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耳根圓通法門的兩個層次
2010/08/19 08:50:14瀏覽2594|回應0|推薦3

耳根圓通法門的兩個層次  作者:聖嚴法師

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

——摘自《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講要》聖嚴法師著
 

《楞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是透過耳根成佛的境界,也是耳根修持的至高法門。它包含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觀無聲之聲。

禪定之中,有一種境界,名為「光音無限」,出現於禪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禪定前,此時,會見到柔和清淨的光明,會聽見一種平穩悅耳的聲音,可以稱之為「元光」或「天籟」,它是由內視及內聽的功能與宇宙頻率的交感所得的反應。通常,它發生於打坐漸深,漸入定中的狀態。

   經文「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是由能聞的我耳,聞所聞的聲音,深入之後,便不再感覺有所聞之境,也無能聞之我,超越一切,便合於諸佛的本妙覺心,也合於一切六道眾生,進入了第二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即是「反聞聞自性」。

一般人總聽著外面的聲音,「反聞自性」卻完全放下耳根,向內聽聞「自性的聲音」。一般人一聽到「向內聽」,便誤以為是聽「五臟六腑」的聲音。不是。

打坐時,於闃寂中,我們的確可以聽見脈搏、心跳、腸胃,以及內臟蠕動、血液流動或氣脈浮沉的聲音;它是我們身體運作、活動的機能,不要老是注意它。因為心念注意時,全身的力量便集中過去,那個地方就會發生問題,因此,務必謹慎!

   至於天台智者大師說,若為治某一部位的某一種病,可以專注該一部位,必須觀想該一部位的病症,逐漸消除於無形,不是專注該部位的觸覺。

由於「自性」無形無體,所以也無聲可聞。

   自性無聲:意思是這一階段,甚至連宇宙之聲都不要去聽它了。因為,宇宙之聲皆是外在的。「反聞」即是徹底放下一切有形、無形,可以讓我們依靠、參與、捉摸、把持,定名為「我」的東西。自性,即眾生本具的空性,也是每一個人本有的佛性。     

   ◆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     

   進入「聞自性」的層次,行者在時間與空間中,卻又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執著,也超越另一種「將時間與空間當成自我」的微細執取。佛法所謂「否定自我」,並不等於「沒有自我」,而是「不要執著自我」。因此是超越自我而不離自我。

如此,耳根圓通的重點,也僅是「破執」 —— 契入空性,破除生命萬相的執著,而自在解脫於一切情境中。

雖然,並不一定必須使用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始能契悟自性。但是,由於我們日常便生活在聲音與耳根的世界中,倘能善巧於靜態環境中,聆聽鳥聲、雨聲、水聲;而於動態、嘈雜的情境中,練習使一己成為一只吸音板,功夫漸用漸深。那麼,聲塵將不止於干擾,而是協助修行、開展修行,使我們證入實相的途徑。

「但是, 《 法華經 》 中不是說,觀世音菩薩是聽海潮而悟道的嗎?」曾有居士好奇地問到。

的確,〈 普門品 〉 曾經提到「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意思是,梵音海潮音,超勝世間所有聲音。自然,也不是世間的音聲。「梵音」即是來自清淨、無為、無我、不執著的佛性。它可以聽得見嗎?不能。

不是以耳朵聽。「海潮音」即是說,梵音的力量巨大,如同海潮一般,綿綿不絕流灌世間,只是我們聽不到。倘若聽到,那麼便真正聽到無聲亦無生的佛法、聞見真如佛性了。     

   ◆ 觀音菩薩的悲智願行 ◆  

   觀世音菩薩從初發心開始,即追隨「觀音古佛」修行。觀音古佛所傳授的,即是耳根圓通法門,因為是一門「觀察聲音」的法門,因此圓成了,也名為「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傳承如此,因此,你、我,以及每一位有情,倘若依耳根法門修行成就了,將來,也是一尊觀音菩薩。

   觀世音的特質在於「大悲」,而真正的慈悲,則建立於「無我的智慧」中。唯其能夠放棄種種以「自我中心」為考量的愛憎喜怒、利害得失,以「生命同體」的立場與關懷出發,才能建立平等的慈悲。

   這樣的慈悲,必須透過智慧,透過知識、教育、修行的覺醒和調整,始能抵達。一般在學習的過程中,大抵可畫分為四類階梯:

一、並不特別瞭解,也不特別認識觀世音。

只是懵懵懂懂,將觀音菩薩與民間的仙、道、神、鬼、關公、媽祖、城隍、太歲……等一起並供,將之錯認為「福善禍淫」的神鬼之流,且以為「只要誰能有利於我,保佑於我,我便拜」。依此,拈香祈福,所祈求的無非個人世俗的幸福、成功、快樂、長壽等事。

二、略略認識觀世音,也瞭解、學習了一點佛法佛理,卻無法放下「自我中心」

在這個狀況中,居士、行者們可能一面持誦觀音,拜懺、祈願,一面發心終身吃素、布施、奉獻,作種種善業功德。但是仍充滿了人性中的各種欲望、雜質,各種恐懼、憎愛、貪婪、得失、比較……苦惱憂悲仍常在內在鼓譟著。

三、進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以及《楞嚴經》「反聞聞自性」的階段。

行者漸漸由淺入深,而進入真實的「解脫道」,契入觀音修證的心髓,能「入流亡所」 —— 入法界流與法性流,放下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而能證覺「空性的智慧」。

四、融入眾生和娑婆苦難中,和光同塵。

行者體達空性、無我智慧,返歸娑婆濁世,教育、協助、悟覺、拔贖所有沉淪、受苦的有情。他的外表宛然與眾生的面貌一模一樣,同樣歷經生老病死、坎坷折磨,卻能以無量的心行,無量的行動與實踐,諦現生命的尊嚴與光華,安慰普世受苦的心靈。

依此四個階段,依次提昇,依次學習,人人皆可成為觀世音。達賴是;我,聖嚴是;諸位也是。並非有此無彼,有彼無此;只要能體現觀音的智慧與慈悲,在意義上,則代表了觀世音。

「變化現身」與救濟的信仰,雖給中國大乘佛教帶來極為豐富的慈悲精神,並且使人能夠視一切眾生的種種形態,都是菩薩化現的說法。相對地,這類信仰也為大乘佛教帶來「神佛不分」和「以凡濫聖」的流毒。

************************************************************************

因此,以觀音為楷模,學習菩薩悲智慈撫的同時,也必須泯除自我的傲慢心:不以觀音的「化身」而自命不凡,更不以「本尊」而欺世盜名、顯異惑眾。

************************************************************************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2220466&aid=433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