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6 15:56:30瀏覽1135|回應16|推薦117 | |
午後三點半,長達五小時的認識兩代文學家課程終於告一段落。 離開涼爽舒適的「楊逵文學紀念館」的建築體,走進熱烘烘的新化大街,開始另一堂二小時的文學地景踏尋。 連遮陽帽都省略的導覽老師,無視紫外線的威力,興致勃勃地帶領學員們穿過艷陽、車陣,走過一條又一條的巷弄,熱心且驕傲地介紹故鄉的文學風景,尤其一再提起歷經清末、日治與民初三個年代的古典文學家「王則修」(1867~1952)。 古早的三合院、土角厝經過時間的淘洗,有的如補妝過的老婦顏,有的如已枯萎的花朵, 最幸運的是遇到有文人氣息的主人,為它的門面裝飾得有情有意──「最難風雨故人來」...... 不論文學時,老街的巴洛克式建築其實是新化最有看頭的景緻。 新生代作家「許正平」(1975~ )的文字裡一一道出小城的故事,令人不禁想來看一看這充滿文化的溫馨小鎮。 出生於新化却在台中東海花園花發光發熱的「楊逵」(1906~1985),和許多作家一樣經歷坎坷磨難的人生。 貧窮幾乎是當年台灣作家的代名詞(今日也沒好到那裡去),他們執著的筆耕,不僅換不到溫飽,也曾換來漫長的牢獄之災;然而,遲來的溫暖和正義總是發生在作者撒手人寰後。 這種例子古今中外皆然。 以筆耕為志業本是條孤寂長道, 但是缺少文學的心靈却也是寂寞的。 最難風雨故人來,文學須要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店內沒貨? 喔 莫非賣的是那無形的精神糧食...... ↑此圖引用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