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23 11:01:52瀏覽247|回應0|推薦1 | |
1999年2月在喬治城大學一群抗議全球化的學生,告訴群眾,全球化讓貧窮國家的勞工於血汗工廠中工作,他們工資低廉,工時長,工作環境不佳,衛生安全不及格,我們應該抵制全球化。經過抗議現場的本書作者,對於抗議者的言論感到好奇,因此,花了七年的時間,找尋答案,寫成了這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結果如何呢? 作者發現:一件T恤,從種植棉花的農民開始,到成為一件T恤產品在美國賣出給消費者這段旅程中,與競爭市場沒有那麼密切的關係,而與政治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接著,這些T恤下一階段的旅程是成為二手衣服,進到非洲國家的消費者手中,這個階段才真正進入自由市場,由市場決定一切。 在第一階段中,一開始,美國棉農靠著生產方式、栽種技術等管理機制及蓄奴政策,讓其免於市場的風險,期間雖歷經解放黑奴,但政府在政策上,一直保護其人力不虞匱乏。同時,棉農亦從技術上持續精進,並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逐步取得各階段之工廠股權,以分享各階段的利潤。最後,在政治上更進一步以補助金的方式,讓棉花產業排除在市場之外。 接著,棉花來到中國,由低廉的勞工做成各類服飾,這些勞工所待的工廠,即反全球化人士口中的血汗工廠,勞工的工作時間長,薪資少,住宿及工作的環境均不佳,但多數勞工認為,工廠的環境與她們本身的環境相比,她們有較大的自主權和更多為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因為這份工作,她們的視野變大、變廣了。誰也不願再回到原本的生活環境──那更苦。 血汗工廠的存在是事實,而重視此事實的行動派人士在各地的抗議或活動,亦得到相當的重視,並逐漸讓童工限制、機械安全、工廠的消防安全及勞工的健康、最低工資等得到相關的規範,成為法律保障的範圍。 在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中,對於紡織成衣貿易實施進口配額,持續以政治遏阻自由貿易,以限制某些成本優勢國家(特別是中國)的貿易進口量。這樣的政策不僅讓獲得進口配額的國家享有買賣特權,並得以部分程度的工業化,也間接提升其道路、港口、通訊設施等建設。再者,中國的勞工成本優勢雖遭進口配額所限制,但卻鼓勵製造商生產高階的商品,讓其在有限的配額中獲取更高的利潤。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