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追夢人.......詞/曲:羅大佑 ........演唱:鳳飛飛
2010/09/27 09:22:30瀏覽1976|回應1|推薦2


三毛於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時年48歲。羅大佑為悼念她,創作歌曲

《追夢人》。

詞/曲:羅大佑

 ........演唱  鳳飛飛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它牽引你的夢
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歷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
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
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讓青春嬌艷的花朵綻開了深藏的紅顏
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
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
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采

看我看一眼吧 莫讓紅顏守空枕
青春無悔不死 永遠的愛人

讓流浪的足跡在荒漠裡寫下永久的回憶
飄去飄來的筆跡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語
前塵紅世輪迴中誰在聲音裡徘徊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終難解的關懷

..........................................................................................................

三毛(本名陳平,原名陳懋平,英文名Echo,三毛是後期的筆名,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祖籍浙江省定海,出生於重慶,是台灣70至80年代的著名作家,70年代以其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見聞為背景,發表充滿異國風情的散文作品成名,其讀者遍佈全世界華人社群。她慣以第一人稱寫作,精湛的文筆使讀者如同親身體驗她的故事。雖然和大多數生活乏味的普通人一樣,她本人也飽嘗悲劇的生活,但卻用《撒哈拉的故事》讓讀者驚嘆貧瘠的生活所產生的愉悅和陶醉。三毛是一個成功的描繪快樂的人[參 1]。後因長期喪夫之慟,三毛於1991年住院治病時自殺身亡(一說為意外)。

......................................................................................

名字


原名陳懋平,因幼時學不會寫那個「懋(注音:ㄇㄠˋ,拼音:mao)」字,每次寫名字時,自作主張把中間那個字跳掉;後乾脆改名為陳平,弟弟們的「懋」字也都跟著去掉。

陳平給自己取的英文名叫Echo,三毛是後期的筆名,也因她喜歡漫畫《三毛流浪記》及其作者張樂平先生之故。從三毛的《鬧學記》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個《易經》的卦。三毛的父親陳嗣慶曾問三毛:「取名字還卜卦嗎?」,三毛說:「不是,是先取了以後才又看易經意外發現的,自己也嚇了一跳[參 2]。」但三毛本人又曾說過,起初起此名,是因為這個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個原因就是說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

[編輯]生平


[編輯]早年

陳平祖籍浙江省定海,據陳平家譜《陳氏永春堂宗譜》記載陳平祖上為河南人,早期從河南遷往浙江。父陳嗣慶是成功的律師、母繆進蘭,1943年出生於重慶,排行第二[參 2],有一個姐姐與一個弟弟。幼年跟著父母搬到南京,再遷到臺北。陳平入讀中正國民小學,1954年考入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參 3]。小時就喜歡撿拾別人丟棄的物品把玩,自得其樂[參 4]。

[編輯]初中退學

陳平在初中時國文、英文、地理拿手、數理化較差。初二的時候,第一次月考,她四門課不及格,數學更是常得零分。至第二學期陳平發現,老師每次出小考題目都是課本後面的習題。為了不要留級,陳平把數學題目背下來,一連考了六個一百分。數學老師開始懷疑[參 3],認為她成績的提高是因為作弊。自尊心很強的陳平對老師說:「作弊,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師,也不能這樣侮辱我[參 5]。」於是數學老師拿了一張試卷給陳平叫她作答。陳平一題也不會做。老師當著全班的同學用毛筆在她的眼睛周圍畫了兩個代表零蛋的大圈。畫完,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老師叫陳平在教室角落罰站。下課後,老師又叫陳平到操場繞一圈。經此羞辱,陳平第二天在教室昏倒,心理開始出現了嚴重的障礙,後來經常逃學到公墓看小說,最後終於休學。1956年一度復學,仍經常逃學到圖書館看書,後正式退學[參 3]。剛休學時,陳平被父母轉進台北美國學校,被送去學插花,學鋼琴,學國畫,跟名家黃君璧習山水,跟邵幼軒習花鳥。她喜歡看書,她父親就教她背唐詩宋詞,看《古文觀止》,讀英文小說,但是陳平經此打擊一直處於自我封閉的心態。陳平也曾看過心理醫生,但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療並無幫助[參 6]。

