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6 03:24:31瀏覽41|回應0|推薦0 | |
更換酸鹼值1
是座落的環境,氣候,也是園丁長久以來習慣的對待方式,孩子生命的土壤,總帶著些原生的條件,讓他們偏好接受某些影響,拒絕某些養份。 私塾管與教的過程裡,夫人一面照顧眼前弟子們的需要,一面,也常常思考他們所成長的大環境和社會文化醞釀出來的土質裡,會對他們產生什麼樣的生命體質,是無法單靠水份澆灌,養份供應,拔雜草,除蟲就更改的?
簡單舉例,不同的學校環境,會造成孩子不同的價值觀。 如果一個孩子被放在一個同學們都在談戀愛,談時尚的學校環境裡,她的父母親想盡辦法要用權柄引導孩子認真讀書,專注建造內在,天天要孩子看書,禁止孩子看偶像劇,可能要經過很大的掙扎,收到的果效卻不大。 畢竟,蓮花要出污泥而不染,必須等到它長成,當它只是嫩嫩的葉和短短的腰枝時,池水只要被攪動,還是會被濺起的污泥染髒。 中國人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典型更換成長土壤酸鹼質的例子。
*
改變居住環境,轉學,甚至出國唸書,都是土質翻轉的大動作。 與孩子一同深入信仰群體,接受靈魂洗禮,更是比較澈底的改變行動。 但有時,土質的改變無法靠換土達成,卻可以透過慢慢加酸加鹼,在時間的催化下,漸漸達到改變的目的。 *
不知不覺,我們都在孩子生命裡植入一些可以收到不同頻道的「小天線」,使他們的生命向著某種頻率產生回應。
*
英文有個字叫做「whine」,中文裡找不到直接的翻譯,字典查一下,翻成: 1發出高而尖的哭声和叫声 2牢骚 3哀求 這些翻譯都勉勉強強,沒那麼傳神。 倒是網上字典裡翻成「發哀鳴聲」,而且前面還要加一個括弧--(狗等),也就是說,原來這種whining應該是狗等動物的行為,因為狗不會說人話,只好用whine的。 當了媽之後,夫人特別覺得這解釋不錯。 「發牢騷抱怨」是一種現代文化養出來的病。 去問問祖父那一代的人這個字是甚麼意思,他們可能不熟悉。 倒不是說他們從前的孩子都特別乖,天生就可以逆來順受。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不是順服,就是正面抵抗,或者直爽講出來,不然就是壓抑。 但現代孩子,就是多了一招:不完全順服,也不正面抵抗,不吞嚥,也不溝通。 只是哼哼阿阿的,半推半就中,非讓你知道他不爽不可。 比方說妮妮吃糖,媽媽說:「不可以,要等到吃完晚飯!」 妮妮抗議無效後,就在媽媽做菜的時候趴在餐桌上,用媽媽剛剛好聽得見的聲量說:「你根本才剛開始燒菜,一顆糖又不會飽,我這麼餓,為甚麼要等這麼久?」 媽媽不回應。 妮妮就唱下半段:「功課做完了,為甚麼不能吃糖,我很乖,你昨天不是說乖就可以吃糖嗎?」 媽媽忍不住回一句:「可是你昨天就是飯前吃了幾顆巧克力,晚飯就沒胃口了!」 妮泥逮住機會反擊:「哪有?那是因為昨天你燒的都是我最討厭吃的菜,我不是飽,而是吃不下!」 接下來,媽媽費了一番口舌和妮妮辯論有關飯前吃糖會影響胃口的道理,然後發現自己越講越氣,快冒火了,就吼:「不用說了,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妮妮又趴在桌上,邊把廣告紙撕成許多碎片,邊喃喃念著:「我餓,我已經受不了了」 「晚飯為甚麼還沒好?時間為甚麼走那麼慢?」 「為甚麼我要這麼可憐?連吃一顆自己賺來的糖都要求半天…….」 熟悉嗎?「whining」這字不單是英文,也是中文,法文,日文,韓文吧?! 現代父母,多半都領教過這威力!?
一般專家認為發牢騷抱怨是小小孩成長過程的一個現象,當一個完全接受父母選擇的嬰孩長到可以做一點選擇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使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喜好和厭惡。 發牢騷抱怨,可以是一種情緒語言。 但是,現代父母很容易強化了這種原來只是過渡時期的情緒語言,使這種語言一直延續下去,甚至成為孩子面對生活挫折的態度。這點,其實是夫人對「發牢騷抱怨」這回事最大的隱憂。 目前在職場上,已經有些老闆發現他們僱用的年輕員工裡,有不少是一有點壓力或挫折,並不積極去面對,尋求解決的方法,反倒哼哼啊阿阿地發牢騷抱怨,消耗自己的情緒,又打擾周遭人。
發牢騷抱怨是一種自幼培養出來的姿態,尤其是小小孩的父母,不要以為發牢騷比暴躁好,反正聽久了當背景音樂就好了。這原本是一種情緒表達,但如果習慣了,可以變成一種人生態度,成為孩子的生命的體質,要小心幫助孩子改正。
有幾個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延續這種習慣:
1)如果孩子還很小,語言能力還非常有限,但是他們會用聲音,或是一些簡單的字眼抱怨,你就利用轉移注意力來打斷他們。很小的孩子通常是身體疲倦比較會如此,可以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不要讓他們更累,有時候吃點東西,睡一下,或者一個長點的擁抱就可以幫助他們。
2)當孩子已經有語言能力時,你就可以開始教他們選擇用抱怨以外的方式來面對負面的感受。 比方說四歲的東東不喜歡坐娃娃車,平常媽媽已經盡量避免使用娃娃車。 這天,媽媽必須要去辦一件事,且找不到人帶東東,為了安全,一定要把他放在娃娃車內。所以媽媽事先跟他講好,只要他乖乖坐在娃娃車裡,媽媽盡快辦好事就帶他去好朋友家玩。 到了辦事處,東東的確上了娃娃車,沒有強烈抗拒,也沒有扯掉安全帶,但,一直哀鳴,說他討厭坐在娃娃車裡,恨那個安全帶,非常無聊,媽媽為甚麼要辦事辦這麼久? 媽媽假裝沒聽到不理會,就頻頻伸出手抓媽媽的裙子,或法出怪聲,讓媽媽無法專心辦事。 怎麼辦? 完全不理? 偶而忍不住大聲吼他閉嘴? 學他發牢騷? 每隔三分鐘就告訴他:「快好了!」 這些方法作媽的都試過,夫人也不例外,得到的結果,不是作媽的自己一臉無奈,就是一肚子氣,加上一腦子後悔帶孩子出門的決定。 其實小小孩抱怨發牢騷,常常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解決當下的「狀況」,給他們幾條出路,可以教導他們在逆境中有比選擇被動埋怨更棒的可能。 比方的東東的情形,媽媽可以轉過身來,好好的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我知道你不喜歡坐在娃娃車裡,但是你可以想辦法表達自己難受的感覺,不要用這種方式。我現在給你三個選擇,第一,你可以在這張紙上把你現在不舒服的感覺全部畫出來,第二,你可以想想等一下去小明家打算和他說甚麼,玩甚麼,或者第三,你可以玩『手指較力』遊戲。」
3)孩子已是唸小學的年紀,就要與他進入「解決問題」的層次。夫人非常相信,到了這個年紀之後仍然動不動就要怨孩發牢騷的孩子,通常是因為他們缺乏忍受挫折力,並且沒有被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必須由根本的日常生活態度作澈底的翻轉。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