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3.晏殊〈浣溪沙〉二首演義
2009/09/08 19:00:53瀏覽15570|回應0|推薦1

       晏殊〈浣溪沙〉二首 演義 2014/9/30

晏殊雕像

〈浣溪沙〉之一

詞文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主旨美好事物的消失,不是生活的盡頭;或許那是,更美好事物即將到來的一個兆頭

析譯傍晚時分,在後花園中,一邊喝著一杯杯美酒,一邊欣賞著一首首歌女唱的歌詞翻新的曲子,何等快樂(安閒自在、瀟灑自如)。讓我逐漸回憶起去年的經歷:同樣的晚春天氣,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美酒清歌(但是,突然發現更多美好的事物已經不同了:一年以來,和多少人打了交道,又經歷了多少的事啊!那些人和事,還能變回原來的樣子嗎?)。這引發我對美好事物的愛憐和嚮往之情:盼望夕陽再現為東昇的旭日,希望美好的事物都能儘快地重現(詩人的思緒,已不限於眼前所見到的景物,已擴展到對人生宇宙萬事萬物的思考)。

春光將逝,美麗的花兒總要凋落,無法挽留,真是無奈。但似曾相識的燕兒又飛回來,大地又充滿了生機,給人予些許的安慰、減少了一些哀愁(「花落去」與「燕歸來」,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每交替一次,便過了一年,而人生在這無窮的交替之中逐漸衰老直至消失,不可抗拒,任何人皆奈何不得。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站了起來,在瀰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獨自地走來走去,在尋思其中所蘊含的宇宙人生哲理。(美好事物的消失,不是生活的盡頭;或許只是,更美好事物即將到來的一個兆頭)

夕陽西下幾時回( 王公漁港麗景)

 

 

 

 

 

 

 

YouTube Video連結:

1.2011年台灣合唱團演唱黃友棣作品發表會 10 浣溪紗

2.文苑吟唱http://blog.udn.com/yuan6116/1073187

3.天韻舞春風: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題解這是晏殊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文詞明白流暢,清麗自然,而意蘊深沉。

此詞似含傷春惜時之情,實為感慨抒懷之作。詞人家裡的條件佳,在其後花園中,詞人一邊喝酒,一邊欣賞著歌女唱的新歌,是何等的安閒自在、瀟灑自如。但是作者逐漸想起了去年的情景:不也是在這個亭子裡坐著嗎?喝著同樣的酒,同樣的聽著她們唱歌。可是細想起來,更多美好的事物已經不同了:一年以來,和多少人打了交道,又經歷了多少的事啊!那些人和事,還能變回原來的樣子嗎?詞人不由得由心裡發出感慨。此時的詞人,心中之所思所想,就不限於眼前所見到的景物了,其思緒已擴展到對人生宇宙萬事萬物的思考了。鮮花的凋落、春天的離去總是讓人感到惋惜、留念,但那是宇宙自然的規律,不可抗拒,任何人皆奈何不得。然而,花雖然凋零了,但是那美麗可愛的燕子也飛回來了,大地又充滿了生機。寫出此二句,詞人至此也陷入了深思,他不由得站了起來,向花園裡的小道走去,低著頭沈思不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詞,受到歷代讀者的欣賞和好評,對仗工整,十分傳神,更重要的是這裡面包含有宇宙人生深刻的哲理,給人莫大的啟示。

啟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美好事物的消失,不是生活的盡頭;或許那是,更美好事物即將到來的一個兆頭。但這有個先決條件:「美好事物」必須符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或道德、法令規範。

我們最近不是看了一齣寫實戲嗎?一個作惡多端、權勢薰天的什麼人物,突然從台上滾下來了,他是多麼的眷念啊!他又是多麼的害怕丟掉那個權位啊!可是到了某個時候,他就得無可奈何地下臺了,與此同時,面對那美好的事物,也必然會出現不可阻擋、抗拒的失落。

作者西溪三傑中的晏殊991—1055),是婉約派詞人,同叔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生於太宗淳化二年,逝於仁宗至和二年,年六十四歲,死後謚「元獻」,世稱晏元獻。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在文學上擅長詞令(長短句),尤擅長小令,風格婉約,內容沉著,不流於輕佻、膚淺,故為當時所重。與歐陽修齊名,他們打破了詞壇幾十年之沉寂,使之恢復生氣,將詞這種藝術形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一生在官場頗為順利,官至宰相,富貴優遊,人稱「太平宰相」。

幼孤,少有才名,七歲能文。景德初年,他剛十四歲,就以「神童」的才名應召殿試,賜同進士出身。其一生,官位顯赫。在西溪任上,當地許多人都慕名聽他講學,後人建有晏溪書院以志紀念。西溪又稱晏溪,可見東台人對他的景仰之篤。仁宗慶曆中,晏殊官至集賢殿學士,同中書門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為官清廉,秉直從政。他曾上書皇帝,主張嚴格選任州郡長官,量才錄用地方知縣,清除庸劣不稱職者,這份萬言書聲震一時。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官僚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閒情逸致。詩文集今已不傳。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三卷。在其作品中,此首〈浣溪沙〉詞非常有名。

