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1.蘇軾〈水調歌頭〉析譯 葉慶賢 編輯
2009/09/03 14:12:56瀏覽56290|回應1|推薦9

蘇軾〈水調歌頭〉析譯 2008/9/8   2012/6/12重修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相關連結:華語流行歌〈歲月中秋〉演

 

文智出版社〈唐宋詞選〉。蘇軾〈水調歌頭〉詩意圖

 

原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主旨:作者中秋望月懷遠,表達了對朝廷和弟弟蘇轍子由)的懷念之情,也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此詞體現了蘇軾不計眼前的得失,不畏浮雲遮望眼,經過反覆的思量之後,依然沒有泯滅心中對生活的熱愛。把對弟弟的愛和祝福,提高到對人生、對世人的愛和祝福,展限作者博愛仁厚的曠達胸懷,提昇人倫精神層次

析譯:

天上的明月起源、形成於何時開篇便破空而來直接入題,提出第一問;亙古以來就有不少人提出過的問題,這雖非作者真正想問的,但是在這首詞裡,此一問仍不可少,因為文章要從這方面做起。明月啊!你離我這麼遠,為何卻能緊緊地跟隨在我左右。今日科學家眼中月亮的起源,不是最後的定論,只是一個科學的假設。)今夜,我酒杯仰問浩翰青天倒裝句還原: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兩句是從李白〈把酒問月〉詞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不知天上月中那清虛廣寒的神仙宮闕,今是一個什麼日子提出第二問,這一問才是問到節骨眼上,此是作者真正想問的問題。想起遙遠的京都,不知那裡的情形,現在又是怎樣?明的似乎把對造化的奧妙、宇宙的浩瀚、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又亮,他很想去看一看古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明說月宮寶殿,暗裡關心的是朝廷。「何年」兩字,大有含蓄。其實月亮東升西落,亙古如斯,有什麼今年去年之別;但朝廷中的政治氣候則是變化不定的。王安石的起落,神宗皇帝的喜怒,新舊兩派的明爭暗鬥,在蘇軾看來,都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疑慮)前四句是對明月的探索和疑問。官場上的坎坷失意、兄弟的分離難聚,使作者對人生有很多困惑。當他舉頭望月的時候,月的團圓美好同人世的遺憾形成鮮明對比,於是便將人生的疑問移向了明月望著美麗的天空,我真希望能夠乘著風兒飛回到天看一看雙關語,分明暗兩層。明的是說:中秋的寂寞,人間的失意,天庭那裡今晚光明皎潔美好,盛會是多麼莊嚴華美,引起嚮往月宮、超塵出世,忘掉一切煩惱的幻想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在無限的磅礴大氣中,表達了自己只不過是暫居人間,來處本為天上也!暗的是指要再回朝廷中去,一展其宏圖大志;作者關心的是朝廷,「瓊樓玉宇」指的還是指朝廷),卻又怕那高處於天上──神仙所居之的地──白玉砌成的美麗樓閣,雖然光明皎潔,沒有塵世的污垢;但那裡太高了,沒有親人,淒清寒不如人間溫暖,會冷得令人受不了,不敢回去(此亦是雙關語:作者隨即又產生疑問:「高處不勝寒」。「寒」,非指通常意義上的冷,應是指心理上的恐懼,具體好像是指朝廷中的誹謗、中傷。朝廷的政治氣候,還是如此「寒冷」,我能夠適應得了嗎?「欲」和「恐」,反映了作者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表達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懼害怕的心情。蘇軾被貶,就是因為在朝廷中受小人的誹謗和中傷。雖然他想報效朝廷,但心生恐懼另一方面,也擔心神宗皇帝會「高處不勝寒」,據說:宋神宗讀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乃有「蘇軾終是愛君」的感歎,並以此諒移汝州。相傳月亮上有白玉砌成的樓閣這樣美麗建築)。那和此刻在晶瑩的月光下孤獨悽涼地與自己清朗的身影相伴共舞嬉戲、欣賞的人間情景,豈非何其相似?倒裝句還原:何似在人間起舞弄清影?「何似」,字面上看是「何其相似」,實乃婉言「不如」「哪裡比得上、如何勝過」之意。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清影隨人,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的溫暖,直令人陶醉;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意謂:我與其回到朝廷的漩渦中,不如在外地做個閒官,天高皇帝遠,沒有排擠、誹謗和中傷,倒還安閑自在!但心理的孤單悽涼卻是非常難免的。「人間」是對「天上」而言。正因為以「天上」比喻朝廷,才把在地方上,包括密州在內的做官比喻為「在人間」。)

