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門見山」:面對公民社會的矛盾
2012/03/14 18:01:00瀏覽703|回應3|推薦86
「開門見山」:面對公民社會的矛盾  
會議日期:2012年9月22-23日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會議地點:世新大學  
年會主題:「開門見山」:面對公民社會的矛盾 
 
在上個世紀風起雲湧的1980社運年代,「民間社會對抗威權國家」的說法曾經是團結社運與改造國家的重要論述,將一切社會矛盾的源頭,都化約為針對萬惡老K黨國體制最「俗又有力」的動員力量。但隨著李登輝執政後期台灣三化(政治民主化、經濟財團化與社會本土化)的過程,社運團體也開始產生分化與轉型,並且與民進黨主導的政治奪權行動,形成多重的結盟與衝突。在2000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透過收編與資源的重分配,特別是在族群議題的發酵動員下,進一步加劇了社運團體的分化。  
 
於是,社運團體有的轉身變成遊說團體,有的整型當起承攬政府計畫的專業組織,等而下之的更換裝為特定政黨的側翼助力,或者特定人士進階加冠的敲門磚。過去簡單的社會對抗國家的論述,再也無法清晰描繪社運的差異。社會力量的重組與內部的矛盾,具體成為2000年後台灣社會發展的新議題。

 
這並不是有些人美其名為多元社會,相反地,一種新的治理形態恰恰箝制了社會反抗的可能性,而這不再由國家以粗暴的鎮壓來控制,而是藉由社運團體的衝突與對抗,來消解統治危機,並建立新的統治集團。甚至於,特定團體也藉由不斷強化自身正當性,擷取資源,壯大自己。這種社運團體的分化與對抗表現在各個社會領域,造成社運團體的隔閡與猜忌,分化了團結,也瓦解了對抗權力集團與意識形態霸權支配的力量集結。佔據不同政治光譜與利益位置上的社會團體越來越敵視彼此,缺乏互動的善意,甚至訴諸國家機器來鎮壓異己,形成公民社會的嘲諷。

在這樣的形勢下,尋求對話與辯論空間,坦率面對差異,而非遮掩差異,進而尋求連結合作的可能,就成為公民社會再造的重要行動課題。我們期待這次年會可以成為透過對話與激辯的平台,激盪進步意識,並形成反抗保守力量統一戰線的可能。
 
本次研討會徵求組織符合會議主題的panel,不接受單篇論文的投稿。子題規畫如下:
 
一、社運如何面對差異  
政治民主化下台灣社會所對應的社運團體,彼此之間的差異越來越清楚。這些差異表現在與政府部門關係、與政黨之間的互動、以及與學院制度的互動關係。關注的議題也呈現不同族群、性別、階級與地理尺度的差異。我們應該慶賀這些差異的存在?還是應該避免淪為道德的相對主義,尋求在差異之間的連結?這些連結的可能與限制又將如何具體在台灣變動社會中進行與操作?
 
二、頭人政治  
隨著政黨輪替,社運紛紛進入體制取得或多或少的發言權,面對國家之際,社運集體努力的成果造就了「頭人」的出現。社運逐漸成為一項「專業」,頭人成為社運的代言人,參與各種決策機制。但是掌握發言權利也代表著對所代表群體的責信義務。有效的政策倡議與凝聚共識的社群組織是社運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夫,但是卻往往不易兼顧。於是我們看到許多社運逐漸與民眾脫離,不再是一種草根民主參與的管道,無力動員新的民眾力量;組織化的社運成為社會進步的阻礙,以代言人自居的頭人反而成為社運重新啟動之前需要批判的對象。我們邀請關心社運發展的學術工作者與實務工作者一同分享各自社運領域中的頭人現象,一同尋找社運的出路與空間。 
 
