什麼法?這就是在那兒修的修羅法。殺心還不斷,一點慈悲心都沒有,這念個什麼咒?念個牙疼咒,那都不會靈的。所以要守持五戒、奉行十善,這十善你若做到好處,做到極點,那就是持戒,那就是修行。所以不要往遠了去找,你每一念,你迴光返照,看看我是不是貪心又出來了?我是不是瞋心又跑出來了?我是不是盡打愚癡的妄想?我這個淫欲念頭斷了沒有?我這個偷盜的念頭斷了沒有?我這殺生的念頭斷了沒有?就迴光反照問問自己。你這個念頭若斷了,那還不算呢!還要往前去勇猛精進。不是說:「哦!我沒有殺生啊,我也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念頭了。」你沒有這個念頭?你就是「沒有這個念頭」,那已經夠殺了、夠盜了、夠偷了、夠邪淫了。你若真沒有了,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又要賣一個廣告說:「我不殺生了,我不偷盜了,我不邪淫了。」給誰聽?給誰看?這要不是騙人才怪呢!那麼「得清淨手,受持佛法」,這要真正地虔誠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這是洗臉的時候。我們早晨都要洗洗臉,這又要發願了,以水洗面,「當願眾生」:你看!無論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所有的眾生都得到清淨的法門。「永無垢染」:永遠永遠都沒有這種染污的思想,染污的念頭都沒有了。 「手執錫杖」:這個錫杖,一般人都知道,地藏王菩薩手拿那個錫杖,那是開地獄門的一個鎖匙。那麼把地獄門一開了,把餓鬼就都放出了。放出,有的去做人的,有的還去做畜生的,有的升天的,有的做妖魔鬼怪的,這都不一定了,看他哪一種業成熟了,就去做哪一類的眾生。所以出家人也都手執錫杖,手執這個錫杖,入慈心三昧,所以說「當願眾生」:又發願,願意一切眾生。「設大施會」:設立這個大布施的法會,無遮大法會,誰來布施給誰、誰來布施給誰。「示如實道」:指示眾生沒有分別這個如實的道理,如實的真理,沒有一點分別的,沒有一點虛偽的,是實實在在真實的道路。 我們要依照這個真實的道路去修行,不要盡轉彎抹角地去盡走一些個不好走的荊棘的小路,我們要走一個坦坦蕩蕩的康莊大道。在現在這個世界,你看看!水裏的道也有,路上的道也有,空中的道也有--航空,就是在空中走。現在又跑到太空去了,入這個太空的軌道上來跑。這有有形的道,也有無形的道。有形的道就是六道輪迴的道;無形的道,要學出世的法門,四聖這個道路。四聖的道路,你是看也看不見的,聽也聽不見的,但是你修行,有真實功夫的時候,自然就有所感應道交,有所成就。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我們拿錫杖就有錫杖的咒,五十三條小咒有錫杖咒,這錫杖咒是人修慈心三昧所用的。前邊所說這個「示如實道」,示就是指示,指示給眾生這個如實之道,不是虛妄之道,是真實之道,是不偏不倚的一個中道。所以佛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這是「如來」兩個字的另一個解法。 那麼現在說「執持應器」:執持,就是拿著;應器,就是應量器,就是比丘吃飯所用的那個缽。那麼這個缽是正應你所吃的那個數量,你能吃多少就添多少,不要太多了,也不要不夠。你太多了,這就是貪心;你若不夠,那是慳吝,捨不得。你就對自己捨不得,那也是個慳心,慳吝的心。所以多者就為貪,少者就為慳,那麼你適可而止,比如我們能吃多少,恰到好處,這叫應量器。 「當願眾生」:我們在這個時候又發願了,發願:我願意所有的一切眾生。「成就法器」:都做為一個載道之器,一個載法之器,能以把如來的家業這個責任負擔起來,做為一個法器,載法之器。「受天人供」:那麼你能做為一個載法器,就是講經說法,用法來布施,受人天的恭敬供養。 「發趾向道」:這要走路的時候。發趾,就是要邁步的時候;向道,要走路了。「當願眾生」:這時候又發願了,說我願意所有的眾生,「趣佛所行」:都是依照佛所行的道路去做,就是我依教奉行,我深入經藏,依法修行。「入無依處」:入到究竟了生脫死,這個習氣,一切的見惑、思惑、塵沙惑都斷盡了,它們都沒有所依處了,它們沒有所憑藉了,到那個究竟涅槃的果位上。 「若在於道」:若在道上走路的時候。「當願眾生」,「能行佛道」:還是能依照佛所教我們這個法,修行佛所修的道路。「向無餘法」:向無餘涅槃那邊勇猛精進,不要懈怠,不要懶惰,不要躲懶偷安啊!你要知道,我們這兒一躲懶偷安哪,那就耽誤成佛不知道耽誤了多少個大劫呀!我們為什麼沒成佛呢?在無量劫到現在都是躲懶偷安,才把自己耽誤了。到今天趕快要猛醒!要明白我們過去的懶惰、怠惰自甘,沒有什麼進步。我們現在再若不勇猛精進,那不知道到什麼時候才能了脫這個生死,超出這個輪迴呢!所以現在不要等,「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哪! 涉路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見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涉路而去」:涉路也就是行路,在路上跋涉。這個路也就是我們修道,我們行路也就是修道,修道就是行路。行路,你要是半途而廢,中道自畫,你就不會到達你的目的地,不會直達寶所。那麼你要是忍苦耐勞,披荊斬棘向前勇猛精進,涉路而去,不怕苦地來修行。「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履就是走路、步履,走到這個路上。走到什麼路上呢?走到這個淨法界上。淨法界就是我們所修的一切佛法,這叫淨法界。「心無障礙」:修行的時候,心裏不生退心,不生矛盾心,不生在半路不向前去走的心,也不生向後退的心,這是心無障礙。 「見昇高路」:走路遇到高的路,向高了走的時候,這又發願,「當願眾生」,「永出三界」:永遠超出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你看!這個欲界,我們人誰能超出去了?修行若超出欲界,就沒有淫欲心了;超出色界,就不著色相了;超出無色界,那更是如如不動了,那時候是超出三界外,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可是修行出三界這個法,很不容易的,很困難的!這個也不許可,那樣也不行。吃肉也不方便,喝酒也不方便,抽菸更是不如法,也不能去種種的娛樂--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這些個種種的娛樂都不可以做了,也不可以打麻將了,也不可以去賭牌了。你看!一賭牌,人家說:「喔!你知道嗎?他是個信佛的,還是在那兒一天到晚做個賭徒,佛徒變了賭徒了,佛徒變了酒徒了,佛徒變了色徒了,佛徒變了棍徒了,在那兒舞神棍呢!在那兒盡騙人呢!」就被人在背後這麼講。人家這麼一說,就膽怯了,就害怕了:「哎唷!我沒信佛之前,我什麼也不怕;信佛之後,麻煩可就多囉!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你看!這就生了怯弱了,向後轉了。 這個向上就好像所謂「為善如登百尺竿」,我們給它改成「修行如登百尺竿,下來容易上去難」,下來就很容易的,上去就很困難的,我們要在這個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才能現全身呢! 「見趣下路」:見走這個下坡的時候,「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這個心要謙下,要客氣一點,不要那麼貢高我慢,唯我獨尊,天上天下,天下天上,都是只有我,沒有你,向人很驕傲的,很不客氣的,這就是不對了,要謙下。「長佛善根」:這個字讀長(音掌),不是長(音常)了。長佛善根,生長出來佛的善根。佛的善根,就沒有驕傲,沒有貢高我慢了,都是和一切眾生合而為一,和一切眾生都看成是一個,是一體。 見斜曲路。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見斜曲路」:走路有的時候遇著彎彎曲曲的,又很不正當的路。斜,斜坡;曲,很多彎曲的。「當願眾生」這時候也要發願,發願願一切眾生。「捨不正道」:捨不正當的道,就是捨這個邪道。「永除惡見」:永遠把自己的惡見除去它。惡見,好像嫉妒、障礙、貪瞋癡、邪知邪見,這都屬於惡見。這種惡見就是害人的,凡是你對人家不利,有妨礙其他人修道的,這都叫惡見,要把這個惡見拔除了它。 「若見直路」:若走到其直如矢這個路,好像一個箭似的那麼直。「當願眾生」,「其心正直」:要成直心,所謂「直心是道場」,處處都用這個直心。直心,在下邊再加兩點,就是個真心。用真心、直心,不要用那個彎曲心,不要用那個假心。「無諂無誑」:諂就是諂媚。諂媚,俗話就叫拍馬屁,又叫溜虛。也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哦!不是雪中送炭,是錦上添花,那麼和雪中送炭正是相反。就是人家越好,他越到那兒去逢迎、諂媚,所謂「諂富驕貧」。諂富,見著這個有錢的人,就叫大爺爺、大奶奶啊、某某先生、某某老爺啊,這麼叫個不停。驕貧,等見著貧窮的人,他眼睛看都不看,很驕傲的,這叫「諂富驕貧」。 諂媚,又叫脅肩諂笑,「脅肩諂笑,病於夏畦」。脅肩,就是見著人,就表示和人家是老朋友,拍拍肩膀,說:「你啊!我真想你啊!很想見你,今天真見你了,一見你我高興得不得了!」說這種一點價值也沒有的話,這就是諂媚。諂笑,就是本來沒有笑,他故意擠出來笑,在這個面上擠出一臉笑,笑得很不自然、很難看的,所以這叫諂。諂媚就是狐媚,就是對人很捧盛的,所以我常常罵果寧,我不准他那麼去諂媚,總想要討好人,也就是這個。無論你哪一個出家,你不可以有這種諂媚的習氣,你一有諂媚習氣,那就快點還俗,比做出家人好得多。所以不要諂媚;無誑,也不要驕傲,說:「我是出家人,我應該很貢高我慢的。」那也不對的。誑就是狂妄自大。 「見路多塵」:看見那個路上多塵,很多塵土。像美國這個路很多是柏油路,用tar來造這個路就沒有那麼多塵,普通的路很多塵土的。這時候又發願了,「當願眾生」,「遠離塵坌」:遠離這個紅塵世界。這個塵坌就是在這個世界上,這麼胡胡鬧鬧的,總是這麼情情愛愛的、爭爭吵吵的、煩煩惱惱的,在這裏頭來轉,來攪鬧。願意一切眾生都離開這種的煩惱,離開這種塵坌的染污法。「獲清淨法」:得到清淨沒有染污這種的法,這種的快樂。 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前邊所說的那條路上是有塵,有塵就是這個路上不太乾淨,有一些個樹葉子,或者垃圾在那兒,很多的塵垢遮蓋這個路。也就是人很多煩惱、無明、習氣在那兒遮障著你的菩提道路。現在是「見路無塵」:這時候又該發願了,「當願眾生」,「常行大悲」:時時刻刻都行持這個大悲心,愛人如己,能「其心潤澤」:這心裏很慈悲的、很潤澤的、很溫暖的。 「若見險道」:若見著這個世界上有危險的道路,很危險的,一走到這條道路上,就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這謂之危險的道路。這時候又發願,說「當願眾生」,「住正法界」:住持這個正法的法界裏邊。「離諸罪難」:離一切犯罪的這種因緣。 「若見眾會」:假設見著講經法會,或者是無遮大會,或者種種的會,種種的聚會之處,這時候又「當願眾生」,「說甚深法」:能演說這個甚深的法要。「一切和合」:對一切都和合而不相擾,而不相害,所謂「道並行而不相背。」那麼相安共處,彼此互相利益,互相和合,所以說一切和合。一切和合,就是沒有爭、沒有貪、沒有自私、沒有自利,這一切的毛病都沒有了,這叫和合。 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若見大柱」:假設我們出家的人,或者修道的人,見著一個大的柱子,這時候也發願,發什麼願呢?說「當願眾生」,「離我諍心」:離這個我心和諍心。我就是我執;諍是諍論,諍也可以說是法執,因為你有法執,所以就諍論起來了。