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寶蓮與土地的深情記事
2011/08/04 04:01:43瀏覽4573|回應22|推薦201

很感謝感激 醉米粒 借給我

《女農討山誌─ 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作者:阿寶

,這本書不僅有文人的才情,還有理想的實踐,文字裡如飽滿的稻穗,字字粒粒都有著紮實的內容,阿寶不僅生活著,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讓我覺的望塵莫及!

阿寶是什麼樣的女子呢?

從孟東籬的序裡,對阿寶的形容

第一次聽說阿寶,是在陽明山平等里紀淑玲家。聽說她曾一個人騎單車住帳篷在歐洲漫遊好幾個月,以賣自己沿途寫生的畫作維生;聽說她曾冬天在北極圈內的小木屋裡獨居好幾個星期;聽說她曾獨自一人,從四川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再到印度,不搭飛機,卻搭長途公車,又捨公車,步行,買驢,騎驢,失驢,又買二手單車,騎車,推車,夜間睡人廊下,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到拉薩,再從垃薩以此有式翻山越嶺到尼泊爾,轉往印度......於今,住在橫貫公路支線外的竹村工寮。

阿寶隻身橫越青康藏高原,長達一年半的自助旅行,旅行中帶的不是相機,而是肩揹負著七、八公斤的水彩紙,這樣獨特的風格,讓瑞士籍的馬丁博士深受震撼,於是遠渡重洋跨海來台,以行動力來支持、欣賞、愛慕、呵護這位雲遊的奇女子。

《湖濱散記》作者梭羅,為了證實人可以過著簡樸生活,獨自一人移居到華爾騰湖畔,然而阿寶不只是想摒棄世間俗務,不是只想投入大自然懷抱,更是想與土地作更和善的對話,她企圖把受傷的土地作修補,想作還林給山的工作。因為阿寶不但是個登山愛好者,也曾經任職國家公園,擔任森林解說員,愈是感念自然山林所給的一切,愈是對這一切的衰變痛心難過。 

阿寶決定到山裡向土地索食,因為她覺的「一生中要有一段日子,流汗低頭向土地索食,生命的過程才算完整。」《女農討山誌─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這本書就是記述阿寶在梨山的租了一片果園,想用漸進的方式,把樹還給大自然。

一直捨不下紅塵中諸多誘人的事物,捨不下自詡的才華,捨不得不去經歷多采多姿的世界。也許是年歲漸長,也許是那些盡情行腳、放懷天地的歲月,滌蕩我目迷五色的欲求,雲遊的經歷內化沉潛,淬煉出沉靜自省的能力,我開始看清以往看不清楚的矛盾,聽出內心紛雜交錯中最重要的聲音,我甘心流汗低頭的時刻到了。這時恰也結合了我對高海拔山區土地開發的胸懷,再不放手一搏更待何時? 

我既關切高海拔山區的開發問題,又沒有能力分析大局、譏評時事,或鼓動人心造成勢力,只有用自己的方式試圖深入自己關懷的議題──既然覺得別人利用土地的方式不夠好,自己來做管理者是不是能創出一點新意?緩和一些人與自然的衝突?期望別人拋捨利益,如此困難,自己是不是願意拋捨看看?我可不可以先放棄成見來做他們的一份子,過他們所過的日子,做他們所做的工作,經歷他們所經歷的心情?

女人竟可以捨去台北都會絢爛歸,逕自一人簡裝來到梨山,過著難以想像的刻苦的生活。

剛到梨山時,阿寶搭著『犀牛』陽春帳棚住了一年,整整一年過著沒有電的生活,白天辛勤務農,夜晚點油燈照明。原是一雙吹直笛和刺繡的手,因為割草,種菜,剪枝,套袋,蓋竹屋,長出厚厚的繭。

我租下一片果園,開始試驗自己的想法。這塊七分多的山坡地屬於原住民保留地,三十多年來一直放租給平地人經營,其中緩坡陡坡兼具,又臨著一條小山溝,正符合我的構想。因為沒有足夠的金錢將它買下,我必須用果樹的生產來奠定經濟基礎,再一步步朝理想邁進。