三、在體制內反體制  
Dostoevsky的《地下室手記》似乎在說:任何微不足道的個體,任何稍縱即逝的自由意志,都有堅持自己不接受這個世界的權利。體制中的既得利益者,大到某一性別、族群或階級,小到使喚菲傭的雇主、數落媳婦的婆婆、受匿名保障的審查人,這些既得利益者每一天的無意識、幸福感、合理化與自我防衛機轉,便是澆灌、滋養體制、使其固化乃至於長得光怪陸離的涓滴與沃土。也因此,雖然今天的改革已經不用再付出身家性命的代價,但體制的威脅利誘與漫天壟罩已經讓諸神臣服。「在體制內反體制」,想要號召因身處特定結構中而感到不適、掙扎,並萌生改革的一切意念或行動、書寫或敘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心靈的地下室」,在反反覆覆的自我辯解中,如果曾有像楊逵所述關不住的春光照進,請讓我們取暖。
 
 
四、文化元年沒有文化?  
2011年尾聲,因為紀念國慶百年的搖滾音樂劇《夢想家》斥資2.3億引發的程序公義問題,以及表演本身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內涵的爭議,帶動了文化和藝術工作者發起「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並邀請總統候選人公開辯論,期待政府推動朝向自主和多元的文化政策方針。然而大選過去了,賴聲川(《夢想家》總導演)於選後的出面說明仍未平息風波,許多批判反省的聲音直指此音樂劇事件突顯出政府對待文化的方式「總是不夠文化」的老問題。今年五月文化建設委員會即將升格為文化部,但是政府對待文化的態度是否同步升級?這幾年當政者積極經營的文化創意產業,是否實際上趨向於取消文化的公共性與歷史性、企圖只把文化當作治理的政績與手段?(例如一面空洞的粉飾施政作為,一面號稱傳承歷史卻暴力地拆毀活生生的文化聚落。) 
 
過去幾年間地方文化「蚊子館」、文化觀光炒作的同質化以及文化補助趨炎附勢的現象已引起許多反省的聲音,《夢想家》事件則是集所有矛盾之大成。在這樣的沈痾之中,藝術、文化工作者、民間、公民團體、社運組織與藝術文化相關研究者又是如何反應?從這些事件現象中,我們如何閱讀台灣的文化與文化政策執行方向背後指陳的意義?而台灣文化政策的未來正走向何方? 
 
本子題邀請所有對文化政策走向、文化部的成立、公共文化建設、地方文化產業、藝術公共性、文化/樂團補助、文化創意產業等與文化實踐╱政策等議題的關注者,一同組成論壇對上述議題深入探討,並對現狀加以清理和批判,以釐清台灣文化政策的未來可能。 
 
五、社會經濟的可能  
長期以來,我們慣常以「另類發展」稱呼相對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經濟模式。事實上,「另類」的指稱意味著邊緣的自我確認。然而,當人們細細思索經濟危機解答何在?何以GDP的擴張、科技的進步無法帶來人類的幸福、社會安適與環境永續。證諸以地方現實出發,訴求以社會關係為基礎的互惠交換模式等「另類」行或許成悄悄的提供解答。在此,我們探求任何形式的社會經濟(Social-Economic)、在地經濟(Local Economic)、團結經濟(Solidarity Economy)的實踐與反思,期待參與其中的友朋分享經驗、共同討論。 
 
六、青年蹦世代 
毎個世代有每個世代的難題與困局,而每個世代的人們總也會找到生機與出路。當曾經是東亞經濟奇蹟的台灣竭澤而漁的消耗公共資源而形將出現青年崩世代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青年們務實積極的回應當代的困局。過去的一年,在文化干擾、街頭運動、社會參與、青年進鄉、批判思維等等多元面向都看到青年積極介入的身影。青年的批判行動與社會參與需要更多的討論、沉澱與思辯。
 
七、批判教育的在地實踐 
當政論節目充斥,名嘴主導輿論,且評論多以藍綠顏色政治出發,不需明確的事實及嚴謹的論證時,批判思考、公共論辯是否仍有存在的空間?現今高等教育擺明了以市場化為目標,而大學教師大多被各種考評與獎懲機制桎梏,汲汲於生產無關現實與宏旨,卻有「點數」的期刊論文,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困惑,視為升等的絆腳石,更遑論關懷弱勢與社會公平正義的議題了!面對此種極功利與個人主義傾向的高等教育環境,我們又如何能培養具有批判思考的新生代? 
 