在《金剛經》上,那個無諍三昧,說這個「諍」字說得很好的,說是:「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一爭了,就不能得三昧了;不能得三昧,你就沒有真正的智慧了。三昧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正受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你沒有正定正受,就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你有了我執、法執,就不會有真正智慧。你想有真正智慧嗎?就要先破我執和法執,所以說離我諍法、我諍這個心。「無有忿恨」:你心裏什麼時候也不存著一個忿恨的思想,不忿恨任何人。 「若見叢林」:那麼若見著一個大叢林的時候。那個樹木叢生的一個地方叫叢林,那麼道場裏邊,因為十方的僧眾聚會到一起,也猶如大樹一樣,所以也叫叢林。若見叢林,「當願眾生」:當下就願意一切眾生。「諸天及人」:諸天和所有的一切人。「所應敬禮」:應該敬禮他,恭敬供養他。 「若見高山」:若見這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所做的善根,超出其他一切人,也就好像高山似的,「無能至頂」:沒有任何人可以到你修行的前邊,你修行是超過一切,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見棘刺樹」:棘刺就是有刺的樹。見這種樹,那麼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剪除什麼呢?「三毒之刺」:三毒就是貪瞋癡這三毒。貪心,貪而無厭,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的名,都在貪求,總是不知足,這是貪。瞋,就是發脾氣,常常有煩惱。癡,就是很愚癡的思想,不應該想的他要想,不應該知道的他要知道,不應該做的要做。貪瞋癡這三毒之刺,要早點把它剪除去。 「見樹葉茂」:見樹木這個葉子非常茂盛的。「當願眾生」,「以定解脫」:用這個定的解脫華,「而為蔭映」:而做為一個蔭覆的、遮蓋的這種蔭涼。「若見華開」:見著這花開了。「當願眾生」,「神通等法」:神通等等的這一切的佛法,「如華開敷」:就好像花開那麼新鮮、那麼好看,百看不厭,這是神通等法,猶如花開一樣。 若見樹華。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若見樹華」:這個「若見」,怎麼叫「若見」?若見是還沒有見著,假設若見著,在沒有見著的時候,先有一個準備,說假設若見著。見著什麼呢?見著樹木花果,花草樹木,就發願了,說「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得到這個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就像那花似的。「具三十二」:具三十二相好。 「若見果實」:假設見著樹上結的果實,這時候也「當願眾生」,「獲最勝法」:得到最殊勝的這種佛法。「證菩提道」:證得這個菩提覺道,得到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見大河」:遇著這個大河的時候。「當願眾生」:當願這一切眾生。「得預法流」:能預--參與這個法的源流,「入佛智海」:到佛的智慧之海裏邊去,也就是深入經藏了,到佛的智慧之海。 《華嚴經》是佛寶藏的最深最妙處,現在講這一品是〈淨行品〉,這個「淨行」是對著「染行」說的。因為我們人在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所見所聞都是染污法,不是清淨法。這染污法也就變成一種染污的行為了。我們現在深信佛法,想要依法修行,也就必須要依照〈淨行品〉這個法門,一點一點地勤拂拭,把這個習氣毛病擦乾淨了它,一天比一天少一點,這叫淨行。淨行,就是清淨行,沒有染污法。所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要發願,都是要利益其他的一切眾生。這講起來,淨行品這種行門是無量無邊的,所有的都要清淨,先由十惡上清淨,然後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恢復清淨。你恢復清淨,才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你若不恢復清淨,就不會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修行,都有很多的偈頌:「當願眾生如何…,當願眾生如何…」,見著什麼境界就發什麼願。所以在路上有塵土,就發願怎麼樣;沒有塵土的,又發什麼願,這一路一路這麼下去,這樣子才能恢復我們本有的清淨行。 今天這天氣也很熱的,我也不想令大家受太多熱,所以也不多說了。 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若見陂澤」:澤,就是有泥濘的地方;陂,那個地方不能種什麼東西,所以叫陂澤。見著這個地方的時候,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說很快地了解而悟入這個諸佛一味之法。什麼叫一味之法呢?這一味之法也就是佛乘,「唯一佛乘,更無餘乘」,這種成佛的法。 「若見池沼」:若見這個池--水池,和這個沼,沼也是有水的地方。有水池的地方,好像文王修這個靈臺、靈沼,他那個臺就叫靈臺,沼就叫靈沼。在《詩經》上說:「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那麼這樣子,古來的人也都對游泳、放生池、這個水也都很注重的,所以就修一個池,又修一個沼,在那兒養魚,那麼與民同樂。這個水池是水比較乾淨一點,那個沼的水就比較渾一點。所以我們修道的人見著水池子這個地方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語業滿足」:這個語業是善語,善語的業圓滿了,不是那個惡語滿足了。善語是什麼呢?所謂「慈悲嘴,方便舌」,所說的言語都是不離道德這個理論。「巧能演說」:巧就是善巧方便,能以令眾生聽見這個法,發菩提心,了悟生死的苦,超出輪迴,修這個出世法。 「若見汲井」:如果見著人在那兒打水,從那個井裏頭往外邊汲水。「當願眾生」,「具足辯才」:具足無礙的辯才,有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具足這四無礙辯才。「演一切法」:演說一切的妙法,這一切的法,權說、實說、塵說、剎說、橫說、豎說,無非第一義諦,無非一味之法。所以觀機逗教,因人說法,能令眾生反迷歸覺,捨邪歸正,這都是演說一切法應該具備的條件。 若見湧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樑。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若見湧泉」:湧泉是在地裏頭湧出來的。湧出這個水,它是源源而來,源遠流長,不會斷絕的。所以這時候修道的比丘,或者出家的人,或者在家的人,若見著湧泉的時候,就要「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用種種的方便法門,增長自己的善根,也增長眾生的善根。這個善根就是無窮無盡的,猶如那個湧泉一樣的。 「若見橋道」:若見著橋樑這個道路,又發願了,「當願眾生」,「廣度一切」所有的眾生,「猶如橋樑」:自己就譬如那個橋樑,令眾生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度到涅槃的彼岸,像一座橋樑一樣。「若見流水」:假設見著流水的地方,這時候這個行者又要發心了,「當願眾生」,「得善意欲」:得最好的、最善的,你意念所願意的、所希望的,都能達到你的希望。「洗除惑垢」:把你這個粗惑、細惑、塵沙惑都洗滌清楚了;見惑、思惑、無明惑,這也都洗滌清楚了。那麼離一切染污的塵垢,而得到清淨本源的自性光明。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 「見修園圃」:看見人家修花園子,或者種菜的地方,那叫圃。「當願眾生」:這時候也又發願了,發願說我願一切眾生,在「五欲圃中」:在五欲那個園圃裏頭。五欲是什麼呢?就是財色名食睡。我們每一個人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裏頭,陷溺得都透不過氣來--見著財就貪財,見著色就貪色,見著名又貪名,見著好吃的又貪好吃的,見著睡就貪睡。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境界把人都迷住了,也好像一個花園子、花圃一樣的。可是我們要在這個五欲裏頭,「耘除愛草」:把貪愛的這種草拔除去,不要留著這種貪愛在裏頭。 「見無憂林」:見這個無憂林,很快樂的一個樹林子。「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你不要以為這個樹林子很快樂,在那裏就樂以忘憂,流連忘返了,生出一種貪愛啊!「不生憂怖」:你若沒有貪愛了,就沒有所恐怖了,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了。所以說:「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那罣礙就是貪愛,貪愛也就是罣礙。你若沒有罣礙、沒有貪愛了,就沒有恐怖了;沒有恐怖,就沒有憂愁,就遠離顛倒夢想了,得到究竟涅槃了。 「若見園苑」:這個是宮殿裏頭的花園子,或者皇宮裏頭的苑。「當願眾生」,「勤修諸行」:勤修一切的行門,猶如花園子一樣的。「趣佛菩提」:趕快地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法門。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當願眾生。捨諸飾好。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捨。 「見嚴飾人」:嚴飾就是戴上一些個珠寶,或者鳳冠霞佩,滿身上都鑲上鑽石珠寶,那麼珠光寶氣,到處表現富豪這個樣子。那麼見這種人,你不要就生一種輕慢心,或者看不起她了,或者覺得她那麼樣子奢侈,那麼樣子不知道惜福,不需要的。就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三十二相」:願意所有的眾生都成就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以為嚴好」:以為他的莊嚴相好。 「見無嚴飾」:見著沒有莊嚴、沒有嚴飾、沒有戴滿身珠寶,或者瓔珞,這樣的人。這時候,又「當願眾生」:不是說見著不嚴飾的人,就說這個人真是節約,真是好啊!那麼就或者很歡喜,或者很看不起的,種種的妄想就生出來了。不要的,要當願眾生,「捨諸飾好」:把一切的嚴飾,這種妙好的瓔珞、珠寶都捨了它。「具頭陀行」:修抖擻精神十二頭陀這個行--或者但三衣,或者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或者常乞食,這十二種頭陀行。修這個頭陀行。 「見樂著人」:這個樂,有的人讀樂(音垃),這個字應該讀樂(音月)著,就是好樂,好樂執著的人。「當願眾生」:這時候又當願眾生。「以法自娛」:用這個法來做為自己的快樂,愛習佛法就比任何的東西都重要,愛這個經典就比那個珠寶更重要,所謂「愛經如珠玉」。那麼以法自己安慰自己,所以「歡愛不捨」:歡愛這個佛法,總也不把它忘了它,總是好樂這個佛法。 我們好樂佛法、學習佛法,要時時迴光返照,常常問問自己是不是所聽的經典,我依教奉行?