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30 22:33:08瀏覽1908|回應0|推薦0 | |
。 。 淺析宗白華的《流雲》小詩 一、創作背景 美學家眼底下的花花草草盡顯“美”之光,唯美是他們意識裡的追求,其意在通過對美的發現進而對美的藝術審美,以至明靜身心,清晰思想。宗白華便是這樣的美學家。“宗白華對中國藝術研究的突出貢獻,是發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美的兩大類型,即‘錯彩鏤金’的美與‘初發芙蓉’的美。而後者是中國古典藝術追求的最高美的境界。”鮑照曾說謝靈雲的詩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而顏延之的詩是“鋪錦列繡,亦雕璝滿眼!”宗白華說:“這可以說代表了中國美學史上的兩種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他認為這兩種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現在詩歌、繪畫、工藝美術等中國古代藝術的各個方面。比較起來,他認為“初發芙蓉”的美比“錯彩鏤金”的美具有更高的境界。因此,在對中國古代藝術美的繼承上,宗白華更多的接受了“初發芙蓉”的美,《流雲》小詩是這方面的傑作。 詩集《流雲》雖曰小詩,但小詩並不小,觀其物象意境,其廣闊之面直至世界千千萬萬。在其微小的詩歌文體之內包蘊的是闊大的世界生活,有如夜觀星火,渺渺小小之光遍佈天宇,令觀者收覽眾宇之物象。緣於對中國古典藝術的深刻印象,作者體現在詩裡的物、意充滿著古典的藝術氣息。同時因其美學家的獨特目光,對世界渺小物無限之美的挖掘,在《流雲》小詩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雲”意象在歷史文化中的內涵是宗白華嚮往“雲”境的背景 (二)宗白華對自然景物的審美態度是他喜愛“雲”的根本原因 佔據詩人心靈的“流雲”在於“流”和“雲”所固有的內蘊,“流”有流動、流逝的思想傾向,“雲”則包含了詩人對物理世界流逝的淡淡的憂愁和生命情感的表現。詩人追求自然美的嚮往轉向對“流雲”的酷愛之上。 在詩人眼裡,美從哪里來呢?作為一種抽象的審美情趣,作者通過對抽象之“美”的嚮往追求,在具體的美的物之間尋找,使抽象的情感具體化、形象化,形成物與意的結合。 《美從何處尋?》曰:“啊,詩從何處尋?/從細雨下,點碎落花聲。/從微風裡,飄來流水音/從藍空天末,搖搖欲墜的孤星。” 原來,在詩人追求美的目光裡,美在於“細雨”、“落花聲”、“微風”、“流水音”、“藍空”、“孤星”之間,在於一切天地自然間的萬物萬象,是一種自然美。而對這些自然間的萬物萬象,詩人寄予柔和的、美的、真的情思,即使是“細雨”下,也非離人淚,沒有悲切愁傷,即使是“落花聲”、“流水音”,也不會是“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的感歎,對於這些自然萬物之間的勃發和凋落,詩人的態度是平和的,平靜的,使人從中看出,作者將生命看成是宇宙運轉的一個步驟、一個自然的過程,而不去過多的理會顧慮生命的生死或者喜悲,作者更看重的是從自然發展的角度發現自然中的美,並從中收穫為心靈的一種藝術享受,將自然生息作為必然的運轉,因而,即使是“落花聲”、“孤星”,也是美的。作者在他的散文《我和詩》裡寫道:“純真的刻骨的愛和自然的深靜的美在我的生命情緒中結成一個長期的微渺的節奏,伴著月下的凝思,黃昏的遠想。”從美之中,可見純真的愛。詩人對萬物萬象的情思,便正體現了他對自然之美及自然之愛的情緒。 憑著對自然之美的喜愛,詩人在詩歌中以清麗的、純真的物象,將他追求美的心靈通過物象表達出來。這並非詩人過於單純天真的審美眼光,而是他的心靈已從現實中超脫出來,以唯美的目光審視世間萬物。宗白華說過:“我們的世界是已經老了!在這世界中任重道遠的人類,已經是風霜滿面,光垢滿身。他們疲乏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只是罪惡、機詐、苦痛、空虛。”正因為世態的失落,要麼造成創作者對世態生活的絕望,要麼從中超脫,通過求美以薰陶、慰籍心靈,潔淨思想。宗白華選擇了後者,在他心靈深處,仍保留著一塊靜地,這塊靜地用來接受美的自然萬物。在社會與自然這兩個環境當中,最不易遺失本真的當屬後者,即使人類對自然界加緊迫害,其本真仍在,故執著於追求美的詩人便從自然中尋找美、尋找愛。 