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年代的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過程中,有句很經典的話:摸著石頭過河。
這句話現在很多人引用在事業在經營過程中面對未知的環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從做中學,從錯中學,並隨時因應環境變遷而進行策略調整的經營哲學。
在面對許多未知的新領域時,這或許是最好的一種做法。
但是,如果你前面已經有一座橋,已經有一座海底隧道,碼頭有船,航站有機,你有好多種方法可以讓你過河時,又何苦摸著石頭過河?
工商經濟發展迄今,許多資訊打破了寡佔,越形透明且流通,現在許多的未知,其實是種無知,你不去做功課,拿不到交通路線或航班資料,你就只得悶著頭摸著石頭過河。
有許多新創事業,對企業主而言或許是新領域,但對整體大環境而言,你可能只是一個新入競爭者。做點功課,你會發現前人搭橋通航的足跡。獨自黑暗中摸索,成了在這資訊世代最浪費的一種投資。
現在在你決定將摸著石頭過河前,或許可以先google一下,可以打幾通電話.....,也許你就會發現五分鐘後有一艘船即將啟航。
維基定義
摸著石頭過河,是由中共黨內著名的經濟專家陳雲提出的一句口號。最早出於1950年4月7日在政務院政務會議上發言,陳雲指對物價不斷上漲不行,下降亦不行,要摸著石頭過河,處理要穩定。在往後多次會議,亦提到這句口號。
1980年12月16日,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題為《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一文,指中國要改革,因中國改革問題複雜,必須要保持穩定,要摸著石頭過河,不能過急。鄧小平亦完全贊同陳雲的見解,所以被誤以為摸著石頭過河理論是鄧小平提出。
我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