不要說旁的,就單說這個十惡:我貪瞋癡還有沒有?殺盜淫有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這有沒有?這是佛教最淺顯的道理,我都不能依教奉行,我都不能身體力行,那還天天研究佛學、聽經,又有什麼用呢?最淺顯的事情我們都做不到,那你知道更多了,也都是變成囫圇吞個棗。豬八戒吃那個人蔘果,貪心出來了,也沒有嚼就嚥下去了。嚥下去了,然後就問:「猴大哥、猴大哥,這個人蔘果是什麼滋味啊?」他自己吃了一整個的人蔘果,也不知道是什麼味道?你看這可憐不可憐?這就是貪心作怪。 我們學佛法的人,即知即行,知道多少做多少,不要貪多,貪多就會嚼不爛;貪多,你若不會用,反而把它置諸高擱,一點用處都沒有。所以各位,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佛法是修的,不修怎麼會成佛?所以各位啊!這一點要注意,不要食而不化,吃了之後不能消化,那就吃多少也沒有什麼用的。所以今天這個經講到這一行,我們停止,等下個月再繼續講。那麼這一個月你們所聽的,不管多少,你把它研究明白了,能身體力行,躬行實踐,這是最好的。 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見無樂著」:看見這個人不執著世間的快樂,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所以他不執著。「當願眾生」:這時候也就發願,願一切眾生在「有為事中」:有為事,什麼叫有為呢?有形有相的都叫有為法;有所做為的,有形有色,這都叫有為法。所以在《金剛經》上就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上一切事情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不究竟的。 所謂「富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和貴,這人人都願意,但是若不用合乎道理這種方法得來的富貴,是不要的。「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貧窮和卑賤的,這是人人所不願意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若不合乎道理離開這個貧賤,我也寧可不離開貧賤。也就是說離開貧賤,也要合乎理、合乎法,凡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就是我能免去我的貧窮,我也不免。我還要所謂「君子固窮」,君子就自己願意窮。「小人窮斯濫矣」,那個小人一窮,他就不守規矩了。 所以這個有為法是「富貴是五更春夢」,人發財、當官,也就好像做一場春夢一樣的,做一個好夢。在那個地方,糊糊塗塗的也不明白,覺得是不錯,但是醒了,原來是作一個好夢。這個好夢,你說它是真的?是假的?我們人生也就是這樣子。既然人生是春夢,那麼功名呢?人生願意得到功名、富貴榮華,可是「功名一片浮雲」,你就得到什麼好功名,也就好像空中一片浮雲似的,沒有什麼基礎,沒有什麼根基。 「眼前骨肉已非真」,我們今生大家遇到一起,你是我的父親,是我的母親,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姊妹,這六親眷屬遇到一起了,這不過都是一種因緣和合而遇,緣盡又都散了,所以說眼前骨肉已非真。「恩愛反成仇恨」,你看那有的夫婦好得像一個似的,等一不好了,又離婚、又幹什麼的,搞得很多煩惱,很多麻煩就生出來了。恩愛反成仇恨哪!你人對人有一種恩愛,等一等太近了之後,又該打架、爭吵,然後就變成仇恨了、冤家了、對頭了。因為這個,你若明白的人,不要把那個金的枷鎖套到脖子上,「莫把金枷套頸」。「休將玉鎖纏身」,你不要把那個玉的鎖鎖到身上。「清心寡欲脫紅塵」,要清淨其心,寡少其欲,而脫離這紅塵的苦惱。「快樂風光本分」,這才是真正快樂的風光,每一個人的本分。若能常常這樣子,把這個有為法看得淡了,就不被這種境界所轉。 那麼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就是作夢,幻就是虛幻的,泡就是水泡,影就是人的影子。凡是有為法,也可以說是夢,也可以說是幻,也可以說是泡,也可以說是影。你都這樣地觀想,都是不實在的,沒有真實的體性。「如露亦如電」,又像那個露水,又像那個電光石火似的。「應作如是觀」,你應該這麼樣看。你能把它這樣看,就不執著,一切都是聽其自然地生生化化去轉變去,不會被這個境界所迷了。所以有為法就是這樣子,那麼你看這一切有為的事,「心無所樂」:凡是世間這有為法,心裏都沒有什麼執著了。 「見歡樂人」:看見有歡樂的人。「當願眾生」:也當願眾生,「常得安樂」:常常都得到安樂自在。「樂供養佛」:常常願意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見苦惱人」:見這個人很痛苦的,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得到根本的智慧,就是把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斷了,生出一種真正的智慧,能不被世間法所搖動。「滅除眾苦」:把世間一切的苦惱都離開了,都滅除了。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見無病人」:修道的人見著沒有病的人,這「思量有病苦,無病就是福」。見著這沒有病的人,那麼又發願,發願說「當願眾生」,「入真實慧」:一切眾生都得到真實的智慧,不要跟著這個顛倒的境界跑。真實的智慧,明瞭一切是法、非法,明瞭一切善法、惡法,明瞭一切黑法、白法。那麼真實的智慧,是每一個人本有的一種智慧,這本有的智慧人人都具足,可是人人都不會用這個真實的智慧,就用小聰明,用這個聰明鬼、伶俐蟲,用那個小智慧,不用這個大智大慧。大智大慧是不佔便宜的,是要吃虧的;小智小慧就各處想佔便宜,不想吃虧。「永無病惱」:你若有真正的大智大慧,就沒有病,也沒有煩惱了。為什麼呢?你有煩惱就是愚癡,沒有煩惱了就是智慧;你沒有病了就是破無明了,你有無明就是有病。所以沒有病惱,就是破無明,露出真正的智慧來了。 「見疾病人」:前邊是修道的人見著沒有病的人要這樣觀想,那麼見著有病的人呢,就「當願眾生」,「知身空寂」:知道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的。四大是什麼呢?就是地水火風。我們這個身體的地水火風,堅硬就屬於地大,潤溼就屬於水大,呼吸就屬於風大,溫暖就是火大,這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的。那麼既然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本來是虛妄的,本來是空假的,那你又何必看那個身體像個寶貝似的,又怕它渴著,又怕它餓著,又怕它冷著,又怕它熱著,對這個身體看得那麼寶貴。其實這個身體,到時候它就不要你了,它就逃之夭夭了,跑了。 「離乖諍法」:那麼知道這個身體是空寂的了,是個假的,那就沒有什麼爭的了。乖就是不合理,乖違道理,違背這個道理,這叫乖。諍就是和人諍論,就是你是我非、我非你是,互相爭吵。這個諍就是爭勝負,所以說「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和這個道理是相違背的。「便生四相心」,就生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生出這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有這個爭心,就沒有法子得到三昧了;沒有法子得三昧,那就不能修道。那麼離乖諍法,要把這個法離開。 「見端正人」:你看這個人,說話也清清楚楚的,言辭伶俐,他聲音響亮,那個牙也很齊的、很美麗的,這都是在往昔不打妄語。不打妄語、不騙人,所以這個舌根也利、牙根也利,那麼口齒也清楚,容貌也端正,又常常在佛前供香、供花、點燈,那麼供養於佛。所以佛前點燈,你眼睛就看得清楚;佛前供花,你相貌就生得圓滿;你再不打妄語,這個牙齒也生得齊密;不罵人,那麼也不會啞巴。你看那個啞巴,為什麼他不會講話?就因為罵人罵得太多了,所以叫你不會說話,看你再怎麼樣罵!」說:「那他在心裏罵。」心裏罵,那他以後連心裏也糊塗了,也不懂得什麼了。所以你看那個世界上很多那種弱能的人,心裏也分不出來這個數目,數目字也不懂,這都是因為罵人罵的。 那麼你想端正容貌好,就要供佛、供法、供僧,所以說「見端正人」,端正人就是相貌生得非常圓滿。「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對這個佛、菩薩,「常生淨信」:淨就是清淨,信就是信仰。你要生淨信,不要生出一種染污的想。 講到這兒,我記起來民國三十六年,我回到東北去,由上海坐難民船回東北。在這個船上遇著一個老居士,這個老居士學佛多年,也認識很多人,大約以前不知有沒有做過貪官污吏。那麼也和我在一個船回東北去。他姓什麼呢?姓童,叫童一行。這個人說他有個朋友在北京住,是信佛的。信佛,你說怎麼樣啊?他這個信佛信得很奇怪的,拜佛、念佛,給佛頂禮叩頭。以後他就拜觀音菩薩,拜拜觀音菩薩,他心裏就生了一個淫欲的念頭,就說:「啊!觀音菩薩生得真是漂亮!」生這一種淫欲念頭以後,一下子就走火入魔了,他這個魔的境界很厲害。然後他這個朋友童一行對我也知道一點點,那麼就介紹我,去看一看他朋友這個病。當時我一看,這個病是不能好的,因為什麼呢?他是以染污心來拜佛。所以我們人無論到什麼地方去拜佛、念佛、禮佛,到什麼道場去,應該用一個清淨心,不應該有染污心,不應該想這個男女的問題,又是家庭這些個問題。甚至於你們各位到這個道場來拜佛,都應該帶著你們懇切至誠的一種心來拜佛,不要把家庭那些個染污的念頭都搬到廟上來。所以這一點,我希望你們各位注意一點。大家要回家睡覺了吧?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見醜陋人」:人人都歡喜相貌圓滿,不歡喜醜陋,可是人做事情就不做圓滿的事情,盡做醜陋的事情。為什麼人的相貌醜陋了?就因為人盡做醜陋的事情,所以他受的果報就醜陋了。為什麼他相貌圓滿呢?因為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圓滿的,所以他相貌也圓滿了。什麼叫圓滿的事情?什麼叫醜陋的事情?圓滿的事情,就是利人的事情,利益其他的人,幫助其他的人。那麼你能利益其他的人,幫助其他的人,這就是圓滿。什麼叫醜陋的事情?你盡自私,這就是醜陋的事情;你再自利,這更是醜陋上加醜陋。 所以在我們佛教裏邊,是愛人如己,看著旁人得到利益,都像我們自己得到利益一樣,不生一種妒忌心。不像一般的世俗人,見著人不如我,我就看不起人;見著人強過我、勝過我,我就生一種妒忌心。不要有樣子!你生妒忌心,這就是醜陋,你將來面目就醜陋。你看那個豬為什麼牠生得那麼醜陋?那個豬八戒,耳朵大大的,嘴巴長長的,盡想要吃,就因為牠盡做一些個醜陋的事。所以我們人要是怕醜陋,那我告訴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不會醜陋了;你再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妄言,這更不醜陋。你若怕醜陋,又天天罵人,盡兩頭舌,那一定醜陋的。你想美麗,相貌圓滿,那麼你見著人就撅起個嘴來,那一定不會圓滿的。 你看那個菩薩,相貌都很圓滿的,因為他見著人他都很高興的,慈眼視眾生,他用慈悲的眼睛看一切眾生。所以我們若想不受醜陋的果報,我們所行所做就不要做那個醜陋的事情,不要做那個見不得人的事情,不要做那個對不起人的事情,不要做那個瞞心昧己的事情,不要做那個損人利己的事情。凡是對人不好、對自己好這個事情,將來都會醜陋的。你歡喜相貌圓滿嗎?