[編輯]文學啟蒙

陳平關在家中有三、四年。當時陳平的姐姐陳田心的朋友們到家裡玩,其中一位叫陳驌。後來陳驌對她說,他在學畫油畫,老師是顧福生。陳平於是隨顧福生習畫[參 6]。多年之後陳平回憶初見顧福生的情景:


 許多年過去了,半生流逝之後,才敢講出:初見恩師的第一次,那份『驚心』,是手裡提著的一大堆東西都會嘩啦啦掉下地的『動魄』。如果,如果人生有什麼叫做一見鍾情,那一霎間,的確經歷過。 

—三毛──《我的快樂天堂》[參 3]


一開始顧福生教陳平素描與水彩畫,是當時除了父母外,唯一與陳平溝通的人。顧福生不是教育家,卻幫助她找到自己的方向,鼓勵她在文學的領域發展。除了引介《筆匯》與《現代文學》雜誌,將波特萊爾、左拉、卡繆、陳映真等作家的作品介紹給陳平,開啟她對當時台灣文壇的認識,並將一篇陳平的文章轉交他的好友《現代文學》雜誌主編白先勇,從此打開陳平自我封閉的心態,改變了陳平的一生[參 6] [參 7]。

1962年12月,署名陳平的文章《惑》經顧福生推薦在白先勇主編的《現代文學》雜誌第十五期發表,給陳平帶來極大的鼓勵[參 6]。白先勇後來回憶「《惑》是一則人鬼戀的故事,的確很奇特,處處透著不平常的感性,小說里提到《珍妮的畫像》,那時台北正映了這部電影不久,是……一部好萊塢式十分浪漫離奇人鬼戀的片子,這大概給了三毛靈感[參 7]。」之後陳平開始在報章雜誌投稿,1963年在《皇冠》十九卷第六期發表《月河》。 至於陳平的畫,顧福生不久因要出國介紹韓湘甯為陳平的老師,韓湘甯教了一段時間後也因要出國又介紹了彭萬墀[參 3]。

[編輯]入文化學院

陳平很仰慕白先勇的同學陳秀美,顧福生亦介紹陳秀美作陳平的朋友,鼓勵陳平走出自我封閉的生活。陳秀美覺得當時三毛很自戀。陳秀美並曾以三毛為原型,寫了一篇小說《喬琪》[參 8]。1964年陳秀美鼓勵陳平去向文化學院董事長張其昀請求入學文化學院作沒有學籍的選讀生。獲張其昀特許,至該院哲學系當選讀生,沒有高中學歷的陳平成績優異。

陳平曾對當時的作品《雨季不再來》一書作出以下的評論「《雨季不再來》還是一個水仙自戀的我。我過去的東西都是自戀的。如果一個人永遠自戀那就完了。……,很多人可以看到我過去是怎樣的一個病態女孩[參 9]。」文化學院教授胡品清亦在《皇冠》與《聯合報副刊》分別發表了寫給Echo的書簡。「胡對她的印象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拔俗的、談吐超現實的、奇怪的女孩,像一個謎。1967年她出國後一個月,胡的《斷片三則》之一描寫她:喜歡追求幻影,創造悲劇美,等到幻影變為真實的時候,便開始逃避[參 10]。」

[編輯]初戀

在文化學院時,仰慕同校已以舒凡為筆名出版兩本書的才子梁光明[注 1]。陳平緊迫盯人而後主動提供電話號碼,梁光明與陳平開始交往。當梁光明升上大四時,陳平希望兩人能夠結婚,以申請去西班牙留學逼梁光明作出承諾,結果陳平辦妥出國手續反而造成兩人分手[參 11]。據說陳平因此割腕自殺,縫了28針[參 12]。

[編輯]留學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先學語文,半年後入馬德里文哲學院。在西班牙時遇到還在讀高三的荷西·馬利安·葛羅。後就讀於德國西柏林哥德書院得到德文教師證書,又到美國芝加哥伊利諾大學,本想專攻陶瓷後來在法律圖書館打工。留學期間不時把握機會打工賺錢,當過導遊、商店模特兒、圖書館員等,以工作所得,遊歷過東德、波蘭、南斯拉夫、捷克、丹麥等國[參 13]。在這期間她也交了幾位男朋友。在西班牙時,被一名日本籍的富商同學追求;在德國時被一名後來成為外交官的德國同學追求;在美國時,被一名台灣籍的留美博士追求。但是都無結果[參 12]。

