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癌症真相(1)
2009/10/30 00:34:43瀏覽2676|回應1|推薦70

英籍資深的記者戴菲力Phillip Day將他十幾年來研究追蹤醫學界的心得報告。 

最近將戴菲力的書《癌症—為什麼我們還拼死命地要知道真相》Cancer - Why we're still dying to know the truth再仔細的閱讀,對這位資深記者抽絲剝繭的功力、周延完整的觀察及獨到無礙的分析歸納十分佩服,也對他大慈悲、大無畏的精神讚嘆。 

 

我們到底可否打敗癌症? 

美國防癌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癌症為美國人的頭號殺手(也是台灣民眾的第一死因);每三人就有一人會得到癌症;若持續發展下去,到下個世紀,癌症的致病率是100%。過去20年死於乳癌的美國女性的人數,就已超過兩次世界大戰加韓戰再加越戰死亡人數的總合。 

 

癌症在幾十年前早就有解了,只是真相一直被隱瞞,直到網際網路的發展,這個的解答才漸漸流傳開來。 

然而美國的癌症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呢? 

艾德華.葛雷芬Edward Griffin寫的《無癌症的世界》World without Cancer 述說美國的現代醫學的轉變,及醫藥學界對疾病的觀念:二次大戰之前,全世界最大的化學及製藥公司為德國的法賓I.G. Farben公司。它不僅遍及九十三國,也是後來惡名昭彰的屠殺猶太集中營毒氣的製造者。在二十年代即和美國的工業壟斷者洛克菲勒的公司合作成立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製藥公司。直到今天,仍在美國的科學及抗癌政策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洛氏集團所贊助的美醫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和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將化學物稱為「藥」來申請專利,並提供給經由它們的組織所訓練的醫師及專家使用。 

 

二十世紀初期,亞伯罕‧福來思拿Abraham Flexner在洛氏和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避稅基金贊助下,對美國的醫學院改革,使得醫生依賴藥物來治療疾病、從事開發新藥物的研究。在政府部門的要職官員名單中,不難發現許多與洛氏集團的掛勾痕跡。由此可知洛氏集團對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和各級的政府部門的影響,可說是佈線完整、環環相扣、牢不可破。 

 

洛氏集團以金錢改變了老式的醫療行為,使之現代化、組織化及商業化,成為以藥物治療為主的醫藥工業。使醫師的生活從窮而落魄的郎中麻雀,飛上枝頭變為高所得、高教育、高社會地位的鳳凰。這些醫生在洛氏集團和卡內基的基金會出錢所建的醫學中心受訓,他們的藥物研究也得到大量的財務贊助。 

 

在商業掛帥的二十世紀,另類療法或是無法申請專利的治療方法,不但不為主流醫界所接受,還頻被迫害、抹黑 (扣以無科學證據的大帽)和隱瞞。久而久之,社會大眾也接受主流醫學及其研發的新藥物是抗癌唯一利器的思維。因此上世紀的前半葉,以百萬為單位的金錢大量注入國際級的藥物研究,期望找到有效的藥物來對治各種不同的癌症。由於沒有一種所謂的「奇蹟的子彈」療法是一蹴可成的,醫學中心就不斷地對病人進行新藥及放射線的實驗。即使在今日,這些化療及放射線治療已證明是無法治癒常見的癌症,醫師們還是繼續使用。  

 

報紙常有抗癌新藥成功發明,或抗癌有重大突破等的新聞出現,但現代醫學真正地治療好癌症了嗎?有些醫師不禁開始懷疑化療的毒性反而是造成癌症病人的死亡主因。1985年,哈佛大學微生物教授約翰‧凱恩斯John Cairns在科學的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發表評論說:「化療能否治癒任何一種常見的癌症還有待證實。」有些腫瘤醫師會告訴病人沒有證據顯示化療有效;有些為了金錢的理由而開具化療單。因為開具化療單比給病人撫慰還賺的多。  

 