那就儘量去做功德。這個佛相是圓滿的,所以佛叫「萬德莊嚴」,用種種的德行來莊嚴。這個醜陋的人就因為沒有德行,所以他就醜陋了,就不莊嚴了。 我再給講一句你們大家都不願意聽的話,不過你們雖然大家都不願意聽,我也不能不講,因為我不講,我覺得對不起你們各位似的。這個世間最好的事情就是什麼呢?就是修道,出家修道!但是要真正地認真去修行,不要身出家、心不出家,內外不一致,要內外一致。這是最好的,再沒有比這個再好的了!你出家修道,這個相貌就會圓滿,越修越圓滿。所以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都是生生世世出家修行的。那麼最不好的就是不修道,不出家修道,那你們各位都明白了,可是你們一定都反對的。 不出家修道是幹什麼呢?就是結婚。結婚,在中文來講,那個「婚」字,你看!是個女字邊加一個昏沉的昏,啊!一結了婚了,就什麼都不懂了,就沒有智慧了,就糊塗了。糊塗,就為這個家做牛、做馬,在那兒苦幹,累得汗流浹背,喔!天天都是很辛苦的!但是也覺得:「這是為家,養兒、養女、養太太、養爸爸、養媽媽,啊!我要好好盡責任。」其實這怎麼樣啊?哈!這就是最笨的一件事! 說:「法師,照你這麼講,那世界沒有人囉!」那照你那麼講,世界人那麼多,又有什麼用?說說看!現在把這個世界都漲爆開了,簡直地就要向太空移民了,有什麼用?這個鑽石不是滿地都是的,所以它出貴;那個土遍地皆是,所以它不值錢。這個最好的事情沒有人肯幹,所以你看看!美國幾億人口,有幾個出家的?數得過來的,出家的很少。那麼不出家的呢,你一伸手就是一個、一伸手就是一個。人都是這麼樣子,最好的事情他不願意幹,最不好的事情他搶著去鑽,所以說:「天堂有路無人走,地獄無門搶往裏躦。」哈!你看看!這個道理,我們真正要明白,真正要懂了,才可以的! 這個醜陋的人就是不修行,就醜陋。那麼這樣我們就看不起他嗎?還不要,說「當願眾生」,「於不善事」:對這個不善的事,「不生樂著」:不要做不善的事,要做善事。你盡做善事,相貌就圓滿;你盡做惡事,相貌就醜陋,就是這麼回事。說:「我才不信呢!」你不信,你就試一試嘛!我也沒有一定叫你信,不過我是照經上這麼講,信不信由你嘛!你上了當,然後再回頭嘛!等碰到牆上,頭碰出個包來就知道了;沒有把頭碰出包,他誰講也不相信的,對不對啊? 「見報恩人」:人有受恩,就要報恩,誰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我們要「受人點水之恩」,就是一滴水那麼一點恩,「當思湧泉之報」,我報答這個人要像湧泉那麼樣子多一點,來報答這個人,要報恩。所以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要報父母恩,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的分靈,所以要報答親恩。「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我們報父母恩、天地恩、師長恩,報國家總統的恩,他能幫著我們把國家弄得很平安的,這都要報恩。最重要就是要報佛恩、報菩薩的恩,佛菩薩在過去生中修行,想要救我們,為我們不知道受了多少苦,我們現在要發心報佛恩。 「見背恩人」:背恩人就是忘恩負義的人,忘恩負義就是不知道報恩的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於有惡的人,「不加其報」:對我們有仇的人,對我們不好的人,我們不要報復,不要存一個報復心,不要說:「啊!我要報仇雪恨了!」不要那麼樣子,不要報仇,也不要雪恨。「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誰對我們不好,我們都要迴光返照,承認自己的不對,不要去怪人,不要去怨人,不要去遷怒於人。能這個樣子,這才是做人的本分呢!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依於苦行。至究竟處。 這個有恩必報,有仇必忘,不要報! 「若見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人。這個出家人,梵語叫沙門,翻譯過來就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就是勇猛精進,息滅貪瞋癡就是諸惡不作。所以沙門是人的一個榜樣,要調柔忍辱,要沒有脾氣,要沒有火,時時刻刻都是用慈悲心來待一切眾生。所以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這個調柔就是不強硬,你看!這個沙門是很慈悲的。寂靜,頭腦很冷靜的,不煩躁,不會有一些個煩惱。「畢竟第一」:畢竟做人天師表,做世界第一個人。 「見婆羅門」:婆羅門是梵語,是修清淨行的一種外道,這種外道他是常在寂靜處。「當願眾生」,「永持梵行」:永遠都修這個清淨行。「離一切惡」:要把一切的惡都斷除了。 「見苦行人」:好像這三步一拜,這就是苦行人了。他們那麼苦,太陽曬也在那兒拜,颳風也在那兒拜,下雨也在那兒拜,這種的行門是不容易的,這就叫苦行了。或者日中一食,這也是苦行。十二頭陀行這種抖擻的精神,就是抖擻起來精神,不能做的也要做,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讓的也要讓,旁人做不到的我來做,這就叫苦行。不怕苦、不怕難,也不怕沒有錢,不怕渴、不怕餓,也不需要休息,就這麼苦。這時候,「當願眾生」,「依於苦行」:永遠做苦行的頭陀。「至究竟處」:到究竟了生脫死、究竟涅槃的果位,這叫究竟處,到佛的果位上。所以見著修行苦行的人,要隨喜讚歎,不要毀謗,看不起他。 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捨佛道。 見著甲冑。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見操行人」:操就是一種節操,一種循規蹈距的行為,有操守。凡事都是合法的,這就是有所操守,也就是隨時隨地都要守戒律,這就是操行人。見著這個守持戒律的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在任何的情形之下,都要堅持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志願。我們志願信佛,那麼一天比一天要有進步,不要有退步;我們志願要出家,一天比一天要修行,不要還俗;我們的志願要成佛,乃至於到成佛了之後,我們也不退轉我們這種志願,所以這都叫操行。堅持你的志行,「不捨佛道」:什麼時候都是依照佛法來修行,不違背佛教。 「見著甲冑」:這個甲,就是古來的軍隊頂盔冠甲,身上穿著甲冑,使之對方這個兵器不能刺傷自己的身體。古來做大將軍的,你看韋陀菩薩穿的那個衣服,那就是盔甲。頭戴著盔,身披著鎧甲,你刀砍上,也砍不進去;槍扎上,也扎不進去。這個甲又叫函,這個箭又叫矢。古來做盔甲那個人,就恐怕被人傷了,所以他這盔甲造得很堅固,保護人這個身體不被人傷了。那個做刀劍的人,他就惟恐這個刀不鋒利,砍不破、刺不透這個盔甲,所以就恐怕不能傷人。這個做盔甲的人就恐怕傷人,這個做刀劍的人就恐怕不傷人,你看!這兩個人,一個人是保護人的身體,一個人就要傷害人的身體,兩個都是做生意的,可是一個人就要殺人,以殺人為能事,一個人就以保護人為能事。甲冑就是盔甲。「當願眾生」:就當願這一切眾生。「常服善鎧」:常用這個善功德來做自己的鎧甲,做自己的甲冑。「趣無師法」:能修行到無師智、自然智那種的法門,得到那種法。 「見無鎧仗」:見沒有穿鎧甲、沒有儀仗這個軍隊。「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永離開這一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種不善的業,都要離開它。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恆轉正法。 「見論議人」:這個論,就是論是論非。議,也就是會議,就是大家遇到一起了,不是說張三不對,就是說李四不好,議論紛紜,大家講張家長,是李家短,怎麼樣短了,講這種無聊的話。所謂「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大家聚會到一起了,一點正經話也不說,就說這個是是非非的,說這個沒有意義的話。這個論又是辯論,議就是會議,大家聚會到一起互相來辯論,你說你的道理,我說我的道理,各走極端,各有所偏,都有很大的偏見,不合乎中道的理體,不是落於空,就是落於有,不是偏於左,就是偏於右,所以這個論議,也就是屬於邪知邪見。遇到這種的人,又要發願了,所以說「當願眾生」,「於諸異論」:對於這異論,就是旁門左道這些個外道法,他們執著他們那種理論,這叫異論。「悉能摧伏」:能用這種真理的言論,把他們都戰勝了,能把這種旁門左道都說服了。 「見正命人」:這個命有五邪命,就是歡喜說吉凶禍福,一見著人就看看人的氣色,再不就看看人的手,再不就看看人的頭髮,或者看看人的汗毛,就說了:「哦!你不得了了!」這個人一聽說不得了了,這就害怕了,就要問了:「哎!我怎麼不得了了?」「哎呀!你呀!你就快撞車死了!」你看!現在車這麼多,他就利用這種心理的恐怖,來恐嚇人。或者又說:「哎呀!你呀!不要去坐船,坐船會掉到水裏淹死;不要去搭火車,你搭火車會被火燒死;你不要坐飛機,會颳大風發生意外。」就這麼恐嚇人。那麼這個人就好了,在家裏閉門躲禍了。那麼說或者一百天,或者三十天,或者一個禮拜,你不要出門。那麼這個人就沒有出門,閉關一個禮拜。閉關一個禮拜,果然沒有什麼問題了。說:「哎!這回我救你這個命!」就這麼用胡說八道這個邪說來騙人,專門言吉凶禍福,這就叫邪命。 這個邪命,有仰口食,有俯口食。怎麼叫仰口食呢?就是看天文、看星星,說是:「啊!某處要有什麼災了,不得了!這個彗星出現了,現在人類要有什麼災難了,什麼地方要有水災,什麼地方要有火災,什麼地方又有風災。」一說,七災八難的說了一大套,胡扯八拉的,被他一碰就碰上了,果然,哦!這會兒也漲水,那會兒也颳風,那會兒也有火祝,這火祝人也控制不了了,說:「哎呀!這個人真靈,他早就說過了,說那個地方有風災、水災,有七災八災的,都來了,那麼果然是這樣子。」就把大家說得就相信了。總而言之,講這種種的問題,這叫仰口食。俯口食,就專門或者給人家弄弄這個、弄弄那個,總而言之是不正當的,我不要說得太清楚。 那麼有的高聲現威,和人講話大大的聲,把人就嚇怕了,這也叫邪命。有的自言功德,說:「你知道嗎?我有什麼什麼功德,我和佛是一樣的,佛開悟了,我也是開悟了,如何如何…。」這叫自言功德,這也是邪命。又有貪圖供養,為什麼要自言功德呢?就是叫人知道自己有道德,有修行,好叫人給自己錢供養自己,這也叫邪命。所以這邪命說出來很多。 那麼現在這是正命,正命就都沒有這些個毛病。「當願眾生」,「得清淨命」:得清淨沒有染污的,一點夾雜也沒有,沒有攙雜這些個不乾淨的東西。「不矯威儀」:不要矯柔造作的,詐現威儀,故意現出來那麼一個樣子,莊莊嚴嚴的,令人:「哦!你看哪!這是不得了了!」這是現出來一個威儀。這個威儀要平時天天都這樣子,不是偶爾見著人多了,我就現出一個有威儀的樣子;沒有人了,我就隨便那麼懶惰,一點也不講威儀了。不是這樣子!這叫矯枉過正,你這都不是一個真正威儀。這個威儀,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威儀有三千那麼多;那麼在佛教裏的威儀,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若見於王」:見著國王了。「當願眾生」,「得為法王」:得為成佛了。「恆轉正法」:常常轉這個正法輪,教化眾生。 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恆守正念。習行眾善。 「若見王子」:前邊見國王,願意人人都成佛。那麼這兒是見王子了,就願意人人都做法王之子,做菩薩,所以就「當願眾生」,「從法化生」:每一個眾生都從佛法裏邊化生出來。