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28 22:22:00瀏覽244|回應1|推薦4 | |
呵呵~~ 真是象牙塔內的書生之見,一點也看不見經濟學的專業,我真的懷疑他是教經濟學的教授ㄝ! 拼甚麼歷史地位呢? 馬英九的第一任老闆,故總統經國先生,他可有汲汲營營於追求歷史地位嗎? 他不過是做了他本分該做的事情,用了該用的人才,頻繁的與民交流而不至被蒙蔽,這就是他至今仍為台灣人民感念第一名的領袖! 話說回來,如果以一個經濟學教授的立場,唯一的建議就是加稅而已,其他兩項都非操之在己,馬英九也無能力去做的!這就是大格局! 要加稅其實很簡單,唯一該加的就是營業稅,稅法的法定上限為10%,目前除了稅法上法定的例外,都是5%,這其實是不夠的!以財政學與公共經濟學的角度,個人以為,對台灣產生負面外部性的產業,例如石化業(汙染與工安)、金融業(金融詐欺與資金寡占),營業稅都該適用10%的高稅率,而且,他們也有能力支付,多出來的5%稅金,絕對不只文中指出的500億元台幣,這些增加的稅金除了可以造福弱勢之外,還可以回饋獎勵致力降低製造負面外部性的產業,提高它們產業升級與改善的積極性,又不用怕他們把稅收負擔轉嫁給消費者承擔! 關於致力打開經貿空間部分,就是先跟中國簽完ECFA那麼簡單嗎?經國總統主政期間,兩岸與國際情勢比當今更為複雜,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更沒有太多FTA等經貿協定,但是當時台商們背著一只皮箱,全世界走透透,企業生命力比現在還活躍,新台幣匯率可以升到一美元兌換26~28元台幣之間,也沒聽說造成許多企業倒閉要政府打壓匯率救企業的事情!貿易的基本核心邏輯,就是相對比較優勢的「交換」,是非常動態、很有彈性的,貿易協定誠然可以避開不必要的麻煩,卻也可能被條約所限制而無法發揮己方所長,經貿的事,就交給企業去衝刺吧,實在無須太過浪費精神! 經濟學上對於勞動理論與生產理論,都是在討論關鍵的兩個要素:資本與勞動,本文提及如何提供「更多非技術性工人的就業機會」,乍看下言之成理,其實大謬不然,如果照這個教授的建議,台灣必死無疑!台灣不像大陸人口眾多,可以便宜的使用勞動來累積資本,台灣目前需要的是如何利用已經累積的資本增加培養「多能工」,也就是身懷多技、可以跨領域整合的勞工,才不會陷入「富士康陷阱」(低技術、低工資、無尊嚴),台灣不需要更多像郭台銘這樣的企業家,那只會把自己的價值搞低而已,也無法吸引國際人才來台效力,台灣該做的是降低在台灣創業的難度,稅制不可偏袒大企業,更要吸引國際企業來台設置有附加價值的分部或研發中心,讓台灣培養的「多能工」可以在故鄉的土地上就業,讓「人才競爭企業」與「企業競爭人才」這兩件事情能同時發揮競爭的效益,才能有效改善台灣工資低、所得分配不均的環境! 名家觀點/馬拚歷史定位…先做三件事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