戴菲力更直言,在七百億美元的化療工業的今天,依靠癌症討生活的人數比死於癌症的人還多。戴氏舉出許多主流醫師不斷發表化療無效的言論。比如:1992年,毒物學家山淼‧艾普斯坦Samuel Epstein醫師與三位前美國聯邦官員在華府共寫了一份聲明,經由64位在公共衛生、癌症預防及疾病預防領域屬於領導地位的專家背書。指出:「我們很關切財源雄厚的國家癌症機構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美國防癌協會及二十幾家完善的癌症治療中心等,以不斷的『戰勝癌症』的主張,誤導及迷惑美國大眾及國會。如今癌症每年奪走超過五十萬人,每三位就有一位美國人得到癌症。過去十年,500萬美國人死於癌症,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大部分這些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而癌症業界及主要的製藥公司動不動就發表毫無證據的聲明說,治療癌症有重大進步或「治癒」癌症的消息。只是基於腫瘤組織初期的縮小,而非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而且病人生活的品質被高毒性的治療嚴重摧毀則完全不受重視。1986年,麥吉爾癌症中心McGill Cancer Center的科學家們對118位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的醫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醫師徵求病人進行肺癌高毒性的新藥實驗。  

 

他們還被問到,假設是他們自己得到癌症,會用當時他們選擇的六種新藥中的哪一種治療?在79位回答中有64位說,任何含有一種極毒的Cisplatin化療新藥物他們都不會選用。58位醫師發現所有的新藥都無效,原因是化療的無效果及難以接受的高毒性。德國臨床癌症生物統計學家優瑞許‧愛博醫師(Ulrich Abel)1990年康復雜誌提出《進展型上皮細胞癌症的化學療法》Chemotherapy of Advanced Epithelial Cancer的研究心得,他冷靜而不偏頗地分析過去十年的醫學報告,發現最常見的上皮細胞癌症,如肺癌、乳癌、攝護癌、直腸癌等的化療很少有成功的。  

 

全世界每年有一百多萬人死於癌症,他們大多數曾接受過化療,使用化療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愛博還對幾百位醫師做問卷調查,發現:「許多醫生個人對癌症的觀點,與大眾所認知的資訊,有如天壤地別。」「如果他們自己得了癌症,他們不會做化療!即使癌細胞對化療有反應,但是腫瘤局部或完全的縮小,並不會延長病人的存活率。有時候癌症復發反而更加肆虐,因為化療助長抗療癌細胞的生成。」愛博醫生將化療病人在存活率改善方面,依不同的癌症與未受化療的病人做比較。

 

統計發現: 

結直腸癌:無證據顯示化療病人存活率獲改善。  

胃癌:無明顯證據。 

胰臟癌:存活率完全無效;未接受化療的病人活得較久。 

膀胱癌:未做臨床實驗。 

乳癌:無直接證據顯示化療延長存活率,化療之使用有道德上的疑問(大多數乳癌患者在手術前後都給予化療) 

卵巢癌:無直接證據。 

子宮及子宮頸癌:存活率未獲改善。 

頭頸部癌:存活率未得到改善,僅有零星的縮小。  

一位法國的腫瘤專家查理‧馬士(Dr. Charles Mathe)甚至說:「我如果得了癌症,我絕對不會到癌症治療中心去,患者離這些中心越遠,越有生存的機會。」 

 

加州大學的哈丁‧瓊斯Dr. Hardin Jones分析了幾十年來癌症病人的存活率統計後說:「癌症病人可能還是不要治療的好。」像這樣的癌症醫師的見證,在戴氏書中比比皆是, 那麼醫師為什麼還要對他們也束手無策的病症向病人說可以治療呢? 

 

享有「心理學界的愛因斯坦」雅號的肯恩‧威爾博Ken Wilber)在《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老師文化出版)中,記述他的妻子罹癌的過程。  

 

他提到一位好友罹患了末期癌症,她的醫生建議接受另一種非常強烈的化療,如果照醫生的話做,應該還可以活12個月。她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不接受化療,還能活多久?」醫生回答:「14個月。」  

肯恩的評語:「老實說,它也阻礙了病人尋求其他的治療途徑…這根本不是在治療疾病,這是在治療心病—某種治療也許對疾病無效,但可以引導病人聽信某個權威和接受某種醫療。」  

 

腫瘤醫師並非企圖惡意操縱病人,也非刻意掩飾他們有限的技能,因為醫療對癌症無效,所以醫師被迫扮演安慰病人的角色,雖然這類角色對醫師而言是欠缺訓練的。但在病人眼中,醫生確實是地位崇高的牧師。主流醫師多半對另類療法不熟悉,他們的生活非常忙碌,以至於他們得依賴醫學研究或實驗簡報為訊息來源;而這些簡報又多為反對另類療法的組織機構(比如藥廠或癌症醫學中心)所準備。  

 

因為癌症病人對醫院是一個利潤中心(profit center),主流的癌症治療在今日的美國根深蒂固的原因,就在於它們可以讓醫院賺得最多,而且保險願意付錢。所以現行的美國癌症醫療政策,會繼續掩飾事實,除非你自己從他們的神話中醒悟。  

 

那麼癌症病人到底有什麼機會呢? 