瓊樓玉宇↓↑

轉朱閣,低綺戶

那東升而又西落的中秋明月,滿滿地灑遍了整個庭院,緩緩轉過朱紅色的華美樓閣,逐漸西沉,低低地穿過精緻雕花的窗,照著世間眾生的住處(寫月光的轉移,表示夜已深沉,作者回到屋裡。省略了主語──月亮,是承上闋寫的。實實在在地描寫一下月亮,那月亮逐步上升,又逐步西斜。從下闋看,作者因為無眠產生思念。所以「照無眠」是啟下),當然,也映照著我這個因不能和親人團圓而心懷離愁憂傷不能入眠人的身上(懷念朝廷和親人)月亮呵!(你聖潔無私,今夜又是如此圓滿)你不該有什麼愁怨、不如意的事其實是作者在自道,是作者有恨,是作者在恨,恨月亮老在人們分別的時候圓──因為與親人別離,也因被貶斥而恨。)只是不解:為何是常常(不是偶然如此,而是長期如此)在人們離別悲傷之時越發顯出圓滿完美、清輝皎潔,讓人看了格外感傷難受呢?提出第三問。詩人似把個人的憂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圓月上,說它「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詩人心情較低落。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發問,把月擬人化,說它有意跟人過不去,偏是月圓長照離別人,是有意嘲弄人?還是同情人?「別」字既指自己和其弟之闊別,又暗指自己和朝廷的分隔?)哦!這不是你的!)人有情緒,自然有悲歡,人有俗務,離離合合的際遇就在所難免把與子由的分離之愁緒普遍化,說成是人間共有的憾事。同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轉移變化一樣(將社會現象同自然現象等量齊觀是亙古不變的規律,這是從古到今就難周全圓滿、完美無缺的事啊!又怎能強求?!(又推進一層:「月圓人未圓」是普遍的現象,人間的缺陷也是普遍的現象,可見人月無常,自古皆然,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使離愁別恨得到自我開解。用一「古」字,更肯定事情是從來如此;表面上好像是肯定「古難全」,其實骨子裡仍然帶著問號。人世的悲歡離合,天上的陰晴圓缺,難道一向都是如此,無法兩全其美的嗎?「難」字最能表達作者對人生的理解,我們常聽老人們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恰好也是蘇軾的看法,所以他說「古難全」。此句也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歎,這裡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既然認識到了人生的艱難,但作者並不是就認命了!)既然如此,只希望(互相祝福)人們所思念的親友,都能夠歲歲健康平安,年壽彼此感情都能長久(最後作者的情感有變化:因為作者認識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規律,所以他不悲觀消極,而是充滿期待和祝願。「難」、「願」二字,一步到位,概括表達對七年未見的弟弟子由的懷念。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詩人在體會人月無常,自古皆然,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時,頓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發出豪邁之語)雖然與親人遙隔千里,不能在佳節時團聚,也能從共賞天上這一輪有美麗嫦娥駐守著明月,彼此以精神相通,心相連,把兩地情誼聯繫起來,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慰藉、祝福,也不須悲觀失望有的年壽長久,也有感情的長久;既是共明月之美好,又是彼此感情的美好,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詩人在體會人無完人之時,頓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發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豪邁之語。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作者已經認識到:任何事情都不會因為我們的喜好而改變,雖然我們不想和親人別離,但別離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作者只有提出美好的願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夠年年平安,雖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讓對於明月之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作者和弟弟多年不見,飽受離別之苦,還能想到天下更多的離別之人,並祝願他們,表現了詞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樂觀的情懷。)

 

 

 

 

 

 

 

 

 

 

 

YouTube Video連結:

01.明道中學99學年度國一詩詞吟唱比賽-國一15(99年級)

