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02 17:09:54瀏覽1930|回應0|推薦5 | |
春秋之後的兩千五百多年中,除了佛家,沒有哪一個學派能比儒家和道家,更能夠深刻的影響中華文化了。因此,這三家的鼻祖釋迦牟尼、孔子和老子,長久受到後人的景仰和崇拜。巧合的是,這三位的出生的時間前後不超過二十年。從歷史的長遠眼光來看,他們是屬於同一時代的人。公元前571年二月十五,老子出生於楚國苦縣曲仁裡(今河南鹿邑縣)。五年之後,公元前566年四月初八,釋迦牟尼出生於今尼泊爾。又過了十五年,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孔子出生於山東曲埠。三位聖者出生於同一時代,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天意的安排? 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 第一段對話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周遊列國去推銷他的治國理念,然都不被各國君王所接納,因此孔子拜見了老子。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因為孔子當時還沒有悟道)所以孔子說:「宣揚仁義。」 老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你看,那鴻鵠鳥,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如果你修道,那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那些仁義之類的有什麼用呢?那不就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 老子又問孔子,「你覺得自己得道了嗎?」 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 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 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然而這些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裡沒有對道的正確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的心中。」 孔子又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 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第二段對話 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概說:聰明的人容易死,是因為喜歡譏諷別人的過失。喜歡辯論還自認辯才無礙很厲害的人,容易招禍,因為他們喜歡說別人的錯誤。如果你是別人的晚輩,就不要把姿態擺得太高;如果是別人的下屬,就不要顯得自己高明。 延伸閱讀: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時候,星星就很稀疏。一個人太有才華的時候,就容易顯得別人黯淡無光。每個人都愛面子,太聰明的人容易損傷別人的面子。蘇軾遭難,蘇轍說:蘇軾何罪,獨以名太高。不顯山,不露水,默默把事情做好,才是避禍保身之道。 第三段對話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子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概說:孔子面對河流感嘆,逝者如斯,自己年華老去,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老子卻說:人生天地之間,本來和自然一體,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實沒什麼區別。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順其自然,就不會迷失本性,心中常想功名利益,心中才會焦慮,才會生出煩惱。 孔子解釋說:我是擔憂仁義不能施行天下,戰亂不能停止,國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幾十年而已,所以我才會有一種大丈夫生於世間,卻不能建功立業,為民眾做些事情的感慨。 老子說:天地沒人推動卻自然而行,日月沒有人推著卻可以井然有序,飛禽走獸不用人造卻也欣欣向榮,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裡用得著勞煩我們。人的生死榮辱,也都是自然之道罷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國政自然清明,人心自然歸正,哪裡用得著去提倡仁義禮樂呢。越是提倡這些,離人的本性越遠,就像是擊鼓追人,敲的越響,人跑的越遠。 延伸閱讀: 孔子要推行仁義,但是人生短暫,怕不能施行,因此感嘆煩惱。 老子卻說:仁義這個東西,順其自然,不要人為推動。對於老子的觀點,胡適先生曾有發揮: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要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