「而為佛子」:做佛的法王之子,也就是做菩薩。「若見長者」:若見這個大富長者,有德行的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他能以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明斷就是因為他有般若的智慧;他沒有貪瞋的愚癡,所以他就不行惡法了。 「若見大臣」:假如見著大臣,這個國家有王子,又有大臣。「當願眾生」,「恆守正念」:常常守護這個正念,有正知正見。「習行眾善」:習行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十善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貪、不瞋、不癡、不綺語、不惡口、不妄言、不兩舌,能以不行十惡了,就是十善。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 見處林藪。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 「若見城郭」:城就是我們所住的這個城牆。古來的城都造了一種城牆,中國有萬里長城,那麼每一個京都又有城,所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這郭就是外城,城外邊的那道城,有外城、有內城。假如到這個城郭的裏邊,這出家人就「當願眾生」,「得堅固身」:這個身體也有城,也有郭,也把它做得很堅固,修得像金剛那麼堅固,永遠都不會破壞的。怎麼樣能修成堅固身呢?就要沒有欲念,你欲念若斷了,身自然就堅固了。為什麼這個身體不堅固呢?就因為欲念太多了,妄想太多了,所以把本身這種真正的精神都浪費了。 「心無所屈」:心裏對什麼事情也不能屈服,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一到富貴了,就這個吃喝玩樂、隨隨便便不守規矩了;可是到富貴這種的境界上,還是守規矩,還是不那麼淫亂,這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人在有錢的時候,可以有氣節,有操守,有志氣,是很容易的;到一沒有錢了,所謂「人窮志短,馬瘦就毛長」,人窮了,志氣也就沒有了;馬若瘦,那個毛也就顯得很長的。所以這個人一貧窮了,就沒有骨頭了,就變了。貧賤不能移這個「移」,就是遷移了,就是變了,改變他這種氣節了,沒有骨頭了,硬骨頭沒有了。「威武不能屈」,就是用什麼勢力來壓迫他,也不受屈服。能這個樣子,這才叫有堅固身。 「若見王都」:若看見國王所住的都城,就是京城,這個出家的比丘就又要發願了,說「當願眾生」,「功德共聚」:所有的功德共聚到一起,聚會到一起。「心恆喜樂」:心裏常常生出一種歡喜和快樂來。 「見處林藪」:這個「數」字加個草字頭,這個字讀藪(音守),差不離讀中文的人,讀書讀得少的人,這個字不會認識的。這個藪就是好像那個地方種什麼東西也不長,它還有水,但是又不長東西,盡長草,這麼個地方;或者有樹林子,盡長一些個七杈八杈這些個短的樹木,這都叫藪。見處林藪,見這個樹林子,和有水的地方,或者有草的地方。「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應該常常令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所共歎。歎就是讚歎,仰就是仰慕,就是瞻仰,就是很羨慕的,覺得有一種望塵莫及的這種氣氛在裏頭。 入里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入里乞食」:這個里就是鄰里鄉黨,就是鄉村的地方、城市那個小巷、小弄堂、小胡同,這都叫里;就是沒有很多人走這個地方,這叫里。這個入,就是到沒有什麼人走那個街道的地方去。去乞食,就是沿門乞食。沿門就是不越貧而從富,不越賤而從貴,不是說這個家庭裏頭,因為他窮,我就不向他化緣了,我找一個有錢的人去化緣去。也不能說因為這個家庭他很卑賤的、很下流的,這是下九流的家庭,我不在他這個門口來乞食,這不能分別的。也不能說這個家庭因為有錢,我不要向他這兒來化緣乞食,我要向一個窮人去乞食,這也不合乎中道。也不能說這個家庭因為他高貴,我不向他來化緣,我向那個賤的家庭去化緣,這也是不對的。 所以在《楞嚴經》不是說,佛訶斥須菩提和大迦葉。這個須菩提一方面他歡喜吃好東西,所以他就不向窮人化緣,他專門化有錢人的緣。他的理由是什麼呢?他說:「你知道嗎?這有錢的人他若不布施,不供養三寶,他沒有種福,來生他就會窮了,所以我現在給他們種一點福,這是對的。」其實怎麼樣啊?若按我這個凡夫的思想來推測,就是須菩提一方面有這種理論,一方面也歡喜吃好東西。有錢人的家裏,那個剩飯剩菜都是雞鴨魚肉,哦!那很好吃的!窮人家裏,哈!都是這個菜根、豆芽、菜葉子啊,這一類的,吃了也不香。所以他就到有錢的家庭去化緣,他總有理由,就說他是為有錢人去種福。 那麼大迦葉是修頭陀行的,他大約就不歡喜吃好東西,誰若給他供養一點牛奶、花生、維他命啊,他拿了就送給人,他自己不要,他自己再幫人結緣。他專門化窮人的緣,一方面他歡喜吃這個剩的菜、剩的飯,又餿又臭的、沒有味道的、人家不願意吃的這種飯,一方面他也是真正可憐窮人。他說什麼呢?他說:「這個窮人哪!他往昔不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窮了。他窮了,再若不做功德,再若不供養三寶,他來生更窮了,比今生更窮了。」所以大迦葉就專門向窮人來化緣,去乞食去。 這樣子一來,兩個人各有所偏,一個人化窮的,一個人就化富的;那麼一個就偏於窮,一個就偏於富。所以佛就說他們兩個人都不對的,不合乎中道,應該平等乞食,不管富貴貧賤,都一樣地去乞食,不要有分別心。所以佛這個理論,這是正確的,這是中道的。那麼現在這個比丘入里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到這個甚深的法界裏邊去。「心無障礙」:自己心裏不要有那麼多的分別心,而自己障礙自己。 「到人門戶」:這個比丘乞食到人家門口的時候,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我們一切眾生都快點入佛法這個法門裏邊來了。「入其家已」:這是進門了,進門來受供養。本來乞食比丘都是在門口那兒,這兒說入其家已,這一定是有特殊的因緣,到人家裏去應供去,所以說「入其家已」,到家了之後。「當願眾生」,「得入佛乘」:得入佛這個大乘菩提性海,那麼「三世平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看這三世都是平等平等的,沒有什麼分別心,這就是大乘的理論,大乘的佛法。 (果普講法後,上人又叫果普講。) 果普:我剛剛已經講了。 上人:你講了?我怎麼聽著好像果逸講的呢?怎麼搞的?那現在果逸講了,我聽著這聲音好像果逸的聲音。 果逸:她替我講的。 上人:替你吃那飯可以的,替你講就不可以的。你們兩個人一個聲音,快點!講完了我講。 (果逸講法:略) 見不捨人。當願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上人:是講到這兒了嗎? 弟子:是。 上人:我現在講經,不一定講得好。她們兩位先講的,既會講中文,又可以翻譯英文。我是單單會講中文,不會翻譯英文,所以講得也很笨的。那麼我聽一聽她們講,又可以聽聽中文,又可以聽聽英文。你們各位不要存著一個說:「師父講的一定好。」徒弟或者講得比師父更好,你看她們兩位都認清楚這個三毒那麼厲害,又認清楚五欲那麼厲害。這兩個lecture,你們若記住了,不生三毒,不起五欲,這就是佛教徒的本分。所以我聽著都很有受用的,你們各位聽得怎麼樣?我不知道。所以我一方面訓練她們可以講lecture,一方面我自己又可以聽lecture,增長我所不知道的。說:「師父你講得太客氣了,她們講的都是聽你講的吧!」這也不一定,因為她們年紀輕、很好學的,她們所知道的,我也不一定知道,所以你們各位不要輕看未學。不要說她們在佛教裏這麼多年了,就是剛剛學習佛法的人,你們也不可以輕看的。所以又有這麼一句話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我的徒弟都是狀元,就是我這一個做師父的,還是白丁呢!所以你們各位要特別注意。怎麼說呢?我現在這兩個徒弟,果普是普吉利(Berkeley)University(大學)的狀元--博士,果逸是法界大學的一個博士。我是不要說博士,連個學士都沒有,所以你們各位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見不捨人」:見到不願意布施的人,不捨就是不願意布施的人。那麼不願意布施,是不是你就不高興了呢?不可以的。還要發願,發什麼願呢?說「當願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要不捨離什麼呢?不捨離殊勝的功德這種法,要時時都勇猛精進,對這個勝功德法,不可以捨離。 「見能捨人」:見能布施的人,又發願了。見著能布施的人也不可以生歡喜想,為什麼呢?你一生不高興的想,也是被這個境界轉;你若一生了高興的思想、歡喜的思想,也是被這個境界轉了。這時候又要發願,發願給眾生迴向,說「當願眾生」,「永得捨離」:永遠都得捨離「三惡道苦」: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要捨離這三惡道的苦。 「若見空缽」:這是托缽乞食,前面這個捨、不捨就都是說這個乞食的法。你到街上去乞食,乞不到,羅漢托空缽,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所以我們人修道,又要修慧,又要修福。修慧就是常常讀誦大乘經典,這是修慧;修福就要做種種的功德,這是修福。那麼你去托缽乞食,乞不到食,這個缽就空回來了。這空缽回來,也不能說心裏因為有人不捨,就生煩惱;有人布施了、捨了,就生歡喜。那麼空缽回來,這還要發願,「當願眾生」,「其心清淨」:心裏沒有乞到食、乞不到食,沒有飲食好和不好這種思想,是清淨的,沒有染污在心裏頭。「空無煩惱」:心裏一點煩惱也沒有。你若能對順的境界也不生歡喜心,對逆的境界也不生煩惱,這就是一個定,這就是個大定,這就是一個「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你若能常在定中,那煩惱自然就都沒有了。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若見滿缽」:前邊那個是羅漢托空缽,現在就是羅漢托滿缽了。你看看!不要說我們人有窮的、有富的,這羅漢,你看!也有飽的、也有餓的。羅漢都是有神通、有智慧啊,但是他不能用神通去化緣,他也不能用智慧去乞食,所以都是聽其自然的這種因緣,有人布施給自己也不動心,無人布施給自己也不動心。 你一舉心動念,這就是妄想,好像那個三步一拜,現在在萬佛城,他們沒有旁的妄想了,就有什麼妄想呢?就有吃東西的妄想。在那兒三步一拜,到吃飯的時候他就看見了,雖然沒有到廚房去,他看見廚房什麼菜在什麼地方放著,有什麼飯,有什麼麵包,有什麼cheese(起司),有什麼牛油,有什麼蘋果,有什麼橘子,都有什麼水果,他們看得清清楚楚的。就在那兒圍著萬佛殿拜,就把廚房的東西他們都看見了,誰去拿什麼東西吃,他們也看得見,來告訴我這個境界。我說你們真沒有出息,你們三步一拜是拜佛呀!不是拜吃的,不是在那兒拜飯的,不是在那兒打妄想:「到吃的時候,廚房都有什麼東西吃?」你若不打這個妄想,你怎麼會看見這些個東西?不錯!你看見的是真的,是真的但是也不對的,因為你已經正念跑了,這是妄想。 若不懂得佛法的人,他就想:「哦!這真是神通了,你看!他們這個境界是不得了了,在那兒拜,就知道明天有誰來供養什麼東西,後天又有什麼事情發生,他們都知道了。」這個都是一些個小神通、小智慧,沒有用的,真正修道的人,一念不生全體現,什麼念頭也不起,六根忽動是被雲遮。 