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6 15:34:10瀏覽3292|回應0|推薦10 | |
【新書自序】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用我輔導過的個案「歆瑋」,他現在是國立技術學院的學生。在國中時,他放棄了所有的努力;但經過「復原力」的完整輔導,他找回了自尊和自信,並為自己做最大的努力。從原先考試連看都不看就作答的敷衍態度,在短短幾個月的努力和改變後,他如願的考上了公立高職和國立的技術學院!現在的他充滿著信心,不僅要做自己的主人,也要努力在未來做一個能帶領學生快樂學習的老師。我把輔導他的過程完整記錄下來,你只要隨著每一章節的內容循序漸進的讀完全書,我很有信心,你會和歆瑋一樣找回自己的自信,並為自己的夢想做最大的努力。 長久以來,諮商輔導都是尋找個案哪裡有問題,協助個案解決困難,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當事人不想也不要,我們做再多努力都是無效,一切都是白費的。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學生沒有人是有問題的,他們只是欠缺一點愛和成功的經驗,需要一些歷程證明他們是有能力的,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成功經驗,他們就會為自己做最大努力。 這就是所謂「復原力(resilience)」的觀點,是指一個人具有的特質或能力,能使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的個人,免於高危險情境、慢性壓力或長期嚴重創傷之影響,使個人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而具有成功適應、正向功能或能力的表現。復原力的概念,最初是Emmy Werner在二十世紀七○年代從夏威夷的一群高危機孩子身上發現的。這一群孩子雖然生長在貧窮、生活壓力、父母酗酒、家庭失功能等危險因子之下,但長大之後,未必就會是適應有問題的人,他們也可以是充滿著愛和希望的人,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他們有沒有機會經由協助,發現他們具有的保護因子和能力。也就是一個人在經歷創傷或面對困境時,能夠很快的調整生活步調,很快的適應改變之能力或是特質,這些特質每一個人都具有,只是有些人的能力沒有機會被激發出來而已。復原力的基本精神在強調個體從處理痛苦創傷的過程中,因能夠有正向的面對和努力,可以積極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以及對生活的掌握,而非陷入失敗者的情緒,以憤怒、憂鬱、無力感,用傷害自己和懲罰別人的模式來處理傷痛。 因為國內犯罪學大師許春金教授的《人本犯罪學》一書,提到了有關修復式正義的理論,我決定重拾課本回到學校讀書。正義不應只是懲罰加害人,讓加害人痛苦,被害人和社會的損害卻得不到補償和回復;一件犯罪事件,能因司法的程序而得以修復加害人與被害人、社會的關係,這樣的司法才能讓我們看見司法未來的出路和希望。犯罪者需要的不是懲罰,而是了解和協助,他們才有機會復歸社會和社會重新和好,被害人的正義則來自了解、接納和彌補損害的過程。人如果因自己的創傷而創造另一個傷痛,來補償自己的傷痛,讓自己一家人受苦痛之外,也讓另一家人跟著破碎和傷離。這樣的刑罰,只會讓社會製造更多的仇恨和不健全的家庭及個人,再讓這些家庭製造更多具有犯罪危險群的人,進而出現更多的犯罪和傷害。過去應報的刑法,應隨著時代和人類文明的提升,而有更人性的處理模式。美國的重刑政策,讓監獄耗佔用了教育和社會福利的預算,但把罪犯隔離就能讓社會治安變好嗎?美國的高犯罪率證明了這樣的政策顯然失敗,而我國也正步上美國的後塵!監獄的龐大支出,將讓教育和社會福利的經費受到排擠,沒有更好的教育投資弱勢家庭的協助,我們將製造更多有犯罪傾向的人,還得蓋更多的監獄,惡性循環的過程,將讓整個社會逐漸沈淪! 在各種研究中都發現,少年犯罪和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和個人的特質有直接的關係,桑普森和勞伯(Sampson , Robert and John Laub)的「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Age-Graded Informal Social Control Theory of Criminal Behavior)」,強調無論早期犯罪傾向如何,終止犯罪的四個轉折點就在於: 1、切斷過去不良影響。 2、提供監督或監控,以及社會支持和成長的機會。 3、改變日常活動的結構或型態。 4、提供自我認同的改變。 (摘自《犯罪學》,許春金,二○○七) 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中,終止犯罪的四個轉折點,與復原力理論有許多觀點相契合,復原力在最近被定義為能夠從過去負面事件中恢復的能力,而不是指面對壓力卻不受傷害的能力。在發展文獻中,經常以「保護因子」一詞來討論。保護因子是指孩子暴露於不好的環境中,卻能發展出正向的結果和健康的個人特質;而大人的復原力,則是指成年面對重大衝擊事件(high disruptive),能夠維持相當沈穩,而身心功能健康的能力。復原力的提升,在實務上很具體的做法,是讓個案檢視過去負面的成長經驗,用正向積極的想法重新解讀。 要讓個案成為一個充滿熱忱和活力,能全力以赴為自己而努力的人,依前述理論,我們要協助少年終止再犯行為,必須提供有效的協助,幫助他改變過去負面思考、退縮、逃避、以暴力解決問題的傾向,以及自我否認,不願為未來努力或忍受現在的辛苦。一個強而有力的成功經驗,將可以促使個案得到正向的支持及改變其日常生活的結構及型態,最重要的,當然是少年向善、向上的意志力,這與復原力的觀點相似。依據相關研究的結果,如果父母親、老師及相關社福單位,能及早關注高危機少年的生活適應情形,適時提供必要的支持系統以協助少年達到良好適應,並在生活及教育中傳達及培養少年的堅毅特質,那麼危機少年在逆境中依然能達到良好「復原力」的機率就會提高。(未完待續) ★本文摘自盧蘇偉老師最新出版的新書《復原力:激發孩子逆境向上的潛能》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