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2/03 11:02:26瀏覽902|回應5|推薦6 | |
ZT*陳芳明:從反共到親共之間的斷層 【聯合報╱陳芳明】 2008.11.27 02:49 am 以總統地位的高度不斷澄清外界的指控,這件事本身就是以透露某種程度的信心危機。身為國家元首,尤其是民選總統,選擇站在自我辯護的位置,企圖說服人民相信他的立場,無疑是一項冒險的事。總統有了第一次辯護,日後層出不窮的辯護就會緊跟而來。 「賣台」的指控,是非同小可的事。台灣政治環境已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開放而健康,國民黨也是不停接受民意檢驗而轉型成為民主政黨。擁有雄厚選票支持的馬總統,照理說應該是贏得人民的信任,如今卻必須揮汗自我澄清,顯然距離民主政治的條件還有很大落差。 台灣社會 還在反共恐共 台灣社會可能已經轉型,但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並沒有充分得到解決。其中最大的癥結,恐怕就在於國民黨從反共到親共之間出現了斷層。馬總統應該注意到,台灣社會基本上還停留在強烈的反共思維。這種反共氛圍的形塑,是在戒嚴時代由國民黨統治所釀造出來。經過數十年的白色恐怖與思想檢查,島上住民不僅高度反共,甚至帶有極度的恐共。由於長期生活在蒙蔽的情況下,台灣人民對於中國的認識始終處在盲昧狀態。 國民黨與中共開始建立對話時,正是民進黨執政時期。具體而言,國民黨是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驟然到達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握手言歡。被反共教育培養起來的台灣人,他們思考中的反共情緒還在燃燒之際,卻發現國民黨領導者的政治立場已有了急劇的翻轉。被棄擲在歷史情境中的台灣人,能夠輕易接受這樣的政治現實嗎? 台灣並不是不能與中國啟開和解的對話,特別是民主政治益趨成熟的今天,對話空間應該是可以開拓的。不過,從反共到親共的發展,可能還需要填補一個橋段,而這個橋段有待更長的時間來構築。到今天為止,國民黨從來沒有提出具體的論述,一方面對過去錯誤歷史做具有說服力的解釋,一方面對於國共之間的言和也做能夠使人理解的陳述。在民主社會,為什麼國民黨說了做了就算數?那些在反共年代付出青春、付出生命的台灣人就不算數嗎? 國共論壇 應先正視歷史 張銘清與陳雲林的訪台,投射的強烈信息是國共之間的合作,而並不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和解。歷史上的國共合作已有先例。第一次國共合作,是聯手對抗軍閥。第二次國共合作,是攜手對抗日本。現在是不是正預告第三次國共合作,對抗的竟是台灣人民? 只因為來自中國的兩個小官員來訪,就可製造台灣內部那樣巨大的動亂,這是歷史陰影的一個反射。如果馬政府以為這動亂「只要撐兩天就過了」,便未免太低估長年以來所蓄積起來的反共情緒。國共論壇絕對不能取代台灣的民主體制,更不可能輕易消解國民黨反共教育的成果。和解的道路必須放在民主架構來開闢,這條路還很漫長。如果不要傷害台灣民主,馬總統應該是優先面對歷史問題。正視歷史,才能回歸現實。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2008/11/27 聯合報】@ http://udn.com/ *陳芳明的歷史觀被台獨觀蒙蔽--小肉球 陳芳明口口聲聲說要正視國共論壇的歷史,卻一開口就所指不實,通篇歷史成份極少,文學成份極多,顯然仍是以文學來看歷史。陳芳明頭段說「張銘清事件與陳雲林事件確實已經造成國內的動盪與恐慌」,但張銘清事件乃私人學術訪問事件,受到民進黨人的追毆和侮辱,民進黨復縱容和擁抱此種暴力行為,更乘機炒作台陸仇恨。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隨後來台訪問,鑑於張銘清連私人學術參訪均飽受民進黨之人身騷擾和侵權迫害,馬政府提高國安規格,民進黨只能責怪自家黨員不肖,縱容暴力,在台灣的土地上集眾傷害無武裝的老者。然而民進黨乘機大作文章,聚眾滋事,演成上月五日晚晶華酒店和次日北市暴動流血事件。 張銘清事件與陳雲林事件並未造成國內動盪與恐慌,炒成和製造國內動盪恐慌者全為民進黨之作為,並且很典型地反將過錯全推在政敵與對岸的身上。 陳芳明云「馬英九以總統地位的高度不斷澄清外界的指控,這件事本身就是以透露某種程度的信心危機」,俺必須說,馬總統不出面澄清,民進黨又說他做宅男不體察民心,他出來澄清又說澄清便是缺乏自信。照陳芳明這麼說,馬總統不應該出來澄清和與人民溝通,因為擁有雄厚選票支持,那麼往後馬總統就一概不理會民進黨的叫囂,但俺相信陳芳明們必然又反過來指控馬總統心如鐵石。 俺認為,陳芳明一方面承認台灣社會可能已經轉型,卻又另方面說國民黨從反共到親共之間出現了斷層,俺卻必須提醒陳芳明,陳芳明把民進黨思維變成台灣社會的思維,忘了提多少民進黨高層家族也在大陸經商或研修,台灣即便依然反共,卻已經願意打開心扉去認識中國大陸。