所以這托滿缽,若見滿缽的時候,「當願眾生」:又發願,願一切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具足成就圓滿一切的善法。善法就不是惡法,就是對人人都有利益的法,這叫善法。不是對自己有利益,才叫善法,是對所有的眾生有利益,這才叫善法。因為這個,所以行菩薩道的人是把自己忘了,只知道捨己為人,只知道屈己待人,只知道損己利人,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是行菩薩道的人是這樣,這就是用一切的善法來教化眾生。 「若得恭敬」:這個修道的人,你若有一點修行了,無形中眾生對你都會有一種恭敬心。有一種恭敬心,你不要人家一恭敬你,你就「誇一誇,你就上房笆」了;不要人家一恭敬你,你就覺得自己是老天爺了,是個天主了。不能這樣自滿,所以說若得恭敬,「當願眾生」:又發願了。「恭敬修行」:要恭恭敬敬地這個身口意三業清淨,來修行「一切佛法」:修行一切的佛法。 「不得恭敬」:那麼人要是不恭敬你呢?這不是說人家不恭敬我,我就不高興了。好像某某人,人家不恭敬他,啊!他就很不高興了,對這個居士就發脾氣,說:「你為什麼不給我叩頭?」勉強叫人給叩頭,這就是不合乎法了。合法,你應該君子無德怨自修,自己迴光返照:「一定是沒有道德,沒有修行,沒有智慧,人家才不恭敬我。」所以不得恭敬的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做任何的不善之法,就是不殺盜淫、不貪瞋癡、不綺語、妄言、惡口、兩舌,這十惡都不做了,這叫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對於這些個道理,你們覺得有什麼問題沒有?沒有問題了,今天晚間再講了。 見慚恥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當願眾生。捨離無慚。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見慚恥人」:慚就是慚愧,恥就是羞恥,人總要知道慚愧和羞恥。慚,就覺得心裏頭不舒服,覺得對不起人,生大慚愧,覺得自己做事是做錯了。恥是羞恥,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人不可以無恥。什麼叫恥呢?這個恥,就是一種羞惡之心。羞慚和愧對其他的人,所謂無廉無恥,無廉就是不清廉,無恥就是不知道羞恥。什麼叫無慚無愧、無廉無恥呢?譬如我們人,人人都應該穿著衣服,戴著帽子,穿著鞋襪子,所謂「冠必正,鈕必結」,這個鈕子扣得也很整齊的,衣冠楚楚,不是馬馬虎虎的,這就是有一種威儀。無恥就是沒有威儀,應該穿衣服嘛,他不穿衣服,甚至於連褲子也不穿,裸體地行動,裸體外道。 在印度有一種裸體外道,他修這個天然的行門,他說:「你看那個馬、牛,牠穿什麼衣服來著?我們人為什麼就要穿衣服?就這麼過這個天然的生活,這不好嗎?又不用錢買布,這很好的嘛!」這就叫無廉無恥,這就叫無恥的外道,裸體的外道也就是無恥的外道,凡是人修裸形外道的都是無恥。佛教裏講修頭陀行,他穿這個糞掃衣,沒有教人修這個裸體。你若修裸體,這就是無恥。無廉無恥、無慚無愧,無恥你就無廉,無廉就無慚也無愧,把這種不知道羞恥,拿它當本分,他說:「這是我的本來面目,我本來就是這樣子嘛!何必又遮上它?何必又穿衣服。」這就叫沒有慚恥的人。 那麼見慚恥人,這個慚恥人就是有慚愧、有羞恥的人。「當願眾生」,「具慚恥行」:具足這個有慚、羞恥的這個行門。「藏護諸根」:應該穿衣服,應該好好地衣冠整齊這麼樣子做人。「見無慚恥」:沒有慚、沒有羞恥的這個人。「當願眾生」,「捨離無慚」:要捨離無慚無愧這種過惡啊!「住大慈道」:居住到大慈悲這種的道路上。 「若得美食」:這就是得到很好吃的東西,很美味的,所謂色香味都好,顏色看著也好,也做得香,又有味道,這是美食了,所謂珍饈美味。「當願眾生」:這時候又願意一切眾生,「滿足其願」:滿足他所要發的這個願。「心無羨欲」:心裏沒有羨慕虛榮這種欲念,沒有盡想一些個不實在這個情形,盡想一些個假的這個情形,這是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軟。 得麤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得不美食」:不美食就是不好吃的東西,什麼味道也沒有,白水燉白菜,少油無鹽,吃得實難下嚥,一點也不好吃,得這樣的飲食。我們人哪,食色性也,願意吃好東西,願意貪美色,這是生來由習染而成的。今天中午講這個貪,貪也是由習染而成的,不是生來就有的,由一點一點學習而來的。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人初生的時候,這個性本來是個善性,是個良善的。「性相近,習相遠」,這個本性和佛性是一樣的,這叫性相近。習相遠,由這個習性習染而成的,離佛的性就遠了,就生出貪來了,生出爭來了,生出貪瞋癡來了,所以就顛倒了。顛倒了,就隨這個欲念跑,吃,願意吃有味的;行,願意省力的,就是要車;住,要住有暖氣的--吃要吃有味的,住要住有暖氣的,行要省力的,無論什麼都是要貪便宜,要得到好處,這由習染性而成的。 那麼得這個不美食,就是很普通的茶飯,這時候也不能說得美食就歡喜了,得不美食就心裏不高興了。不要這樣子,這時候要發願:「當願眾生」,「莫不獲得」:就是沒有不得到的,沒有不得到什麼呢?「諸三昧味」:三昧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正定正受」。得到正定和正受這個味道,就是有定力。 「得柔軟食」:那麼這個吃的東西,又有柔軟的,到口就化了,好像那個佳興五格餅,又什麼的,你把它放到口裏,不用嚼,它就碎了。好像那個水豆腐那麼柔軟,就是豆花,廣東人歡喜吃豆花,尤其老年人,對於水豆腐是很有興趣的。但是你們明天不要給我買,說:「師父也那麼大年紀了,一定也歡喜吃水豆腐。」你不管我歡喜不歡喜,你不能因為我歡喜你買了,不能因為我不歡喜你就不買了,你發什麼心就結什麼果。這是柔軟食,好像豆花,那就是柔軟食;還有譬如牛油,這都是柔軟食,到口裏不用嚼,它就化了。 「當願眾生」,「大悲所薰」:用這個大悲水所薰的柔軟,「心意柔軟」:心裏不要那麼剛強,不要那麼有脾氣,不要--啊!一碰上,全身都是機關,碰哪個,哪個就炸了。像那個手榴彈,它有一個機關;你這個全身每一個毛孔裏都有機關,這一碰上就爆炸了。不要那樣子,所以不要剛強,要柔軟,心意柔軟。 「得麤澀食」:粗澀食就是很粗很粗的,譬如用糠做的東西。以前有這麼一個老修行,這個老修行坐那兒打打坐,就打了妄想了。打什麼妄想?他說:「哎!這個餃子是很好吃的。」打打坐就想餃子吃了;想餃子吃,就包餃子吧!於是乎就買了幾斤糠來。這個糠,不是米,是米外邊那個皮子。買回來做麵,又弄了一點青菜,也不放油,也不放鹽,剁得碎碎的,就用這糠來包餃子,包上就蒸,蒸熟了,拿來到口一吃,自己就說:「哎!你覺得不好吃啊!那你為什麼要想吃餃子?這不是餃子嗎!你為什麼現在又不願意吃了?不好吃啊!誰叫你想來著?你想你就要吃這個!」他就用這個對治的方法,來對治自己這個食欲。 那麼還有一個老修行,專門吃什麼呢?說起來你們大家誰也不肯吃這個。那個廟上很多出家人,吃完飯就用一口水來漱口,口裏很多菜飯的渣滓黏在牙上就都漱下來了;漱下,就往那一個篩子、一個籮裏頭那麼吐。吐到那個籮裏,這水就流到下邊去了,那個飯渣滓和菜渣滓就在篩子上邊,這個老修行專門吃這個,人家都從口裏漱口吐出來了,在這個籮上邊,他吃這個東西,這就叫粗澀食。人從口裏吐出來的東西,這不容易吃的,那麼他能吃,這叫粗澀食;甚至於人人都不願意吃的這個東西,他能吃。可是話又講回來,若有胃病的,切記不要這麼幹。因為有胃病的,很容易令胃就生了胃潰瘍,或者是胃出血,什麼病都會出。這要身體強壯的,才這樣子。那麼結果,這個人就得到這個飲食的三昧,吃什麼都是一個味道,也不覺得它不好吃,這叫粗澀食。 所以我們雖然得到粗澀食,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心裏沒有這種染著,沒有那麼多的執著,不像世間人盡貪好東西,愛住好房子,愛坐好汽車,愛買一個小飛機,愛買一個汽車,又是最名貴的,都講究這個。不要有這種執著,那麼能用的就將就用了,不要有這種貪著和嗜好。 若飲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若飲食時」:飲食就是吃飯的時候,所謂過齋堂的時候。過齋堂的時候,不要盡就想吃東西,這時候又要發願,發什麼願呢?說「當願眾生」,「禪悅為食」:不要拿著吃東西這個飲食就當回事,應該要坐禪,以坐禪為飲食。禪悅為食,怎麼會禪悅呢?人你若修行,用功參禪打坐,他有一種境界,是在你內裏邊發出來的;發出來,就覺得全身都通泰,非常地舒服、非常自在,覺得非常地歡喜,所以這叫禪悅。那麼得到這種禪悅了,所以那個老修行他在那兒坐禪坐得連飯也不願意吃了,覺也不願意睡了,就是坐那兒參禪打坐。他因為什麼呢?就因為得到味禪了,得到這種禪悅為食了,所以他就「法喜充滿」:他總是歡喜的,沒有憂愁,遇著什麼事情他也不憂愁了。 「若受味時」:受味時,就是或者人家供養你一點糖,或者供養你一點有味的東西,或者蘋果、橘子、蘋果汁、橘子水、可口可樂,這都有一種甜味的這些東西。若受味時,「當願眾生」,「得佛上味」:得到佛法最上的這種味道。「甘露滿足」:得到這個甘露法食充滿。 「飯食已訖」:等到吃飯吃完了,所以出家人在結齋的時候,就念:「薩多南 三藐三菩陀 俱胝南 怛姪他 唵 折隸主隸準提 娑婆訶。」然後念:「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然後念:「飯食已訖」,說吃飯吃完了,「當願眾生」,「所作皆辦」:眾生他們所求如願,所願隨心,隨心如意,滿足他們所求的求願。他們拿飲食來供養三寶,他們這個目的所求的什麼,就都滿足他們什麼願,所以「具諸佛法」:具足一切諸佛所說這個法的法味。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若說法時」:比丘常常講經說法,在說法的時候也應該發願。這個說法,「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做法師的給大家講說佛法,這是用法來供養一切的眾生。那麼這種供養是比任何的供養,這功德都大的。這又叫法施,以法布施給一切眾生,所以財施、法施、無畏施,這種法施也是功德最大的。因為這個,所以我們常有法師講經說法。本來法師講經說法,飲食、衣服、臥具、湯藥,這四事供養是非常豐富的。可是法師也不能貪圖供養,一貪圖這種供養,那又沒有功德了。所以就要發願,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無盡辯就是無礙的辯才。這個辯才有四種,有辭無礙辯,所說的言辭無窮無盡的,這叫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所說的義理無窮無盡的,這叫義無礙辯。所說的法,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八萬四千的法門不出現前的一念心,一念心而生出八萬四千的法門,所以叫法無礙辯。又有樂說無礙辯,法師要具足樂說的辯才,就是願意講話,沒有話,也會說出來很多的話,那麼這是樂說無礙辯。「廣宣法要」:到處都宣講佛法的要理,這種最要緊的道理。 「從舍出時」:從舍出就是從家裏到外邊去,或者旅行,或者是去辦什麼事。這時候又發願了,「當願眾生」,「深入佛智」:能深深地入一切佛的智慧。「永出三界」:永遠出離這個三界--欲界就是我們由欲愛而生的眾生,這是在欲界裏頭。色界,它是有形相,而沒有那麼重的欲念了,由色相而生的、由色識而生的。那麼無色界,連一個色相也沒有了,只有一個識,那叫四空處天。