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4 22:54:18瀏覽3749|回應4|推薦111 | |
張君玫 後殖民的陰性情境: 語文、翻譯和欲望 張君玫著 群學出版 5月 11日-5月17日 (延至5月31日)
小記:
記得第一次見君玫時,阿肥老師說:這是張君玫,我十分訝異,我想像「譯著豐碩,著作等身的張君玫教授」應該是一個四平八穩體態十分穩重的女子,見眼前的妙齡女子,不能相信「張君玫教授」是存在在一個如少女漫畫形體。
我驚聲尖叫:「妳是張君玫?!真的嗎?」連連問了好幾次,弄得阿肥與張君玫哭笑不得。
等她開口說話時,所有的疑慮都豁然解除,真的是張君玫本尊,不得不佩服君玫能把如此廣大的時空範圍壓縮在幾個小時內從容不迫的講完,小小一室,擠滿了學生,學生開心得聽著她說話,聽得如痴如醉。
新書發表會後,請聽者自由發言,我發了一個與書無關的謬言,我說我如果是出版社,一定會把君玫用三毛的方式行銷,還大發酷卡。
君玫不以為然。
也幸好群學書版社是一個有為有守的出版社。
在各大學普遍存在學生對老師有教學滿意度的調查,君玫是有型的,她和顏認真教書,卻不作討好學生放水的事,她對學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學生上課與她對話,她要清楚知道學生有沒有在思考,是不是形體在課堂而心神已飄離遠方神遊,君玫甚至公開跟學生說:如果還不交報告,請儘早至教務處退選。她不在乎她的課有多少學生選,在乎每一個學生是否真的想來聽課,這一點,我又想起了王志弘老師,兩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僅管君玫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演講會場上還有已畢業的學生回來聽演講,卡片滿滿寫了字.....看的出學生很愛她....
這樣的女子,你一定要認識,5月19日君玫在台南有一場演講, 可以與君玫思想碰撞和相遇...... 時間:5月19日(六) 14:00 ~ 16:00
地點:小說 咖啡聚場 3樓 自由入座
君玫的書寫是國內學者少見的視野廣度與深度,然而這是她長期從事社會學翻譯勞動累積出來的實力,一字一句翻譯累積下來的深厚功力。 對一般讀者而言,特別是像我這種三腳貓,不免老是在上演跌倒的戲碼,廣大的社會學森林裡,常常遇到抽象名詞(「後現代主義」「全球化女性主義」「後殖民」「現代性」「沙皮爾與吳爾芙假設」......),在專有名詞之中,我只好糊里糊塗先「不求甚解」,矇矓帶過。 看來我是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即使是不求甚解,恐怕也得一個月才能把書翻完...(註:只是翻完不是看完)。但,坦白講,我還是非常的過癮。 這怎麼說呢?國內的學者,似乎有「專」與「精」,選擇領域作更專精的耕耘,這種見樹不見林的筆耕,每人似乎自安於自己的天空。而君玫的企圖猶如一場華麗的冒險,它解開民初中國面對西方文明,知識份子所受到的衝擊,是如何受到那些西方思潮的影響.....,探討什麼是世界主義?西化與世界主義之中 與民族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關係,思想、文化是如何具體而微的跨界、轉化與創造? 知識份子在西方文明船堅砲利衝擊兵臨城下的痛切,不僅是意識到軍事武器的急起直追,更直指中國舊有的文化是否合時宜,甚至學者對中文字作嚴厲批判,激進學者更思力圖改造中文,生物的達爾文進化論進而演變成社會達爾文,認為中文有必要再「進化」,以免阻礙「進步」,因此,中文必須放入非中文的更大脈絡,為什麼會有中文羅馬化的成因。 以前曾看過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他的跨度算大了,少有的史識,然君玫的企圖心更大,空間從西方至中國至台灣,時間從民初中國如何受到西方的文明衝擊,知識份子內心渴望進步,渴望走入世界舞台更是把西方思潮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她具體而微細膩的剖切,觀察其中的變化轉折。 