[編輯]返國與情傷

1970年返國,應張其昀之聘,在中國文化學院德文系、哲學系任教,也在政工幹校與實踐家專教課[參 13]。1972年她遇到了一位德國教師,相識,相愛,結婚的前一夜,未婚夫卻心臟病突發猝死,之後陳平服安眠藥第二次自殺[參 4][參 14] [參 15]。另有說法是陳平在「明星」咖啡廳結識一位畫家鄧國川,接受他的求婚,結果發現對方是個有婦之夫,還讓父親賠掉一幢房子[參 12]。根據馬中欣的《三毛真相》一書則是鄧國川離婚與三毛結婚,後發現三毛有精神病而協議離婚[參 4][參 14][參 16]。

[編輯]成名撒哈拉

1972年陳平遇到上述情感上婚姻上的打擊,再度遠走西班牙。與六年前遇到的西班牙人荷西·馬利安·葛羅重逢。當時尚是高中生的荷西此時已大學畢業,服完兵役,也有了潛水師執照。原本荷西計畫與一群朋友一同乘帆船去希臘地中海一帶潛水旅遊,邀請陳平同行。但陳平因為以前偶然從一本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看到一篇介紹非洲撒哈拉沙漠之文章,不禁觸發她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對撒哈拉沙漠情有獨衷[參 17]。後來荷西在西撒哈拉磷礦廠找到工作。1973年,陳平在非洲沙漠小鎮(西撒哈拉的阿尤恩)與荷西結婚,開始兩人在西撒哈拉的婚姻生活。陳平應臺灣《聯合報副刊》主編平鑫濤之請,開始以三毛為筆名以當地的生活及見聞為背景,發表充滿異國風情的作品。其後集結出版《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和《哭泣的駱駝》等書[參 13]。歷經兩度情感上的打擊,三毛的文章風格已與已往大不相同。《撒哈拉的故事》一系列的書大受全世界華人社群讀者歡迎,歷久不衰[參 13]。1975年11月,摩洛哥組織綠色進軍,35萬名志願者開進西撒哈拉。1976年2月西班牙撤離西撒哈拉。三毛與荷西最後也離開西撒哈拉,曾住過加那利群島中的丹娜麗芙島。

[編輯]喪夫與通靈

1979年,荷西在三毛父母往訪期間在拉帕爾瑪島的海中潛水時遇意外喪生[參 13]。三毛歷經第三度情感上的打擊,一直無法走出傷痛。三毛回國後一天晚上,「三三集刊」的一群年輕作家,聚在朱西甯家中,三毛與耕莘寫作會的神父陸達誠也在場。在一雙方桌的四面,男女各半對坐,各用一手指點住畫有箭頭的碟背,請碟仙降來。三毛與死去的荷西溝通,大得安慰。之後因為思念荷西,三毛曾使用錢仙,自動書寫等方法試圖與死去的荷西溝通。有一次三毛起了疑心,用耶穌之名命令對方說出真實身分。結果是寫出幾個西班牙文字:「魔鬼神。」三毛大受驚嚇,陸達誠為了安撫她,為她奉獻了一台彌撒,並讓她戴上隆重祝聖過的法國帶回來的顯靈聖牌。接下來一年,她沒再接觸通靈之類的事物,並且不斷地行善。她曾告訴陸達誠,她每次收到稿費都會分成六份,捐給不同的慈善團體[參 18]。

徐訏於1976年認三毛為乾女兒。陸達誠曾與「中國新聞分析」的神父勞達一(Fr. Ladany S. J.,匈牙利籍)於1980年去醫院探望得了肺癌的徐訏。因此徐訏在過世前幾天,在醫院的教堂裡領了洗。當時三毛人在西班牙,由陸達誠得知徐先生過世,難忍悲痛,再度用自動書寫和死去的徐訏溝通。徐訏告訴她:「我很好,生活在一個光明平安的世界裡,不用擔心。妳幫我寫信給我家人吧。」三毛藉自動書寫寫下了徐訏的家書,徐太太表示信尾的「徐訏」簽名真的很像本人的字跡。徐訏有個女兒在美國,由於她通曉法文,給她的信是用法文寫的。三毛本身不諳法文,還是寫出來之後拿給朋友看,才知道那是法文。之後,三毛似乎曾參加「觀落陰」的活動[參 18]。