首先,出現在詩人頭腦中的物象必然是錯綜複雜的,然而詩人從這錯綜複雜裡選擇符合其心靈的物象,顯得單純起來。如對小草的吟唱,有長在污水排放處的失去顏色的小草,也有長在田野間碧綠的小草,詩人必定選擇後者作為抒情對象,為什麼呢?因為詩人的目光總是嚮往著“美”的世界,它需要必要的物來代言,如《世界的花》曰:“世界的花/我怎忍採擷你?/世界的花/我又忍不住要采得你!/想想我怎能捨得你/我不如一個靈魂化作你!”這其中體現了詩人矛盾的思考:對世界存在的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呢?並對此有著隱隱的憂患,倘若拿手采來,這不是詩人的本心。若不采之,又恐失落的人類世界將美進一步損害。因此,詩人最後做出了:“我不如一個靈魂化作你!”的選擇。實在的物遲早會受到摧殘,只有保留在心靈之內才能永恆珍藏,於是詩人將美收藏到心裡去了。這是最高明的手法吧。 其次,這清麗的物象僅是大自然與心靈之間的物象,而非其他。詩人已將心寄託于自然之物,在自然中求美,求得的將是自然可愛之美。這“美”是不易變質的,可以永久享用的。因為這是最本真之美。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美的存在遭到破壞,無不令詩人內心感到痛苦,但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的這些美與醜的格鬥是詩人無法改變的,為求得能潔淨心靈的物象,詩人便只有從自然中尋找。《我的心》道:“我的心/是深谷中的泉/他只映著了/藍天的星光/他只流出了/月華的殘照/有時陽春倍至/他也齧咽著/相思的歌調。” 由此,倒映在詩人印象中的物象是單純的、清麗的,又不乏引起相思的物象。這物象是不曾經過扭曲的,故而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體現著作者對美的絕高的藝術追求。
物與意,相互滲透,在創作主體意識內生成一種混然的狀態,物象映入意境當中,意境中之物又實乃物象,這樣,將物與意的地位及作用同一化,呈現一種物象詩意化,詩意物象化的狀態,使人能從抽象情感中尋到具體物,又從具體物中悟出抽象詩情。《戀愛》裡寫道:“戀愛是無聲的音樂麼?/鳥在花間睡了/人在春間醉了/戀愛是無聲的音樂麼!”詩人眼裡的“戀愛”,到底是人與人的戀愛,或是人與鳥、人與春的戀愛;還是鳥與花、花與春、春與鳥的戀愛,似乎混然一片。其實非然,它明晰地告訴讀者,戀愛在於我與你之間發生。“我”“你”是天地間萬物(包括人)。詩人將情感之意寄託於花鳥之間,寄託于自然之間。他的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花草而立言,山川花草同時反過來為詩人立言。表現出主觀的生命情趣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互融互滲。成就一個鳥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 宗白華在《我和詩》裡寫道:“湖山的清景在我的童心裡有著莫大的勢力。一種羅曼蒂克的遙遠的情思引著我在森林裡,落日的晚霞裡,遠寺的鐘聲裡有所追尋,一種無名的隔世的相思,鼓蕩著一股心神不安的情調;尤其是在夜裡,獨自睡在床上,頂愛聽那遠遠的簫笛聲,那時心中有一縷說不出的深切的淒涼的感覺,和說不出的幸福的感覺結合在一起,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霧光溶化為一,漂浮在樹梢林間,隨著簫聲、笛聲孤寂而遠引——這時我的心最快樂……”。因此,自然裡的“物”與自然物形成的“意”結合成《流雲》小詩一束。在這些短小的文字之間,詩人的心靈充滿了清麗的物象和明晰的意境,並由此而引發著詩人對美的無窮嚮往追求,同時激發起讀者觀眾對現實醜的反思以及對現實美的珍惜。因此,《流雲》不僅體現了宗白華“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的意境追求,而且引導讀者嚮往美的藝術境界。 引用網址: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356713-1-1.html 《流雲》選讀 海上寄秀妹 星河流日夜 題歌德像 (一) (二) 別後 我們臨別時, 哀貧女 黑夜無燈 生命的流 我生命的流 我的心 我的心 世界的花 世界的花 戀愛 戀愛是無聲的音樂麼? 。 。 。 。 |
|
( 知識學習|語言 ) |