顯然的君玫是一直保持敏銳的狀態,包括對西方的社會學,全然移植,照單全收是否得當?被殖民的高度警覺,君玫說:「任何僵直的文化移植觀點都是可疑的」,她的批判不只是針對其外,同時也反省自身,她劈頭說:「人文學者必須停止假裝自己沒有身體」,身體絕對是參與知識勞動的重要元素。同時,她也再進一步詰問自己:會不會掉入身體本質主義的窠臼?每一個思考細節與可能落入的窠臼都不放過。 還有,在我們的意識裡,是否能夠擺脫「求同」的主義?而是進入一個可以容納異己的跨界結盟的境界?面對全球更強大的資本主義的新殖民,我們該如何抵抗? 君玫同時也在書裡介紹台灣後殖民論述的主要代表學者邱貴芬、廖朝陽、廖咸浩,她思考主體位置,不全然只有國外社會學者,同時作者在書裡思考,也同時思考,身為一個中文使用者,是否能用「後殖民」「全球化」「世界化」「現代化」來形構我們的處境? 如此君玫,如此真實。 另外,我很高興有這樣的學者,原來在那一夜,我們都在士林王家,會後,君玫開始邀請學生去樂生填土。 是的,這是一個學者樣貌,不只是出世的勤懇治學,也有入世沾塵的勇氣,如果世界正在崩落,我們仍明知不可為而為,為的是不讓世界崩落得太快......我們不會因此心冷,而是用掌心的溫度溫暖彼此,用文字餵養精壯彼此的靈魂... 群學簡介 作者 | 張君玫 現任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博士。興趣包括社會學理論、 女性主義思想、後殖民論述、 心理分析、科技科學研究、生態倫理省思,以及各種可能的跨科系視界與多重觀點。書籍|《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 《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是作者張君玫近年來思考的點滴匯聚。呈現作者身為翻譯者、思考者、研究者和書寫者的多重身份,並透過身體的感知,進行關於「後殖民」與「後人類」兩大問題意識持續不斷的鬥爭與書寫。本書分成五個章節,皆有獨立的主題與論述,但同時亦呈現特定的有機連結,進而構成更大的論述整體。 第一章是探討近代中國西化論述中的「世界主義」論述建構與修辭運作,並從中提出「分子化翻譯」(molecular translation)的觀點。第二章進一步探討中國「語文現代性」的建構,尤其是相關翻譯實踐的越界「分子化」運動,亦即一種跨越既定中西文化疆界的創造與轉化。第三章從一個特定視角重探漢字批判在中國文化現代性建構中的定位,從而探討「書寫」的後殖民問題意識。第四章把視野拉遠到全球女人的問題,從晚近人文思潮中「地方─倫理的轉向」出發,探討當代女性主義學術的幾個關鍵問題意識。第五章回到台灣的論述場域,重訪邱貴芬、廖朝陽和廖咸浩等學者關於「後殖民」的辯論,深入追索其中的關鍵爭議點,尤其是關於「主體位置」、「空白主體」與「主體化」等概念間的複雜動態,並試圖以「陰性情境」和「空缺主體」之間的相互闡連來理解台灣的主體性空間,及如何在關於認同建構的文化研究中,重新置入土地與肉身的物質性思考。
透過本書的軌跡,作者一直在省思的是:身為一個中文使用者,身在台灣這個地方上,我們所身處的是一個怎樣的情境?如果我們可以用「後殖民」、「全球化」、「世界化」或「現代」來形容這個歷史特定的處境,那又代表了甚麼意思?在當代後殖民「世界化」與「在地化」之間的拉扯中,如何尋找或打造出真正的自己?在後殖民的重複與差異中,如何不落入恆久的文化邊陲或全球學術的加工區,將是我們無法假裝矇住眼睛就以為看不到的問題。欲望不僅表現在符象和語言的層次上,同時也流淌著逃脫符象化的欲求與渴望。要掌握文化內在欲望的韻律,除了更扎實的理論探討和意識深耕之外,也必須願意花功夫去檢視中文論述場域以及台灣本土論述場域中的重要線索。而這正是張君玫在這段寫作歷程中所做的努力。 主辦:群學出版社、生活策展人協會 協辦:小說咖啡聚場 後殖民的陰性情境: 語文、翻譯和欲望 張君玫著 群學出版 5月 11日-5月17日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