[編輯]繼續創作

1981年11月,由臺北《聯合報》特別贊助前往中、南美洲十二國旅行半載,撰寫所見所聞。1982年5月,飛返臺北,作「三毛女士中南美紀行演講會」環島演講,主講「遠方的故事」,出版《萬水千山走遍》。

1982年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在文藝組講授「小說創作」、「散文習作」,深受學生喜愛。1984年因健康關係辭卸教職,前往美國接受割治子宮癌手術,以寫作、演講維生。1984年5月,皇冠雜誌社舉辦了一次「陰間之旅」活動,由呂金虎施法及帶領三毛進地府一游[參 19]。1985年一度喪失記憶,神經錯亂[參 15]。同年,她在一個幾千人參加的演講會上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她是在台灣第一個把《義勇軍進行曲》公開唱出來的人。唱後台下一片肅靜,許多人替她擔心[參 20]。

三毛與大陸文化名人張樂平、姚雪垠、賈平凹、王洛賓等有著非同一般的友誼。1988年6月12日,致函居於上海之著名漫畫家、「三毛流浪記」作者、「三毛之父」張樂平:「在我三歲的時候,我看了今生第一本書,就是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記。後來等到我長大了,也開始寫書,就以三毛為筆名,作為您創造的那個三毛的紀念。在我的生命中,是您的書,使得我今生今世成了一個愛看小人物故事的人,謝謝您給我一個豐富的童年[參 13]。」1989年,三毛到上海與畫家張樂平相見,認畫家為「爸爸」。

電影《滾滾紅塵》由三毛編劇,嚴浩導演,林青霞、秦漢、張曼玉合演,「湯臣電影公司」出品。上演後因劇本影射並同情漢奸胡蘭成與女作家張愛玲相戀,頗受非議,尤以內容涉及國民政府之形象問題,受到臺灣輿論界嚴厲批評。1990年12月15日,三毛盛裝出席第二十七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滾滾紅塵獲十二項提名,奪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八個獎項。三毛角逐最佳編劇獎,結果榜上無名,不禁當眾落淚[參 13]。

[編輯]早逝

1991年1月4日,因子宮內膜增生症住院治療的三毛被發現在台北榮總病房內逝世,死因為以絲襪自縊而亡。

有種說法是,三毛處於「精神耗弱」的狀態,臨睡前不服用安眠藥無法入睡,安眠藥劑量不斷增加下,最終因服用劑量過重,不慎迷糊中被絲襪纏住頸部而窒息逝世,終年48歲。她的家人也澄清她不是自殺。她去世前半個月,還曾告訴母親,她想做修女。

各種流言繪聲繪影,說三毛的早逝是她熱衷通靈造成的[參 18]。外界也流傳她是被謀殺的言論,作家張景然更在他的著作《哭泣的百合:三毛死於謀殺》中對此一說進行了一連串論證。

[編輯]評論


[編輯]三毛作品評價

[編輯]桂文亞

「根據Echo早期發表的《惑》、《月河》、《異鄉之戀》……,追求幻影,創造悲劇美是屬實的。……《撒哈拉的故事》為什麼與早期作品風格懸殊如此?……失學、病痛曾經造成她成長過程中的陰影,但由於不輕易妥協的天性,一再突破難關,重新復學,擴大早有的生活領域。但是,婚姻上的挫折,使她再度遭遇到重擊。……但是,就作品本身,我認為,也唯有通透了事理、生死、喜怒的人,才能如此無為無求的透視人生。我也相信,前期的三毛,無疑也是熱愛寫作的,只是因為機遇局限與偏窄的觀念,一直表現平平,而撒哈拉沙漠如此受到熱愛,又何嘗不是眼淚中體會出來的微笑?欣賞一篇文章,不只為喜愛其中充滿生趣的情節,而是因為產生『人世』的共鳴。眾人喜愛撒哈拉的故事,是因為它流露善良、豁達、悲天憫人的性情。然而,眾人也許不知道,寫喜劇的人,往往深嘗悲劇[參 10]。」