這四空處天,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四禪是色界天,四空就是無色界天了,這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那麼出離這個三界,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要到水裏的時候,要去游泳去,「當願眾生」,「入一切智」:在一切的智慧海裏頭來游泳。「知三世等」: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知三世都平等平等。你要明白也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無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已經過去了,所以沒有過去;未來的還沒來,所以也沒有個未來;現在的不停,現在的也沒有了。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世是平等平等的,沒有什麼分別。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捨離眾惱。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淨。 「洗浴身體」:我們人這個身體,你拿它當個寶貝,又怕它餓著,又怕它渴著,又怕它冷著,是又怕它熱著。本來這個身體裏邊所裝的,不是膿就是血,不是屎就是尿,在裏邊這麼邋遢,那你還有什麼可寶貴它?我們人幾天不沐浴的時候,身上這個味道,就臭氣熏天,把那個天人都熏得不敢下來了。天人為什麼不到我們人間來?就因為我們人間這個臭氣太厲害了,他受不了。所以我們一天叫天主、地主,他也不來;怎麼叫,把你喉嚨也叫乾了,他也不理你。為什麼呢?他覺得這兒太臭了,他不敢來,一來這兒,啊!他也受不了了。所以人間這五濁惡世臭氣熏天,你看現在不是都說法露出來了,說:「染污、空氣染污。」空氣染污,怎麼染污呢?就是臭氣嘛!就是這種不乾淨的東西所染污的嘛! 我們人,吃什麼就有什麼味道,吃洋蔥就有洋蔥的味道,吃蒜就有股蒜味,吃蔥就有股蔥味,喝牛奶就有股牛味,吃羊肉就有股羊味,中國人盡吃豬就有股豬的味道。總而言之,你因為都和這些個常常在一起,做一個合股有限公司,所以也不覺得它臭了。你要是和它們不接近一個時期,再到這個世間裏頭來,簡直受不了。所以在萬佛城的人一搭巴士,或者坐車,就覺得這股菸味受不了了,把鼻子堵上,趕快走,趕快跑過去;坐飛機也要坐到不抽菸的那個區域。所以由這個上面就比較出來,天人他不在我們人間,也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萬佛城的人都不願意到這個人間來,一到人間就覺得臭不可聞。那麼在這個佛教道場,這兒還好一點;但是有的佛教道場還是照常抽菸、照常打麻將、照常娛樂,在那兒跳舞,弄得亂七八糟,和世間是一樣的。 那麼你時間久了,一不沐浴,這個身體就臭不可聞了,所以比丘也要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身心都沒有邋遢東西,身上也沒有邋遢東西,心裏也沒有邋遢東西。你心裏盡打妄想,盡生這種的邪念、不正當的念、這個欲念,這都叫邋遢。「內外光潔」:內裏邊也是清淨的,外邊也是清淨的,清淨光明,很乾淨的。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在夏天熱的時候,這個太陽熱得好像一股毒似的。「當願眾生」,「捨離眾惱」:我們人身上也有這種的毒,什麼是我們人身上的毒呢?就是煩惱。這個煩惱就是我們人身上的一種毒,這個炎毒就是那個熱毒。「一切皆盡」:我們願意這一切熱毒都沒有了,一切煩惱都斷了,所以說斷煩惱就是菩提。也不是斷煩惱,就是把煩惱一變過來,它就是菩提了,所以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這個夏天過去了,秋天來了,這涼初了。又「當願眾生」,「證無上法」:證無上佛果涅槃的這種法,得到常樂我淨這個涅槃的妙德。「究竟清淨」:究竟得到清淨光明這種的果位。 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諷誦經時」:修道的人,這是包括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優婆塞、優婆夷,這都叫修道的人。修道就會誦持經典,經典有受持、讀誦、書寫。受,受之於心;持,持之於身。那麼受持的意思,就是恆常不變的。你天天穿衣服、吃飯、睡覺,有呼吸氣,這些個事情都可以不做。衣服一定要穿,那麼可以不穿,不誦持經典不可以的;飯一定要吃,那麼可以不吃飯,不可以不誦持經典;覺是不可以不睡的,那麼還可以不睡,唯獨你受持經典,是不可以不受持。這就是說的誦持經典比穿衣服、吃飯、睡覺更重要!你能朝於斯、夕於斯,天天這樣子,不間斷,這就叫受持。 你受持,受持一遍,你自性上就露出一分的光明;你受持十遍,在你自性上就能露出十分的光明;百遍、千遍、萬遍,那你就有萬道的光明現出來。所以我們人念經、持咒、念佛,都是有它的功能的,不是說:「念念,我也沒看見什麼。」等你看見的,那都是假的;你看不見的,那才是真的。所以諷誦經的時候,這修道的人又要發願,說「當願眾生」,「順佛所說」:願意順著佛所說這個道理。「總持不忘」:總是總一切法,持是持無量義,不忘是永遠都記得,不忘這個經典的道理,把經典的道理時時都在心裏頭來想著它。 「若得見佛」:佛是不容易見的,好像我們都是佛前佛後難,是八難之中的。那麼若能見著佛,這時候又要發願,說「當願眾生」,「得無礙眼」:得到無所障礙的眼。這個無礙眼是無所障礙了,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質礙的東西,都障礙不住你這個眼。這個眼並不是我們這一對肉眼,是另外有五眼。五眼,有佛眼、有慧眼、有法眼、有天眼、有肉眼,這是五眼。所謂肉眼並不是我們這一對肉眼,是另外有這種眼。 在報紙上你們各位都看見,說是大陸有一些個小孩子都有異能,說耳朵能認字,能知道這個字是個什麼。這不是耳朵認的,這就是他有天眼。有天眼,不單你在手裏拿著的字他能知道,你就隔著幾千萬里,他都能看見。天上的事情、人間的事情、地獄的事情,他都能看得見的,無障礙的。那麼可惜現在對佛法懂得的人是很少,所以就以為這個小孩子是有異能了,用科學來研究。這種的功能,不是科學所能明白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是人一種與生俱來的這種佛性所具有的五眼。這五眼在童貞的時候,無論童男、童女,都容易開五眼;要不是童男、童女,就不容易開這五眼。所以那些小孩子,或者每一個小孩子都能見著佛,能見著菩薩,能見著鬼神,不過他因為年紀小也不懂,那麼大人也不懂,所以這個事情就沒有人把它真正明白了。沒有人真正明白,所以就用科學來研究,這越研究是越遠的,唯獨你若修行、修道,對這個問題就能明白了、能解決了。所以這就叫無礙眼。 這無礙眼有這麼一首偈頌,說:「天眼通非礙」,這個天眼通的人,他能看見天上人間人所看不見的,他都能看見,通非礙,它沒有障礙的。「肉眼礙非通」,這個肉眼它能看見有形有相的東西,無論是鬼神、菩薩、佛,它都能看得見的。「法眼唯觀俗」,這個法眼是觀俗諦理的,觀這個世間一切的俗諦理。「慧眼了真空」,這個慧眼是觀這個真諦理的,是觀出世法的。「佛眼如千日」,佛的眼若開了,就像一千個太陽似的。「照異體還同」,它照的是不同,但是它那個本體是一樣的。所以若開這五眼,他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聽、無所不聞、無所不明瞭,有真正的大智慧,這叫無礙眼。得無礙眼,「見一切佛」:你既然得到無礙眼了,就能見著一切十方諸佛,能見著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佛。 「諦觀佛時」:那麼審諦而觀,就是細細地看,瞻仰佛相,諦觀佛時。「當願眾生」:這時候又當願眾生。「皆如普賢」:都像普賢菩薩似的,「端正嚴好」:那個相貌端正嚴好,端嚴畢備,無與倫比,沒有哪一位菩薩可以比普賢這個相貌更圓滿的。 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見佛塔時」:在佛教裏邊常常建立寶塔,這寶塔叫高顯處,又叫方墳。那麼這裏邊供養佛、法、僧這個舍利,所以把它造得很高的,令人有所恭敬。這個佛塔,有的七層,有的九層,有的十一層,有的十三層,多數都是單數。有的用七寶造的,就是金、銀、琉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來造這個寶塔。有的用木石造的,有的用磚瓦造的,種種的不同。總而言之,這個塔越大越好、越高越好。這個塔越大,那麼它蔭覆的的範圍就越大,凡是見著這個塔的形相這個地方,都會得到佛光普照;那麼見不到這個塔的地方,那個佛光也是一樣照,不過照得慢一點。 以前在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人,這個人粗就有七尺多寬那麼粗,高有多高呢?誰也猜不著,只有三、四尺那麼高。打橫有七、八尺那麼粗,高只有三、四尺那麼高,你說這個人像一個磨盤似的,那麼兩條腿在地下走路也那麼唼巴唼巴的,頭在這個磨盤上邊,就好像那個磨棋子似的。他若唱起來歌,唱得非常響亮,聲音猶如洪鐘一樣,中氣十足。有人就不明白:「為什麼這麼矮一個人,他聲音這麼大、這麼響亮?」就問佛說:「這個人這麼矮、這麼矬,他為什麼聲音這麼大呢?他橫著有七、八尺那麼寬,高只有三尺多高呢?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怪人。」 佛就笑一笑,說:這個人哪!當初人家造一個寶塔,造有七由旬那麼高。他一看,他就說了,說:「那個寶塔造那麼高幹什麼?造一個塔就得了嘛!造那麼高有什麼用啊?」因為他不願意那個寶塔高,所以他受果報就矮了,就給割去一截,高只有三、四尺高,寬就有七、八尺那麼寬,好像一個人怪似的。 為什麼他聲音那麼好呢?因為他說:「我不管你們造佛塔高矮了,我送一個鈴鐺。」在寶塔的轉圈掛的那個鈴鐺,風一吹它就響,鈴鈴瑯地響。那麼他因為送這麼一個鈴鐺掛到那個寶塔上了,所以他得到的果報,聲音就非常響亮、非常大,一唱起來什麼,哦!他這個聲音是很宏亮的。但是那個身量的高度很矮的,是個矬子。因為他說這個寶塔太高了,所以他受矬子的果報;因為他掛一個鈴鐺在那個寶塔上邊,所以他聲音就響亮了。 由這兩種的因果,你們各位想一想,凡是有人要造寶塔,無論造多高,你若不想做矬子的話,你就不要說:「哦!你造這麼高幹什麼?」不要說這個話,一說這個話,將來你也矬了,也像那個矬子那麼樣子,橫著七、八尺寬,豎著到頭頂上就只有三、四尺那麼高。你們各位想一想,你們沒有看見這麼個人,你想一想這是不是很奇怪的一個人?他因為送個bell、送個鈴鐺,送個鈴子,所以那個聲音就響亮。 所以說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又發願了。「尊重如塔」:尊重佛,也好像塔似的。「受天人供」:受這個天和人間的供,來供養。凡是有塔,這個天人都來送供,人間的人也來送供。 「敬心觀塔」:觀看佛塔,這要有一種恭敬心來觀看這個佛塔,所以說敬心觀塔。這時候又應該發願,所以出家人時時刻刻都不應該打妄想,只應該為法界一切眾生來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諸天及人」:一切的諸天和人,「所共瞻仰」:大家共同來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於佛那麼樣子。 「頂禮於塔」:我們佛教徒見到塔一定要禮拜的,因為塔裏邊,十方常住三寶都具足,所以必須要禮塔。那麼禮塔,然後又要發願,所以「當願眾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在這六道眾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間的人,就包括六道眾生。