1950年代,生化學家小恩斯特‧克雷布斯Ernst T. Krebs, Jr.分離出一個新的維生素B17,又稱為Laetrileamygdalin。他當時不清楚自己掀起了什麼樣的漣漪,雖然至今許多人仍相信克雷布斯找到了癌症的療法。然而國際大製藥廠因為無法申請專利,壟斷維生素B17的使用,故而對VitB17發起了惡毒攻擊宣傳,即使事實證明它對於各種癌症有療效。  

 

克雷布斯和他的父親也是將維生素B15  Pangamic acid應用在醫學上的先驅。他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酵素及其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等方面的知識,這些酵素包括:鳳梨酵素bromelainchymotrypsin,和木瓜酵素papain。父子兩位至今被仍公認為維生素B17在癌症治療機轉方面的先驅。  

 

維生素 B17是一種水溶性、醣化合物,存在於自然界約800種的植物中。含豐富VitB17最常見於非柑橘屬水果的種子中,如:櫻桃、油桃、桃子、李子及蘋果等,而以杏子apricot 的種子含量最豐,約有2~2.5%根據葛雷芬斯《無癌症的世界》一書,克雷布斯研究之脈絡溯源自20世紀初葉,愛丁堡大學教授約翰‧畢爾德John Beard提出癌症的營養細胞球(trophoblast)推論。畢氏發現懷孕初期的原始胚胎細胞pre-embryonic cells亦即營養細胞球與惡性腫瘤細胞沒有區別。營養球細胞為胚胎成長所必需的,但是在懷孕期的第56天,胎兒的新胰臟開始分泌chymotrypsina酵素,從那時之後,營養細胞球的增生就被阻止。  

 

葛氏寫道:「營養細胞球在懷孕初期確實具有癌細胞的特徵,因為它會很快速地增生及蔓延,最後它著床於子宮壁上形成胎盤,讓胚胎可以得到母體的保護和營養。」營養細胞球是另一種細胞經由一連串的步驟所形成的,葛氏將之簡化為「完全生命」細胞(total life cell)(有點像現在最熱門的幹細胞),它可以分化為任何一種器官或組織,乃至一個完整的胚胎。當完全生命細胞被男女皆有的動情激素啟發而開始製造營養球細胞時,有兩種結果可能發生。  

第一,如果是懷孕,就會形成胎盤及臍帶; 

第二,如果是在修補的情況下被啟動,結果就是癌細胞的形成。 

 

葛氏補充:更正確的說法是,如果細胞修復工程沒有結束的話,就形成癌。營養細胞球分泌的絨毛刺激生殖激素chorionic gonadotrophin - HCG,可自尿液中測出來,準確度92%。假設檢驗呈陽性,若是女性,她如果不是懷孕,就是罹癌;如果是男性的話,只有一種可能—癌。醫學界明知此檢驗法簡易卻棄之不用,而採用危險性高的穿刺手術,造成某些癌細胞因而擴散到全身。  

 

克雷布斯自杏果種仁分離出維生素B17,將之合成結晶以供人體使用,並命名為「利而卓Laetrile」。此化合物是由一分子氰化氫(hydrogen cyanide)結合一分子具止痛作用的苯乙醛benzadehyde加兩分子葡萄糖所形成的。雖然前兩者分開來的毒性很強,但是它們結合在VitB17的分子卻十分穩定且無毒性。克氏發現要將兩者結合鍵打開,只有一種叫beta-glucosidase的葡萄糖酵素;這種酵素雖然分布於人體,但是在腫瘤處卻是含量特別高。所以癌細胞所分泌的beta-glucosidase酵素一旦打破了VitB17的結合鍵,釋放出氰化氫及苯乙醛,兩者毒分子加在一起毒性更是超強,癌細胞就死在它們自己選擇的VitB17手中。  

