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破除政府刺激經濟的迷思(1)
2010/01/10 03:42:10瀏覽1891|回應0|推薦13
話說美國去年雖然花了好幾千億刺激經濟,可是失業率卻還是不斷上升,因此現在華盛頓的政客們(還有那位諾貝爾經濟大師)就想要再推出第二次經濟刺激方案,拯救失業率。

可是很不幸的,這個不但保證沒用,而且會有反效果。因為正如我之前曾提過,政府不會生錢,政府的錢都是從民間來,政府多花一毛錢,民間就少一毛錢可以投資。既然政府投資效率比不上民間,所以政府開支越多,失業率就越高。道理雖然非常簡單,但是還有人對政府存有夢想。

傳統基金會專文「為什麼政府開支不會刺激經濟」,對政府刺激經濟的迷思有詳細的闡述。作者以為此論題直接切中政府經濟政策原則的核心,至為重要,與讀者分享。


迷思一:政府開支可以流通閒置儲蓄

在經濟蕭條時,人們把錢存起來,銀行不放款,因此造成許多閒置儲蓄。政府把這些錢借出來,就可以在經濟體系中循環並流通這些閒置儲蓄。

這是最常見的支持經濟刺激意見。但是問題在,儲蓄並不會閒置。人們的儲蓄絕大多數放在:(1)銀行(2)投資於股票和債券,或(3)還債。在這些情況下,這些錢都通過金融系統,轉給別人花。所以所有的錢都會用掉。真正的閒置儲蓄是把藏在家裡的床墊或保險櫃裡的錢。

有人認為銀行在經濟衰退時會不敢放款。這雖然沒錯,但是如果銀行不把錢借出去,他們就會拿去投資國庫券來賺利息。事實上,美國的銀行每天都會在聯邦基金市場中,把用不完的錢拿去借給別的銀行,多出來的錢銀行一天都不會留。多留一晚都是損失。所以即使是在衰退的時候,就算是積蓄,也會很快轉成其他人的開支。

這個閒置儲蓄理論的一大缺陷,就在於它沒有指出這些成堆的閒置鈔票堆在哪裡。而且就算真的有這些鈔票,這個理論也沒有指出政府要如何取得它們。畢竟如果每個人都把錢堆在保險櫃和床墊裡,憑什麼要借給政府刺激經濟?

所以主張政府開支會刺激經濟的人,必須證明那些錢不是政府拿來花,就是放在保險櫃和床墊裡。否則,政府只是在當購買力的轉移的中間人。


迷思二:政府向國外借錢=挹注新的貨幣

政府開支若是來自國外借款,還是不會提供經濟刺激。 向國內借錢就像沒有白吃的午餐,向國外借錢可以向經濟體提供鬢挹注新的貨幣。但是其他的國家必須先取得美元,才能使它們返回美國。他們取得美元的方法有:

(1)吸引美商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離開美國的美元流回美國,成為淨儲蓄的循環流動,經濟還是沒有增加。

(2)向美國出售商品和服務以取得美元:這個會進口增加的貿易赤字,從而減少國內需求。政府隨後恢復和消費借貸,這些美元只是抵消了增加的貿易赤字。

在這兩種情況下,美國的美元,必須先離開美國才能借給回美國經濟。國際收支的平衡與美國和其他國家必須淨零。 因此,政府開支若是來自國外借款,不會提供經濟刺激。


迷思三:政府支出有乘數效應

政府支出會使貨幣重新循環多次,造成乘數效應。雖然這沒錯,但是這個乘數效應不會刺激經濟。

雖然100元失業救濟金可以來買雜貨,但是也可以由民營企業用來支付工資和支持其他工作,其經濟活動將遠高於100美元,但由於100元被政府借走,民營企業就少了100元可以投資。這個少投資的100元。一樣具有乘數效應。

舉例說明,一個家庭在地區銀行存$ 10,000美元定存,然後,銀行貸款$ 10,000到本地五金商店,該商店會把開支在該地區投資,並支持當地工作。假設該家庭把這$ 10,000拿來買經濟刺激案的政府債券,華盛頓會把那$ 10,000花在另一個地方,支持不同的工作。這個刺激並沒有創造新的消費,或是新的乘數效應,它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

這個錯誤觀點仍然存在,因為政府撥款「創造」的工作曝光率比較高。相反的,地區性的投資,就比較不容易被看到。

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把這稱為「破窗戶謬論」,也就是打破窗戶會刺激經濟,因為會創造維修工作。在現實中,資金不用來維修窗戶,就會花在別的地方,例如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今天,「破窗戶謬論」解釋了為什麼成千上萬的新的刺激方案無法提高整體就業率。


破除政府刺激經濟的迷思(2)
破除政府刺激經濟的迷思(3)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rtinique&aid=367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