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22 23:06:27瀏覽628|回應4|推薦56 | |
. 猶記19歲時參加民國72年的「復興文藝營」,地點在救國團曾文活動中心,承辦人則是陳銘磻老師。當年的陳老師英姿颯爽,風度翩翩,已是頗有文名的青年作家;我則正處於「寂寞的19歲」,初生之犢,一個人搭上「台北開的尾班車」,長夜漫漫,由黑夜至黎明,竟夜未眠仍能維持不錯的精神體力,一路隨南下列車滑行來到古都台南站,通過報到手續,接著再輾轉與學員來到曾文水庫。文藝營的課程活動計七天六夜,學員上百位,分為小說、散文、新詩、論文四組,我不知何故被分在論文組,可能與先前交付評審的古怪作品有關,難以分類,所以被排在後續再論的「論文組」吧?
.
此組學員來自各大專院校,藏龍臥虎,各懷絕技,才華洋溢,約有30人左右。我十分開心遇到如此多同好,他們講的我都能懂,而我所言,他們幾乎也都能理解,這真是既誇張又開眼的學生文藝團體,青春正盛,興奮異常,竟然幾日夜未能安份睡上一覺,白天聆各方名家講課,夜晚則三五成群,於活動中心四周圍漫遊、探險,某回遇大量蚊蟲來襲,有人立刻提議以「吞雲吐霧法」驅蚊,一時間但見夜裡一團雲霧嬝繞。那七天六夜精彩絕倫,獲益豐沛,此生難忘,儼然是「飛揚的19歲」;作家講堂眾星雲集,林雙不、蔡國榮、曾西霸、黃永武、司馬中原、瘂弦、吳晟、苦苓.. 等,尚有幾位一時記不起來。
.
猶記得那年暑期正值酷暑,吳晟與林雙不兩位老師始終是一件短褲、一雙涼鞋,吳晟上身着淺色襯衣,林雙不則經常是一件顏色奇特的運動背心,感覺特別涼快;林雙不身形瘦高黝黑,吳晟較矮壯,也黝黑,兩人站在一起真有如廟會某兩尊神明,我幾番看得一愣一愣,如此經過四十餘年竟然記憶猶深,那是民國72年「復興文藝營」一道出彩的風景,所以多年來對吳師、林師的文學印記,是難忘的。以後常於媒體見他們兩位發表社會願景,不過那是另番話題了,各自修行,各自努力。蔡國榮老師後來為李安的「臥虎藏龍」編劇,獲國際肯定,我記得文藝營期間夜裡曾吵得他不能好好歇息,竟內疚至今,那是青春的魯莽。
.
轉瞬四十餘年過去,再遇陳銘磻老師仍是英姿颯爽,神釆奕奕,精神矍鑠一長者,而我已由青春的牛犢來到耳順之年。這四十年期間不斷看到陳師著作出版,川端康成文學地景、尖石那羅步道、尖石的教學憶往與山鄉情懷(其人自謂「寂寞的19歲」),乃至最新著作「記得你的好」與「文學旅人」.... 等等等,各式文學撰述與繪寫達上百種,貨真價實的著作等身風雲人物,着實令人打心底佩服其人卓絕之毅力,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陳師前些年退休遷居桃園之後,仍於當地播種文學的種子,持續耕耘撒種,一朵花兒,一禾麥穗,一粒沙一世界,桃園市逐漸不再是文學的荒漠,而是熱愛文學者的綠洲與一瓢月牙泉飲。我期待或能再參加一回陳老師辦的「文藝營」,哪怕是再來一回夜行列車與七天六夜。
.
.
. . . . . . . |
|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