02.【風華國樂 720HD】但願人長久 / 孫儷

03.小城故事多/但願人長久

04.文苑老師 http://blog.udn.com/yuan6116/1074771

05.大專詩賽 水調歌頭

06.王更生教授  http://cls.hs.yzu.edu.tw/shenhg/w31.htm

07.蔡幸娟-人長久

08.鄧麗君 ~~ 但願人長久

09.23. 但願人長久 -- 張靚穎 (廣州麗君金曲演唱會)

10.張靚穎 -水調歌頭

11.水調歌頭 Resonance Chorus 2002-1

12.趙雅芝2008年中秋晚會 - 但願人長久+上海灘

13.水調歌頭

14.水調歌頭詩詞吟唱

15.天韻舞春風:蘇軾〈水調歌頭〉

16.陸毅:《蘇東坡》水調歌頭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後,就沒有可讀的關於中秋的文字了!

前言: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後,就沒有可讀的關於中秋的文字了詩歌是最濃縮的文學樣式,也就是說它所傳達的情感是非常豐富的,它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那麼我們在讀詩歌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有時甚至會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歷,而所有的翻版其實都已經是加入製作者的個人的情感與理解。

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中秋之月,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更是圓滿的象徵,是美滿憧憬的寄託,然而人生之事,總常是遺憾的,實在難以盡如人意〈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備受後人的讚譽和喜歡,是蘇軾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1706蘇軾貶官密州,時年41歲。依中國傳統習慣,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這天晚上,親近朋友們常聚在一起,一邊吃著月餅,一邊欣賞著天上的月亮。出門在外的人,往往眼睛看著月亮,心中想念著家人,他們經常發出月圓人不圓的感慨,甚至對著當空的皓月發呆落淚。

上半闕:望月,思歸,借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寫出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主要在懷念朝廷。「轉朱閣,低綺戶」前省略了主語月亮,是承上闋寫的。作者因為無眠產生思念。所以「照無眠」是啟下。下闋應和了序中:「兼懷子由」,這就是說,作者在下闋主要要寫懷子由。下半闕:責月,懷人(抒情),表達對七年未見的胞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是對人間悲歡離合的解釋,應和了序中「兼懷子由」句。子由當時住在徐州,因為幾十年來,兄弟兩人各為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在奔走,很少相處在一起;而蘇軾仕途上坎坷,顛沛流離,處境也不如意,所以便特別懷念起這位弟弟。不論是懷念朝廷或是弟弟,作者都是以「月」字做為連結詩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戀世情懷。但最終還是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我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我們應該像蘇軾樣,在遭遇挫折苦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熱愛生活,情懷曠達,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生歲月圖表

 

四時節序

一日時光

人生歲月

歲月分數

蘇軾
壽命

64

80

90

100

110

120

立春

0

 

 

0

0

0

0

0

0

0

立春

初春

0

2

0

  1/12

0-5.3

0-6.7

0-7.5

0-8.3

0-9.2

0-10

初春

仲春

2

4

  1/12

  1/6

5.3-10.7

13.3

15.0

16.7

18.3

20

仲春

晚春

4

6

  1/6

  1/4

10.7-16

20.0

22.5

25.0

27.5

30

晚春

初夏

6

8

  1/4

  1/3

16-21.3

26.7

30.0

33.3

36.7

40

初夏

仲夏

8

10

  1/3

  5/12

21.3-26.7

33.3

37.5

41.7

45.8

50

仲夏

晚夏

10

12

  5/12

  1/2

26.7-32

40.0

45.0

50.0

55.0

60

晚夏

初秋

12

14

  1/2

  7/12

32-37.3

46.7

52.5

58.3

64.2

70

初秋

仲秋

14

16

  7/12

  2/3

37.3-42.7

53.3

60.0

66.7

73.3

80

仲秋

晚秋

16

18

  2/3

  3/4

42.7-48

60.0

67.5

75.0

82.5

90

晚秋

初冬

18

20

  3/4

  5/6

48-53.3

66.7

75.0

83.3

91.7

100

初冬

仲冬

20

22

  5/6

 11/12

53.3-58.7

73.3

82.5

91.7

100.8

110

仲冬

晚冬

22

24

 11/12

1

58.7-64

80

90

100

110

120

蘇軾當年中秋作〈水調歌頭〉時年歲41,正好也是「歲月中秋」,因此感懷特深

題解:本調始於間詞調,為五言調。嬗至五代,乃有七言句。入,始演變新腔,而成新調。本調當時最流行,詞人填者極多,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吳夢窗名曰〈江南好〉,後遂為本調的異名。至於「歌頭」乃是第一章之意。〈水調歌頭〉一詞是蘇軾密州任職時所寫的,亦是一首在文學史上頗負盛名的中秋詞。胡仔苕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據說:宋神宗讀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時,乃有「蘇軾終是愛君」的感歎,並以此諒移汝州(《歲時廣記》引楊湜《古今詞話》)