已有不少不滿現況的伙伴在教育現場或社團經營,透過各種活潑和創意的形式,企圖打開年輕朋友的視野,進而培養反思與社會實踐的動力與能力。不論是學界透過課程的設計、與國內外人民團體的合作,或者是人民團體以青年參與為目標的志工培訓、營隊與參訪活動,以及實踐行動,皆是開拓批判教育的空間,期待相互學習與激盪。 
 
八、跨世代學術對話  
在專業主義和市場邏輯掛帥、以「集I」為生存之道的風潮所醞釀的學術生產焦慮下,作研究、搞學術的意義究竟是甚麼?尤其博碩士研究論文在此大學氛圍下是否越來越只是淪為指導過程的產物?我們認為它有開啟許多對話空間的可能。
 
所謂「好」的學術研究,它所蘊含的除了是研究者的心力以及研究歷程所反映/探索的(各種對象、現實、文本…等)故事或問題之外,「研究」對於社會、對於研究社群、對於關注相同主題但是來自不同世代的學者究竟意味著甚麼? 
 
期盼年輕世代的研究者——尤其是批判思考與社會實踐思維兼具的博碩士研究生,將您的博碩士論文投稿本子題,以期激發不同世代間交流的火花(無論是經驗、焦慮、問題意識),並交換學術實踐的視野。參與者可將正在進行的研究或博碩士論文整理為15,000字的小論文投稿本主題。本會將邀請台社成員與台社學會成員組成對話小組與講評。期待不同世代的研究者們透過對話,拓展彼此知識實踐與學術關懷的力量。 
 
九、其他:具批判性之相關提案。
 
 
 
注意事項 
 
本次研討會徵求組織符合會議主題的panel,不接受單篇論文的投稿。Panel形式不拘,可以是正式論文發表、圓桌論壇、工作坊,或其他任何有助於深化討論的形式。自組Panel請附主題說明及至少三篇論文摘要。論文摘要,需以中文書寫,600字以內,並附作者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論文摘要及Panel提案均經籌備委員會審查。
 
 
Panel提案截稿日期:2012年5月31日
 
審查結果公告日期:2012年6月20日
 
論文全文截稿日期:2012年08月30日
 
 
本次研討會發表論文無稿酬,格式請依學術論文格式撰寫,研討會發表後,擇優經學術審查將刊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出版專書。Panel提案請以E-mail寄到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主旨請註明「摘要投稿」)。若有任何詢問,請逕洽: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秘書處。E-mail:
 
taishe.assembly@gmail.com 電話:0983144106(王小姐)。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敬邀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ersu&aid=6214643

 回應文章

行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拍謝
2012/03/16 21:23
我以為你是主辦單位成員之一,所以就這樣問很多問題。我會跟那位聯絡人詢問清楚的。謝謝幫忙微笑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2-03-16 21:35 回覆:

抱歉喔,沒有幫到忙。

我只是接到email

準備去聽你們演講愛你喲!


行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抱歉
2012/03/15 23:21

抱歉,我沒有看輕這活動的意思,只因為看說明,感覺像是找人認養主題,然後再找其他人來當討論人,覺得這作法蠻酷的。沒有貶低的意思,所以不會「慘」,放心,呵呵~

假設我想參加,是否要選三個主題提出三份摘要呢?還是針對一個主題提出三份摘要?請告知,謝謝。

謝謝~

p.s行一的意思是「專心做一件事」,至於是否「知行合一」,當初沒想過,但也有關聯,因為我的實踐就是在驗證理論是否可行。讓老鷹姐見笑了,大笑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2-03-16 18:03 回覆:
行一,今天問王小姐,真如你所言,是我沒搞清楚呢@@"

行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難道
2012/03/15 18:34

開放個人認養各主題,自己根據主題,找投稿人與討論人嗎???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2-03-15 19:17 回覆:

應該不會那麼慘啦

以你的實力可以丟好幾篇,

超期盼鳥人的經驗分享^^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2-03-15 20:20 回覆:
sorry 忘了你現在改名為行一,是知「行」合「一」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