據《史》中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意思是說,晏殊生平非常喜歡有才華的人,像是朝的名臣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都是他提拔推薦的。就這樣,讀書人看到了希望,都用心的讀書來考取功名。

典故「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見於《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復齋漫錄》:晏殊南京(應天府)做官時,因公赴杭州,途經揚州,在大明寺休息。那是一個著名的寺院,高僧鑒真就曾在此傳戒授律。寺內花木扶疏,景色優美。寺內壁上設有專供遊人題詠的「詩板」,李白劉禹錫白居易等都曾在這裡題過詩。晏殊瞇起眼睛慢慢地踱步在詩板前,讓隨從文書小吏讀那些詩篇給他聽,不要說是某某人寫的。大部分讀不完就被晏揮手制止了。可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水調隋宮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國,廢沼尚留名。儀鳳終陳跡,鳴蛙只沸聲。淒涼不可問,落日下蕪城。」當聽完這首詩的時候,晏殊問是誰作的?回答說是江都縣尉王琪。於是派人請王琪來一同進餐。飯後兩人一同在池邊散步,當時已是暮春季節,落花滿地。晏殊說:「我每當得一個好的句子,都要把它寫出來掛在牆上,思考續成。有的甚至經年都想不出好的對句來。就像這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吧,到現在也未能對上來。」王琪應聲回答說:「可對『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很欣賞這一對句,把它寫入詞中,並且舉薦王琪作了館閣校勘之職,從此結為深厚的文字之交。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之二 演義 2014/9/30

原詞:小閣重廉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醍人散得愁多。

主旨:抒發時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難留的淡淡閒愁,表現了作者優越閒適的生活,卻又流露出索寞悵惘的心緒。

析譯:小閣的重廉有燕子匆匆穿越飛過,一下子打破了周圍寧靜的空氣(這匆匆一過的穿簾燕子,莫非是遠方使者,給簾內入傳遞了春將歸去的消息。像平靜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層層波瀾,起著溝通重簾內外的作用)。閣中人目隨燕影,看到片片紅花落在濃綠的庭前莎草上(原來時已暮春,庭院滿地落紅:「紅片」與「庭莎」,綠肥紅瘦,相映成趣),時間已進入傍晚,庭院中池邊的曲曲欄干,倒影於池塘產生涼意的碧波之中(也是個中人此時此地心境淒涼的折光反射)(前三句,寫的是簾外景物,從視覺所及落筆。「重簾」、「過燕」、「晚花」、「庭莎」、「曲欄」、「涼波」諸意象所組成的畫面,其色澤或明或暗,或濃或淡,或動或靜,使整個庭院呈現出一片淒清冷落。雖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處境、心曲,已躍然紙上。)

一瞬間好風入檻,翠幕生寒(簾內之空虛寂靜如此;孤身獨處,情何以堪);多少次疏雨滴在嫩綠的荷葉上(簾外之淒清冷落如彼:聲音本是極細極微)小閣裡的人卻聽得清清楚楚,感覺得真切,可見環境是何等的靜,人是多麼孤獨(兩句由簾外轉入簾內,從聽覺著墨,寫閣中人的感受。「一霎」、「幾回」乃互文),這一切本是足以讓人生愁了,何況又逢池閣盛宴「酒醒人散」之後,愁上加愁(末句以情語作結,抒發富貴閒愁,興起感情波瀾,似神龍掉尾,極有跌宕之致)

結構分析:此詞首寫池閣景物,清圓宛轉,筆無點塵。起句,寫閣內燕入;次句,寫閣外花落;第三句,寫闌影入池,美境如畫。換頭,寫風生,寫雨滴。末句,總束全詞,補出池閣盛宴,與人散後之愁情。此詞二、三、五、六句之第五字皆用入聲,其他用雙聲之處亦頗多,如閣過千、花紅好回荷、廉落闌涼、莎疏散皆是,可見大研究聲音之一斑。

評語:前人評晏殊詞圓融平靜,多富貴氣象。晏殊自云:「余每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悅其氣象。」此詞可見一斑。

題解:晏殊詞以抒寫閒情雅致著稱,晁元咎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三曾稱其詞「風調閑雅」,上面這首詞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王士俊纂修的《河南志‧河南府.州》「西園」條記載:西園「在州城西,知州張詠創。中有七亭,曰:流芳中燕流杯香陰環翠洗心望京。有閣曰吟風堂曰清思。又築台曰望湖。宋晏殊以故相居此,於隙地有莎叢生,作《庭莎記》。據晏殊《庭莎記》記述:「介清思堂中燕亭之間隙地,其縱七八步,其橫南八步,北十步,以人跡罕踐,有莎生焉。」他命人移植莎草,建為莎場,於是「光風四泛,纖塵不驚」,環境甚為幽美。詞人「級藉吟諷,無施不諧」,悠然自得。這首詞寫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的春末夏初之際,晏殊於這年春天自穎州移知陳州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2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