蘇軾此詞前面有幾句話,說的是1074出知密州山東省),熙寧年中秋,於超然臺賞月,作者整夜歡喜地飲宴至次日天亮,直喝到大醉為止,酒醉後抒情,懷念弟弟子由所作的我們從「兼懷子由」四個字看, 這首詞至少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作者除了懷念朝廷,還懷子由。「兼」字,指所涉及的內容不止一個方面。

作者:蘇軾作此詞時41歲,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山東高密諸城)。他既對朝廷政局深切關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複雜,時逢中秋,一飲而醉,醒後感慨彌深,遂作此詞。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穎州分別後已有六年沒見面。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當時他在政治上的處境並不如意,和親人多年不能團聚,心情本有抑鬱的一面,可是他並沒有陷於消極悲觀。詞中反映作者由超世思想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的矛盾過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北仁宗嘉祐二年時,和弟弟蘇轍一同考取進士,那時他年方二十,官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他一生中仕途坎坷,屢遭貶謫,充滿了悲劇,但在文學上卻是人們公認的天才、全才。他是北中期的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偉大的散文家、詩人、詞人,又擅長書法與繪畫,作品獨步一時。他的學問廣博,見解深沉,既通儒學,又明佛道,詞風雄闊超曠,豪放傑出,於傳統的花間詞風外別立一宗,對北詞壇多所革新。蘇軾在參加進士會考時,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深得主考官歐陽脩的賞識,不但以他為弟子,並說:「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就是說自己應該給蘇軾讓路,讓他能超出自己的成就。現在通用的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


蘇軾「把酒問青天」三問: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惠州 蘇軾的塑像

王朝雲杭州人,歌女出身,聰明俊秀。12歲時被在杭州任通判的蘇東坡收為婢女,19歲在黃州時納為妾。和蘇東坡一起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是他艱難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

結構分析: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乎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它構思奇特,畦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詞的代表作之一。

 

 

意譯:今晚,我仰天問月,不知天上明月成於何時?想起遙遠的京都,不知那裡的情形,現在又是怎樣?我真的很想回去啊!回到朝廷,一展我的宏圖大志。可是,想到那些小人的排擠和誹謗,罷了吧!把酒獨舞,清風明月,為政地方,不也很好嗎?

月光淡淡,滿滿地灑遍了整個庭院,當然,也照著我──這因傷離怨別而愁苦的人,令我無法入眠。月亮啊!月亮,你是不是也充滿憂愁呢?倘若不是,那又為何總在人們分離的時候分外圓呢?……對!人世間總會有悲歡離合,月亮也是如此,總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世上就不是萬事都能隨人願的,只希望我們能夠年年得平安健康,千里心靈相連,明月共觀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中國嫦娥奔月

在地面上永遠看不見的月亮背面↓↑

蘇轍子由  畫像

結論:東坡大師,既然政治生活讓他感到愁苦鬱悶,他為什麼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去官職,回歸田園,過著快樂的隱居生活呢?這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進」、「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百姓們尊稱他為「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於,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這首詞豪邁雄奇,但又飄逸空靈。而東坡一輩子雖遇種種不幸,卻反而成就了他詞中如此大氣的境界。

延伸閱讀──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主旨:月夜懷念遠人

語譯:

茫茫的海上,明月搖著影浴著波浪;你我隔天涯,此時都面對這個月亮。

有情的人啊,怨恨這夜晚過於漫長;因為整夜裡,大家都在思念著對方。

吹滅了蠟燭,更愛滿屋明媚的月光;披衣走一走,覺得露水濕潤了衣裳。

捧滿了月光,卻不能送到你的手上;還是去睡吧,但願夢中能到你身旁。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284045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02:19 【udn】 比價後還有更低價!集中 構思 夜晚 睡美人比價

 回應文章


2014/05/15 20:47

0887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