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全篇充滿著不切實際的幻想,與脆弱的邏輯論述,
台灣有這種社論,真是夠了~~
老美的招數就是抓住軍備與媒體,
美元弱勢的時候就找人打架來撐住美元,
美元強勢的時候就四處換取物資準備打下一仗,
媒體只是個操弄的舞台與迷惑人心的工具,
自己國家的經濟都掰不出劇本了,
還可以幫老美想好劇情?
⋯⋯ 社論-QE若退場,誰有好下場?
2013-06-24 01:28
工商時報
【本報訊】
6月19日美國聯準會的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貨幣政策會議會後的聲明稿,隱約透露自金融海嘯以來,持續印鈔票救經濟的所謂貨幣「數量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政策將退場。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更在記者會中直接表示,若後續出爐的經濟數據與聯準會預測一致,FOMC預期自今年下半年開始縮減購債規模,且將在明年上半年以循序漸進方式減緩購債速度,並在明年中期結束整個購債計畫。消息一出,全球股市應聲慘跌,連續兩天籠罩在沉重的賣壓中,台灣股市與匯價也同步大跌,台北匯市在6月20日爆出18.32億美元的交易大量,估計外資淨匯出就占一半,約新台幣300億元。
其實,截至6月5日止美國聯準會的資產規模已高達3兆3,570億美元,為金融海嘯前的3倍有餘,可以說完全拜QE之賜。為此,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在6月7日接受CNBC訪問時就已經提出警告:「我們應儘快處理聯準會過度膨脹的資產負債表,愈快處理愈好,現在的問題已不只是何時開始縮減,而是何時開始轉向,市場可能不會讓我們擁有想要的充裕迴轉空間。」葛老表示,聯準會應該開始削減資產收購計畫規模,最終並應該完全停止下來。然而,當時美國股市無論道瓊或標普500都一直在持續飆漲,股價指數更頻創歷史新高,股民也在狂歡派對中。
美國的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以QE3為例,表面上只是美國央行(聯準會)印鈔票,每月購買450億美元美國政府債券及400億美元不動產抵押債券(MBS)的國內政策。然而,我們很早就提出警告,在全球化資本自由流動的大環境之下,美國央行所釋放出來的鉅額美元,只有少部分會按著聯準會所期待的,作為美國國內實質投資的資金,而會有相當高的比重流竄到世界各處大肆炒作。事實正是如此,否則6月19日聯準會釋出QE即將退場的訊息後,何以全球各市場會哀鴻遍野?
量化寬鬆(QE)政策退場,誰會有好下場?可以不假思索回答:美國會有最好的下場。因為QE是否退場、如何退場,都由聯準會FOMC決定,聯準會當然會以美國勞動市場及通貨膨脹狀況優先考量,只要達到其預定目標(失業率低於6.5%且通膨率在2%以下),就是完全退場的好時機。至於如何退場,如同FOMC在新聞稿所講的,「還會考慮其他信息,包括衡量勞動力市場狀況的其他指標、通膨壓力與通膨預期指標,以及金融形勢發展的數據。」簡單地說,退場步驟會儘量減少對勞動市場與金融市場衝擊,亦即退場將是和緩漸進,不像幾次QE政策進場時的鑼鼓喧天。
既然QE退場將是和緩漸進的,何以全球股市及匯市在訊息揭露後要爭先恐後地逃難?說穿了一點都不足奇。當熱錢在各個市場已經把價格炒到高點時,既然知道未來價格一定走跌,誰想想做最後一隻老鼠?因此,未來半年內,匯市、房市甚至原物料市場,包括油市、金市、大宗物資(黃豆、小麥、玉米等)市場,凡是熱錢炒作對象,都將呈現顯著的震盪,而且極可能是震盪走低。熱錢將逢高殺出,把資金匯回美國,以因應QE退場後的還債資金需求。此外,QE退場表示央行資金挹注減少,將使美國市場利率走高、美元匯率走強,而使美國成為熱錢資金回流的新樂園。
某些新興國家的股市規模有限、匯市把關不嚴,尤其是經常帳部位較弱的國家,熱錢撤離將使匯市受到較大衝擊,包括印度盧比、印尼盾和馬元等,可能受害不小。至於基本面較佳、匯市把關較嚴的中國大陸、新加坡等,衝擊可能較為有限;港幣因與美元採聯繫匯率,因此匯價不受QE退場影響,但香港房市一向是熱錢炒作的樂園,很難不會受到波及。
以台灣而言,由於央行嚴格把關,熱錢到台灣炒作,向來在即匯市幾乎都鎩羽而歸;在房市則因本土資金早已卡位,插手空間不大,市場傳聞部分豪宅有外資及中資繞道進場,但因奢侈稅攔路,也無從炒作。至於股市,台灣幾乎是外資的提款機,衝擊難免。亦即QE退場對股、匯、房市的影響,主要在於股市。
另外,未來QE完全退場時,美國經濟已經處於相對健康狀態,加上美元相對走強,這些都有助於提升國內電子、機械等產業對美國出口優勢。並且,在QE退場後,美國市場利率也預期走高,將使我國保險業在美國的債券投資,得享匯差益與利差益的雙重獲利。
至於大宗物資包括黃豆、小麥、玉米等,可能因熱錢撤離與美元走強導致價格回軟,有助於國內大宗物資進口成本的降低;然而,美元走強則抵銷了部分的價差利益。油價的下跌對國內能源使用,也有類似大宗物資進口的價格回跌益處。但另方面,QE退場的意外受害人,則是這兩年高價買入黃金的國內投資人。綜言之,QE退場對台灣的衝擊,除了股市與金市外,應是利多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