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讀後(Pietra Rivoli(皮翠拉.瑞沃莉)原著,洪世民譯,2006,台北:日月文化)-下
2013/07/25 08:15:37瀏覽447|回應0|推薦1

  T恤在完成第一階段的政治旅程之後,進入第二階段自由市場的世界。

  大家把不穿的舊T恤捐給慈善團體,慈善團體先挑選可販售的衣服之後,再將大多數剩餘T恤賣給專門處理二手衣物的公司。二手衣物公司買進之後,由工人把名牌衣物挑出特別處理,其餘依顧客需求分類包裝,送到非洲出售。因為這個階段完全由市場控制,所以,帶給舊T恤最有效率的交易。就這樣,二手衣市場在硬體設備(道路、港口、通訊設施等)及軟體設備(警察、司法制度等)缺乏或不佳的非洲國家中,創造了一些工作──貿易商、進口商、分類工作者、洗衣業者、裁縫師,也帶來當地人買得起的衣服。

  有批評者認為,這樣的市場貿易造成暴利之弊,但作者認為,二手衣物進入自由市場,由於買賣雙方資訊充足,因此,大家得以買到價值與價格相稱的服飾;再者,這個市場也創造許多就業機會,讓財富不為少數人占有;第三,由於市場有效率,讓當地人得以改善生活水平;最後,二手衣物不是被當成垃圾,而是更環保的再利用。

  在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後,作者又回到1999年抗議全球化的議題,發現支持自由貿易的國家或利益團體,是貿易保護制度的創造者,而反全球化人士所擔心的血汗工廠或被剝削的勞工,是全球化下某種程度的受益者。因此,將市場機制帶給貧窮人民的苦與被剝奪政治上權利的損失相比,抗議者應該置焦點於幫她們爭取參與政治的權利,讓她們有更大的自主權,更多的選擇,為自己的未來做更多的決定。

  最後,為本書的內容做一些閱讀上的連結[1]:首先,是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之議題。保護主義者認為,自由貿易會傷害本國人民,因此,要築起堡壘保護本國人民;但支持自由貿易者認為,保護主義不僅幫不了本國人民,還會讓更多人沒工作。本書提到對於棉農築起的保護政策,不僅提高美國紡織業者的原料成本,也提高零售業者買進成衣的成本。這種利益集中於少數人,成本分散於多數人的政策,不利於企業在美國本土生存,也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

  此外,根據一些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對於某些行業的保護,結果是:每年以275千美元保護汽車工業一個工作機會,以20萬美元保護眼鏡業一個工作機會,更以75萬美元保住鋼鐵業一個工作機會。而這樣的保護有效果嗎?以鋼鐵業為例,在美國的工作機會還是減少了10%。所以,在平衡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政策上,政府必須非常謹慎。

  其次,如我們在書中看到的,貿易保護主義真正想保護的是讓業者免於競爭──棉農免於人力資源的競爭及耕種過程中各種風險的承擔,但這樣的保護政策是以犧牲紡織成衣業者、零售商及消費大眾換來的。

  再其次,對於血汗工廠的看法,以自己的標準(富國)來要求別人(窮國)是否公平,如同在經濟發展起來之後,人民會開始要求國家重視環保,但相對於經濟剛起步的國家來說,以同樣的環保標準對待,並不公平。因此,以自己的標準來看是血汗工廠,但這樣的工廠在當地人看來,是她們生存或生活上的救世主,讓她們得以脫離更窮、更苦的生活環境與毫無希望的未來。書中即提到,這樣的工廠帶給工人們不僅僅在於更好的生活,而是對於自己的未來更多的自主權,讓她們從宿命中掙脫,第一次為自己做決定。

  看完本書,才了解到,原來自己對於全球化議題的認知需要修正,且不要只以自己的觀點或想法來看議題,因為,只有議題的利害關係人才能表達最真實的感受。

 



[1] 參閱Roger LeRoy Miller, Daniel K. Benjamin, Douglass C. North原著,徐仁輝、彭渰雯譯,2006,公共議題經濟學,台北:智勝,第235259頁。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l121488&aid=788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