[編輯]瘂弦

「我認為三毛作品之所以動人,不在文字的表面,不在故事的機趣,也不在作者特殊的生活經驗,而是在這一切背後所蘊藏的作者的那顆愛心。我喜歡她對她所見到的悲苦小人物的那種感同身受的入微觀察,我更欣賞她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時對人性惡的一面的鞭笞。這是我們現代散文中所少見的,很少有作品能夠給我這樣的感受- [參 21]。」

[編輯]張系國

「三毛最感人的一面在於把故事中『我』提升到一種程度——代表讀者,導引讀者跟隨她進入神話,這可以說是一種獻祭或救贖的過程,透過作品使得閱讀的善男信女得到一種滿足[參 22]。」

[編輯]孟慶羽

《星石──作品鑑賞》說:「三毛作品的最大的特點也是最可貴之處,就是她勇敢地向讀者吐露自己的真情實感。三毛的作品大都是自傳性的文學,它公開記錄了一個少女成長為中年女性的心路歷程。通過她的作品讀者可以感受到一個真摯、坦率、純淨、高貴的靈魂。她的作品是用她的心、她的血、她的青春與愛情寫成的[參 23]。」

[編輯]李東

《三毛的夢與人生》提到:「三毛作品的成功,正在於她巧妙地運用了寫實,直面人生,『我筆寫我口』,率直地寫出了真實 的自我,執著地去探索人生的真諦,而不是背對現實。無論是《撒哈拉的故事》,還是《夢裡花落知多少》,這一切事都是以貫穿始終的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強烈地吸引讀者,讓人感到心靈的震顫[參 24]。」

[編輯]三毛評價

[編輯]顏麗珠

「……70年代以後的臺灣社會,無論是大環境的外交困境、國內的政治威權、言論的禁錮;或是小環境的升學壓力、親子代溝等問題的出現。對當時的青少年而言都是心中一股找不到出口的壓力,所以在看到三毛能不顧一切、率性而為流浪到沙漠,成功打造新生活的行為,彷彿替自己實現了不敢付諸行動的夢想,因而打從心底狂熱的崇拜三毛[參 25]。」

[編輯]司馬中原

「三毛所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心靈釋放。她必須打破無數重層層圍繞的、社會傳統意識的無形樊錮……,她遠離親友家人,孤獨的負笈異邦,正基於她這種打破框框的人生理念,而她最大的執著,表現在她的愛情和婚姻方面算是最強烈[參 26]。」

[編輯]張樂平

「看她那樂觀、倔強、好勝、豪爽、多情而又有正義感,有時又顯出幾分孩子氣,這倒真有幾分像我筆下的三毛」[參 13]。

[編輯]白先勇

「去年三毛自殺的消息傳來,大家都著實吃了一驚,我眼前似乎顯出了許多個不同面貌身份的三毛蒙太奇似的重疊在一起,最後通通淡出,只剩下那個穿著蘋果綠裙子十六歲驚惶羞怯的女孩——可能那才是真正的三毛,一個拒絕成長的生命流浪者,為了抵抗時間的凌遲,自行了斷,向時間老人提出了最後的抗議[參 7]。」

[編輯]馬中欣

美國籍旅行家馬中欣在《三毛真相》一書中批評三毛是一個怪僻、自戀、神經質、白日做夢的女人,死纏賴追荷西,婚姻生活亦不幸福[參 27]。

[編輯]作品


[編輯]早期作品

《惑》-《現代文學》雜誌第十五期 1962年12月

《月河》-《皇冠》十九卷第六期 1963年

《極樂鳥》-《徵信新聞報》1966年1月29日

《安東尼·我的安東尼》-《幼獅文藝》1967年6月

《一個星期一的早晨》

《實業世界》若干篇報導文字[參 10]