我首先將鄰界山溝的部分放棄耕作,再將陡坡的部分逐年植樹造林,或任其復原,繼續經營的緩坡也改變原有的耕作方式:停止殺草劑的使用、植草護城減少表土沖刷;儘量使用有機質肥料,避免大量的化學肥料在暴雨期間溶入水源。至於果樹的栽培管理:如何剪枝、如何施肥、如何判斷果樹營養狀況、如何打藥、開搬運車……一一從頭學起。

租下的七分山坡果園地,陡坡地栽植的梨、桃與李作為緩衝帶,阿寶採取不干渉,不用除草劑與化肥,任憑大自然去管理。另一處碎石坡地,在果園空隙植樹。頭幾年,因為所植之樹還小,先維持果樹經營,水梨的收益就用以支付地租,購買設備及必要時僱工的工資。

阿寶喜歡『討』這個字,因為有股剛強卻不失謙卑的味道,在幾年向土地學習的日子裡,她找到自己生活重心和憂心環境的平衡點。

與阿寶文字對話,與一個至真性情的靈魂相互交流,無異是一種無上的享受~我這個俗人,怯懦的犬儒者,常在世道時局之中,有過多的憤怒、憂急和沮喪,急切與焦慮常讓精神處於緊繃的狀態,然而因閱讀阿寶的文字,開始作清洗心靈的工作,讓自己可以有機會回歸到一個更真的狀態。

願大家都能在此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與快樂

延伸閱讀: 梨山傳奇女農阿寶 - 纖纖女子 討山十年 


【環保新聞快遞】善待土地的女農--李寶蓮(《女農討山誌》作者)  文:邱惠敏 

  

十年前,當大家對環境議題還未重視的時候,阿寶已赴梨山,成為一個「討山人」,實踐她「還林於山」的理想;繼討山後,兩年前,她又成了「做農人」,並成立友善市集,讓更多人看見她善待土地的用心。

  在大宅門友善市集上,只見被暱稱為「阿寶」的李寶蓮,身影滿場飛。用「飛」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阿寶非常靈活地協助夥伴打點攤位,一邊關照整個場地,還不時看顧一下自己的攤子。 

  見到我們的來訪,阿寶暫停手邊的事,遞上幾顆水果。「吃吃看西瓜李,好甜的!」這是阿寶自己在梨山上種的。讀過《女農討山誌》的人應該不陌生,阿寶憑她那股「還林於山」的傻勁,在2000年頂下一片果園經營,逐步放棄農藥、化肥,以及在邊坡「放耕」—讓果樹自行生長,同時植下樹苗造林,希望在自己手上早日實踐將森林還給梨山,而不再是每遇風災即是因土石流沖刷而留下光禿的山,讓人再見山的「本來面目」。在愛護地球喊得震天價響前,阿寶已經拿出實際行動,在梨山做著被朋友戲稱「現代愚公」的事。

簡單,是態度不是方式 

  阿寶的書中曾提及,在山上一個月生活費不超過 500元,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當我們稱讚她的生活「簡單」時,她笑說:「慚愧啦!我的生活一點都不簡單!我也用電腦、手機,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自己不敢說已做到簡單的生活!」謙遜的態度,讓人見識到阿寶對自我的要求,但也讓我們了解到簡單生活不只是表面的生活方式,而是生活的態度,清楚看到所使用物品背後的複雜,拿手機、用電腦,對阿寶來說,不是「想要」的,卻是「需要」的,因為要維持生活,有時必須有所取捨,她只能時時觀照、自覺。

  對從小就愛好山林的阿寶而言,簡單就是自由,包括身與心的自由。阿寶因為嚮往自由而努力讓自己變簡單,一個背包客或登山者應該最能體會其中意義,當所有的「擁有」都要自己揹負,擁有愈多的人腳步愈沉重。「我可能就是因為擁有的太少,所以不怕失去,所以簡單是我的生命情調。」阿寶豪氣地說。