陳芳明更故意不提綠色執政八年也醜化大陸,關閉央視,在積極培植反共、恐共心理下是絕對不後於早期國民黨的。因此,如果台灣人民對於中國的認識始終處在盲昧狀態,民進黨亦與有榮焉。那麼,按照陳芳明的邏輯,台灣人民長期處在「被蒙蔽狀態」,馬政府要開始與中共建立對話,那很好啊,辜汪會談被中斷十幾年,如今又開啟對話窗口,陳芳明應該舉雙手贊成才對,凡事總要有個開端,不是嗎? 陳芳明到底認為誰才是台灣人?「被反共教育培養起來的台灣人」,但泛藍民眾占五成強,泛藍民眾選出國民黨的馬英九,難道泛藍民眾沒被反共教育所培養,而泛藍民眾支持馬總統的兩岸路線,這多數民意按照陳芳明是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而根據陳芳明,馬總統的民意基礎就不是台灣人了? 台灣民眾能夠接受陳江會的現實,不能接受的是陳芳明們,而陳芳明們企圖強說陳芳明們便是全台灣的人民。 陳芳明說從反共到親共的發展可能還需要填補一個橋段,「親共」便是一個煽動性字眼。一開始交流和對話,民進黨就扣上親共賣台的帽子,那麼,既然陳芳明自己說兩岸和解對話有其必要,但民進黨執政八年並沒開啟和解對話,國民黨上台去落實民意的期許,民進黨難道要連宋吳等去大陸訪問,別笑太開懷,別握手言歡,個個像木偶面無表情,個個不必做國民外交。陳芳明說的這個橋段,民進黨沒去架構,陳芳明說的這個從反共到所謂「親共」的斷層,民進黨從未去填補,如今卻又反過去指控去架構和填補的國民黨。 陳芳明為深綠,和扁政府的教育部長杜正勝都極為本土,但兩人的歷史觀都蒙塵,任由台獨觀的意識型態凌駕其上。陳芳明在扁執政期間由於批扁而受到民進黨的排擠,造成他脫黨,但國民黨今年再度執政後他又與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重返民進黨。 他在這篇不怎樣的文章裡問「在民主社會,為什麼國民黨說了做了就算數?那些在反共年代付出青春、付出生命的台灣人就不算數嗎?」,俺認為那是民進黨淪為民退黨(民主退步),尚不習慣交出執政的棒子。馬英九雖上台,他的國民黨政府做不好一樣下台,這就是政黨制度。台灣經歷民主演進,已不會走回頭路返回過去的舊蔣時代。美麗島時代的民運人士都受到推崇,二二八事件也受到平反,國民黨已坦承並補償過去戒嚴時代的人權疏失。現在的國民黨政府如果不是民選的執政黨,如果沒有民意的基礎,敢說了就算數?那些反共年代的台灣人面對的是另一個幾十年前的兩岸格局,那時中國沒有崛起,那時中國沒有開放,那時兩岸勢同水火,一邊罵對方吃樹板草根,另邊罵對方吃香蕉皮。時代的巨輪已推進到廿一世紀,陳芳明們若想活在那個年代是陳芳明們的自由,但別把現代台灣人拖下水。 以一位深通台灣經驗的學者,俺認為陳芳明沒正視台灣的歷史。陳雲林訪台,國共再度合作,有何不可?陳芳明竟孩氣地扯到國共再度合作並非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和解(「張銘清與陳雲林的訪台,投射的強烈信息是國共之間的合作,而並不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和解」),更竟懷疑第三次國共合作為的是對抗台灣人民。國民黨現為台灣的執政黨,共產黨現為大陸的執政黨,國共會談不為台灣和大陸,又為什麼?國共論壇的宗旨即在促進台灣與大陸的和解,要先會爬,再學走路,再學跑步。你一步就不肯走出去就永遠學不會跑步,所謂「斷層」的填補就是從走出第一步開始。 「中國的兩個小官員來訪,就可製造台灣內部那樣巨大的動亂,這是歷史陰影的一個反射」,俺卻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原本平平和和的會談,被民進黨乘機鬧場和製造動亂,鬧出流血暴動卻反扣馬政府帽子,把動亂歸罪於國共合作,所以俺說,陳芳明說這話是走不出歷史的陰影,以致看不到歷史新頁正藉著江陳台灣會在全球觀眾的眼前上演。 陳芳明云「『只要撐兩天就過了』未免太低估長年以來所蓄積起來的反共情緒」,俺要說,做學問應講求精確,「只要撐兩天就過了」並非馬政府任何人針對民進黨對江陳會之抗議發出的言論,而是閣揆劉兆玄對江陳會後之野草莓運動的私下言論。野草莓運動與反共情緒無關,台灣主流民意俱知這撮大學生與總統選戰期間民進黨逆轉勝青年軍有所牽連,況且搞民運必須是人民在嘗試所有其他途徑後的最後手段,馬政府甚願與野草莓學生溝通,但野草莓學生訴求不清、剛愎自用,並受到民進黨野心政客的鼓動。 陳芳明要說國共論壇破壞台灣的民主體制,倒不如去檢視世界民主演進史,史家絕不會把民進黨的街頭流血暴力歸諸民主運動,因為那是打著反共旗號去刻意製造暴動,因為那是目無法紀的侵犯他人自由行為,因為那是刁民耍賴式的無政府主義。 陳芳明身為學者,說「國民黨反共教育的成果絕對無法抺煞」,說「國共論壇應先正視歷史」那麼,陳芳明未曾檢視距今頗近的歷史:冷戰時代的美國對共產主義(蘇聯、中共)戒懼疑忌,共產國家亦對「美帝」深惡痛絕,今日的美國卻能夠與中國握手言歡、共言合作。 因此俺說,陳芳明的歷史觀是扭曲不實的,就江陳這度會談而言,傷害台灣民主的不是馬英九總統,不能面對歷史的實為民進黨--而上月初的江陳會已經創造了歷史新頁。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