《雨季不再來》台北:皇冠,1976年。

[編輯]主要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1976年。

《稻草人手記》台北:皇冠,1977年。

《哭泣的駱駝》台北:皇冠,1977年。

《溫柔的夜》台北:皇冠,1979年。

《夢裡花落知多少》台北:皇冠,1981年。

《背影》台北:皇冠,1981年。

《萬水千山走遍》台北:聯合報社,1982年。

《送你一匹馬》台北:皇冠,1983年。

《傾城》台北:皇冠,1985年。

《談心》台北:皇冠,1985年。

《隨想》台北:皇冠,1985年。

《我的寶貝》台北:皇冠,1987年。

《鬧學記》台北:皇冠,1988年。

《滾滾紅塵》台北:皇冠,1990年。

《親愛的三毛》台北:皇冠1991年[參 28]。

《我的快樂天堂》1993年1月初版

《高原的百合花》台北:皇冠,1993年[參 28]。

《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2001年1月初版

《給柴玲的一封信─漂泊的路怎麼走》。(《聯合報‧聯合副刊》1990年4月7日)。

《歡喜》。(《談色》心岱主編,台北:漢藝色妍文化事業,1989年4月)。

《讀書與戀愛》。(《當我20》,台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8月)。

《你們為什麼打我》。(《聯合報‧繽紛》,1988年5月25日)。

《寫給「淚笑三年」的少年》。(《泥土‧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5年6月)[參 28]。

[編輯]有聲書

《三毛說書》1987年3月初版

《流星雨》1987年7月初版

《閱讀大地》 1980-90890

[編輯]翻譯

《蘭嶼之歌》

《清泉故事》

《剎那時光》

《娃娃看天下(一)》(漫畫)

《娃娃看天下(二)》(漫畫)

[編輯]歌詞

《不要告別》奕青(李泰祥)曲 李金玲、洪小喬、劉文正、蕭孋珠、鳳飛飛、黃鶯鶯、江玲、江美麗、江明學、葉璦菱、趙薇、李碧華、張惠妹等人都曾唱過。當時陳平用Echo為筆名。

《一條日光的大道》李泰祥曲 李泰祥、齊豫唱

《橄欖樹》 李泰祥曲 齊豫唱 電影《歡顏》插曲

《軌外》(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李泰銘曲 陳志遠編曲 潘越雲、齊豫唱 三毛旁白 三毛以這首歌詞記述了七年沒有上學的日子

《迷》(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翁孝良曲 陳志遠編曲 潘越雲、齊豫唱 三毛與母親在沒有上學的日子裡的互動

《今生》又名《七點鐘》(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李宗盛曲 陳志遠編曲 齊豫唱 王新蓮合音 三毛以這首歌詞記述了她初戀的第一次約會

《飛》(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李宗盛曲 陳志遠編曲 潘越雲唱 三毛以這首歌詞記述了去西班牙前與初戀男友的告白

《曉夢蝴蝶》(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陳志遠曲/編曲 潘越雲唱 反映了三毛初戀的破滅後的遊戲人間

《沙漠》(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李泰祥曲/編曲 齊豫唱 三毛旁白

《今世》(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李泰祥曲/編曲 齊豫唱

《孀》(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陳揚曲/編曲 齊豫唱 三毛旁白

《說給自己聽》(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李泰銘曲 陳志遠編曲 潘越雲、齊豫唱

《遠方》(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王新蓮曲 陳志遠編曲 潘越雲唱 三毛旁白

《夢田》(三毛作品第15號 回聲)翁孝良曲 陳志遠編曲 潘越雲、齊豫唱 [參 29]

《說時依舊》 梁文福曲 林慧萍唱 三毛記述了她與初戀的情人20多年後相逢的心聲

《生活,是一種夏日流水般的前進》

《那人》

《假如還有來生》

《做一個百分之百的女人》

《雅各天梯》

《夢裡風景》

《對話》

...................................................................................


羅大佑(1954年7月20日-),臺灣苗栗縣客家人,祖籍廣東梅縣,是台灣知名創作歌手、音樂家,有「华语流行樂教父」之稱。曾創作並演唱《戀曲1980》、《戀曲1990》、《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愛人同志》、《亞細亞的孤兒》、《野百合也有春天》、《皇后大道東》、《之乎者也》、《海上花》、《是否》等國、臺、粵語膾炙人口的歌曲,對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校園民歌及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風格轉變有劃時代的影響,其歌曲也是許多歌手爭相翻唱的對象。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vecoffee&aid=4448250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5 01:01 【udn】 比價後還有更便宜!中國 唐詩 啟蒙 歡喜比價

 回應文章

咖啡的歲月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人生得意須盡歡
2010/09/27 22:12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人生高興的時候要盡情享樂,不要讓裝酒的金杯空對著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