 

另一種健康細胞所分泌的酵素rhodanese扮演下半場的主角,它的分佈恰恰與beta-glucosidase相反;rhodanese佈滿在全身正常細胞,卻不在腫瘤細胞。所以若VitB17遇到健康的細胞,健康細胞所分泌的rhodanese可以化解氰化氫的毒性,氧化氫及苯乙醛,此二者的副產物分別是thiocyanate 和安息香酸benzoic acid,它們可以滋補正常細胞,多餘的則排出尿中。  

 

以上兩段說明了VitB17可以準確瞄準癌細胞,而不會破壞正常的組織。這種以標的物為準頭的天然化合物,其作用比任何人造的、無選擇性、好壞細胞一起殺的、超毒的化療藥物要來的有效。戴氏引證許多科學家及醫生的看法,認為癌症是一種與飲食有關的代謝疾病。1936年美國參議院發表了一篇文章,部分大意是:身體的健康完全依賴於我們自食物所攝取的礦物質,其依賴的程度超過卡洛里、維生素或份量標準的澱粉、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今日大多數的美國人都有某種營養缺乏症,除非我們的土壤可以得到均衡的礦物質,否則無法改善。  

 

因為我們的土壤缺乏太多礦物質,以致於不管吃多少食物,都無法提供身體健康所需之礦物質,因為沒有一個人的胃大到足以容納這些食物。這與雷通明博士一直呼籲的—身體的健康要由改善土壤做起的觀點相同。因為農夫的收入是由產量來決定,而不是以添加了多少營養及礦物質來定〔氮磷鉀肥例外,其可以影響產量〕。所以一旦土壤無法提供足夠的礦物質,各種代謝性缺乏症就會不斷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翻開醫學史,許多慢性病現在都可以預防了。  

 

戴氏在書中舉壞血症scurvy一例來呼應其前後的觀點。在1719九世紀,英、法及西班牙等國,派遣大量的船隊拓展海上疆土,經過長期的海上航行,水手們沒有蔬果可吃,漸漸產出壞血症,此病曾奪走數以百萬計的水手性命。  

 

雖然在15世紀及18世紀,分別有不同的航海家及科學家發現,印地安人的松針、松樹皮〈含豐富的抗氧化劑〉,或吃橘子、檸檬及大量蔬果的人不會得壞血症。然而當時的主流醫學界完全忽視及藐視這些事實,造成更多的人死亡。  

 

直到18世紀末期,英國皇家海軍終於重視這些科學證據,才將「海上航行食用蔬果」納入海軍規範。19世紀之後,沒有一位英國海軍得到壞血症,進而造就了大不列顛「日不落國」的輝煌時代。  

 

1930年代,維生素C被分離出來,壞血症於焉消滅。人類花了450年,犧牲了幾百萬人的生命,才相信簡單的蔬果就可以預防及治療這種代謝慢性病。以此類推,曾是必死無疑的疾病如: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emia、義大利癩病pellagra、腳氣病beriberi、無數的神經性病變,多與維生素B群有關等等,都可以用飲食的方式加以預防及治療。克雷布斯的名言:能真正治癒的就能真正地預防What really cures really prevents。必要的營養素來自充足養份的飲食。  

 

那麼癌症到底算不算是一種代謝病呢? 

羅幼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生物系主任哈若‧曼訥醫師Dr. Harold Manner提出他的看法:近年來對癌症病因的觀點,已從病毒、致癌物質或傷口感染引起的舊觀點,有了新的評估。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癌症是由於代謝問題所引發的複雜病症。它是隱伏性的疾病,與整個身體機能從神經系統、消化道、胰臟、肺臟、分泌器官、內分泌系統到整個免疫系統有關。病人在接受了主流醫學的手術、放療及化療後癌症復發,是因為最根本的代謝病因從來沒有受到重視,以至於沒有獲得改正或治療的緣故。也就是最根本的營養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無癌症的世界》的作者葛雷芬斯寫書的目的就是要將證據呈現出來,表明癌症是一種營養缺乏的疾病,不是由病菌、病毒或神秘毒物引起的,而是現代人飲食裡所缺乏的某些營養素造成的。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ov&aid=3449921

 回應文章

一切安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
2009/11/02 09:52

在這個格子上,真是充實人生的好地方!

三篇均已拜讀過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