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外交部護照的「脫線」事件,連次長沈呂巡都出面道歉。老實說,護照裝訂縫線這種層次的事,根本不該驚動次長過問。但這次品質瑕疵的問題確實有礙觀感,承製的中央印製廠是老牌的公家單位,若真被全部退貨,要求重做,損失不知該由誰吞下去;外交部領務局當初又是否經過翔實的品質要求和驗收過程,也是一大疑問。本來經由標準作業程序,理應一次處理妥善的小小技術問題,現在弄到立委質詢、次長道歉,其中「脫線」處還真不少。
護照裝訂的小事,透露出政府部門關節鬆動,在政務和事務的層面都如此。僅以最近而言,大政策如經濟部之再生能源購電政策失信於民,衛生署的二代健保費率大轉彎,NCC對電視台的撤照處分引起箝制媒體之批評,教育部對霸凌事件簡直束手無策,環保署為國光石化環評而兩面不討好……,在在都使政府形象受傷。這其間,政策大方向的「上游」就缺乏堅強的理念;決策過程的「中游」又集思廣益及透明度都不夠;到了政策即將落實的執行「下游」,一推出就手忙腳亂,稍遇批評就妥協或退縮。一次又一次,讓政府的決策品質受到質疑。
政務面如此,事務面也如此。護照裝訂「脫線」事件是一例。新北市連個英文譯名到現在都敲不定,也是一例。小小豬血糕,讓農委會被監察院糾正,又是一例。這些技術層面的事,如果標準作業程序齊備,公務員素質整齊,分層負責執行徹底,有什麼理由做不好?但現在很多執行的過程哩哩啦啦,被質問起來,大小官員都解釋不清楚,到底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
馬政府上任以來,頗有心在兩岸關係、廉能政治、厲行革新等方面有所大開大闔的表現。但是否因國事如麻,連一些柴米油鹽之事都顯現出決策品質的問題,從美牛進口到健保費率都如此,嚴重牽絆住執政黨民調滿意度。馬、吳領導者「苦民所苦」的心意並不缺乏,但決策和施政成果的「良率」好像有點問題,護照脫線是再小不過的一例,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