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建築防洪
2008/12/18 11:10:20瀏覽789|回應0|推薦0
一、防洪目的

根據建築技術規則第四條:「建築基地之地面高度,應在當地洪水位以上,但具有適當防洪及排水設備,或其建築物有一層以上高於洪水位,經當地主管建築機關認為無礙安全者,不在此限。」為此,乃將洪災損失減至合理之最低,以維護生命財產安全,提高土地地用價值。

二、洪災成因

洪水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暴雨,以及其他如泥砂量大、河道短促等不利的自然條件,再如上許多人為因素的影響,往往使得災害程度加重。故洪災往往是「天災」加上「人禍」的結果,而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茲將洪災的重要原因說明於後。

1. 雨量驚人

台灣為島嶼國家,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及六月至十月的颱風,往往帶來十分驚人的雨量。尤其每小時之雨量強度大,更是形成洪水的主因。

2. 河道坡度大

台灣的集水區及河道坡度大,河道無法大量積蓄水量,上游的溪流在短時間內便會流至下游,造成洪水。

3. 表土沖蝕量大

台灣的集水區土壤脆弱,平均每年土壤沖蝕率為2至20公厘,是中國黃河流域之5至70倍、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之30至300倍。大量的泥砂隨著洪流而下,沈積在河道內,自然會影響河道排洪能力。

4. 與水爭地

許多大都市均沿著河川發展,往日河川的洪泛區(洪水來臨時所淹沒的土地)被大量開墾利用,甚至蓋起大樓,與水爭地的結果,便是洪水來臨,即容易遭受水患。許多窪地、濕地原本是儲存地表逕流的地區,一旦被填平利用,洪水只好到處流竄,若防洪排水系統做得不完善,即易造成洪患。

5. 都市化及集水區的開發

某個地區一旦都市化,森林、草地會減少,代之而起的是柏油馬路、不透水的人行道及停車場,使得大多數的降雨無法入滲到地下,只好在都市地面流動,造成地面逕流量增如,引起水災的機會也自然提高許多。都市化後,也使得水流在路面及雨水下水道內流速比未開發前之林地、草地還快,增加了都市下游河川的洪峰,集流時間變短,增加下游洪泛機會。同樣的道理,如果河川上游的集水區開發成農場、果園、社區、高爾夫球場等,則會產生類似都市化的情形,下雨後的入滲水量將減少,地表逕流量一旦增加,河川的洪峰便跟著提前到達。

6. 破壞水土保持

台灣的集水區上游有不少濫墾、濫伐及超限利用的情況,水土的流失情況嚴重,泥砂產量也增加,使下游河川及排水道淤積,不利於洪水之宣洩。社區、高爾夫球場的開發,若做好沈砂池、調洪池等水土保持設施,雖然可以減少對下游的影響,但是真正治本的方法,仍應保持集水區原有的林木覆蓋情況,不做開發利用,所謂「種樹救水源」及保有「青山綠水」,即是這個道理。集水區被被壞後,入滲並補充地下水的量將減少,在乾季不下雨時,河川之基流量將顯著降低,影響水資源之利用。上游集水區若能保持原貌,將有一個「活水源頭」,源遠而流長。

7.其他人為因素

人類因為與水爭地而居住於河邊或利用洪泛區、闢地開墾,故築堤防以防洪水。但是大雨來時,河川洪水位仍有可能比堤防還高,但這些土堤、防洪牆均有一定的設計標準,能保護的程度畢竟有限(筏子溪防洪工程是100年洪水標準,防範平均100年一遇的洪水),著碰上極端異常的暴雨及洪水,仍會發生洪患,堤防一旦潰決,財產、生命的損失往往比未築堤防還嚴重。

三、防洪方法

1. 保水

基地的保水性能係指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及貯留雨水的能力。基地的保水性能愈佳,基地涵養雨水的能力愈好,有益於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進而改善土壤之活性,維護建築基地內之自然生態環境平衡。

依據綠建築之「基地保水指標」,藉由促進基地的透水設計於戶外廣場採植草磚等透水鋪面,以促進大地之水循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調節微氣候、緩和都市氣候高溫化現象。

2. 排水

建築物四周設有完善之排水設施,其排洪量採用5年重現期距之降雨強度,當暴雨來時可迅速收納地表雨水並排放置下游排水系統,減少積水之可能。另外洪水常夾雜部分泥砂等淤積物,可能影響排水功能,故完工後使用單位需定期對周邊排水管線清淤,以發揮排水效益。

3. 滯洪

由於開發造成排水區內透水面積減少及逕流係數改變,以致暴雨洪峰增加、逕流量增加、延時變短,造成下游排水容量無法負荷,進而可能影響區域排水安全,為此可藉由設置雨水滯洪池以降低尖峰逕流量及減少逕流量,並延長集流時間。

4. 其他

於地面層樓、電梯間或門廳出入口、地下層通路及出入口、車道出入口等各通路設置適當防洪閘門等措施。

於天井(採光井)、逃生孔、通風口、地面層門窗、地下層高窗、機電設備檢修出入口等建築物開口,設置適當防洪措施。

機電設備設置於地下層之場所應設置防水措施。

建築物增設緊急供電設備或變更為雙迴路供電或專線供電可行性,以確保遭受洪患時,維生系統仍能正常供電。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248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