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04 05:12:00瀏覽3556|回應15|推薦173 | |
北埔北埔 ,新竹的北埔 。那是台灣前輩攝影家鄧南光的故鄉、 國際知名的攝影家阮義忠鏡底的人文紀錄簿 。經歷這數十載之後 ,北埔的風貌是否跟著歲月的悠悠長河而有了改變 ? 我好奇著 ,我期待著 ,甚至, 我的快門竟因之顫抖著。 將旅車依照經驗停妥在彭氏宗祠前偌大的停車場 ,這場子以前不計費用 ,純粹隨喜在入口的捐獻箱予車主投幣 ;我發現此番多了位當地黑胖樸實的管理者 ,身旁則立著一個牌子, 上頭寫著計次收費50元的字樣 ,我心想 , 這樣的人文聚落就算開始收取個清潔費仍是應當應份的 ,何況假日的遊客路塞於途 ,有此低調開放的空間簡直是北埔如今難得的妙境。 鄧南光、 阮義忠 ,我心想該從何尋起這紀錄的起點? 啊, 就從宗祠對向的小街開始進入吧 。首先要遠離遊客密集的攤販商區, 跟著嗅覺決定快門的起落 ,那小街裡頭老人開設的古老雜貨鋪子真的隨即擄獲我的目光 。趨前攀談, 老人鋪前的新鮮芭蕉與鋪內古樸的陳設 ,讓我因此憶起阮義忠老師當年穿梭行進其間的觸動 ;客家人當年典型的落地長板門 、實木邊的舊式斑駁商品陳列櫃 ,縱然「好奇老人引頸觀探」的場景不再復見, 猶留下不少此地歲月風華的痕跡。 這店主約莫七十來歲 ,我問歐里桑 :「 芭蕉一斤幾多錢 ? 」, 老人從容和緩答了二十塊錢這數字,見我這不知省籍且客語彆扭的外來客 ,面容上是低調又帶些憨厚的微笑。 緊接走到這亭子旁 ,幾位老人聚在裡頭聊著瑣事 ,近旁的外客, 甚至更遠一頭的攤區遊客 ,在這裡似毫無影響 ;場景便像古時商販客旅的奉茶歇亭 ,老者聊著今天遇着的見聞。 這客家菜食堂的主人悠哉地做著今日的生意, 門前廣場與洗手間是無私開放的區域 。我們一行人點了裹著花生糖粉的「起扒」( 麻糬 ) , 以及玻璃壺裡飄著桂花潮浪的冰飲。 主人慇勤接待 ,最後連結帳都忘在春天的古宅夢迴裡。 拿著水盆的婦人與老者閒聊著,像似見著阮義忠先生數十年前的場景。只是技藝未精,婦人驚嚇起身隱去。 這北埔的阿公帶著兩孫呵護著過馬路 ,人車極少 ,然老者仍然似客籍漢的細膩性情 ,領著童子在安全的情況下悠遊。 這「朱銘的家」起初讓人聯想起那位遠在台北金山的雕刻家 ,經過繁複與耐心的詢問 ,原來此朱銘是另有其人啊 。 阿婆就住在「朱銘的家」對面 ,一個人優雅地坐在具歷史痕跡的長椅上, 對著闖入的攝影客靦腆微笑。 阿婆說她今年已九十一了, 問其長壽的秘訣, 阿婆說年輕時不停歇的勞作 ,及長對飲食淡泊的人生態度 ,故長壽就在晨昏定省不遠處 。 後來與阿婆聊著聊著 ,鄰居另位阿婆跩著長傘慢慢走入其間 ,加入這外訪客的「座談會」裡。 她老人家說自己今年才八十三歲。 這「座談會」進行半晌 ,一位七十七歲的阿婆又不請自來 ,加入其間。 於是九十歲的、 八十歲的 、七十歲的 ,依序坐在長椅的綿綿記憶裡。 啊 ,這柚皮是何用處 ? 阿婆們異口同聲形容這驅蚊的妙方 ,看得出這柚皮乾枯的模樣, 卻是老者智慧的顯現。 這條街的前端是一座老教堂,十字架就直接鑲嵌在牆面上。 北埔的落地老木門 ,前頭竟發現嫣然一笑的玫瑰 ! 客家人的品味是深沉的 、自然的、 靦腆的。 這灰貓 ,一點兒都不打算怕人的模樣 ,任你如何取鏡 ,牠則一副慵懶模樣。 這 ,竟發現鄧南光紀念館開放了! 鄧大師猶似活現人間! 鄧南光先生早期與李鳴雕 、張才二公為攝影界尊稱為「三劍客」 。我們很歡喜鄧南光紀念館如今已正式開幕 ,讓世人知曉這幾位台灣藝術先驅者的浪漫情懷與人文貢獻 。鄧的作品, 無論是市井小民、 農鄉素寫、 旅記與女性的風華, 盡能表現在其創作的意識上 ,堪稱台灣一代宗師 ,與北埔文學家龍瑛宗為世人所熟知。 後來再走到慈天宮前,婦人的新鮮筍子 ,引來數位遊人識貨搶購。 福德宮對面,這些古樸高腳桌上陳列的粄條 、福菜 、豆仔乾 ,是婦人家中長輩閒暇的力作, 機會難得 ,萬勿向隅了。 她這麼自豪著。 或許您會興趣此篇舊文 光影、歲月、鄧南光 或許您想看看阮義忠一九八零年代的北埔 http://www.jdwvision.com/chinese/publications/publication/g14/jpeg.htm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