「無能見頂」:沒有能看見這個寶塔頂的,因為它是高顯處,那麼頂不容易看見。 所以我們人做功德,不要怕功德大,不要有一種慳吝捨不得這種思想,我們做什麼事情要往大的做,所以將來也長高一點。好像果芝,這一定她是障礙人家造寶塔來著。(眾人笑) 右繞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繞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讚佛功德。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稱歎無盡。 「右繞於塔」:所有的塔寺,有寺多數有塔,有塔也會有寺。那麼塔是高顯處,我們人見著這個寶塔,多數要禮拜、供養。在禮塔的時候,先要右繞三匝,就好像我們這兒說法之前,也是右繞三匝來請法。這也就是根據佛教的一種儀式,一種禮,所以向右繞。向右繞寶塔,這表示身心恭敬,身右繞,這身消滅殺盜淫;專一其心來稱念佛號,這意裏頭沒有貪瞋癡;口也不說綺語、妄言、惡口、兩舌,這三業清淨了。這右繞佛塔,表示三業清淨來繞塔,這時候又要發願,說「當願眾生」,「所行無逆」:他所行所做都是很順利的、很順理成章的,沒有一種逆境。「成一切智」:成就一切佛的智慧。 「繞塔三匝」:繞塔為什麼要三匝呢?多,這是有貪心;少,就有慳心,「多者為貪,少者為慳」。你吃東西也是,你吃多了,這就有貪心;吃得不夠,你又捨不得,這就是慳心。所以向右繞塔繞三匝,這是功德圓滿。那麼又發願了,說「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右繞於塔也就表示勤求佛道。我們為什麼要繞塔呢?為的要求佛道。「心無懈歇」:在我們修行,我們的心什麼時候也不要有一種懈怠心,有一種懶惰停止的心。歇就是停止了,不修行了,間斷了。 「讚佛功德」:讚歎諸佛功德的時候。「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眾德,這一切德行悉具。「稱歎無盡」:稱揚讚歎無窮無盡的,這佛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 讚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神足力。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讚佛相好」:我讀到這段文,有人就打了妄想,在那兒就想:「喔!讚佛相好,佛也歡喜人讚歎?佛也歡喜人給戴高帽子?要不然的時候,為什麼還要讚歎佛呢?」有人打這個妄想。那麼這個讚佛,不是佛歡喜我們讚歎,是我們自己願意讚歎。你讚歎佛,增加自己的功德,增加自己的智慧。這不是因為佛歡喜,因為佛歡喜戴高帽子,我們來給讚歎讚歎佛。我們讚歎佛,於佛也不增什麼光明;我們毀謗佛,佛也不會增加黑暗。佛是不增不減的、不垢不淨的、不來不去的,毀之不見其怒,譽之不見其喜,你讚歎和毀謗,佛都是無動於衷的。不過你讚佛就有功德,你若毀謗佛就有罪業,這不是說佛給你的功德,佛給你的罪業,是你自己造出來的,自作自受。就像你自己用勞力去賺的錢是你自己的,你自己若去偷來的錢就是犯法的。 所以我們讚歎佛,不要以為佛就歡喜我們讚歎,這不是佛歡喜,是我們自己要看佛相好,見著佛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丈夫的隨形好--八十隨形好,我們歡喜到極點了,所以要讚歎,這是讚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我們願意一切眾生,都成就和佛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一樣的。「證無相法」:證得無相無不相這種的法。 「若洗足時」:我們人人常常要洗腳,在洗腳的時候,也要發願,「當願眾生」,「具神足力」:具足神通的力量。「所行無礙」:無論到什麼地方去,都神通變化,無所障礙。 「以時寢息」:寢息就是睡覺了。人天天要有一個一定的時候去休息,那麼以時寢息就是睡覺休息了。「當願眾生」,「身得安隱」:躺到那個地方,身得到身心舒泰、身心安穩。「心無動亂」:心裏無動亂,心裏就不造反。心裏不造反是什麼呢?就是不打妄想。心裏不在那個地方打妄想,弄得自己翻過來也不舒服,翻過去也睡不著,由躺到床上乃至第二天早起,就是在那個床上盡做油煎餅了,在那兒翻過來翻過去、翻過去又翻過來,把這個餅都烙糊了,可是沒吃著,弄得口也乾了,舌頭也苦了,所以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我們睡覺的時候,不要東想西想,不要盡打妄想,這就是安穩,這就是身心清淨。能好好地睡一宿的好覺,心裏不打那麼多妄想就是心裏平安了,內裏頭沒有戰爭。 你們看怎麼樣?聽經完了之後,回去切記不要失眠了。為什麼你失眠呢?就因為你在那兒盡打妄想。打什麼妄想呢?就打張家長、李家短,三隻蛤蟆有六隻眼了,盡想這個,所以想得也睡不著覺了。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穿衣服、吃飯、睡覺,和我們的行為,所謂衣食住行,和這個睡,這都是同樣地重要。因為同樣地重要,所以我們在穿衣服的時候也要發願,吃飯的時候也要發願,站著的時候也要發願,坐的時候也要發願,那麼在睡覺的時候還要發願。這個睡覺,究竟為什麼人要睡覺呢?這個人,「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偏於陰,或者偏於陽,這就是有了病了;那麼陰陽調和,這就沒有病。在睡覺的時候,這屬於靜;在醒著的時候,這就屬於動,動就屬陽、靜就屬陰。所謂「動則變,靜則生」,靜極就生動,動極就又變靜,這動靜不二,所以醒著和睡著了,這都是必須的。 因為我們在白天勞作了一天,晚間需要休息,精神休息,休息就恢復我們本有的氣力。白天動把我們所有的能源,都消耗得沒有了;等到晚間休息,又加上新的能源了,又生出來新的能源。也就好像我們用手電筒,那個手電筒插到插銷上,把它裝滿了電,你用用用,這個電用了了;用了了,又要裝電。那我們白天浪費了很多的能源,把能源都浪費沒有了,所以晚間又要加上一點新的能源,因為這個,所以要睡覺,這個加能源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加。 睡覺時這個能源從什麼地方來呢?我告訴你們,白天動的時候,這個能源散到外邊去了;那麼晚間睡覺的時候,這能源又都收回來了。散到什麼地方去?把這能源散到虛空裏頭去了;晚間收回來,從什麼地方收回來的?還是在這個虛空又收回來了。一靜,這個能源又回來了;一動,這個能源又出去了,所以它就有一種變化。因為這個,所以我們人必須要睡覺,因為把能源浪費得太多了。 什麼地方浪費得多呢?我告訴你們,浪費最多,就是由眼睛浪費的能源最多;還有耳朵浪費的能源也很多;這個鼻子也是浪費能源的;舌頭都是浪費能源的;這個身上周身毛孔都是浪費能源的;你心裏打妄想,這也是浪費能源的。那麼在你動的時候,沒有睡著覺,這各六根門頭都浪費了很多能源。等到晚上睡覺,這能源又一點一點地偷偷地就回來了,又裝滿了能源,第二天又好消耗,就是這樣子。那麼就像那個電筒裝電一樣的,這是一個很粗淺的比喻,不過這大同小異。 因為這個,我們必須要睡覺。睡覺,這個收攝能源,在我們每一個毫毛的孔裏,都可以收攝這個能源,又收回來了,這叫「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因為這樣子,你睡覺,說是養足精神、養養精神、休息休息。休息什麼?就是不浪費能源了;養什麼呢?就是把那個能源再收回來,這就養足精神了。 那麼睡覺,也不能常常睡,不能像阿菟樓馱--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佛不講經他睡不著覺;佛一講經、佛那兒一開口,說:「須菩提…」,他那兒就入了迷了;入了迷,就睡著了。那麼一睡著了,佛在那兒也聽他打呼,啊!那個鼻息如雷。所以佛就叫一個弟子把他叫醒了,就罵他,說:「咄咄胡為寐,螺螄蛤蚌類,一睡幾千年,不聞佛名字。」咄咄,就是怪責之詞,「嘿!哎呀!你這個人哪,真是!怎麼搞的!」驚歎之詞、嘆息詞。「咄咄胡為寐」,你為什麼要這樣地睡覺呢?胡為寐,Why you too much sleeping?坐那兒跌倒了,或者從那凳子上聽聽睡著了,跌到地下,把頭也會碰破了。「螺螄蛤蚌類」,說你就像那個蛤蜊似的、海螺似的,蛤蚌類,蛤就是蛤蜊,那個蛤蜊瓢子。螺螄蛤蚌類,說你和這個是一類的。「一睡幾千年」,你這一睡,就會睡幾千年。「不聞佛名字」,永遠你也聽不見佛的名字了,你就睡吧! 阿那律尊者被佛這麼一鬧,就生大慚愧心:「哎呀!佛這麼慈悲,都對我這麼鬧,我真是對不起佛了!」於是乎就七天七宿不睡覺,在那兒經行、站著。這七天七宿不睡覺,把能源都用了了,眼睛也瞎了,因為眼睛用的能源用太多了,把那個神都用沒有了,就瞎了。瞎了,佛又可憐他,說:「啊!這個弟子真是太可憐了!」於是乎就教他修金剛照明三昧,那麼修這種金剛照明三昧,他就得了天眼通。所以阿那律的天眼是第一,他能觀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好像看手裏頭一個蘋果那麼清楚。 所以這個睡就是聚集我們消耗的能源,「睡眠始寤」:那麼睡眠剛醒的時候,「當願眾生」:這時候又發願,說我願意一切眾生。「一切智覺」:睡著了,什麼也不知道了、糊糊塗塗了;那麼醒了,就是又覺悟了。始寤,寤就是醒了,睡眠剛剛醒了,當願眾生,一切智慧的覺悟,「周顧十方」:顧是顧盼,這當「看」字講。能周顧、周看十方的世界,就是我們眼光要放大了,不要盡看眼前這麼一點點,要照遍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文殊菩薩又稱了一聲智首菩薩,說「佛子」:你們各位佛的弟子。那麼其實這個佛子就包括當時所有的菩薩了。「若諸菩薩」:所以他就說「若諸菩薩」,假設你們各位菩薩,有智慧的菩薩。「如是用心」:像前邊所發的這個願、這種行為,像這樣來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就能得到一切殊勝不可思議、微妙不可思議這種的功德,能增長你的法身慧命,早得不退轉於正等正覺。所以一切勝妙功德就是德無不備;行無不周,德無不備,就是成就佛果了。 怎麼叫勝妙功德呢?就是「一切世間」國王、大臣,和「諸天」:這個天上一切的天王。「魔」:這個魔王。「梵」:大梵天王。「沙門」:沙門就是比丘。「婆羅門」:婆羅門就是印度修印度教這種清淨行的。「乾闥婆」:就是玉帝那兒作音樂的一個樂神。「阿修羅等」:所有一切無端正的阿修羅王和阿修羅民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有的聲聞、緣覺,聲聞和緣覺都是二乘人。這二乘人「所不能動」:你能得到這功德,就超過這一切的聲聞、緣覺,二乘人他不能來搖動你的思想,你的定力。這個不能動,就是你定力已經超過他們了,他們沒有辦法來知道你。所謂「初地不知二地,十地不知等覺」,那麼你這種境界就高過一切的二乘人了,因為你是菩薩,所以二乘人他的定力也就沒有你這麼深和厚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今天晚間已經講完了。那麼下個月我到亞洲去,本來胡醫生說不許可我去,年紀也老了,病也多了,怕有危險。可是我這個做師父的也不願意聽徒弟的招呼,也不願意聽徒弟的話,已經答應了說到亞洲去,決定要去了,就無論是刀山劍樹,也要去試一試。那麼回來的時候,在明年第四個禮拜六,或者禮拜五,再到這兒來。那時候,你們大家研究研究,決定願意再開始講什麼經,我們那時候再開始。所以十二月我不能來了,現在我因為就要到亞洲,明年才見了,我今天就預祝你們新年快樂!你們每一個人都是 Happy New Year!誰有什麼問題沒有啊?沒有,我們迴向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