「過簡單生活的念頭不是頓悟出來的,而是慢慢發覺:生活中許多樂趣其實不在擁有,而在『心在焉』。」阿寶簡單的生活態度其來有自,早在十五歲開始,即主動吃素,騎腳踏車上學;學生時代常常因為捨不得花錢而動手動腦克服困難,從中發現樂趣很多,成就感也大,那種喜悅不是金錢可以衡量。 

  「因為動手很花時間,心思都在當下,就是『心在焉』,所以就沒有太多時間去從事消費,日子也就愈過愈簡單了。」就這樣,阿寶養成凡是可以動手的,就自己來的習慣,甚至在梨山上自己動手蓋了一間竹屋。為何選用竹材?也是因為竹子長成比較快,不會因要蓋屋而砍掉需多年長成的樹木;如果屋子蓋不成,竹材不會污染大地,阿寶的所作所為總不忘為土地設想。 

  從阿寶書中的描述,也可看出她總是不著痕跡地善待土地,沒想到這樣的生活方式,在今日成了人們標榜的「綠生活」實踐者。對阿寶來說,台灣地形山高谷深,造就珍貴的生態,但這樣的生態環境也很脆弱,每每看到青翠峰巒因人為開墾而滿目瘡痍,便覺得心痛。但在山裡討生活的人的艱辛也令阿寶動容,所以阿寶便試著在這兩端之間找到平衡點,用自己的生活做實驗,在人與自然之間試探和諧的可能 —這是她給自己的功課。

綠生活,對環境友善 


※ 從討山到做農,阿寶都抱著感恩的心,感謝大自然的賜予。(李寶蓮提供) 
  這樣的功課對許多人來說,也許是「吃苦當作吃補」,但卻真實呈現阿寶如何用最少的資源,過著心靈豐富的生活。阿寶一直認為,電視、音響等聲光娛樂占去現代人太多時間,讓人們疏離了土地,現在的她聽著蛙鳴鳥叫的天籟,看著滿天星辰,還有一望無際的山巒,以及自己植下的樹苗,一天農忙後看書、畫畫與吹奏樂器,這不正是許多人的夢想生活嗎?

  阿寶覺得,營造對環境友善的生活,要學習的很多,包括身體的鍛鍊、心靈的提昇、生活技能的增進,生活態度的謙卑等等。首先,沒有健康的身體,就無法從簡樸的生活中得到樂趣,例如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怕冷怕熱、不運動、不堪勞動等等,加上心靈無法提昇,不自覺就隨俗流轉,很難捨棄利益的價值觀,真正顧及環境倫理、社會公平等等。而勇於謙卑的人,才能退一步尊重自然,知所進退,有所不為。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還要有一顆懂得觀照的心,時時覺照似是而非的消費習慣。 

  阿寶雖自謙實踐得還不夠徹底,但她卻常常如此練習:少開車多走路,少消費多創作(DIY),用勞動或運動保持身心愉悅,漸漸就不需消費性的休閒娛樂。消費前三思:真的需要嗎?多想想產品背後的環境代價,提醒自己惜物、節能、減廢;凡事遵守環保 3R原則: Reduce(減少)、 Reuse(再利用)、 Recycle(再生);還有,隨手關燈、拔插頭,珍惜日光,不過夜生活 …… 

綠生活,善的循環 


※ 阿寶創辦友善市集,想讓更多對大地友善的農人透過農產品被看見,消費者也可藉此表達對大地友善的支持。(李東陽攝)

  「『綠』的意義是『自然』,綠生活就是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就是積極的實踐『環境保護』。」阿寶覺得現今的環保不再只是把環境弄整潔、不破壞就好,許多的破壞藏在消費行為背後,是人們看不到的,比如進口食物生產過程很環保,但運送了半個地球遠,或冷藏儲存數個月,甚至過度包裝等等,試問經歷這些過程還能算環保嗎? 

  所以除了在梨山種植果樹,從2008年開始,阿寶也下山到宜蘭耕田,因緣和合之下催生了「大宅院友善市集」。阿寶解釋,她原本籌備「友善耕作小農聯盟」,希望結合一群可以交心,可以言志的務農夥伴,讓社會可以藉由優秀的農人,看見農村與農業的問題。透過市集不只可以為小農共創銷路,也可以邀請社會大眾共同思考一些農業、消費、與環境的關連。 

  「我們標榜的友善精神,就是向大眾拋出『超越有機』的消費思惟,回到直接與土地、與人的連結 —這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更重要的是希望擴大對環境的關懷,而不只是看到自己體內的健康。」阿寶說出成立市集的初心。 

  阿寶進一步表明,希望建立一種社群互助的關係,互通有無,修補一些社會的原始功能,用信任取代認證,用了解與溝通取代規範。當消費者對生產者友善,也就間接對土地友善,被友善對待的土地,才能以更優質的產品供應消費者與生產者,形成一種善的循環。 

  市集上,我們也感受了阿寶口中的「友善」,不分農家或採買者都像相識已久的老朋友閒話家常,小農們自豪地推銷自家的農產……,一股暖流在彼此間流竄,真正感受到享受綠生活,原來這麼簡單,也這麼幸福!

怎麼來大宅院友善市集

宜蘭縣冬山鄉永興路二段273巷1號

2011 市集開張日

市集在大家的努力下又過了一年,新的一年,記得把市集開張日寄到行事曆上哦

九月開始市集訂於每月的第二個週六舉行。

早上10:00-下午1:00
每次的攤位數量大約在20-30攤位不等,
因為吃在地吃當時很多都是銷售當季的食材,
所以每次的內容都不一定一樣哦。

歡迎訂閱部落格,追蹤最新的活動主題!

一月份市集時間: 1/08, 1/22
二月份市集時間: 2/12, 2/26
三月份市集時間: 3/12, 3/26
四月份市集時間: 4/09, 4/23
五月份市集時間: 5/14, 5/28
六月份市集時間: 6/11, 6/25
七月份市集時間: 7/09, 7/23
八月份市集時間: 8/13, 8/27
九月份市集時間: 9/10, 9/24
十月份市集時間: 10/8
十一月份市集時間: 11/12
十二月份市集時間: 12/10

歡迎大家來宜蘭同享。

 阿寶
1965年生於宜蘭,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
曾從自然中獲得最深的感動,因之,人與自然的衝突也成為畢生最大的關懷。生活內涵的取捨,一直縈繞著這個主軸。

曾經為學攝影而謀職於照相館,每天沖映照片、接觸化學藥劑而對此愛好心生動搖,漸漸無師自通拿起畫筆取代相機。 大學時代首次攀登高山,對原始山林的迷戀一發不可收拾,後任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1994年起自由旅行、寫生,曾以騎單車、徒步、趕驢等方式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一年半,及單車環遊寫生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七個月。 結束雲遊後蟄居花蓮竹村,不定期在梨山打工。1999年,將對山林土地的關懷付諸實行,正式成為梨山女農,蓋了個小竹屋,並寫下《女農討山誌》。
 

== 寶蓮園 == 阿寶的網站 

資料來源: http://www.wretch.cc/blog/ddmecotrain/10446555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ersu&aid=5500304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蜀漢書生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
2011/08/04 09:55
《女農討山誌》還不曾拜讀,趕緊找了來看。


nike 2011新款鞋子型錄lv2011官方新款目錄adidas 2011官方新款目錄
nike特賣會2011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1-08-04 18:34 回覆:

嗯嗯,蜀漢書生,要小心一讀就停不下來^^


nothing speci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活得如此
2011/08/04 08:27

勇敢&熱烈.

望塵莫及.

大老鷹姐姐(mayersu) 於 2011-08-04 18:31 回覆:

Dear nothing special,

阿寶真是才華洋溢

她在梨山蓋房子,考量環保,蓋的是竹屋

女農討山誌的的插圖  均是她手繪

細緻精確    簡直是可以用來作教科書

做的山林的田野調查,樹林的分佈圖讓我驚嘆不已

聽說她還有為日本和服做的剌繡的絕活

會唱楚辭的「山鬼」

啊, nothing special

蓋房的部份,我覺的特別精采,等有空我再打字給妳看。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